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越南有流蘇樹嗎主要生長在哪裡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可達20米。小枝灰褐色或黑灰色,圓柱形,開展,無毛,幼枝淡黃色或褐色,疏被或密被短柔毛。葉片革質或薄革質,長圓形、橢圓形或圓形,有時卵形或倒卵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2-6.5厘米,先端圓鈍,有時凹入或銳尖,基部圓或寬楔形至楔形,稀淺心形,全緣或有小鋸齒,葉緣稍反卷,幼時上面沿脈被長柔毛,下面密被或疏被長柔毛,葉緣具睫毛,老時上面沿脈被柔毛,下面沿脈密被長柔毛,稀被疏柔毛,其餘部分疏被長柔毛或近無毛,中脈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側脈3-5對,兩面微凸起或上面微凹入,細脈在兩面常明顯微凸起;葉柄長0.5-2厘米,密被黃色捲曲柔毛。聚傘狀圓錐花序,長3-12厘米,頂生於枝端,近無毛;苞片線形,長2-10毫米,疏被或密被柔毛,花長1.2-2.5厘米,單性而雌雄異株
為兩性花;花梗長0.5-2厘米,纖細,無毛;花萼長1-3毫米,4深裂,裂片尖三角形或披針形,長0.5-2.5毫米;花冠白色,4深裂,裂片線狀倒披針形,長(1-)1.5-2.5厘米,寬0.5-3.5毫米,花冠管短,長1.5-4毫米;雄蕊藏於管內或稍伸出,花絲長在0.5毫米之下,花葯長卵形,長1.5-2毫米,葯隔突出;子房卵形,長1.5-2毫米,柱頭槌形,稍2裂。果橢圓形,被白粉,長1-1.5厘米,徑6-10毫米,呈藍黑色或黑色。花期3-6月,果期6-11月。
植物形態
生海拔3000米以下的稀疏混交林中或灌叢中,或山坡、河邊。[1]喜光,也較耐陰。喜溫暖氣候,也頗耐寒。喜中性及微酸性土壤,耐乾旱瘠薄,不耐水澇。其散生於海拔3000米以下的混交林或灌叢種。
分布范圍
產於甘肅、陝西、山西、河北、河南以南至雲南、四川、廣東、福建、台灣。各地有栽培。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園林價值
流蘇樹適應性強,壽命長,成年樹植株高大優美、枝葉繁茂,花期如雪壓樹,且花形纖細,秀麗可愛,氣味芳香,是優良的園林觀賞樹種,不論點綴、群植、列植均具很好的觀賞效果。既可於草坪中數株叢植;也宜於路旁、林緣、水畔、建築物周圍散植。流蘇樹生長緩慢,尺度宜人,培養成單干苗,作小路的行道樹,效果也不錯;適合以常綠樹作背景襯托,效果更好。盆景愛好者還可以進行盆栽,製作盆景。
嫁接桂花:嫁接桂花所用砧木主要是流蘇、白蠟、女貞等,多年試驗表明,用流蘇作砧木嫁接桂花,親和力好,冠形緊湊,抗旱抗寒,適應性強,壽命長達幾百年以上,用白蠟、女貞嫁接桂花「壽命短、冬季落葉、開花晚、花少且顏色不濃,根系不發達,不易盆栽。
觀賞用途:流蘇為中國特有的珍貴綠化觀賞樹種,亦是製作盆景的好材料。 由於流蘇樹的小花含苞待放時,其外形、大小、顏色均與糯米相似,花和嫩葉又能泡茶,故也稱作糯米花、糯米茶。
使用價值
材質堅重,紋理細致美觀,可制器具和供細木工用,果實含油量大,可榨油,供工業用。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植物文化
淄川區峨庄鄉土泉村有一株被譽為「山東之最」、「齊魯樹王」的千年流蘇樹。經專家考證,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樹形之大,樹齡之長,為山東第一。樹韻雍容華貴,被山東省林業廳命名為「齊魯千年流蘇樹王」。每年四月,繁華朵朵,三五里路便能聞到流蘇樹的花香。每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後,是流蘇樹鮮花盛開的時節,花開似雪,煞是好看。
此樹生於山岩石縫中,樹下有流蘇泉,泉水叮咚,甘冽清澈,終年不息。當地百姓說,這株流蘇樹的花香味與其它流蘇樹花香味不同,它散淤平喘之神效是其它流蘇樹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慕名前來治病、觀賞者接連不斷。
原來,這株蜚聲齊魯的流蘇樹是戰國時期齊桓公親手所栽。那時,這里有一片茂密的流蘇樹林,齊桓公為慶賀取得王位後,在「懸羊山決戰」中戰勝魯庄公的勝利,於公元前685年,宴請所有文武將士慶功,酒酐至興,親手栽下此樹,並令所有文武將士抬來酒壇,以酒代水澆灌之。該樹雌雄異株,雌株結籽實,雄株只開花不結果。當地村民將其奉為神樹,視為瑰寶,倍受珍愛,是淄川區峨庄鄉的標志樹。
Ⅱ 苗族人的民居建築有什麼風格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苗家人分布很廣,在廣西、廣東、貴州、雲南、湖南、海南、四川等省份都有主要分布,而且東南亞也有很多苗家人,如越南、寮國、泰國、緬甸等地都有苗家人居住,所以很難講苗家人的傳統建築,只能說我們印象中苗家人的建築,畢竟建築更取決於自然環境,生活方式,而不是民族。這一點很容理解,東北地區,無論是任何民族的建築,都不以「高」為主,都是以平方為主,哪怕是為了宣傳自家實力,也僅是兩三層樓高而已,這主要是因為東北地區冬夏溫差較大,如果房屋過高,冬天取暖無法解決,而且古代多以木頭建房為主,冬天外面寒冷,屋裡溫暖,溫差較大,一旦房屋建高,房梁更容易變形,從而導致坍塌,所以東北地區多以平房為主。
苗家人重點分布省份是貴州、湖南、雲南,所以這三家苗寨可以去看看,相對更符合苗家人的特點。近些年,苗寨相對比較有名的是卡拉苗寨,主要是是以鳥籠為特色的旅遊區,什麼樣的鳥籠都有,千奇百怪,應有盡有;西江苗寨,位於貴州凱里,素有「千戶苗寨」之說,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苗族建築都堪稱一絕;格多苗寨、南花苗寨、麻鳥苗寨等,也值得一游,也都有苗家人特有建築風俗。
Ⅲ 越南有沒有一個縣叫苗王縣
苗旺縣是越南河江省的一個縣城。
從河江市出發,沿著4C號國道走約43公里就到了管簿縣中心。繼續往前,越過崎嶇的贛璽嶺、千年的松林、如絲帶般盤曲的斜坡,遊客將到達由安明、同文和苗旺三地組成的三角地區,開始探索同文岩石高原。
同文岩石高原海拔1400至1600米,面積2530平方公里,其核心區苗旺是全國特殊的喀斯特地區之一,留有地殼演化史的典型痕跡。同文80%的面積為喀斯特地貌,其是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並經過不同的發展階段形成。
數百萬年來,地質的多樣及氣候的變化形成了豐富的石園、石林,如苗旺邱威(Khau Vai )石園具有形狀多樣的花卉狀岩石;隴浦石園具有形如龍盤,虎卧的岩石等。除了石園外,連綿的山峰、斜坡也增添了岩石高原的雄偉庄嚴。
苗旺是同文岩石高原最原始的地方。從洪荒時代到1965年,前往苗旺只有一條僅供馬和人步行的小道。至今,馬皮涼嶺形成了一條盤繞曲折的山間小道,一側是懸崖絕壁,另一側是峽谷,下面是細如線的儒桂江,這是人類面對險峻的大自然劈山開路的壯舉。遠處是流過峽谷的瀑布,還有梯田,以及由掩映在石籬笆、桃園和每逢春天染白山林的李花中的各族同胞高腳屋組成的小村寨。這一切創造了難以描述的詩意美。該山嶺是造訪同文岩石高原的遊客不可錯過的目的地。
河江省導游陳青黃說: 「 在旅遊界,馬皮涼被視為西北地區四大山嶺之一。雖然該山嶺沒有其他山嶺長,但卻是最險峻的一個。據當地方言,馬皮涼意為馬的鼻樑,形容這座山嶺很直很高。當年,馬爬得太高,若力氣不夠的話,可能在山嶺上死去。人們付出不少努力親手建設了山嶺頂上的道路。胡志明主席為這條路取名幸福,意思是給當地各族同胞帶來幸福。」
近年來,發展文化旅遊成為了苗旺縣的新方向。自2013年10月同文岩石高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後,發展文化旅遊被確定為苗旺的新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得到了該省的重視投資,因此,做貿易比以前方便多了。
邱威愛情集市、蕎麥花節、求雨節等高山區的多個節日和集市得到維持和恢復。極富各族同胞文化特色的風俗習慣,雄偉的大自然景觀,多樣和獨特的旅遊文化產品、傳統美食和當地特產已經和正在為同文苗旺創造多彩的畫卷,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前往越南極北地區旅遊。
Ⅳ 苗族的相關資料(急急急!!!!)
苗族
苗族,現有人口740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民族簡介]
苗族,現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弔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對於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在許多地區,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里,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區,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製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於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家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於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許多地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吃牯臟亦稱祭鼓節、鼓社節、鼓藏(牯臟)節,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七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寄居中在木鼓裡,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供品。主祭者稱為牯臟頭,祭品牯臟牛是專門為此而飼養的。每屆祭祀活動前後延續三年之久。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葯,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葯手段。
除了這些傳統信仰之外,自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深入我國內地傳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區、貴州凱里、湖南沅陵等地區有一些苗族群眾皈依了基督教,在滇東南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東北、黔西北一帶的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極大。外國傳教使團或者傳教士們在苗族地區開設了許多的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一些經濟發展項目,對於苗族社會的進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著名的牧師有安順的黨居仁、柏格理、張道慧、王樹德等,前二者均殉職苗區。
新中國建立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的影響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復甦的趨勢。但是,現在基督教、天主教實行「三自」,與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會組織、社會影響甚至信仰內容方面都有許多的不同。
國外的苗族,在越南、寮國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寮國、泰國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靈魂觀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婚喪習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飾特色]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Ⅳ 越南苗旺縣有多少人口
越南苗旺縣有4萬人口,這個縣城人口還是相當多的。這里人來人往。交易還是非常頻繁的。
Ⅵ 苗族的分布
概況
從中國苗族的分布情況看,其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
自治地方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年11月26日)
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年11月11日)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年11月30日)
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1956年12月31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雲南屏邊苗族自治縣(1963年7月1日)
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年9月11日)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年2月11日)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12月31日)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7日)
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11日)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0日)
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1985年)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
貴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6年12月13日)
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1987年2月19日)
貴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1987年11月)
貴州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1987年11月)
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1987年11月20日)
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1987年12月)
湖南麻陽苗族自治縣(1988年10月31日) 東南亞地區的苗族世代以刀耕火種(又稱斯維頓Swidden),游耕游居為主,流動很大,沒有固定耕地,大面積種植罌粟,經常進行周期性的遷移。越南、寮國、泰國和緬甸的苗族雖有一些水田,但主要還是以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旱地作物。因土地瘠薄,地力易於耕盡,加之不施肥,耕種兩三年之後,他們就另闢新地,只要耕地遠離村寨,就進行遷移。苗族大多是不斷地向前遷徙,但有時也回過頭來重新耕種原來拋棄的山地,經過幾年休耕,地力便有了一定的恢復。
越南分布
在越南,大部分苗族自稱「蒙」Hmongb,只有一小部分自稱「那苗」。在越苗族支系很多,大體可分為5個主要分支:「白苗」Hmongbdleub,自稱為「蒙豆」;「黑苗」,自稱為「蒙那」Hmongb dlob;「紅苗」,自稱為「蒙西」Hmongb shib;「花苗」或「青苗」,自稱為「蒙冷」Hmongb Lab或「蒙佐」Hmongbnzhuab;「漢苗」,自稱為「蒙刷」Hmongb shuab。
據越南1991年的資料,在越苗族有50餘萬人。他們生活居住范圍較廣,沿越北越南的河宣、黃連山、萊州、高平、山蘿、宜安、高諒、河江、老街、清化、義靜、安沛、北太、河山平諸省山區,與其他民族雜居,但不像瑤、傈僳、布依等許多民族那樣,苗族明顯地、成地區地集中。在共同生活的各民族中,苗族人口數所佔的比例要高得多。在越苗族主要集中的地區是:同文高原、黃樹腓、封土、興湖、土廟、奠邊、順州、巡教、沙霸、木州縣、北河中國境外苗族的分布與變遷縣、沙巴、鐸佐州、姆庚塞州等地區。
在越苗族通常居住在海域800—1700米的高山叢林中,這里地勢險峻,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多數地區降雨充沛,有雨季和旱季之分。越南苗族的居住地區並不相連成為一個地帶,而常被其他民族的許多居住地區分隔開,但是,各地區的人民,尤其是相毗連地區在宗教和婚姻上仍有一定的聯系。
寮國分布
主詞條:老松族
在寮國,苗族和瑤族通常被合稱為「老松人」或「山頂寮人」,意即住在山上的寮國人。21世紀初,寮國的苗族已達30餘萬人。主要聚居在半沙里、烏端木塞、坡里坎、川壙、桑怒、琅勃拉邦、沙耶武里、甘蒙等省,其中以川壙省為最多。他們通常居住山脈兩側的高山地區,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寮國的苗族自稱「蒙」。寮國的苗族大多屬於「白苗」,自稱為「蒙豆」,「青苗」人數次之,自稱為「蒙刷」,「黑苗」的人數最少,只有兩個村寨。
泰國分布
泰國苗族人數達132000(包括5萬泰國難民營苗族7人,僅次於人數最多的克倫人,佔全國山民總數的15.10%,主要分布於北部各府,其中以難府、清邁府、清萊府和達府最多,這4個府的苗族人口占泰國苗族總人口數的75%以上,另外,苗族在碧差汶府、鼓也洛、南邦、帕府、夜豐頌、黎府、甘烹碧、那空沙汪、猜納、素可泰、烏泰他尼等府也有分布。在泰國北部和中部地區,至少在13個府有苗族居住。如果不包括因越南戰爭逃到泰國的寮國苗族,泰國的苗族村寨約有245個。泰國苗族是該國境內分布地域僅次於克住族的山地民族。泰國苗族同樣自稱「蒙」,主要有「白苗」——「赫蒙格雷」Hmong Njew。
緬甸分布
緬甸苗族約有10000人。主要分布在撞邦的果敢區的大水塘、家地峁、野牛壩、八威、曼洛、八馬寨、宋干、麻粟壩、蛇甸壩、嘎門、登尼、莫奈、若開邦等地,他們自稱是從貴州遷入緬甸的。 東南亞苗族大量遷往歐、美、澳各大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是在越南戰爭期間,作為難民而遠涉重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南亞地區戰火連綿,各國政治局勢動盪不安。這一地區的苗族男性青年,因生活所迫大部分應征入伍;另有一些人因戰爭由寮國被迫逃往泰國,大多數被收容在難民營中。基於以上歷史背景苗民於1975年開始從寮國、泰國、越南分批移居西方一些國家。
20世紀70年代末,在大批苗民遷徙美國的同時,也有不少苗民來到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法苗民共有1.15萬人,加拿大約有1000名苗民,澳大利亞有15000餘名苗族同胞,法屬蓋亞那和南美約有1500名苗民,其中阿根廷約有130名苗民。由此,苗族已散居於除主體在亞洲以外的美、歐、澳等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美國分布
到20世紀末,遷徙到美國的苗民有20餘萬人,其中絕大部分來自寮國,有一小部分來自越南、泰國。生活在美國的苗族,主要聚居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弗雷斯諾市、威斯康辛州各小社區和聖·保羅明尼亞波利斯雙城和明尼蘇達州其他各城。其它如威斯康星州、伊里諾思州、密西根州、北卡羅林納州、田納西州、得克薩斯州、喬治亞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蒙太拿州、內華達州等都有苗族居住。在美苗族居住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且都居住在城市。從語言學上看,其語言均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川黔滇方言中的川黔滇次方言,與我國的川黔滇方言苗語言相通,詞彙和音調雖有某些變化,但相互之間仍能直接用苗語通話。
澳洲分布
20世紀末,在澳有1500名苗民,主要分布在澳洲東部海岸的幾個大城市裡,霍巴特市約有350名苗民,墨樂本達410名苗民,在堪培拉有30餘名,在悉尼有280名苗民,按照傳統的遷徙方式,一群大約有11戶苗民從澳洲南部搬遷到布里斯班市和品士蘭州。
在澳苗族均來自寮國,絕大多數屬於「白苗」Hmongb Ndawb;僅有3戶「青苗」Hmongb Njua,然而他們說「白苗」方言。在澳苗民有楊、王、李、陶、伍、張、韓、毛、賀、羅、潘等漢姓,其中楊、王、李、陶姓佔大多數。他們在澳洲政府的幫助下辦起了苗文學校,以大致相同的方式(在東南亞時期)發展著自己的文化教育。
法國分布
1976年和1979年有兩批苗族先後到達(法屬)蓋亞那,當地政府幫助他們在那裡建立了兩個村子,即可可村和加烏黑村,一村有100戶人家,另一村有120戶人家。政府還幫他們在那裡建立起了學校,除了教法語及其它課程外,每天也教一小時的苗文,還教孩子們唱本民族的山歌等。
Ⅶ 有人知道苗族在哪裡嗎
中國大陸的分布
苗族主要集中在貴州(48.1%),其次是湖南(21.49%)和雲南(11.67%),但亦有分布於重慶(5.62%)、廣西(5.18%)、湖北(2.4%)、四川(1.65%)、海南(0.69%)等省市內。 此外在泰國、寮國、越南等國也有分布。分布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許多自稱,如「牡」、「蒙」、「毛」、「果雄」、「帶叟」等,還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飾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稱,如「長裙苗」、「短裙苗」、「長角苗」、「紅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小花苗」等。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東南亞的分布
苗族人亦是越南及寮國的原居民族。
在泰國北部地區,亦聚居了苗族人,根據2004年的人口統計,當地苗族人口約有12萬人,是當地緊次於嘎良族的山區民族。他們約於18世紀至19世紀時自中國西南地區遷入泰北地區。現時老一輩的苗族人仍可以操雲南話。緬甸北部亦有從中國移居的苗族人
Ⅷ 中越自衛反擊戰老山在哪個城市
一旦提到對越反擊戰,很多人就想起了老山。老山作為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地理位置,寄託著中國人的愛國主義熱情。對越反擊戰的中越交鋒的老山,成為名震中外的防禦主戰場。
在老三的國界線劃定上,雲南的國界線是從主峰頂部中間通過,新條約則把主峰頂部全部劃給了中國,新國界線移到了主峰南坡上一條預防巡邏道外。所以,站在老山主峰的是中國領土,下面就是面向越南的山坡。由於中國軍隊佔領著戰略位置的高地主峰,低下越南軍隊就是無險可守,在國界戰略位置上占據主動位置,根本沒有把領土拱手相讓的說法,給越南佔便宜也是一種荒謬的觀點!
Ⅸ 苗族分布在哪裡些地方!
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雲南、廣西、海南等七個省區,東南亞地區也有。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苗族也是一個注重節日的少數民族,有很多傳統節日。
(9)越南山區苗村在哪裡擴展閱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於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後,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20世紀50年代後期苗族又開始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有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玩年節、龍頭節等。
Ⅹ 越南有什麼風土人情
1、由於受中國文化影響,越南的傳統節日與中國相似。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盤古節和送灶王節等。春節是越南民間最盛大的節日。
夏歷正月初一日為春節。按照越南的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節」開始,就算進入春節了,屆時,各家女主人都要趕制新衣,連日准備年貨,還要清掃房屋。除夕晚上,全家吃團圓飯,燃放鞭炮。春節主要吃用葦葉包的糯米粽子。
2、越南的國服是奧黛,又稱為越南「長衫」,分為男版和女版,女性身著奧黛更為普遍。奧黛通常使用絲綢等軟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長衫,兩側開叉至腰部,下半身配上一條喇叭筒的長褲。當地人一般在婚嫁、重大節日、外交和會客等正式場合穿著奧黛。
3、古代越族人從擇偶到成親要經過六個主要儀式,即:納采、問名、納吉、請期、納幣和迎親。如今這些儀式已被簡化,僅剩下提親、訂親和迎親。
(10)越南山區苗村在哪裡擴展閱讀
其他日常生活禁忌
1.年初、月初忌穿白色、藍靛色衣服,白色、藍靛色是喪服的顏色,年初、月初穿白色、藍靛色衣服怕成為凶兆。
2.在喜慶和祭祀活動中,忌諱穿白色服裝,辦喪事除外;
3.夫婦倆忌諱用一條洗臉毛巾;
4.夫婦倆忌諱互遞牙簽;
5.忌諱除自己丈夫或妻子以外的人用自己的梳子;
6.忌諱床上的席子反著鋪;
7.忌諱背對供桌而坐;
8.忌諱在屋內戴斗笠;
9.照相時忌諱三個人合影,據說中間的人將遭遇不吉利;
10.忌諱在年初打掃屋子。這樣做,據說會一年辦事不順利;
11.妻子懷孕時,忌諱丈夫殺生或打樁;
12.懷孕的婦女忌諱宰雞宰鴨;
13.忌諱孕婦從外地回家裡生孩子;
14.家有產婦,忌諱外人進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