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一下詠春拳是怎麼打的。
詠春拳發力是一種特別的長橋發力法,注重埋肘,由三頭肌發力,猶如子彈穿透。但這股力並不只來自三頭肌,三節骨會一起同時發力,產生爆炸力
❷ 詠春拳的打擊手法
詠春拳是中國拳術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詠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明「詠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詠春拳」者。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一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一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盪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標、膀、腕指、黏、摸、熨盪、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志。憑藉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龍曾跟隨葉問系統地學習過詠春拳,可以說,李小龍創立的截拳道與詠春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葉問的十大弟子分別是張學健、何金鉻、招允、盧文錦、黃淳梁、王喬、倫佳、梁挺、李小龍、徐尚田。現分布於世界各地。
詠春拳拳譜:
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審勢指眼法來講,它是克敵制勝的前提。審勢有兩個含義,對自己來說是蓄勢,對對方來說是乘勢。)二橋上勢,里簾必爭。明動靜,知有無,知進退。一拳一掌,一馬一步,步要穩;(打擊有三停,一停於肩窩,二停於肘拐,三停於掌根指尖,必須常練「小念頭」並要持之以恆,便可水到渠成,氣隨意發。)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鉤、針、彈、踢。
腳法——寸、拐、撩、殺、踩。
詠春拳探密:
李小龍常常因在一英尺處將對手以拳擊倒在地而贏得觀眾與學員們的喝彩,許多年來,一些武林人士也試著去演練這一技術,他們之中有成功者,也有失敗者。寸拳的秘密已經存在了上百年,這種技術是最具有使用價值的中國武術體系中拳理論的一個部分,他叫詠春拳。
中心線
詠春拳的力量來源於拳手的腳下和穿過身體的中心線,拳手錶面的中心線在拳手身前,它是一條假想線,起與拳手頭頂中間部位,然後,由身體中間穿行至陰部。
由於詠春拳的發力基於身體的中心線,這就使利拳手出拳力量直接來源於拳手身體背部的大肌肉群,這種發力方式與那些力量來源於腰與臂部肌肉的武術體系形成鮮明對比。
詠春拳鬥士開始出拳時,他的肘部了在尋求身體的中以線。當肘部尋找到自己身體的中以線後,拳手發出的拳擊便真切而能出中要害,這是因為身體與手臂在一條直接上的沖拳能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
卡爾·派克說:「詠春拳出手拳時要放鬆自己,使出拳手臂象一條鞭子一樣。」卡爾·派克是詠春拳教練,「出拳時,手臂所做動作要完成利猛烈有力。肌肉與腦神經緊張會影響出拳的速度與效力。」
姿勢與步法
力量源於拳手的姿勢。詠春拳的姿勢平穩,人不過寬取式(一般兩腳之間距離與兩肩的距離相一致),但是,拳手出拳的最強力量來源於出拳時拳手的腳法。
詠春拳斗式成三角形。兩腳稍微內傾,身體要與對手成一個小角度。當拳手前進時,拳手的前腳前跨,後腳則拖步向前,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拳手在整個打鬥過程中保持一個重以在後姿勢,這種姿勢有利於拳手進攻對手。拳手的原動力與拳力就產生於這種向前移動的腳法中。腳步移動時所做的沖拳產生的力量要遠遠超過原地出拳的拳力。
詠春拳手也常使用沒有禁封的腿發出踢擊動作。使用踢擊動作時,拳手利用踢腿向前下落的慣性拖起後腳。詠春拳的每一個踢式都是拳的出擊也很重要,因為,每一個腳的踢擊動作都有助於拳手的又手打擊動作,並且可以增加拳手擊拳的力度。
抖腕之力
與人們想像的不同之自是詠春鬥士不用小手指關節出擊,用小手指關節出擊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這樣做將會削弱拳頭的這一部分的支撐力度。有些時候,詠春拳手看似手了手指小關節去擊,而事實上,他們用了大手指關節出去,這個大手指關節一般指拳頭的第十個手指(中指)關節。迷惑看客的關鍵,是拳手的抖腕之力,這種發力看上去似乎很象拳手用全部的小手指關節出擊對手。
抖腕是寸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拳手將腳與臂均於一條直線上時,沖拳就可以由著手身體上發現,拳手就可利用抖腕產生強力。合乎規范的動作是:拳手用拳頭中指的第十個指關節觸及對手打擊部位,然後猛烈地抖動手腕。這種猛力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抖腕之力發出,拳手的身體在瞬間成靜態,而抖腕所傳之力被送入指關節進而觸及打擊目標。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拳手將沖拳時所發的全部力量暫時「貯存」,然後,再將全部力量反彈於進攻目標之上。
空手道鬥士和拳擊手早已熟知抖腕向前出拳時,它的更為短暫的爆發力產生的功效所具有的破壞性更大一些罷了。
閃擊拳
派克說,「99%的打鬥情景都要求拳手連續不斷地出拳而不是出一拳就能結束戰斗。詠春鬥士艱苦的訓練保證了他們進攻技術的發展,詠春拳手要進行快速的系列拳擊者能達到效果,拳手頭腦冷靜而情性激動,他的發力就會平滑而強勁。」與單一的拳出和抑制的情緒相比,系列拳擊更有效力。
詠春拳手出拳之前不禁固每一個動作,因此;他們有快速的進攻能力。又因為詠春拳手有假設的身體中以線,他們很容易使用簡單的發力來制服對方。
詠春拳手一旦調整好中以線,他就可以開始他的閃擊拳。拳手每一資拳擊都不要放棄將力量源於身體中以線的原則,這樣,拳手連續的沖拳就會以最快的速度滾動向前,直擊對手的要害部分。
與空手道和拳擊對比
襲擊之前,空手道鬥士不去禁閉每一個拳擊,今天的空手道鬥士總是在整個打鬥過程中都舉抬兩手,而空手道鬥士的身體也總是控製成一個極端的側面位置,因些,空手道鬥士更多地使用背拳與交叉拳,這種技術與詠春拳是有區別的,除去這些,三體系出拳的動作了不一致,空手道鬥士與拳擊手都出平拳,而詠春拳手用立拳或豎拳,但是,兩種拳工各有所長。
空手道因其打擊距離遠,打擊的拳頭力量很強,但是,因拳頭與打擊目標相距較遠,其速度相對地要慢。空手道者出拳時拳頭扭轉還能給對手造成極大傷害,但是,也有一些專家認為,扭轉拳頭的動作容易損傷拳手自己的腕關節。
因為空手道與拳擊的出拳不依靠於自己身體的中以線,其出拳范圍要大於詠春拳,這一技術的弱點是兩體系的拳手不能全面地保護自己身體。
派克說,「詠春拳的手技是在極近的范圍內完成的,而空手道者與拳擊手則很省在近距離范圍內與對手打鬥。
擊阻並進
早期的詠春拳強調拳手要及早控制自己與對手之間的中以線,其目的是為了「擠出」對手所出之拳。
比如有這么一種情況,兩拳手在同一時間出拳,其中一人將其肘部及所出之拳擠進中以線,而另一對手出拳時可能要稍稍偏離中以線,那麼,第一位拳手在出第二拳時,就可順利地佔有二人之間的中以線,而第二位拳手在這時就完全離開了中以線軌道,事實上,第十位拳手出一個偏離二人中以線的沖拳後,第一位拳手會隨之佔有中心線並以正確方法擊拳阻截對手。
現在,第二位拳手不利不進行迂迴攻擊,而兩手之間最短的襲擊距離則是中心線。依靠二人之間的中心線,詠春拳手使直拳襲擊對手,而且拳手無須使用較大面積的身體阻截性接觸可破壞對手的進攻。
第三種類型的阻擊並用技術是拳手對雙臂的應用。拳手可以一手出拳以清除自己對手身體中心線上的阻礙物,另一手將在中心線上出拳攻擊對手。
派克說,「攻防並用拳使對手失去了主動進攻的權利,也將不利轉移給對手,而這時的詠春鬥士主動進攻的地位。」
李小龍倍受人們推崇的原因,不僅是因為他高超的詠春拳技,也是因為他是中心線出拳的大師。李小龍通過大范圍地綜合空手道、拳擊和其它多種的武術體系的技術而使自己的武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李小龍在世時,他從沒在厭倦使用那種他引以為榮的「將對手打倒在地的」詠春寸拳。
❸ 詠春拳怎麼打
詠春拳格鬥技巧如下:
詠春拳是中國拳術之南拳的一個分支,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永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名「詠春拳」。
第一點:攻擊比防守更重要,先發制人,後發則制於人,格鬥人後出招唯一的原因就是:你是高手,你比對手了解更多,你知道他不可能贏你。
第二點:攻防要在同一時間,二手控制一手,或一手控制二手。
第三點:總給自己留一個奪回有利位置的機會,控制對手的手為自己創造機會,為接下來的攻擊手法創造機會,這部分需要角度、力量、速度和配合的協助。
第四點:氣勢,如何得到--穩、准、勁,速度要快、動作要完美、結構要穩定、出拳要有力全部集中到一個動作。
第五點:原位打,在相同的.位置發出攻擊動作。
第六點:打擊薄弱點,或創造薄弱點。他一部分受傷就打一部分直到戰鬥技術。
第七點:控制動作和時機,這七件事是剛開始接觸詠春要學會的。
訓練中有以下五大要點:
一、擊倒對手最好的形式只有兩種:坐馬轉腰、上馬進步。
二、直線出拳的優點,1打鬥中直拳有力,2容易造成傷害使對手受傷,3直拳的爆發力,4直拳速度更快,5直拳可以從任何角度出拳。
三、雙手的攻與防,前手拳通常是用於接近、追擊、截打,前手干擾、格擋、協助,後手KO。
四、前手拳的用法,1干擾你的對手,2誘捕你的對手,3在格鬥中起到協助作用,4連消帶打,5以攻帶防,6追擊,7打擊薄弱點。
❹ 怎麼學詠春拳拳拳打腳踢
沖拳動作步驟:
以左拳為例:
開馬,呈二字鉗羊馬;
拳心向上,拳頭移至中線;
拳頭旋轉90°,從中線打出,打在咽喉或胸口處;
拳頭按出拳線路收回;
收拳,呈二字鉗羊馬。
沖拳動作要點:
出拳與收拳時,手肘要貼緊身體;
拳頭要旋轉擊出;
拳頭從胸前的中線位置擊出;
打擊的部位要准確。
沖拳易犯錯誤:
手肘不貼身;
出拳時拳頭偏離中線位置;
打擊部位不準確。
基本手法之二:撐掌
撐掌動作步驟:
以左掌為例:
開馬,呈二字鉗羊馬;
拳心向上,拳頭移至中線;
拳頭旋轉,變化為立掌,向右前方打出,前臂與身體呈45°;
旋轉握拳,按出拳路線收回;
收拳,呈二字鉗羊馬。
撐掌動作要點:
出拳與收拳時,手肘要貼緊身體;
拳頭變掌時要旋轉打出;
打出後前臂與身體呈45°,掌心超過身體中線。
撐掌易犯錯誤:
手肘不貼身;
出掌時前臂與身體夾角太小;
出掌時掌心未超過中線。
基本手法之三:攤掌
攤掌動作步驟:
以左掌為例:
開馬,呈二字鉗羊馬;
掌心向上,掌心移過中線;
前臂微微旋轉,向前向外攤出;
按出掌路線收回;
收拳,呈二字鉗羊馬。
攤掌動作要點:
攤掌與收拳時,手肘要貼緊身體;
出掌時,掌心必須超過身體中線;
掌心過中線後,前臂向前向外攤出。
攤掌易犯錯誤:
出掌時掌心未超過中線;
前臂攤出時沒有沉肘。
基本手法之四:膀手
膀手動作步驟:
以左手為例:
開馬,呈二字鉗羊馬;
拳心向上,拳頭移過中線;
拳頭化掌;
手腕放鬆,手腕高度不變,將肘部旋轉拋起;
沉肘,收拳。
膀手動作要點:
出拳與收拳時,手肘要貼緊身體;
出拳時拳心要超過身體中線;
膀手時,肘部要旋轉拋起;
手腕要放鬆,手腕在肘部前方。
膀手易犯錯誤:
出拳時拳心未超過中線;
膀手時聳肩;
膀手時,手腕在肘部後面,過於貼近身體。
❺ 詠春拳的理論,打法
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審勢指眼法來講,它是克敵制勝的前提。審勢有兩個含義,對自己來說是蓄勢,對對方來說是乘勢。)二橋上勢,里簾必爭。明動靜,知有無,知進退。一拳一掌,一馬一步,步要穩;(打擊有三停,一停於肩窩,二停於肘拐,三停於掌根指尖,必須常練「小念頭」並要持之以恆,便可水到渠成,氣隨意發。)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鉤、針、彈、踢。
腳法--寸、拐、撩、殺、踩。
(一)理論和心法:
(1)中線理論: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便成一個中線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再者我們若問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
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膊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3)埋zheng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zheng緊貼著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
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zheng本身已保護身體若乾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 收zheng理論:詠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zheng屈曲是為收zheng。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強力向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沖」心法:「甩手」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向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沖出直攻敵方為之「直沖」。「來留去送」和「甩手直沖」心法,是從黏手練習鍛煉出來的。
(7)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范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8)其他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范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范圍來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圍內,我們不要追著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沖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者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藉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煉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二)「寸勁」乃詠春拳用作攻防之勁力,亦稱「彈勁」或「短勁」: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性和能於短距離(約兩寸)內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煉。
(三)黏手練習:其目的是:
(1)鍛煉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
(2)鍛煉製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
(3)鍛煉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
(4)鍛煉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沖」、「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
(5)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
(6)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後,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變如何,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資料」的體會。詠春拳特別注重感覺和反應。我們認為用眼吸收後而發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後感覺之反應慢。因為從眼看到要經神經線傳上大腦,然後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由脊骨神經而發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過適當鍛煉後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編輯本段]詠春之馬步
馬步,是練功夫最重要的基礎,各種拳術對馬步的動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術的馬步有:外鉗陽馬、內鉗陽馬、二趾鉗陽,三角(藏三腳)鉗陽馬、吊提馬、單蝶馬、雙蝶馬等。
外鉗陽馬:左腳在前,右腳在從,站成不丁不八;左膝關節向外互相扭旋,使髖關節骨頭向後移靠,右膝關節向外扭旋,使髖骨向前移靠,兩膝關節的力相互拉開,兩髖關節成相夾,右腳佔三分力,左腳佔七分力(三七馬);身形偏向後龜背,田雞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鉗陽馬能使兩腳的力由則旋向外則,使外則肌肉膨脹有力。
內鉗陽馬:兩腳站好不丁不八後關節向內扭鉗,髖關節向外旋開右膝關節向內鉗靠,形成兩膝相夾相合的力,髖關節的力相反成相互拉開,左腳佔七分力,右腳佔三分力。身體前撲,吞腰松胯。
二趾鉗陽馬:兩腳左右分開,距離比兩肩略寬,兩腳第二趾筋用力向內向後拉,髖關節內則也同時互相對拉,力向骨內收斂。
三角鉗陽馬:兩腳站在身體中線兩邊,然後從腳趾開始收縮關節繼而收疊跟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節節鎖緊。
外鉗陽馬主練外則肌肉和筋膜,內鉗陽馬主練內則肌肉,二趾鉗陽馬主練筋,三角鉗陽馬主練骨。各馬互為轉變即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變所產生出來的動態。
鉗陽:「動則生陽」,「陽」指人體的陽經、氣,腎陽、心陽、肝陽;督脈,陽蹺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所有凡帶鉗陽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陽經脈緊些,使陰經暢通,練以達陰陽平衡,故名鉗陽馬。
持之以恆,細心體會。馬步運動自如時,三盤也就形成,初級套路多用以上馬步。以上淺見供愛好者查考,並作拋磚引玉之用。
[編輯本段]詠春拳散打技術(右圖)
詠春拳為南拳中實用性、技擊性較強的拳法之一,在我國香港、廣東、福建等地流傳廣泛。為使初習者明了築基功夫,現將詠春拳中基本手腳致用法簡示如下,以供習者參考。(穿白衣者為甲方,黑衣者為乙方。)
手法
詠春拳中用「有手無腳」來形容手法之快。
1.拍手直沖:甲以右箭馬與乙相對,乙進步直線拳攻甲頭部,甲向左側圈步進馬,同時左手拍手、右手日字拳直擊其肋部,前膝拐打乙膝窩處
要點:圈步拍手與直沖要做到同時到位。
2.枕手直沖:乙進步直線拳攻甲面部,甲攤手攤其來拳,同時進馬,左手攤手變枕手、右手護手日字拳直擊其頭部(圖4~圖5)。
要點:枕手進馬、日字拳同時到位,不能脫節。
3.膀手抱拍掌:乙上步直攻甲面部,甲右膀膀其來拳,同時前腳左圈,右手膀手與左手成抱拍掌,拍擊對方(圖6~圖8)。
要點:膀手成抱拍時,要充分藉助圈步進馬的力量。
4.日字拳砍頸掌:甲進步右拳直擊乙頭部,乙搖頭閃躲,同時前拳欲攻甲中線,甲右拳不回收成掌,直砍其頸部(圖9~圖10)。
[編輯本段]詠春拳伏虎手直攻與小念頭對拆
古勞詠春拳伏虎手是一種取力點之技法,與太極拳之□、□、擠、按一樣,在實作中靈變而用。下面僅介紹本門掌法的正面直出直入伏虎直攻對拆法。
掌法的伏虎直攻,本門多以長橋長手而用,有攤、攝、閘、拖(扣)、勾、擒等法,發力進攻有撐勁和寸勁。實作對拆中,雙方各守中線,把橋手盡量伸出,意、氣、神,手、身、步合一,「迎面追中」,雙掌始終對著對方中線發撐、寸之勁。四手(掌)不空,以掌伏纏對方來手,一旦得勢,即以連環掌擊之,此為以長制短之直取法,是一種高級的戰術。以我之長勁緊追其中線,發撐、寸之力,可令對方失重受挫。能攻其失重就無需回手伏制,只需窮追猛打便是,故使對方失重是目的、是戰機,至於用掌、用指、用肘,可視情況而定。而對拆中的伏虎是確保撐、寸勁使對方失重的關鍵。其一,無論以何種打法而使其失重再擊之,必須要有上、中、下三路的嚴密控制,不管是實作中的接手和甩手都能控伏之。其二,控伏之手不是簡單的擋格,而是通過伏虎對拆,在極近的距離內以皮膚意感阻纏,知其力點,順勢發起進攻,靈變而用,其目的也是先使對方有失重感再擊之或放之,或借我順人背之機進擊。一句話:非簡單直出直入之伏擊,應根據對方實力而定。其三,伏虎本身是一種取力點變化打法,能知其力點變化則是反攻最好的時機,功深者,只要能觸對方的皮膚或衣物,則可知對方力點變化,而有感皆應。其四,經過伏虎對拆法,可以練就伏虎技法的勁力和橋、掌之內勁,使內實外松,全身內氣連綿不斷,能軟能硬,無物可施。伏虎技法是一種意感靈變技法,用力如太極之隨機應變。其五,經過不懈的伏虎對拆,能使身步重心篤實,氣順而不喘,在瞬息萬變的實戰中,光靠表面的伏虎動作是不夠的,必須要具備阻纏接手之「伏 」之勁,才能靈變而動。伏之勁來自手橋手掌之篤實內勁和身步重心的篤實,這種功力可從伏虎直攻「實斗」對拆中求得,是功技合練的妙法。伏虎長橋長手的直攻以功力為帥、技法為母,兩者合一方能作用。
何祥耀先生所學的詠春拳師承於其祖師郭寶全(郭寶全與梁贊是同代異師兄弟),與筆者分屬第四、第五代傳人。何是我所遇到的功力最深的詠春拳高手,他的橋手勁力在圈纏作用下,做到壓不動、拖不著,長橋手的寸、撐之勁足以管制住對方的來勢而令對方失重受擊。與他較技時,我只有防纏之勢,卻無變化之力,原因是他的功底太深了,他雖不能制我,但令我十分被動(我只是斷續地拜師學習了五年時間,其餘時間則迷於研究和教徒)。他對我說,師傅只教他小念頭和長橋長手直攻對拆,自己八九年來不停對練,並四處尋高手較技幾十次,從未輸過。後來他成了我的知己,有空便來找我研究拳術、醫術,還送了他那一門詠春拳的拳譜給我。我認真研閱後發現,這本拳譜中的技法、理法、練法與本門十分相似,整本拳譜有二十餘個散手動作、小念頭對拆法及高級長橋黏手對拆法,主練直出直入之正面長橋手「搶攻」。這種以橋代掌的留制,微動於一出一入的千變萬化之中,充分發揮「長能制短」作用,與本門各種長橋長手的直攻伏虎打法是一樣的,不同的可能是古勞詠春拳擅走勢和擅發左右橫力。我問何祥耀先生:「身材高大或手掌寬大肉厚者多天生力大,而你的手掌如女子般光滑尖細,你現在的功力一定是後天所練。」他點頭笑著說:「的確是通過黏橋對拆練出來的內勁,是用整整八九年拆練浸泡出來的。」故古勞詠春拳之伏虎對拆法是小念頭拆法的延伸,是技與力的反復修煉而成,是從「留」至「送」的直接過渡,是由跟制發展到搶攻的演變,也是令敵失重、以快攻取力點的高級打法。所以本門小念頭的對拆是此法的根基,其主練「來留去送」的手法,通過嚴密控制對方上、中、下三路來勢,才能知其力點、方向變化,以伏虎攻勢借力借勢擊(放)之。功深者以失重快打更為直截了當,舉手可敗敵(佛山詠春之長橋長手正面直出直入多用此法)。本門也有這種長橋手直攻的手法,但主張以巧力而勝,視具體情況而用,做到保中用中、占據主動、避實擊虛、借勢攻勢、借力打力、引進落空、招招在前。所以對拆時間較長,約三年後才知其用,七八年功技始有大成
詠春絕技,源於少林;招無虎鶴,法無五行;
(詠春拳是源自於南少林,招式不會模仿動物,身法亦無五行)
只談線位,力與角度;同門技力,四位三度;
(接上,詠春只談中線位置,用力的方法,在實體的三維打鬥當中,只分四個攻擊位置:即左上門,左下門,右上門,右下門)
以弱勝強,始是功夫;內外相消,並無絕招;
(詠春是以巧力攻蠻力,最終只有技術取勝,內外門相互配合,沒有所謂的絕招)
蓄勁似蛇,發勁似貓;朝形似雞,陰陽發力;
(用三種動物來說明詠春用勁的方法,絕對不是模仿動物的意思,虛實之力要配合好)
不行心意,只用精神;來留去送,甩手直沖;
(不要用心神頭腦去想招式,只要精神集中,讓雙手自己出招,來的拳留住,對方之拳若收立刻伸張)
梅花五點,手腳互通;門分內外,線有生死;
(前句未解,手腳要互相配合好,打的時候分內門和外門,打的路線有生有死)
勁發六合,力從地起;發勁在腰,出招在膊;
(勁力有六合,由腳傳勁,到腰發勁,到肩膀時出招)
力未還原,切忌出手;寸內發勁,力有對錯;
(如果勁力沒有恢復,請千萬勿亂出手,長橋發勁,力有對有錯)
發盡散盡,散盡發盡;力有八種,當知分間;
(勁力發出去就要散開出去,散出去就得將招式發出去;力學有八種,我們得知道其分別用處)
真假虛實,蓄谷鬆散;線有安危,主分內外;
(八種力學分:真力,假力,虛力,實力,蓄力,谷力,松力,散力;而人體的線有安全線與危險線,我們歸納為內門線和外門線)
頂位定位,得不追手;拳入三關,任我行走;
(在打時頂位讓對方無法發力,定位打擊對方中線,得手之後切勿追加招式;拳入對方三關《手腕開始到肩膀的三個關節》時,對方中線已經可以任我們去打)
馬有五敗,十者九壞;演挾跪撐,攤身最慣;
(馬步身法如果有差錯的話,十個人有九個功夫不行;假裝挾制對方,實際是半跪撐掌,而防禦時,轉馬攤身最為習慣)
敵手行橋,必須落馬;蹬腰作勢,為搶內門;
(敵手橋攻擊,不能上馬,也就是不能起腳;蹬腿時要有腰做勢,其次是腰有時做勢,是為了搶攻對方內門)
上不過膊,中不過爭;下三路手,以腳消腳;
(兩手的擺放,上不過肩膀,中不過手肘,下三路手,以腳消之)
擺放有威,打須有勢;三角朝形,線守分明;
(擺放出招架勢時要有威,打時要有勢;三角朝形的架構,打擊線和防護線顯得很是明顯)
橋行中線,指尾垂地;正身子午,側身爭底;
(橋上走中線,尾指最好垂地;正身朝形子午錘,側身對敵肘與掌)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里簾必爭,高接低攀;
(兩點之間,只有直線最短:內門比相爭,高處攻擊要由其下接,低位攻擊要盡力攀越黏打)
轉馬朝形,以圓化直;拳有三尖,掌有三角;
(追形時要轉馬去追,防守時要利用圓形結構的特點去化解直線攻勢;拳掌發力各有三處地方)
有身打身,無身打頸;怕打終打,貪打防空;
(有身時打身,無身打時打頸;怕打的最終還是要打,貪打的要注意防範自身中線漏空)
以攻為守,以守為攻;追形接打,變化無窮;
(攻擊就是防守,而防守卻是為了攻擊;詠春的追中線,變化讓人摸不定)
三樁三拳,步法身全;地腳梅花,木人紅船;
(三個樁法,三個拳發,步法身法齊全;)
念頭主手,尋橋打手;追形之始,求諸標指;
(小念頭拳主要是守,尋橋套路主要打手;追形之時,要配合標指)
旁邊輔助,箭槌八種;走馬斜角,幡龍跳躍;
(接上,旁邊協助,子午拳有八種;走馬上步要走斜馬,跳躍要輕巧)
固定標步,半全起腳;練力之法,階段五重;
(固定好路線就立刻上步,敵人想其腳你得在其離地一半時予以截擊;練力的方法,階段有五重)
松沉穩勁,清脆玲瓏;先松後緊,再緊後松;
(只有松沉之勁,才能清脆玲瓏;打時手橋要鬆弛,打下要綳緊,收招要回覆鬆弛)
鬆鬆緊緊,循環不窮;邪行仇念,正用精神;
(接上,只有這樣才能讓對方捉摸不透;對敵時要邪有仇念,但是卻得正用精神)
假想有敵,不可用心;意投於外,一點精神;
(練習時要假想有敵,但不可用心;如果將意念投放在其他地方,練習的精神絕對好不到哪去)
反覆練習,配合由勤;手腳屬我,控制隨心;
(要反復練習,手腳才能配合的恰到好處;手腳是我們的,控制全在我們的意念,要隨心所欲的發揮)
升肩聳膊,氣提不利;意沉身穩,高低無忌;
(升聳肩膀,氣提都沒有利;只有意沉才能身穩,高低才能不忌憚)
發力出招,必第一下;手腳發力,與身無關;
(發力出招時,必搶第一下;手腳的發力,與身法無關)
力無定位,喉嚨爭膊;嘴不閉氣,力發無形;
(力不能有定向,打喉嚨用肘;嘴不能閉氣,閉氣不利)
動靜無礙,語出如寧;拳爭掌膊,也可傷人;
(任何動靜都不能阻止我們,拳,掌,肘,肩都可打人)
中路邊攔,拋橋窒手;詠春八手,皆可攻守;
(中路防守有邊攔,拋橋窒手;詠春的八手,都可攻可守)
標圈伏膀,捆刮耕攤;可從中破,捆手橫攔;
(接上,詠春八手分:標指,圈手,伏手,膀手,捆手,刮手,耕手,攤手;可以破中,捆手可橫攔)
膀有正錯,錯非真錯;按頭屹尾,按尾屹頭;
(膀手有對錯,但錯非真錯;打頭要防下身,打下身要防上身)
中間膀起,有影無形;武欲精通,唯從苦練;
(中間膀手,才是最正確的;武技想精通,只有苦練)
先成後化,先化後成;刀切雖齊,墨守成規;
(先練成就後精通,先精通才後練成;只有墨守成規)
藝能巧變,將形補位;因緣各就,殊途同歸;
(技術能巧變,形能補位;雖師出不同,但目的一致)
雖雲定法,變化人為;禪宗絕學,皆在修身;
(雖說有定律,但是武學的運用全在乎人為;詠春絕學,主在於修身養性)
肉身成佛,古今幾人;無為無我,無界無終。
(真正練出什麽蓋世神功的,古往今來有幾個人?武學的境界,是沒有終止的,學海無涯方唯我之為)
❻ 詠春拳怎麼打
詠春拳為南拳中實用性、技擊性較強的拳法之一,在我國香港、廣東、福建等地流傳廣泛。為使初習者明了築基功夫,現將詠春拳中基本手腳致用法簡示如下,以供習者參考。(穿白衣者為甲方,黑衣者為乙方。)
手法
詠春拳中用「有手無腳」來形容手法之快。
1.拍手直沖:甲以右箭馬與乙相對,乙進步直線拳攻甲頭部,甲向左側圈步進馬,同時左手拍手、右手日字拳直擊其肋部,前膝拐打乙膝窩處
要點:圈步拍手與直沖要做到同時到位。
2.枕手直沖:乙進步直線拳攻甲面部,甲攤手攤其來拳,同時進馬,左手攤手變枕手、右手護手日字拳直擊其頭部
要點:枕手進馬、日字拳同時到位,不能脫節。
3.膀手抱拍掌:乙上步直攻甲面部,甲右膀膀其來拳,同時前腳左圈,右手膀手與左手成抱拍掌,拍擊對方
要點:膀手成抱拍時,要充分藉助圈步進馬的力量。
4.日字拳砍頸掌:甲進步右拳直擊乙頭部,乙搖頭閃躲,同時前拳欲攻甲中線,甲右拳不回收成掌,直砍其。
詠春的初學階段是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可以說這個階段學不好,以後的學習就很難學好或繼續學下去,對初學者(主要指剛開始學至學會過手之前的學生)我建議:一。要多練。二不要貪多急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