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符離縣是哪裡

越南符離縣是哪裡

發布時間:2023-01-26 05:00:02

㈠ 符離集屬於哪個縣

符離集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位於宿州市北13公里處,地處安徽宿州、淮北和江蘇徐州三市之間。符離集是中國燒雞之鄉、皖北重鎮,主要特產為符離集燒雞,主要景點有黃花洞、白居易東林草堂等。
符離集境內主要河流有濉河、濉引河、唐河、股河、黃澗溝。濉河、唐河、股河為東區流向。濉引河北起濉河,南至新汴河。黃澗溝發源於尖山,西北東南流向,經季曹坊流入濉河。境內市級河道長32.9千米。符離集屬黃淮平原,海拔一般在15-40米左右,三面環山,北部丘陵高低起伏,土質大多是淤土和紅花淤;南部為平疇沃野,多是沙土和黑土。

㈡ 有人能告訴我中國古代著名的地名城市嗎

中國古今地名對照表

二畫
七星關——①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為諸葛亮祭旗處。②即望星關,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盤關——在今四川廣元東北與陝西寧強間的七盤嶺上。
七閩——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數民族地區。
八閩——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後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婦——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漢郡。秦治壽春(今壽縣),轄今豫皖淮南、鄂東一部分及江西省。漢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 地區。魏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頭西),轄後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為匈奴所

三畫
三川——秦郡,韓始置,秦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漢改河南郡。
三戶——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
三關——宋與契丹分界的三關指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今霸縣)、瓦橋關(今雄縣),一說無淤口關,為草橋關(今高陽東)。
三元里——在廣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的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齊——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於闐——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下邳——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縣名,今江蘇宿遷西南,北齊廢。
下蔡——今安徽風台。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下港——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萬丹一帶的古國。十六世紀時國勢很盛。
大寧衛——明初置,治今內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後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興城——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築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築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街,東西界即今內城原城牆。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時黃河離城很遠,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縣均在南岸。
大儀鎮——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蕃所敗。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後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
大沫崮——山名,今山東費縣西南。
大澤鄉—一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建。
大勝關——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後,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此築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築道路。
大雁塔——在陝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震關——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後為防禦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載常見。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後為阿拉伯人所並。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萬年——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陝西臨潼北。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在此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並入江寧縣。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②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阿 城縣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陝西富縣。唐上郡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開平府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黨——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壺關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鎮。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為據)。
上庸一一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宋並入竹山縣。
上蔡——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後蔡國先遷新蔡,後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戰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山左——山東省舊時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舊時別稱。
山東——秦漢時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以後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後——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外長城之間地區,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①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在會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稽縣。唐在此分置會稽、山陰二縣。民國並為紹興。
山南——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為山前。
山陽瀆——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州市南入江。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治康定,轄區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1939年並入西康省。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廣東省。
廣寧——明廣寧衛在今遼寧北鎮,遼東鎮在此地。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後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廣固城一—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一—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後名九里關)、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
衛國一一西周初封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0年遷楚丘(今滑縣),後再遷帝丘(今濮陽)。最後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09年並於秦。
衛輝路(府)——北周置衛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0年,元升為衛輝路,轄今豫北新鄉等地。明改衛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藏——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里、藏(後藏)、衛(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小沛——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發源於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廳。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唐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層,高43.3米。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廢。又隋唐馬邑郡即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馬陵——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戰國時田忌、孫臏破魏龐娟於此。
馬嵬坡——在陝西興平西。
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穿南山(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縣。西漢末開。南北朝時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寧陝縣。

撣國——古國,在今滇緬邊境,東漢時有使者來中國。
理番—一今名理縣,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慶時改雜谷直隸廳為理番直隸廳。民國先改理番縣,後於1945年改為理縣。
琅邪一一春秋齊有琅邪邑,在今山東膠縣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在此置琅邪縣,並以之為琅邪郡治所。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漢治東武(今諸城)。東漢琅邪國改治開陽(今臨沂北)。北魏治即丘(今臨沂東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從魏晉琅邪國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屬琅邪郡(國)。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寧遠東北置舂陵。後廢。孫吳復置於今寧遠西。隋並入營道縣。這一帶地方唐宋等代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語。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棗陽南之地為舂陵。東漢改章陵。隋以棗陽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為名。唐為昌州舂陵郡,天寶改郡名為淮安。
梧州——今廣西梧州古為蒼梧,唐置梧州,以蒼梧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蘇無錫東南。傳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諸樊遷吳前,此為吳都。又江蘇常熟東北亦有梅李,傳為五代吳越梅、李二將戍地,漸成市集,即以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為治所。徽宗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梓州路為潼川府路。
梓潼——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屬四川)。隋廢。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條所述。舊梓潼縣,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時為綿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今陝西乾縣一帶,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後期廢,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國以本州為乾縣。②清康熙時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國曾改乾縣,旋為乾城鎮,屬吉首縣。
乾陵——唐高宗與則天後合葬墓,在陝西乾縣梁山。已發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鄄城——本春秋衛邑鄄,漢置縣名鄄城,在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明並入濮州。
營丘——周封呂尚於齊,建都營丘,後改臨淄。見該條。
營州——北魏置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所轄之地均在今遼寧境內。唐末地入契丹,改置營州於廣寧(今河北昌黎),五代後唐時又為契丹所取。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此系關中與塞北間的交通要沖。北宋又在寧夏同心南築蕭關以御西夏。地在原蕭關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有薩爾滸山,為努爾哈亦破明軍處。努爾哈赤戰勝後在山下築城,名薩爾滸城。
黃——春秋時楚所滅嬴姓國,在今河南潢川西。
黃州——今湖北黃岡,南朝齊為南安縣,隋改黃岡縣。隋置黃州即以此為治所。明清有黃州府。民國廢府。
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與中原諸侯會盟處。
黃浦——上海市內黃浦江舊稱。本為吳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寬廣。後經疏浚改流東北會吳淞江,代吳淞江為太湖下游入海幹流。
黃天盪—一①今南京市東北一段長江,古有黃天盪之名。韓世忠阻擊金兀術於此。②今蘇州東南隅葑門外也有黃天盪,「黃」一作「皇」。
黃龍城——契丹黃龍府在今吉林農安。宋岳飛「痛飲黃龍」之語,論者或以為岳飛誤以燕京為黃龍城。
黃金台——燕昭王招賢所築,在今河北易縣東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滿城、定興均有黃金台,乃後人依託。
黃陵岡——在今山東曹縣西南廢黃河北岸,元明時最為黃河險工所在。
黃鵠(鶴)山——即今武漢市武昌蛇山,傳為仙人子安乘黃鵠而過之處。孫吳時在此建黃鶴樓。歷代修建。建長江大橋時拆除,遷其塔至高觀山。
黃歇浦——上海市內黃浦江別稱。楚春申君黃歇與上海無關,黃歇疏鑿黃浦事純系後人誤傳。
焉耆——西域古焉耆國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羈縻督府,為安西四鎮之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國廢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永昌西、山丹東南,為山丹河與石羊河的分水嶺。
曹——周同姓國,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後為宋所滅。
曹州——北周改西兗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濟陰,在今曹縣西北。隋唐或稱曹州,或稱濟陰郡。金因治所受黃河影響,遷至北面的乘氏,亦稱濟陰,即今菏澤。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澤。清雍正時為曹州府。民國廢府。
曹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以北和東北一帶。
瓠子河——古瓠子河,從今河南濮陽南分黃河水,先向東南到古巨野澤,幹流在澤的西北面向東北流去,注入濟水。漢武帝時,河決瓠子,即濮陽方面的河堤決口,大量洪水經瓠子河灌進巨野澤,由澤向東南溢出,通於淮泗。河決在公元前132年,堵塞決口在公元前109年。
盛京——清以留都沈陽為盛京,關外東北地區由盛京管轄,故又為大行政區名稱。
盛樂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即西漢定襄郡治。其後又在故城東南兩次築新城,均稱盛樂城。
堂邑——①古堂邑在今江蘇六合北,先屬楚,稱棠邑;後入吳,為堂邑。西晉堂邑郡即以堂邑縣為治所。東晉安帝時改名秦郡。堂邑縣在隋初並入六合縣。②隋於今山東聊城西北設堂邑縣。其地今分屬聊城、冠縣。
堂溪——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戰國屬韓,以造鐵兵器著名當時。
常山——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恆山,漢、宋避帝諱為常山(漢文帝、宋真宗均名恆)。秦恆山郡,漢亦因而改常山郡(國),治元氏(今縣西北)。西晉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為今正定)。隋為恆州恆山郡。唐有恆(鎮)州常山郡。天寶中曾用平山,後又用恆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諱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蘇常州本晉陵郡,隋滅陳,改晉陵郡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為晉陵縣,唐分出武進,二縣同城。明並晉陵入武進,清又增置陽湖,仍為二縣。民國合為武進。今有常州市、武進縣。
常德——宋孝宗時升鼎州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後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略陽——晉改廣魏郡為略陽郡,治臨渭(今甘肅天水縣東北),北魏改治隴城(今泰安東北)。隋廢。
野王——今河南沁陽,古名野王。戰國韓地,漢置野王縣,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為治所。隋改野王縣為河內縣。
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為鄂州,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從此郢州專指今鍾祥,元改鄂州為武昌路.
鄂縣——秦鄂縣即今湖北鄂城。孫權改為武昌。西晉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縣,隋再並入武昌。
鄂渚——傳古時在今武漢市黃鶴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為鄂渚。
崖州——史籍所載崖州,均在海南島,具體位置多變。南朝梁所置,治今儋縣西北,在海南島北面偏西處。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東北部的舍城(今瓊山縣東南)。宋崖州則以唐振州改置,治寧遠(今崖縣崖城鎮),在島的南部。以後明崖州也在此處。民國改崖縣。今縣治在舊崖縣東。參見「朱崖」、「瓊州」。
崇——商代有崇國,為周文王所滅,在今河南嵩縣北。
懸瓠——在今河南汝南。東晉南北朝時兵爭要地。南朝宋移上蔡縣治此。隋唐為蔡州治所。
邏些——即邏娑,吐蕃國都,即今西藏拉薩。
銅堤——春秋晉有銅堤,在今山西沁縣南,後置縣。歷代多有,宋移治今沁縣。明與沁州合並。
銅瓦廂——在今河南蘭考西北黃河東岸,1855年黃河大決處,地已坍入河中。
銀州——北周置。唐銀州治儒林(今陝西榆林東南),有今榆林、米脂、佳縣之地。以後為黨項拓跋氏所有。
符離——秦符離縣在今安徽宿縣東北,唐移至今宿縣北符離集,後期移至今宿縣。元初並入宿州。
笠澤——太湖古名,一說非太湖,系今江蘇吳江縣一小湖。後作吳江縣與吳淞江的別稱。
斜穀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陝西眉縣西南,詳見「褒斜道」。
猗氏——春秋魯猗頓經營鹽業致富,地在今山西臨猗南。
象林——漢日南郡屬縣,在今越南峴港以南武嘉河之南。東漢末區連起兵建林邑國。後西晉復置,北移寄治盧容(今越南順化附近)。東晉後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嶺南所置郡,轄今廣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於——商在今陝西商縣東南,於在今河南西峽縣境,兩地一帶即商於。
商山——漢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陝西商縣東南。
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縣。歷代多有,轄境伸縮不定。民國為商縣。
章武——西漢黃河人海處,在今河北黃驊西南。北齊廢此縣。
竟陵——秦漢竟陵縣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鍾祥)。東晉略為更動竟陵縣治所在,位今潛江西南。梁末撤銷。北周再置竟陵縣,在今糊北天門,在舊縣的東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門之竟陵縣在復州沔陽郡內。唐為復州竟陵郡。五代後晉時,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清改天門。
望海蝸——明初築堡防倭寇地,在今遼寧金縣東北。
麻沙鎮——在福建建陽西。南宋至明以刻印書籍著名,稱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國,即滿刺加,見該條。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體即今昌都地區。舊西康省簡稱康。
康居——西域古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
康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
鹿耳門——在台灣省台南安平港北,昔為船舶出入之口,後因淤淺而廢。
閼與——在今山西和順。馬服君趙奢破秦處。
蓋州——唐貞觀時置,本為蓋牟城,即今遼寧蓋縣。
清口——①即泗口,見該條。②古汶水入濟水之口亦稱清口,在今山東梁山東南,從此以下的濟水亦稱清水.
清州——宋大觀間置清州,即今河北青縣。明改青縣。
清河一一①漢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東漢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歷代均置。北齊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為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縣,在今江蘇淮陰西南。後屢因河患遷移。清乾隆時移治清江浦。民國為淮陰縣。今為清江市、淮陰縣。
清源軍——五代南唐所置軍號,治泉州(今屬福建),領閩南地區,即留從
效、陳洪進統治地區。陳洪進歸宋後廢。
鴻溝——戰國魏(梁)惠王所開中原運河。從今河南滎陽以北引黃河水,向東流經開封以北(當時的開封離黃河有相當大的距離),再折而南流到淮陽東南入潁水。潁水南流入淮,濟、汴、睢、泗等水都可與鴻溝相通,故以鴻溝為中心,黃淮大平原上水道到處可通。開鑿時間約在(或約始於)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大歷時分幽州置。民國改涿縣。
涿郡——漢涿郡治涿縣,即今縣。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則為范陽郡。
淮西——①唐方鎮,全稱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領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據淮西的吳元濟。②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常簡稱淮西、淮東。淮西治壽州(今安徽風台),南宋治廬州(今合肥);淮東治揚州。
淮安——①今江蘇淮安縣,漢置射陽縣,晉為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又為山陽。民國為淮安。②南宋後期改楚州置淮安軍,治淮安,即今縣。後改州。元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國廢府。⑧隋以顯州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陽(今河南泌陽)。
淮陽——今河南淮陽,周為陳國都城宛丘。漢於此置淮陽國,後為淮陽郡。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民國改原陳州府治淮寧縣為淮陽縣。
淮陰——東魏置淮陰郡,轄今清江市及淮陰等縣。唐有楚州淮陰郡。東魏時郡治懷恩在今淮陰西南。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今淮安),淮陰縣為其屬縣。以後亦為淮安府屬縣,明改名清河縣。民國恢復淮陰縣原名。
淮南——①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分界約在今安徽鳳陽、和縣一帶。
漁陽——秦漁陽縣在今北京密雲西南,秦、漢、魏、晉、漁陽郡治此。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省入薊州。
淤口關——見「三關」。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並非一地。隋涪州原為合州,治石鏡(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縣),地在隋涪州之東。元省縣入州。清涪州不轄縣。
涪縣——西漢置縣,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綿陽東涪江北岸。
涪陵——西漢涪陵縣在今彭水,劉備在此置涪陵郡。後廢。隋於此置彭水縣。其地在隋唐涪陵縣東南。隋唐涪陵縣即今涪陵。
淡水一台灣島西北部滬尾為淡水河口,本為港口,因淤淺衰落。從淡水河口循台灣島西岸而南,今新竹縣,雍正時設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改為新竹縣。是年,又於滬尾東南的艋舯,設淡水縣,為台北府治所。日佔時改為台北。
深州——隋深州治安平(今屬河北)。唐先天時治陸澤(今深縣西)。宋治靜安(今深縣南)。明移治今縣,省靜安不設。
淄青——唐寶應元年(762年)平盧節度使侯希逸南遷青州(今山東益都)。唐授為淄青節度使。其後淄青常有淄、青、登、萊、齊、棣等州。
密州—一隋改膠州為密州,治所在今諸城。明廢。
梁門——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後周置梁門口寨。宋為靜戎軍(澶淵之盟以前名)、安肅軍(盟後改)治所,仍有梁門之稱。
梁州——①《禹貢》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轄地除陝南外,並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後世多僅有陝南。魏治沔陽(今陝西勉縣東)。晉治南鄭(今漢中)。唐後期升為興元府。
梁郡——漢建梁國,治睢陽(今商丘南)。南朝宋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碭山)。隋曾以宋州為梁郡,唐為睢陽郡。
梁溪——江蘇無錫有梁溪,發源惠山,流入太湖,傳東漢梁鴻曾居其旁。今以梁溪為無錫的別稱。
隋一一周時的姬姓國,在今湖北隋縣。春秋後期為楚附庸。
隆興——宋孝宗升洪州為隆興府,治今南昌。參見「洪州」。
隆中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陽西。東漢末諸葛亮隱此。或傳隆中在今河南南陽。南陽漢時為宛,漢末在曹操手中,諸葛亮若在南陽,決非劉備所能羅致。
維州——唐維州在今四川理番縣。州治薛城在今縣東北。入吐蕃為無憂城。宋為威州。
維揚——《尚書·禹貢》有「淮海惟揚州」之語,「惟」通「維」,遂以維揚為揚州別稱。明初曾稱揚州府為維揚府,後改。
綿山——傳晉介之推隱綿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東南,亦稱介休山、介山。
綿州一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綿陽東)。元廢巴西縣入本州。清綿州轄有綿竹、德陽、梓潼等縣。民國廢,以州為綿陽縣。
綠林山——新莽末綠林軍起義處,在今湖北當陽東北。近人又有為大洪山之說。

㈢ 符離鎮的歷史文化

軍事事件
符離是個古戰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劉邦、項羽逐鹿中原的「大戰」,宋金時期的「符離之戰」,淮海戰役中的符離小李庄戰斗……一個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成就了「百戰道」和「符離古塞」 。陳毅元帥在淮海戰役中曾親自來過符離,在符離東五里的黃花洞村設立過前敵指揮部,前後停留過十幾天的時間。
白居易與東林草堂
宿縣老符離鄉古符離村東北二里處的濉水南畔,有一片高台宅基地,當地老百姓叫白堆,這就是唐代詩人自居易故居——東林草堂遺址。白居易十一歲隨家遷居符離,住毓村東林草堂。十六歲在符離濉古南原寫出名揚四海的絕句《古原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㈣ 拉薩的曾用地名//

邏些——即邏娑,吐蕃國都,即今西藏拉薩。

更多的地名參照:

撣國——古國,在今滇緬邊境,東漢時有使者來中國。
理番—一今名理縣,在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慶時改雜谷直隸廳為理番直隸廳。民國先改理番縣,後於1945年改為理縣。
琅邪一一春秋齊有琅邪邑,在今山東膠縣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在此置琅邪縣,並以之為琅邪郡治所。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漢治東武(今諸城)。東漢琅邪國改治開陽(今臨沂北)。北魏治即丘(今臨沂東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從魏晉琅邪國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屬琅邪郡(國)。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寧遠東北置舂陵。後廢。孫吳復置於今寧遠西。隋並入營道縣。這一帶地方唐宋等代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語。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棗陽南之地為舂陵。東漢改章陵。隋以棗陽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為名。唐為昌州舂陵郡,天寶改郡名為淮安。
梧州——今廣西梧州古為蒼梧,唐置梧州,以蒼梧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蘇無錫東南。傳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諸樊遷吳前,此為吳都。又江蘇常熟東北亦有梅李,傳為五代吳越梅、李二將戍地,漸成市集,即以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為治所。徽宗重和時,以梓州為潼川府,梓州路為潼川府路。
梓潼——漢末劉備分廣漢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屬四川)。隋廢。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條所述。舊梓潼縣,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時為綿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今陝西乾縣一帶,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後期廢,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國以本州為乾縣。②清康熙時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國曾改乾縣,旋為乾城鎮,屬吉首縣。
乾陵——唐高宗與則天後合葬墓,在陝西乾縣梁山。已發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懷太子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鄄城——本春秋衛邑鄄,漢置縣名鄄城,在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明並入濮州。
營丘——周封呂尚於齊,建都營丘,後改臨淄。見該條。
營州——北魏置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所轄之地均在今遼寧境內。唐末地入契丹,改置營州於廣寧(今河北昌黎),五代後唐時又為契丹所取。
蕭關——在今寧夏固原東南。此系關中與塞北間的交通要沖。北宋又在寧夏同心南築蕭關以御西夏。地在原蕭關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渾河南岸有薩爾滸山,為努爾哈亦破明軍處。努爾哈赤戰勝後在山下築城,名薩爾滸城。
黃——春秋時楚所滅嬴姓國,在今河南潢川西。
黃州——今湖北黃岡,南朝齊為南安縣,隋改黃岡縣。隋置黃州即以此為治所。明清有黃州府。民國廢府。
黃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與中原諸侯會盟處。
黃浦——上海市內黃浦江舊稱。本為吳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寬廣。後經疏浚改流東北會吳淞江,代吳淞江為太湖下游入海幹流。
黃天盪—一①今南京市東北一段長江,古有黃天盪之名。韓世忠阻擊金兀術於此。②今蘇州東南隅葑門外也有黃天盪,「黃」一作「皇」。
黃龍城——契丹黃龍府在今吉林農安。宋岳飛「痛飲黃龍」之語,論者或以為岳飛誤以燕京為黃龍城。
黃金台——燕昭王招賢所築,在今河北易縣東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滿城、定興均有黃金台,乃後人依託。
黃陵岡——在今山東曹縣西南廢黃河北岸,元明時最為黃河險工所在。
黃鵠(鶴)山——即今武漢市武昌蛇山,傳為仙人子安乘黃鵠而過之處。孫吳時在此建黃鶴樓。歷代修建。建長江大橋時拆除,遷其塔至高觀山。
黃歇浦——上海市內黃浦江別稱。楚春申君黃歇與上海無關,黃歇疏鑿黃浦事純系後人誤傳。
焉耆——西域古焉耆國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羈縻督府,為安西四鎮之一。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國廢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肅永昌西、山丹東南,為山丹河與石羊河的分水嶺。
曹——周同姓國,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後為宋所滅。
曹州——北周改西兗州置,治左城,隋改名濟陰,在今曹縣西北。隋唐或稱曹州,或稱濟陰郡。金因治所受黃河影響,遷至北面的乘氏,亦稱濟陰,即今菏澤。自此言曹州即指菏澤。清雍正時為曹州府。民國廢府。
曹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以北和東北一帶。
瓠子河——古瓠子河,從今河南濮陽南分黃河水,先向東南到古巨野澤,幹流在澤的西北面向東北流去,注入濟水。漢武帝時,河決瓠子,即濮陽方面的河堤決口,大量洪水經瓠子河灌進巨野澤,由澤向東南溢出,通於淮泗。河決在公元前132年,堵塞決口在公元前109年。
盛京——清以留都沈陽為盛京,關外東北地區由盛京管轄,故又為大行政區名稱。
盛樂城——北魏祖先所居在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即西漢定襄郡治。其後又在故城東南兩次築新城,均稱盛樂城。
堂邑——①古堂邑在今江蘇六合北,先屬楚,稱棠邑;後入吳,為堂邑。西晉堂邑郡即以堂邑縣為治所。東晉安帝時改名秦郡。堂邑縣在隋初並入六合縣。②隋於今山東聊城西北設堂邑縣。其地今分屬聊城、冠縣。
堂溪——即棠溪,在今河南西平西。戰國屬韓,以造鐵兵器著名當時。
常山——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恆山,漢、宋避帝諱為常山(漢文帝、宋真宗均名恆)。秦恆山郡,漢亦因而改常山郡(國),治元氏(今縣西北)。西晉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南,唐始為今正定)。隋為恆州恆山郡。唐有恆(鎮)州常山郡。天寶中曾用平山,後又用恆山之名,元和又以穆宗諱仍改常山。
常州——今江蘇常州本晉陵郡,隋滅陳,改晉陵郡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為晉陵縣,唐分出武進,二縣同城。明並晉陵入武進,清又增置陽湖,仍為二縣。民國合為武進。今有常州市、武進縣。
常德——宋孝宗時升鼎州為常德府,治武陵。鼎州武陵此後一直指今湖南常德。明清有常德府。
略陽——晉改廣魏郡為略陽郡,治臨渭(今甘肅天水縣東北),北魏改治隴城(今泰安東北)。隋廢。
野王——今河南沁陽,古名野王。戰國韓地,漢置野王縣,曹魏野王郡亦以野王為治所。隋改野王縣為河內縣。
野狐嶺——在今河北萬全西北。
鄂州——隋改郢州為鄂州,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從此郢州專指今鍾祥,元改鄂州為武昌路.
鄂縣——秦鄂縣即今湖北鄂城。孫權改為武昌。西晉又分武昌(在鄂城之武昌)置鄂縣,隋再並入武昌。
鄂渚——傳古時在今武漢市黃鶴山上游三百步有沙洲名鄂渚(渚,小洲),鄂州因渚而名,遂以為鄂渚。
崖州——史籍所載崖州,均在海南島,具體位置多變。南朝梁所置,治今儋縣西北,在海南島北面偏西處。隋珠崖郡、唐崖州珠崖郡,治所移至東北部的舍城(今瓊山縣東南)。宋崖州則以唐振州改置,治寧遠(今崖縣崖城鎮),在島的南部。以後明崖州也在此處。民國改崖縣。今縣治在舊崖縣東。參見「朱崖」、「瓊州」。
崇——商代有崇國,為周文王所滅,在今河南嵩縣北。
懸瓠——在今河南汝南。東晉南北朝時兵爭要地。南朝宋移上蔡縣治此。隋唐為蔡州治所。
邏些——即邏娑,吐蕃國都,即今西藏拉薩。
銅堤——春秋晉有銅堤,在今山西沁縣南,後置縣。歷代多有,宋移治今沁縣。明與沁州合並。
銅瓦廂——在今河南蘭考西北黃河東岸,1855年黃河大決處,地已坍入河中。
銀州——北周置。唐銀州治儒林(今陝西榆林東南),有今榆林、米脂、佳縣之地。以後為黨項拓跋氏所有。
符離——秦符離縣在今安徽宿縣東北,唐移至今宿縣北符離集,後期移至今宿縣。元初並入宿州。
笠澤——太湖古名,一說非太湖,系今江蘇吳江縣一小湖。後作吳江縣與吳淞江的別稱。
斜穀道——褒斜道的一部分,斜咎在今陝西眉縣西南,詳見「褒斜道」。
猗氏——春秋魯猗頓經營鹽業致富,地在今山西臨猗南。
象林——漢日南郡屬縣,在今越南峴港以南武嘉河之南。東漢末區連起兵建林邑國。後西晉復置,北移寄治盧容(今越南順化附近)。東晉後為林邑所有。
象郡——秦在嶺南所置郡,轄今廣西西部、越南北部中部。
商於——商在今陝西商縣東南,於在今河南西峽縣境,兩地一帶即商於。
商山——漢初商山四皓所居,在今陝西商縣東南。
商丘——商族所居,在今河南商丘南。
商州——北周改洛州置,治上洛,即今商縣。歷代多有,轄境伸縮不定。民國為商縣。
章武——西漢黃河人海處,在今河北黃驊西南。北齊廢此縣。
竟陵——秦漢竟陵縣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治石城(今鍾祥)。東晉略為更動竟陵縣治所在,位今潛江西南。梁末撤銷。北周再置竟陵縣,在今糊北天門,在舊縣的東北面。竟陵郡,隋即郢州,今天門之竟陵縣在復州沔陽郡內。唐為復州竟陵郡。五代後晉時,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清改天門。
望海蝸——明初築堡防倭寇地,在今遼寧金縣東北。
麻沙鎮——在福建建陽西。南宋至明以刻印書籍著名,稱為「麻沙本」。
麻六甲——南洋古國,即滿刺加,見該條。
康——西藏四部之一。大體即今昌都地區。舊西康省簡稱康。
康居——西域古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
康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
鹿耳門——在台灣省台南安平港北,昔為船舶出入之口,後因淤淺而廢。
閼與——在今山西和順。馬服君趙奢破秦處。
蓋州——唐貞觀時置,本為蓋牟城,即今遼寧蓋縣。
清口——①即泗口,見該條。②古汶水入濟水之口亦稱清口,在今山東梁山東南,從此以下的濟水亦稱清水.
清州——宋大觀間置清州,即今河北青縣。明改青縣。
清河一一①漢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東漢清河國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歷代均置。北齊移治武城(今清河西北)。隋治清河,即今清河。隋唐為貝州清河郡。②南宋末置清河縣,在今江蘇淮陰西南。後屢因河患遷移。清乾隆時移治清江浦。民國為淮陰縣。今為清江市、淮陰縣。
清源軍——五代南唐所置軍號,治泉州(今屬福建),領閩南地區,即留從
效、陳洪進統治地區。陳洪進歸宋後廢。
鴻溝——戰國魏(梁)惠王所開中原運河。從今河南滎陽以北引黃河水,向東流經開封以北(當時的開封離黃河有相當大的距離),再折而南流到淮陽東南入潁水。潁水南流入淮,濟、汴、睢、泗等水都可與鴻溝相通,故以鴻溝為中心,黃淮大平原上水道到處可通。開鑿時間約在(或約始於)公元前360年。
涿州——唐大歷時分幽州置。民國改涿縣。
涿郡——漢涿郡治涿縣,即今縣。隋有幽州涿郡。唐幽州則為范陽郡。
淮西——①唐方鎮,全稱為淮南西道,治蔡州(今汝南),常領申、光、蔡三州。李愬雪夜入蔡州,即平定割據淮西的吳元濟。②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常簡稱淮西、淮東。淮西治壽州(今安徽風台),南宋治廬州(今合肥);淮東治揚州。
淮安——①今江蘇淮安縣,漢置射陽縣,晉為山陽縣,宋改淮安縣。元又為山陽。民國為淮安。②南宋後期改楚州置淮安軍,治淮安,即今縣。後改州。元為路。明清有淮安府。民國廢府。⑧隋以顯州為淮安郡,唐有唐州淮安郡,均治比陽(今河南泌陽)。
淮陽——今河南淮陽,周為陳國都城宛丘。漢於此置淮陽國,後為淮陽郡。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民國改原陳州府治淮寧縣為淮陽縣。
淮陰——東魏置淮陰郡,轄今清江市及淮陰等縣。唐有楚州淮陰郡。東魏時郡治懷恩在今淮陰西南。唐時楚州治所在山陽(今淮安),淮陰縣為其屬縣。以後亦為淮安府屬縣,明改名清河縣。民國恢復淮陰縣原名。
淮南——①漢曾置淮南國,治六安(今安徽六安北),後遷壽春(今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區。隋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為壽州壽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揚州,自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內。中葉以後,置淮南節度使,亦治揚州。⑧宋有淮南路,治揚州。後分為東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黃陂、河南光山一帶。東西二路分界約在今安徽鳳陽、和縣一帶。
漁陽——秦漁陽縣在今北京密雲西南,秦、漢、魏、晉、漁陽郡治此。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隋玄州漁陽郡、唐薊州漁陽郡均治此。唐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省入薊州。
淤口關——見「三關」。
涪州——隋唐都有涪州涪陵郡,並非一地。隋涪州原為合州,治石鏡(今合川)。唐涪州治涪陵(今縣),地在隋涪州之東。元省縣入州。清涪州不轄縣。
涪縣——西漢置縣,西魏改名巴西,在今四川綿陽東涪江北岸。
涪陵——西漢涪陵縣在今彭水,劉備在此置涪陵郡。後廢。隋於此置彭水縣。其地在隋唐涪陵縣東南。隋唐涪陵縣即今涪陵。
淡水一台灣島西北部滬尾為淡水河口,本為港口,因淤淺衰落。從淡水河口循台灣島西岸而南,今新竹縣,雍正時設淡水廳,光緒元年(1875年)改為新竹縣。是年,又於滬尾東南的艋舯,設淡水縣,為台北府治所。日佔時改為台北。
深州——隋深州治安平(今屬河北)。唐先天時治陸澤(今深縣西)。宋治靜安(今深縣南)。明移治今縣,省靜安不設。
淄青——唐寶應元年(762年)平盧節度使侯希逸南遷青州(今山東益都)。唐授為淄青節度使。其後淄青常有淄、青、登、萊、齊、棣等州。
密州—一隋改膠州為密州,治所在今諸城。明廢。
梁門——在今河北徐水。五代後周置梁門口寨。宋為靜戎軍(澶淵之盟以前名)、安肅軍(盟後改)治所,仍有梁門之稱。
梁州——①《禹貢》九州之一。②曹魏分益州置梁州,轄地除陝南外,並南伸到川、黔各一部。後世多僅有陝南。魏治沔陽(今陝西勉縣東)。晉治南鄭(今漢中)。唐後期升為興元府。
梁郡——漢建梁國,治睢陽(今商丘南)。南朝宋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碭山)。隋曾以宋州為梁郡,唐為睢陽郡。
梁溪——江蘇無錫有梁溪,發源惠山,流入太湖,傳東漢梁鴻曾居其旁。今以梁溪為無錫的別稱。
隋一一周時的姬姓國,在今湖北隋縣。春秋後期為楚附庸。
隆興——宋孝宗升洪州為隆興府,治今南昌。參見「洪州」。
隆中山——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陽西。東漢末諸葛亮隱此。或傳隆中在今河南南陽。南陽漢時為宛,漢末在曹操手中,諸葛亮若在南陽,決非劉備所能羅致。
維州——唐維州在今四川理番縣。州治薛城在今縣東北。入吐蕃為無憂城。宋為威州。
維揚——《尚書·禹貢》有「淮海惟揚州」之語,「惟」通「維」,遂以維揚為揚州別稱。明初曾稱揚州府為維揚府,後改。
綿山——傳晉介之推隱綿山,自焚而死,在今山西介休東南,亦稱介休山、介山。
綿州一隋置,治巴西(今四川綿陽東)。元廢巴西縣入本州。清綿州轄有綿竹、德陽、梓潼等縣。民國廢,以州為綿陽縣。
綠林山——新莽末綠林軍起義處,在今湖北當陽東北。近人又有為大洪山之說。

㈤ 符離集屬於哪個省

符離集屬於安徽省。符離就是現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下轄的符離鎮。符離鎮隸屬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位於宿州市北13公里處,地處安徽宿州、淮北和江蘇徐州三市之間。符離鎮是中國燒雞之鄉、皖北重鎮,主要特產為符離集燒雞,主要景點有黃花洞、白居易東林草堂等。

符離鎮發展歷程

符離鎮因北有離山地產苻草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符離始建於周,戰國屬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在今蘇皖北部設泗水郡,始建符離縣。

漢屬沛國沛郡。王莽新政亂改地名,把符離改為符合,三國劃屬譙郡。東魏武定六年,在符離設睢南郡,領斛城、新豐二縣。北齊天寶七年睢南郡原治於符離,後移治於斛城,不久仍移治符離。南梁收復符離後改為睢州。

隋代符離縣屬彭城郡。唐代符離縣屬河南道徐州所轄。元和四年劃徐州的符離、蘄縣,泗州的虹縣初建宿州。宋代符離縣屬淮南東路宿州所轄。

元朝初年,廢符離、蘄縣、臨渙三縣,並入宿州。從此,符離縣降縣為集,到明清、民國一直稱符離集。

㈥ 符離鎮的建制沿革

符離鎮因北有離山地產苻草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符離始建於周,戰國屬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在今蘇皖北部設泗水郡,始建符離縣。
漢屬沛國沛郡。王莽新政亂改地名,把符離改為符合,三國劃屬譙郡。東魏武定六年(公元S48年)在符離設睢南郡,領斛城、新豐二縣。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睢南郡原治於符離,後移治於斛城,不久仍移治符離。南梁收復符離後改為睢州。隋代符離縣屬彭城郡。唐代符離縣屬河南道徐州所轄。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劃徐州的符離、蘄縣,泗州的虹縣初建宿州。宋代符離縣屬淮南東路宿州所轄。
元朝初年(公元1265年),廢符離、蘄縣、臨渙三縣,並入宿州。從此,符離縣降縣為集,到明清、民國一直稱符離集。
1938年日偽建立符離特別區,1942年屬淮海省。
1949年初成立符離區, 1958年9月25日成立符離人民公社。1961年8月15日恢復符離區。1965年5月,符離鎮升格為縣轄區級鎮。
1980年1月,撤銷符離公社,成立符離區。
1984年符離區、符離鎮合並成立新的副縣級鎮符離鎮。

㈦ 離離原上草描寫的是哪裡

「原」指的是符離原。
符離是個古地名,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境內。因離山和當地的符草得名。北靠濉河,是春秋戰國時的軍事要塞。秦朝設泗水郡符離縣。楚漢符離濉水之戰,漢王劉邦就住在今符離西橫口山上的一座廟宇內指揮戰斗。宋金時期還有著名的符離之戰。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11歲隨家遷到符離縣毓村(今東菜園村),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涯。貞元三年(787),年僅16歲的白居易文學創作已嶄露頭角,在濉南古原(符離原)寫出了名揚四海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詩。
所以這首詩的首句可以這樣理解「長長的符離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㈧ 三國時期各州下轄郡,各郡下轄縣

東漢及三國時期的州郡劃分大致如下:(天下分為十三州,另有洛陽一地稱為司州或司隸。三國時期,各國為方便管理,對部分郡縣又做了重新劃分,下有敘述。

因此「州」是大於「郡」的,至於「八十一州」和「四十一州」的說法,可能是演義的作者將三國時期的州與後世所謂的州搞混了,因為後來諸朝開始設「道」、「省」等行政單位,而「州府」變成了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市」的行政單位。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其他的稱謂錯誤,比如州的長官,在東漢時稱「州刺史」,黃巾之亂後為方便管理聽劉焉建議改成「州牧」,完全掌握軍政大全。而書中的某些地方卻稱「X州太守」,是錯誤的。)

司州:分置河東、平陽、河內、弘農、河南尹等四郡一尹,下轄55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治所——河南(今洛陽市東)

幽州:分置涿郡、代、上谷、漁陽、遼西、玄菟、樂浪、右北平、燕國、遼東屬國等十郡一國一屬國,下轄69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北、遼寧與北朝鮮。治所——薊(北京城西南)。

冀州:分置魏郡、廣平、陽平、鉅鹿、常山、安平、平原、樂陵、博陵、渤海、章武、河間、清河、趙國、中山國等十三郡二國,下轄123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北、山西東部、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之地。治所——鎬(hao)(冀柏鄉縣北)

並州:分置太原、上黨、樂平、西河、雁門、新興等六郡,下轄44縣,屬魏地。約於今山西省與陝西省部分。治所——晉陽(太原市西)

青州:分置齊郡、濟南、樂安、北海、城陽、東萊等六郡,下轄62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與遼寧省遼河以東之境。治所——臨錙

兗州:分置東郡、濟陰、山陽、泰山、濟北國、陳留國、任城國、東平國等四郡四國,下轄71縣,屬魏地。約於今山東省西界與河南省東北。治所——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

豫州:分置潁川、汝南、弋陽、陳郡、譙郡、魯郡、梁國、沛國等六郡二國,下轄94縣,屬魏地。約於今河南省。治所——譙(皖亳縣)

徐州:分置彭城、下邳、東海、琅琊、東莞、廣陵等六郡,下轄50縣,屬魏地。約於今江蘇省、山東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縣之地。治所——郯(魯郯城縣西南)

雍州:分置京兆、馮翊、扶風、北地、新平、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安定等十郡,下轄70縣,屬魏地。約於今陝西省、甘肅省東部。(雍州很奇怪,我查了許多資料,沒有一個提到它的治所的,所以抱歉了!)

涼州:分置金城、西平、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等七郡,下轄44縣,屬魏地。約於今甘肅省。治所——隴(甘清水縣北)

荊州:南陽、南鄉、義陽、江夏、襄陽、魏興、新城、上庸等八郡65縣屬魏地;南郡、宜都、建平、武昌、蘄春、武陵、天門、長沙、衡陽、湘東、零陵、營陽、始安、邵陵、貴陽、始興等十六郡102縣屬吳地。約於今湖南、湖北、廣西北境、貴州東北部、四川東部以及廣東連縣等地,腹地頗大。治所——漢壽(湘常德市東)

益州:分置蜀郡、犍為、江陽、紋山、漢嘉、朱提、越雋、牂柯、建寧、興古、永昌、雲南、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涪陵、武都、陰平等二十一郡,下轄146縣,屬蜀地。約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治所——雒(四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

揚州:淮南、廬江等二郡十四縣屬魏地;丹陽、新都、會稽、臨海、建安、東陽、吳郡、吳興、豫章、廬陵、鄱陽、廬江、臨川、安成、廬陵南部等十四郡一都尉146縣屬吳地。約於今江蘇省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數省之地。治所——歷陽(皖和縣,後遷壽春

交州:分置交趾、新昌、武平、九真、九德、日南、九真屬國、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鬱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十五郡一屬國一都尉,下轄104縣,屬吳地。約於今廣西、廣東二省與越南國;後吳分南海、蒼梧、臨賀、合蒲、珠崖、鬱林、桂林、高涼、高興、合蒲北部等九郡,都尉另置廣州

治所——廣信(桂梧州市)

在歷史上,東漢荊州原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南郡分出一部分縣,設置襄陽、章陵二郡,於是荊州共轄九郡,這就是後世稱"荊襄九郡"的來歷。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共分荊州:曹操占據南陽、襄陽、南郡三郡,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四郡,孫權則占據江夏郡。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打敗曹仁,奪得南郡,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駐江陵(南郡治所)。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死後,孫權納魯肅之議,把自己所據部分"借"給劉備,於是劉備佔有荊州絕大部分地盤。

江東六郡指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廬江六郡。

㈨ 誰能幫我介紹一下宿州符離鎮啊

宿州市墉橋區符離鎮位於宿州市北13公里處,是馳名中外的燒雞之鄉、皖北重鎮,又是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重點鎮、省級示範鎮和省重點中心鎮,現轄39個行政村和6個居委會,人口11萬人,城鎮人口5萬,流動人口2萬,鎮區面積6平方公里,耕地7.6萬畝,是一個以燒雞食品加工業、建築建材生產銷售業為主要特徵,交通運輸、商業貿易相對發達的綜合型工貿重鎮,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位居宿州市各鄉鎮前列。 一、符離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符離始建於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曾為州、郡、縣三級政府所在地,有過輝煌燦爛的歷史,現為副縣級建制鎮。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符離寓居了22個春秋,並留下了「離離原上草」的千古絕句。唐代文學家韓愈、清朝乾隆皇帝等也曾在這流連忘返,留下許多精彩的詩文。符離境內山青水秀,有黃花洞、白居易東林草堂、皮日休之墓、大芳寺、上龍寺等10多處古跡名勝、人文景觀。 二、符離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 符離鎮地處安徽省宿州市北部、黃淮海經濟開發區腹地,介於宿州市、徐州市、淮北市三城市中間,離宿州市區僅10公里,淮北市區30公里,徐州市區50公里,現在符離鎮所在地已被列為宿州市2004-2020新一輪城市規劃之中,屬區級構架。現正在向國家民政部申請設縣級區,有望年內完成。同時又處在徐州都市經濟圈內和長三角經濟區輻射范圍之中,有著良好的機遇參與國際、國內大循環的競爭,對於我們積極融入徐州經濟圈、加速對接長三角十分有利。符離交通便捷,為宿州市區北重要的交通樞紐。鐵路有符夾線與京滬線在此交匯。另有黃花洞採石廠、黃山採石廠兩條鐵路專用線。206國道縱穿全境,101省道、302省道等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合徐高速和即將建設的泗永高速公路分別在鎮區西部、南部開口。水運有唐河、濉河,連運河,經洪澤湖入長江,可達江蘇、山東、上海等地。距徐州觀音機場僅5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 三、符離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 符離鎮為安徽北大門,屬黃淮平原,海拔一般在15-40米左右,三面環山,北部丘陵高低起伏,土質大多是淤土和紅花淤;南部為平疇沃野,多是沙土和黑土。符離地處北溫帶,屬半濕潤季風氣候,特別是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為14.5℃,年平均降水量為774-895毫米,雨量適中,春暖多變,秋高氣爽,氣候條件優越,適合農作物生長。符離鎮作為宿州市糧食主產區,盛產小麥、大豆、玉米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白雲石、石英石、瓷石、鹼石、墨玉、煤干石、粉煤灰等,現已建成礦業開采、加工及建築建材基地。電力資源方面,符離現有兩個變電所,其中一個為11萬伏線路輸入,裝有2台各2萬千伏變壓器; 一個為3.5萬伏線路輸入,裝有2台各6.3千伏變壓器,但隨著電容量的擴大隨時加裝變壓器增加電器容量供應。2006年上半年電力部門投資1600萬元對鎮區供電城網進行全面改造,兩變電所採用手拉手雙迴路供電。水資源方面,流經符離鎮區主要地表河流有4條,即:唐河、濉河、股河和黃澗溝,屬淮河水系,但水位、流量季節性變化明顯。此外,鎮區有豐富的淺層地下水,裂隙岩溶小和空隙小,椐宿州市地質環境監測站提供資料,本區岩溶小水流匯水面積大,補給充沛,加上岩溶發育儲水供水能力強,資源豐富,加上東西向的宿北斷裂起阻水作用,形成宿北斷裂以北的岩溶水富集區,尤其是岩溶隱伏區是良好的集中供水區。鎮區岩溶水天然資源量1998×104m3/a,開采量2330×104m3/a,單井涌水量在2500-3000m3/d。 四、符離政通人和,發展勢頭強勁 符離鎮黨政班子精誠團結、幹事創業,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目前,全鎮廣大幹群擁有強烈的發展意識、開放意識、創新意識、為民意識。全鎮上下形成了發展必須抓招商、辦工業、上項目、調結構、育能人的共識和氛圍。 (一)發展目標及發展思路 鎮委、鎮政府承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兩個躍升、一個崛起」的目標,以及區委、區政府提出的「率先躍升、率先崛起」的目標,確立了「獨樹一幟、率先躍升、崛起宿州」的發展目標及「一二三四五」的發展思路: ①弘揚「一種精神」。這就是:「符離精神」:解放思想、團結協作、自強不息、奮發有為。 ②打響「二張名片」。這就是:中國燒雞之鄉、安徽名鎮。 ③突出「三條主線」。這就是:做旺人氣,集聚商氣,再造財氣;做優環境,打造平台,誠招八方賓朋;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借外力加快發展。 ④實施「四大戰略」。這就是:工業強鎮、開放活鎮、三產興鎮、勞務富民。 ⑤抓好「五件大事」。這就是:工貿經濟、城鎮開發、項目建設、燒雞產業、勞務經濟。 此外, 抓好三個園區建設。這就是以華電集團宿州電廠為依託的建材工業園區,道東民營科技工業園區,符離集燒雞食品工業園區。 (二)發展的良好態勢 1、招商引資如火如荼。 2005年是鎮委、鎮政府確立的「招商引資年」,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協議項目11個,落實資金2.7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4億元,規模和質量在宿州市各鄉鎮首屈一指。06年1-6月份全鎮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610萬元,其中新建3610萬元,續建3000萬元,下半年招商引資後勁充足,現正在洽談已達成意向資金2.25億元。 2、燒雞產業化進程加快。 燒雞加工業是我鎮經濟支柱產業之一。近年來,按照「集群式發展、市場化運作、標准化生產、產業化推進」的工作思路,通過「符離集」燒雞集體商標注冊、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及國家級質量標准體系認證,一改過去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共有20餘家企業重新購置廠房,擴大規模,規范操作,提高質量,提升檔次。目前已形成日產3萬只燒雞,年產值1.5億元的規模,出現了「三個龍頭,兩個園區」為主,各家齊頭並進,競相發展的格局。徐州萬世同仁集團和上海大江集團意向投資的燒雞加工項目前期准備工作正在開展,燒雞行業的產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 3、城鎮建設全面提速。 按照「五路、兩場、三園、一網」的總體規劃,通過招商引資、啟動民資、項目開發,城鎮面貌得到很大改觀,城鎮化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鎮的框架已基本形成。 4、農村經濟統籌發展。 圍繞「三農」問題,突出「統籌發展、結構調整、經濟能人培育」和發展勞務經濟、完善建設符離七大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二大園區及一個復墾示範點。 5、經濟總量大幅提升。 2005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0.5億元,比上年增長7.1%。農業在嚴重受災減產的情況下達到1.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56元。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1億元,固定資產投入5000萬元,增幅為歷史最好水平。從事商業活動的群體擴大,截止2005年底,法人、私營、個體戶達3000家,商業貿易額為5億元。國稅完成收入210萬元,地稅完成收入338萬元,其中地稅收入較上年同比凈增78萬元。其他各項經濟指標與上年相比均保持較快增長。 6、重點項目助推發展。 中國華電集團投資130億元人民幣興建的大型火力發電廠選址落戶我鎮王樓村。泗永高速公路符離段開工、宿淮鐵路(起點符離集車站,終點淮安),這些項目的開發興建必將大大推動符離快速發展,率先崛起。 今日符離,占據天時地利人和。 今日符離,蓄勢待發曙光在前!

㈩ 西漢郡縣地名越詳細越好

參考自《漢書地理志》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下轄:陽翟,長社,潁陰,陽城,崇高,綸氏,周承休,成安,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新汲,許縣,鄢陵。
【汝南郡】治平輿(今河南平輿)
下轄:平輿,南頓,博陽,汝陽,陽城,西華,長平,召陵,定陵,上蔡,灈陽,吳房,西平,陽安,安昌,郎陵,成陽,宜春,安成,慎陽,安陽,新息,弋陽,新蔡,期思,富波,慎縣,汝陰,細陽,銅陽,宜祿,新陽,新郪,項縣。
【沛郡】治相縣(今安徽蕭縣青龍集)
下轄:相縣,扶陽,蕭縣,沛縣,豐縣,芒縣,敬丘,建平,粟國,祁鄉,酇縣,譙縣,城父,建成,鄲縣,竹縣,銍縣,山桑,龍亢,平阿,下蔡,向縣,義成,蘄縣,谷陽,符離,虹縣,夏丘,廣戚。
【梁國】治睢陽(今河南商丘)
下轄:睢陽,蒙縣,黃國,甾縣,已氏,虞縣,下邑,杼秋,碭縣。

徐州刺史部:
【楚國】治彭城(今江蘇徐州)
下轄:彭城,留縣,武原,傅陽,呂縣,梧縣,甾丘。
【臨淮郡】治徐縣(今江蘇泗洪)
下轄:徐縣,高平,僮縣,取慮,下相,旮猶,睢陵,淮陵,盱眙,東陽,高山,贅其,堂邑,輿縣,富陵,淮陰,淮浦,射陽,鹽瀆,海陵。
【廣陵國】治廣陵(今江蘇揚州北部)
下轄:廣陵,江都,高郵,平安。
【泗水國】治凌縣(今江蘇泗陽西北)
下轄:凌縣,泗陽。
【東海郡】治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北)
下轄:郯縣,容丘,良成,下邳,建陵,司吾,厚丘,曲陽,海西,平曲,朐縣,東安,祝其,即丘,襄賁,開陽,臨沂,蘭陵,繒縣,永縣,陰平,建陽,戚縣,新陽,昌慮,合鄉,南城,費縣。
【魯國】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下轄:魯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琅邪郡】治東武(今山東諸城)
下轄:東武,諸縣,折泉,高陽,廣陽,新山,魏其,高鄉,贛榆,海曲,琅邪,崑山,機工山,箕國,東莞,靈門,平昌,梧成,朱虛,瓶國,臨原,房山,姑幕,祓國,黔陬,櫃縣,不其,皋虞,長廣。

青州刺史部:
【東萊郡】治掖縣(今山東萊州)
下轄:掖縣,陽樂,當利,平度,盧鄉,陽石,臨朐,曲成,徐鄉,黃縣,牟平,育黎,東牟,昌陽,不夜。
【膠東國】治即墨(今山東平度古峴鎮)
下轄:即墨,郁秩,下密,壯武,鄒盧,挺縣,觀陽。
【高密國】治高密(今山東高密)
下轄:高密,夷安,昌安,石泉。
【北海郡】治營陵(今山東昌樂)
下轄:營陵,安丘,平壽,柳泉,益縣,壽光,平望,饒國,都昌,密鄉,平城,斟縣,淳於,膠陽。
【甾川國】治劇縣(今山東壽光)
下轄:劇縣。
【齊郡】:治臨淄(今山東淄博)
下轄:臨淄,昌國,廣縣,西安,利縣,巨定,台鄉。
【千乘郡】治千乘(今山東高青東北)
下轄:千乘,狄縣,東鄒,建信,漯沃,蓼城,樂安,琅槐,博昌,被陽,高苑。
【濟南郡】治東平陵(今山東章丘龍山)
下轄:東平陵,台縣,歷城,著縣,宜城,朝陽,梁鄒,陽丘,土鼓,於陵,般陽,鄒平。
【平原郡】治平原(今山東平原)
下轄:平原,高唐,陽阿,羽國,瑗縣,楊虛,龍額,祝阿,漯陰,安德,重丘,鬲縣,安陵,般縣,平昌,朸縣,富平,樂陵。

並州刺史部:
【上黨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
下轄:長子,屯留,壺關,泫氏,高都,陽阿,谷遠,銅鞮,余吾,襄垣,潞縣,沾縣,涅縣。
【太原郡】治晉陽(今山西太原晉源)
下轄:晉陽,榆次,陽邑,上艾,祁縣,京陵,中都,鄔縣,界休,茲氏,平陶,大陵,狼孟,盂縣,陽曲,慮虒,葰人,廣武
【雁門郡】治善無(今山西右玉)
下轄:善無,武州,中陵,馬邑,埒縣,樓煩,陰館,汪陶,劇陽,繁畤,崞縣,強陰,活陽,平城。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代王城)
下轄:代縣,當城,桑乾,陽原,氏,平舒,靈丘,廣昌,鹵城,班氏,平邑,道人,參合,高柳,延陵,馬城,且如,東安陽。
【定襄郡】治成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
下轄:成樂,武進,琥城,駱縣,桐過,定襄,安陶,武要,武皋。
【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
下轄:雲中,沙陵,陽壽,沙南,楨陵,咸陽,犢和,原陽,武泉,北輿,陶林。

冀州刺史部
【魏郡】治鄴縣(今河北磁縣南)
下轄:鄴縣,梁期,武始,武安,涉縣,邯雲,即裴,斥丘,平恩,清淵,館陶,元城,魏縣,陰安,繁陽,內黃,黎陽,邯溝。
【趙國】治邯鄲(今河北邯鄲)
下轄:邯鄲,易陽,襄國,柏人
【廣平國】治廣(今河北雞澤舊城營)
下轄:廣平,曲周,南曲,斥章,列人,曲梁,廣年,南和,朝平,平鄉,任縣,張縣,廣鄉。
【清河郡】治清陽(今河北清河)
下轄:清陽,信成,繚縣,棗強,復陽,東武城,東陽,繹幕,隃縣,靈縣,信鄉,厝縣,貝丘。
【信都國】治信都(今河北冀縣)
下轄:信都,辟陽,廣川,歷縣,修縣,高堤,觀津,武邑,東昌,下博,樂鄉,桃國,扶柳,昌成,西梁,南宮。
【河間國】治樂成(今河北獻縣)
下轄:樂成,侯井,弓張,武隧。
【巨鹿郡】治巨鹿(今河北雞澤平鄉城)
下轄:巨鹿,新市,廣阿,象氏,柏鄉,廮陶,楊氏,歷鄉,堂陽,貰縣,敬武,宋子,臨平,安鄉,安定,樂信,深澤,下曲陽。
【真定國】治真定(今河北正定)
下轄:真定,稿城,肥累,綿曼。
【常山郡】治元氏(今河北元氏北部)
下轄:元氏,石邑,關縣,封期,平棘,鄗縣,房子,中丘,桑中,井陘,蒲吾,樂陽,靈壽,上曲陽,南行唐,九門。
【中山國】治盧奴(今河北定州)
下轄:盧奴,安險,陸成,安國,苦陘,毋極,新處,望都,唐縣,曲逆,北平,北新城。

兗州刺史部
【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
下轄:濮陽,白馬,燕縣,離瓜,頓丘,觀縣,樂昌,東武陽,陽平,清縣,發干,聊城,博平,臨邑,東阿,須昌,壽良,范縣,廩丘,黎縣。
【濟陰郡】治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
下轄:定陶,乘氏,成陽,句陽,葭密,呂都,冤句,鄄城。
【陳留郡】治陳留(今河南開封)
下轄:陳留,浚儀,小黃,封丘,酸棗,長垣,長羅,濟陽,東,外黃,成安,雍丘,尉氏,襄邑,寧陵,傿縣,平丘。
【淮陽國】治陳縣(今河南淮陽)

幽州刺史部:
【渤海郡】治浮陽(今河北滄州)
下轄:浮陽,中邑,章武,柳國,陽信,高成,定國,童鄉,千童,重合,重平,高樂,東光,阜城,修市,南皮,景成,參戶,束州,東平舒,文安,安次。
【涿郡】治涿縣(今河北涿州)
下轄:涿縣,西鄉,良鄉,臨鄉,故安,范陽,容城,新昌,益昌,阿陵,高陽,州鄉,武垣,廣望,蠡於,谷丘,安平。
【廣陽國】治薊縣(今北京西南城區)
下轄:薊縣,廣陽,陰鄉,方城。
【上谷郡】治沮陽(今河北懷來大古城)
下轄:沮陽,軍都,昌平,夷輿,居庸,泉上,且居,茹縣,下落,潘縣,涿鹿,廣寧,寧縣,汝祁。
【漁陽郡】治漁陽(今北京懷柔統軍庄)
下轄:漁陽,安樂,狐奴,平谷,路縣,雍奴,泉州,獷平,滑鹽,白檀,要陽。
【右北平郡】治平剛(今內蒙古寧城)
下轄:平剛,石城,無終,俊靡,徐無,夕陽,昌城,廣城,土根。
【遼西郡】治陽樂(今遼寧義縣西)
下轄:陽樂,且慮,賓徒,徒河,狐蘇,交黎,臨渝,柳城,文成,肥如,海陽,新安平,令支。
【遼東郡】治襄平(今遼寧沈陽)
下轄:襄平,居就,新昌,安市,文縣,郭平,沓氏,西安平,番汁,武次,房縣,遼隊,險陵,遼陽,候城,高顯,望平,無慮。
【玄菟郡】治高句麗(今遼寧新賓永陵)
下轄: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
【樂浪郡】治朝鮮(今朝鮮平壤)
下轄:朝鮮,駟望,鏤方,遂成,黏蟬,列口,帶方,昭明,含資,夫租,屯有,不而,華麗,增地,渾彌,講邯,海冥,前莫,蠶台,長岑,吞列,東,水。

益州刺史部:
【漢中郡】治西城(今陝西安康)
下轄:西城,旬陽,長利,錫縣,武陵,上庸,房陵,成固,南鄭,沔陽,安陽,褒中。
【武都郡】治武都(今甘肅西和)
下轄:武都,上祿,平樂道,下辨道,修成道,河池,嘉陵道,故道,沮縣。
【廣漢郡】治梓潼(今四川梓潼)
下轄:梓潼,葭明,白水,剛氏道,陰平道,旬氐道,涪縣,廣漢,什方,雒縣,綿竹,新都,郪縣。
【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下轄:成都,郫縣,繁縣,江源,臨邛,汶江道,蠶陵,湔氐道,青衣,徙縣,嚴道,旄牛。
【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下轄:江州,枳縣,涪陵,臨江,朐忍,魯復,墊江,安漢,宕渠,充國,閬中。
【犍為郡】治僰道(今四川宜賓)
下轄:僰道,江陽,符縣,資中,武陽,南安,南廣,朱提,堂琅,,漢江。
【越巂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
下轄:邛都,蘇示,卑水,台登,莋秦,闌縣,靈關道,定莋,會無,三絳,姑復,遂久,青蛉。
【益州郡】治滇池(今雲南呈貢)
下轄:滇池,勝休,俞元,同勞,昆澤,谷昌,連然,味縣,毋棳,賁古,來唯,律高,雙柏,秦臧,弄棟,雲南,葉榆,比蘇,不韋。
【牂牁郡】治蘭且(今貴州貴定東)
下轄:蘭且,平夷,毋斂,夜郎,談稿,談指,漏卧,漏江,同並,句町,宛溫,都夢,進桑。

涼州刺史部:
【安定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
下轄:高平,烏氏,涇陽,安武,彭陽,臨涇,安定,陰盤,陰密,三水,祖厲。
【天水郡】治平壤(今甘肅通渭)
下轄:平壤,陽阿,成紀,略陽道,街泉,隴縣,清水,戎邑道,綿諸道,望垣,冀縣,勇士。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
下轄:狄道,大夏,首陽,襄武,西縣,上邽,臨洮,安故。
【城金郡】治允吾(今甘肅蘭州西)
下轄:允吾,金城,枝陽,榆中,枹罕,白石,允街,令居,破羌,安夷,臨羌。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下轄:姑臧,休屠,武威,宣城,鸞鳥,蒼松,張掖,媼圍。
【張掖郡】治觻得(今甘肅張掖靖安)
下轄:觻得,昭武,屋蘭,刪丹,日勒,氐池,番和,居延。
【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
下轄:祿福,樂涫,表是,會水,玉門,池頭。
【敦煌郡】治敦煌(今甘肅敦煌)
下轄:敦煌,龍勒,效谷,廣至,冥安,淵泉。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下轄:宛縣,西鄂,博望,雉縣,魯陽,犨縣,葉縣,堵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隋縣,章陵,襄鄉,蔡陽,鄧縣,湖陽,朝陽,新野,棘陽,涅陽,穰縣,安眾,酈國,析縣,丹水,順陽,南鄉,冠軍,酇縣,陰縣,築陽,山都,武當。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
下轄:西陵,邾縣,鄂縣,沙羨,下雉,蘄春,西陽,黽縣,平春,安陸,南新市,雲社,竟陵。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下轄: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宜城,中盧,襄陽,編縣,臨沮,秭歸,巫縣。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
下轄:臨沅,沅南,漢壽,零陽,孱陵,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
【長沙郡】治臨湘(今湖南長沙)
下轄:臨湘,益陽,羅縣,下雋,醴陵,湘南,攸縣,容陵,茶陵,安城,連道,昭陵。
【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下轄:泉陵,重安,湘鄉,昭陽,烝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營浦,營道,泠道。
【桂陽郡】治郴縣(今湖南郴州)
下轄:郴縣,漢寧,便縣,耒陽,陰山,南平,臨武,桂陽,曲江,湞陽。

揚州刺史部:
【九江郡】治陰陵(今安徽鳳陽宋集附近)
下轄:陰陵,鍾離,義成,當塗,平阿,下蔡,西曲陽,壽春,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歷陽。
【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
下轄:舒縣,臨湖,襄安,居巢,皖縣,尋陽,龍舒,六安,安風,雩婁,安豐,陽泉,蓼縣。
【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州)
下轄:宛陵,春谷,蕪湖,溧陽,丹陽,石城,秣陵,湖熟,句容,江乘,涇縣,陵陽,黟縣,歙縣,於潛,故鄣。
【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
下轄:吳縣,婁縣,無錫,毗陵,曲阿,丹徒,陽羨,烏程,餘杭,錢唐,富春,由拳,海鹽。
【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
下轄:山陰,余暨,上虞,餘姚,句章,鄮縣,鄞縣,剡縣,諸暨,烏傷,大末,章安,永寧,東治。
【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下轄:南昌,余汗,鄱陽,鷍陽,海錯,歷陵,彭澤,柴桑,建昌,宜春,新淦,建城,臨汝,南城,石陽,平都,廬陵,南野,鄠都,贛縣,艾縣。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治番禺(今廣東廣州)
下轄:番禺,四會,中宿,增城,博羅,龍川,揭陽。
【蒼梧郡】治廣信(今廣西梧州)
下轄:廣信,邽陽,臨賀,富川,馮乘,謝沭,猛陵,荔浦,端溪,高要。
【合浦郡】治合浦(今廣西合浦)
下轄:合浦,高涼,臨允,徐聞。
【鬱林郡】治布山(今廣西桂平)
下轄:布山,阿林,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領方,安廣,增食,臨塵,廣郁。
【交趾郡】治龍編(今越南河內西北)
下轄:龍編,望海,西於,封溪,苟漏,泠,嬴,北帶,曲陽,稽徐,定安。
【九真郡】治胥浦(今越南清化西北)
下轄:胥浦,居風,無編,無功,咸懽。
【日南郡】治西卷(今越南廣治)
下轄:西卷,盧容,朱吾,比景。

閱讀全文

與越南符離縣是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多少枚導彈瞄準美國 瀏覽:386
肯德基到中國多久 瀏覽:56
英國留學生怎麼滿360天 瀏覽:661
你禮貌嗎義大利語怎麼說 瀏覽:158
香港至印尼泗水坐飛機要多少時間 瀏覽:321
印度花捲怎麼和面 瀏覽:593
印尼虎魚可以跟什麼魚養一起 瀏覽:527
國外拍賣的美金如何進入中國 瀏覽:590
越南旅遊團去澳門多少錢 瀏覽:41
義大利為什麼要宣布投降 瀏覽:685
中國銀行卡轉賬到越南怎麼轉 瀏覽:812
為什麼伊朗男排參加落選賽 瀏覽:759
瑞典vs義大利哪個台轉播 瀏覽:502
英國入籍卡是什麼 瀏覽:869
穿越南北時長是什麼意思 瀏覽:103
伊朗為什麼沒有加入上合組織 瀏覽:356
英國財產證明怎麼辦 瀏覽:551
伊朗什麼物質豐富 瀏覽:121
船運到英國一方多少錢 瀏覽:308
中國煙最高價格是多少 瀏覽: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