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如何打通廣西與越南的絲綢產業

如何打通廣西與越南的絲綢產業

發布時間:2023-06-11 23:07:31

⑴ 廣西與越南貿易往來的結算方式

現金結算。在廣西與越南交易中,大多數交易者選擇人民幣結算,以現金結算為主佔90%。來自小額貿易的結算大多數通過銀行。2003年中國銀行廣西分行與越南外貿銀行簽訂了《邊境貿易外匯管理辦法》,允許中越貿易企業可使用人民幣、越南盾等多種形式計價結算。

⑵ 廣西和越南的經濟發展史

一、廣西與越南經貿發展的現狀與特點 1、廣西與越南經貿發展現狀 (1)出口貿易和邊境貿易發展情況。越南1986年「改革開放」以來中越雙方貿易有了長足的發展。2000-2004年廣西與越南貿易額占廣西外貿額的比重在14.3%-20.9%之間,佔全國對越貿易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1.8%、10.3%、14.9%、14.4%和11.2%。廣西對越南的貿易額在與東盟各國的貿易額中排在第一位。2005年,廣西與越南貿易額達到9.87億美元,同比增長31.1%,占廣西對外貿易額的19%,占廣西對東盟貿易額的80%。 (2)廣西與越南進出口主要商品情況。雙邊進口貨物結構,按照商品類多樣化和滿足雙方日益提高的要求這一方向不斷發展。越南向廣西出口大約100多種貨物,其中包括:原料、燃料(原油、天然橡膠、煤炭、各類礦石和各類精油);糧食農作品(胡椒、花椒、花生和各類熱帶水果);新鮮和冷凍的各類水產品(蝦、魚、蟹、魷魚等)以及日常消費品(手工藝品、拖鞋、高級家庭用品等)。廣西也向越南市場出口多達200多種商品,如:生產線(立式水泥爐等);機器設備(醫療、運輸、農機等);原料(汽油、化肥、水泥、鋼鐵、建材等);農產品(化肥、農葯、谷種、等)以及日常消費品(摩托車、服裝、兒童玩具、電子產品等)。 (3)廣西與越南相互投資發展情況。截至2005年底,廣西在越南投資項目共49個,投資額2124萬美元。越南在廣西資項目共18個,投資額1548萬美元。中國在越南的投資區域從北越各省市,如:河內、海防、廣寧、南定、太平等,已擴大到南越的見港、小河等。中國對越投資領域十分廣泛,包括酒店、商場、食品包裝的印刷、民用電器的安裝、各類農機的生產安裝、汽車零件的生產與組裝、家畜飼料的生產。

⑶ 介紹一下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同時也是一個海洋國家。中國大陸的東部和南部都面臨大海,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海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沿海地區的居民,很早就從事航海活動,不斷探索海外未知的世界。由於中國人和亞洲、非洲以及歐洲廣大地區居民的共同努力,逐漸建立起一條聯結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人們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眾所周知,絲綢是古代中國的特產,也是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商品。古代東西方的陸上和海上交通線都以絲綢命名,說明中國在東西方交往中處於一種舉足輕重的特殊地位。
海上絲綢之路是一條陶瓷之路、絲綢之路、香料之路、茶葉之路,涵蓋了中國的港口史、造船史、航海史、海外貿易史、移民史、宗教史、國家關系史、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等諸多具體內容,涉及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和大洋州。本書詳細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和拓展,見證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悠久歷史。
通過對海船和出土陶器,以及有肩有段石器、銅鼓和銅鉞的分布區域的研究得知,先秦時期的嶺南先民已經穿梭於南中國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其文化間接影響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島嶼。

根據出土遺物以及結合古文獻的研究表明,南越國已能製造25~30頓的木樓船,並與海外有了相當的交往。說明「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於漢武帝滅南越國之後。東漢(特別是後期)航船已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已第一次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中國帶有官方性質的商人也到達了羅馬。這標志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隨著漢代種桑養蠶和紡織業的發展,絲織品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輸出品。乳香(薰爐)和家內奴僕(托燈俑)乃以往輸入品中所未見。據《漢書-地理志》記載,中國出口船舶「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今廣西境內)開航」,這是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記載,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出口港是廣東徐聞和今廣西合浦的證明。
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引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葯材、寶石等進口貨物。
由於兩漢版圖擴張到今東南亞的部分地區,政府加強了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港市的管理,例如在今徐聞「置左右候官,在縣南七里,積貨物於此,備其所求,與交易」。也出現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商業城市,例如番禺、徐聞、合浦(今合浦附近)、龍編(今越南河內)、廣信(今梧州)、布山(今貴港)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嶺南與內地的水路和陸路交通也由此顯得重要而得到修治。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紡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後,西漢的商人還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兩條主線路,比陸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更為悠久。東海起航線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鮮傳授田蠶織作技術。箕子於是從山東半島的渤海灣海港出發,走水路抵達朝鮮。這樣,中國的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通過黃海最先傳到了朝鮮。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兵吞六國時,齊、燕、趙等國人民為逃避苦役而攜帶蠶種和隨身養蠶技術不斷泛海赴朝,更加速了絲織業在朝鮮的傳播。
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通過朝鮮半島或經由日本海環流水路,交往十分方便。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關於蠶業的傳說。傳說在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船員、百工、數千人東渡日本,傳播養蠶技術,日本人民後尊祀徐福為「蠶神」。也有記載說,公元前三世紀,江浙一帶的吳地有兄弟二人,東渡黃海至日本,傳授蠶織和縫制吳服的技藝。其後,內地人士或經由朝鮮、或從山東出發,三三兩兩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並促進了日本蠶業的發展。
據日本古史記載,西漢哀帝年間(公元前6年),中國的羅織物和羅織技術已傳到日本。公元三世紀,中國絲織提花技術和刻版印花技術傳入日本。隋代,中國的鏤空版印花技術再次傳到了日本。隋唐時期,日本使節和僧侶往來中國頻繁,他們在浙江台州獲得青色綾,帶回日本作樣板,仿製彩色錦、綾、夾纈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國唐代的名稱,如:絞纈、臘纈、羅、綢、綾、羽等。
唐代,江浙出產的絲綢直接從海上運往日本,絲織品已開始由禮物轉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當時日本的首都,可以說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終點,正倉院則是貯藏官府文物的場所。今日的正倉院已成了日本保存中國唐代絲織品的寶庫,其中的很多絲織品即使在大陸也很難見到,諸如彩色印花錦緞、獅子唐草奏樂紋錦、蓮花大紋錦、狩獵紋錦、鹿唐草紋錦、蓮花紋錦等,還有不少中國工匠當時在日本製作的、兼具唐代風格與日本民族特色的絲織品。
宋代以後,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有多條航線。海上絲綢之路因運送其他貨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葯之路之稱。
從3世紀30年代起,廣州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孫吳政權黃武五年(226年)置廣州(郡治今廣州市),加強了南方海上貿易。有史料可稽,東晉時期廣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對外貿易涉及達十五個國家和地區。唐宋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元代時,廣州的中國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廣州仍然是中國第二大港。在海上絲綢之路2000多年的歷史中,相對其他沿海港口,廣州被認為是唯一長期不衰的港口。明初、清初海禁,廣州長時間處於「一口通商」局面。明清時期,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有3條航線。1784年,美國「中國皇後」號訪粵,標志著美國直達廣州的航線開通。
「花塔、光塔為一城之標,形勝家謂會城如大舶,二塔其檣,五層樓其航樓雲。」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9,形容廣州城市形象如同一艘「大舶」。
有足夠的史料和文物證明,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始發港是廣州。 簡單地說,廣州那時就是一特大的商品集散地,是全世界的「廣交會」。由於聲名遠播,盛極一時,唐宋來華的印度商人甚至以廣州作為中國的代稱。唐僧義凈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支那國》條注曰「支那即廣州也」;贊寧《高僧傳》則說:「印度俗呼廣府(廣州)為『支那』」。
當時的「廣交會」都有些什麼東西呢?根據《宋會要稿》記載,廣州出口的商品主要是金、銀、鉛、錫等五金原料和瓷器、絲綢、布帛等手工業品,進口的則主要是奢侈消費品,香料、葯物、鑲牙、犀角、珊瑚。
目前保存在廣州市內各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共有20多處,包括南海神廟、懷聖寺光塔、光孝寺、清真先賢古墓、華林寺、蓮花塔、沙面西式建築等,其中懷聖寺就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清真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易的發展,致使對外貿易收入成為南朝各政權的財政依賴。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使中國當時的對外貿易興盛一時。元朝時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由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又由「海上絲路」返回本國的,他的游記里記載了沿途南洋和印度洋海上的許多「香料之島」。

⑷ 越南絲綢的特點,與中國絲綢的區別

越南絲綢和中國絲綢的區別:

越南絲綢和中國絲綢的區別是兩地文化的差異,絲綢上的印花有所不同。


越南絲綢的特點:

越南在絲綢產業發展中,更注重手工工藝,與現代工業批量生產的絲綢製品相比,越南絲綢表面看起來略顯粗糙,而這些粗糙恰恰成為了工本和品位的象徵。


總結:對於越南絲綢與中國絲綢,可以說是青菜蘿卜各有所愛,不能說那個比較好,各持千秋,因為有的人希望萬紫千紅的花色,有的人喜歡素雅,當然中國絲綢也是舉世聞名的。

閱讀全文

與如何打通廣西與越南的絲綢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998年印尼華人有多少 瀏覽:336
英國如何學習英語 瀏覽:604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看敵人血量 瀏覽:144
英國做一次美甲多少錢 瀏覽:714
義大利面加奶油怎麼做 瀏覽:114
印尼長什麼樣子的 瀏覽:671
越共對越南統治如何 瀏覽:671
義大利和法國的商科哪個好 瀏覽:884
去印尼航班注意什麼 瀏覽:109
伊朗沙漠種什麼樹 瀏覽:824
印尼巴士怎麼接顧客 瀏覽:407
越南廚師工資一般多少 瀏覽:723
中國輸入病例一共多少例 瀏覽:78
越南黃花皇宮椅多少錢 瀏覽:820
印尼疫情人數有多少 瀏覽:507
印尼棺材怎麼樣 瀏覽:148
湖南和越南哪個發達 瀏覽:470
義大利人愛吃義大利面到什麼程度 瀏覽:302
越南涼山經度和緯度多少 瀏覽:693
印度麵皮怎麼做 瀏覽: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