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黑人參的全國種植面積有多少

越南黑人參的全國種植面積有多少

發布時間:2023-09-01 06:35:28

❶ 越南木薯最好的產地

目前在越南,木薯已成為繼稻穀、玉米之後的第三位重要糧食作物。木薯既作為糧食作物,加工成澱粉後又可作為酒精、化工產品、葯品和飼料等產品的加工原料,乙醇酒精還可以製成生物燃料添加到汽油中使用,另外還可加工成多種出口產品。木薯樹種於18世紀中期被引進越南,但真正在面積和產量上得到快速發展是從2000年開始。2000年種植面積為23萬4900公頃,總產量200萬噸。到2009年種植面積達到56萬公頃,總產量達950萬噸。如此,在10年發展過程中種植面積增長了2.4倍,產量增長了4.75倍。同時,木薯加工廠數量也飛速增長,如今越南全國共有87家大規模加工企業以及285多家半手工加工廠。與5年前相比,加工廠數量增加2倍、生產能力增長了3倍。其中有一些使用國內木薯原料的乙醇酒精生產廠的投資金額達到幾億美元。 2008-2009年間,世界鮮木薯產量約2.5億噸。2009年越南木薯產量已達950萬噸,位於世界第十位。在越南,木薯幾乎在每個省份普遍得到種植,種植面積最多的屬東南部地區包括了頭頓省、平陽省、平富省、同奈省、西寧省、胡志明市和西原高原地區包括嘉萊省、大叻省、德農省和林同省。目前越南木薯產業發展膨脹,出現不按土地規劃規定而亂砍伐山林種植木薯,耕作產量低;各加工木薯澱粉工廠造成的環境污染不斷惡化,生產產品未呈多樣化,市場銷售不穩定等問題。2009年12月底在胡志明市舉辦的「可持續性發展木薯產業」的研討會上,越南農村與農業發展部有關領導做出以下指示:越南全國需穩定維持木薯種植面積約45萬公頃,至2015年力求每公頃木薯種植面積平均產量達到23-24噸,並繼續增強種植技術、優良種子、扶持開發和植物保護的投入。 構建加工廠 + 農戶模式從種植生產到銷售實現一條龍經營,鼓勵農民參股到加工廠中以便在投融資、物流倉儲、銷售等運作成本和利益分配趨於合理化。地方政府給予有固定供銷關系簽約的木薯原料產區一定的投資貸款支持。近幾年來,由於國際市場對木薯產品進口需求的不斷增加,越南木薯變為了附加值的農作物。越南工業貿易部已將木薯產品認定為越南農產品出口支柱產品之一。中國是一個大批量需求木薯產品的國家。每年中國都進口600多萬噸的木薯乾片和木薯澱粉。目前,中國是越南各類木薯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占越南木薯產品出口總金額的90%以上。2009年木薯產品出口為越南創造了約8億美元的外匯收入。在亞洲,印尼和泰國是越南木薯產業的主要競爭對手。越南同樣鼓勵中國各企業單位積極參與投資到越南種植高產木薯基地和投資設立木薯澱粉加工廠、乙醇酒精生產廠和能為現有的越南木薯澱粉加工廠污水處理提供技術合作。先中國方面已頒布對從越南進口的木薯和木薯澱粉實行質量達標鑒定的各種規定,希望兩國有關管理單位能不斷向兩國企業宣傳普及這些規定,特別要求所交易的產品外包裝必須標注產地、品質、生產廠家名稱、生產日期和適用對象(是食品用還是工業用)等。對於食品用的木薯及木薯澱粉產品如要出口到中國市場則需經授權的越南檢驗檢疫職能機構按照中國質量要求檢驗檢疫後領取出口許可證書,各種木薯及木薯澱粉產品需符合中國規定的各項食品安全指標。

❷ 越南有什麼特產

目前,越南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原油、水產品、大米、咖啡、茶、服裝和鞋類,主要出口對象是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中國、德國、新加坡和英國。進口商品主要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泰國,品種包括機器設備、成品油、化肥、鋼鐵、棉花、穀物、水泥和摩托車等。


自然資源
越南礦物有煤、鐵、鉻、鈦、銅、鉛、鋅、錫、鋁、鎳、鎢、汞、磷酸鹽等,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區。煤的 儲量達數10 億噸,以廣寧省儲量最大。目前已開採的 有鴻基、錦普、汪秘、毛溪等煤礦。清化省的古定鉻鐵 礦儲量很大。高平省靜宿的錫礦,黃連山省老街的磷酸 鹽開采量日益增加。鐵主要分布在黃連山省、北太省。 中部義靜、廣南—峴港、義平、林同等省也蘊藏著鋅、 鐵、鉛、銅、煤等礦產。森林和耕地面積約佔全國面積 的60 %,出產多種木材和竹子,有鐵木、紅木、柏木 等貴重木材,還產紫梗、桂皮、松香、茴香等許多特產 以及黨參、三七、何首烏、砂仁、巴戟、黃連等名貴葯 材。漁業資源豐富,沿海有許多漁場,最著名的是藩切 和湄公河河口附近的漁場,盛產紅魚、鮐魚、鰵魚等多 種魚類,此外,還產珍珠、海帶、蝦等海產。
印象:由於越南連年戰爭,許多礦產資源幾乎處於未開發狀態,近年越南政府積極促進礦產的開發。我公司對越南各省的礦產都做過調查,感覺礦質不錯,含量高,但開發條件差。
特產資源:
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塵攜段特產,越南的物產特點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根扁擔挑著兩筐稻穀"和"金山銀海"。一根扁擔"是指越南中部的狹長地帶,它挑起的"兩筐稻穀"是指紅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這兩個著名的糧倉。在越南西部和北部的山區,山上有鬱郁蔥蔥的森林,盛產貴重木材和其他林產,活動著多種珍禽異獸;地下蘊藏著珍貴豐富的礦產,這是名副其實的"金山";而越南江湖河海里各種各樣的水產資源則表明"銀海"的美譽是當之無愧的。
世界第三稻米出口國
紅河平源和湄公河平原地處亞熱帶,氣候,雨量充足,土壤肥活,灌溉便利,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很適合種植水稻,大部分地區一年可種兩造,有些地方一年可收獲三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越南每年產大米650萬噸,其中1/3用於出口,佔世界大米出口總量的1/4。
從1981年到1983年,越南糧食連續隱明三年獲得豐收,平均每年增產近100萬噸。越南官方宣布,198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近1700萬噸,平均每人佔有糧食300公斤,達到了低標準的糧食自給。人們普遍認為促進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是越南在農業戰線上陸續實施一系列的措施,把農村的改革逐步推向深入所致。1981年1月13日,越共中央書記處發出第100號決議。大部分土地按人口和勞動力分配到戶的新承包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我國聯產承包制稍早幾年,越南是否仿效我國有點可疑)1989年越南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國,由原來每年進口大米40萬噸到60萬噸,到當年出口大米150萬噸。1990年繼續保持了出口大米150多萬噸的勢頭。1991年是越南糧食生產空前豐收的一年,總產量摺合稻穀達到2400萬噸,出口大米近200萬噸。此後又繼續發展,1993年糧食總產量達到近2500萬噸,糧食總產量仍然達到近2600萬噸。1995年又開創了2744.7萬噸的歷史最高紀錄,比1976年的1350萬噸翻了一番。


越南全國山林面積16萬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積的50%左右,其中森林面積10.4萬平方公里,覆蓋1/3的國土面積。森林裡匯聚了東南亞乃至世界上多種動、植物,包括300多種獸類和成午種鳥類,盛產名貴木材和1000多種葯材。在北京的深山密林中,有罕見的的高達60米的大樹。中部西原地區,綿延不斷的森林像遼闊無邊的大海,面積達200多萬公頃。西原森林出產的油楠,色澤經得如胭脂,烏木油黑閃光,檀木芬芳誘人。這些木材質地堅實如鐵,不怕蟲蛀,是建築和製造傢具的上等材料。在大叻一帶深邃的松林中,有二葉松、三葉松和世界上稀有的五葉松。西原還生長有幾十萬公頃的茂密竹林、白藤,出產何首烏、砂仁、玉桂、蜂宇航局、蜂蠟等名貴葯材。森林裡還有老虎、大象、犀牛、孔雀等珍中貴物。西原地區既有遼闊的森林,也有遼闊的草地,是發展畜牧業的好地方。它派譽那肥活的紅土泥層及溫和的氣候,充沛的雨水和豐富的源源,又十分有利於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早在法屬時代,西原地區就出現了許多大種植園:橡膠園、金雞納樹園、咖啡園、茶園、胡椒園等等。西原地區湍急的河流,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而一個個溫泉又是人們極好的去處。西原地區還有多種礦產,由於礦層接近地表,開采就比較容易。
越南盛產黃麻、蒲草、橡膠、椰子、胡椒、咖啡等經濟作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每年生產的橡膠就達一萬噸,居世界第四位。越南的甘蔗生長快,糖分多,全國到處都可以種植。咖啡、胡椒、漆等越南特產,遠銷國外,享有國際聲譽。桂皮也是越南的特產,人說價值可比黃金,作用可比人參。此外,香蕉、菠蘿、檸檬、柑桔、芒果、龍眼、荔枝、木瓜等熱帶水果,味美可口,從南到弱,到處都有,四季不斷。布夏的柑、興安的龍眼、清河的荔枝、大黃的香蕉,在越南北方歷業膾炙人口。


越南有320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沿海處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流的交匯點,又有眾多的河流出海口,適宜的氣候,豐富的食物,十分有利於各種海產生長。據統計,越南沿海有1200種魚、70種蝦,許多種魚蝦都有著重要的開發價值。僅北部灣就有900種魚,中部沿海、南部東區沿海和暹邏灣等海域,每年的海魚產量都可達到數十萬噸。與此同時,海產養殖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

❸ 黑人參,和竹節參如何分辯

竹節參是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質,圓柱形或紡錘形,淡黃色;根狀莖很短,多較明顯;莖高30-60厘米。掌狀復葉3-6片輪生莖頂;小葉3-5,中央一片最大,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8-12厘米,寬3-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有鋸齒,上面脈上散生少數剛毛,下面無毛,最外一對側生小葉較小;小葉柄長達2.5厘米。

❹ 從國外引到中國的農作物有哪些幫忙寫一下(包括年代或朝代),謝謝!

玉米、甘薯、煙草
玉米和甘薯在清代傳入中國後不斷推廣種植,使不適宜稻麥生長的貧瘠土地得到了利用,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這對於養活更多的人口,騰出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有重要的意義。
這是歷史書上講的。
下面是搜索來的:
美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土地開發和人口再生產的影響
摘 要]美洲作物之引種中國大多發生在明清時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馬鈴薯這樣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類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樹,也有煙草、陸地棉這樣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總數接近30種。雖然它們傳入時有先後、途徑不一,但在不長的時間中獲得了相當快的發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構成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 與明清以來人口激增導致的人地矛盾加劇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美洲作物的傳播與發展不僅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適應了人們對營養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對充分用地和養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的現有農作物中,至少有50多種來自國外。宋以前我國引入的農作物大多原產於亞洲西部,部分原產於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們大多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的。這些早期傳入的農作物多為果樹和蔬菜,鮮有糧食作物。中唐以後,隨著國家經濟中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展,不斷有新的農作物引進,其中美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則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這些作物的傳入,不僅增加了我國作物的種類,同時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及飲食結構的變化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本文所說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專指原產美洲的作物,原產世界其他地區的作物,即使是經由美洲傳入者,也不在本文論述的范圍。

一、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

1492年,哥倫布重新發現美洲,引發了歐洲人對這塊所謂「新大陸」的注意。在美洲成功殖民後,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進而在南亞的菲律賓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菲律賓,再由菲律賓傳到南洋各地,並進一步傳到中國。美洲作物的引種與傳播成為明清時期我國農作物引進的一個顯著特點。

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近30種。

玉米(Zea mays L.),禾本科玉米屬植物,原產美洲的墨西哥、秘魯。我國古代稱番麥、御麥、玉麥、苞米、珍珠米、棒子等。至遲明代傳入我國。嘉靖三十四年(1555)《鞏縣志》已有「玉麥」的名稱,但明確而詳細的記載則見於三十九年(1560)甘肅的《平涼府志》卷11:「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炊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此外,(明)田藝衡《留青日扎》和李時珍《本草綱目》均有記載。

番薯(Ipomoea batatas(Lam.)L.),旋花科甘薯屬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紅苕、白薯、地瓜、紅薯等,原產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糧食和蔬菜。宋元以前中國文獻中屢見「甘薯」的記載,但那時所說得甘薯是薯蕷科植物的一種,而我們現在所說得甘薯則是旋花科植物,明萬曆年間傳入我國。自它被引種到中國以後,因其形似我國原有之薯蕷科得甘薯,有人便稱之為甘薯,久而久之,甘薯一詞幾為旋花科的番薯所獨占。

豆薯 (Pachyrrhizus erosus(L.) Urban),豆科豆薯屬中能形成塊根的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又名涼薯、地瓜、土瓜、沙葛、新羅葛,是一種既可當水果又能當蔬菜的作物。原產中美洲,後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可能後來從新羅經海道傳入我國福建[1] 。中國西南、華南地區和台灣省種植較多。

馬鈴薯(Solannum tuberosum L.),一年生茄科茄屬草本植物。我國亦稱洋芋、土豆、山葯蛋、地蛋、荷蘭薯。原產南美洲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大約1570年傳入西班牙,1590年傳入英格蘭,1650年左右傳入中國。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大戟科木薯屬栽培種,世界三大薯類之一。起源於熱帶美洲,16世紀末傳入非洲,18世紀傳入亞洲。中國於19世紀20年代引種栽培,遍種於長江以南,其中以兩廣、福建台灣為最。

蕉芋(Canna elis Ker.),美人蕉科美人蕉屬栽培種。別名蕉藕、姜芋,原產安第斯山脈。公元前2500年在哥倫比亞馴化,1821年傳入日本,1948年引入中國,福建、江西、浙江等地有少量栽培。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原產美洲。我國亦稱長生果、落花生、落地松、萬壽果、番豆、無花果等,是一種人們喜愛的食品,也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分小粒型和大粒型兩種,小粒型最早記載見於元末明初賈銘的《飲食須知》,大粒型是清代引進的。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s L.),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草本油料作物,亦稱西番菊、迎陽花、葵花等,原產北美。在中國的種植最早見於1621年(明)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稱西番菊。1688年(清)陳淏子《花鏡》始稱向日葵。

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原產中南美熱帶地區,1493年傳到歐洲,1593~1598年傳至日本。傳入中國有兩條途徑:一是經由古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陝西等地;一是經海路引入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中國關於辣椒的記載始見於(明)高濂《遵生八箋》(1591):「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辣椒一名最早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柳州府志》。
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一年生草本植物,葫蘆科南瓜屬。別名番瓜、飯瓜、倭瓜、回回瓜、金瓜等,原產中、南美洲。元末明初已見於賈銘的《飲食須知》:「南瓜味甘性溫,多食發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說明元代我國已經引種。

筍瓜(Cucurbita maxima Dutch. ex Lam. ),葫蘆科南瓜屬栽培種。別名印度南瓜、玉瓜、北瓜,原產南美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等地。中國筍瓜可能由印度傳入,19世紀中葉安徽、河南等省方誌有記載。

西葫蘆(Cucurbita pepo L.),葫蘆科南瓜屬栽培種。別名美洲南瓜,原北美洲南部。17世紀後期已見於陝西、山西等方誌。

佛手瓜(Sechium ele Swartz),葫蘆科佛手瓜屬栽培種。別名瓦瓜、拳頭瓜、萬年瓜、陽茄子、土耳其瓜、棒瓜等,原產墨西哥和中美洲。18世紀傳入歐洲,後傳到東南亞,1916年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現華南和西南等地有栽培。

番茄(Lycopersicon Mill),茄科番茄薯草本植物。亦稱番柿、六月柿、西紅柿、洋柿子等。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帶。我國最早記載見於(明)王象晉的《群芳譜》:「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如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來自西番,故名。」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豆科菜豆屬栽培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四季豆、時季豆、芸豆、四月豆、梅豆、聯豆、架豆等, 具有糧食、蔬菜、飼料等多種用途。原產中美洲。16世紀初傳入歐洲。中國自明後期曾多次引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清代《三農記》(1760)都有記載。南北皆有種植,栽培面積僅次於大豆。

萊豆(Phaseolus lunatus L.),豆科菜豆屬栽培種。別稱棉豆、荷包豆,原產中美洲。16世紀初傳入歐洲。20世紀三、四十年代傳入中國。

菠蘿(Ananas comosus (L.) Merr.),鳳梨科鳳梨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果品栽培植物。別名鳳梨、王梨、黃梨。原產南美巴西,很早為印第安人馴化。16世紀初,熱帶各國相繼引種。亞洲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引入印度(1550),後又傳入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在17世紀初(1605)由葡萄牙人將菠蘿苗帶入澳門,後經廣東傳入福建和台灣。廣東《東莞縣志》(1639)和台灣林謙光的《台灣紀略》(1687)都有黃梨的記載。約在18世紀末傳入廣西,19世紀初傳入雲南。

番石榴(P. Guajava L.),桃金娘科番石榴屬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原產美洲墨西哥和秘魯。 (南宋)周去非《嶺南代答》(1178)稱黃肚子。清代《南越筆記》稱秋果,《植物名實圖考》稱雞矢果。台灣在200年前已有栽種,現主要分布在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

番荔枝(Anona squamosa L.),番荔枝科番荔枝屬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又名佛頭果。原產熱帶美洲,明末清初傳入中國。最早見於《台灣府志》(1614)。現主要分布在台灣、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區。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番木瓜科番木瓜屬小喬木栽培種,又稱木瓜、乳瓜、萬壽果,原產墨西哥南部,18世紀後期成為世界上重要的一種水果。清代傳入我國,《嶺南雜記》和《植物名實圖考》均有記載。我國南方各省都有種植,尤以廣東、台灣最多。

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漆樹科腰果屬喬木,又稱檟汝樹、介壽果、雞腰果,果仁是營養豐富的美味食品。原產巴西東北部,16世紀由葡萄牙人傳入非洲和亞洲。中國於20世紀30年代引入台灣和海南,1984年海南栽培面積達1.1萬公頃。雲南西雙版納也有少量種植。

可可(Theobroma cacao L.),梧桐科可可屬常綠喬木,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熱帶雨林地區。17~18世紀傳入東南亞,1922年傳入我國台灣,1954年引種於海南省。

油梨(Persea Americana Mill.),樟科油梨屬常綠果樹。原產中美洲。13~15世紀墨西哥西部和南部已有栽培,20世紀初傳入亞洲。中國1918年開始引種,台灣、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省均有栽培,其中以台灣、海南為最多。

人心果(Minikara zapotilla(Tacq.)),人心果科人心果屬熱帶常綠果樹。又名吳鳳柿,原產墨西哥和中美洲。福建於1900年由華僑自新加坡引入,種植於漳州、廈門等地;廣東於1910年引入,分布於湛江、汕頭和珠江三角洲各縣市;台灣於1920年自爪哇引進,嘉義、台南、雲林均有栽培。

蛋黃果(Pouteria campechiana(HKB)),人心果科蛋黃果屬熱帶常綠果樹。又名蛋果,原產南美秘魯。中國於20世紀30年代引入,由印度尼西亞華僑帶到海南繁殖,50年代在廣州栽培。

西洋參(Panax quiquefolium L.),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栽培種,別名五葉參、廣東人身、花旗參。原產北美。1976年後在中國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及陝西等地先後引種成功。

煙草(Nicotiana tabacum L.),茄科煙草屬葉用一年生作物。原產中南美洲,人類已有1500多年使用的歷史。後經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傳至歐洲和世界各地。傳入我國是稱「淡巴菰」,這是印第安語煙草的音譯。我國最早紀錄煙草的文獻是[明]張介賓的《景岳全書》:「此物自古未聞,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閩、廣之間。」煙草的別稱還有相思草、金絲煙、芬草、返魂煙等.

二、美洲作物的發展及其動因分析
美洲作物的引種和傳播是明清時期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和成就。下面僅以部分重要作物為例對其傳播過程和發展動因作一番簡要的分析。

關於玉米傳入我國的路徑與時間,學術界長期存有爭議。有人認為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甘肅《平涼府志》;但據近年研究,早在明初蘭茂(1397-1476)《滇南本草》即有記載[2] 。此外,16世紀後期雲南《大理府志》和《雲南通志》均有玉米種植的記載。因此,玉米很可能是從印度、緬甸傳入雲南,再從雲南傳播到黃河流域;當然也可能從中亞細亞循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越河西走廊過平涼而進入中原;第三路則可能經中國商人或葡萄牙人經海路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玉米在中國的傳播大致經過了先邊疆後內地,先丘陵山地後平原地區的過程。如道光《遵義府志》談到「平地居民只知種稻,山間民只知種秋禾、玉米……」。平川地區居民即使地頭屋角、田畔園圃「偶種一二,」也只是「以娛孩稚」或作為果蔬輔助食品(乾隆《霍丘縣志》)。因此,李時珍《本草綱目》卷23指出:「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但19世紀以後,隨著人口的激增,玉米種植不僅繼續向山區拓展,也逐漸走向平原地區。嘉慶《漢中府志》說:「數十年前,山內秋收以粟谷為大宗。粟利不及包穀,今日遍山漫谷皆包穀矣。」《植物名實圖考·卷1》亦說:「又如玉蜀黍一種,於古無征,今遍種矣。」從各地方誌先後記述的情況看,19世紀中期,玉米種植已遍及大江南北絕大多數省區,各地有關玉米的稱謂多達99個。[1] 晚清至民國時期,玉米發展成為中國僅次於水稻和小麥的第三大作物。1936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達693萬公頃,總產量1010萬噸。

經過長期發展,玉米在中國逐漸形成了三大種植區:北方春播玉米區、黃淮海夏播玉米區、南方山地丘陵玉米區。玉米種植比較集中的地方有: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這些省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約佔全國的80%。1983年中國玉米播種面積已達1882萬公頃,總產6819萬噸,分別佔世界的14.6%和15.2%,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2] 2000年玉米播種面積進一步增加到2306萬公頃,總產10600萬噸,播種面積和總產分別為第三大生產國巴西的1倍和2倍。[3](P258)

一般認為番薯傳入我國有兩條途徑:一是陸路,由印度、緬甸引入雲南;二是經由海路,從菲律賓傳入福建或由越南傳入廣東[3]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3)《大理府志》已有「紫蕷、白蕷和紅蕷」的記載。此外,《雲南通志》記有「紅薯」並指出雲南6個府州都有種植。1582年陳益從安南(越南)將番薯引入廣東東莞,不久林懷南也將甘薯從越南引入廣東電白。關於番薯傳入福建,《閩小記》記載雲:「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初種於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明)蘇琰所撰《朱蕷疏》亦談及萬曆十一至十二年(1583-1584),有人將番薯從海上傳至晉江。萬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泉州一帶發生飢荒,「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龔詠樵《亦園勝牘》引蘇琰《朱蕷疏》)。番薯引種活動影響最大的還是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從呂宋將番薯引入福州,經其子陳經綸上書金學曾巡撫倡議種植,收到顯著效果。《農政全書》曰:「今番薯撲地傳生,枝葉極盛。……閩、廣人賴以救飢,其利甚大。」18末至19世紀初期番薯栽培向北推進到山東、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向西推進到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最終遍及全國。1985年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種植國,其種植面積617萬公頃,約佔世界總種植面積的61%。[4]

馬鈴薯傳入中國是在17世紀前期,可能從東南、西北和西南幾路傳入。1650年荷蘭人斯特魯斯(Henry Struys)訪台,見到栽培的馬鈴薯,稱之為「荷蘭豆」。《致富紀實》則說:「陽芋,出俄羅斯。」(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和康熙《畿輔通志·物產》均有「土豆」的記載,說明北路傳入的時間可能更早。康熙福建《松溪縣志》(1700)記載:「馬鈴薯,葉依樹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鈴子。色黑而圓,味苦甘。」馬鈴薯的重要性18世紀後漸趨重要。《植物名實圖考》說:「陽芋,黔滇有之,……療飢救荒,貧民之儲。……聞經南山氓,種植尤繁富者,歲收數百石雲。」四川《奉節縣志》也談到:「乾嘉以來漸產此物,然尤有高低土宜之異,今則栽種遍野,農民之食,全恃此矣」(《植物名實圖考》卷6)。到19世紀我國東西南北不下10多個省均有馬鈴薯栽培。2000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472萬公頃,總產1325萬噸,種植面積為世界第二。[3](P263)

番茄大約於17世紀傳入菲律賓,後傳到亞洲其他國家。中國栽培的番茄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番茄引種之初長期作用觀賞植物。直到19世紀中後期才進入菜圃,20世紀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區菜開始栽培食用。大規模發展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現已成為中國主要蔬菜之一。

花生原產南美巴西[4] ,16世紀初傳入中國。明嘉靖《常熟縣志》(1538)和王世懋《學圃雜疏》均有明確記載。《三農記》卷12亦雲:「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過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時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花生最初在廣東福建一代種植。據《廣東新語》的記述,清初已普遍種植。《滇海虞衡志》更稱「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高、雷、廉、瓊多種之」。17世紀花生栽培漸至浙江,《衢州府志》、《山陰縣志》、《瑞安縣志》等均有記載。18世紀以後花生種植有進一步發展到湖南、江西、四川及我國北方地區。近代以前我國花生種植品種皆為小粒種。19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傳教士將大籽花生引入山東蓬萊,使蓬萊成為大粒花生的主要產區[5] 。因其種植便易、耐貧瘠,而且產量高,頗受農民歡迎,很快被推廣至長江流域和北方各省,其中尤以冀魯豫等省為最。如鄭州、商丘一帶,過去很少種植花生。自1894年美國大籽花生傳入後,往日「荒丘之區,向所棄之地,今皆播種花生」。[5](P34) 1900-1929年山東、河南、江蘇、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花生的種植面積已經佔到整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表1 花生在河北等省農田面積種所佔百分比(1900-1929)
年度 河北 山東 河南 江蘇 湖北 湖南
1900 10 0.1-0.2 10 — 10-15 —
1915 20 15-35 10-15 — 15-25 5
1920 20 10-45 20-40 32-34 20-25 10
1924 20 10-50 40-50 40-52 25-30 18-20
1925 12 19-39 26-35 22 17 28
1929 12 11-39 26-47 22 17 28

資料來源:John L. Buck: Cost of Growing and Marketing Peanuts in China. Chinese Economic Journal. Vol.5,No.3, 1929(9).

1914-1918年,全國17個主要花生生產省區種植面積達1390萬畝,年產花生5085萬擔,1931-1937年種植面積增至2251萬畝,年產量5380萬擔。[6](P195-196) 總之,民國初期至抗戰前,山東、河北、河南為我國最重要花生產區,其花生播種面積和產量常年佔全國的45-55%。20世紀80年代,我國花生種植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的省區發展到10個,即:山東、廣東、河北、河南、廣西、遼寧、四川、安徽、江蘇、福建,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90%以上。花生單產也由1949年每公頃的1012.5公斤增加到1985年的2010公斤,36年單產提高了98.5%。

向日葵作為油料作物早期只有少量種植。1980年向日葵的種植面積增加到84.47萬公頃,總產90.98萬噸,成為超過芝麻和胡麻的第三大油料作物。

煙草於16世紀中後期和17世紀初期經由南北兩線先後傳入我國。

閱讀全文

與越南黑人參的全國種植面積有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的駕照怎麼轉回國內 瀏覽:588
怎麼看印尼華人新聞 瀏覽:544
義大利fox刀具哪裡買 瀏覽:108
印度哪裡買玻璃 瀏覽:937
中國人如何認識英國博士 瀏覽:14
皮包出口英國要什麼認證 瀏覽:274
塔蘭托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613
中國的山和水面積是多少 瀏覽:82
和平精英國際服如何購買頭發 瀏覽:282
淘寶哪個店鋪寄義大利 瀏覽:780
和平精英國際服怎麼找到僵屍模式 瀏覽:292
義大利什麼原因沒參加世界盃 瀏覽:164
英國生物專業包括什麼 瀏覽:36
印度人的英文名字怎麼寫 瀏覽:656
中國民用核電多少年開始發展 瀏覽:309
伊朗的首都是什麼名字 瀏覽:64
印尼和印度的錢為什麼相似 瀏覽:387
五萬伊朗換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146
亞運會男籃中國vs印尼哪裡直播 瀏覽:856
印尼米亞白蘭地40度多少錢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