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黎氏姓是哪個民族

越南黎氏姓是哪個民族

發布時間:2023-02-14 16:52:32

A. 呂毅的生平

建文二年(1400)年, 大明王朝發生「靖難之變」時,屬國安南(越南)黎氏也發動篡權,殺死了原陳氏國君的諸多後裔。永樂二年(1404年),陳氏舊臣裴伯耆輾轉逃到明廷告發;陳明宗的孫子、陳裕宗的弟弟陳天平也在寮國宣慰使護送下到了明廷。於是,明成祖在永樂三年(1405)三月,令廣西左右副將軍呂毅和黃中,率五千人馬護送陳天平回國。可是,呂毅等護送陳天平到達安南的芹站(今越南的河北省該普)時,周圍山道險峻加上大雨泥濘,隊伍已不成列。突然,雨霧之中安南黎氏的伏兵四起,鼓噪震動山谷,似有千軍萬馬,將明軍團團包圍。伏兵並不與明軍交戰,而是突入明軍隊中,將安南王孫陳天平當場殺死。呂毅等兵力有限,又是在異國作戰,只好返回國內。
永樂五年春(1407),明成祖派「靖難」名將張玉的長子張輔為「征夷大將軍」,一舉平定了安南的黎氏動亂。
永樂六年(1408)6月1日,明廷正式下詔書,把「安南」更名為「交趾布政使司」(行省),設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揮使司,呂毅任都指揮使司的都指揮使(負責軍務),黃中為副。時隔不久,原跟隨明軍平定黎氏叛亂(歷史篡權成功後改姓「胡」)的將領陳頠,本是越南陳朝皇族的後裔,幻想胡(黎)氏被滅後,可以復辟陳姓王朝,可結果卻是交趾設「省」。他一氣之下,乾脆樹旗復辟,又在越南發動叛亂。
永樂七年(1409)12月,呂毅跟隨征夷將軍沐晟率大軍到交趾鎮壓叛軍。在厥江與叛軍激戰時,沐晟因輕敵致敗。呂毅等突圍逃至大安海口,「颶風大作,揚沙晝晦,舟不得行」,終被交趾叛軍包圍,呂毅被俘。他寧死不屈,終被叛軍殺害。

B. 越南人歷史上是不是漢人

是的。
交趾自古為中國固有領土
交趾者,漢代郡縣也。也作為越南的故稱。交趾一直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現在雖稱之為獨立,實際是對於我國固有領土的分裂。
從文化上講,交趾及其左近地區屬於漢文化圈,歷來典籍正統者均為漢字書寫。
從歷史上講,咱們細細道來。
鴻龐氏時期(-2879年~-258年),這只是一個傳說的時間段。是越南傳說中最古老的王朝,也算作是越南作為國家的開端,君主的稱號為「雄王」、「雒王」或「碓王」,曾使用「赤鬼國」、「文郎國」等國號。中國古籍中所提到的駱越(又作雒越),就與鴻龐氏的傳說相關。 。首先看起源,根據《大越史記全書·外記·鴻龐記》、《嶺南摭怪·鴻龐氏傳》等越南古籍的說法,鴻龐氏系出中國傳說里的炎帝神農氏。神農氏三世孫帝明在南巡五嶺時,娶婺仙女,生涇陽王。帝明有意將帝位傳給涇陽王,但本身已有長子帝宜,涇陽王「固讓其兄」,放棄承權,帝明便決定由帝宜繼位,統治北方,並將涇陽王封到南方,實行統治,國號赤鬼國,以「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為元年。據傳說,鴻龐氏共傳了十八世,到前257年,蜀泮興兵滅國。由此可見,此地傳說中就是華夏子孫所治理的地方,就是我國固有領土。
甌雒時期(-257年~-207年),這個時間段有一定爭議,有學者認為是從秦朝滅亡時開始的一小段僅僅持續幾年的短暫時期。但事實上沒有爭議的就是這個小國的開國君主為蜀泮,是戰國時的蜀國的王子。因先世蜀王要求與雄王通婚遭拒,蜀國因此與文郎國結為世仇。在蜀國被秦國滅亡之後,蜀泮率軍南下,到達現在廣西和雲南,隨後輾轉南下,進攻世仇文郎國。最後一代雄王自恃強勇,不為兵備,在蜀泮進攻的時候因酒醉墜井而死。於是蜀泮自立為王,稱安陽王,改國號為甌雒。公元前210年,秦朝任囂、趙佗率軍入侵。趙佗在北江的仙游山與安陽王交戰,安陽王用靈弩擊退了趙佗。趙佗退守武寧山,遣使講和。雙方約定以平江為界,北為趙佗界,南為安陽王界。趙佗子趙仲始娶安陽王的女兒媚珠為妻,入贅安陽王家。仲始竊取了靈弩,用假弩將其掉包。仲始以省親之名義北歸,臨行前對媚珠說:「夫婦恩情不可相忘,如兩國失和,南北隔別,我來到此,如何得相見。」媚珠說:「妾有鵞毛錦褥常附於身,到處拔毛置岐路,以示之。」仲始回到北方後,將這番話告訴了趙佗。公元前208年,任囂病逝,臨死前囑令趙佗掌管嶺南事務。趙佗在嶺南發兵拒險,成為一路割據勢力。趙佗發兵南下進攻安陽王。安陽王不知靈弩被竊,為趙佗所敗。由此可見,此地仍為華夏子孫統治,並滅與華夏人之手,是屬於我國秦朝統一全國的大事件之中。
秦朝時期(-207年~-204年),這個秦朝就是中國的秦朝,這次統一也就是中國的第一次統一,而這次統一中就包括了交趾地區。前221年,秦國已經通過戰爭相繼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此時秦朝最大的威脅為北面的匈奴和南面的百越。前214年,秦始皇派遣任囂、趙佗率領秦軍發動攻勢,把嶺南地區完全納入秦朝版圖。同年,秦朝在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尉。南海郡下設番禺、龍川、博羅、揭陽等數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令。陳勝吳廣起義後不久,南海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令的趙佗召來,告訴趙佗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可以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的侵犯,並當即頒布文書讓趙佗接任南海尉的職務。前206年,秦朝滅亡。約前204年,趙佗以番禺為都城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這段時期沒有解釋的必要,我國直接統治,我國的領土。
南越時期(-204年~-111年),趙佗本為秦朝官吏,趁著秦末戰亂割據一方。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於前196年,劉邦頒布詔書,分封趙佗為「南越王」, 趙佗接受了劉邦賜給的南越王印章,對漢朝稱臣。劉邦通過和平方式使南越國歸順漢朝。約前183年, 漢朝呂後統治時期,趙佗宣布與漢朝脫離臣屬關系,自稱尊號「南越武帝」 ,並攻打漢朝分封國長沙國。前179年,呂後病死。呂後死後,漢文帝繼位。趙佗其後表示願意永久成為漢朝的藩臣,並去除帝制,重新稱王。前112年,由於南越丞相殺死南越王,漢武帝平定南越國 ,將南越國領地設置了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於被漢朝消滅了。由此可見,這根本就是漢朝初年中國統一的一部份。南越國本身就是秦末殘存的一個地方割據而已。
漢魏六朝時期(-111年~544年),這段時期為西漢、新、東漢、東吳、西晉、東晉、劉宋、南齊、南梁直接統治時期。公元40年,交趾征側與妹征貳起兵作反,征側自立為王。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於公元43年斬征氏姊妹平叛。越南分離主義者將征氏姐妹的起義作為他們所謂的第一次北屬時期和第二次北屬時期的間隔,但是這不過是東漢的一次非常小的叛亂而已。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這一時期,是我國的固有領土,並且是經歷多朝統治。
李賁時期(544年~603年),541年,交州爆發了李賁起義。544年,李賁稱帝,建立萬春國政權,年號「天德」 。545年十一月,梁廷派楊瞟為交州刺史,陳霸先為司馬,率兵攻擊李賁。548年三月,李賁授首。李賁的兄長李天寶,自稱「桃郎王」,又改國號為「野能」。李賁部下將領趙光復自稱「趙越王」(或稱「夜澤王」)。550年起梁朝政局混亂,陳霸先率軍北上,後來開創陳朝。李天寶於555年病死,由趙光復和李賁部下同姓將領李佛子]分別領導。趙光復和李佛子兩勢力互相爭持,557年李佛子攻打趙光復。最後,雙方以君臣洲]為界,將地盤一分為二:以北屬李佛子、以南屬趙光復。571年,趙光復逝世;李佛子勢力兼並了趙光復勢力,佔領了全部地盤,根據地在峰州。603年年初,隋朝擊敗李佛子。至此,越南分離主義者所謂的前李朝滅亡,共計59年。但是可以看到,這無非是梁朝末年的一個地方割據而已,到隋朝統一時,就又回歸到我國了。可見此地一直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隋唐時期(602年~905年),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將劉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勢力。621年,唐朝取代隋朝並繼續統治安南。
安史之亂後,唐廷的勢力大為減弱。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對安南地區的控制力大為減小。905年,曲承裕成為靜海節度使,建立了割據交州的曲氏政權,也就成為了五代十國的一方割據。
秦漢時期,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仍處在氏族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漢朝雖在其地設立郡縣,但基本上依俗而治。郡守、縣令的統治很松,基層政權仍掌握在雒王、雒將、雒侯手裡,故稱其民為雒越。東漢初期,錫光、任延分別任交趾、九真太守,教其民耕稼,制衣冠履,設媒娉,立學校。這些措施,客觀上有利於交趾地區的氏族社會和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自此後,越南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直接管轄之下,直至中國宋朝以前都是中國的郡縣,稱為「郡縣時代」。公元10世紀前70年內,出現了12個割據政權,史稱「十二使君之亂」。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設安南都護府,「安南」的名稱由此而來。

明永樂時期(公元1406年),永樂皇帝派張輔率軍平定叛亂。永樂五年(1407)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轄交州府、北江府、諒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鎮蠻府、諒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順化府、太原直隸州、宣化直隸州、嘉興直隸州、歸化直隸州、廣威直隸州;
安南是今天的越南,明建文帝時處在黎氏王朝的統治之下。16世紀初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集團:北方鄭松集團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則為阮潢集團所控制。為了對付南方的阮氏集團,鄭氏集團急欲結好清廷。1660年(順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節到清朝朝貢,清朝隨即同意冊封黎維棋為安南國王。原來割據於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團到17世紀末完全吞並了南方的占城國。1702年,阮氏集團派遣使節來中國,請求清廷冊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絕,於是自立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為越南國,清政府命廣西按察使齊布森出使越南,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19世紀40至50年代,法國開始武裝侵略越南。1874年3月,法國迫使越南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在條約中法國「承認」越南「獨立自主」,但須由法國主持越南的外交,藉以否定中國的「宗主權」,確立法國在越南的特權地位。1883年,法國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簽訂了越法《順化條約》,越南承認並接受法國的保護權。1884年6月,法國強迫越南簽訂了第二次越法《順化條約》,確立了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中法戰爭結束後,1885年6月,中法正式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清政府承認了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

C. 我想知道黎氏本源

黎的讀音lí
一、姓氏源流黎姓源出有四:
1、出自九黎的後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後」。
3、出自帝堯的後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後裔,賜爵為侯,並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於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後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後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後,封商湯後裔於黎國,後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後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後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4、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後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得姓始祖:豐舒。豐舒系商湯後裔。商時有諸侯國——黎國,商末,西伯姬昌攻滅黎國,武王克商後,大封天下,封成湯後裔於黎國,賜為侯爵,其後有黎侯豐舒。豐舒之後,子孫有以國為氏者,稱黎氏,尊豐舒為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黎姓早期發源地當是今山西黎城縣東北一帶,即春秋時黎國都城所在地。早在戰國時期,黎姓或因仕宦而處,或因避難而居,西入陝西,東向山東、河北,南徙江蘇、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另據史料記載,此期有梁(今陝西省韓城)人黎喁遷居江右(今江西省)。漢時,有黎朱蒼任長沙(今屬湖南省)相,其後代在湖南發展繁衍。魏晉南北朝,迫於北方戰亂,黎姓族人大批南遷,南方黎姓隨之而昌盛起來,一直到後代各個時期。據《黎氏族譜》所載,南朝齊有黎僑因功封永樂侯,被奉為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始祖。唐到五代時期,黎姓更廣泛地分布於南北方各個區域,其發展出現了些新特點。黎僑一支傳至黎干時,在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發展成為望族,於是此支黎姓以「京兆」為郡望堂號,尊京兆尹黎干為開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省寧都)縣令,為寧都開基始祖。黎度之孫黎祚,後晉時任職河南(今河南省洛陽)太守。宋代時,黎姓有徙居福建上杭、寧化者。此時,史冊所載黎姓名人漸多起來,說明黎姓勢旺較之前代達到一個新的程度,黎姓繁茂於以往任何時期。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遷居廣東梅州程鄉(今梅縣),被視為入粵始祖。其後子孫有遷居廣東豐順、陸豐等地者。明代有山西大槐樹黎姓遷居於湖北、湖南、河南等省。清代乾隆年間,有廣東、福建籍黎姓入居台灣,進而徙於海外。今日黎姓尤以湖南、廣東、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黎姓約佔全國漢族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黎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九。
三、歷史名人黎 嶷:河間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南北朝時北魏將軍,因戰功被賜爵容城縣男,加鷹揚將軍。
黎 僑:南北朝齊時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人,因戰功被封為永樂侯。
黎 干:唐代戎州(今四川省宜賓)人,曾任諫議大夫,京兆尹。善星緯術。
黎 錞:廣安(今屬四川省)人,宋代慶歷進士,蘇軾所作《遠景樓記》中評其為:「剛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 明:宋代長沙(今屬湖南省)人,以孝友信義之高品受人贊賞。
黎 宿:宋代東莞縣人,為人敦厚,重禮義。其割股為親人療病的事跡,受朝廷表彰,為世人傳頌。
黎 貫:明代從化人,正德年間進士,著有《台中稿》、《西巡稿》、《傳閩稿》等文集。
黎 淳:華容(今屬湖北省)人,明朝天順年間進士第一,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黎 恂:貴州遵義人,清代文學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學,尤長於詩。
黎 簡:清代廣東省順德縣人,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畫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間郡莫阝縣(今河北省任丘)人,善書法,知玄象,以雅好讀書,著述不怠見稱,官至車騎大將軍。
黎靖德:宋代永嘉縣(今屬浙江省)人,曾任沙陽主簿。其博學能文,主持編修過《沙陽縣志》,著有《朱子語類》。
黎子雲:宋代儋州(今廣東省儋縣)人,家貧好學,常與弟載酒見蘇軾,軾題其別墅名曰:「載酒堂」。
黎公真:元代時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擁戴,時民畫其像於學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廣東廣州市)人,明代詩人,亦擅繪山水。
黎民懷:從化(今屬廣東省)人,明代著名詩畫家,擅長詩、書、畫,時稱「三絕」。
黎庶昌:貴州省遵義人,清末外交家、散文家。歷任駐英、法、德、日四國參贊,又為出使日本大臣。著有《拙尊園叢稿》,編有《續古文辭類纂》。
黎元洪:湖北省黃陂人,歷任湖北軍政府鄂

D. 越南黎氏和中國黎氏為同一血統嗎

越南部分地區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且這些地區是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早先的主要分布地區,所以越南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隨著漢文化由兩廣地區向南傳播以及中國人成為越南早期首領,漢族的姓氏文化開始在越南傳播,逐漸被越南人所接受。包括黎姓在內,越南的不少大姓都起源於中國

E. 九黎後人是哪幾個民族

九黎後人是指苗族、彝族、巴族、東巴族、納西族等。
九黎在遠古時代是一個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以及長江流域一帶。即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地區。九黎以蚩尤為首領,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九黎酋長,蚩尤是大酋長。
」蚩尤與同母弟八人,連其自己在內共是九人,均姓黎氏,號稱「九黎」,即黎貪(蚩尤)、黎巨、黎祿、黎文、黎廉、黎武、黎破、黎輔、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黎氏支系部族,
在炎帝姜榆罔時代,東征西討,奪取了同樣是伏羲後裔「九黎國」的領地,故稱「九黎之君號曰蚩尤」。

F. 越南黎氏現在共多少人口

大約七百多萬人口,越南三大姓阮,黎,陳是越南的過半人口

G. 越南黎氏有多少人口

黎氏很早以前,就南遷越南,並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為全國第二大姓,歷史上曾建立過前黎朝、後黎朝。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靜、義安-帶,郡治愛州即今清化。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鎮壓征則、征義的反叛,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時,九真郡屬南越國王趙佗(首都在今廣東省廣州市)的領地。
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乾的後代。唐德宗時,廣西桂林總鎮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干,公妣合葬東嶺龜形(據稱在廣西陽朔縣)。黎干生於唐德宗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時,唐武宗會昌四年甲子(844年)舉孝廉,釋奠國子監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晉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繼妣吉氏、連氏,俱誥封夫人,與夫合葬蓮塘水口邊象形(據稱在廣西陽朔縣福利鎮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蓮塘村,旁為蓮塘底村),生二子:長子黎度,為江西省寧都縣東韶黎氏始祖;次子黎慶,留居廣西桂林陽朔。黎慶妣楊氏生子紅溪。紅溪生三子:長子黎覓、次子、三子名失記。兄弟三人隱居陽朔縣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敗,黎覓與妻鄧氏攜黎桓逃出安南愛州(今越南清化),依附愛州觀察使黎某。不久黎覓與鄧氏相繼而卒,黎觀察使收留黎桓為養子。黎桓940年生於廣西陽朔,980年至100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開國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稱「大行皇帝」,年號「天福」、「興統」、「應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滅於曾被賜姓黎的大將李公蘊。至1400年,黎桓後裔黎季氂,篡奪大越國陳朝政權,改名胡季氂,建立胡朝,將大越國改名大虞國,讓位給兒子胡漢蒼。1407年,胡季氂、胡漢蒼父子,被明朝軍隊擒獲,剛剛建立七年的大虞國胡朝滅亡。1428年,愛州人、黎桓後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國黎朝,史稱「後黎朝」,滅於1789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隱籍供職福建省莆田縣,侄孫黎發祥生於北宋端拱二年戊子(988年),北宋仁宗寶元三年庚辰科(1040年)進士及第,任廣西鬱林州知州,三攝梧州府事,誥授朝議大夫,終於鬱林州官署。至孫黎智行,始由鬱林州(今玉林市),遷居廣東化州六王嶺西北黎村,再傳八代至黎惟岳隱居黃竹村,為廣東化州黃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區行署專員黎允武、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七屆人代副主任黎濟武,兄弟倆都是黎惟岳公後裔,原籍廣東化州縣甲隆鎮那浪村。

H. 越南黎氏族譜

越南黎朝。

I. 越南黎氏族譜

漢族姓氏,為典型的南方姓氏。今以湖南、廣東、四川、江西等省分布較多,是中國排名第九十二位大姓。

J. 2022年黎姓的人有多少

黎城,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縣,它有著深厚發展史,是中華文明中的一個重要分支。黎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現存隋碑記載,黎城為"炎帝獲嘉禾之地",春秋戰國時的黎侯國國都名"耒邑",是中華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女媧補天、蚩尤爭天、許由洗耳、燕王爭雄、西伯戡黎、馮媛當熊等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均產生於此。北齊摩崖造像、宋代文廟、元代聖源王廟、天齊廟、城隍廟、許由洗耳河、塔坡西周古墓、馮奉世墓、明長城遺址等文化古跡遍布黎城大地,黎城更是黎姓的發源地,我們自謙是會說自己是黎民百姓,黎城就是黎城百姓的來源之地。
一、黎國發展與演變
古黎國為黎氏始祖高陽氏顓頊玄孫黎陽所建,根據古代慣例,其子孫後代遂以黎為姓。
夏朝時,古黎國首都原在黎陽(以開國國君之名為地名,即今河南省浚縣東北古黎陽鎮)。商滅夏時,黎侯參與夏商"鳴條之戰",協助成湯打敗夏桀有功,故被商朝成湯改封於潞州上黨郡一帶(其主要統治地區大致位於今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
顓頊
事實上,據史書記載黎國又被稱作"耆國",其原因為黎國初封地為蚩尤"九黎國"故地,黎陽之"黎"因其祖先曾參與華夏族與九黎族的戰爭,並在攻滅九黎族時立下了功勞,為紀念其功勞故賜姓為"黎"。但古人認為亡國之名不可作為新國之名,故採取"黎"的通假字"耆",稱為"耆國",即使由河南遷往山西後,仍未改名。但由於"耆"字書寫不便,故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使用"耆國"的本國名"黎國"。
後古黎國於商朝末年時曾遭遇尚為諸侯的西周部落的兩次進攻,在遭受兩次打擊之後,由黎陽所建的古黎國徹底從歷史上消失,這就是史書上著名的"西伯戡黎"事件。"西伯戡黎"在歷史上共有兩次,第一次為文王時期,據《史記周本紀》記載"文王脫羑里,明年,滅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但是,此次打擊只是使得古黎國元氣大傷,但仍有一定的實力,尚未淪落到滅亡的地步,其原因在於此次"西伯戡黎"是在商王朝的命令之下進行的。因此,此次出兵的目的在於使已經蠢蠢欲動的古黎國再次服從商王的統治,而不是為了滅國。二次"西伯戡黎"發生於武王時期,此時西周已擁有與商朝相抗衡的實力,甚至一定程度上超過商朝。這時,服從商王朝統治且處於西周滅商行軍路線必經之地的古黎國便成為了周武王的首要打擊目標。至此,存世千餘年,傳世數十代的古黎國在西周的打擊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但古黎國人為了緬懷昔日的榮光,遂以國號為姓,改為黎姓。
蚩尤
西周滅商後,為了鞏固統治,大肆分封功臣與同姓子弟。其中,西周黎國始封國君為攻伐古黎國的主將畢公高之子。據《尚書·康王之誥》記載:"太保(召公)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尚書·顧命》書序記載:"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可見畢公高的地位在西周類似於周公旦,故畢公高之子受封於黎國之事頗類似於伯禽代周公受封於魯國。西周黎國在受封之初,曾有效的震懾殷朝遺族並且有力的抵禦了北方戎狄的入侵。但受到西周後期軍事實力逐漸衰落的影響,黎國的實力也在不斷下降。之後隨著西周亡於犬戎的進攻,整個西周王畿一帶及位於附近拱衛西周王朝的都陷入戰火之中,並且戎狄的打擊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其中,黎國便在春秋初年亡於赤狄之手,其國君被迫寄居於衛國,直到百年後黎國國君才在晉國的幫助下重新復國。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廢分封行郡縣,故黎國改國為縣。旋即秦朝滅亡,漢朝建立,實行郡國並行制,漢文帝於公元前170年封齊王國相召平子兒子召奴為黎侯,置黎侯國,傳三世而國除。從此,歷史上再無黎國的身影。
在漢朝文帝之後以及三國兩晉時代,黎國為潞縣。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廢潞縣,置刈陵縣。隋開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縣,此為以黎城名縣之始,從此與潞城各自為縣。唐代之後,黎城縣歸屬不一,宋初黎城縣名徹底確定。新中國成立之後,黎城縣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於1985年4月30日劃歸長治市管轄,至今不變。
二、黎姓的繁衍生息
隨著黎國的滅亡,黎氏族人也開始走出黎國原來的統治地區,開始了自己的遷徙繁衍之旅,其足跡遍布整個祖國大地,甚至延伸到了東南亞地區。同時,在黎氏家族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也逐漸分化成了不同的分支,其中最著名的分支當屬京兆黎氏與九真黎氏。
1.京兆黎氏
京兆郡,為西漢東漢兩漢京兆尹轄區,京兆、左馮翊、右扶風合稱"關中三輔"或者"關中三秦"。三國初,改置京兆郡,之後沿用到唐玄宗時期,管轄長安地區,治所在今西安市區。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將雍州升為京兆府,京兆郡從此被京兆府取代。
京兆
京兆黎氏的始祖為黎干。黎干為祁姓黎國(即古黎國)亡國國君黎庄公的後裔,主要活躍於唐朝肅宗、代宗與德宗時期的政治舞台上。黎干起初因擅長星緯數術而被入朝,擔任待詔翰林一職。肅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被擢升為諫議大夫,隨後即被任命為京兆尹,史稱"以嚴肅為理,人頗便之",深得百姓信賴擁護。代宗大歷二年(767),由京兆尹改為刑部侍郎。但之後由於受到魚朝恩案件的牽連,被貶為桂州刺史、本管觀察使,到達江陵時,因母親去世,返鄉丁母憂。
之後,由於京兆尹無合適人選擔任,再加上京兆百姓多思念黎干。朝廷遂於唐代宗大歷十年(775年)再次拜任黎干為京兆府尹。大歷十二年(777年)黎干晉升兵部侍郎,但隨後被誣陷交通宦官,曾試圖動搖東宮,被賜死於藍田驛,含冤而死。直到唐德宗建中靖國元年(780年),黎幹才獲得朝廷的平反,追贈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謚號"忠貞",賜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由於他是第一個官任京兆府尹、並被朝廷追封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賢,故史書、族譜均載"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
自黎干以後,定居於京兆的黎氏族人憑借黎干身前的地位和死後獲得的聲譽,開始名列於京兆名門望族行列之中。據《百家姓·郡望注釋》記載,京兆名門望族共有三十三家,其排名為:韋、豐、史、康、米、計、宋、舒、杜、宗、羊、於、家、段、車、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壽、扈、浦、別、夔、晁、冷、皇甫、申屠、歸、羊舌、譙、家。至此,京兆黎氏成為當之無愧的名門望族。
2.九真黎氏
九真郡為漢武帝元鼎六年置,治胥浦縣(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十餘里),下轄七縣。新朝時九真郡改稱之為九真亭,東漢時復名九真郡。東吳時由九真郡分出九德郡,九真郡由下轄七縣變為下轄六縣。南朝宋、齊時,九真郡治移風縣,轄十二縣。南朝梁時,九真郡治設於愛州。及至唐朝,仍有此郡。後唐長興二年,交趾土將楊廷藝起兵驅逐南漢在交州的勢力,九真盡為其土,中國史書方無復載之。
以上便是九真郡簡要的發展歷程,而黎氏則在很早便已遷居到九真郡,並且在九真逐漸成為望族。現今,越南黎姓為越南全國第二大姓,並且在歷史上曾先後建立前黎朝和後黎朝兩個國家。越南前黎朝的開國君主為黎桓,據後人考證,黎桓應為京兆黎氏始祖黎干第二子黎慶的後代。故從這個角度來講,九真黎氏為京兆黎氏的分支。
明朝交趾
交趾土將楊廷藝起兵驅逐南漢在交州的勢力後於越南地區建立了吳朝,但吳朝政局不穩,出現了"十二使君之亂"的局面。其中,十二使君中的丁部領(一說名為丁桓)率軍作戰平定了其他十一位使君,建立了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丁朝。而黎桓便是其手下的一員大將,並在丁朝的建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故在丁朝建立後,黎桓被任命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十道將軍殿前都指揮使。丁朝後期國家發生內亂,黎桓趁機總攬一切大權,並於980年受朝臣和軍隊擁護,篡位建立前黎朝。黎桓建立前黎朝後,在國內制定法律,整頓內政,並率軍親征平定內亂。1005年,黎桓逝世,諸子爭立,黎中宗得位後不久被黎龍鋌所殺。黎龍鋌自立,性好殺戮,1009年去世後,兒子尚幼,大將李公蘊被擁立為帝,建立李朝,前黎朝亡。
後黎朝由黎桓後裔黎利於1428年(中國明宣宗宣德三年)創立。在後黎朝之前,越南曾有過一胡朝。但胡朝於1407年被中國明朝所滅,越南地區也被納入到明朝的統治之下。但因明朝統治不當,導致越南地區人民的反抗,其中黎利於1418年發動藍山起義,自稱平定王,號召各地反明獨立,展開了十年抗明戰爭。最終明朝被迫放棄越南,越南重獲獨立。隨後,黎利立國稱帝,建立了後黎朝。其在位期間致力重建國家架構,設科舉選士為官,延請教師推動儒學,參照唐代刑律制訂法律,劃分全國為五道以作管治,向大臣及老弱孤寡分給土地,減少東都(即河內)守軍數目,遣返務農。但其性格多疑,也像朱元璋一樣殺戮功臣。後黎朝於於1789年滅亡,共存世三百六十多年。
3.其他黎氏
除京兆黎氏、九真黎氏外,全國各地還有其他黎氏分支,其中有京兆黎氏氏族黎乾的長子黎度所傳的江西省寧都縣東韶黎氏。除此之外還有清江版城黎氏、江蘇句客黎氏、江蘇江都黎氏、浙江蘭溪黎氏、湖南寧鄉魚潭黎氏、湖南湘潭黎氏、湖南漢壽龍陽黎氏、廣東中山圖欖黎氏、廣東南海黎氏、廣東順德東岸房黎氏、安徽石埭黎氏、江蘇江都黎氏、陝西廣陽黎氏、湖南長沙黎氏、廣東順德大羅黎氏、湖南湘陰黎氏、湖南寧鄉寧大田坊黎氏、湖南沅江黎氏、江西上猶石溪黎氏、湖南長沙托溪黎氏、湖南瀏陽壕上黎氏等眾多黎氏家族。並且,大多是黎氏家族都有族譜傳承,可詳細了解各個黎氏家族的整體發展脈絡。
三、黎姓尋根問祖
黎城作為全球黎氏的發源地,幾乎每一年來自全球各地黎氏族人都會齊聚黎城,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以近幾年為例,2016年7月10日,來自全國13省市的360位黎氏後裔齊聚黎城縣西周古墓遺址舉行祭祖儀式,並為黎氏宗祠奠基。在活動中,三百多名黎氏後人在原廣州市市長、黎氏宗親會會長黎子流的帶領下依次向先祖進香,敬獻花籃。同年10月16日,來自全球各地的黎氏後人再次匯聚黎城縣舉辦丙申年全球黎氏黎侯王陵祭祖典禮。2018年10月27日上午來自海內外的400餘名黎氏後裔齊聚黎侯王陵,舉辦戊戌年黎侯王陵祭拜大典。在活動結束後,來自海內外的黎氏後人還參加了世界黎氏文化研討大黎氏後裔和"尋根故土促發展"黎城縣招商引資推介會,為黎城文化和經濟發展獻計獻策。除了大型的祭祖活動外,全球各地的黎氏後人也會選擇在特定的傳統節日,如清明節、重陽節帶領家人來至黎城,進行單獨的祭祖活動。事實上,黎氏後人的這種祭祖活動正是中國傳統"尋根文化"的一種表現。
黎城
"尋根文化"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情節。自古以來中國人不斷追問"我是誰"、"我從何處來"。其中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國人對人文始祖如炎黃二帝、歷代名聖如孔子、以及對自己祖先的祭祀。正是在不斷的尋根問祖中,天南海北的中國人增進了民族情感與文化認同。
四、千里尋根共謀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祭祖活動在全國各地興起。這些祭祀活動不僅是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精神紐帶,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來源。如公祭炎帝黃帝的典禮,突出了中華民族同根共祖的理念,已成為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和感召力的文化盛典。在社會發展速度加快、文化和旅遊日益融合的今天,"尋根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更多地以文化節事活動為載體,與文化旅遊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其內涵也從祭祀、追念和頌揚,延伸到人們對相關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體驗與消費,在促進地方文化旅遊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發揮著增進民族文化認同的積極作用。
黎城黃崖洞景區
尋根問祖,是人的一種本性、一個情結、一份真情。尋根的本質是尋夢、尋文化。
民族是家族的集合,家族是民族的鏡子。每個家族都有一個夢,那就是人丁興旺、門第光耀。個人與家庭、家族與民族是聯系在一起的。尋根問祖的過程,也是尋夢之旅。它不僅僅是尋找族譜,尋找族群,尋找先祖,尋找親人,也是尋找家族之夢、民族之夢,更是一種家國情懷。或為過去繁盛的家族而驕傲,或為祖先的創業而感動,或為長途的遷徙而震撼,或為百折不回的壯舉而崇仰,得到的是祖先創業不易、後人定當珍惜的結論,產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奮斗才能興業的省悟,激發的是不忘祖訓、振興民族的內生動力。
黎城作為"黎姓"的發源地,正是海內外廣大黎姓遊子追本溯源,逐夢的地方。

閱讀全文

與越南黎氏姓是哪個民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避疫去英國 瀏覽:156
伊朗為什麼跟伊拉克大戰 瀏覽:967
印度語的哥哥怎麼說 瀏覽:802
印尼高鐵能坐多少人 瀏覽:976
中國駕駛證在哪些國家能用 瀏覽:251
三百萬越南盾等於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738
中國哪個海能潛水 瀏覽:624
義大利面肥牛怎麼做 瀏覽:569
honda摩托車pcx報價印尼多少錢 瀏覽:361
和平精英國服怎麼登陸視 瀏覽:86
印度醫院如何使用醫保 瀏覽:310
在英國用什麼殺毒軟體好 瀏覽:554
印尼虎苗完定水還死魚食怎麼回事 瀏覽:950
越南簽證期限怎麼辦 瀏覽:236
200越南幣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993
越南檢查身體需要多少錢 瀏覽:675
伊朗紅花的功效怎麼用 瀏覽:475
美國獨立對英國有多少影響 瀏覽:204
美白針義大利和南光哪個好 瀏覽:103
中國的壯觀雄偉的建築有哪些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