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洽河縣是哪個省

越南洽河縣是哪個省

發布時間:2023-02-06 20:42:59

A. 清洽縣是哪個省的

清澗縣,位於陝西省。清澗地處陝西省北部,榆林市南端。地理坐標東徑109°55』—110°38』,北緯36°57』—37°25』。東臨黃河與山西省石樓、柳林2縣隔河相望,西濱子長,南接延川,北靠綏德,西北與子洲毗鄰。

陝西省簡介:

陝西省地勢呈南北高、中間低,由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貌構成,其中黃土高原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0%,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橫跨三個氣候帶。

陝北北部長城沿線屬中溫帶季風氣候,關中及陝北大部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陝南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陝西是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西周、秦、漢、唐等14個政權在陝西建都。

B. 安徽省黃山歙縣洽河1組,姓凌的有人認識沒

不認識。

C. 我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清坪的張氏,

http://zupu.zszh.org/start.asp

張衡 張陵 張仲景 張遂 張騫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氏的來朧去脈

《新唐書載》:以職官為姓。出自姬氏,為黃帝後人。黃帝子少昊清陽氏第五子名揮,為
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觀弧星創制弓失。弓正官亦稱弓長,後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
賜,遂成張姓一支。

張 Zhang 系承揮,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陽郡等二十六處

[姓氏起源]在我國古代,張姓一直是一個大姓,其歷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
能與它相比。但就其來源而言,主要有三: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
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又據《元和姓纂》所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
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由上這兩條史料的記載可看出,曾經是
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這一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張姓,最初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亦即清陽,其後望族也出於
這一帶。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建
都於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
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
遷移。其中,以遷居韓國的張氏影響較大,歷代都有入朝為官的。韓國始都平陽(今山西
臨汾西南),後南遷宜陽(今河南宜陽縣韓城),又遷陽翟(今河南禹州),最後遷至鄭
(今河南新鄭)。趙國初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後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市西),最
後又遷邯鄲(今屬河北)。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大梁(今河南開封
市)。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間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①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
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②據《三國志·魏志》所
載,魏國大將、晉陽侯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世居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後成為
大姓。

③出自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據有關資料所載,漢末三國時,烏桓族中張姓是貴姓;
十六國時期由羯族建立的後趙政權中,就有許多羯族張姓,如張季即是;金有遼陽人張
浩,本姓高,為東明王之後;元未有蒙古族將領伯顏帖木兒,英勇善戰,後歸明朝後,明
太祖便賜姓張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戶,以武勇善戰著稱,明成祖也賜他姓張。另
外,女真族中的顏盞氏。赤盞氏等在此時也有改張氏的,等等。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張
氏支派更加龐大,新的成員增加。

在我國歷史上,「張、王、李、趙」通常因其影響之大,分布之廣,數量之多,曾被稱為我
國四大姓氏,而張姓列為其首,可見張姓曾是我國的第一大姓氏。

〔郡望堂號〕歷代史籍對張姓的郡望列舉不一,其中以《元和姓纂》列舉得最多,達43個
郡望;《廣韻》列舉的郡望有14個。但總的來講,張姓郡望主要有26處,即為:清河
郡、范陽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陽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陽郡、洛陽、河東郡、始興
郡、馮翊郡、吳郡、平原郡、河間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為郡、沛郡、粱
郡、汲郡、河內郡、高平郡、上谷郡等。其各郡望具體相當地域大體如下:

1、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相當今河北清河及棗強、南官
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
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

2、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相
當今河北內長城以東,永清以西,霸縣、保定市、紫荊關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區。此
支張氏,其開基始祖應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3、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
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此支張氏,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
偉之族所在。

4、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
(今陝西西安市西北)。相當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
稱京兆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5、南陽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
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間地。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張良6世孫
張彭。

6、敦煌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敦煌縣西)。相當今甘肅疏勒河以西及以
南地區。此支張氏,為東漢太常張奐之族所在。

7、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相當今甘肅景泰、靖遠、會寧、平
涼、涇川、鎮原及寧夏中寧、中衛、同心、固原等縣地。東晉時移治安定(今甘肅涇川
北)。此支張氏,出自西漢趙王張耳之後,亦即前涼國的創建人張軌之族所在。

8、襄陽郡。東漢置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市)。相當今湖北襄陽、南漳、宜城、
當陽、遠安等縣地。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南北朝宋濮陽太守之子張安之。

9、洛陽。我國古都之一。漢、魏故城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漢城
西18里。此支張氏,多為晉散騎常侍張韙6世孫隆之後。

10、河東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相當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
地區。東晉移治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鎮)。此支張氏,世稱臨猗,為范陽張氏分支,其
開基始祖為西晉司空張華裔孫隋河東郡丞張吒子。

11、始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曲江(今廣東韶關市南)。相當今廣東連江。滃江流域
以北地區。此支張氏,出自西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

12、馮翊郡。三國魏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相當今陝西韓城、黃龍
以南,白水、蒲城以東和渭河以北地區。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後漢司空張皓少子張綱
(廣陵太守),其曾孫張翼,為冀州刺史,後子孫自鍵為徙下邽(今屬甘肅)。

13、吳郡。楚漢之際置郡,洽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相當今江蘇上海長江以南,大
茅山以東,浙江長興、吳興、天目山以東,與建德以下的錢塘江兩岸。此支張氏,其開基
始祖為東漢張嵩第四子張睦(蜀郡太守,張良6世孫)。

14、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相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
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

15、河間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相當今河北北獻縣、交河、東
光、阜城、武強各一部分地。此支張氏,出自西漢趙王張耳之後。世居鄚縣,隋唐時顯
赫。

16、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相當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
國以西,唐縣新樂以東和滹沱河以北地區。此支張氏,出自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
山義豐。

17、魏郡。漢初置郡,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相當今河北大名、磁縣、涉縣、
武安、臨漳、肥鄉、魏縣、丘縣、成安、廣平、館陶,河南滑縣、浚縣、內黃及山東冠縣
等縣地。此支張氏,出自繁水(今河南南樂西北)張氏之後。即唐宰相張大安之族所在。

18、蜀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西漢時相當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
彭縣、洪雅以西,峨邊、古棉以北,邛崍山、大渡河以東,以及雅礱江之間康定以南,冕
寧以北地。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應為戰國秦時蜀郡守張若。

19、武威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縣東北)。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
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

20、犍為郡。西漢置郡,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遵義市西)。相當今四川簡陽和新津以
南,大足、合江、貴州綏陽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東,雲南會澤、
貴州水城以北地區。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張嵩長子張壯(亦即張良6世孫)。

21、沛郡。東漢置郡,治所在相縣(今安徽濉溪縣西北)。相當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
以東,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蘇沛、豐等縣地。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大臣張良6世
孫張睦。

22、梁郡。漢置郡,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南)。相當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
權、安徽碭山等縣地。

23、汲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西南)。相當今河南新鄉市和新鄉、汲
縣、輝縣、獲嘉、修武等縣地。此支張氏,出自平原郡張氏之後,即唐宰相張鎬之族所
在。

24、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
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

25、高平郡。晉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東巨野縣南)。相當今山東獨山湖、金鄉、巨
野、鄒縣之間地。

26、上谷郡。戰國燕置郡,秦代治所在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相當今河北張家口、小
五台山以東,赤城、北京市延慶縣以西,及內長城和昌平縣以北地。

張姓堂號有「清河」、「金鑒」(屬始興張氏)、「孝友」、「親睦」、「冠英」、「燕
貽」、「敦睦」、「宗岳」、「敬誼」、「源流」等。

[宗族名人]我們只要稍稍瀏覽一下各個歷史時期的史籍,就會發現從西周宣王時以孝友
著稱的張仲開始,歷代都有張姓人士落筆的一頁,他們不但在事功上出入頭地,對於我國
的學術、藝術以及醫學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卓越的貢獻。像戰國時除張仲後裔歷代有人入
朝為官外,又有游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貴族後代,曾
先後任秦相和魏相,其策略號稱「連橫」。秦有第一任蜀郡守張若,他曾遷關中民眾萬戶於
川東地區,開墾土地,發展生產,為巴蜀地區的經濟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戰國以後,
西漢劉邦的謀臣張良(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為韓國舊貴族後代。於秦末農民起
義時聚眾歸劉邦,成為劉邦的重要謀臣。輔佐劉邦建立漢朝,被封為留侯。今河南蘭考縣
城西5公里曹新莊火車站西南側有張良墓。漢武帝時有出使西域的名將張騫(漢中成固
〈今陝西省城固〉人),他曾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親歷大宛國、康居國、大月氏國
和大夏國等,在外長達13餘年。為中西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武帝
還曾封他博望(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侯。又有諸侯王張耳(魏國貴族後裔,大梁〈今
河南開封〉人)官至太史大夫張敞(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歷算家、名相張
蒼(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御史大夫張湯(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大司
馬張安世(張湯子,杜陵人)、淮南相張釋之(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人)、丞相張
禹(河內軹〈今河南濟源東南〉人)。東漢有御史、廣陵太守張綱犍為武陽〈治今四川彭
山東〉人),司空張嘉(汝南〈今安徽太和縣東南〉人),侍中張嵩(陽陵〈今陝西咸陽
西北〉人),官至拜議郎、大司農、太常(為九卿之一)張奐(敦煌酒泉〈今屬甘肅〉
人)。科學家、文學家張衡(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人),他曾兩度任執管天文
的太史令,精通天文歷算,創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和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並第一次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在其著作《靈憲》里,明確提出了「字之表無極,宙之端無
窮」的宇宙思想。他還作了許多詩賦,其中最有名的為《西京賦》。順帝時有在四川創立
道派的張道陵(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稱「張天師」。傑出書
法家張芝(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張奐之子。善章草。結合新興楷法,省減章草點
畫波磔,創立「今草」,曾被韋誕稱「草聖」。晉代王羲之論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
(芝)兩家,而羲之草書,也深受其影響。漢末有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南陽郡〈治今河南
南陽市〉人),一生致力於古醫學的鑽研,總結了漢以前的醫療經驗,著有《傷寒雜病
論》。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三國曹魏有揚武將軍張綉(武威祖厲〈今甘
肅靖遠西南〉人),蜀漢有大將張飛(涿郡〈治今河北涿縣〉人),吳有名臣張昭(彭城
〈今江蘇徐州〉人)、謀士張紘(廣陵〈今江蘇揚州〉人)。西晉有大臣、文學家張華
(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文學家張翰(吳〈治今江蘇蘇州〉人)、張載(安平
〈今屬河北〉人)、張協(安平〈今屬河北〉人)。又有涼州刺史張軌(安定烏氏〈今甘
肅平涼西北〉人),張耳17世孫。他曾聯合漢族和少數民族統治階級,穩定當地秩序,擴
建姑臧(今甘肅武威)城,立學校,定幣制。死後,其子張茂建立前涼國,為「十六國「之
一。其子孫繼續擁有涼州76年。東晉有學者張湛(高平〈治今山東金鄉西北〉人),曾官
至中書侍郎。十六國後趙有大臣張賓(趙郡中丘〈今河北內丘西〉人)。南朝梁有傑出畫
家張僧繇(今江蘇蘇州人),以善畫道釋著稱。在吸收

傳統藝術優點的基礎上,總結得出了「點、曳、斫、拂」四個基本技法,又創「沒骨山
水」法。與顧愷之、陸探微、吳道子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四大畫家,或稱「畫家四祖」。北齊
有天文學家張子信(河內〈郡治今河南沁陽〉人)。唐代,張姓更是人才濟濟,僅宰相即
有17人。其中張說(洛陽〈今屬河南〉人)、張九齡(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既為官
宰相,又是詩人。另外又有宰相張鎰(吳〈治今江蘇蘇州市〉人)。張文瓘(相高宗,清
河東武城〈今山東清河西北〉人)。張錫(相武後、韋後,清河東武城人,張文瓘弟之
子)、張嘉禎(相玄宗,河東臨猗〈今屬山西〉人,張吒之3世孫)、張延賞(相德宗,
張吒之4世孫)、張弘靖(相憲宗,張吒之5世孫)、張浚(相僖宗、昭宗,河間鄚縣〈今
河北任丘北〉人)、張文蔚(相哀帝,河間鄚縣人)、張大安(相高宗,魏郡繁水〈今河
南南樂西北〉人)、張鎬(相肅宗,汲郡〈治今河南汲縣〉人)。還有傑出書法家張旭
(吳〈治今江蘇蘇州〉),精通楷法,尤以草書最為知名,有「張顛」之稱。其草書散見於
歷代集帖中。傑出書畫理論家、畫家、書法家張彥遠(今山西永濟人),善畫,尤長於書
法。撰有《彩筆詩集》、《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等。還有以守睢陽(今河南商
丘)、抗安祿山叛軍而聞名的張巡(鄧州南陽〈今屬河南〉人),文學家張鷟(深州陸澤
<今河北深縣>人)。小說家張讀(深州陸澤人),曾官尚書左丞。撰有小說《宣室志》,
又有《建中西狩錄》10卷。畫家張萱(京兆〈治今陝西西安市〉人),張璪(吳郡〈治今
江蘇蘇州〉人);詩人張若虛(揚州〈今屬江蘇〉人)、張繼(襄州〈今湖北襄陽〉
人),張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人)、張祜(清河〈今屬河北〉人)、張志和(婺州
〈治今浙江金華〉人)。至北來有哲學家張載(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人),一生講學
於陝西的關中,其弟子也多為關中人,故其學派被稱為「關學」。他提出了「太虛即氣」之
學說,反對佛、道二教以虛無為本體的唯心論。他著有《正蒙》、《易說》等。著名畫家
張擇端(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尤善畫舟車、市街、城郭、橋架,皆獨具風格。以作
品《清明上河圖》最為珍貴。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天台〈今屬浙江〉人),尊為紫陽真
人,著有《悟真篇》等。南宋有大臣張浚(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將領張俊(成紀
〈今甘肅天水〉人),高宗即位,任御營前營統制。晚年封清河郡王,拜太帥,極受高宗
禮遇。又有名將張珏(鳳州〈治今陝西鳳縣〉人)、張世傑(范陽〈治今河北涿縣〉
人);詞人張元干(長樂〈今屬福建〉人)、張孝祥(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學者張栻(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遷於衡陽),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呂祖謙齊
名,時稱「東南三賢」。著作有《南軒集》。書法家張即之(歷陽〈今安徽和縣〉人),曾
官至司農寺丞,授直秘書閣。元代有散曲家張養浩(今山東濟南人),其一生所寫散曲
l00多首,以《山坡岸·潼關懷古》一首最為成功。張可久(慶元路〈今浙江寧波〉
人),一生創作散曲達800多首,為元代散曲作家中創作數量最多的。畫家張渥(杭〈今
浙江杭州〉人)、張守中(上海人);作家張國賓(大都〈今北京〉人)。明代有著名政
治家張居正(湖廣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時出任宰相。針對當時軍政敗壞,財
政破產的局面進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賦稅,又任用名將戚繼光練兵,加強邊防,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先後主持國事達10年之久。畫家張路(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張宏
(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市〉人);戲曲作家張鳳翼(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所作傳奇
有9種,均以詞藻華麗著稱;音樂家張野塘(壽州〈今安徽壽縣〉人);文學家張溥(太
倉〈今屬江蘇〉人);醫學家張景岳(今浙江紹興人),一生著書甚多,在醫學理論上有
獨到見解。另有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今陝西定邊東人),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
帝位,年號大順,歷時3年。明清之際有伊斯蘭教學者張中(江蘇蘇州人),回族,通阿
拉伯文,悉心研究宗教哲學。所著《歸真總義》和《四篇要道》,流傳至今。文學家張岱
(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畫家張風(上元〈今江蘇南京〉人)。經學家張爾崎(山東濟
陽人)。清代,張姓的名人就更不勝枚舉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兩廣總督、洋務派首
領張之洞(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曾任翰林院侍講學土、內閣學士等職。一生中也
作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如在任兩廣總督期間,曾起用馮子材,在廣西邊境擊敗法軍。後
調任湖廣總督時,開辦漢陽鐵廠,設立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四局,並籌辦了蘆漢鐵
路。對發展民族工業在客觀上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還有書法家、戲曲作家張照(今上海
市松江人)、學者張澍(今甘肅武威人),著有《姓氏五書》、《五涼舊聞》等;文學家
張潮(今安徽歙縣人)、醫學家張石頑(今江蘇吳縣人);經學家、文學家張惠言(今江
蘇武進人);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清官」的禮部尚書張伯行(河南儀封〈今蘭考〉
人)。清末有捻軍首領張樂行(安徽亳州〈今毫縣〉人)、張宗禹(安徽亳州人);義和
團首領張德成(直隸新城〈今屬河北〉人)。著名外交官張蔭桓(廣東南海人),1885
年任出使美國、西斑牙、秘魯三國大臣。曾官至戶部左侍郎。著有《三洲日記》。北洋軍
閥張勛(江西奉新人)、張作霖(奉天海城〈今屬遼寧〉人)、張敬堯(安徽霍丘人)、
張宗昌(山東掖縣人)等。近代張姓名人有:立憲派、資本家張謇(江蘇南通人),民主
革命者張百祥(四川廣安人)、理學家張相文(江蘇泗陽人)、史學家張星烺(江蘇泗陽
人)、資本家張振勛(廣東大埔人)等。現代史上,張姓名人主要有:張太雷(江蘇常州
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1921年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1924年任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1927年在黨的八七會議上同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進
行了斗爭,被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並任廣東省委書記。同年12月領導廣州起
義,在與國民黨作戰中犧牲。張雲逸(廣東文昌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
國內革命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紅軍、新四軍、解放軍中任要職。建國後,歷任中
共廣西省委書記。中央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等職。張聞天(南
匯〈今屬上海〉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遵義會
議上被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1946年後歷任省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外
交部第一副部長等職。張瀾(四川南充人),曾任四川省省長。四川大學校長等。1941
年參加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後改為中國民主同盟),任主席。1949年參加中國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張國燾(江西萍鄉
人),1920年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在中共「一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組織主任。1924年被北洋軍閥逮捕,供出了北京和各鐵路上共產黨員的名單。在中共「六
大」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書記。軍事委員會主席,積極推
行「左」傾路線。在紅軍長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偽中央。1938年叛變革命,投降國民
黨。1948年逃至台灣,後定居加拿大,死於加拿大多倫多。另有張治中(安徽巢縣
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1926年參加北伐。1928年後曾任國民黨第四路軍總指揮,第
九集團軍總司令、省主席等職。1945年國共談判,任國民黨代表。1949年任國民黨政府
和平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和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進行談判,留北京,同年被邀出席中國人
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曾任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等。

[播衍遷徙]由上可見,張姓在傳說時代起源於清陽(亦即後來的清河郡治),春秋時,由
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的晉國和韓國,有姬姓後人以張為姓,這一支張姓後來居上,繁衍
很廣,在京兆、太原等26處都形成望族。同時,也可知,張姓最初的發祥地,應當是在今
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
後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韓相開地,生
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漢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
大司馬金。金生陽陵公乘千秋,字萬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壯、贊、彭、睦、述。壯生
裔,裔生皓,字叔明,後漢司空,世居武陽犍為。皓生宇,北平范陽太守,避地居萬城。
字孫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漁陽郡守。平生華,字茂先,晉司空、壯武公,二子:禕、
韙。禕字彥仲,散騎侍郎。生輿,字公安,太子舍人,襲壯武公。生次惠,宋濮陽太守。
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陽……韙,晉散騎常侍,隨元帝南遷,寓居江左。六
世孫隆,太常卿,復還河東,後徙洛陽。」由上可見,戰國秦漢時期,張姓族人已從祖居
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區,逐漸繁衍到黃河南北,他們的足跡遍布陝西、河南、山東、河北等
地。其中,巴蜀地區,戰國秦時已有張姓人入蜀郡為太守,至漢代,巴蜀地區張姓人士落
籍增加。同時張姓先民也有遷人吳郡的。這其間張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張
氏仍然顯貴,汝南細陽張氏三相漢室,敦煌酒泉張氏威震西北。漢末,由於董卓之亂,中
原地區遭受嚴重破壞,北方的張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張姓
也同其它士族一起大舉南遷,以至後不久,吳郡張氏首先崛起,後成為了我國東南沿海張
氏的繁衍中心。同時,張姓也有的遷往東北的遼寧。吉林和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和新疆
等地。最南已稱盛於今廣東韶關。唐至五代,張姓在南遷的同時,再創輝煌,在許多州郡
的顯姓望族中,都有了張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佔領了黃河南北到蒙方軍隊南下
期間,北方的張姓族人又一次大規模南遷。經過幾次大規模的南遷,使得張姓至宋以後,
已遍及全國各地。由於張姓歷代族大人眾,支系龐大,故在遷徙繁衍過程中也形成了許多
望族,分布於我國大江南北各個區域,從而使張姓成為了我國一大姓氏之一,並居前列。

D. 清洽縣屬於哪個省的

應該是清澗縣,位於陝西省。
清澗地處陝西省北部,榆林市南端。地理坐標東徑 109°55』—110°38』,北緯36°57』—37°25』。東臨黃河與山西省石樓、柳林2縣隔河相望,西濱子長,南接延川,北靠綏德,西北與子洲毗鄰。神延鐵路、210國道穿境而過。總面積1881平方公里,總人口21.7萬。轄7鄉8鎮1個街道辦事處,640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是聞名遐邇的革命老區,享譽全國的「紅棗之鄉」、「道情之鄉」、「石板之鄉」。

閱讀全文

與越南洽河縣是哪個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河南哪個省最美 瀏覽:729
義大利哪個州人多 瀏覽:888
中國北斗用在哪裡 瀏覽:925
去越南做建築業怎麼樣 瀏覽:323
伊朗沙特有什麼區別 瀏覽:618
中國象棋有什麼新玩法 瀏覽:967
在越南被拉黑名單什麼問題 瀏覽:467
印度東部的鄰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528
為什麼中國假期 瀏覽:28
越南小鎮賣什麼好 瀏覽:656
中國如何看待全球格局 瀏覽:619
印度怎麼不參加奧運的 瀏覽:207
如何認識中國模式 瀏覽:426
印尼失聯航班已墜毀死亡多少人市長免職 瀏覽:77
中國語言文學同等學歷申碩考哪些 瀏覽:360
英國手機如何申請郵箱 瀏覽:510
中國哪裡可以體驗分娩 瀏覽:203
要練中國武術去哪裡練 瀏覽:533
印尼的咖喱粉怎麼樣 瀏覽:191
中國做內衣褲的品牌有哪些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