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戲劇種類有哪些

越南戲劇種類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12 13:52:52

⑴ 戲劇的類型有哪些

戲劇有多種分類,按矛盾沖突的性質的不同,可段圓或以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按容量大小,可以分為多幕劇、獨幕劇;按表現手段的不同握伍,可以分為話劇、歌劇、舞劇、詩劇和戲曲。

關於「戲劇」還要注意狹義和廣義所指。從廣腔差義上講,戲劇包括話劇、中國戲曲、歌劇、舞劇等。從狹義上講,戲劇主要是指話劇。

⑵ 試分析中國宋朝戲劇與越南戲劇的關系

宋代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國家,推行了一系列改良政策,在政局穩定、經濟逐漸趨於繁榮的情況下,唐代曾興盛一時的音樂文化生活又重新活躍起來,宋代繼承了唐代留傳下來的一部分音樂文化遺產,在技術方面,從宋朝起,由於樂器,如琵琶和笛子、簫等樂器的改進和完善,記譜法的確定,演奏技術和器樂有很大的發展。更重要的是,由於社會經濟的繁榮,音樂舞蹈藝術及雜技相互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了戲劇這一十分重要的藝術形式。
在演出場所方面,由於宋代工商業的迅速發展,都市日趨繁榮,買賣日夜不絕於市,所以通俗文藝就在都市裡大為盛行,娛樂場所紛紛設立,當時人們稱娛樂場所為「瓦舍」或「勾欄」。據記載,大約在宋代崇寧年間(1102-1106年),瓦舍已經遍布宋朝都城汴梁東西南北四城。規模較大的瓦舍,一座就可容納大小勾欄五十多棚,觀眾上千人,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藝種類繁多,如演雜劇,傀儡戲、影戲、說史書等等。瓦舍為這些藝術形成的相互借鑒、融合與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戲劇藝術提供了社會基礎和物質基礎。
隨著瓦舍的出現,同時也產生了書會,當時人們把書會中的成員叫「書會先生」,也就是相當於現代的職業腳本作家,他們專門編寫話本、劇本等各種形式的演出腳本,為適當演出需要,書會組織還吸收了大批不得志的文人,這些文人經常與藝人合作,所以對舞台演出的要求非常熟悉。同時,藝人們經常與文人接觸,對提高演員的文學與藝術素質,提高演出質量與藝術創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宋代戲劇藝術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雜劇是宋代戲劇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廣泛吸收了瓦舍眾多的表演、舞蹈藝術,並將其有機地融匯綜合起來,從而形成了雜劇。雜劇除歌舞外,還有對話,大概由四五個人表演,他們塗脂抹粉,扮成不同角色,主要用唱詞和形體動作來表演故事。
宋代雜劇一般由四段組成,第一段為艷段,是正文的引子;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正雜劇,是一些故事演唱,滑稽說唱或舞蹈,第四段是雜扮,主要是些調笑的內容。宋代雜劇雖然夾雜了大量調笑內容,但它還是能起到針砭時弊,諷刺社會不良現象的作用,特別是在南宋時期,它的諷刺性更強。從內容方面雜劇大約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以對話為主,以不同角色之間的對白講述故事,推動情節發展。第二類是以歌舞為主的歌舞戲,據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雜劇在歌舞戲方面又分以下幾類:第一類是歌唱故事的,這類演出用歌唱講述一個故事,而且有具體人物的描寫,第二類以描述生活中的實物來反映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第三類是敘事性的節目,以描寫某種行業為題材,第四類以曲調來唱四季變化的自然景物,第五類則是由一些滑稽、調笑的唱段組成的劇目。
宋代戲劇的形成和發展是歌舞、說唱等藝術形式融合交流的結果,它對元曲及明清小說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是中國戲劇發展進程中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

⑶ 越南的戲劇舞蹈從何演變而來的

越南的戲劇舞蹈是在越南戲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越南戲劇的產生發展較為復雜,根據現狀推測,是以中國元雜劇為基礎,吸收了一些越南流行歌曲後形成的,內容為傳統的古代戲,兼用韻文和散文,分折演出。唱詞和說白全用越漢音,唱腔纏綿悱惻,舞蹈性較強,所演多為忠臣孝子等故事。

有記載的最古老的表演形式是trohe,是前黎朝時期由LieuThuTam創作的一部滑稽劇。陳朝出現了兩種新的戲劇類型:hatgiaumat(即戴面具的表演)和hatcoitran(即穿比較少衣服的表演)。今天的戲劇是宮廷戲劇、民間表演和外國舞蹈的混合,主要有三種類型的表演:cheo、hattuong和cailuong。

⑷ 戲劇文化詳解:越劇有哪些流派分類

越劇是中國的第二大劇種,僅次於京劇液埋,有第二國劇之稱。越劇是流傳最廣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浙江,流寬運傳於世界可見其影響力有多大。歷經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的歷史演變。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去了解越劇有哪些流派分類。

1、袁派,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梁祝哀史》中的祝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袁派是袁雪芬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袁派優秀傳人有戚雅仙、張雲霞、金采風、呂瑞英、筱水招、朱東韻、方亞芬、陶琪、華怡青、李沛婕、陳慧迪、徐瓊、徐曉飛等。

2、范派,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李娃傳》中的鄭元和、慎埋梁《打金枝》中的郭嬡等。范派是范瑞娟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范派優秀傳人有丁賽君、陳琦、史濟華、邵文娟、史濟華、陳雪萍、江瑤、章瑞虹、韓婷婷、孟科娟、方雪雯、吳鳳花、章青青、王柔桑、陳昕其(原名陳瑞鴻)、徐銘、筱明珠等。

3、尹派,尹派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盤妻索妻》中的梁玉書等。尹派是尹桂芳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尹派優秀傳人有:筱桂芳、尹瑞芳、邢桂芬、尹小芳、陳書君、茅威濤、趙志剛、蕭雅、王君安、張雪芬、陳麗宇、王一敏、邢麗華、王偉平、李霄雯、王清、齊春雷、張琳、楊魏文、吳素飛、蔡浙飛等。

4、傅派,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情探》中的敫桂英、《李娃傳》中的李亞仙、《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人比黃花瘦》中的李清照等。傅派是傅全香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傅派優秀傳人有薛鶯、張金月、胡佩娣、張臘嬌、洪芬飛、陳嵐、何英、陳穎、陳飛、顏佳、陳藝、裘丹莉、董鑒鴻、盛舒揚等。

5、徐派,徐派代表作有《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西廂記》中張珙、《春香傳》中李夢龍、《追魚》中張珍、《北地王》中劉諶等。徐派是徐玉蘭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徐派優秀傳人有:金美芳、劉麗華、湯麗芳、劉覺、汪秀月、錢惠麗、邵雁、陳娜君、鄭國鳳、翁荔英、張小君、周偉君、黃燕舞、劉志霞、楊婷娜、潘婉婉等。

6、戚派,傅派代表作有《龍鳳花燭》、《婚姻曲》、《香箋淚》、《血手印》等。戚派是戚雅仙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戚派優秀傳人有:周雅琴、朱祝芬、傅幸文、王杭娟、王毓梅、朱藺、余福英、鄒紅、金靜、周美姣、徐潔明、錢麗文、戚繼仙等。

⑸ 越南戲劇的劇種類型

嘲劇《觀音氏敬》
嘲劇的產生和早期流傳情況,在越南古籍中未見記載。據越南戲劇研究者們推測,可能於李陳朝(11~13世紀)時期即已流行民間,陳朝後期傳入宮中,成為宮廷娛樂項目之一。到了黎朝,它在宮中的地位下降。但因它的劇目內容反映現實、音樂明快輕松、唱腔接近民歌,所以在人民群眾中有很強的吸引力。到20世紀初,西方文藝思潮傳入越南,在城市裡嘲劇不再像以前那樣受歡迎,20世紀初河內的嘲劇院全部被迫關閉。
1952年越南勞動黨中央提出了挖掘民族藝術遺產的方針,嘲劇的情況得到改善。編導者們創作出許多新劇本,為抗戰和土改服務。在第三聯區(中部),還把中國電影腳本《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等改編成嘲劇。1954年和平恢復後,嘲劇獲得顯著的發展,成立了嘲劇研究會,民族歌劇學院也設立了嘲劇系。
嘲劇中總有丑角的滑稽表演,富有諷刺特色。它還比較注重情節發展,劇情曲折豐富。 改良劇是法國佔領越南以後產生的劇種。發源地在南圻永隆省。原是一種由一人說唱並配合一些簡單表演的曲藝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殖民者出於搜刮民財的需要,組織一些改良劇劇團進行巡迴演出。這些劇團用古樂伴奏,演出效果好。於是,一些劇作家把一些名著改編成劇本,並按劇情需要,將原由一人說唱的形式改為由多人扮演的多出本戲,演出很成功,從此便逐漸推廣。改良劇的鼎盛時期僅只10年(1920~1930)左右,在此期間,越南幾乎舉國爭演。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改良劇開始走向衰落。
1951年文藝界貫徹越南勞動黨中央的文藝方針,改良戲推陳出新,使其題材和現代革命內容日趨接近,有些劇本深受歡迎,如《紅土上的姑娘》、《一位南方的女演員》等,改良劇從此得到了復甦,並逐步發展。 話劇是從西方傳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些進步學生和公務人員把《一杯毒葯》、《安南法國大人》等劇搬上了話劇舞台,為越南話劇奠定了基礎。
1931年後,革命處於低潮,越南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陷入彷徨之中。這種思想在話劇舞台上得到反映,出現了表現個人哀傷、悵惘感情的劇目,如《烏江上的笛聲》、《荊軻》等,故事雖仍取材於中國,情調卻反映了越南當時的現實。
1936年後,話劇舞台演出了許多反映現實的劇目,如《沒有回聲》、《金錢》等。後殖民者對越南文化加緊控制,1940年日本軍國主義踏上越南國土,話劇受到摧殘。八月革命成功後,話劇不斷向前發展,其內容及時而尖銳地反映了社會的現實生活。60、70年代,反映抗美救國斗爭、北方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劇目競相出現,如《郡長》、《一條人命》、《放冷槍的姑娘》、《後方之火》、 《前線在召喚》、《一雙眼睛》、 《來自長山》、《你的愛》、《祖國》等等,其中《哪兒有敵人咱沖向哪兒》曾獲文藝獎。
(顏保)

⑹ 越南戲劇舞蹈有哪些概括

戲劇藝術繼承和發揚了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中的精華,在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為了表達內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動作體系和人體美學法則,同時形成了與故事情節、唱腔讀白整體配合得十分和諧的外在形態,具有與一般民間舞蹈所不同的藝術特徵。舞蹈作為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段之一,在戲曲表演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戲劇舞蹈是用戲劇結合舞蹈動作的一種表演形式。在戲劇舞蹈中,每個演員的動作都有規定程式和含義,動作要求膀不搖,肩不動,裙邊兒不散,足尖不露,快而不亂,穩而不慢,既有敏捷度又需保持美感,舞蹈有感情、有節奏、有層次、有章法,基本以表現戲劇故事為重點。戲劇廣泛吸收越南民間音樂舞蹈,從封建社會直至近代形成的地方戲有不少是直接由各地的民間歌舞發展演變而成的。越南戲劇有很多程式化的舞蹈動作與中國戲曲是相似的,如上馬、跑馬、射箭、劃船等,但中國的戲曲里的各種跟斗,近於特技的動作在越南戲劇舞蹈里就很少看到。越南傳統戲劇里一些基本的舞台形式,直到19世紀才基本固定下來,如走成―條線,坐放丁字步,舞有回還等,戲劇舞蹈節奏鮮明、動靜結合,用舞蹈的形式講述故事,深受越南觀眾喜愛。兩國戲劇唱與舞的結合方式都是邊歌邊舞,與崑曲「無歌不舞,無舞不歌」的特點相似。

⑺ 戲劇文化詳解:越劇有哪些流派分類

7、王派,王派代表作有《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忠魂曲》侍段如中的楊開慧、《西園記》中的王玉貞、《孟麗君》中的孟麗君、《玉蜻蜓》中的玉貞等。王派是王文娟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王派優秀傳人有孟莉英、錢愛玉、周雲娟、舒錦霞、單仰萍、洪瑛、俞建華、何炯華、王志萍、李敏、陳曉紅、王桂萍、陳萍、宓永仙、忻雅琴、李旭丹、夏藝奕等。

8、陸派,陸派代表作有《珍珠塔》中的方卿、《綵樓記》中的呂蒙正、《情探》中的王魁、《盤夫索夫》中的曾榮、《碧玉簪》中的王玉林等。陸派是陸錦花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陸派優秀傳人有曹銀銻、陳文治、夏賽麗、黃慧、廖琪瑛、許傑、裘巧芳、張宇峰、徐標新等。

9、畢派,畢派代表作有《王老虎搶親》中的周文賓、《白蛇傳》中的許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龍、《血手印》中的林招得、《賣油郎》中的賣油郎、《三笑》中的唐寅等。畢派是畢春芳創立的越劇小生流派。畢派優秀傳人有:楊文蔚、丁蓮芳、董蓓芬、丁蓮芳、畢繼芳、徐寧生、楊童華、張鎮英、徐文芳、戚小紅、丁素芬、楊童華、丁小蛙、孫建紅、阮建絨、、李曉旭等。

10、張派,張派代表劇目有《貂蟬》、《秦香蓮》、《相思曲》等。張派是張雲霞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張派傳人有:薛桂珍、袁小雲、何賽飛、楊學梅、吳國蘭、舒雪芳、洪倩等。

11、呂派,呂派代表作有《三看御妹》、《穆桂英掛帥》、《金山戰鼓》、《九斤姑娘》、《打金枝》等。呂派是呂瑞英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呂派優秀傳人有吳素英、孫智君、張詠梅、吳素英、陶慧敏、黃依群、陳輝玲、周柳萍、趙海英等。

12、金派,金派代表作有《盤夫索夫》、《碧玉簪》、《紅樓夢》、《漢文皇後》等。金派是金采風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金派優秀傳人有謝群英、黃美菊、裘錦媛、樊婷婷、樊建萍、張杭英、陳莉萍、史燕彬等。

13、張派,張派代表作有《凄涼遼宮月》、《金山戰鼓》、《二堂放子》、《九斤姑娘》等。張派由張桂鳳創立。張派優秀傳人:王金萍、張國華、董柯娣、孫偉娟、張承好、鄭曼莉、章海靈、王曉玲、樂彩珍、吳群、蔡燕等。

【結束語】越劇對中國乃至是全世界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啊。越劇與京劇都被流燃數傳的很廣,很多的外國人老啟也慕名來學中國戲曲,這就是中國戲曲的文化魅力所在。

⑻ 戲劇的分類

其時共有 360多種!以下的48種是最常見的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41、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42、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43、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44、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46、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47、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48、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閱讀全文

與越南戲劇種類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班牙對伊朗多少分鍾進的球 瀏覽:480
伊朗是哪個國家的人 瀏覽:926
尼泊爾怎麼去印度走哪個口岸 瀏覽:736
去越南工資多少錢 瀏覽:393
伊朗人喜歡什麼禮品 瀏覽:971
印度公司怎麼出港 瀏覽:241
為什麼俄羅斯買伊朗油 瀏覽:890
崽崽中國環游19關怎麼玩 瀏覽:883
印尼駕駛證多少個號碼 瀏覽:260
英國研究生一般什麼時候申請 瀏覽:912
英國女王為什麼用同一傘 瀏覽:35
中國援助義大利說明了什麼 瀏覽:684
伊朗肺炎是怎麼得的 瀏覽:600
印度購買kamagra多少錢 瀏覽:68
廣東彼岸花在中國哪裡 瀏覽:167
伊朗有什麼巷子 瀏覽:752
從西安哪裡買義大利小靈緹便宜 瀏覽:103
中國o2o平台有哪些 瀏覽:494
六盤山在哪裡中國地圖 瀏覽:144
伊朗美國中國怎麼辦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