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神州號」的資料
「神舟」五號飛船是在無人飛船的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道運行了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2003年10月15日09時00分,負載著「神舟」五號的長征2F火箭發射。 9時10分,船艦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飛船以平均每90分鍾繞地球1圈的速度飛行。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行員:楊利偉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分10秒,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意義:這次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現由俄羅斯承繼)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艙段介紹 軌道艙 尺寸:長2.8米,直徑2.2米。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的外形為圓柱形的。為了使軌道艙在獨自飛行的階段可以獲得電力,軌道艙的兩側安裝了太陽電池翼,每塊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積為2.0×3.4米,軌道艙自由飛行時,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電力。軌道艙尾部有4組小的推進發動機,每組4個,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後繼續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軌道艙一側靠近返回艙部分有一個圓形的艙門,為航天員進出軌道艙提供了通道,不過,該艙門的最大直徑僅65厘米,只有身體靈巧、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出自由。艙門的上面有軌道艙的觀察窗。 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艙內儲備有食物、飲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睡袋等生活裝置外,還有空間應用和科學試驗用的儀器設備。 返回艙返回後,軌道艙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軌道艙留軌利用是中國飛船的一大特色,俄羅斯和美國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分離後,一般是廢棄不用的。 返回艙 尺寸:長2.00米,直徑2.40米(不包括防熱層)。 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呈鍾形,有艙門與軌道艙相通。放回艙式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內設可供3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儀錶板、手控操縱手柄和光學瞄準鏡等,顯示飛船上個系統機器設備的狀況。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進行監視,並在必要時控制飛船上系統機器設備的工作。軌道艙和返回艙均是密閉的艙段,內有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確保艙內充滿一個大氣壓力的氧氮混合氣體,並將溫度和濕度調節到人體合適的范圍,確保航天員在整個飛行任務過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艙內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神舟好飛船的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窗口,一個用於航天員觀測窗外的情景,另一個供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測地面駕駛飛船。返回艙的底座是金屬架層密封結構,上面安裝了返回艙的儀器設備,該底座重量輕便,且十分堅固,在返回艙返回地面進入大氣層時,保護返回艙不被炙熱的大氣燒毀。 推進艙 尺寸:長3.05米,直徑2.50米底部直徑2.80米 神舟號的推進艙又稱設備艙,它呈圓柱形,內部裝載推進系統的發動機和推進劑,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要的動力,還有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部分設備。兩側各有一對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陽翼的面積為2.0×7.5米。與前面軌道艙的電池翼加起來,產生的電力將三倍於聯盟號,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當於富康AX新浪潮汽車的電源所提供功率。這幾塊電池翼除了所提供的電力較大之外,它還可以繞連接點轉動,這樣不管飛船怎樣運動,它始終可以保持最佳方向獲得最大電力,免去了「翹向太陽」所要進行的大量機動,這樣可以在保證太陽電池陣對日定向的同時進行飛船對地的不間斷觀測。 設備艙的尾部是飛船的推進系統。主推進系統由4個大型主發動機組成,它們在推進艙的底部正中。在推進艙側裙內四周又分別布置了4對糾正姿態用的小推進器,說它們小是和主推進器比,與其他輔助推進器比它們可大很多。另外推進艙側裙外還有輔助用的小型推進器。 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過渡段,是為將來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准備用的。在載人飛行及交會對接前,他也可以安裝各種儀器用於空間探測。 對於附加段現階段的設備沒有官方介紹,但是一些業內人士進行了大膽的推測,如:其中一個半環型裝置,據推測是用來安裝方形的儀器裝置。而三個相互垂直並可伸出的0.4米的探針被推測為可能是導航系統的一部分或對接系統的一部分。因為美國的阿波羅飛船上曾有類似的裝置用來進行對接。神舟飛船軌道艙前端可能裝有俄羅斯式的對接系統。但這些裝置可能只是一種試驗型,在將來執行與太空站對接的任務時肯定會被新型對接系統所替換。
2. 請問緬甸和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有製造像中國神舟飛船的技術嗎
不可能有的,他們連飛機導彈也造不出來,還造這個.再過50年也不可能的.除非他們聯合起來.
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
根據飛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載人航天器可分為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和太空梭三類。載人飛船按乘坐人數分為單人式飛船和多人式飛船,按運行范圍分為衛星式載人飛船和登月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又稱為軌道站或航天站,可供多名航天員居住和工作。太空梭既可作為載人飛船和空間站進行載人航天活動,又是一種重復使用的運載器。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前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發射了人類第一艘載人飛船,航天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繞地球一周並安全返回地面。美國於1962年2月20日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這兩個國家在發射載人飛船之前,都進行過多次無人飛船發射試驗.
目前就是連日本,法國,英國這樣的強國都無法栽人航天,可見其技術含量有多高.
神舟飛船的技術幾乎涉及了當今世界所有的基礎科學和理論技術,需要最先進的理論、試驗、材料、工藝設備和尖端技術的支持,沒有一定的人才儲備和強大的綜合國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我們為共和國在載人航天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倍感驕傲和自豪時,怎能忘記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和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為創建、發展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所建立的不朽功勛! 也感謝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作出的巨大貢獻!
這些東南亞國家第一經濟跟不上,第二人才儲備不豐富,第三估計也沒有造飛船的動機,所以說爾等小國不可能有中國神舟飛船的技術.當然我們幸福的同時也要再加把勁,把空間技術向更高更深的層次發展.
3. 神5神6飛船資料
神五發射的時候,飛船返回地球,落地時是斜著栽下來的,速度有4米每秒。楊利偉頭上砸了個大包,出血了(降落過程中進行了手動操作)。出艙前自己簡單地包紮了,才沒在電視鏡頭前破相。相比之下,神六要舒適得多,垂直落地不說,還相當的平穩,出艙用了梯子。還有一組數據,神五落地偏離4.8公里,而神六隻有1公里,可見控制的精確。我們的飛船控制技術又進步了
2.著陸場選擇上,之所以把五子王旗選作主著陸場,是因為主要有以下好處:地廣人稀,經濟落後。為什麼越落後的地方越好呢?因為高壓線少。其次,我們與外蒙古的關系很好,兩國都商量好了,一旦我們的飛船落到了那邊,他們要立即開放國境線給我方的搜索人員。
3.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不把我們的發射場設在海南,這樣發射火箭就省力多了。理論上計算,在海南發射可比酒泉多載30噸!要知道,送1噸的物資到太空去要消耗100噸的燃料,有效載荷是百分之一。其實國家七十年代不是沒考慮過,主要是因為當時南海形勢太復雜,擔心美國干擾。其次海南太落後,沒有完整的工業基礎,這樣大陸的火箭元件都要渡海運輸過來,又帶來新的問題。現在重新考慮了,可以設想在這里建設一個國際航天港,不僅我們可以用,外國也可以用,比如美國吹颶風的時候可以移到這里發射,這樣可以大大振興海南的經濟!
4.火箭的成本效益不能看短期。我們這次發射神六用了10億,這個投入在五年內是很難看到回報的,但長遠計算是1比14!下一個嫦娥探月工程,我們還要投入100億!
5.對我們的這次發射,美國很耍小心眼。大家都知道,美國的空間探測技術很先進。在神六發射前,美宇航局曾給中國打過招呼,讓我們把發射時間軌道等參數告訴它,作為回報,它將外層空間的發射環境通告中國。中國考慮了一下,心想反正我不告訴你你都可以探測到,於是通告了美國。結果發射前我們向它要探測數據,那個該死的美宇航局居然說今天是周末,我們不上班!大大地忽悠了中國人一把。於是我們按計劃發射了,美國情報機構四千人忙的發瘋,日本情報部門兩千人跟著發瘋。發射成功後,拉姆斯菲爾德趕緊屁顛屁顛跑過來,大談軍事交流;小犬一屁股跌倒在深廁里起不來。
6.航天員都受過特殊環境下的睡眠訓練,但上到太空還是另一回事。為了讓航天員能隨時睡著,美國採取的辦法是吃激素!很多美國宇航員都是激素葯物的活體實驗品,因此搞壞了不少宇航員的身體,回地球都生病。相比之下,中國的辦法要高明得多,中國有自己的獨門秘方:中葯。不但見效快,而且無副作用,這裡面的學問是無法用儀器檢測出來的,這一點笨拙的美國人永遠也弄不明白。
7.還是美國。現在環軌道的各類人造衛星成百上千,其中美國有750多個,中國只有40多個。美國是名副其實的太空霸主,每年光是太空上的花銷就幾百億美鈔,就這樣還嫌不夠;對比中國,才花了10億人民幣就有人大喊心痛,割肉般的不滿,真是鼠目寸光!舉個例子吧,80年代,蘇聯在邊境線陳兵百萬,與之相對峙的是中國在整個北方邊境部署的幾十個軍!而美軍經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的教訓,發自內心對中國軍隊感到恐懼,於是中美交好。美國提出他們的特技飛行隊要過來交流交流。鄧大人拍了板,來就來!這可苦了空軍的幾位參謀,美國飛機來了,總得給他們個軍用機場吧,但為了防範蘇聯,中國北方的軍事機場部署是完全保密的;告訴了美國人,天知道哪天中美重新交惡,我軍肯定吃虧。思前想後,最後還是一位飛行員出了個點子:給他們個大致的方位,然後讓他們自己目視尋找,自行降落。於是一份作過手腳的地圖傳交給了美方,上面的機場方位全是偏的。美國的飛行隊一長串飛來了,轉了一圈,准確地找到了機場,降落了。我方人員目瞪口呆,昨這么快就找到了???於是一天集體午飯,中美飛行員結對子拼酒:老美要喝威士忌,我方飛行員說要茅台,老美一聞,味道不錯,於是改斗茅台;幾個回合下來,老美就不行了,再加上我方不停拍他們馬屁,大贊他們飛行技術好,老美於是暈了頭。我們一位飛行員趁機問了他們的隊長戴維斯,怎麼找到我們基地的?戴維斯滿嘴酒氣,一臉壞笑:我看過孫子兵法,知道你們中國人不老實;按照你們給的圖飛,我一個頭兩個大,幸虧我們早有準備,用偵察衛星拍了照,知道准確位置......這說的就是美國80年代的「曲棍球」偵察衛星,精度150米。這次我們吃的就是衛星的虧!
8.神州上天,留給中國的最寶貴財富是人才,是一代艱苦拼搏的航天人!二次大戰的時候,美蘇在德國掃盪,美國極精明,把逮到的德國一流火箭專家全部空運回國,斯大林一開始還納悶,那麼多飛機大炮不要去揀人?要知道蘇聯光是把德國的飛機大炮運回國就花了兩年!等回過神來,斯大林立即下令,把二三流的德國火箭專家全部押回蘇聯。現在我們看到,美俄的航天科技是世界一二,這批德國科學家可謂功不可沒!說到德國,這個民族的嚴謹性和創造性不能不令我們佩服。我國有一位學者到美國蘭德公司學習,蘭德公司是一家開放性的公司,總部四十幾個人,但外圍的學者則數以千計。他有一位德國同事,有一次他們上街,他問德國人從這里到目的地要多久,德國人一言不發,等大家走了5分鍾,那德國人才說:四分二十秒。--剛才問你為什麼不說呢?--我觀察了你的步發,你每分鍾走七十五步,每步走五十五公分,從這里到目的地××公里,所以是四分二十秒!還有一次,他們約好8點鍾見面,在7點55分,他聽到走廊里有腳步聲,於是打開門,德國人已經到了。--進來吧。--還差五分鍾,我不能耽擱您的時間。德國人的守時是出了名的,而我們很多中國人,不但不尊重自己的時間,更不尊重別人的時間!
9.要說神六沒有軍事用途,我們自己都不信。這次神六發射,最大的看點就是回收點離理論落點只差1公里!這裡面的道理有多深呢?做個比較吧,美國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即使加上GPS制導,打過半個地球來,其落點偏差是10公里以內。其實,從地面發指令到返回艙,時間相差0.1秒,落點就相差七八公里,是真正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美國當年用了三頂傘,航天艙掉到海里,直升飛機把人從海水裡撈出來;前蘇聯更懸,有一次偏離了幾十公里,落到深山老林里,航天員差點沒被吃掉。總之,從彈著點的精度控制來看,中國確實達到了世界一流,這一點是世界公認的。
10.輝煌的神州和嫉妒的日本!神州飛船讓日本黯然無光。說起來也挺慘的,日本工業水平世界一流,可在航天業內就是無法崛起,上一年發射了兩次H火箭,就炸了兩次,其中一次還是升空前的地面燃料爆炸,一下子把地面上五十多航天專家送靖家深廁里了!!看來日本真的不是搞大事的料子。但我們千萬不要小視日本這個民族。東京地鐵站里立了一座紀念碑,是給一條狗的。老工人養了一條狗,每天上下班狗都到地鐵站里接送他,但有一天狗發現老工人沒有回來,原來他在工地出事故死了,但那隻狗依然每天按時到地鐵站來接主人回家,這樣子有七八年,直到狗也死了。日本人看到,很感動,覺得現代人不如狗啊,於是捐款立了個碑,紀念它。還有一件事,大家都知道的,一直以來,日本人從中國山西大量進口煤,去填它那個海灣,那個海灣有九十多米深,現在已經填了六十米了,還要接著填,填平為止!日本人算計的精明和陰險是出了名的,但有時聰明反被聰明誤。當時日本入侵中國,一隻眼睛盯著東北的石油,一隻眼睛盯著山西的煤。日本人原以為東北是有石油的,他們派人在東北打了一口井,打的很深,沒出油,於是一下子泄了氣,開著軍艦跑南洋搶油去了。然而在戰後,新中國根據李四光的理論,從1500米的地層中打出了新中國第一口油井!當年日本人打了多少米?一千米!離儲油層就差150米!!--日本人腸子都悔青了--假如當時多打150米,假如不是急功近利,假如再有耐性一點,假如......日本人捶足頓胸。但歷史錯過了就不能再回頭。
我們需要清醒看到自己和日本的差距,國民生產總值上,日本是四萬億,中國才一萬億。日本人搞研究的認真和前瞻性我們應該學習。大家知道地球上的氧氣主要是哪裡來的嗎?哪裡產氧最多呢?答案是熱帶雨林,而亞馬遜叢林則被稱為「地球之肺」。日本人派科學家到巴西去研究熱帶雨林,研究什麼呢?研究那些像人體毛細血管一樣分布的河流,研究熱帶雨林是如何像心臟一樣把氧氣泵到體外,還有光照對植物產氧的細致影響等,所有這些研究的目的,是有朝一日,日本可以控制月球上的「氧霸權」!
隨便到歐洲去問問,他們不恨日本人,他們恨德國人,而中國人恨日本人。歐洲人覺得日本人很有創意,能創造出那麼多可愛的卡通人物,中國人覺得日本人死不悔改,面目憎惡。
11.創新!創新!!!有人說,神六是30年前的技術,我說是;有人說,神六宇航員穿的宇航服是俄國貨,我說,可以認同;但有人說神六整的一個抄襲仿造,我說,放屁!中國和美國俄羅斯技術上確實有差距,尤其和美國比差距更大。但大家知道這個差距具體指什麼嗎?一個是推動技術,另一個是火控技術!推動技術怎麼比?一個是太空梭,一個是火箭,一個可以重復使用幾百次,一個是一次性,這就是差距。其實有差距並不可怕,更不可恥。神六是三十年前的技術,這有什麼關系呢?四大發明是兩千年前的技術,現在世界還用著呢!你小日本連三十年前的技術都學不會,不可恥嗎?還有就是我們的宇航服,確實是來自俄羅斯,不過我們的科學家進行了不少的改進,使之更符合亞洲人的生理特性,可以說是全新的宇航服。拿來主義,沒的說!發展載人航天,我們要的是有中國特色的跨越式發展,其中的核心就是技術創新。這次神六發射,背後是100多項技術創新!正如德國人的創造性,日本人的創新性,只有創新,才是我們民族進步的靈魂!
12.宇航員和背後的科學家。廣東人比山東人有優勢,女人比男人有優勢。廣東人普遍體型較小,較靈巧,文化上冷靜內斂,山東漢子則粗獷有力。至於女性,女航天員有耐久力強、心理穩定、耐寂寞、應變性好等優勢,理論上說確實比男人更適合。但女孩子的劣勢也很明顯,她們上了天分不清東南西北,只知道前後左右!還有就是動手操作能力普遍比男人差,面對復雜儀表無所適從。看來只能通過專門訓練來克服。
神州飛船是無數中國科學家的心血結晶,其實中國科學家是很辛苦的一群人。國家在電視前舉的是拇指,贊揚這個,贊揚那個;背後用的全是食指,干這個,不準干那個。星期一到星期五工作,周末學習,再工作,再學習,再加上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這不是一般的累。我們有的科學家自嘲說,幹了一年,還不如個農民,可見收入之低。但即使如此,他們也從來沒動搖過。正是無數這些不計辛勞無私奉獻的科技工作者,托起了我們的神州,托起了我們民族的夢。
4. 神舟十二號什麼時候回地球
神舟十二號什麼時候回地球
神舟十二號什麼時候回地球,近日我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任務結束即將准備返航,三位宇航員為期90天的航天時間已經接近尾聲,有相關消息報道,中國神舟十三號已經到達了發射場,進入了准備工作階段
北京時間2021年9月16日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
就在神舟十二號飛船返航之際,神舟十三號也將要載著3名航天員出發,前往中國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擬按長期載3人的狀態設計,在運營階段過程中,每半年左右由載人飛船實施人員輪換,其中神舟十二號3名航天員是我國空間站的首批住戶,他們在空間站執行為期3個月左右的任務,而接下來的航天員們都將要執行為期6個月左右的任務。
我們知道,我國現階段具備飛行能力的航天員,一共只有16名,包括楊利偉在內。第三批航天員剛開始訓練,預計還要3-4年才能執行航天任務。而我國空間站預計每年要派送6名航天員,未來航天員們的壓力可想而知。
不過,雖然我國空間站為我國所獨有,但是我國一直秉承著和平利用外太空、共贏、共享的原則,以開放的態度展開國際合作。不僅願意與其他國家一起開展科學實驗項目,而且還同意國外宇航員進入到我國空間站。
只不過,想要進入中國空間站工作,還需要學會中文。
歐洲宇航員,正在學習中文
我國台灣一家媒體,在《天宮啟動新興太空語言,外國航天員加緊學中文》文章中指出,許多國家的宇航員除了要學習英文和俄文之外,早已經開始加班加點學習中文。之所以學習中文,則和我國的航天事業騰飛有關。
我國空間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空間站,其操作系統全部使用了中文。之所以不使用英文、俄文,主要是因為中文是我們的母語,盡管我國航天員都具備英文能力,但是在執行任務過程中,使用中文閱讀更快捷,反應更靈敏,誤操作的可能性更小。
我國空間站願意同所有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國家合作,未來也會有國外宇航員進入到我國空間站工作,但前提是,國外宇航員們必須要懂得閱讀和書寫中文,否則他們到了我國空間站時,將無法操作空間站,更無法閱讀使用手冊。
據歐洲太空總署官員介紹,目前已經有幾位宇航員為了搭乘中國空間站而學習多年中文,其中一名義大利女宇航員克莉斯多佛瑞蒂在大學時就開始學習中文,她將有可能成為第一個登上我國空間站的國外宇航員。
據介紹,目前已經有3名歐洲宇航員學習中文,預計在2022年或登上我國空間站。
國外宇航員學習中文這件事,未來會越來越常見,而且越來越有必要,因為我國除了空間站項目之外,還有國際月球科研站的項目,以及火星探索項目,我國航天科技水平正在走向世界前列,而這也吸引了不少國家同我國合作。
美國可以參與中國空間站嗎?
值得一說的是,國際空間站雖然名為「國際」,但實際上卻一點兒也不國際,我國就被排除國際空間站項目之外,而被排除在外的原因並不是我國航天實力不夠,而是美國一直在打壓和遏制我國航天領域的發展。
2011年時,美國通過了沃爾夫條款,沃爾夫條款禁止中美兩國之間,在航天領域進行任何合作和交流。也就是說,美國自己立法,不能參與我國空間站項目。
只不過,美國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尤其是看在我國這么多年以來,航天領域非但沒有被封鎖在落後的狀態,反而不斷超越,以至於美國一些科學家和科技從業人員紛紛想要和中國合作,無奈受自家法規限制。
但在這幾年,美國一些機構和科學家們開始打破法規,和我國合作,比如:我國天問一號在探索火星時,NASA就提出數據共享的要求,而這也可以看作是美國在主動低頭,畢竟根據沃爾夫條款,美國在航天領域和我國說一句話,都算違反條例。
所以未來不排除美國自己撕毀自己的條款,主動來和我國合作,只不過想要和我國合作,他們要拿出點真本事才行,否則就會像上次申請空間站項目一樣,因為科學價值和技術考量沒有達到我國的標准,而被排除在外。
除此之外,美國宇航員想要登上我國空間站,也必須要學習中文,沒有例外。
說起中國的`航天技術,想必世界各國都是耳聞目睹的,雖說還沒有能力與美俄兩國並駕齊驅,但是在有一些領域,我們也是跟上了腳步甚至超越了他們,尤其是發展的速度上面,中國讓世界各國都看到了什麼是中國式發展速度。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迅速發展,我國以一個發展大國的身份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讓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投來了嫉妒的目光,開始想辦法遏制中國的發展,但是一個經歷了五千年歷史的大國,怎麼可能被眼前的這一點壓迫所干擾,我國神舟十二號航天任務結束之際,神舟十三號已經傳來了升空訊息。
據相關消息報道介紹,近日我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任務結束即將准備返航,三位宇航員為期90天的航天時間已經接近尾聲,在航天期間也出色地完成了出艙任務,將中國的航天征程又向前推送了一大步,而在神舟十二號即將完成航天任務後返回地球之際,神舟十三號已經有了新的消息。
有相關消息報道,中國神舟十三號已經到達了發射場,進入了准備工作階段,這樣的發展速度確實讓人感到驚訝。報道稱,神舟十三號的發射計劃已經定於10月份,而且在接下來的航天任務中,我國空間站中或許可能會種植植物,以通過植物的特性實現提供氧氣的供應,此外,在其駐留的時間或許將達到六個月。
對此,有越南相關媒體也發表了文章,他們認為中國的發展速度確實太快了,如果以這樣的速度繼續發展,很有可能在今後的發展中會超越美國成為第二個世界超級大國,尤其是在航天發展領域,近期來中國的發展太過於迅速,神舟十二號還沒有開始返航,神舟十三就已經到達了發射場,進行准備工作,而令人驚訝的不止這一點,近期,中國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也已經到達了發射點准備升空,這樣的速度試問有幾個國家能夠做到呢?
有相關分析人士認為,雖說中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相對於美國和俄羅斯而言,起步要晚很多,還不能相媲美,但是如今中國的發展速度也是讓很多國家感到不可思議,如今經濟實力也是中國的一大優點,此前,因為美國和俄羅斯的經濟領先於中國,因此他們在航天領域的投入也是比較多的,自然也就站在了中國的前端,而如今中國的經濟實力也已經穩步發展,所以今後的中國也必定會變得更加強大。
5. 關於神舟飛船的資料
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火箭起飛約10分鍾,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
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
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
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葯材。
技術應用:
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准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評論反應:
此間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稱其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對突破載人航 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號
發射時間: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飛船起飛十三分鍾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
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
6天零18小時/108圈
試驗項目: 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
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號
發射時間: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火箭點火升空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返回時間:
2002年4月1日 .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
飛行時間/圈數:
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處於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儀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大氣密度探測器、大氣成分探測器、飛船軌道艙窗口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餘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 「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 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 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 ———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制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鍾/飛行77圈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後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後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
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體設備的進步,也有軟體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用於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製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神舟六號的改進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圍繞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改進。首先,准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櫃置於軌道艙中,以前處於空置狀態。按照每人每天一個半暖壺的用水量,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准備了航天員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艙內的氧氣、溫度和濕度都可自動感應並調節。
二、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失重狀態下人其實可以浮在空中睡覺,但考慮到人在地面養成的習慣,所以通過睡袋人為地製造一種「床」的感覺,否則航天員睡覺時可能會產生墜入萬丈深淵的錯覺。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裡面的濕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坐椅設計了著陸緩沖功能,這是為了在反推火箭發生故障時依然能夠保證航天員安全。神舟五號飛船里只有楊利偉乘坐的那個坐椅有著陸緩沖功能,並且有個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天員難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神舟六號對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並與整船結合進行了反復試驗,從高塔、飛機上拋下的3次試驗每次均獲得了成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如果在返回時關閉不嚴,將威脅航天員安全。俄羅斯曾經有3名航天員因此而喪生。神舟六號科研人員研製成功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四、持續性改進。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於1992年正式啟動,至今已經過去了13年,飛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經不再生產,個別技術已經稍顯落伍。神舟六號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續性改進。比如神舟一號到五號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製的,存儲容量只有10兆位元組。現在的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神舟七號
現在神舟七號運載火箭已經開始研製,按照計劃是在2008年實現發射。屆時,神舟七號將重點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太空行走)技術。
原訂2007年發射,但由於部件的技術問題被推遲了半年,計劃今年發射。
神舟飛船構成
軌道艙:「多功能廳」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是一個圓柱體,總長度為2.8米,最大直徑2.25米,一端與返回艙相通,另一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接。「神六」的軌道艙之所以被稱為「多功能廳」,是因為2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他時間都在軌道艙里。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盥洗和方便等諸多功能於一體。
逃逸塔:保飛船萬全
逃逸救生塔:位於飛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實際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發動機組成的小型運載火箭。在運載飛船的火箭起飛前900秒到起飛後160秒期間�火箭運行距離在0至100公里,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這個救生塔將緊急啟動,拽著「神舟六號」飛船的返回艙和軌道艙與火箭分離,迅速逃離險地,並利用降落傘降落到安全地帶。
留軌艙:航天員的「家」
軌道艙:也叫工作艙。其外形為兩端帶有錐角的圓柱體,它是航天員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間」。它還兼有航天員生活艙和留軌實驗艙兩種功能,所以也稱留軌艙。軌道艙裡面裝有多種試驗設備和實驗儀器,可進行對地觀測,其兩側裝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陽能電池帆翼、太陽敏感器和各種天線以及各種對接結構,用來把太陽能轉換為飛船的能源、與地面進行通訊等。作為航天員的「太空卧室」,軌道艙的環境很舒適,艙內溫度一般在17至25攝氏度之間。
返回艙:航天員的「駕駛室」
返回艙:又稱座艙,它是航天員的「駕駛室」。是航天員往返太空時乘坐的艙段,為密閉結構,前端有艙門。「神舟六號」完成繞地飛行任務後,兩名航天員也將乘坐返回艙回歸地球。
推進艙:又叫儀器艙。通常安裝推進系統、電源、軌道制動,並為航天員提供氧氣和水。推進艙的兩側還裝有面積達20多平方米的主太陽能電池帆翼。
艙段介紹
軌道艙
尺寸:長2.8米,直徑2.2米。
神舟飛船的軌道艙的外形為圓柱形的。為了使軌道艙在獨自飛行的階段可以獲得電力,軌道艙的兩側安裝了太陽電池翼,每塊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積為2.0×3.4米,軌道艙自由飛行時,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電力。軌道艙尾部有4組小的推進發動機,每組4個,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後繼續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軌道艙一側靠近返回艙部分有一個圓形的艙門,為航天員進出軌道艙提供了通道,不過,該艙門的最到直徑僅65厘米,只有身體靈巧、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出自由。艙門的上面有軌道艙的觀察窗。
軌道艙是飛船進入軌道後航天員工作、生活的場所。艙內除備有食物、飲水和大小便收集器等生活裝置外,還有空間應用和科學試驗用的儀器設備。
返回艙返回後,軌道艙相當於一顆對地觀察衛星或太空實驗室,它將繼續留在軌道上工作半年左右。軌道艙留軌利用是中國飛船的一大特色,俄羅斯和美國飛船的軌道艙和返回艙分離後,一般是廢棄不用的。
返回艙
尺寸:長2.00米,直徑2.40米(不包括防熱層)。
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呈鍾形,有艙門與軌道艙相通。放回艙式飛船的指揮控制中心,內設可供3名航天員斜躺的座椅,共航天員起飛、上升和返回階段乘坐。座椅前下方是儀錶板、手控操縱手柄和光學瞄準鏡等,顯示飛船上個系統機器設備的狀況。航天員通過這些儀表進行監視,並在必要時控制飛船上系統機器設備的工作。軌道艙和返回艙均是密閉的艙段,內有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確保艙內充滿一個大氣壓力的氧氮混合氣體,並將溫度和濕度調節到人體合適的范圍,確保航天員在整個飛行任務過程中的生命安全。
另外,艙內還安裝了供著陸用的主、備兩具降落傘。神舟好飛船的返回艙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窗口,一個用於航天員觀測窗外的情景,另一個共航天員操作光學瞄準鏡觀測地面駕駛飛船。返回艙的底座是金屬架層密封結構,上面安裝了返回艙的儀器設備,該底座重量輕便,且十分堅固,在返回艙返回地面進入大氣層時,保護返回艙不被炙熱的大氣燒毀。
推進艙
尺寸:長3.05米,直徑2.50米底部直徑2.80米
神舟號的推進艙又稱設備艙,它呈圓柱形,內部裝載推進系統的發動機和推進劑,為飛船提供調整姿態和軌道以及制動減速所需要的動力,還有電源、環境控制和通信等系統的部分設備。兩側各有一對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太陽翼的面積為2.0×7.5米。與前面軌道艙的電池翼加起來,產生的電力將三倍於聯盟號,平均1.5千瓦以上,差不多相當於富康AX新浪潮汽車的電源所提供功率。這幾塊電池翼除了所提供的電力較大之外,它還可以繞連接點轉動,這樣不管飛船怎樣運動,它始終可以保持最佳方向獲得最大電力,免去了「翹向太陽」所要進行的大量機動,這樣可以在保證太陽電池陣對日定向的同時進行飛船對地的不間斷觀測。
設備艙的尾部是飛船的推進系統。主推進系統由4個大型主發動機組成,它們在推進艙的底部正中。在推進艙側裙內四周又分別布置了4對糾正姿態用的小推進器,說它們小是和主推進器比,與其他輔助推進器比它們可大很多。另外推進艙側裙外還有輔助用的小型推進器。
附加段
附加段也叫過渡段,是為將來與另一艘飛船或空間站交會對接做准備用的。在載人飛行及交會對接前,他也可以安裝各種儀器用於空間探測。
對於附加段現階段的設備沒有官方介紹,但是一些業內人士進行了大膽的推測,如:其中一個半環型裝置,據推測是用來安裝方形的儀器裝置。而三個相互垂直並可伸出的0.4米的探針被推測為可能是導航系統的一部分或對接系統的一部分。因為美國的阿波羅飛船上曾有類似的裝置用來進行對接。神舟飛船軌道艙前端可能裝有俄羅斯式的對接系統。但這些裝置可能只是一種試驗型,在將來執行與太空站對接的任務時肯定會被新型對接系統所替換。
希望對你有用,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