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農村怎麼脫貧

越南農村怎麼脫貧

發布時間:2023-03-09 03:12:42

㈠ 農村怎樣脫貧致富

農村可以靠開淘寶店、經營好人脈,認識更多的朋友、考取公務員等方式去脫貧致富。

1、農村人開淘寶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種菜,都從網路上開始銷售,銷售的越多,越能得到更多網民的支持,時間久了可以賺取更多的財富,足不出戶,賺取更高的利潤。



(1)越南農村怎麼脫貧擴展閱讀:

農村脫貧致富的技巧:

1、吃透扶貧手冊,落實相關政策。

扶貧手冊人手一本,裡面記錄了貧困戶應該享受的國家政策。與扶貧對象家庭具體條件相互對應。比如有孩子在上學,沒有得到助學補助。這一點在中小學階段一般不會出現,上大學的時候往往被遺忘,那麼就要幫助申請。也許這一個舉措,就幫了不小的忙。

2、緊扣吃飽穿暖有房住。

這是對貧困人口的最低保障。看看幫扶對象家中的居住情況,如果房屋確屬危房或者根本就沒有住房。就申請危房改造資金,情況屬實的話,資金很快就能下來。這就為幫扶對象解決了一個大事。

㈡ 越南行(1) 農舍和農田

越南國土形狀狹長,像一條長長的扁擔,兩頭挑著兩個聚寶盆,北盆是下龍灣三角洲,南盆是湄公河三角洲。東南對著南海,四季海風,慢揉親吻,溫馨愜意無限!2013年10月,我曾游覽了湄公河三角洲,因為當時要去柬埔寨,所以北部未能成行,如今,我又如願以償,來到北越,彌補了數年的遺憾!

1、農舍和農田

2018年9月7日夜晚11點,我們從深圳機場乘機,飛越三個多小時,便到達越南海防市。第二天上午清晨,乘 旅遊 大巴去北方首都河內,行程100多千米。我習慣從車窗觀賞異國風景,那沿途千萬農舍,沒有平房,更看不到一座毛草房,都是一座座靚麗的二、三層的樓房。白牆紅瓦,在艷陽高照下,光彩四射。綠樹濃蔭里,雞犬之聲可聞。摩托車、電動車、驕車在蜿蜒村路中飛奔鳴叫,祥和氛圍,令人振奮神往!大家知道,中國農村樓房四四方方,肥胖,那是在顯示富貴。越南農村樓房左右窄,前後長,連大城市農民樓房也是如此。據說,他們是節約用地,惜土如金。若有人建房違規,把房屋做寬了,就要交高額的稅款,所以,建築法規大刀,把農村千家萬戶的樓房都裁成小巧玲瓏的直立的蚌殼形,雖然體形高瘦,但也挺拔秀麗,與世界其他國家農舍比,倒是獨樹一幟,極富民族個性。

別具特色的農舍外,是一馬平川的農田,田裡主要是種水稲,此外還種棉花、黃麻、甘蔗、花生、大豆、煙葉等經濟作物。越

南一年四季里,南方種三季水稻,北方種兩季。我們乘坐的車子起步時,稲禾翠綠,碧浪滾滾。車子逐步前進,廣袤無垠的稲田,由翠綠慢慢變成淺黃、深黃,最後變成金黃,金波盪漾。沿途稻禾,色彩有異,這都是種稻時間不同所致!這100多千米,尚有青、藍、黃、紅的景色層次變化,從南邊的胡志明市到北方河內是1800多千米,那景色變化就更大了哦!越南雖是小國,卻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美女呀!越南日照充足,土壤溫潤,其大米營養價值,可與泰國大米媲美。它由原先世界糧食進口大國,近幾年一躍成為世界糧食出口第二大國,僅次於泰國,對一個小國而言,這是巨變!這里田邊地角,都種上莊稼,寸土無荒。在我看來,越南農村,與西歐、北歐諸國發達的農村比,也不遜色。

憶江南.越南農村

畫樓翹,

樹籠現還無。

夕稻泛波紅似火,

小橋流水漫平湖。

處處露嬌嫵。

2、西湖蓮花自助餐廳。

該廳坐落於名聞遐邇的西湖旁,是越南最大的自助餐系統。蓮花餐廳提供自助餐服務包括越南北、中、南部的特色菜餚,還有亞洲和歐洲國家的各種名菜,據說一共有150多種。蓮花自助餐的吸引力,既表現在其 美食 ,又體現在這餐廳的帶有越南濃厚文化特色的環境。

廳門口,有座玲瓏別致的花園。荷塘畫舟,戀人撐傘搖櫓。池岸,彩色長廊環抱,遊人穿梭。在參天古樹下,幾頭神牛頻頻叫吼。可笑赤腳「乘鶴的仙人」,向客人討錢不停手。

我們步入大堂,四周白壁,嵌有名畫。紅漆桌幾,擺著藍花瓷瓶和玩器,牆根朱漆木凳木椅,坐著一些各國遊人,閑聊。

轉彎處,一條綴滿彩花的紅地毯,鋪向二樓。我跟隨越南女導游,拾階而上進入二樓大餐廳,呵,人山人海!我隨著人流來到我們 旅遊 團就餐的餐廳。該廳位於大廳的右側,中國式的木桌椅,相鄰餐廳均用雕花硃色木板隔斷。就餐前,我習慣去廁所洗手。

我從廁所返回我團就餐餐廳,左找右找,就是找不著。大廳右側餐廳,有好幾個:有四四方方的,有長方形的,還有單間的。那單間,四周有朱漆木柱、雕花木板,上有雕花木垂檐,像縮小的古戲台,像放大抬新娘的花轎。我估計在這里就餐,以家庭、朋友聚會為主,價格要貴一些。在餐廳之外的花廊里,還有餐廳,也是人來人往,尋找坐位。我來到大廳左側,餐廳均是擺的古式圓桌,就餐人不算多,但飯菜很高檔。還有前後餐廳,我來不及

一一尋看。我來到大廳中心,這里是飯菜集中發放地,我想我們團的人,一定要到這里端菜盛飯。於是我在中心廳,邊等邊看邊拍照。

中心廳,像濃縮的步行街,兩邊鋪桌,擺出菜餚。分別有越南、中國、韓國、日本、泰國、歐洲諸國料理的美味佳餚。各國名菜又分種類,如葷菜、素菜。熱菜、冷盤。甜點,飲品,果品。燒烤,現煮、現煎。各國名餚佳點,應接不暇,眼花繚亂,香氣撲鼻。各國的菜餚美點,都做到色、形、味的完美統一,人看了就想吃,吃了就口流余香。我細看了一個中國美點鋪攤,色,有青藍紅白黃棕紫;形,有各種水果動物,製作得玲瓏剔透,可以

假亂真,人見人愛!那煎烤的地方,排隊最長,人們都想吃新鮮海鮮,如魷魚,魚,牡蠣、扇貝、大蝦、蟹等。到這里來,要吃最貴的菜,憑我所知應是三文魚。三文魚,要生吃,可我不喜歡生吃,所以還是去點了幾樣自己喜歡吃的平常菜。這時,果不出我所料,我團隊友先後來這兒選擇自己喜愛的 美食 ,選好後,我們一起進入餐廳。

浣溪沙. 西湖蓮花自助餐廳

海味山珍聚大廳,

一盤兩碟世出名。

口留香韻五洲評。

畫棟雕梁人滿座,

有緣相會是天成。

舉杯喜慶任浮萍。

㈢ 克弗列特 日常政治的力量:越南農民如何改變國家政策 ,

克弗列特:日常政治(二○○五)

一九七九年,斯考契波(Skcopol,Theda)發表《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對俄國一九一七年到三十年代,法國一七八七年到十九世紀初和中國一九一一年到六十年代的政治革命進行了比較研究,主要採用的是以結構功能主義的社會學比較範式對三國的社會革命展開歷史分析。她認為社會革命是基本的社會秩序發生改變,政治革命主要指政治統治集團人員的更換和取代,社會革命起源於國家社會結構、國際的競爭壓力、國際榜樣的壓力和階級關系的變動。斯考契波從馬克思主義者的階級斗爭和結構主義者研究視角出發,強調國家之間國際事件和關系如何對國內事件產生影響:比如導致社會不穩定和各種政治危機(國家金融危機,精英集團分裂,權力真空和一群極易被鼓動的大眾),這些因素反過來為革命製造機會。斯考契波在強調國家作用的同時也認為普通大眾在革命中發揮著與精英同樣重要的作用。大多成功的革命離開不了城市工人和農民的支持;但是她對個人和意識形態在革命中的作用並不強調,她引用菲利普斯(Wendell,Phillips)的話說:「革命不是造就的,是到來的。」她的這一結構主義視角由克弗列特所顛覆。
克弗列特同樣從「自我剝削」(self-exploitation)的概念出發認為:小農之所以「自我剝削」,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可以看到其個體勞動和勞動成果之間的清晰可見的聯系,而在集體勞動中,農業工作的復雜程度和分工使個體對自己的勞動成果及其本身的勞動之間的聯系拉遠以至消失,這種情況下,要建立聯系,集體必須對別人的勞動報以信心,相信偷懶者會被發現,偷懶行為會被制止;同時農民的家庭需求必須得到滿足。如何做到這一點?第一種方法是把家庭合並到集體中,如柬埔寨在紅色高棉時期取消家庭設置的做法;第二種是對加入集體的農民採取工資制度,如匈牙利和蘇聯時期;第三種做法是保持家庭設置,但是勸說農民以在家庭勞動中同樣的精神服務集體,如坦尚尼亞的烏賈瑪村莊化運動和克氏所研究的越南農村集體化。
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中開始,越南政府就堅持要以集體耕作的方式經營農場;是年年末,越南政府在越南北方百分之八十六的農村實行了農業集體化,通過各種政策,政府希望創造一種集體精神,阻止農村的再度分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支持國家防衛建設。實施集體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政府認為集體農業可以顯著提高農業產量;第二,集體化可以改進農民生活狀況;第三,政府認為沒有集體化,少數農戶會集聚大量土地,削弱社會和經濟平等的意識理念;第四,集體農業可以打造社會主義社會所需要的「集體精神」;第五,集體化對於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比如國家工業提供關鍵性支持;第六,集體化是國家防衛的一部分,鑒於越南的分裂,集體化以後農民可以在促進北越防衛、組建地方軍隊、游擊隊和保存地方實力上做出貢獻。農業集體化過程中,政府的監督和控制,農民對政府的信任並裹挾著與集體化有關的民族主義和自願性質的宣傳使對集體化公開的和有組織的反抗受到限制。因此,農民開始求諸於日常政治。
削弱越南農民農業集體化的內部因素有:家庭和農戶缺少生產動力,對於大規模合作中個人關系和信任的斷裂以及政府的腐敗和低效這四大原因。兩個外部原因是:政府對農業投資的缺乏和無效的中央控制。一九八○年,經濟形式的惡化,農村彌漫的非組織性不滿最終使政府決定向以農戶為單位的農業生產讓步。
換言之,去集體化的過程,是從地方開始,從村落開始,而且是從村民開始的。農民的日常行為如何被轉換成一種政治符號?農民的反抗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一定要是集體的行為嗎?什麼樣的反抗不會超過農村穩定安全閥的閾值,成為農村政治體制的穩定器?農民的日常反抗如何影響國家政策,對有組織的反抗有什麼樣的作用?克弗列特這部作品試圖回答上述問題。具體而言,克氏圍繞越南農民集體化思考了三個問題:一是集體耕作對於村民意味著什麼?他們對其態度如何?合作組織如何為農民及其家庭提供服務?如何處理村莊和政府的關系?二是權威起什麼作用以及為何能夠發揮作用?政府集體化農業的目的是什麼、如何實施?集體化為何不成功?三是普通村民以及他們與官員之間的互動如何影響集體農業?這些互動對集體化過程和政府政策制定起了什麼作用?通過在一九九二年到二○○○年在越南北部紅河地帶各省份村莊的研究,克氏向我們展示了農民的各種日常政治行為。
「日常政治」是克氏著作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越南農民集體化時期對於勞動、土地、莊稼、畜力、化肥等其他生產資料的長期爭奪,這些爭奪很少公開或者以組織的形式」。農民的日常政治不同於官方政治和勸說政治,它是一種發生在農民生活工作中的,一種對如何生產和分配資源的權威的規范和規則的挑戰,它是一種平靜的、日常的、微妙的和間接的表達,大多通過私下的手段修正或者抗拒通行的正式程序、規范或者命令。其形式有:對權威與資源使用和分配方式的支持或者順從、修改或者逃避規范、反抗和反對三種,其中後兩種最為普遍。克氏提請我們注意日常政治並非軟弱無力,所謂「水滴石穿」,日常政治的反抗也可以導致一個集團的瓦解和一個體制的滅亡。
克氏根據卡亞諾夫·奧斯特羅姆(Ostrom,Elinor)的理論得出,一個合作組織的出現需要滿足以下五個條件:一是出現了一個為了個體的福祉需要集體努力的問題;二是個體之間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願意合作,這種意願有可能需要個體在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之間一定的折衷;三是個體之間相互信任,共同尋找合作的方式,這裡面有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四是個體熟悉合作組織的領導和程序;五是個體需要相對於實體比如國家充分的自主、獨立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過多的外在干預會削弱合作成員之間的信任,削弱他們的內部領導,損害合作意願。但是歷史告訴我們,越南農民沒有在上述五個條件中達成共識。這些條件非自上而下的政府行為可以實現。
那麼,農民的日常政治如何可能打破自上而下的政權建設模式,第一,雖然農民的權力很弱小,但在面臨權威和政府時仍然有潛在的權力,按克氏的說法,即使是奴隸也有權力,因為如果奴隸不勞動,奴隸主的種植園就會減產或停產。克氏顯然誇大了權力的彌漫性,但是克氏的睿智在於他指出了弱者權力的集聚性質及其後果。第二,地方政府不敢使用暴力;第三,日常政治的實踐范圍不足以讓政府採取規模性行動。第四,日常政治行為本身是非沖突、無領導的;第五,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對農民日常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相比引用政府對事件的官方報道,克氏對農民的看法和農民的故事著墨甚少。克氏提請他的閱聽人注意不是農民的任何行為都是日常政治,但是對於農民意識的形成過程和內容,克氏沒有清晰的分析。另外,克氏對政府集體化推行過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及其對農村社區的嵌入沒有分別論述,而是依據國家—社會關系研究框架並從二者的沖突入手解釋集體化失敗的問題。同時對於是否存在一個地方精英——這個在國家官員和農民之間的第三階層,克氏也沒有展開論述;在研究方法上,克氏引用的大多為地方官方報道和文獻材料,對於實地訪談很少引用。
上述農民研究的三個關鍵詞給我們的啟示是:以農民的角度更為現實地考察農民的政治日常生活實踐,書寫底層反抗的歷史,對「沉默的大多數」進行了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斯科特從「生存倫理」出發,指出了農民反抗的主要原因是不斷變遷的社會打破了農民原有的共同體體系,農民被迫拋入現代化進程之中;而「弱者武器」從更為具體的技術角度思考了農民反抗的具體形式並批判了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從理論上提升了研究的高度;「日常政治」則有說服力地展示了農民日常生活實踐水滴石穿的政治效用。

㈣ 作為一個農村人,你覺得鄉村如何能夠脫貧致富

作為一個農村人,小編覺得在農村能夠脫貧致富的機會還是很多的。主要是看你有沒有信心,有沒有能耐能夠堅持下去,畢竟開始脫貧致富的路是漫長且艱辛的。在農村選擇脫貧致富的方法,開荒種植一些農產品,有特色的鄉村農家樂還有就是打造一些有觀賞特色的及土特產一體的聚會場所。

小編覺得在農村脫貧致富,首先您得堅持下來,讓自己的口碑做出去了才能夠長久。再次自己的人脈也要比較廣的,只有通過自己的人脈才會朋友帶朋友更多的人來了解這樣才能夠盡快的脫貧致富,走向小康生活。

㈤ 越南土地鹽鹼化的原因

農業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東南亞國家糧食、工業原料、就業機會、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然而,東南亞國家的農業開發中使用的擴大種植面積、移民墾荒、增施化肥農葯、開發森林以及刀耕火種等生產方式,雖然使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卻帶來了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一、東南亞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重視農業發展,與其經濟依附性、人口壓力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

經濟的依附性。東南亞國家除泰國外,在二戰以前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長期成為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不僅造成東南亞資源不斷減少,而且使該地區的經濟畸形發展,工業落後,農業種植單一。東南亞國家取得獨立後,這種單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經濟結構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國的地位尚未根本改變,出口的初級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一些可再生資源如農產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國家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為代價的。二是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方面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變。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實行緊縮政策,連續提高利率,使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猛增。由於債台高築,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賣寶貴的自然資源來還債。三是長期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糧食不能自給,靠出口經濟作物和資源來換取糧食。

人口的壓力。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人口增長很快,從1960年的1.95億增加到目前的5.11億。從1960年至1998年,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增長了1倍以上。寮國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賓是2.74倍,馬來西亞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國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對食物、住房、教育、衛生保健、交通運輸、自然資源佔用等形成持續不斷的高需求。

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物質的不斷需求,發展民族經濟,增強國力,東南亞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大規模開發土地,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采森林資源,擴大出口創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於農業開發措施使用不當,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一)毀林開荒嚴重

為了擴大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東南亞國家均採取了毀林開荒的措施。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耕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盡管各國人口在不斷增長,但人均可耕地面積並沒有下降多少,有的國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年期間,柬埔寨人口從640萬增加到1027萬,與此同時,人均可耕地面積從0.30公頃增加到0.37公頃;馬來西亞人口從1376萬增加到2117萬,而人均可耕地從0.07公頃增加到0.09公頃。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東南亞各國耕地面積的擴大是以森林、濕地面積減少為代價的。

菲律賓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用擴大耕地面積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在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積年均增加3.45%,60年代年均增加1.3%。由於當時菲律賓農業生產率極其低下,以擴大耕地來增加農業生產,其效果並不十分顯著,60至70年代糧食作物的年均增長率只有0.7%,出口作物也只有2.5%。因此,在70年代以前,菲律賓的糧食未能達到自給。

長期以來,泰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是通過大量開發土地來實現的,是以森林面積銳減為代價的。耕地逐年增加,從1950-1952年的4140萬萊增至1982年的9324.5萬萊,1990年更擴大到14732萬萊;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也從1950-1952年的12.3%,增至1982年的29%,1990年達47.4%,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佔全部耕地面積的60%。單季稻佔了全部水稻的90%以上。與此同時,泰國的森林面積則逐年減少,從1975年的21800萬公頃減至1992年的14574萬公頃。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則從1951年的60%減至1971年的40.7%,1986年的30%,1995年更減至22.8%。除了森林商業砍伐以外,森林面積減少無不與耕地面積的擴大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移民安置失當

二戰後,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園主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土地,而大量的小農生產者只擁有少量的土地,佃農普遍存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曾進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
這種毀林開荒,移民墾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東南亞國家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對安置過剩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新開拓的耕地多為荒地,如越南新開墾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入生產,產量相當低。從長遠來看,對荒地和森林的過度墾植,會造成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在80年代,越南的許多地區,1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屬於流失嚴重的竟達80%-90%。如越南北部的山地由於植被遭毀,年均損失1至2厘米的沃土層,流失100噸至200噸泥土。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尼等國家的移民開荒也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三)耕作方式原始

獨立時的東南亞國家都是農業國家,技術水平低下,當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時代,而東南亞國家仍處於犁耕時代,以畜力耕作為主,人力耕作為輔,甚至一些國家的山區農民仍採用落後的刀耕火種和移耕的耕作方法。移耕,又稱游耕,是一種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是指砍伐並燒毀一片森林,種上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收成二三季或在地力減退後便棄地遷居他處。再砍伐森林,種上農作物。如此輪番砍伐和耕種,通常在10年到20年輪種一回。

在印尼爪哇島以外的一些島嶼上,部族農民大都採用移耕從事農業生產,一些山區有90%的土地用於移耕,胡椒、煙草、咖啡、橡膠、椰子等大部分經濟作物都是由移耕小農生產的。在80年代以前,印尼的移耕農業平均每年毀林20萬至30萬公頃。根據1979年的統計數字,由於移耕而毀壞的森林面積達4300萬公頃。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山區的農民和少數民族也大都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從事農業生產。寮國人口中約有35%至40%是少數民族,他們居住在山區,其傳統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種。在80年代以前,寮國每年因山民盲目毀林開荒而燒毀的森林達10萬公頃之多。寮國政府曾動員山民移居到平原地區,但並沒有得到山民的響應。泰國山民的刀耕火種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壞,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泰國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毀掉10萬至20萬萊。泰國林業廳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於1956年至1957年通過空中拍攝的調查顯示,喃奔和清邁府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被毀壞,昌萊府的原始森林有65%被毀壞。從衛星拍回的照片中發現,1973年至1977年間,泰國北部的森林面積從95842平方公里減到68588平方公里,減少了27254平方公里,即每年減少5.69%。這主要是山區農民刀耕火種的結果。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多,移耕農民人數也隨之增長,移耕輪回的周期則日益縮短,對森林和土壤的破壞也日益嚴重。1987年印尼外島從事移耕的農民將近200萬戶,移耕的土地面積約為2800萬公頃。目前,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仍在進行。

(四)森林開發過度

由於經濟的依附性,為了籌集外匯,克服國內經濟危機和資金短缺的困難,還清外債,更快地發展民族工業,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口本國豐富的資源,以換取外匯,進口糧食、工業品和先進的技術與設備。但由於當時東南亞國家的加工技術落後,資源均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口,附加值低,這使東南亞的原材料大批大批地出口。世界上有25%的熱帶雨林分布在東南亞。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木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價格的不斷上升,東南亞國家大規模地開發森林資源,出口原木、珍稀木材及其它木材產品,以換取大量的外匯。印尼從1967年開始大規模地把森林成片租給伐木公司開采,幾十年來,其森林經營許可證發得太濫。在馬來西亞,州政府有土地利用權和木材砍伐特許授予權,地方政府發放木材砍伐許可證和木材加工證以增加財政收入。泰國從1968年開始把全國將近一半的森林分割成500多塊租借地供人採伐。東南亞國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較高,年均森林面積減少量逐年增大,印尼從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60萬公頃增加到1990-1995年間的108.4萬公頃。與此同時,泰國從24.4萬公頃增加到32.9萬公頃,馬來西亞從25.5萬公頃增加到40萬公頃,菲律賓從9.1萬公頃增加到26.2萬公頃,緬甸從10.2萬公頃增加到38.7萬公頃。可見,與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這些國家的年均砍伐量大多都增加了1倍,有些國家甚至增加了2倍。近年來,世界上6個森林減少最多的國家中就有4個是東南亞國家,它們的年均砍伐率是:泰國515300英畝、緬甸400500英畝、馬來西亞396000英畝、菲律賓316100英畝。(參見表2)

森林雖屬可再生資源,但其生長周期卻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長期以來,在東南亞國家,追逐利潤的跨國木材商和造紙公司、急於還清外債的政府以及想盡快脫貧的農民,在大量砍伐著森林,但森林的恢復和植樹造林工作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森林的恢復速度遠遠趕不上砍伐森林的速度。由於各國政府對森林資源管理不善.使森林砍伐過度,從而導致森林面積逐年減少。印尼人口事務與生活環境國務部長埃米爾·薩林在1979年接見記者時說,「坦率地說,我們當時就是為了籌集外匯,顧不上植樹育林問題。印尼開發中的錯誤,是從政府1967年頒布的森林基本法就開始存在了」。

移民墾荒、毀林造地、擴大耕地面積、耕作方式落後和大規模的商業性森林開發使東南亞森林面積逐漸減少,森林覆蓋率日益降低,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寮國和汶萊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緬甸、馬來西亞為66%,只有越南、菲律賓、泰國不到50%。到1995年,這些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已大大下降,柬埔寨降至55.7%,緬甸是41.3%,馬來西亞是47.1%,印尼是60.6%,泰國是22.8%,菲律賓是22.7%。由於木材資源的日漸減少,林業在這些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泰國到90年代已從一個木材出口國轉變為木材進口國,林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51年的5.1%,下降至1985年的1.3%,1990年更降至0.3%。菲律賓林業產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70年代開始一直呈下降趨勢,1993年降至0.3%。

森林減少的影響是深遠的,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一是森林減少使東南亞水上流失嚴重,河流泥沙沉積量增多,降雨量減少,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以馬來西亞的沙巴為例,該地區曾有60%的森林覆蓋率。但是由於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河流下游泥沙沉積量大,沙巴5條主要河流的沉積物每條河每年每平方公里超過200噸。沙巴最大的保水區——Kinabatangan流域,每年有800萬噸沉澱物流到下游,這相當於每年每平方公里700噸的土地侵蝕速度,超過馬來半島吉蘭丹河沉澱物的6倍。沙巴地區淤泥的大量沉積,對沙巴水電、運輸、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在菲律賓,由於高地森林砍伐後引起土壤侵蝕所造成的巨型水庫的泥沙沉積,使用作水力發電的水庫的使用壽命縮短了一半或一半以上,菲律賓供電不足、經常停電無不與這些情況有關。

二是森林減少,使蓄水能力下降,洪水、於旱、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近年來,東南亞的毀林地區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由於循公河流域的森林和山地被不斷地開墾和破壞,水土流失使沿河地區洪水和泥石流經常發生。處於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柬埔寨,一遇中上游氣候反常,雨量增多,極易決堤,引發大面積洪災,有「十年九澇」之稱,洪水每年都給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如2000年底發生了該國4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億美元。2001年柬埔寨西旱東澇,有14個省、直轄市和84個縣、區受災,造成57.2萬公頃農作物受損,62人喪生.212.19萬人受災,32.5萬人等待救濟。森林的破壞和水土流失也使越南經常發生洪澇乾旱。1996年洪水造成越南大約6億5500萬美元的損失,包括1000人死亡,84萬公頃的田地被淹。2001年八九月間,越南南部的紅河三角洲的洪澇至少造成108人死亡,6萬多人無家可歸,24萬多人因水災而面臨糧食短缺,44.3萬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資救援。

而處於南部群島的國家,熱帶雨林遭嚴重破壞後,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經常發生如中南半島的洪水、乾旱和泥石流。菲律賓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高地不斷地被開墾,使國家的水文系統遭受嚴重損害,洪澇與河流淤泥沉積影響到低地平原大部分地區。1983年,菲律賓遭受了30年中影響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乾旱,5600平方英里的農田缺水,糧食收成比常年減少1/10。1991年的水災使菲律賓2000人死亡(某些觀察家說實際死亡人數3倍於此),50萬人無家可歸,主要原因就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引起了巨大的泥石流。

開荒種地和刀耕火種如果管理不善,還容易引起森林大火。1997年和1998年發生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的嚴重森林大火,就毀滅了500多萬公頃的森林。大火還引起了跨邊界煙霧污染,客觀上已影響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的空氣質量,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環境和健康問題。據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統計,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霧使東南亞國家損失了14億美元,大多是用於短期治療的費用。4萬多人因呼吸系統疾病與煙霧相關的疾病而住院,而對兒童和老人所造成的長期危害尚難確定。這場大火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也造成了巨大損害。

三是森林資源減少也會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鹽鹼化或沙漠化。在自然條件下,植物和腐爛植物形成了一個保護層,可固定土壤並減緩土壤的侵蝕和退化。但當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後,保護層遭到破壞,礦物循環就會減少。尤其是熱帶雨林遭破壞後,由於沒有樹的遮掩和固定,滂論大雨會很快沖走土壤的養分,使得農業生產和森林恢復周期漫長而艱難。紅樹林和白千層林、珊瑚等一樣,具有保護海堤、防洪、減緩土地鹽鹼化、減緩海岸侵蝕和防止風暴破壞的功能。1950年至1983年間,越南全國的紅樹林大約消失了37%。南部的明海省1983年大概摧毀了紅樹林面積的一半。越南的濕地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硫酸鹽土或富含黃銅礦的「潛在酸性土」為基礎,由於紅樹林遭到破壞,加大了因黃銅礦氧化引起的土壤酸性化,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的農業生產,而且酸性化的土壤隨著雨水流入下游地區和河流,也侵蝕了下游地區的土壤和水源。養蝦場被酸性物質侵蝕了3至4年後,蝦場和深層土壤中的酸性過重,結果造成土地既不能養蝦,也不能種植紅樹林。築堤養蝦固然在短期內給越南的沿海居民帶來了利潤,但是對紅樹林的破壞卻導致更大的經濟損失。1984-1993年,越南團紅樹林減少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9億美元。泰國,在90年代初,由於森林的大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已使東北部的1800萬萊士地鹽鹼化,這佔了東北部地區面積的17%;南部地區已有260萬萊土地鹽鹼化或呈現出酸性,50萬萊土地受到侵蝕。其它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是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東南亞是亞洲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擁有上百萬種物種的國家,印尼的植物和鳥類比整個非洲大陸還多。東南亞的熱帶雨林、紅樹林、濕地面積的銳減,動物棲息地的喪失,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物種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7年,印尼哺乳類和鳥類有1955種,而瀕危的種類有232種,佔11%。而菲律賓鳥類和哺乳類種類中的瀕危數量佔了該國總數的24%,越南的比例是10%,馬來西亞是9%,泰國約為9%。而在高等植物種類中的瀕危種類占國內總數的比例,菲律賓是4%,泰國是3.3%,馬來西亞是3.16%,越南是3.2%,印尼是0.8%。由此可見,東南亞幾個具有豐富動植物物種的國家,近年來,瀕危種類數量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參見表3)

(五)化肥農葯濫用

由於技術落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求,除擴大耕地面積外,東南亞國家還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以提高單位產量。原東盟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推行的「綠色革命」,除了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灌溉設施的投資外,還把增施化學肥料、殺蟲劑和除草劑作為提高產量的重要舉措,這曾使東盟國家的農業產量和農業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卻帶來了環境問題。在七八十年代,菲律賓大力鼓勵農業增加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量,1972年,菲律賓政府制訂了全國規劃,由國家按補貼價格將化肥供給農民,其中用於糧食作物的肥料,定價標准比用於出口作物的肥料低45%。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農葯補貼占農用化學品費用總額的50%以上,而最大的農業補貼是用在化肥上面,從1978年到1987年,化肥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2%,TSP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7.7%。從1985年開始,實際化肥補貼比農業和灌溉開發支出的部分還要多。1980年政府對化肥的補貼預算總額超過1250億盾(6800萬美元),而到1988年實際財政補貼超過1萬億盾(5.5.億美元)。印尼能從一個主要的大米輸入國到1984年成為大米自給國,這主要歸功於政府實行增加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等措施的農業綠色革命。泰國的農業之所以發展較快,除了擴大耕地面積、提高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每公頃耕地施用化肥量由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個20世紀80年代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長15%,年進口量為220萬噸,1990-1991年化肥使用量達104萬噸。越南也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葯,以增加農業產量,每年需用農葯量從1959年的100噸增加到1978年的2.2萬噸。80年代以來,越南加大了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從1986年前每公頃使用尿素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對農葯的保管和使用很隨便,農葯濃度往往超標兩三倍甚至十倍。
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的大量使用,雖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農業產量,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化學物質使用於農業生產,造成環境污染。一是使土地肥力下降。在全球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最近45年,全球耕地面積的17%已有某種程度上的退化,其中11%嚴重退化,這些土地面積相當於中國和印度面積之和。土地退化面積有28%是由於有害的農業操作,如過度施肥、欠缺排灌、忽視休耕等。二是病蟲害增多。殺蟲劑在使用一段時期後,由於昆蟲繁殖、變異極快,不久就具有了抗葯性,於是就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化學殺蟲劑。這些化學葯品還因殺死鳥類而增加了害蟲的數量。印尼在80年代早期,由於殺蟲劑的大量使用,結果褐色蝗蟲因天敵滅絕而數量大增,導致印尼1986年蟲害成災,水稻嚴重減產。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在1985年3月下令禁止使用57種殺蟲劑中的56種,以幫助水稻產量恢復到大量使用殺蟲劑之前的水平,1988年取消了每年耗資2000億盾(約1.1億美元)的農葯補貼。三是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損害。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殘余,化肥使用後殘留的高濃度硝酸鹽和磷酸鹽,以及因灌溉在土壤中積累的鹽,不僅滲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還會殘留在糧食和蔬菜上,有損人類的身體健康。有毒化學製品的主要健康風險是癌症,而惡性淋巴腫瘤的形成可能要20年。如染色體的主要物質——脫氧核糖核酸受損,將會給下一代帶來先天殘損。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50萬至100萬人因殺蟲劑中毒,其中有5000到2.6萬人死亡,至少有一半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從事農耕者,大多數發生在欠發達國家。1993年,菲律賓國際大米研究所(IRI)——一個幫助東南亞傳播綠色革命的農業研究組織的研究也發現,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不再增加大米產量,且在那些操作的農民中產生了健康問題。

二、採取的應對措施

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和這些國家的政府及社會的普遍關注。東南亞國家已採取有關應對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措施主要有:

一是減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無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泰國、緬甸、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政府重視山民經濟的改造,指導山民掌握農業知識,建立永久性農田發展替代種植,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寮國政府於2001年確定的2001-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20年奮斗目標,已明確了在今後幾年內要消滅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停止沒有經過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如越南近年來實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點均要經過認真考證,將經常發生洪水、泥石流地區及貧困山區的居民移遷到新經濟區。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勵植樹造林護林。面對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以及所帶來的嚴重環境後果,加上國際社會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老東盟國家自7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實施造林計劃,建立森林保護區。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實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勵發展木材加工業和植樹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課稅的方式來限制原木的出口,規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課以25.5美元的出口稅、13美元的出口許可費,加上各地區制定的重新綠化費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費用約為50美元。菲律賓1974年開始實施《森林改革法》,鼓勵發展國內木材加工業,規定進行選擇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鋸木。1978年馬來西亞政府也制定了保護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產量和出口量。此時,泰國政府也開始實行了造林計劃,政府和公司合資有計劃地進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採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這一禁令不適用於農業部和林業部,這兩個部門仍可以繼續出口和轉運木材。越南近年來十分重視植樹造林工作從1999年開始實施「500萬公頃造林計劃」,造林護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33.2%。

三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科技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開始了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和試驗。1982年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協作研究機構——東南亞大學農業生態研究網。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農業,注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用生物科技來發展農業。菲律賓在70年代就開始實行生態農業的實踐,建立生態農場,以馬雅農場較為典型。在生產過程中採用變廢為寶的封閉循環和應用生物之間的生產、消費、分解關系,禁止或減少外來能量(化肥、農葯、生長劑)的投入,通過「清潔生產」來生產「健康產品」。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點燃綠色革命火種的「神奇水稻」品種。該研究所目前正在考慮將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應用於食物的生產,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節省土地和水資源,減少耕地退化。馬來西亞目前也開始重視生物科技農業的研究與開發,強調高增值產品的發展,如知識密集型食物加工產品和與健康有關的、具有安全性和環保性的生物科技產品。現在,利用生物科技發展農業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新興產業,該國已經建立了對胡姬花和香蕉進行組織培養的生物工業、油棕的組織培養業。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長。為了緩解快速的人口增長對經濟、就業、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實施家庭計劃,有計劃地控制人口的增長,並取得一定的成效。東南亞國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孩子的數量,新加坡是1.5個,馬來西亞是3.1個,印尼是2.7個,菲律賓是3.6個,越南是2.3個,柬埔寨是4.5個,寮國是5.5個,緬甸是3.1個,泰國是1.9個。雖然一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等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仍保持較高的生育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減少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仍是東南亞國家面臨的課題。

㈥ 越南現在的農村是什麼樣子,和中國相比屬於什麼年代

越南經濟發展很快,越南也成為了國內不少遊客喜歡的旅遊地點,因為距離中國很近,性價比很高,同時風光也很不錯。但是要認識一個地方,光看旅遊景觀是不行的,還要走到當地人的生活中才能感受到。


但是即便如此,我們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當地人幸福的笑容。實際上,他們對於現在的生活已經感到很滿足了,因為沒有多大慾望,生活壓力就會很小。人才越能感覺到幸福。隨著越南經濟的發展,以後的越南農村又該是什麼樣子呢?當我們得到一些東西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很多。

㈦ 越南經濟增長那麼快,為何還是那麼窮困潦倒呢

從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來看,展現不少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不斷有新興的國家經濟不斷發展。尤其是現在的越南,經濟增長極快從而被備受關注。但是越南經濟增長那麼快,為何還是那麼窮困潦倒呢?其實有以下幾個不得不承認原因而導致。


綜上所述,由於以上幾點原因可知,越南通過各個方法提高了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仍然難以逃脫經濟增長的陷阱,無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越南經濟增長那麼快,卻仍然還是那麼窮困潦倒,越南仍舊需要探求一條經濟發展之路。

閱讀全文

與越南農村怎麼脫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雲南哪個縣有越南街 瀏覽:407
印度的紙幣是怎麼製作的 瀏覽:751
中國的哪些國企最好 瀏覽:681
伊朗核伊拉克什麼關系 瀏覽:171
印度卷煎餅怎麼做 瀏覽:527
蕎麥在中國種植有多久的歷史 瀏覽:251
蔻馳包在中國哪裡產多 瀏覽:901
中國房車壽命多久 瀏覽:491
伊朗為什麼買不到疫苗 瀏覽:102
印尼黑酸枝卷書123件套多少錢 瀏覽:735
看羅援如何解答中國軍事問題 瀏覽:748
沙烏地阿拉伯在伊朗哪個洲 瀏覽:668
印度各種姓人怎麼分別的 瀏覽:970
中興向伊朗出口了什麼 瀏覽:37
如何申請英國公費訪問學者 瀏覽:166
英國藍貓疫苗哪裡買 瀏覽:183
印度女人生孩子為什麼要回娘家 瀏覽:291
2020中國國奧在哪裡踢 瀏覽:301
打卡中國活動怎麼助力 瀏覽:612
伊朗油輪漏油會怎麼樣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