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南部由哪個地方供電

越南南部由哪個地方供電

發布時間:2023-02-07 00:33:35

⑴ 越南有哪些風俗禁忌

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不願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人。
此外,在越南不同民族之間的風俗也有區別;例如:京族人不喜歡別人用手拍背或用手指著人呼喊。外人到他們家時,不能從坐卧的人身上跨過去,不能睡在婦女的房門口和經常來往的過道上,不準進入主人的內房。
在少數民族家中,絕對不能到姑娘住的房間里。有些少數民族住竹木高腳屋,習慣在樓上席樓坐卧。進屋要脫鞋,否則認為是看不起主人。
在北方京族家裡,由最老一輩的男人作主,南方的京族由最老一輩的女人當家。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敬老的習慣,如傣族、佬族家中有一條凳子專供老人坐,青年人和外人不準坐
在越南不能隨意摸別人的頭部,包括小孩。
當村寨路口懸掛有綠色樹枝時,是禁入的標志,外人不得進入
南部越南人認為左手不潔,因此不要用左手行禮、進食、送物和接物。

⑵ 2022年在建的越南電力項目有哪些

治安擴建水電站、榕橘 I & III號熱電站、烏門III號熱電站、廣澤II號熱電站;重點施工和平水電站擴建項目、意阿麗 擴建、廣澤 I 號熱電站的項目等。
同時,動工興建並將福泰二號(100兆瓦)、福泰三號(50兆瓦)兩個太陽能發電項目投入商業發電,動工興建烏門熱電站項目等。

⑶ 有關越南城市化的一些資料,高分!

越南自2006年加入WTO之後,吸引外資最多的行業就是房地產。另一方面,越南入世的同時,也急於想把國有企業扶起來,銀行向一些國有企業放了很多款,不料這些國有企業卻把大把的金錢投到房地產上。過多的資金推高了需求並不牢固的市場,讓尚處「嬰兒期」的越南房地產業突發「高燒」。
目前,開發商放緩了樓盤的開發進度。一是因為銀行大幅加息,令其融資成本提高;二是購房者在觀望,導致需求減少。在政策、市場雙重作用下,越南一些城市的房價持續回落,政府對樓市的調控措施已初見成效。
越南政府已經意識到,地產商開發的高檔住宅過多,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房子則較少。因此,從今年起也開始鼓勵發展經濟適用房。
越南中國商會胡志明市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岩認為,過去越南的老百姓習慣幾代同堂地住在兩三層樓高的小樓里,現在一是人多地少,資源有限;二是獨立的小洋樓也貴,所以,未來越南的城市化,只能走「大盤開發」的道路。而由於像胡志明市這樣的大城市拆遷很難,所以,大的房地產商都是沿著城市規劃,到新區布局。「城市化將會加快越南房地產業的發展。」
而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越南分公司的總經理余索認為,越南這次「金融動盪」造成的影響,主要打擊了炒樓者,對越南樓市長期發展反而是好事,可以讓購房者、開發商更加理性地看待樓市。「長期來看,越南房地產潛力很大,這是需求決定的,僅胡志明市就有700萬~800萬常住人口。」

⑷ 孫新生:越南南部游記(二十九)湄公河上游芹苴

遙想你騰雲駕霧,鳥瞰湄公河三角洲,這個被越南人稱為九龍江平原的地方的時候,定會發現寬廣的平原如漂浮在蒼茫水色之上的綠島、洲澳。白浪滔天的江河、密如織網的川流、還有難以計數的汊灣將勃勃生機的土地分割,水光倩影與平陸沙墥平分天地,各領風騷。

而當我行走在三角洲腹地,從前江之畔的永隆到後江南岸芹苴的短暫時光里,雖常受莽林遮蔽眼界而無那種視野遠闊之感,但卻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麼叫做水鄉澤國,什麼叫做沖積平原,比在珠三角時所產生的水鄉視覺效應還要強烈。在中南半島的東南端一隅,竟然沖決出年均入海水量達4750億立方米的湄公河,這可是在亞洲僅次於兩個世界級的文明古國的母親河長江與恆河的數量級,著實使人驚訝。

湄公河的兩個主幹流前、後兩江間距不遠,三五十公里多矣,由西而東並列貫穿安江、永隆、茶榮三省,兩江在柬入越時並行不悖,相向而入海門。三角洲平陸之上河川密布,除前後大江外,還又依次分汊排出巴棋河、泳濂河、茶榮江、沙瀝江、優曇江、強城江等數十條河流,或縱貫溝通前後江,或獨自奔流入海口,或匯入大江成溪流。

沿途所見,稻田為多,雖才三月,早稻正揚花抽穗,快進入灌漿期;村前舍後種有翠竹、椰樹,辨認出的果樹有柑桔、龍眼、芒果,但似乎並未進入產業化規模,仍以個體種植為主,未脫出搞副業這個穴臼。大小不一的池塘廣布田間,陽光下耀閃晶瑩。小黃說,塘中除養殖各類淡水魚外,這兩年又興起了養殖綠鱉蝦,成為農民致富的一個新門道。

上高架路,過後江大橋。江面因中間挾有沙洲而分為南北江流,更空曠的空間顯得江之寬闊倍增許多。大橋依水面過江洲由北而南分別建有一座斜拉橋和一座鋼梁橋,並由高架路段將之相連,長達數千米,如彩虹卧於江面。

芹苴市四周被水環繞。我們從後江大橋落下後,進入市區。街道寬敞整齊,路旁四五層樓高的建築物連排成列,粉刷成不同顏色,顯得洋氣、大方。沿江築有近水樓台,碼頭依次展開,長達數百米,靠岸停放數十艘形態各異的游輪,江面上漁舟女把櫓搖槳,花地綠叢中遊人擺著各種姿勢影留美景。即便是夕陽西下眾人下班歸返時分,作為五個直轄市之一的都市仍車行有序,不見喧嘩,彰顯這座被稱為「琴詩江」的城市所特有的詩情畫意和江河文化格調。

我們在市中心的胡志明廣場下車,看著高大的慈眉善目的胡伯伯像。旁邊的芹苴河碼頭稚童正在玩水嬉戲,給空寂的江岸增添不少樂趣。麻石鋪就的堤岸緊鄰廣場,兩者之間的觀光休閑帶向北延伸。綠樹遮陰,江風拂面,憑欄輕語,自有一番水鄉情調。

四江匯流是芹苴的畫龍點睛處。沿堤岸北行,先抵芹苴江與城中溪河匯合處。溪河口中用石塊壘一小島,上立一現代造型的亭塔,飾以合金鋼片,如一翼飛鳥狀,上下兩橋貫通。北邊為綠洲,已辟為公園。

行至100米,忽聽江濤拍岸聲,透過綠樹縫隙可見水天一色,橫涯無際的大江從西天瀉來。竟是湄公河最大的幹流後江卧流眼前。我站在突出部俯臨遠眺,後江水勢浩大,涌波連天,雖是三月旱季,春水卻占滿河道,不見減退。順流而下,後江一江劈為兩河,連續擁抱數個狹長的沙洲洶涌而去。

沙洲如浮動於鏡湖中,橫卧一彎翠,竹垂掃浪,椰挺排雲,河道驟然寬曠,襯出遠方位的後江大橋如在雲霧蒸騰中。與後江匯合,眼下的芹苴河也漸趨寬廣,它挾裹著剛剛與自己合流的城溪河水共同向大江擠去,通人性似的也要水匯東方,向大海這個目的地奔去。僅僅200米的距離三江相匯,並為一流,又迅即再疊分二流,終成四水匯合彌漫處。

立於泛洨之口,河環江繞。舉目四望,春水東流。未曾料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的冰雪之水遠行九千里,在此奔騰赴海門,與我們不期而遇,既是萬難,更是萬幸,能覽此勝景,平我心願。三個月前,我與福東、舒明、維民四人駕車馳騁雲貴高原,在西雙版納南阿河口處,望瀾滄江(入寮國後改名為湄公河),在老緬邊境處的千山萬壑中一路南行。

舒明當時感慨,半年前唐古拉山瀾江溯源,五天前高黎貢山觀「三江並流」時它的雄姿,今日目送歡水南下,它日必定看涓涓細水釀成滔天巨浪,如何奔騰到海,造福六方。往日渴望,已慰平生。沿江沙土膏腴,丘阜肥潤,田園茂盛,稻果豐沛,林榛莽莽,民居幢幢,真乃美地也。飲水思源,中華絕不氣傲。

但就越南而言,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瀾湄大江幹流全長4700公里。它源於中國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扎曲河,在中國境內逶迤而行,一顧三盼,經青藏高原,切橫斷山脈,與金沙江、怒江並行,演「三江並流」之絕色,授世界地質文化景觀之名號。

中國境內的幹流稱瀾滄江,長約2100公里,送去湄公河六分之一之水量。被稱為湄公河段的幹流長約2600公里,所經之處皆為熱帶風雨帶,匯老、緬、泰、柬四國山脈、平原、河川水,流量倍增。且挾大量的泥沙、腐殖質和浮游生物入海,演就下游的肥田沃土和豐美漁場。湄公河上、中游穿行在崇山峻嶺之中,河面時寬時窄,多激流險灘、暗礁,航路時常受阻、斷斷續續。據勘察,只要財力充沛,從技術上而言,完全可以疏浚河道,打通航道。無奈所經之途國小力蹙,尚不具備條件。望藉助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戰略之力,盡快完成夙願,但要待時機成熟。

俗言險要出美景。在老柬交界處,雨季到來時,河道最寬處可達14公里,為寮國境內最寬的一段「腰」。旱季江水退落,「寬腰」處頓現數以百計的小島,如果把小渚、沙洲都算上,數量過千,此區域被當地人稱為「四千美島」。遊艇穿梭,帶來不盡歡樂。繼續南下,江面橫亘孔南瀑布,猝然一跌,海量洪流撞入柬埔寨境內;在瀑布與高棉桔井平原之間,山谷莽流和沖積平原交錯。再往下,形成江水泛濫平原之上的廣闊沖積帶,給人的感官以極大地欣賞滿足。

兩大世界級的美景,由於地處偏僻,路途塞堵,尚為 旅遊 的「處女地」,留待世人開發。柬首都金邊以下,所余湄公河幹流僅330餘公里,這一段被稱之為湄公河三角洲,而越南則佔有其中的220餘公里,河道均水豐面闊,可直達南海。

福東問,湄公河水量如此大,三角洲地區海拔僅三五米,為什麼很少發生洪水泛濫,釀成洪災?經此一遊方能體會其中之奧妙。其訣竅就在於一蓄一放。金邊西約100公里有一大湖洞里薩湖,湖與湄公河通過洞里薩河相連。雨季水大,水路不濟,溢水流向洞里薩湖,湖面頓漲,可由旱季時的2000多平方公里湖面,揚漫成7200多平方公里的「龐然大物」,個別年間,甚至達到上萬平方公里。

在這次游訪越南後,我等三人又馬不停蹄地趕赴柬埔寨,泛舟於洞里薩湖,但見湖岸上落潮和漲潮時的水痕落差足足有七八米之多,而湖面面積東幾乎可達金邊西邊的磅清揚市。而旱季,蓄留的湖水又緩緩退落,補充下游和三角洲地區用水之不足,以致湄公河常常保持水量充沛而不幹涸。洞里薩河河水忽高忽低,忽東忽西,是世界上少有的順逆雙流向河流。

洞里薩湖的「蓄水池」效應,對於下游而言,唯百利而無一害,之與中國的洞庭、鄱陽兩湖對長江三角洲的作用,何其相似乃爾。此乃一「蓄」,再說一「放」。湄公河在金邊附近接納洞里薩河後分成前後江,前江在同塔省和安江省相鄰處入越南,後江在安江慶安處入越南,兩江之間有多條自然河道與運河相連,形成河網。兩江幹流在流經越南百餘公里後,又在低平的沖積平原之上分枝擴杈為六條河流,繼而再分成九個海門注入南海。湄公河在越南段稱為九龍江,蓋源於此。

即使河水猛漲,可流河短粗,河道寬闊,出口眾多,因而排泄舒暢,收放自如,直達南海,少停瀦致災禍。反而,沉積物所帶來的積淀,鬼斧神工地造化為5萬多平方公里的三角洲平原。且目前各大出海口灘塗仍以每年幾十上百米的速度向外伸展,擴大著灘塗和平地的面積。這塊年輕的土地已經成為世界「三大米倉」之一。有人說,僅九龍江平原就可養活1億人口。

⑸ 誰知道越南各城市的中文譯名

1、河內(越語:Ha Noi)

河內為越南首都、歷史名城,中央直轄市,位於紅河三角洲西北部,越南政治、文化中心,水、陸、空交通便利。

城市地處亞熱帶,臨近海洋,氣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豐富,花木繁茂,百花盛開,素有「百花春城」之稱。

河內的名勝古跡較多,如位於市中心的還劍湖,胡志明主席曾在此宣讀《獨立宣言》的巴亭廣場,見證中越兩國文化交流的文廟等。

2、峴港(越語:Đà Nẵng)

峴港,越南中部濱海城市,第四大城市,面積1,285.4km²,2017年人口1,446,876。

峴港位於越南中部,北連順化、南接芽庄。峴港灣為深水港,海運業規模較大,在汗江口東岸,北臨峴港灣。背靠五行山,東北有山茶半島作屏障,海灣呈馬蹄形,港闊水深,形勢險要,為天然良港。

現為海軍基地,可停靠萬噸級軍艦。西南69多公里的美山有古代占婆塔群遺址。東南35公里則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會安古鎮。

3、胡志明市(越語: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胡志明市隸屬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在湄公河三角洲東北、同耐河支流西貢河右岸,距出海口80公里,面積2090平方公里。截至2014年,人口約1200萬。

1955年後為越南共和國(又稱南越)「首都」。社會經濟發展受西方影響,商業發達,曾有「東方巴黎」之稱。十九世紀末發展成東南亞著名港口和米市。1932年西貢與堤岸合並成「西堤聯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與嘉定市聯合組成「西貢-嘉定市」,或稱「大西貢」。1946年11月越南國會通過命名為西貢市;

1975年4月30日,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統一全國後,為紀念越南共產黨的主要創立者胡志明,便將西貢改名為「胡志明市」。

4、順化(越語:Thành Phố Huế)

順化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承天順化省省會,位於越南中部,北距河內直線距離540公里,南距胡志明市直線距離640公里,西靠長山山脈,東距南海10公里,面積70.67平方公里。

從17-20世紀40年代,順化曾先後為越南舊阮、西山阮朝和新阮封建王朝的京城,是越南的三朝古都。

順化是一座美麗的城市,蜿蜒清澈的香江穿城而過,將城市分為北南兩區。北區是老城,又有外城和內城之分。

5、下龍市(越語:Hạ Long)

下龍市,舊稱鴻基市,是越南廣寧省的省會所在地,位於越南東海岸。氣候為受海洋調節的熱帶季風型。

境內礦藏豐富,其中尤以煤炭為最,是越南的煤都,所產的煤炭以低灰、無煙、熱值高而享譽世界,出口歐洲、亞洲許多國家。

下龍煤田埋藏很淺,開采十分便利,煤礦多為露天礦。而且,這里的煤石還可以用作雕刻材料。用煤石加工成的工藝品,深受國內外旅遊者的歡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峴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胡志明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順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下龍市

⑹ 東南亞的主要環境問題是什麼

【題目】東南亞農業發展與環境問題
【類詞】2002;亞洲;農業經濟;環境
【正文】
農業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東南亞國家糧食、工業原料、就業機會、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然而,東南亞國家的農業開發中使用的擴大種植面積、移民墾荒、增施化肥農葯、開發森林以及刀耕火種等生產方式,雖然使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卻帶來了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一、東南亞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重視農業發展,與其經濟依附性、人口壓力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

經濟的依附性。東南亞國家除泰國外,在二戰以前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長期成為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不僅造成東南亞資源不斷減少,而且使該地區的經濟畸形發展,工業落後,農業種植單一。東南亞國家取得獨立後,這種單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經濟結構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國的地位尚未根本改變,出口的初級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一些可再生資源如農產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國家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為代價的。二是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方面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變。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實行緊縮政策,連續提高利率,使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猛增。由於債台高築,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賣寶貴的自然資源來還債。三是長期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糧食不能自給,靠出口經濟作物和資源來換取糧食。

人口的壓力。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人口增長很快,從1960年的1.95億增加到目前的5.11億。從1960年至1998年,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增長了1倍以上。寮國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賓是2.74倍,馬來西亞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國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對食物、住房、教育、衛生保健、交通運輸、自然資源佔用等形成持續不斷的高需求。

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物質的不斷需求,發展民族經濟,增強國力,東南亞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大規模開發土地,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采森林資源,擴大出口創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於農業開發措施使用不當,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一)毀林開荒嚴重

為了擴大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東南亞國家均採取了毀林開荒的措施。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耕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盡管各國人口在不斷增長,但人均可耕地面積並沒有下降多少,有的國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年期間,柬埔寨人口從640萬增加到1027萬,與此同時,人均可耕地面積從0.30公頃增加到0.37公頃;馬來西亞人口從1376萬增加到2117萬,而人均可耕地從0.07公頃增加到0.09公頃。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東南亞各國耕地面積的擴大是以森林、濕地面積減少為代價的。

菲律賓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用擴大耕地面積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在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積年均增加3.45%,60年代年均增加1.3%。由於當時菲律賓農業生產率極其低下,以擴大耕地來增加農業生產,其效果並不十分顯著,60至70年代糧食作物的年均增長率只有0.7%,出口作物也只有2.5%。因此,在70年代以前,菲律賓的糧食未能達到自給。

長期以來,泰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是通過大量開發土地來實現的,是以森林面積銳減為代價的。耕地逐年增加,從1950-1952年的4140萬萊增至1982年的9324.5萬萊,1990年更擴大到14732萬萊;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也從1950-1952年的12.3%,增至1982年的29%,1990年達47.4%,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佔全部耕地面積的60%。單季稻佔了全部水稻的90%以上。與此同時,泰國的森林面積則逐年減少,從1975年的21800萬公頃減至1992年的14574萬公頃。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則從1951年的60%減至1971年的40.7%,1986年的30%,1995年更減至22.8%。除了森林商業砍伐以外,森林面積減少無不與耕地面積的擴大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移民安置失當

二戰後,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園主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土地,而大量的小農生產者只擁有少量的土地,佃農普遍存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曾進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
這種毀林開荒,移民墾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東南亞國家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對安置過剩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新開拓的耕地多為荒地,如越南新開墾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入生產,產量相當低。從長遠來看,對荒地和森林的過度墾植,會造成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在80年代,越南的許多地區,1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屬於流失嚴重的竟達80%-90%。如越南北部的山地由於植被遭毀,年均損失1至2厘米的沃土層,流失100噸至200噸泥土。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尼等國家的移民開荒也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三)耕作方式原始

獨立時的東南亞國家都是農業國家,技術水平低下,當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時代,而東南亞國家仍處於犁耕時代,以畜力耕作為主,人力耕作為輔,甚至一些國家的山區農民仍採用落後的刀耕火種和移耕的耕作方法。移耕,又稱游耕,是一種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是指砍伐並燒毀一片森林,種上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收成二三季或在地力減退後便棄地遷居他處。再砍伐森林,種上農作物。如此輪番砍伐和耕種,通常在10年到20年輪種一回。

在印尼爪哇島以外的一些島嶼上,部族農民大都採用移耕從事農業生產,一些山區有90%的土地用於移耕,胡椒、煙草、咖啡、橡膠、椰子等大部分經濟作物都是由移耕小農生產的。在80年代以前,印尼的移耕農業平均每年毀林20萬至30萬公頃。根據1979年的統計數字,由於移耕而毀壞的森林面積達4300萬公頃。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山區的農民和少數民族也大都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從事農業生產。寮國人口中約有35%至40%是少數民族,他們居住在山區,其傳統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種。在80年代以前,寮國每年因山民盲目毀林開荒而燒毀的森林達10萬公頃之多。寮國政府曾動員山民移居到平原地區,但並沒有得到山民的響應。泰國山民的刀耕火種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壞,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泰國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毀掉10萬至20萬萊。泰國林業廳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於1956年至1957年通過空中拍攝的調查顯示,喃奔和清邁府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被毀壞,昌萊府的原始森林有65%被毀壞。從衛星拍回的照片中發現,1973年至1977年間,泰國北部的森林面積從95842平方公里減到68588平方公里,減少了27254平方公里,即每年減少5.69%。這主要是山區農民刀耕火種的結果。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多,移耕農民人數也隨之增長,移耕輪回的周期則日益縮短,對森林和土壤的破壞也日益嚴重。1987年印尼外島從事移耕的農民將近200萬戶,移耕的土地面積約為2800萬公頃。目前,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仍在進行。

(四)森林開發過度

由於經濟的依附性,為了籌集外匯,克服國內經濟危機和資金短缺的困難,還清外債,更快地發展民族工業,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口本國豐富的資源,以換取外匯,進口糧食、工業品和先進的技術與設備。但由於當時東南亞國家的加工技術落後,資源均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口,附加值低,這使東南亞的原材料大批大批地出口。世界上有25%的熱帶雨林分布在東南亞。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木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價格的不斷上升,東南亞國家大規模地開發森林資源,出口原木、珍稀木材及其它木材產品,以換取大量的外匯。印尼從1967年開始大規模地把森林成片租給伐木公司開采,幾十年來,其森林經營許可證發得太濫。在馬來西亞,州政府有土地利用權和木材砍伐特許授予權,地方政府發放木材砍伐許可證和木材加工證以增加財政收入。泰國從1968年開始把全國將近一半的森林分割成500多塊租借地供人採伐。東南亞國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較高,年均森林面積減少量逐年增大,印尼從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60萬公頃增加到1990-1995年間的108.4萬公頃。與此同時,泰國從24.4萬公頃增加到32.9萬公頃,馬來西亞從25.5萬公頃增加到40萬公頃,菲律賓從9.1萬公頃增加到26.2萬公頃,緬甸從10.2萬公頃增加到38.7萬公頃。可見,與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這些國家的年均砍伐量大多都增加了1倍,有些國家甚至增加了2倍。近年來,世界上6個森林減少最多的國家中就有4個是東南亞國家,它們的年均砍伐率是:泰國515300英畝、緬甸400500英畝、馬來西亞396000英畝、菲律賓316100英畝。(參見表2)

森林雖屬可再生資源,但其生長周期卻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長期以來,在東南亞國家,追逐利潤的跨國木材商和造紙公司、急於還清外債的政府以及想盡快脫貧的農民,在大量砍伐著森林,但森林的恢復和植樹造林工作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森林的恢復速度遠遠趕不上砍伐森林的速度。由於各國政府對森林資源管理不善.使森林砍伐過度,從而導致森林面積逐年減少。印尼人口事務與生活環境國務部長埃米爾·薩林在1979年接見記者時說,「坦率地說,我們當時就是為了籌集外匯,顧不上植樹育林問題。印尼開發中的錯誤,是從政府1967年頒布的森林基本法就開始存在了」。

移民墾荒、毀林造地、擴大耕地面積、耕作方式落後和大規模的商業性森林開發使東南亞森林面積逐漸減少,森林覆蓋率日益降低,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寮國和汶萊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緬甸、馬來西亞為66%,只有越南、菲律賓、泰國不到50%。到1995年,這些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已大大下降,柬埔寨降至55.7%,緬甸是41.3%,馬來西亞是47.1%,印尼是60.6%,泰國是22.8%,菲律賓是22.7%。由於木材資源的日漸減少,林業在這些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泰國到90年代已從一個木材出口國轉變為木材進口國,林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51年的5.1%,下降至1985年的1.3%,1990年更降至0.3%。菲律賓林業產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70年代開始一直呈下降趨勢,1993年降至0.3%。

森林減少的影響是深遠的,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一是森林減少使東南亞水上流失嚴重,河流泥沙沉積量增多,降雨量減少,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以馬來西亞的沙巴為例,該地區曾有60%的森林覆蓋率。但是由於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河流下游泥沙沉積量大,沙巴5條主要河流的沉積物每條河每年每平方公里超過200噸。沙巴最大的保水區——Kinabatangan流域,每年有800萬噸沉澱物流到下游,這相當於每年每平方公里700噸的土地侵蝕速度,超過馬來半島吉蘭丹河沉澱物的6倍。沙巴地區淤泥的大量沉積,對沙巴水電、運輸、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在菲律賓,由於高地森林砍伐後引起土壤侵蝕所造成的巨型水庫的泥沙沉積,使用作水力發電的水庫的使用壽命縮短了一半或一半以上,菲律賓供電不足、經常停電無不與這些情況有關。

二是森林減少,使蓄水能力下降,洪水、於旱、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近年來,東南亞的毀林地區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由於循公河流域的森林和山地被不斷地開墾和破壞,水土流失使沿河地區洪水和泥石流經常發生。處於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柬埔寨,一遇中上游氣候反常,雨量增多,極易決堤,引發大面積洪災,有「十年九澇」之稱,洪水每年都給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如2000年底發生了該國4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億美元。2001年柬埔寨西旱東澇,有14個省、直轄市和84個縣、區受災,造成57.2萬公頃農作物受損,62人喪生.212.19萬人受災,32.5萬人等待救濟。森林的破壞和水土流失也使越南經常發生洪澇乾旱。1996年洪水造成越南大約6億5500萬美元的損失,包括1000人死亡,84萬公頃的田地被淹。2001年八九月間,越南南部的紅河三角洲的洪澇至少造成108人死亡,6萬多人無家可歸,24萬多人因水災而面臨糧食短缺,44.3萬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資救援。

而處於南部群島的國家,熱帶雨林遭嚴重破壞後,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經常發生如中南半島的洪水、乾旱和泥石流。菲律賓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高地不斷地被開墾,使國家的水文系統遭受嚴重損害,洪澇與河流淤泥沉積影響到低地平原大部分地區。1983年,菲律賓遭受了30年中影響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乾旱,5600平方英里的農田缺水,糧食收成比常年減少1/10。1991年的水災使菲律賓2000人死亡(某些觀察家說實際死亡人數3倍於此),50萬人無家可歸,主要原因就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引起了巨大的泥石流。

開荒種地和刀耕火種如果管理不善,還容易引起森林大火。1997年和1998年發生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的嚴重森林大火,就毀滅了500多萬公頃的森林。大火還引起了跨邊界煙霧污染,客觀上已影響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的空氣質量,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環境和健康問題。據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統計,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霧使東南亞國家損失了14億美元,大多是用於短期治療的費用。4萬多人因呼吸系統疾病與煙霧相關的疾病而住院,而對兒童和老人所造成的長期危害尚難確定。這場大火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也造成了巨大損害。

三是森林資源減少也會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鹽鹼化或沙漠化。在自然條件下,植物和腐爛植物形成了一個保護層,可固定土壤並減緩土壤的侵蝕和退化。但當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後,保護層遭到破壞,礦物循環就會減少。尤其是熱帶雨林遭破壞後,由於沒有樹的遮掩和固定,滂論大雨會很快沖走土壤的養分,使得農業生產和森林恢復周期漫長而艱難。紅樹林和白千層林、珊瑚等一樣,具有保護海堤、防洪、減緩土地鹽鹼化、減緩海岸侵蝕和防止風暴破壞的功能。1950年至1983年間,越南全國的紅樹林大約消失了37%。南部的明海省1983年大概摧毀了紅樹林面積的一半。越南的濕地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硫酸鹽土或富含黃銅礦的「潛在酸性土」為基礎,由於紅樹林遭到破壞,加大了因黃銅礦氧化引起的土壤酸性化,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的農業生產,而且酸性化的土壤隨著雨水流入下游地區和河流,也侵蝕了下游地區的土壤和水源。養蝦場被酸性物質侵蝕了3至4年後,蝦場和深層土壤中的酸性過重,結果造成土地既不能養蝦,也不能種植紅樹林。築堤養蝦固然在短期內給越南的沿海居民帶來了利潤,但是對紅樹林的破壞卻導致更大的經濟損失。1984-1993年,越南團紅樹林減少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9億美元。泰國,在90年代初,由於森林的大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已使東北部的1800萬萊士地鹽鹼化,這佔了東北部地區面積的17%;南部地區已有260萬萊土地鹽鹼化或呈現出酸性,50萬萊土地受到侵蝕。其它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是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東南亞是亞洲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擁有上百萬種物種的國家,印尼的植物和鳥類比整個非洲大陸還多。東南亞的熱帶雨林、紅樹林、濕地面積的銳減,動物棲息地的喪失,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物種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7年,印尼哺乳類和鳥類有1955種,而瀕危的種類有232種,佔11%。而菲律賓鳥類和哺乳類種類中的瀕危數量佔了該國總數的24%,越南的比例是10%,馬來西亞是9%,泰國約為9%。而在高等植物種類中的瀕危種類占國內總數的比例,菲律賓是4%,泰國是3.3%,馬來西亞是3.16%,越南是3.2%,印尼是0.8%。由此可見,東南亞幾個具有豐富動植物物種的國家,近年來,瀕危種類數量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參見表3)

(五)化肥農葯濫用

由於技術落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求,除擴大耕地面積外,東南亞國家還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以提高單位產量。原東盟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推行的「綠色革命」,除了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灌溉設施的投資外,還把增施化學肥料、殺蟲劑和除草劑作為提高產量的重要舉措,這曾使東盟國家的農業產量和農業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卻帶來了環境問題。在七八十年代,菲律賓大力鼓勵農業增加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量,1972年,菲律賓政府制訂了全國規劃,由國家按補貼價格將化肥供給農民,其中用於糧食作物的肥料,定價標准比用於出口作物的肥料低45%。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農葯補貼占農用化學品費用總額的50%以上,而最大的農業補貼是用在化肥上面,從1978年到1987年,化肥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2%,TSP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7.7%。從1985年開始,實際化肥補貼比農業和灌溉開發支出的部分還要多。1980年政府對化肥的補貼預算總額超過1250億盾(6800萬美元),而到1988年實際財政補貼超過1萬億盾(5.5.億美元)。印尼能從一個主要的大米輸入國到1984年成為大米自給國,這主要歸功於政府實行增加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等措施的農業綠色革命。泰國的農業之所以發展較快,除了擴大耕地面積、提高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每公頃耕地施用化肥量由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個20世紀80年代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長15%,年進口量為220萬噸,1990-1991年化肥使用量達104萬噸。越南也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葯,以增加農業產量,每年需用農葯量從1959年的100噸增加到1978年的2.2萬噸。80年代以來,越南加大了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從1986年前每公頃使用尿素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對農葯的保管和使用很隨便,農葯濃度往往超標兩三倍甚至十倍。
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的大量使用,雖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農業產量,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化學物質使用於農業生產,造成環境污染。一是使土地肥力下降。在全球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最近45年,全球耕地面積的17%已有某種程度上的退化,其中11%嚴重退化,這些土地面積相當於中國和印度面積之和。土地退化面積有28%是由於有害的農業操作,如過度施肥、欠缺排灌、忽視休耕等。二是病蟲害增多。殺蟲劑在使用一段時期後,由於昆蟲繁殖、變異極快,不久就具有了抗葯性,於是就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化學殺蟲劑。這些化學葯品還因殺死鳥類而增加了害蟲的數量。印尼在80年代早期,由於殺蟲劑的大量使用,結果褐色蝗蟲因天敵滅絕而數量大增,導致印尼1986年蟲害成災,水稻嚴重減產。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在1985年3月下令禁止使用57種殺蟲劑中的56種,以幫助水稻產量恢復到大量使用殺蟲劑之前的水平,1988年取消了每年耗資2000億盾(約1.1億美元)的農葯補貼。三是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損害。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殘余,化肥使用後殘留的高濃度硝酸鹽和磷酸鹽,以及因灌溉在土壤中積累的鹽,不僅滲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還會殘留在糧食和蔬菜上,有損人類的身體健康。有毒化學製品的主要健康風險是癌症,而惡性淋巴腫瘤的形成可能要20年。如染色體的主要物質——脫氧核糖核酸受損,將會給下一代帶來先天殘損。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50萬至100萬人因殺蟲劑中毒,其中有5000到2.6萬人死亡,至少有一半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從事農耕者,大多數發生在欠發達國家。1993年,菲律賓國際大米研究所(IRI)——一個幫助東南亞傳播綠色革命的農業研究組織的研究也發現,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不再增加大米產量,且在那些操作的農民中產生了健康問題。

二、採取的應對措施

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和這些國家的政府及社會的普遍關注。東南亞國家已採取有關應對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措施主要有:

一是減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無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泰國、緬甸、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政府重視山民經濟的改造,指導山民掌握農業知識,建立永久性農田發展替代種植,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寮國政府於2001年確定的2001-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20年奮斗目標,已明確了在今後幾年內要消滅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停止沒有經過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如越南近年來實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點均要經過認真考證,將經常發生洪水、泥石流地區及貧困山區的居民移遷到新經濟區。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勵植樹造林護林。面對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以及所帶來的嚴重環境後果,加上國際社會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老東盟國家自7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實施造林計劃,建立森林保護區。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實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勵發展木材加工業和植樹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課稅的方式來限制原木的出口,規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課以25.5美元的出口稅、13美元的出口許可費,加上各地區制定的重新綠化費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費用約為50美元。菲律賓1974年開始實施《森林改革法》,鼓勵發展國內木材加工業,規定進行選擇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鋸木。1978年馬來西亞政府也制定了保護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產量和出口量。此時,泰國政府也開始實行了造林計劃,政府和公司合資有計劃地進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採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這一禁令不適用於農業部和林業部,這兩個部門仍可以繼續出口和轉運木材。越南近年來十分重視植樹造林工作從1999年開始實施「500萬公頃造林計劃」,造林護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33.2%。

三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科技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開始了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和試驗。1982年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協作研究機構——東南亞大學農業生態研究網。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農業,注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用生物科技來發展農業。菲律賓在70年代就開始實行生態農業的實踐,建立生態農場,以馬雅農場較為典型。在生產過程中採用變廢為寶的封閉循環和應用生物之間的生產、消費、分解關系,禁止或減少外來能量(化肥、農葯、生長劑)的投入,通過「清潔生產」來生產「健康產品」。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點燃綠色革命火種的「神奇水稻」品種。該研究所目前正在考慮將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應用於食物的生產,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節省土地和水資源,減少耕地退化。馬來西亞目前也開始重視生物科技農業的研究與開發,強調高增值產品的發展,如知識密集型食物加工產品和與健康有關的、具有安全性和環保性的生物科技產品。現在,利用生物科技發展農業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新興產業,該國已經建立了對胡姬花和香蕉進行組織培養的生物工業、油棕的組織培養業。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長。為了緩解快速的人口增長對經濟、就業、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實施家庭計劃,有計劃地控制人口的增長,並取得一定的成效。東南亞國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孩子的數量,新加坡是1.5個,馬來西亞是3.1個,印尼是2.7個,菲律賓是3.6個,越南是2.3個,柬埔寨是4.5個,寮國是5.5個,緬甸是3.1個,泰國是1.9個。雖然一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等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仍保持較高的生育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減少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仍是東南亞國家面臨的課題。

東南亞國家盡管已採取了減緩農業發展造成環境退化的有關措施,但是,由於經濟、社會、政府等方面的原因,保護環境的成效並不樂觀。雖然禁止原木出口和非法採伐,但是執法不嚴,收效不大。為了增加外匯收入,有的國家政府下令禁止了,隨之又放開,如寮國政府於1991年8月禁止一切採伐活動,但1992年又取消了禁令,向幾個外國公司租讓了伐木權。緬甸於1988年宣布禁止砍伐森林,但該國政府後來又同幾家泰國公司簽訂採伐木材的合同。印尼雖然限制出口原木,但是,幾十年來,印尼以擴大木材產品出口作為其經濟的增長點,開始是出口原木,禁止原木出口後,又出口木材產品。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膠合板生產國,膠合板產品成為該國的非石油天然氣產品中僅次於紡織品的第二大出口創匯的產品。據官方統計,1999年印尼有105個膠合板工廠,1701個鋸木加工廠和6個造紙廠,膠合板出口創匯總計達85億美元。這些膠合板和造紙廠,均以木材為原料,膠合板、紙漿的生產和創匯越多,需要的木材也越多,砍伐森林就越多。。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水質和土壤也帶來了新的污染。由此可見,如何減少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仍是擺在東南亞各國政府面前有待解決的課題。(njdk212)

⑺ 2022年在建的越南電力項目有哪些

2022年在建的越南電力項目有福泰二號和三號。2022年,除完成上年各在建電力項目外,越南電力集團還將繼續開工建設完成福泰二號100MWp和三號50MWp太陽能電站項目並實現商業發電。

⑻ 越南電力資源

越南主要是水力發電。就目前情況而言,越南的電力資源並不能算豐富。特別是到了夏季,全國用電需求激增,而國家電網電力不夠,所以會對有些地區和行業限制用電。

一般來說,中心城市如河內、胡志明的市區的供電狀況還算正常。同樣是直轄市的海防市在去年夏季時就多次拉電限電,市區情況還不嚴重,限電時間也短。郊區和縣鎮就經常停電,停電整個白天,連續四五天,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雖說政策上都說會優先工業用電,但整個國家電網功率不夠,到了嚴峻時期,工業企業用電同樣不能保證。供電公司還是會根據指標對其進行限制用電。

上述情況,去年在越南幾乎全國范圍內發生,為此越南電力總公司還發文作了解釋。不過此情況只是出現在用電高峰的夏季。在其他的季節,越南較發達地區的供電還是很正常的。

總體來說,越南目前的電力資源還是沒有跟上國家經濟發展。現今越南政府仍有從中國高價買電,再低價供給本國企業和民眾使用的情況。很多電力工程也正在建設當中,不少在建電力工程都有中國電建人員參與其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越南的電力資源將有所改善。

越南哪個城市供電最不穩

個人感覺----北江。

閱讀全文

與越南南部由哪個地方供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河南哪個省最美 瀏覽:731
義大利哪個州人多 瀏覽:888
中國北斗用在哪裡 瀏覽:925
去越南做建築業怎麼樣 瀏覽:325
伊朗沙特有什麼區別 瀏覽:618
中國象棋有什麼新玩法 瀏覽:967
在越南被拉黑名單什麼問題 瀏覽:467
印度東部的鄰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528
為什麼中國假期 瀏覽:28
越南小鎮賣什麼好 瀏覽:656
中國如何看待全球格局 瀏覽:619
印度怎麼不參加奧運的 瀏覽:209
如何認識中國模式 瀏覽:426
印尼失聯航班已墜毀死亡多少人市長免職 瀏覽:77
中國語言文學同等學歷申碩考哪些 瀏覽:362
英國手機如何申請郵箱 瀏覽:512
中國哪裡可以體驗分娩 瀏覽:203
要練中國武術去哪裡練 瀏覽:533
印尼的咖喱粉怎麼樣 瀏覽:191
中國做內衣褲的品牌有哪些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