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八大平原是什麼
相關如下:
東北平原:35萬平方公里;(三江平原, 遼河平原,松嫩平原)。
華北平原:31萬平方公里;(遼河 下游平原,海河平原,黃泛平原,淮河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20萬平方公里;(兩湖平原, 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巢湖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
關中平原(渭河平原) :3. 9萬平方公里。
河套平原:2. 5萬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平原: 1. 1萬平方公里。
成都平原:0.8萬平方公里(廣義2.3萬平方公里)。
台灣西部平原:0. 6萬平方公里。
相關介紹:
平原(Plain)是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的一個較大區域,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
平原有兩大類型:獨立型平原,是世界五大陸地基本地形之一,例如長江下游平原。從屬型平原,是某種更大地形里的構成單位,高原可以包括盆地(青藏高原就包括柴達木盆地),而盆地常有大小不同的平原和丘陵等,例如關中平原、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和長江中游幾個平原都在盆地里。
盆地與平原的關系:一些盆地包括平原、丘陵和河谷,例如松遼盆地等幾個盆地里的平原組成東北平原,兩湖盆地包括兩湖平原等;有的平原中間的大凹形區域也是盆地,如華北平原里有渤海-華北盆地的一部分,西伯利亞平原的大凹形就是西伯利亞盆地。
B. 求助 松陽 地理
松陽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8°14′~28°36′,東經119°10′~119°42′(北緯28°27′,東經119°29′)。東連麗水市蓮都區,南接龍泉市、雲和縣,西北靠遂昌縣,東北毗武義縣。最東至裕溪鄉新渡,最西至楓坪鄉龍虎坳,東西最寬處徑距53.7千米;最北至赤壽鄉大川,最南至大東壩鎮大灣,南北最長徑距40.2千米。總面積1406平方千米。總人口23.14萬人(2005年底)。
縣人民政府駐西屏鎮府前街1號。
屬浙西南山區,地處甌江流域上游中低山、丘陵地帶。整個地勢以松古盆地為軸,呈兩邊高中部低,西南高東部低。山地佔總面積76%。境內河流屬甌江水系。松陰溪為縣內最大河流。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7度,無霜期250天,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1]
地形地貌松陽縣地處浙南山地,全境以中、低山丘陵地帶為主,四面環山,中部盆地以其開闊平坦稱「松古平原」,又稱「松古盆地」,為縣內主要產糧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中,山地佔76%, 耕地佔8%,水域及其他佔16%,謂「八山一水一分田」。 甌江支流松陰溪從西北向東南,斜貫松古平原,境內流長66.5公里,境內流域面積130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92.6%。仙霞嶺山脈逶迤松南、松北、松中和松西。主要山峰有箬峴、包山頭、留明尖、高脂尖分布在松南、松北、松中和松西。
氣候特點松陽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無霜期長,冬暖春早,氣候垂直差異明顯。松古盆地年平均氣溫17.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40℃,出現在1997年7月10日;最低為1月,極端最低氣溫崐-9.7℃,為1997年1月5日記錄。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以3~6月為多雨季節,平均降水量816.8毫米;7~8月高溫晴熱,易出現伏旱;11月份雨量最小,僅40~50毫米。全年無霜期約236天。年日照時數1840小時。
水文狀況松陽縣境內河流屬甌江水系,主要有松蔭溪和小港溪,分別自西北、西南蜿蜒流向東南。松蔭溪為甌江上游大溪一級支流,發源於遂昌縣安口鄉,流經縣境內60.5km,南北分割松古盆地。流域面積佔全縣面積92.55%。此外,有四都、三都、板橋3鄉部分山間小溪流注入宣平港;大東壩鎮和楓坪鄉的部分山間小溪注入龍泉溪,其流域面積佔7.45%。
全縣水系以松陰溪、小港為主幹,眾多山坑小溪在崇山峻嶺中彎曲迂迴,大多源短流急,河道狹淺坡降較大,流量受降水控制明顯,水位易漲易落,洪、枯變化懸殊,多為山溪性河流。
自然資源縣內已發現的金屬礦有鉛、鋅、銀、鐵、鉬、鎢等,非金屬礦有煤、高嶺土、伊利石、瓷土、膨潤土、螢石、明礬石、葉蠟石、白雲母、花崗岩等。高嶺土、煤、螢石、花崗岩、銅、鉬等礦產已開采利用,高嶺土礦品質優良,儲量豐富,縣高嶺土公司年開采量5萬余噸。
已開采利用的名葯材有黃連、厚朴、金銀花、前胡等。名樹種有伯樂、香果、銀杏、白豆杉、紅豆杉等。
C. 我國四大盆地,具體分布在哪兒
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是我國的四大盆地。
1、塔里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位於天山山脈和昆侖山脈之間。南北最寬處520千米,東西最長處1400千米。面積約40多萬平方千米。
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閉性山間盆地,地質構造上是周圍被許多深大斷裂所限制的穩定地塊。地塊基底為古老結晶岩,基底上有厚約千米的古生代和元古代沉積覆蓋層,上有較薄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積層,第四紀沉積物的面積很大。
2、准噶爾盆地位於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西側為准噶爾西部山地,東至北塔山麓。南北寬450千米,東西長700千米,面積達30多萬平方千米,沙漠佔30%。
地勢向西傾斜,北部略高於南部,北部的烏倫古湖(布倫托海)湖面高程479.1米,中部的瑪納斯湖湖面270米,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189米,是盆地最低點。盆地西側有幾處缺口,如額爾齊斯河谷、額敏河谷及阿拉山口。西風氣流由缺口進入,為盆地及周圍山地帶來降水。
3、四川盆地是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長江上游,面積26萬余平方千米,佔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
4、柴達木盆地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昆侖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柴達木」為蒙古語,意為「鹽澤」。
盆地基底為前寒武紀結晶變質岩系。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海拔自3000米漸降至2600米左右。地貌呈同心環狀分布,自邊緣至中心,洪積礫石扇形地(戈壁)、沖積一洪積粉砂質平原、湖積一沖積粉砂粘土質平原、湖積淤泥鹽土平原有規律地依次遞變。地勢低窪處鹽湖與沼澤廣布。
傳統認識里,四大盆地是: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40多萬平方公里)、四川盆地(26萬多平方公里)、青海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25.78萬平方公里)及新疆北部准噶爾盆地(30多萬平方公里)。
新的認識:地質學上重視鄂爾多斯盆地(即陝甘寧盆地),37萬平方公里,渤海—華北盆地30多萬;東北松遼盆地(約26萬)與柴達木盆地(25.78萬)差不多;西藏羌塘盆地22萬(不包括中央隆起帶則為16萬平方公里比准噶爾的13萬大)。
海洋盆地:中國四大海盆是東海盆地(26萬平方公里)、南黃海—蘇北盆地(18萬)、珠江口盆地。
D. 中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原經緯度
一、中國四大高原的經緯度
青藏高原:介於北緯26°00′-39°47′,東經73°19′-104°47′之間。
內蒙古高原:介於北緯40°20′-50°50′,東經106°-121°40′之間。
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0°-111°,北緯22°-30°之間。
黃土高原:介於北緯33°-41°,東經100°-114°之間。
二、中國四大盆地的經緯度
塔里木盆地:介於北緯37°-42°,東經75°-90°之間。
准噶爾盆地:介於北緯45°-48°,東經80°-90°之間。
柴達木盆地:介於90°16′-99°16′、35°00′-39°20′之間。
四川盆地:介於28°-32°,105°-110°之間。
(4)越南松洪盆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四川盆地的地形特點是北高南低,內有平原、丘陵、低山分布,河流眾多。它是我國著名紅層盆地,地表岩石主要為紫紅色砂岩和頁岩,富含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我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這里的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
另外,相比較其他三個盆地而言,四川盆地的位置最南,所以他的緯度最南也最低,也是四大盆地中海拔最低的盆地。前三個盆地都是內陸盆地,四川盆地則是外流盆地,而且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外流盆地。
除了四大盆地,還有一個吐魯番盆地,位於新疆東部,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這里還有我國海拔最低的湖泊艾丁湖,它是吐魯番盆地的最低處,也是我國陸地的最低點。
E. 第四紀地質環境
(一)早更新世地質環境
1.構造環境及其變遷
本區早更新世構造環境由上新世構造環境演變而來。區內的地貌及第四紀地質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早更新世構造輪廓繼承了新近紀早期構造輪廓。嫩江斷裂、伊-舒斷裂的東支斷裂和西支斷裂、四平-長春-德惠斷裂、營口斷裂、長勝-養畜牧河-法庫斷裂等再度發生繼承性的差異升降運動,東部和西部山嶽丘陵以及大黑山地壘繼續斷塊上升,伊舒斷陷平原和松遼斷坳平原繼續下降。本區當今的構造輪廓進一步顯現。
2.氣候環境及其變遷
第四紀氣候的研究常常是通過對第四紀生物(特別是植被)、地貌和堆積物的研究來完成的。其中由於植被對氣候的變化極為敏感,因此,通過植被(主要是通過孢粉的研究)來研究氣候及其變遷更為常用。以往對本區生物、地貌和堆積物的調查與研究表明,第四紀地質期間本區氣候發生了多次冷暖干濕的波動,植被第四紀堆積和地貌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大致可以劃分如下幾個氣候階段。
(1)地貌和堆積物揭示的早更新世氣候環境
對本區早更新世堆積物和地貌的研究可以看出,在早更新世早期階段,松遼斷坳已基本形成。低凹的松遼平原所接受的來自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和長白山的碎屑堆積物形成松遼古大湖環境,為湖泊興盛期(初本君,1998),氣候環境偏涼;早更新世晚期階段主要為冰川和冰水堆積階段,在松遼斷坳盆地周邊地區形成廣大的冰水堆積平原。這些冰水堆積和廣大的冰水堆積平原,由於其後受新構造運動和外動力作用的影響,大部分被後來的堆積物埋藏於地表以下,已不見冰水堆積平原的原始形態,但在一些地區仍然可以看到這些冰水堆積物和冰水堆積平原的局部存在。例如,在西部所見到的白城地區冰水堆積剖面和冰水堆積台地以及東部區懷德-府龍泉-王府一帶的冰水堆積剖面和冰水堆積台地等等,都是早更新世冰水堆積物和冰水堆積地貌的一部分。除此,在長春的腰分水嶺、吉林岔路何、伊通的大南鎮一帶以及松遼平原區鑽孔所揭示的第四紀地質剖面中都能見到早更新世冰水堆積物和冰水堆積平原的存在。可見,早更新世晚期冰水堆積物和冰水堆積平原分布之廣泛。
從上述的堆積物和地貌研究不難看出,早更新世期間本區經歷了由溫暖濕潤氣候環境向冰川和冰緣氣候環境的轉化過程。
(2)生物揭示的早更新世氣候
早更新世氣候由第三紀末期氣候演變而來。中科院長春地理所夏玉梅等研究了吉林省中西部的早更新世植被和氣候。據黑龍江省大慶7901孔、吉林省乾安令字井孔、扶余仲士屯孔、大安舍力孔、白城平台地質剖面、農安王府地質剖面、長春分水嶺地質剖面中的孢子和花粉分析表明,第三紀末上新世早期吉林省西部植被與中新世比較,鐵杉、羅漢松和山核桃等喜熱樹種含量明顯減少,闊葉樹中樺、赤楊、櫟、榆、榛、胡桃及林下草本植物含量逐漸增加,從而顯示出當時氣候由溫暖濕潤向偏涼變干方向變化。
上新世末期,我國北方地區開始被大陸性氣候控制,冬季干涼,夏季多雨。與上新世早期相比,氣候變得更溫涼。喜涼耐乾的針闊葉混交林生長,出現草原型植被。
早更新世早期,本區在灰白色粘土層中前人發現部分介形蟲化石,以土星介為主,計四種屬(初本君,1998)。另外,本次遙感調查在伊通大南鎮勝利屯采砂坑的早更新世地質剖面中,採集微體生物樣品,經天津地質礦產所王強分析鑒定,發現在該剖面的灰白色粘土中含有純凈玻璃介和疏忽玻璃介。玻璃介作為廣溫種在全球皆有報道,在現代溫暖環境亦可出現。但由於個別種出現在冷水中,例如,疏忽玻璃介就是典型冷水種之一,因此,在進行整體評價時,依然將其作為偏冷屬。含有上述玻璃介的樣品有機質含量較高,可粗略認為樣品形成於中營養向富營養過渡的湖泊中。上述玻璃介的發現,不但填補了區內早更新世地層中微體生物的空白,還對揭示早更新世早期堆積形成於氣候偏涼的湖泊環境提供了微體生物學證據。
早更新世後期,本區為由少量闊葉樹參加的疏林草原。標志氣候由冷干向溫和半濕潤方向發展。
由上述植被的演變可以看出,本區早更新世氣候由偏涼向乾冷過渡。這與早更新世堆積物和地貌揭示的早更新世氣候特點是完全一致的。
同時,微體生物所揭示的本區早更新世堆積物中的形成環境與其中的孢粉所揭示的沉積環境是完全一致的。
3.地貌環境
本區第四紀初,現代構造地貌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早更新世早期階段松遼斷坳平原和伊-舒斷陷盆地為冰水河流和冰水湖環境,長白山和大興安嶺為剝蝕區,來自上述山區的碎屑物質源源不斷的堆積於松遼斷陷和伊-舒斷陷盆地的冰水河湖中,受盆地古地形起伏的影響,盆地中堆積物的厚度並非均勻一致,湖盆中的高地則局部缺失早更新世堆積物,早更新世末,受本區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新斷裂發生差異性升降運動,松遼盆地解體,東部高平原區伏龍泉和白城平台地區等抬升,浮出水面,形成當今的伏龍泉隆起河白城平台及當代高平原的基底地貌。松遼盆地湖泊的湖面自此開始萎縮。當今的白城平台河伏龍泉隆起自此再未接受風沙和風成黃土之外的任何堆積。
4.環境物質組成
早更新世期間,區內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三山(東部山地、西部山地和大黑山-法庫丘陵)兩盆(松遼斷坳盆地、伊-舒斷陷盆地)的構造格局進一步形成,山嶽丘陵基岩區不斷遭受來自各種外動力的剝蝕,剝蝕的物質源源不斷地堆積於伊-舒斷陷盆地和松遼斷坳盆地中,受早更新世冰川冰緣氣候影響,形成冰川和冰水堆積物,這些堆積物以砂礫石夾灰白色粘土為特徵,遍布於上述兩個盆地中。
(二)中更新世地質環境
1.構造環境及其變遷
本區經歷了早更新世構造變動後,中更新世本區構造環境除繼承早更新世構造變動的某些特點外,三山繼續上升,尤其法庫斷隆的繼續抬升,使東北斷坳平原以其為界分解為北部的松遼斷坳盆地、伊-舒斷陷盆地和南部的下遼河斷坳盆,三大盆地繼續下降。在上述三個斷坳與斷陷盆地內部,新構造運動也較為活躍。松遼斷坳盆地內的雙山-前郭北東向斷裂發生南東盤上升,北西盤下降的差異性升降運動,懷德-伏龍泉-前郭隆起形成。白城平台前緣斷裂發生南東盤下降,北西盤上升的差異性升降運動,白城白土山平台形成。平原內的上述新斷裂運動使得早更新世階段的松遼盆地被肢解,盆地內地形起伏加大,盆地面積首度被縮小。松遼盆地東部高平原形成;下遼河斷坳盆地內的撫順-營口北北東向斷裂及西側山前斷裂、北部的北漂-沙河斷裂繼承活動,控制北、西、東側周邊斷塊山嶽丘陵的抬升,斷坳盆地整體下降。為中更新世地層堆積與形成提供了構造環境。
2.氣候環境及其變遷
中更新世氣候冷暖干濕多次波動為特點。
(1)地貌和堆積物揭示的中更新世氣候環境
中更新世堆積物和地貌的研究認為,松遼平原東部壟崗狀高平原區的中更新世堆積是以含鐵錳結核和少量礫石的亞粘土為主的堆積,並形成廣大的山麓和山前堆積平原。根據上述亞粘土分布的空間位置、岩相結構及所含生物認為該套亞粘土的成因為沖湖積(也有人認為是沖洪湖積),由它形成的平原為沖湖積平原(即松遼高平原),為區內黑土形成提供了重要母質條件。厚度較大而且大面積分布的沖湖亞粘土的形成表明本區中更新世處於半乾旱和半濕潤的氣候環境。但也應該指出的是,對本區中更新世亞粘土多個剖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亞粘土剖面自下而上無論從顏色、層理、單層厚度及所含孢粉化石等都出現多個旋迴,這些差異表明該套亞粘土並非形成於氣候一成不變的環境當中,而是形成於氣候干濕冷暖的多次波動過程中。
根據本次遙感調查成果表明,此時期下遼河平原,堆積形成海陸交互相的粘土質粉砂、砂層、淤泥,水平層理發育屬於溫和較濕或輕濕的氣候環境。
(2)植被揭示的中更新世氣候
根據乾安、長春、四平、大慶和哈爾濱等地中更新世地層剖面中的主要孢粉成分,結合扶余、龍江中更新世地層剖面中的孢粉組合,松嫩平原中更新世時期至少經歷過四次大的氣候波動。
第一階段,中更新世初期麻黃出現,藜科植物迅速擴大,平原區再現草原型和樺林草原型植被景觀,顯示出大陸性低溫乾旱氣候。
第二階段,平原區闊葉樹增加,水生植物和盤星藻、轉板藻增加,說明此區有一定范圍水域環境,湖沼發育,陸地分布闊葉疏林草甸草原和樺林草原,顯示溫和半濕潤氣候。
第三階段,平原區雲杉花粉增加,禾草類和蒿亦有增加,說明當時周圍山區有雲杉分布,顯示當時是一種冷濕氣候。
第四階段,發生在中更新世末,平原區闊葉樹、水生植物和藻類孢粉增多,顯示氣候再次變暖。
此時期,下遼河中斷坳中更新世地層剖面中的孢粉組合反映早期為以樺屬、雲杉屬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反映古氣候寒冷陰濕;晚期為疏林草原景觀,古氣候溫和濕潤。
由上不難看出,無論是從中更新世堆積物和地貌還是從中更新世植被都揭示出松遼平原中更新世氣候冷暖干濕多次波動的特點。
3.地貌環境及其變遷
本區進入中更新世早期,松遼湖盆地區周邊和伊-舒斷陷盆地地區繼續接受來自小興安嶺、老爺嶺、張廣才嶺和大黑山-法庫斷隆的冰(磧)水碎屑堆積,湖泊中心接受砂質物質堆積。
中更新世中期,當今的高平原區接受來自上述山區和風積的沖湖相亞粘土堆積,並形成沖湖積平原。處於湖泊環境的西部低平原區形成湖相堆積,並埋藏於深部。中更新世末,新構造運動再次使當今的松遼高平原區上升,形成當今的沖湖積高平原地貌,為區內黑土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地形地貌條件。
此時期,下遼河斷坳盆地接受東西兩側和北部斷塊山嶽丘陵區的亞粘土、亞砂土、細砂等碎屑物質堆積,並在靠海部分,接受第一次海侵。由於斷坳盆地的下降,該地層埋深為179.4~98.2m。
4.環境物質組成
本區中更新世物質組成較早更新世有了較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區內兩個主要的盆地中。在中更新世這一地質時期,作為上升區的三山仍處於風化剝蝕階段,除山嶽和丘陵由於受到剝蝕其高度相對有所降低外,基岩區物質變化不明顯。在區內的三大盆地中則不同,中更新世階段,松遼、依-舒兩盆地內部接受來自剝蝕區的亞粘土堆積物和風積亞粘土的堆積,為區內黑土形成提供了母質條件。
下遼河遼斷坳盆地,形成以中更新世亞粘土、亞砂土、細砂為主的海陸交互相沉積。
(三)晚更新世地質環境
1.構造環境及其變遷
本區晚更新世階段,其構造環境較中更新世又有了新的變化。晚更新世地質構造繼承了中更新世地質構造輪廓,繼承性新構造運動明顯,山嶽丘陵區再度上升,平原區繼續下降。松遼平原區北部的訥河東西向斷裂差異性作用,北部抬升,高平原形成。雙山-前郭北東向斷裂及白城平台前緣嫩江北東向斷裂也再度發生差異性升降運動,懷德-伏龍泉-前郭隆起及白城平台進一步抬升,當今區內構造輪廓進一步顯現。
除此,晚更新世作為松嫩斷坳盆地內的突出的構造事件是松遼分水嶺的隆起(長嶺斷隆)。遙感圖像解譯和地面調查可以看出,松遼斷坳盆地中部有近東西向的隆起。這一隆起不僅是松花江水系和遼河水系的分水嶺,而且也是松嫩平原和東西遼河平原的分界線,歷來受到地質學家們的注意。本次遙感調查認為,松遼分水嶺是區內弧形斷隆系作用結果的顯示。根據弧形斷隆系所切割的第四紀堆積,其主要形成時期應為晚更新世末(距今18000a)。該弧形斷隆系的形成改變了本區的構造環境和物質環境。可以看出,本區晚更新世階段構造環境較中更新世有了較大的不同。
2.氣候環境
(1)晚更新世早期地貌、堆沉積物揭示的氣候環境
晚更新世早期(140~70ka)堆積物和地貌的研究認為,松遼平原東部波狀高平原由亞粘土和亞砂土組成。根據上述亞粘土分布的空間位置、岩相結構特點和沉積過程中粘土顆粒呈均勻懸浮搬運形式(初本君,1988),該套亞粘土的成因為沖湖積,由它形成的平原稱為沖湖積平原(波狀高平原),是區內黑土形成的重要母質源區。下遼河平原由沖湖積黃土狀亞砂土、粉細砂夾薄層亞砂土含礫的中粗砂透鏡體等物質組成。其疏林-草原植被反映古氣候偏乾冷。
(2)晚更新世中期堆積物、地貌和生物揭示的末次冰期氣候
松遼斷坳盆地晚更新世中期的堆積物主要有風積、冰水堆積和沖湖積堆積等。風積物既有風積砂土堆積,也有風成黃土堆積。風積砂土組成風積平原,現呈構造岩片形式見於長嶺弧形沙壟之間。風成黃土形成風積平原,主要見於本調查區的西部。遭受後來流水等外動力剝蝕切割,黃土平原已不連續,完整性差。風成黃土(70~30ka)和風積砂土形成於干涼或乾冷的氣候環境中,本區風積物和風積地貌可以揭示本區乾冷的氣候環境。
冰水堆積物主要見於本調查區西部洮兒河下游。其岩性為砂礫石層夾砂層或砂層透鏡體,組成著名的洮兒河冰水沖積扇。很顯然,本區冰水堆積物和冰水沖積扇的形成也揭示出本區晚更新世中期的乾冷冰期氣候。
沖湖積堆積物主要見於本調查區東部乾安-林甸地區。其岩性為亞砂土,形成低平原地貌。
對晚更新世中期堆積物中的孢粉已作過許多研究。中科院長春地理研究所夏玉梅和王曼華等對本區許多晚更新世堆積剖面進行過孢粉分析,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料。根據晚更新世中期本區植被的總特點可以看出,本區晚更新世中期的氣候是我國大陸第四紀以來最乾冷的氣候時期。這是因為青藏高原的隆起對來自西南的水汽和印度洋的暖濕氣團起到愈來愈明顯的屏障作用,使我國內陸地區降水明顯減少,出現乾旱。
工作區西部受內陸氣候影響,植物組成中的木本成分更為簡單,松、雲杉、樺等為主要樹種,草本植物中蒿、藜含量增加,在蕨類植物中出現一定數量的耐寒冷的陰地蕨,代表了吉林工作區西部大陸性乾冷氣候環境的形成。晚更新世是吉林工作區西部沙漠的形成和擴大的主要時期。也是耐乾冷的草原發育的主要時期。
近年,鄧金憲等對本區西部雙遼勃勃吐火山頂部的風沙堆積剖面進行過詳細研究。該風砂堆積剖面形成於距今(7.69±0.6)×104a。風砂中孢粉含量極為貧乏,種屬單調,代表乾冷氣候的蒿屬、麻黃屬等草本花粉含量較高,木本花粉僅有松、榆和榛屬,且含量極低。古地磁研究表明,各風砂層中的磁化率和磁化強度為低值。上述諸現象可以看成是對末次冰期的響應。
此外,對本區多個晚更新世中期的第四紀地質剖面研究發現,本區晚更新世中期的堆積中大都含有我國北方晚更新世中期標准動物群———披毛犀-猛獁象動物群。該動物群生活在距今40ka左右的地質時期,被認為是冰期氣候的指示動物群或冰期氣候的產物。披毛犀-猛獁象動物群的存在同樣表明,本區晚更新世晚期氣候寒冷。
由上不難看出,本區的堆積物、地貌、植被和動物群共同表明了晚更新世中期本區處於由乾冷的冰期氣候環境中。
(3)晚更新世晚期地貌、堆沉積物和生物揭示的氣候環境
晚更新世晚期(30~18ka),受橫亘於松遼平原中部的長嶺斷隆影響,由湖積砂組成湖積台地和弧形斷隆束構成長嶺分水嶺。湖積台地為全新世風積與風蝕作用提供母質。
本次在通遼剖面採集的孢粉樣品,分析結果表明,植物組合以針葉裸子植物松為主,闊葉被子植物樺及胡桃、櫟和榆為輔組成的針闊葉混交林或針葉林,反映古氣候溫暖濕潤。
而下遼河平原的沈陽道義屯剖面,揭示的物質為湖積亞砂土,採集14C測年距今為(16765±160)a~(12530±135)a。孢粉資料反映的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的植物組合特徵,代表古氣候溫和較濕。
3.地貌環境及其變遷
本區進入晚更新世以後,地貌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晚更新世中期發生的強烈地殼運動,松遼平原東部高平原開始抬升,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沖湖積粘土堆積物質露出水面,二級湖成階地形成,為區內黑土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貌條件。上升的高平原繼續上升,剝蝕加劇,下降的西部低平原區不斷下降,湖泊進一步萎縮,接受堆積。
晚更新世中期,在乾旱氣候不斷加劇的情況下,在松遼平原的中西部地區形成風積黃土、砂土平原,東部湖泊萎縮,接受砂土的堆積。
晚更新世末,松遼弧形斷隆形成,受其斷隆控制,不但將原本相連通的晚更新世晚期古湖泊分解,形成西部地區斷塊與斷坳相間的湖積台地和殘留湖盆地貌組合;在松遼弧形逆沖斷壟低窪部位和東部地區形成殘留湖盆。並具備了當今所顯現的松遼分水嶺的基本形態。它的隆起除分割了松遼盆地湖泊外,也引起了松遼盆地內水系的若干變化,為當今松遼盆地水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4.環境物質組成
晚更新世本區環境物質組成變化很大,主要體現在堆積區的環境物質組成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突出表現是早期形成湖泊環境堆積了砂土物質;中期本區松遼斷坳平原西部的奈曼旗、通遼、雙遼、長嶺、白城、鎮賚、洮南、松原、乾安、瞻榆、通榆一帶有大面積的風積黃土和風砂堆積。東部齊齊哈爾、大慶一帶發育湖積砂土、淤泥物質堆積;晚更新世晚期為的湖積砂堆積,為區內沙化(漠)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
(四)全新世(冰後期)地質環境
1.構造環境及其變遷
本區全新世地質構造輪廓和構造運動由更新世演變而來。就地質構造環境而言,全新世地質構造環境與更新世晚期構造環境沒有多大差異,所不同的是自有人類記錄以來,特別是隨著地質、地震觀測儀器和大地測量儀器的研製和發展,定性、定量、定點和連續的觀測和監測地質環境的變化已成為可能。例如,地震觀測儀器詳細記錄了區內四平-長春-德惠斷裂(四平斷裂段)的新活動引起的地震。大地測量儀器記錄了大興安嶺、老爺嶺和張廣才嶺現階段的隆升和下降等等。揭示出了本區全新世構造環境的變化。
2.氣候環境及其變遷
全新世又稱冰後期,開始於距今約1.1萬年。全新世氣候及其變化是對當今人類生存環境影響最大和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不管是全球,還是我國疆域內(包括吉林工作區),全新世氣候及其演變的研究都較詳細。經典的歐洲全新世氣候分期是由斯堪的納維亞人布列特(Blytte)和賽南德(Sernander)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創立的。他們把全新世氣候劃分為五個氣候期(表4-1)。我國陳承惠等(1976)、孔昭震(1982)和王開發(1981)曾分別對遼南、北京和滬杭地區進行過全新世氣候劃分。上述研究對本區全新世氣候劃分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全新世又分為早、中、晚三大階段。
早全新世(1.1~7500a),從東西遼河平原奈曼旗東南剖面遙感調查結果分析,下部含炭淤泥層,距今年代為(11590±130)a。而孢粉組合屬於含一定量闊葉被子植物之針葉林或闊葉混交林,氣候溫和較濕或輕濕。
中全新世(7500~2500a),早期氣候溫暖濕潤,是氣候最適宜時期,大慶-大安、長嶺三縣堡、前郭波拉屯和東西遼河平原、下遼河平原有多層泥炭形成。根據該期泥炭的堆積速率(最大0.4mm/a)、有機質含量(最大60%以上)、含砂量很少等特點,可以看出該區當時處於泥炭沼澤發育最佳條件時期,推測年平均氣溫3℃~5℃,乾燥度<1,年降水量500~700mm,風砂固定,泥炭沼澤極為發育,沼澤中植物以蘆葦為主,伴生有木賊、苔草、鐮刀蘚、睡蓮等,其他植被松和禾本科佔有相當的比例,是區內黑土形成時期。
晚全新世晚期(2500a~1100a),本區是以含有風砂和淤泥夾層的泥炭為代表。其植被特點,松較前趨於減少,蒿藜明顯增加,同時出現麻黃屬花粉,說明吉林工作區西部該期由疏林草原過渡到半乾旱草原,泥炭植物殘體以苔草為主,伴生有蘆葦、睡蓮、鐮刀蘚、木賊、鳶尾等。由於氣候變為乾旱,風砂吹揚,大量粉砂落入泥炭沼澤,致使泥炭中含有大量風成砂。
另外,在雙遼地區多座古近紀火山噴發所形成的火山盾(丘)的頂部有厚約5m的風成砂堆積,在這些風成砂的表面發育一層厚30~40cm的黑灰色粉砂層。其形成年代為(5405±80)a(鄧金憲,1998~2000)。在崗丘頂部發育有黑灰色有機質堆積的現象,在四平十家堡團山子侵入岩體所形成的崗丘的頂部也有所見,這些高高聳立於平原之上的火成岩崗丘頂部的黑土層,顯然非沼澤成因。該層黑土的形成表明,黑土形成時期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發育。顯現出當時的氣候是最宜於植被發育的有利時期。它的14C年齡測試結果表明該黑土層形成於中全新世大西洋期(氣候最適宜期)。該現象說明,前中全新世形成的碎屑堆積物質,均可作為含粘土成分控制物質
3.地貌環境及其變遷
本區全新世地貌環境由晚更新世地貌環境演變而來,基本格局繼承了晚更新世晚期地貌輪廓,並受長嶺斷隆和法庫斷塊山嶽丘陵的控制,形成以淤泥地平原為主體松嫩、東西遼河和下遼河三個低平原。河谷地貌為輔地貌環境。區內河流如嫩江、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洮兒河、霍林河、東遼河、西遼河、遼河等河流的平原區河段、下遊河段擺盪不定,河谷加寬,形成寬闊的高河漫灘和低河漫灘地貌及沖積平原地貌,河床擺動過程中遺棄的古河床形成當今所見到的牛軛湖河沼澤地貌等。
本區湖泊特別是風砂地區的湖泊產生淤積,湖盆變淺,水深變小,湖濱形成沼澤。
受耕作、樵柴和過牧等原因的影響,全新世局部地段沙漠活化,沙丘移動,有的疊加於晚更新世形成的沙丘和沙壠之上,形成復合沙丘和沙壠。
中全新世氣候最適宜期,松遼盆地高平原區(沖洪積平原區)形成大面積厚層典型黑土。隨著黑土區人口的不斷遷入和大面積耕作,伴隨著流水的沖刷和土被的流失,黑土地區新的沖溝不斷增加,老的沖溝再度加深、加寬、加長。黑土分布的高平原被切割得支離破碎,這已成為當今黑土區的重要環境地貌問題之一。
4.環境物質組成
雖然全新世與晚更新世比較,本區地質構造的基本格局沒有多大的改變,顯示出地表物質組成的相對一致性。但隨著全新世內、外動力的作用及相互作用,隨著人類對這塊土地的開發和利用,全新世環境物質組成也在發生不斷的和深刻的變化。
首先,本區中全新世形成了黑土。雖然在工作區的山嶽區、丘陵區和平原區,平原的東部區和西部區,南部區和北部區,上升區和下降區,黑土的厚度有很大差異,但黑土的形成卻標志著本區進入了一個新的第四紀地質環境之中。這是因為黑土不但大大改變了這里的環境物質組成,更重要的是,由於它的形成,大大改變了自形成之後這里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對本區當代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更是巨大的和深遠的。除此之外,在三個低平原區,形成豐富的含炭淤泥物質層是農業耕作的有利土壤,但受後期風沙運動、地下水位和乾旱、半乾旱氣候的影響,在東西遼河低平原表層,即含炭淤泥物質層之上被現代風沙所覆蓋;而在松嫩低平原表層發生強烈的沙化和鹽漬化作用,直接影響農業耕作的發展。
區內其他因素也改變著這里的環境物質組成。流水等各種外動力對山嶽、丘陵及高平原不斷進行剝蝕,剝蝕的碎屑物質源源不斷地堆積於下遊河谷中,形成新的堆積。人類對山嶽和丘陵區礦產的開發和對平原區的開墾,以及對牧區的放牧等造成水土流失,也不斷改變著這里的環境物質組成等等。
由此看來,上述原因所造成的本區全新世環境物質組成的改變是顯著的。
F. 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特徵
盆地的海拔高度:無固定的高度
盆地的特徵:中心地勢低、周邊地勢高
盆地主要是由於地殼運動形成的。在地殼運動作用下,地下的岩層受到擠壓或拉伸,變得彎曲或產生了斷裂就會使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如下降的那部分被隆起的那些部分包圍,盆地的雛形就形成了。
(6)越南松洪盆地在哪裡擴展閱讀
中國主要盆地
1、塔里木盆地
位於新疆省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為維吾爾語的漢譯名,意為「無韁之馬」的大盆地。盆地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甘肅、新疆邊境,東西長約1600公里左右,南北最寬處約為600公里左右,面積約為53萬多平方公里(一說40多萬),平均海拔約1000米,約佔新疆總面積的二分之一。
2、鄂爾多斯盆地
陝甘寧盆地在地質學上稱鄂爾多斯盆地:北起陰山、大青山,南抵隴山、黃龍山、橋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東達呂梁山、太行山,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二大沉積盆地(居中國四大盆地第二位)。
3、渤海—華北盆地
相連的兩個盆地即渤海灣盆地(22萬)和南華北盆地(10多萬),共30多萬平方公里。
4、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屬丘陵狀盆地,面積約26萬多平方公里,不但形式完整,而且是一個標準的構造盆地。四周邛崍山、龍門山、大巴山、巫山及大婁山環繞,海拔1000~3000米,多紫紅色砂頁岩,故有「紫色盆地」、「紅色盆地」之稱。
5、松遼盆地
松遼盆地形狀近似菱形,西臨大興安嶺,北與小興安嶺為界,東部為張廣才嶺,南接康平—法庫丘陵地帶。盆地中間是嫩江、松花江、遼河水系流經的平原沼澤區,地面海拔120~300m,長約750公里,寬330~370公里,主軸沿北北東方向展布,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
G. (三)松遼盆地侏羅、白堊系含煤岩系沉積特徵
松遼盆地中、新生界地層厚逾萬米,泉頭組以下地層為深部斷陷型沉積組合,主要分布於斷陷盆地,岩性變化較大,自下而上為:侏羅系中統白城組分布於白城、洮南一帶,中央坳陷、東南隆起可能存在該組地層。由灰色砂岩、礫岩及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夾紫紅色凝灰岩、凝灰質砂岩、泥岩不等厚互層,夾薄煤層,厚370.3 m,與下伏二疊系不整合,與上覆火石嶺組不整合。侏羅繫上統火石嶺組分布於深部斷陷盆地附近,由一套中性、中基性及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碎屑岩組成,厚160~938 m。白堊系下統沙河子組,有多口深井鑽遇該地層,為暗色含煤砂岩、砂礫岩、泥岩組成,厚114~1256.5 m,不整合或假整合於深部斷陷火山岩系之上,或超覆於不同時代基岩之上。白堊系下統營城組分布於中央坳陷東部和東南隆起,其它地區大部分缺失,與上下層為不整合或假整合。有三種組合,一為酸性、中酸及中基性火山熔岩、碎屑岩,厚320 m;二為含煤砂、泥岩,偶夾凝灰岩,厚240~580 m;三為雜色砂岩、泥岩、偶夾凝灰質砂岩,厚337~515 m。白堊系下統登婁庫組分布於中央坳陷、東南隆起的德惠、梨樹一帶。岩性組合有兩類,一為自下而上砂礫岩段、暗色泥岩段、塊狀砂岩段、雜色砂泥岩段,厚1547 m;二為自下而上暗色泥岩夾粉細砂岩段、砂礫岩與暗色泥岩互層段、雜色砂岩夾粉細砂岩段,厚1209 m。
早白堊世斷陷盆地沉積相,沙河子組總體為水進序列,岩性逐漸變細。初始充填期為沖積扇或河道沖積沉積,谷地佔優勢,有小面積湖泊沼澤。明顯分化期為盆地中心形成淺水湖泊並不斷擴大加深,周緣發育三角洲、扇三角洲。最大水進期形成深水湖泊,湖面擴大,周緣三角洲、扇三角洲縮小,水下重力流發育。湖盆轉化期由補償加速深水湖盆轉化為淺水湖盆階段。營城組為淺水湖盆期,已轉化為淺水湖泊及周緣扇三角洲和三角洲,部分地區出現泥炭沼澤化。登婁庫組為淺水湖盆周緣三角洲、扇三角洲、沖積平原。
早白堊世斷陷盆地主要沉積類型為沖積扇—扇三角洲相。沖積扇沉積主要分布在斷陷盆地底部和斷陷陡坡一側,洪水攜帶近源的泥、砂、礫進入盆地形成扇形體,當沖積扇進入盆地水體後形成扇三角洲。三角洲相在十屋、柳條斷陷岩性為灰—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中細砂岩,主要發育在十屋斷陷東緩坡帶和北部斜坡帶。進積式(水退序列)三角洲相組合主要發育於沙河子組和營城組上部。退積式(水進序列)三角洲相組合主要發育於沙河子組和營城組下部。湖泊重力流相(狹小)包括濱淺湖泊沉積、深湖泥質沉積和水下重力流沉積。在長嶺、乾安、德惠斷陷湖泊沉積所佔比例較小,主要為濱湖相及湖沼沉積,局部形成薄煤線。在湖泊被充填消亡階段,有時出現扇三角洲、淺湖相沉積,有時出現含煤的沖積扇、扇前沖積平原相沉積,扇前沖積平原類型中辮狀河型沖積平原含煤性差,網結河型沖積平原含煤性好。發育較好的沖積平原可以形成煤,當沖填後的湖泊被淤平沼澤化時,才能形成較好的煤層。十屋、柳條斷陷湖泊沉積佔比例較大,間夾中粗粒重力流沉積,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主要分布於盆地底部基岩之上。松遼盆地中新生代岩漿活動強烈,斷陷形成的早期火山岩發育廣泛,盆地北部和中部在營城期或期後,也有火山岩噴發或岩漿侵入,常見火山岩夾層或凝灰岩夾層。
松遼盆地含煤地層為侏羅系和下白堊統。分布在松遼盆地西緣萬寶、扎魯特、林西一帶為早侏羅世紅旗組、中侏羅世萬寶組。紅旗組為一套陸相含煤碎屑岩沉積,不整合於二疊系地層之上。下部為礫岩、砂岩及中酸性凝灰質砂岩,中部為細砂岩、粉砂岩與煤層互層,上部為粉砂岩、泥岩夾少量砂岩及薄煤層。北部厚100 m,南部780 m,局部達1300 m。含煤22層,可採煤15層,單層均厚1~1.5 m,最厚2.55 m。萬寶組為陸相河湖相含煤碎屑沉積,夾有中酸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含煤性較差。
分布在松遼盆地東緣九台—營城、碑嶺—陶家屯、四平、昌圖沙河子一帶為早白堊世沙河子組、營城組。沙河子組為一套陸相含煤碎屑夾火山碎屑沉積,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層組成,厚210~690 m,含煤2~24層。沙河子組可分三個岩性段:下段含煤段為砂岩、粉砂岩、泥岩,含煤1~5層,1~4層為可採煤,厚15 m。中段為泥岩段,上段為砂泥岩段。營城一帶含煤5~11層,可採煤2~4層,厚0.76~12.88 m。其它地區煤層厚5.93~7.0 m,可採煤厚0.76~11.78 m,一般為2.65~6.17 m。營城組為一套火山岩含煤沉積,由下而上為中基性火山岩段、酸性火山岩段、含煤段、火山岩段,厚877~1421.4 m,與下伏沙河子組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羊草溝一帶下含煤段含煤14層,2層可採煤,上含煤段含煤8層,可採煤3層,煤厚5.93 m,最厚11.69 m。九台孫家溝含煤1層,厚1.37 m,劉房子含煤17層,可採煤11層,單層厚1~2 m。
分布在松遼盆地南緣鐵法、康平一帶含煤岩系為早白堊世沙海組和阜新組。沙海組為陸相含煤碎屑岩,厚578~1370 m。分三個岩性段:下部礫岩段為厚層礫岩、粗砂岩夾細砂岩,薄層粉砂岩,厚72 m;中部含煤段為粗至細砂岩及粉砂岩夾多層薄煤層及煤線,厚145 m;上部泥岩段為泥岩、泥質粉砂岩夾薄層砂岩、礫岩,厚371 m。康平、鐵法以砂岩、砂礫岩為主夾泥岩、粉砂岩及礫岩,厚300~670 m。阜新組為一套粗碎屑含煤沉積,與沙海組為整合接觸,厚655~1200 m。自下而上為高德段、太平段、中間段、孫家灣段、水泉段。高德段為粉砂岩、泥岩夾含礫砂岩,上部夾2~3層穩定薄煤層,厚20~25 m。其上四個段岩性相似,由含礫砂岩、粉砂岩互層,煤層、粉砂岩組成沉積旋迴。太平段、中間段、孫家灣段為主要含煤段,上部均有巨厚煤層,頂部水泉段含10餘層不穩定薄煤層。鐵法含煤20層,可採煤層12層,厚15.3~31.3 m。
據已有鑽井等勘探資料證實,在松遼盆地中央坳陷帶徐家圍子斷陷有數口井在早白堊世地層中見有煤線,乾安、長嶺斷陷盆地及東部斷陷帶的德惠斷陷盆地,在濱淺湖相與湖沼相沉積形成薄煤層。東部斷陷帶的十屋斷陷盆地在濱湖、三角洲相帶形成薄煤層。
對松遼盆地深部晚侏羅至早白堊世斷陷盆地中的含煤岩系賦存狀況,雖然已在諸多深井中見有煤層或煤線,由於深部勘探程度較低,總體面貌並不十分清晰,因此對其認識也有所不同。一種認為根據盆地自身和周緣、周鄰盆地地質構造條件,推測深部斷陷盆地中可能有較好的含煤岩系存在。另一種認為松遼盆地晚侏羅至早白堊世含煤岩系之所以發育不好,是因為松遼盆地內部斷陷盆地面積較大,而盆地周緣可成煤的有機質—烴源岩的物源供給不足,造成盆地聚煤狀況不佳。
松遼盆地地處西伯利亞板塊與塔里木-華北板塊相結合的部位,位於准噶爾—興安、天山-赤峰活動帶的東部,瀕臨太平洋陸緣活動帶,燕山期形成的斷陷—坳陷盆地基底為前震旦紀古老變質岩系,基礎是顯生宙以來褶皺系。松遼盆地含煤岩系形成於晚侏羅-早白堊世,其成煤期即是斷陷盆地發育期,含煤地層主要分布在斷陷盆地之中。松遼盆地含煤岩系主要發育在深部的斷陷盆地,斷陷盆地規模不等,主要為地塹型、半地塹型或復合型。含煤岩系屬陸內沉積,為陸相沉積地層,有利聚煤相帶形成於被充填的湖泊沼澤或扇前沖積平原相帶。燕山期岩漿活動強烈,中晚侏羅世含煤地層往往發育在火山岩系與沉積岩系之間,早白堊世以陸相碎屑岩為主的含煤岩系往往亦有火山岩夾層。從盆地熱演化分析,晚侏羅—早白堊世斷陷含煤岩系埋深均已達到生烴門限。松遼盆地具有高熱流值、高地溫場特點,有機質演化的兩個門限深度很淺。Ro為0.5%的門限深度約為1200~1400 m,Ro為1.3%的門限深度為2200~2400 m,比中國東部其它張性盆地淺1000 m,較西部壓性盆地淺兩倍以上。盆地內測定的鏡質體反射率呈現盆地中部高,向盆地邊緣逐減的趨勢,反映了深部煤化程度深,煤階增高的特點。從盆地含煤岩系的保存條件分析,晚侏羅—早白堊世含煤岩系組合上,有登婁庫組及其以上晚白堊世沉積岩層大面積覆蓋,在區域上對下伏煤系地層的保存十分有利。登婁庫組沉積後沉積間斷,對未被登婁庫組覆蓋的斷陷盆地或登婁庫組被剝蝕的斷陷盆地保存都是不利的,但登婁庫期後盆地深拗擴展,泉頭組、青山口組、姚家組、嫩江組在整個盆地披蓋式的沉積,泥質岩類發育,對下伏的含煤岩系的保存又是有利的。
參見《中國煤層氣盆地圖集》「中國東北部晚中生代斷陷盆地分布圖」、「松遼晚侏羅—早白堊世斷陷盆地分布圖」、「松遼盆地地層綜合柱狀圖」、「松遼盆地地質剖面圖」、「松遼盆地晚侏羅—早白堊世早中期岩相古地理圖」、「松遼盆地早白堊世晚期岩相古地理圖」、「松遼盆地下白堊統營城組頂面構造圖」、「松遼盆地下白堊統營城組—沙河子組厚度圖」、「松遼盆地營城組頂面有機質演化程度圖」。
H. 我國最小的盆地是
中國四大盆地最小的是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自然景觀為乾旱荒漠,主要土類為鹽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後者主要分布於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澤土一般均有鹽漬化現象。植被稀疏,種類單純,總共不足200 種,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 和草本為主,鹽生植物較多。植被結構簡單,約有6/10 的群叢系由一個或幾個種組成。
在山麓洪積扇和沖積-洪積平原上以勃氏麻黃、梭梭和紅砂灌木所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為主;在鹽性沼澤及鹽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形成草丘,其中占優勢的有深紫針藺、絲藨草與黑苔草等鹽生植被;鹽湖與沼澤外圍以蘆葦與賴草為主。
柴達木盆地動物區系具有蒙新區向青藏區過渡的特徵。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駱駝、野驢、野氂牛、黃羊、青羊、旱獺、狼、馬熊、獐、狐、獾等。由於墾殖和捕獵,野生動物大為減少,有的瀕於絕跡。
I. 松嫩平原的地質基礎
松嫩平原在大地構造上屬新華夏構造體系第二沉降帶北部,亦稱松遼斷陷。燕山運動以後,形成一地塹式盆地,四周為斷裂所限,東西兩側為海西褶皺帶,中部為地台構造,已具現代地貌的雛形。
松遼斷陷開始於白堊紀,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表現為東淺西深。基底為前震旦紀結晶片岩,東部在結晶岩上部有晚古生代沉積岩系和岩漿岩,西部基底由早古生代變質岩系組成。燕山運動時期,發生了北北東向的斷裂活動,盆地內形成了一些互不相通的斷陷湖盆地,但尚未形成與周圍有顯著差異的構造單元。早白堊世地殼運動加劇,形成大的凹陷,湖盆擴大,開始形成與周圍地區差別較大的構造單元,沉積了厚約600米的湖相含油地層,以後盆地逐漸縮小。第三紀早期受喜馬拉雅運動影響,盆地周圍山地再次上升,東部隆起,遭受剝蝕。到第三紀晚期,盆地開始向西偏移,湖盆移至依蘭——大慶——肇源以西,堆積了200—280米的內陸湖相地層。第四紀初,小興安嶺上升,使松嫩平原與蘇聯的結亞河盆地隔開,松遼分水嶺隆起,分成松、遼兩大水系,從此松嫩平原的基本輪廓才告形成。盆地中央下沉,湖盆向南移動形成了以林甸、杜爾伯特為中心的大湖,沉積黑色淤泥質亞粘土。全新世以來除了間歇性上升形成一級階地外,仍然處於下沉狀態。
松嫩平原區內第四紀地層的厚度及分布情況是:山前台地區以沖積洪積層為主,厚約10—100米,多數為10—20米。沖積平原區以沖積、湖積物為主,沼澤、風積次之,第四系最厚可達100—150米,一般為40—60米,東部薄,西部厚,在齊齊哈爾至杜爾伯特之間厚度達150米。岩相的變化是:由山地邊緣台地區過渡到平原中部,由砂、砂礫石或粘土夾碎石逐漸變為粘土或黃土狀亞粘土,下部為細砂,底部為砂、礫石。
J. 我國四大高原是哪四大
中國有四大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
高原(Plateau)是指海拔高度在5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