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主要參戰國的步兵頭盔,哪款性能最好
頭盔自一戰發明以來就成為保護士兵們免受流彈、彈片傷害的重要防具,據統計戴頭盔可減少5%的受傷率和19%的陣亡率,因此也被各國軍隊所重視。到了二戰,世界主要參戰國都為自己的士兵們裝備了制式鋼盔,那麼到底哪個國家的頭盔性能最好呢?
衡量頭盔的好壞主要看三個性能,第一看防護性、第二看戰場適應性、第三看舒適性
德制M35鋼盔
在防護性方面,英制MK2型頭盔的設計理念出自一戰時的壕溝戰理念,重點防禦從上方及斜上方的流彈和彈片,屬於遠遠落後二戰的設計,也是二戰所有頭盔中防護面積最小,防護性能最差的頭盔。
在舒適性方面,MK2頭盔懸吊系統在內襯方面採用十字形鐵框架,並在鐵框架下設有十字形泡棉軟墊,其舒適性較強
在適應性方面,由於英國殖民地較多,且地處北非沙漠、東南亞熱帶雨林,英國頭盔比較適應戰場環境,甚至越南戰爭期間,越南就裝備了大量英國飛碟式鋼盔。
英制MK2頭盔由於防護面積最小,其防護性最差,但是其戰場適應性較強
結論:二戰各國頭盔中從防護性上說,德國頭盔防護性最強,美國、蘇聯次之,英國最差,從舒適性上說,美國人頭盔舒適性最強、英國德國次之,蘇聯最差,從戰場適應性上說,英國頭盔最強,美國次之。綜上所述,由於頭盔最主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作用就是防護性,因此防護性最好、舒適性稍弱的德制M-35才二戰最強的頭盔
Ⅱ 越南木製頭盔怎麼製作
學名叫「木髓頭盔」(pith helmet)也稱為探險者帽(safari helmet)或太陽帽(sun helmet),屬於輕量級的頭盔。
簡單來說,木髓(pith)就是樹芯最中間的部分。取木料時,只用中間的兩個小方條:
1800年代,髓頭盔最早出現在印度。它也被稱作Sola Topee,這得名於其主要製作材料——木髓,其軟組織來自於一種名為Sola樹的樹干,這個品種產自印度本土。此外,它還有一些其他的特徵,譬如前後的帽檐設計用來遮陽,以及帽子兩邊均留有小孔,作通風之用,並配有下巴托以便將其牢牢地戴在頭上。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覆蓋在帽身的布為白色。
到了1870年,歐洲各國軍隊在非洲和印度等熱帶地區的殖民地開始使用髓頭盔。軍用的髓頭盔經常以羽毛和穗裝飾之。而它的第一個重大變化發生在祖魯戰爭期間,英軍發現佩戴白色髓頭盔使他們很容易成為顯眼的目標。於是他們開始用茶染色,後來演變為卡其色太陽帽。到了1930年代,髓頭盔作為一個遮陽的帽子過渡到平民生活中。
法國軍用太陽帽的款式在越南沿用下來。
Ⅲ 為什麼16-17世紀的亞洲軍隊都裝備有這種錐形的軍帽像明軍、清軍、日本足輕、黎朝軍隊等
個人見解
首先三種帽子都不是金屬制的,至於清朝,那個帽子屬於官帽的一種,叫「涼帽」,是滿清一種特有形制帽子,結合朱元璋發明的一種尖頂帽演變而來的。越南和日本的帽子,實際上是脫胎於「斗笠」
越南和日本都鋼產量不足,普通士兵鋼盔鐵甲是別想的,事實上,就連中國的鋼產量也不足以讓每一個士兵都配備鋼盔鐵甲,只能給少量精銳部隊裝備鐵甲,所以才有「皮甲、棉甲、紙甲」這些存在。像當時日本將領穿的那種看上去十分華麗的「大鎧」,很多主要都是由竹子或藤條製成,要害部位才配備鐵片。貴族都是如此,更不要說普通的士兵了。越南同樣如此。
因此普通士兵裝備的鎧甲主要裝備的都是竹鎧,實際上,電視上普通士兵的鎧甲上去很漂亮,還能反光,那隻是為了影視效果,大名們哪有那閑工夫去給一個普通足輕的鎧甲拋光的?竹藤可不像鐵那樣可以融化然後用模具隨意定型,它們只能用編織的手法成型,形狀也復雜,編織的難度也就越大,一個小兵,還想要多好的頭盔?做成斗笠的樣子最簡便不過了。尤其是越南,那地方炎熱潮濕,要麼太陽火辣,要麼經常下雨,一頂竹藤斗笠比鋼盔好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