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計策縣在哪
計策縣[1](越南語:Huyện Kế Sách)是越南朔庄省下轄的一個縣。位於湄公河三角洲。離胡志明市200公里南。
⑵ 中國十大名將
(1)田單:
戰國時名將。系田齊宗室的疏遠族屬。生卒年不詳。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齊□王時為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市掾。燕將樂毅破齊時,田單與族人避居安平(今山東臨淄東北)。安平城破,他又命族人盡斷車軸末端,用鐵包裹軸頭,使之堅而易行,得以免為燕軍所虜,東保於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即墨大夫戰死,田單被推為將軍,守即墨拒燕。燕惠王繼位,田單聞樂毅與燕新君有隙,乃縱反間於燕,使燕惠王遣騎劫代樂毅為將。他又自稱得神人相助,設計使燕軍盡劓所俘齊卒,掘燒齊人□墓,以激怒齊人。為麻痹燕軍,田單還遣使約降於燕,令即墨富豪獻金於燕將以求乞保護。
齊襄王五年(前279),田單大破燕軍。他搜集城中千餘條牛,飾以繪有五彩龍文的絳色繒衣,縛兵刃於牛角,灌油脂於蘆葦而系於牛尾,於夜間點燃,牛因而怒直奔,突燕軍。齊壯士五千隨後沖殺,大破燕軍,殺其將騎劫。田單乘勝揮軍盡收失地七十餘城,由莒(今山東莒縣)迎齊襄王入都臨淄。田單因功被任為相,封為安平君,後又益封夜邑(今山東掖縣)萬戶。田單後又事趙,《史記》載他於趙孝成王元年(前265)將趙師攻燕,又攻韓。次年,田單為趙相。
(2)廉頗: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3)韓信:
(?—前196年),漢朝初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淮陰(今屬江蘇省)人。西漢開國名將,為西漢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卻也因此引起劉邦猜忌,項羽自殺後,其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由於謀反被呂後、蕭何及劉恆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鍾室。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
韓信年少時父母雙亡,家道貧寒,卻刻苦讀書,熟演兵法,懷安邦定國之抱負。苦於生計無著,於不得已時,在熟人家裡吃口閑飯,有時也到淮水邊上釣魚換錢,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一次,一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時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形隻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跨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配劍從軍,投身項梁的西楚軍。項梁戰死後,繼隨項羽,但未受項羽重用,只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他多次向項羽獻策,均不被採納。於是他憤然逃出楚營,投奔漢王劉邦。劉邦初始也沒把他當將才使用,只任命他為治粟都尉。韓信見劉邦不肯重用,決意離漢營而去。丞相蕭何素知韓信之才,聞訊即刻騎馬月夜苦追,將他勸回,由此留下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後來,劉邦在蕭何的屢次勸說下,親自與韓信討論軍國大事,確信韓信為稀世之才,遂舉行儀式,拜為大將。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韓信派人修復劉邦進入漢中時燒毀的棧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卻率軍悄悄沿南鄭故道東出陳倉,大敗章邯軍,一舉拿下了關中地區,使劉邦得以還定三秦。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韓信引兵出函谷關,將兵鋒逼至洛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邛等項羽所屬的封國,先後歸降。然後便與齊趙聯合共謀擊楚,四月,大軍就已進至楚都彭城。攻勢之凌厲,令人贊嘆。未想劉邦進入彭城後就把防務丟在一邊,遍搜寶貨美人。正在與齊軍鏖戰的項羽聽說彭城失守,急率三萬精騎星夜趕回,一戰將劉邦擊敗。韓信聞訊即刻趕來收集潰敗的部隊,和劉邦在洛陽地區會師,又成功地進行了阻擊戰,在京縣、索亭之間把楚軍打得大敗,使項羽西進的兵鋒頓挫。戰線最後在滎陽穩定了下來。
劉邦兵敗彭城,齊、趙、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劉邦封韓信為左丞相,領兵攻魏。魏王豹陳重兵於黃河東岸的蒲坂,韓信針對魏軍部署,將大量船隻集中在蒲坂對面的臨晉,佯作正面渡河之勢,暗用木框架綁扎瓦罐做成臨時渡河器才,從上游夏陽渡河奇襲安邑,突然出現在魏軍背後,大破魏軍,俘獲魏王豹。
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韓信又引兵東向閼與,活捉代相夏說,收復了代郡。這時,劉邦卻命韓信急調其力主至滎陽加強該地守備,故韓信只帶了萬余部隊東下井陘攻趙。趙王歇和趙軍統帥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於太行山區的井陘口,占據有利地形,准備與韓信決戰。韓信先以兩千輕騎,乘夜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天明後親率主力前出到河邊背水列陣,誘使趙軍出營攻擊。漢軍背河而戰,無路可退,人人拚死作戰。預先伏下的兩千輕騎乘機攻入趙軍空營,遍插漢軍紅旗,趙軍見狀,軍心大亂。韓信揮軍趁勢反擊,大破二十萬趙軍,斬殺趙軍統帥陳余,生擒趙王歇。接著,韓信用「上兵伐謀」辦法降服了燕。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以韓信的典故為名的成語。「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是其一生之概括。
(4)李廣:
李廣。善射。有才氣。匈奴號曰飛將軍。避之。不入境。廣之軍吏。士卒。或封侯。而廣不得爵。嘗語望氣王朔曰。豈吾相不當侯耶。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有所恨乎。廣曰。我嘗誘降羌八百餘人。詐而殺之。至今大恨。朔曰。禍莫大乎殺已降。此將軍所以不得封侯也。後因失道。自剄。至孫凌降單於。漢族陵母妻子。又廣嘗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射之。終不能入。(李廣列傳)
李廣漢朝成紀人(今甘肅省天水縣),才氣過人,胳臂長,善射箭。景帝即位時,提升為將軍,曾經與匈奴交戰七十多次,每次制敵先機,匈奴稱他為「飛將軍」。武帝在位時派李廣鎮守右北平,匈奴聽說李廣來了,都畏懼得相率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內。
李廣曾經出獵,看見草中一塊大石,誤以為虎,隨即張弓射箭,正中大石,近前一看,箭頭深沒石中,心中十分驚奇,何以竟有如此功力,於是對准石頭,引箭再射,可是終究不能射入。
然而李廣一生命運不濟,他的部吏得機會封侯者不少,而李廣始終不得侯爵。他曾詢問相命專家王朔說:「難道我的相貌不配封侯嗎?或是命中註定不該受爵?」王朔說:「將軍自當省察,平生是否作過愧對良心的恨事?」李廣說:「過去我鎮守隴西時,羌人造反,我曾使用詐術,誘羌兵八百多人投降,加以坑殺,至今追悔不及,感到終身引恨。」王朔說:「最大的罪咎,莫過於使用詐術,最大的災禍,莫過於殺害已降,這就是將軍平生不得封侯的原因了。」
後來匈奴犯境,武帝命大將軍衛青領軍出擊匈奴,李廣自願奏請隨軍出征,衛青因廣年老,於軍不利,不令他居前軍,對當單於,而命他出東道圍攻,結果因不熟地理,迷失道路,使單於遁走,大將軍衛青責怪李廣,要上奏朝廷,廣回到幕府,對部屬說:「我從弱冠與匈奴七十餘戰,今幸有機對戰單於,不料大將軍卻調遣廣部繞出東道,迷失道路,這豈非天意,廣已六十多歲,無功老將,何顏面對有司審判?」說罷,引劍自刎而死。李廣一生為人清廉,愛護部屬。每得賞賜就和士卒共享,為官四十多年,死後家無余產。生賓士軍寬簡,帶領軍隊,遇到糧運缺絕時,發現水源,士卒不盡飲,李廣不近水邊,士卒不盡吃飽,李廣決不先食,因此士卒,都樂於追隨,聽命效忠。見李廣死,部屬全軍慟哭,百姓不論老少,聽到消息,也都嘆息流涕。
李廣有三子,其中兩子先廣而死,三子為報父仇,偷擊衛青未遂,後被霍去病射殺身死。李廣孫李陵也善射,愛士卒,領兵深入匈奴,兵盡糧絕而降匈奴,武帝得知,將李陵母親妻子全家斬首處死。李廣家聲,從此不振。
(5)霍去病:
前140-前117),是漢初大將軍衛青的外甥,從小善於騎射,18歲時,被漢武帝召為侍中。不久,武帝令他隨衛青北擊匈奴,其後封為驃姚校尉。在作戰實踐中,霍去病注意學習鍛煉,迅速成長為一名機智勇敢的將領。一次戰斗中,霍去病憑著一身虎膽,獨自率800騎兵,遠離主力幾百里襲擊敵人,斬俘匈奴軍幾千人。漢武帝發現霍去病是個難得的將才,遂破格封其為冠軍侯,放手讓其領兵作戰,使之一躍成為當時僅次於衛青的青年統帥。
元狩二年(前121年)3月,漢武帝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令其率領1萬騎兵,反攻進迫河西(今甘肅武威、張掖、酒泉一帶)的匈奴軍,決心以強有力的騎兵部隊打通西域的道路,解除長安側翼威脅。年僅20歲的霍去病接受任務後,立即出發。他率軍穿過烏鞘嶺,跨過狐奴河,一路猛沖猛殺,超越焉耆山(又稱焉支山,今甘肅民樂縣東)千餘里,殺死匈奴盧胡王、折蘭王,俘虜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等,共殲敵8900多人。渾邪王、休屠王等隨敗軍遠逃。這是霍去病第一次單獨率軍進行的深遠作戰,初步摸索了騎兵集團遠距離奔襲的經驗,為以後組織的全面反擊匈奴的漠北之戰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為了擴大戰果,決心繼續作戰,徹底消滅河西匈奴軍。這年夏季,武帝再次派遣霍去病並增以公孫敖,率騎兵數萬由北地(郡治在今甘肅環縣東南)出發,向河西進攻;另以張騫、李廣率騎兵萬余,從右北平出發,進攻匈奴左賢王。
霍去病和公孫敖由北地分道出發後,公孫敖由於迷失方向未能參加作戰。霍去病按預訂計劃繼續前進。他根據匈奴軍飄忽不定、進銳退速的特點,決定避開敵軍正面,而以迅速的行動楔入西北,繞到敵軍側翼,經居延澤(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向東南突擊,在祁連山麓與渾邪王、休屠王的軍隊展開激戰,獲得大勝。單恆王、酋塗王等2500人投降,俘虜王子、相國、將軍、都尉等百餘人,共殲敵約3萬餘人。這次作戰,霍去病以驚人的膽略,在無後方支援和其它部隊配合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騎兵作戰的特點,突飛猛進,靈活機動,深入匈奴軍側後2000餘里,消滅匈奴軍於祁連山麓,取得了河西之戰的重大勝利,也創造了我國古代騎兵作戰的典型戰例。
霍去病獻身軍旅,捨生忘死,從不以家為念。一次,漢武帝為其建造了一所漂亮的住宅,請他前往觀看,他回答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公元前117年,截去病病死,年僅24歲。
(6)李靖:
李靖,字葯師,京兆三原人。此人在說唐故事中是最有神奇色彩的一個,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金丹救命,飛劍殺人,每當李世民等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必然是他從天而降,大顯神通,總之,他是個神仙中人。歷史中的李靖當然不是如此,那種江湖道士的形象實在不知是如何安到他身上的,大概是他的字不好,叫什麼葯師,所以讓人聯繫到煉丹的道士。不過葯師佛同時也是佛教里三主佛之一,按這個邏輯,好象李靖更應該以和尚的形象出現在說唐故事裡,也許是說唐故事的作者討厭和尚吧,所以李靖就成了道士。
李靖於大業十三年就歸順了唐朝,但不知為何一直沒有什麼大的功勞和事跡,李世民與薛舉、劉武周的兩場大戰李靖都沒有出現。武德三年唐向王世充發起進攻,李靖有所參與,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勞。以李靖的才幹,不應如此默默無聞,可能是這段時間與李世民相處得不是很好,因此也就沒有表現的機會。
經過半年左右的進攻,王世充的勢力基本已被李世民壓制,李淵開始有能力染指長江以南。這時江南最大的敵對勢力是蕭銑的梁國,其都城在江陵。李淵將李靖從李世民手下抽調出來,命令他去進攻江陵。這可以說是個強人所難的命令,等於要李靖去滅了梁國,實在是談何容易。李靖手下兵力不多,進攻到峽州就被蕭銑的部隊擋住,無法繼續推進。李淵很不耐煩,怪罪李靖辦事不力,下密旨給峽州都督許紹,要許就地處決李靖。看來李淵還記得當年李靖的揭發未遂,上次想殺他因為忘了找借口而沒法下手,這次終於設了圈套讓李靖去完成一個不可能任務,目的還是要除掉他。
不過這個借口也找得太過牽強,如果蕭銑真是那麼好消滅,早就被滅掉了,用這種理由殺李靖,誰都看得出其中有冤枉。許紹是個有主見的人,又欣賞李靖的才幹,因此收到密旨後並不執行,反而寫了信給李淵盡力為李靖分辨。許紹是當時唐朝對抗蕭銑的中流砥柱,多次擊退蕭銑的進攻,他既然出面為李靖說情,李淵總不好蠻干,所以也就順水推舟,收回了密旨。但是,要求李靖進攻蕭銑的命令沒有撤回,李靖只得繼續去努力完成他的不可能任務。
就在眼看要窮途末路的時候,終於來了個機會讓李靖表現自己。當時開州一帶的少數民族首領冉肇則起兵反唐(具體的原因不詳,一個少數民族頭領應該不會想爭天下,只怕是民族矛盾的問題),率眾進攻夔州。唐朝的軍區司令趙郡王李孝恭出兵平叛,反而吃了敗仗。李靖當時正駐扎在附近,受命協同李孝恭行動,李靖只帶了八百人突襲冉肇則的營帳,冉新勝後麻痹輕敵,結果吃了大虧。李靖隨後又猜到冉退兵的道路,預先設下埋伏,當冉領著敗兵經過時突然出擊擊斃了冉。冉的殘部不知李靖兵力其實只有一點點,見首領被殺,就全部繳械投降,共有五千人之多。李靖以區區八百人破敵,幾乎稱得上是奇跡,將星終於升起了。
李淵本來正在憂慮少數民族的叛亂,忽然傳來消息說叛亂已經被李靖平定,這份高興非同小可。為表示自己的知人善用,李淵向臣子們炫耀說,用人時「使功不如使過」,我用李靖就是這個道理啊。所謂「使功不如使過」,意思是派以前犯過錯誤的人去辦事比派老功臣去辦事效率要高,因為犯過錯誤的人都會拚命抓住機會努力洗刷自己,不會有懈怠之心。這個道理本身是沒有錯的,不過李淵究竟是事前諸葛還是事後諸葛就很難說了,前不久還說李靖不好好乾要殺頭,忽然又變成早就慧眼識英雄,給你艱苦的環境是為了讓你更好地鍛煉……
隨後,李淵通令嘉獎了李靖,在嘉獎令中勉勵李靖努力進取,「勿憂富貴」。由於此前對李靖的待遇不太公平,怕李靖心中仍有包袱,李淵還專門寫了親筆信給李靖,說道「既往不咎,舊事吾久忘之矣。」要說忘記了,那當然沒有可能,對舊事念念不忘倒是真的。不過李淵畢竟是能成大事的人,一發現李靖難得的軍事才能,立刻就放下私怨,轉為籠絡,難怪李淵能當上皇帝,真是好手段。這件事後,李靖才算真正被唐朝所接納,他的才能也終於有了發揮的機會。
趙郡王李孝恭是唐朝在四川一帶的軍事總司令,手握重兵,但卻缺乏大將,以至連少數民族叛亂都收拾不了,等到發現原來自己手下還有李靖這樣的人才,立刻就將李靖抓住不放。李淵也知道李孝恭不熟悉軍事,需要有人指導,於是就任命李靖擔任了李孝恭的行軍長史(類似總參謀長),此後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二李一直搭檔,為唐朝平定了整個江南。
武德四年夏,李世民在洛陽決戰中取勝,王世充、竇建德被消滅,唐朝得以全力對付蕭銑。當時唐朝控制了長江上游,蕭銑的勢力在長江中游,要發動進攻,自然從四川順江而下最為方便。因此李淵任命李孝恭為進攻蕭銑的總指揮,在夔州打造軍艦,練習水戰,准備全面進攻,而整個軍事行動的實際策劃人就是李靖。
到了八月,唐軍的人員器械糧草戰船都已就緒,不巧正碰上長江汛期,唐軍眾將都擔心水勢險惡,建議等水退後再出擊。李靖力排眾議,認為蕭銑必然認為唐軍不敢冒險在汛期出兵,守備一定空虛,正可趁此機會,一鼓作氣徹底消滅蕭銑。最終李孝恭採納了李靖的意見,全軍冒險出擊。
可能是唐軍的戰船修得堅固,或者是水手的經驗老道,長江的洪水並沒有給唐軍造成多少損失,沒有出現船覆人亡的悲劇(一代名將因為翻船淹死的好象真沒幾個,德國的巴巴羅薩除外)。因為是順流而下,洪水反而極大地加快了唐軍的行軍速度,完美地達到了突襲的效果,唐軍一舉攻克了江陵的門戶荊門。
蕭銑根本就沒想到唐軍敢如此冒險,其主力部隊正散在全國各地屯田,突然遭到攻擊之下,手邊甚至沒有可用之兵,其狼狽可想而知(蕭銑最有能力的兩員大將董景珍和張綉都已因君臣矛盾被其借故誅滅,弄得國無良將,不然不會如此狼狽)。蕭銑緊急動員,將能集結的數萬兵力全部交給大將文士弘率領,希望能擋住唐軍的進攻。
九月,唐軍主力與文士弘部相遇於夷陵。李靖分析局勢,認為文士弘部雖然是臨時拼湊而成,但畢竟是護衛首都的精兵,又知道如果戰敗就會亡國,其戰鬥力不可輕視,不如先用計瀉其銳氣,然後再戰。但李孝恭急於求戰(其實也不能怪他,蕭銑各地的救兵正急速趕來,時間耽誤不起),不聽李靖的建議,直接出兵向文士弘挑戰。果然如李靖所料,文士弘部奮勇拼殺,唐軍不幸戰敗。不料正是這次戰敗使李靖有了取勝的機會,文士弘部戰勝後爭奪戰利品,秩序大亂,李靖立即投入全部預備隊發起進攻,李孝恭也收拾敗軍回身再戰,結果梁軍反勝為敗,全軍潰散。
李靖的這個小花招其實是打心理戰,當時李唐的勢力已很強大,梁國軍隊之所以堅持和唐軍對抗,只是為了對蕭銑效忠,一旦蕭銑出了事,各地的將領自然會猶豫是否還有必要與唐朝為敵,當然不會拚命趕路到江陵和唐軍開仗。唐軍主將李孝恭採納了李靖的計策,於是大批梁軍艦船開始凄涼地漂往下游。果然如李靖所料,梁國下游的援軍見到無人艦後誤以為江陵已失守,這個假消息傳播開去,各地的援軍紛紛開始觀望,大大降低了行軍速度,唐軍得以有充分的時間圍攻江陵。
蕭銑不斷派人出城催促援軍,但這些求援使者都沒能沖出包圍,消息傳不出去(奇怪,蕭銑可以在長江里放些漂流瓶之類的東西來傳遞情報的,難道沒有想到?)。眼看唐軍攻勢凌厲,而自己的援軍遲遲不到,蕭銑終於絕望,認為與其力盡後與城共亡,不如在還沒山窮水盡時投降,還可以爭取個自首寬大處理。於是蕭銑與眾大臣痛哭一場,開城投降,梁國僅一個月時間就滅亡了。隨後蕭銑被送到長安,李淵根本不考慮他的自首情節,毫不留情地將他處斬。
唐軍以一個月時間滅亡梁國,李靖的戰功無人可比,李淵因此封李靖為上柱國,永康郡公,隨即李淵又任命李靖為嶺南撫慰大使,命令他乘勝進軍平定嶺南。嶺南地處偏僻,各地獨立勢力在隋末亂世中以自保為原則,在名義上曾歸附蕭銑、林士弘等反王,但基本處於無=狀態。武德四年十一月,李靖率部進入嶺南,大力採用懷柔手段,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嶺南各勢力紛紛投降。史載李靖在嶺南招撫所得計九十六州,六十餘萬戶,用今天的語言來說,李靖可謂和平統一祖國的大功臣了
(7)郭子儀:
(697~781) 名人名言網歡迎您的光臨
唐代將領。華州(今陝西華縣)人。天寶初以武舉補左衛長史,後官至兵部尚書、太尉兼中書令,曾出任天下兵馬副元帥,封汾陽郡王,被德宗李適尊為「尚父」。唐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叛亂,他任朔方節度使出兵單於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擊敗安祿山部將高秀岩。至德元載(756)多次擊敗史思明部,收復河北十餘郡,使叛軍陷入被動境地。後因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失守,奉命還軍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北)。至德二載(757),率軍攻佔河東,一度克潼關。五月,反攻長安(今西安),在清渠(長安西)失利。九月,從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軍及回紇軍15萬人在香積寺(長安南)北大敗叛軍,收復長安及洛陽、河西、河東、河南諸地。乾元元年(758)因進攻鄴城(今河南安陽)兵敗,被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仆固懷恩反唐,吐蕃、回紇兵相繼進犯,他又被起用,重新領兵,並屢上御敵之策。永泰元年(765)十月,在吐蕃與回紇大軍壓境之際,他利用矛盾,說服回紇反戈,大敗10萬吐蕃軍,穩定了關中局勢。郭子儀精於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深為部下敬服。他有政治遠見,曾提出削減冗官、選賢任能和輕徭薄賦的主張;並注意與少數民族修好,善待回紇,以取得其對唐的支持。他歷事四朝,勤於職守,對鞏固唐朝封建統治起了重要作用。建中二年六月病卒。
(8)狄青:
宋代將領。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行伍出身,19歲從軍,任皇帝侍衛。後應詔戍邊,任延州指使。他在同西夏作戰中,驍勇善戰,多次負傷,屢建戰功,深為戍邊名臣范仲淹、韓琦器重,累升至彰化軍節度使,樞密副使。皇佑四年(1052),廣源州(約今越南高平地區)部族首領儂智高稱帝,建大南國,攻佔廣南(今廣西、廣東)九州。狄青奉命率兵3萬進擊,大敗儂軍,收復邕州(今廣西南寧),殲敵萬餘人。儂智高逃大理(今屬雲南)。五年,升樞密使。狄青一生征戰,嚴於治軍,喜讀兵書。嘉佑元年(1056)去職,次年三月卒。
(9)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 ,相川湯陰(今屬河南)人,出身農家。北宋末年,以敢戰士應募入伍,任秉義郎 。建炎中,為東京留守宗澤部下統制。澤死,從杜元南下。建炎四年(1130),率軍收復建康,遷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紹興間,與偽齊、金兵戰,屢立戰功 。以鎮壓江西地區農民起義 ,得高余所獎「精忠岳飛 」的錦旗。四年(1134),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節度使。七年,拜太尉,湖北 、京西路宣撫使。九年,進開府儀同三司。十年,授少保、河南北諸路招討使。揮師北伐,連克蔡州、鄭州、洛陽,取得郾城大捷,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命退兵。次年,授樞密副使,被罷兵權,尋為秦檜陷,被害於大理寺獄,年僅三十九。淳熙五年(1179),追謚武穆。寧宗朝追封鄂王。寶慶元年(1225),改謚忠武。《宋史》有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岳武穆集》十卷 ,不傳。
(10)戚繼光:
(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代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
戚繼光始祖戚祥因避元末戰亂居安徽昌義鄉(定遠),後隨朱元璋起兵,戰死於雲南。明廷為追念戚祥開國之功,授其子斌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祥子斌,斌子王圭,王圭子諫,諫子宣,宣繼子景通,景通子繼光,歷6世160餘載均居蓬萊。
嘉靖三十八年(1559)親赴浙江義烏,精選3000名農民和礦工,訓練成一支軍紀嚴明的勁旅,史稱這支軍旅為「戚家軍」。他率這支軍隊在浙江先後取得高家樓、龍山、縉山、烏牛、松浦、鑒雲諸捷,扭轉了戰局。連當時妒功忌賢的兵部侍郎、浙江總督胡宗憲也稱這是「自有倭以來,未有若邇來數捷之痛快人心者」,誇贊戚繼光「勇冠三軍,身經百戰,累解桃諸之厄,屢扶海門之危」,「且任勞任怨,挺身幹事,誠無出其右者」。同僚們稱贊戚繼光「批亢搗虛,彼且畏之如虎;除凶雪恥,斯民望之如雲」,「豈直當今之虎臣,實為振古之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