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天琴是哪個民族的樂器
天琴是壯族的樂器。
演奏天琴時可採取坐奏或立奏兩種姿勢。坐姿姿正彈奏時,將琴桿斜橫於胸前,琴筒置於右腿上或外側,琴頭斜向左上方,成45°角;立姿彈奏時,將背帶掛於頸項,琴桿斜橫胸前,琴筒置於右腹前,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扶琴按弦,右手常以拇指、中指和無名指構成三點按住琴筒面板兩側,用食指指尖彈弦,也可用右手執撥片在琴筒上方撥彈。
壯族有名的樂器有
銅鼓、馬骨胡、葫蘆胡、厚胡、小三弦、月琴、天琴等。馬骨胡是壯族拉弦樂器,音色清脆明亮、悅耳動聽,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曲、說唱音樂、壯劇和布跡仔悔依戲等戲劇伴奏。
馬骨胡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筒置於左腿上或夾於兩膝間,琴桿直立,左手持琴按弦,戚銷右手執弓在兩弦間拉奏。演奏民間曲調時,只用第一把位,很少換把。演奏技巧左手有打音、倚音和滑音等,右手有前挫弓、後挫弓、小跳弓、打音、倚音、滑音和頓弓等。
天琴是壯族人使用的彈撥類弦鳴樂器。壯語稱鼎叮,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愛。天琴常按四度或五度關系定弦,但民間習慣把裡弦定為高音、外弦定為低音,這又是與其它少數民族樂器不同之處。
演奏天琴時可採取坐奏或立奏兩種姿勢。坐姿彈奏時,將琴桿斜橫於胸前,琴筒置於右腿上或外側,琴頭斜向左上方,成45°角;立姿彈奏時,將背帶掛於頸項,琴桿斜橫胸前,琴筒置於右腹前,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扶琴按弦,右手常以拇指、中指和無名指構成三點按住琴筒面板兩側,用食指指尖彈弦,也可用右手執撥片在琴筒上方撥彈。
❷ 壯族的樂器
壯族樂器:天琴、扁擔、馬骨胡、邊鼓、波列、邕寧壯族八音、礱
1、天琴,壯族人(布偏與布岱支系)使用的彈撥類弦鳴樂器。天琴的外形、構造和用料均獨具特色,琴筒與板胡相似,琴頭正窄側寬,琴桿既細又長。琴頭、琴桿用三節木料相接而成,未用一個釘,未塗一點膠。
2、扁擔,壯族互擊體鳴樂器,獨特的民間樂器,源於勞動工具和日常生活。常用於壯族民間舞蹈伴奏。在全國各地區都分布廣泛,主要用於原始農業陪判,現代農業很少用了。
3、馬骨胡是壯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樂器,因琴筒用馬骨製作而得名。馬骨胡外形美觀,琴聲悠揚清脆,演奏起來如珠落玉盤般悅耳。壯族馬骨胡藝術流行於廣西西部大部分壯族聚居區和貴州、雲南部分地區。
4、邊鼓是壯族混合擊膜鳴樂器。在壯族銅鼓樂合奏中,邊鼓是主要的襯托樂器,常用於銅鼓樂合奏和道公歌舞伴奏。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東蘭、巴馬一帶。
5、波列,是壯族雙簧氣鳴樂器。壯語又稱比列、別列,漢族稱壯族嗩吶。是歷史較悠久的民間樂器,經過改革,音色優美、音域擴展,已成為優良的獨奏樂器。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寧明、蘆臘改 憑祥和南寧等局罩地。
❸ 舞蹈走在山水間是什麼民族的舞蹈
舞蹈《走在山水間》是壯族舞蹈。
壯族舞蹈源於對狩獵的模仿,但它常與巫師酬神的活動密切聯系。巫師敬神總是邊跳邊唱枯宏,樂神消災祈福。最早記錄,花山壁畫中壯族舞蹈的實際是搏返當時壯族先民對蛙神的頌歌。
這種舞姿的形狀是兩臂張開彎肘上舉,兩腿蹲成弓步,動作粗獷有力,賦有特色,被稱為蛙形舞基敗飢姿。魏晉時代,僚人祭鬼神時,跳鬼鼓舞。名史家黃現璠認為:"秦漢時期,壯族先民的音樂舞蹈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3)天琴是越南哪個民族的樂器擴展閱讀
壯族的舞蹈有「舂堂舞」、「綉球舞」、「撈蝦舞」、「採茶舞」、「扁擔舞」、「銅鼓舞」等等。
舞蹈的特點是主題鮮明,舞步雄捷,詼諧活潑,感情逼真,時而激昂慷慨,時而纏綿悱惻,充分體現了壯族勞動人民的倔強和愛憎分明的性格。
壯族民間常用的樂器有嗩吶、蜂鼓、銅鼓、大鼓、銅鐃、銅鑼及笙、簫、笛、馬骨胡、天琴等。
天琴是壯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主要流傳於廣西西南部與越南交界的龍州、寧明和防城一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壯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傳說《媽勒訪天邊》中,壯族先祖媽勒就是彈著天琴去天邊尋找太陽的。
❹ 壯族樂器「天琴」有何美麗傳說
在壯族的偏人與岱人中流傳。原為天婆(巫婆)為人禳災治病時所用,後來,這種巫術性質的彈琴歌舞演變為群眾性的娛樂活動,但仍稱唱天、彈天、跳天。所用樂器便稱天琴。傳統天琴長約120厘米。琴桿木製,雕龍紋。琴頭雕成鳳形、帥印、太陽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製弦軸。琴筒用葫蘆或麻竹筒制。呈半球狀,厚10厘米,前11膠麻竹殼或薄桐木板,面徑11厘米,後端鏤刻花紋為音窗。竹製琴碼,張絲弦。琴體各部可橡咐拆裝組合,便於攜帶。現代天琴,琴桿長90厘米、呈半圓柱狀,桿身無飾。琴頭平頂,琴筒天麻竹或鐵制,圓形,直徑10厘米,張絲弦或尼龍弦。定弦c1、g或d1、g。裡弦定高音,外弦定低音。音域g—g3。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碼如兄里天琴被視為神聖之物,只有天婆在「跳天」時才能使用。「跳天」最初是偏人的一種僻異的迷信表演形式,由一位叫作「天婆」的婦女,身穿長裙,頭戴珠絨帽,手持天琴邊彈、邊唱、邊舞。她自稱是天上的仙姑下凡來到人間玩樂、解難和降福。天婆的天琴被看作是天上神物,平時是不準動的,要用時也得先敬了香之後,才能取下遲襲彈奏。
❺ es天琴是什麼意思
天琴是壯族人(布偏與布岱支系)使用的彈撥類弦鳴樂器。
壯語稱鼎叮(壯文:den,越南文:then),由樂器發聲諧音而得名。形制獨特,音色圓潤明亮,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愛。
❻ 天琴的演奏
演奏天琴時可採取坐奏或立奏兩種姿勢。坐姿彈奏時,將琴桿斜橫於胸前,琴筒置於右腿上或外側,琴頭斜向左上方,成45°角;立姿彈奏時,將背帶掛於頸項,琴桿斜橫胸前,琴筒置於右腹前,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扶琴按弦,右手常以拇指、中指和無名指構成三點按住琴筒面板兩側,用食指指尖彈弦,也可用右手執撥片在琴筒上方撥彈。天琴常按四度或五度關系定弦,但民間習慣把裡弦定為高音、外弦定為低音,這又是與其它少數民族樂器不同之處。民間定弦並無固定的標准音高,一般多根據演奏的曲調或伴奏人聲高低的不同,常定弦為:c1、g;d1、a或d1、g;e1、a。音域可達兩個半八度以上,但通常只使用中低音區的一個八度多,即人聲吟唱所用的音域范圍。發音明亮豐滿,音色圓潤甜美。天琴有著較豐富的表現力,常用單音、雙音、打音、長音、頓音和滑音等演奏技巧,尤其用中音和低音演奏兩個對比聲部時效果更佳。可以表現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擅長演奏歡快和抒情的曲調。可用於獨奏或為民歌、舞蹈伴奏,也可一人或多人邊彈、邊唱、邊舞。是壯族支系偏人文娛活動中使用的唯一彈弦樂器,不論男女都喜愛彈奏天琴,特別是民間藝人和歌手演奏技藝更高。天琴獨奏,又稱「彈天」,演奏中有大跳的換把動作,常運用上下滑音,節奏鮮明,曲調輕松活潑,委婉動聽。傳統的演奏曲目有三十多首,其中在民間流傳較廣的獨奏曲有:《邀仙曲》、《逗天曲》、《彈天曲》、《解悶曲》、《歡樂曲》、《 舞曲》、《天琴聲聲應妹心》、《頌路》和《慶豐收》等。
用天琴伴奏歌唱(山歌或敘事歌)的表演形式,又稱「唱天」。伴奏時換把較少,常以右手食指彈撥雙弦,左手只按一弦,從而產生合音效果。由一人獨唱、一人伴奏或一人自彈自唱的稱作「獨天」,兩人以上彈琴對唱的稱作「對天」,伴歌中,歌聲和琴聲的節奏、節拍、速度等均不相同,千變萬化,但又結合融洽。過去的民間藝人還在腳尖掛上一串小銅鈴,合著樂曲的節拍抖響,使「唱天」更富有地方特色。龍州清室文官黃敬椿有詩雲:「口出蠻音鶯弄響,足搖鈴子手揮弦。」真實地描繪了演奏者唱、弦、鈴三者兼顧的生動表演姿態。較著名的唱天曲目有:《開場曲》、《唱牛》、《四季》、《好年景》等。
「跳天」是天琴演奏者邊彈琴 邊唱歌邊跳舞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這種形式多為群眾性的娛樂活動,常在節日、慶豐收或婚娶喜慶等場合進行,人數眾多,場面浩大,個個情緒激動,人人歡暢快樂。
在龍州一帶,天琴還用於紀念民族英烈的活動中,這里很多地方都為東漢忠烈馬援等民族英雄建有祠廟,每年有固定紀念日。屆時,人們自發地穿著以紅色為主的服飾,向英靈敬獻各種供品,表達緬懷之情。人們有的手持樂器演奏,有的歌舞翩翩,天琴則是樂隊中唯一的主奏樂器。
每年三月三 是壯族人民的歌節。偏人也要隆重地歡度自己這個傳統的「阿寶節」,在防城各族自治縣垌中鄉板典村組織的盛大的阿寶活動中,不僅偏人興高采烈地參加,這里還有二國、三省、四縣(即中國廣東、廣西的防城、上思、寧明縣、越南廣寧省平察縣)的數千人前來助興。「阿寶節」里最幸福的是男女青年,他們在對歌中尋覓情人,首先用歌聲互問名姓、身世,並向對方問候、祝賀,進而相互考察才能,表達愛慕之情,兩人分別時也要用歌聲勉勵、相送。當對歌達到高潮時,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邊彈、邊唱、邊舞,盡情歡樂。天琴既是歌唱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這種活動有時要持續幾天幾夜。節日中播下的愛情種子,日後將會開放出朵朵幸福之花。
❼ 壯族天琴幾弦的
是兩根的.
天琴是壯族彈弦樂器,常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現流行於廣西 壯族自治區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等地。
200年前天琴已經在南疆十萬鍵攔大山南麓的壯族支系布偏人中流傳,布偏語稱「叮叮」。在封建社會里,天琴被視為神聖之物,只有天婆在「跳天」時才能使用。「跳天」是布偏人一種迷信表演形式,由一個叫「天婆」的婦女,身穿長裙,頭戴絨帽,手持天琴邊彈、邊唱、邊舞,並自稱是天上的仙姑下凡來到人間玩樂、解難和降福。天婆的天琴被看作是天上神物,平時是不準動的,要用時也得先敬香,然後才能取下彈奏。
每年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笑型的「歌節」,布偏人也要歡度自己的「阿寶節」。節日期間人們對歌、歡舞,參加者成千上萬。當對歌達到高潮時,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邊稿升胡唱、邊舞,盡情歡樂。這時,天琴既是歌唱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❽ 壯族天琴的缺點
琴桿無品,很難掌握音準,不利於傳承和普及。天琴是壯族人(布偏與布岱支系)使用的彈撥類弦盯唯頌鳴樂器。壯語稱鼎叮(壯文:den,越凱鄭南文:then),由樂山腔器發聲諧音而得名。主要缺點是琴桿無品,很難掌握音準,不利於傳承和普及;其次是只有兩琴弦,音域窄,加上只用食指打節奏伴唱,還有音域沒有充分用上。
❾ 壯族民間常用樂器有什麼
壯族民間常用的樂器有嗩返神吶、蜂鼓、銅鼓、大鼓、銅鐃、銅鑼及笙、簫、笛、馬骨胡、天琴等。
其中天琴是壯族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主要流傳於廣西西南部與越南交界的龍州、寧明和防城一帶,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壯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傳世世凱說《搜喚媽勒訪天邊》中,壯族先祖媽勒就是彈著天琴去天邊尋找太陽的。
❿ 壯族人彈的天琴有什麼傳說
壯族天琴產生的年代歷來說法不一,作為巫文化的產物,多數人認為其應誕生於古駱越巫文化盛行時,距今大約有兩千年的歷史。它的發源地也有寧明、龍州、憑祥和防城等說法,甚至有人認為它是由越南傳入。
她彈唱求天降雨,結果天下大雨,人類得救。「將千金」造鼎求天顯靈的消息傳開後,遠近村民大都來求「將千金」彈鼎祈福禳災。在這個傳說中,這位先祖所做的鼎是由葫蘆、桃木、胡須構成,並對天琴能求神問天的功能做了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