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十四節氣分別有哪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將時間的流轉直接與特定的季節、物候、氣候相關聯,這突出體現在24個節氣名稱上。其中,有8個反映了季節的變化,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有4個反映了物候的變化,即驚蟄、清明、小滿和芒種;有5個反映了溫度的變化,即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和大寒;有7個反映了氣候的變化,即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1)今日越南有多少個節氣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古代民眾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不斷求索、認知、總結的智慧結晶。它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但最晚在西漢初年,24個節氣就已經全部出現了。漢武帝時將其納入歷法,從此,節氣就成為中國傳統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認為,二十四節氣起源於四季分明、農業發達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不過,一經進入官方歷法,便隨著歷法的頒布而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甚至影響到朝鮮、日本、越南、馬來西亞等諸多周邊國家。
㈡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和意義
一、來歷:
上古時代已定出年歲及天乾地支。明代著名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確定干支為天皇時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
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天皇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干支,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據文獻記載,商朝時,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周朝時,已慢慢發展為八個節氣。公元前104年的漢代期間,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融合入該歷法。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二十四氣氣被列入農歷中,成為農歷一個重要部分形成陰陽合歷。
二、意義: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准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2)今日越南有多少個節氣擴展閱讀: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有利於提升這些節氣的知名度、保護其文化內蘊。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
傳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氣」,讓習俗也能與時俱進,「只有將之與老百姓的生活銜接,才能讓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更好的傳承下去」。
對二十四節氣及其蘊含的優秀文化,如效法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及中國人對宇宙、自然的獨特認識,要進行認真研究、探討,以期有助於當今社會;對延續、傳承幾百乃至上千年的一些民俗文化事項。
如九華立春祭、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節,積極挖掘符合時代的內容,使其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引導、激發廣大民眾感恩生活、凝聚族群,為我們的時代奏出更加華美的精彩樂章。
2016年,拱墅區「半山立夏習俗」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參與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申遺成功,意味著拱墅區成為人類非遺項目的代表性傳承社區,也標志著「半山立夏習俗」保護提升到更高層面,進入更高標准、規范化管理的新階段。
㈢ 越南有端午節嗎
越南有端午節。越南的端午節的時間與意義跟隨中國是相同的。農歷五月初五越南和中國一樣都會其慶祝傳統節日端午節,越南史料記載越南端午節起源於中國,與紀念屈原有關。也有史料稱端午節源出於百越人的稻米文化和蛇祭拜文化。
在越南,五月初五端午節是很一個重要祭拜祖先的節日,因為這一天是越南人文始祖甌姬國母祭日。每年端午節這一天越南人就「每逢五月端陽節,知恩越裳國母功」,隆重祭祀甌姬國母。
越南將端午節定義為「殺蟲節」,稱為殺蟲節,因為五月初五為季節轉換的時候,害蟲容易引起疾病,因此就要想辦法除掉害蟲。有些地方,人們則帶上艾草包,用香草泡水沖洗全身。這些儀式也是為了陰陽平衡。除了忙著除害蟲之外,越南人在這天會准備好糯米酒和水果祭拜祖先與神明,並遵守各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