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茶葉是如何從中國傳到印度的
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我國茶文化在日本發揚光大的同時也開始被陸續傳播至東南亞鄰國。
越南與我國接壤。東漢末年,佛教傳入越南,並於10世紀被尊為國教。我國茶葉傳入越南的時間最遲不晚於這一時期。越南種植茶葉的歷史悠久,於19世紀開始大規模地種植經營茶業。隨後,越南引進南亞的茶種與制茶的技術設備,使得茶葉的生產與貿易發展迅速。1684年,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從我國取茶籽試種,隨後,又分別引入日本、阿薩姆(印度)試種。南亞的印度通過英屬東印度公司與1780年試種我國茶籽,隨後大規模的引種、擴種,創辦茶場,派遣制茶人員到我國學習種茶、制茶技藝,並招聘中國技術人員去印度親自授教。通過各方努力,印度茶文化的發展至19世界後葉已達「印度茶之名,充噪於世」的程度。斯里蘭卡於17世紀引入我國茶籽,並於1780年試種,1824年後,又大量引入我國茶籽及印度茶籽進行擴種,並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予以指導。
唐代,我國茶葉傳播至西亞阿拉伯地區,從此正式進入阿拉伯國家。據《新唐書·陸羽傳》記載:「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其後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回紇人用馬來交換茶葉,在飲用的同時,將部分茶葉販賣至土耳其等阿拉伯國家,從中獲取暴利。西亞的土耳其於1888年開始進行茶葉種植,先從日本引入茶籽試種,1937年又從喬治亞引入茶籽種植。經過分批開發、種植後,其茶業規模逐漸成形並穩步向前發展。
西方最早有關茶葉記載的文獻是公元851年一位阿拉伯商人撰寫的《中國與印度的關系》。隨後,一些西方旅行家也對茶葉進行了描述,這使得西方人對茶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直至17世紀,茶葉才被傳教士帶回歐洲。
(李姿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