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跆拳道的簡介
所謂跆拳道,跆(TAE),意為以腳踢、摔撞;拳(KWON),以拳頭打擊;道(DO),是一種藝術方法。跆拳道是一種利用拳和腳的藝術方法。它是以腳法為主的功夫,其腳法佔70%。跆拳道的套路共有24套;另外還有兵器、擒拿、摔鎖、對拆自衛術及10餘種基本功夫等。跆拳道是經過東亞文化發展的一項朝鮮武術,以東方心靈為土壤,承繼長久傳統,以"始於禮,終禮"的武道精神為基礎。
今日的跆拳道已不只是一種具有高度攻擊能力的方法,而且還是一種精巧的形體藝術和健身方法。技巧及控制力是跆拳道學習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每項技巧都富有刺激性與競爭性。跆拳道以赤手空拳進行訓練,培養毅力和爆發力,訓練習拳者如何運用一拳一腳在適當的環境中保護自己。可使手腳煉成可畏的武器,在專心致志的情況下出擊,常可產生一擊必殺的的驚人破壞力。這種力量是內功與外功綜合作用的結果。跆拳道運用骨胳、肌肉、關節的活動來調整身體,因此它是一種全身性運動。跆拳道的動作是適應人體生理特點的,加之修煉過程有合理的階段性,所以它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其訓練程序可歸納為:反省-判斷-勇氣-信心-自衛-自恃-獨立-沉著-領導-勇氣-合作-愛國。精通跆拳道的基本功和套路後,學習者就可以學習自由對抗。並籍相互磨練,流汗而建立彼此之間的真心信賴關系,絕不僅偏重於護身一項的技術。它不但培育具有護國衛民的堅毅卓越的精神力量,同時還具有鍛煉謙讓、寬容精神的一種活動。這種對抗很危險,對抗練習或比賽雙方都必須穿戴護具,以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跆拳道運動兇猛強悍,以人為實驗攻擊對象非常危險。故高手們都用磚瓦或木板來顯露身手,並且經常將攻擊目標拋向空中,然後跳起擊破。
跆拳道創始人 - 崔泓熙將軍
國際跆拳道聯盟總裁,跆拳道創始人崔泓熙將軍是韓國軍隊的創始人之一,也是當代的書法家,又是反獨裁政府的愛國民主人士。雖然他的身材不高,但他具有頑強的意志,崇高的信念,為普及跆拳道貢獻著自己的一切。現在,崔泓熙將軍領導著在全世界擁有120多個會員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跆拳道聯盟。
創始一個武道門派的人,必有其相應的魅力。崔泓熙將軍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和堅定的信念,把原本不見經傳的跆拳道發展成了符合現代人品味的健身防身的武道。他學過朝鮮的古典武道和空手道卻創造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武道。跆拳道完全是獨創的技術體系和東方思想結晶的完美結合。它不僅是易學易懂而且是超越了朝鮮,並已發展成世界范圍內的武道。它的足技與其他任何格鬥技術是沒有一點雷同。完全是獨創的。 崔泓熙於1918年11月9日出生在朝鮮咸鏡北道的一個偏僻的地方。因從小體弱,經常使父母為他擔憂。不過,在他幼小的年齡就已具備突出的堅強性格和愛國心。在他12歲時,他讀書的小學校以抵抗日本政府為理由,使他蒙受了無期停學的處分。這也可以說是有名的朝鮮光州學生反抗日本統治事件的餘波。
此後,他的父親將他帶到朝鮮著名的書法家韓溢東先生那裡學習書法。韓先生不僅是有名的書法家而且對朝鮮古典武道也頗有造詣。韓先生見新徒弟體質薄弱,在教他書道的同時,還傳授了朝鮮古典武道。目的是想增進他的健康。
1937年為了接受現代教育,年輕的崔泓熙去了日本。他在日本京都學習期間,向同鄉前輩金某學習了空手道。此後,不到兩年他已練成一段,充分顯示了他的熱忱和鬥志。隨後他在東京讀完一年半的預備學校之後進入了日本中央大學學習。同時他更加認真練習空手道,不久取得了二段,開始在大學和Y.M.C.A給許多同僚和學友傳授了空手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崔泓熙青年被強制徵集到日本軍,分配到平壤第42部隊。滿腔熱血的他為了展開民族斗爭,爭取主導起義活動與兩名柔道4段和5段在兵營內進行了較量。結果他只各一擊就將兩個柔道高手完全擊敗。由此他獲得了發動有名的平壤學員兵起義的主導權,並且得到了許多學員兵的響應,他們秘密地准備了起義暴動。
不料,就在將要起義的前幾天他們的活動被發現,為改變日本統治的學員兵起義事件不幸夭折。崔泓熙青年被監禁在陸軍刑務處,做了八個月的未決囚。在此期間,他身為事件的主謀者和空手道高手,被關進獨牢近一個月,倍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盡管他身為重犯,不僅秘密地在看守和同僚面前做了空手道示範,還常常指導偷偷進牢房的看手,幾乎把全刑務處變成了道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被判7年囚刑經受牢獄之苦的崔泓熙青年於1945年8月16日得到自由。隨後,他前赴漢城組織了學生兵團。
1946年1月15日作為創建韓國軍隊的創始人之一,他被任命為陸軍少尉。這對他來說是軍人生活的真正開始,軍隊也成了他為跆拳道發展到全世界的基地。從此,他以朝鮮古典武道和空手道為參考,經過反復研究和實踐為今天的跆拳道打下了基礎。
1946年4月他被提升為中尉。在這期間他不僅教授了韓國兵,就連住在附近的美軍也開始學習了他的的新武道。
1947年他晉升為大尉、少校,並在陸軍本部兼任情報參謀和軍事參謀。同時,他向漢城的美國憲兵學校介紹了他的的新武道。
1949年他晉升為大校後,去了美國陸軍綜合學校的高等軍事班學習。在那裡他也向同僚們介紹了他的新武道。
1950年歸國後,他負責前方地區的情報工作,並制定了韓國陸軍最初的情報規范體系。
1951年在釜山創設了陸軍綜合學校,他擔任了副校長兼教授部長。同年,晉升為陸軍少將。
1953年是崔泓熙將軍在軍隊生涯中最難忘的一年。因為他創設了29師團,並得到南太熙先生的幫助,培養了在全軍普及跆拳道的骨幹人員。
1954年崔將軍創辦了教授跆拳道的吾道館。同年他被推舉為當時韓國最大最有傳統的清道館的名譽館長,並直接指揮了清道館。
1955年初崔將軍創設了第三軍團為普及跆拳道創造了有利環境。
1955年4月11日,由各界著名人士組成的名稱制定委員會,在每人無記名提出的名稱中,一致通過了崔將軍提出的"跆拳"二字。由此,產生了跆拳道。唐手、空手、拳法、朝鮮古典武道等各種叫法不同的武道被統一為跆拳道。從此,他真正開始了普及跆拳道的事業。經過他的不懈努力跆拳道不僅在全軍普及,而且在各個大學也成立了跆拳道的組織。
1959年9月3日崔將軍盼望已久的大韓跆拳道協會成立了,他就任了會長。從此,他真正開始了在韓國社會普及跆拳道的事業。盡管跆拳道名稱統一之前的各種門派不斷地抵制跆拳道,但這絲毫沒有動搖崔將軍普及跆拳道的熱情。那時他再一次認識到要為後世留下具有優秀技術和崇高精神的跆拳道。從此,他開始了基礎技術和精神修養兩個領域的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1961年朴正熙將軍等少壯派發動了軍事政變。盡管崔泓熙將軍支持和幫助了自己的後輩朴正熙將軍,但在治國的理念上發生了分歧。這種分歧隨著朴正熙將軍的軍事政權的不斷鞏固,逐漸演變成了兩人的對立局面。剛直的崔將軍頂著壓力保持了軍人的獨立性和跆拳道的純潔和正義。
1962年崔將軍被派遣到馬來西亞任第一代韓國大使。
1964年末崔將軍歸國後,為了拯救名存實亡的跆拳道與各種抵抗勢力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1965年崔將軍就任了大韓跆拳道協會的會長。隨後升為二星將軍的崔泓熙率領韓國政府的跆拳道代表團,訪問了德國,義大利,土耳其,埃及,馬來自亞和新加坡。他們的精彩演武為各國成立跆拳道協會打下了基礎。
1966年3月22日,由韓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德國,美國,土耳其,義大利,埃及的九個協會在漢城正式成立了國際跆拳道聯盟。崔將軍被選為總裁。為了普及跆拳道崔將軍珍惜一分一秒的時間,奔忙於世界各國把全部精力和心血投入了跆拳道的普及事業。
1972年由於朴正熙總統的迫害,崔泓熙將軍不得不離開韓國流亡加拿大。朴正熙總統為了抵抗國際跆拳道聯盟的發展,1973年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聯盟,並任命金雲龍為總裁。一方面朴正熙總統命令情報部門不折手段地打擊和迫害崔將軍,另一方面用各種職位和榮華來引誘崔將軍。但是,他們的打擊和引誘沒有徵服崔將軍的意志。現在,80多歲高齡的崔將軍居住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市,仍然時時刻刻地關切著跆拳道的發展事業,還在往返於世界各國親自教授跆拳道。
⑵ 禪宗大師一行禪師在越南順化慈孝寺圓寂,這位大師有著怎樣的一生
這位大師一生潛心佛學、樂善好施、普度眾生、接善緣、弘揚佛法等。
⑶ 張禮泉的生平軼事
張禮泉拜竺法雲禪師學習白眉拳,以身為白眉派傳人為榮,但對初學之三派師傳亦未敢忘恩。為方便門人習練,張禮泉選其所傳之最好武術納入教材中,保留原有之招式,但身、手、腰、馬及發勁方面則以白眉拳的心法加以適當的改良。故此白眉一派之拳術,有其正宗的「直步標指」、「九步推」、「地煞」、「十八摩橋」、「黐粘拳法」、「空手入白刃」及「猛虎出林」,亦有李義所傳之「三門拳」,林石所傳的「十字扣打」及林合所傳的「鷹爪黏橋」。
其後,張禮泉更將各派之精要匯集,創編一套「四門八卦」。在實踐練習方面,更編成了一套對拆稱之為「脫跳拳法」使學者由淺入深。武器方面亦以同一宗旨,有白眉本派之「大陣棍」、「柳葉雙刀」、「回環雙拐」、「對拆棍」、「青龍劍」、「飛鳳雙刀」、「青龍偃月刀」、「軟鞭」及「方天戟」,亦採用了源自李家之「五行中欄棍」,火地的「三叉大扒」及林石的「仙花寶凳」。
對此,不少武林中人認為,張禮泉沒有把所學的各派拳術武器套路冠以白眉某某拳、棍、凳及扒等名稱,反而道出其來源,可見他對「武術忠於師承」之精神是絕對遵從的,是學武者的道德典範。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禮泉激於義憤,積極號召門人投身抗戰,以武報國。在其本人言傳身教的影響下,眾白眉派弟子挾武從戎,紛紛加入抗日隊伍。針對舊中國軍隊武器粗劣,裝備不足,近戰能力低下的弱點,張禮泉創編了著名的「勵存剌槍術」及大刀術,並將其傳授給黃埔軍校的學生。結果這套剌槍術及大刀術在1939年抗日戰爭長沙會戰的白刃格鬥中發揮了顯著的功效。廣州淪陷之際,張禮泉返回家鄉,在東江一帶擔任抗日游擊隊的武術教練。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回廣州擔任廣東省諜報機關的武術教官。後來,因內戰爆發,張禮泉便帶同兒子遷居香港。
「學習功夫能守己,英雄半點不欺人」
張禮泉雖然是學武之人,但他給人的感覺卻很和藹可親,不隨便與人動武,也少作應酬。他除擅長白眉派拳技外,還愛好廣泛,精達摩內功打坐法、遁術易數和跌打專科,喜愛養畫眉雀和鬥蟋蟀,平日閑來無事,還喜歡抽煙仔和打十五湖牌。1949年到了香港後,他開了葯店「保和堂」。張禮泉生前有兩個不喜歡,一不喜拍照;二不喜門下弟子設館授拳。因此,除曾惠博等少數徒弟外,其生前門人無一敢擅自授徒。
張禮泉有兒女六名,只得三個兒子學武,大哥炳森和三弟已故,四弟炳祥因年幼留在鄉間沒有習武。作為白眉派的宗師,他要求我們子承父業,把功夫作為終身職業,將白眉武學傳承下去,讓我們兄弟三人得到了最直接的武術熏陶。另外,他為人品格高尚,重武德,時常訓勉後輩不可恃強凌弱,秉承先祖遺訓:「學習功夫能守己,英雄半點不欺人」,也讓我們懂得了武術的真正含義,要以武防身,以德服人。雖然身為一代宗師,但他從來不擺架子,與新相識朋友很少談及功夫,更有些人不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宗師張禮泉。
在張禮泉之前,白眉功夫是不傳俗家弟子的。白眉派的發揚光大始於張禮泉之手,至今傳遍海內外,數十年間成為一大門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張禮泉和林耀桂的名字在東江已響當當,幾乎無人不識。他有些徒弟是按傳統收門生帖形式拜師,有些是收學費的,也有些當自己人一樣,並不需要做什麼拜師儀式,不過他們亦會時常給錢師傅用。張禮泉曾在台山縣廣海城教拳,亦曾在黃埔軍校任教官,曾在廣州安懷里設館授徒,後在香港新界等地授徒,門徒甚眾,可謂桃李滿門。1973年,白眉拳派成立白眉國術總會,2003年,張禮泉子張炳林和其他白眉派弟子成立全球白眉武術總會,樹幟武林。經其傳授的白眉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及第九代傳人,仍以發揚光大白眉拳技為宗旨,傳統地繼承並有所革新與發展,並遠播荷蘭、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 白眉派教規和武德很嚴格,一般不輕意傳人。在張禮泉之前,白眉功夫更是不傳俗家弟子的,而張禮泉學得此技也是源於一段機緣巧合。
1903年,張禮泉在廣州城郊六榕寺一帶的旗下街巧遇四川和尚蓮生。經比武較技,張禮泉為蓮生的拳技所折服,因年齡相近,志趣、性格相投,兩人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經常在一起切磋和研究武術。蓮生見他是學武良才,於是帶其到光孝寺謁見在那裡掛單的竺法雲大師。初時,竺法雲禪師並不願意收俗家弟子,但後來有感於張禮泉的真誠,遂納之為徒。張禮泉徵得家人同意,在光孝寺簽了三千兩香油後,開始跟隨竺法雲禪師苦練白眉拳。在竺法雲禪師的悉心教導下,經過近3年的苦練,除了彈子暗器外,張禮泉得到竺法雲禪師的全部武學真傳。不久,竺法雲禪師及蓮生與張禮泉道別,後不知所終。(整理) 張禮泉的高徒曾惠博在拜張為師前是有名的蔡李佛拳師,精青龍內氣功,全身抗擊力驚人,拳快腿重,能用腳脛掃斷腕口粗的圓木棒。上世紀20年代中期,他利用回鄉省親之機,率十數名徒弟到廣州向各拳派挑戰,結果每戰必勝,令當時的廣州武術界大為震驚。在友人的鼓動下,曾惠博到被冠以「廣東猛虎」張禮泉的武館要求比武,結果被迅速制服。曾惠博即跪地,誠心求拜入門,被張禮泉納入門下。自此,曾惠博便追隨張禮泉左右,執弟子之禮,習練白眉拳。藝成後,曾惠博在安南(即現在的越南)西貢市開設正骨醫館,並設立南強健身院授徒。1956年至1963年的鼎盛時期,他名下有白眉越勝堂、白眉群英堂、白眉越英堂、白眉聯勝堂等五間武館,弟子逾萬,規模為越南各武術流派之首。曾惠博去世後,其長子彼德繼承父業,傳播白眉拳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