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F104戰斗機是否參加過越戰是否被北越空軍戰斗機擊落過
F-104是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超音速輕型戰斗機。1951年開始設計,1954年2月原型機首次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因航程短、載彈量小未成為美國空軍的主力戰斗機。1958年洛克希德公司對F-104C的機體結構重新設計,提高了結構強度,改進了機載設備,研製成多用途戰斗機F-104G,被德、日、加、意、荷、丹麥等國採用(或在G型基礎上改型),進行大批量生產。F-104主要型別有A、C、G、J、S等。共生產近2000架。
F-104戰斗機於1955年4月便達到飛行速度M數2.0,後成為 60年代世界三大高性能戰斗機(米格-21、「幻影」3)之一。
F-104戰斗機機長16.65米,翼展6.68米,機高4.11米,機上裝有 J79-GE-11A 渦輪噴氣發動機一台,最大推力4540公斤(加力狀態 717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3050公斤,最大飛行時速為M數2.2,作戰半徑370公里,最大航程3150公里(轉場),續航時間3小時。機上裝有一門20毫米航炮,備彈750發。執行截機任務時,攜帶「麻雀」空空導彈和「響尾蛇」空空導彈各 2 枚,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時,攜帶「小鬥犬」 空地導彈 2 枚,900公斤核彈1枚以及多枚普通炸彈,最大載彈量1800公斤。
下述情況適合於G型。
動力裝置1台J79-GE-11A渦噴發動機,加力推力70.32千牛(7170公斤)。
武器執行截擊任務帶「麻雀」III和「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各2枚;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帶「小鬥犬」空對地導彈、普通炸彈或一顆900千克核彈,固定武器是一門M6120毫米機炮。
尺寸數據翼展6.68米,機長16.69米,機高4.11米,機翼面積18.22平方米。
重量數據空重639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9480千克(最大1305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速度(高度11000米)M2.2/233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7680米,最大爬升率(海平面)250米/秒,作戰半徑370~1100公里,轉場航程3510公里。
XF-104
XF-104是根據1953年3月11日簽定的合同研製的原型機,共有2架。由於原來計劃採用的J79發動機的研製進度趕不上飛機試飛的需要,所以XF-104裝備的是XJ65-W-6發動機,軍用推力為3,540千克,加力推力為4,630千克。第1架(首飛時發動機還沒有加力裝置)和第2架原型機分別於1954年2月28日和10月5日首飛。裝備1門固定式的20毫米M61「火神」6管炮,有2個外掛架。第2架原型機於1955年4月在試飛中墜毀,第1架原型機於1955年10月交付給空軍,1957年7月也在試飛中墜毀。
YF-104
YF-104A是裝備J79發動機的研製發展用的試驗機,開始裝備的是J79-GE-3,後來換裝成改進了加力燃燒室的J79-GE-3A,軍用推力為4,220千克,加力推力為6,710千克。在換裝發動機的同時加長了機身,增加了機內的燃油量。加裝了腹鰭,垂尾後移,裝備1門固定式的20毫米M61「火神」6管炮。美國空軍於1954年10月17日訂購了17架,第1架飛機於1956年2月17日首飛。60年代部分YF-104A被改裝成QF-104A無人靶機。
F-104A
F-104A是單座截擊型,裝備加力推力為6,710千克的J79-GE-3A發動機。裝備1門固定式的20毫米M61「火神」6管炮,有5個武器掛架。F-104A-1和F-104A-5兩批飛機裝備MA-10(AN/ASG-14T1)火力控制系統。F-104A-10以後的飛機裝備AN/ASG-14T2火力控制系統,其基本組成與MA-10系統相同。1955年10月開始訂購,總共生產了153架,1958年1月開始交付,同年12月交付完畢。先後裝備了第83、第56和第337截擊機中隊。後來有部分F-104A戰斗機換裝成加力推力8,120千克的J79-GE-19發動機。由於這種飛機航程短和火力弱,特別是不能裝備與地面「賽其」防空系統交聯的數據傳輸設備,於60年代初全部退出現役轉入國民警衛隊的第151(田納西州)、第157(北卡羅來納州)和第197(亞利桑那州)3個飛行中隊。在「柏林危機」期間,上述3個中隊於1961年11月~1962年8月先後被動員重新進入現役,並在歐洲展開,第151和第197中隊部署在前西德,第153中隊部署在西班牙。緊張局勢緩和後,3個中隊的飛機再次配署給防空空軍(ADC),分別劃歸第319和第331兩個截擊機中隊。在1962年10月「古巴危機」時再次擔負了戰斗警戒任務。F-104A截擊機的最後退役時間是1969年12月(第319中隊解散),前後總共服役12年。退役後的F-104A飛機中,1架改成CF-104的原型機,3架被改成超高空飛行訓練用的NF-104A,24架(含部分YF-104A)被改成無人靶機,10架買給了巴基斯坦空軍,25架買給了我國台灣省,16架買給了約旦。
F-104B
F-104B是A型的雙座教練型,發動機與A型相同。增加了尾翼面積,去掉了機炮,保留了4個外掛架,可掛2枚「響尾蛇」空對空導彈。火力控制系統是AN/ASG-14T1。1957年1月26日首飛,共生產了26架。
F-104C
F-104C是戰斗轟炸型,裝備加力推力為7,165千克的J79-GE-7發動機(軍用推力4,540千克),具有有限全天候性能力。1958的9月開始交付,1959年6月交付完畢,共生產77架。裝備了第479戰術戰斗機聯隊的4個中隊。這型飛機裝備1門固定式的20毫米M61「火神」6管炮,有5個外掛架。裝備有AN/ASG-14T2火力控制系統。No.56-938以前的F-104飛機裝備擾協光環計算瞄準具。部分F-104C(No.57-910以後)飛機的光學瞄準具去掉了光學測距裝置,因而光環大小不再改變,其直徑為50mil。在火控計算中使用雷達測量的目標距離。1965~1967年期間,一部分F-104C被派往越南參戰。1967年第497聯隊換裝成F-4戰斗機,F-104C退出現役後配署給國民警衛隊的第198戰術戰斗機中隊,1975年從國民警衛隊退役。
F-104C裝備的武器分為固定安裝的機炮和外掛的導彈、各種炸彈和火箭彈等兩部分。在前機身座艙下左側機內安裝有1門20毫米M61「火神」(Vulcon)6管炮,備彈量為480發。機炮系統總重約300千克(包括供彈裝置和彈葯等)。
F-104C戰斗機共有5個外部武器掛架:兩個翼尖掛架(N0.1和N0.5)、兩個翼下掛架(N0.2和N0.4)、1個機身下掛架(N0.3)。翼尖掛架是專用掛架,每個最大掛載能力為454千克,可掛1枚「響尾蛇」AIM-9空對空導彈或1個664升副油箱;每個翼下掛架的最大掛載能力為454千克,可掛1枚實際重量小於454千克的炸彈、或1個火箭彈發射器、或1個739升的副油箱;機身下掛架的最大掛載能力為907千克。在5個掛架中只有N0.2~N0.4三個掛架可掛載各種空對地武器。幾種典型火力配置方案如下:
1、F-104C空對空截擊
(1)每個翼尖掛架掛1枚「響尾蛇」AIM-9導彈,每個翼下掛架掛1個MA-2火箭彈發射器;
(2)每個翼尖掛架掛1枚「響尾蛇」AIM-9導彈,每個翼下掛架掛1個739升的副油箱;
(3)翼尖掛架掛兩個664升的副油箱,翼下掛架掛兩個MA-2火箭彈發射器;
2、F-104C空對地攻擊
(1)每個翼尖掛架掛1枚「響尾蛇」AIM-9導彈,每個翼下掛架掛1個MA-2火箭彈發射器,機身下掛架掛實際重量小於907千克的炸彈;
(2)每個翼尖掛架掛1枚「響尾蛇」AIM-9導彈,每個翼下掛架掛1顆454千克炸彈,機身下掛1顆454千克炸彈;
(3)每個翼尖掛架掛1個664升副油箱,每個翼下掛架掛1個MA-2火箭彈發射器;
(4)每個翼尖掛架掛1個664升副油箱,每個翼下掛架掛1顆454千克炸彈,機身下掛1顆454千克炸彈。
(5)每個翼尖掛架掛1個664升副油箱,每個翼下掛架掛1個739升副油箱,機身下掛1顆B28EX型核炸彈或B43、B57、B61核炸彈。
F-104D
F-104D是C型的雙座教練型,發動機與C型飛機相同,去掉了機炮,保留了5個外掛架(有的資料說機翼下沒有外掛架,只在翼尖掛「響尾蛇」導彈)。1958年11月開始交付,1959年9月交付完畢,共生產了21架。
F-104G
1958年洛克希希德公司對F-104C進行了重新設計後,出口給義大利等一些歐洲國家和加拿大、日本等國使用。F-104G是在F-104C型飛機基礎上重新設計的單座全天候戰斗轟炸機。裝備J79-GE-11A發動機(軍用推力4,540千克,加力推力7,080千克),加強了結構強度,增大了機翼面積,增加了機動襟翼,增加了3個掛架(每個機翼下增加1個,機身下增加1個)。必要時可以卸去機炮而在炮艙內裝462升的油箱。洛克希德製造的第1架飛機於1960年6月7日首飛。1960年10月5日首飛,洛克希德公司為美國「軍援計劃」生產了139架。
在歐洲,前西德、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4國進行了聯合生產:南部集團製造了210架,最後在前西德的施米塞米特公司組裝成整機;西部集團製造了188架,最後在比利時的SABCA公司組裝成整機,第1架飛機於1961年8月3日首飛;北部集團製造了231架,最後在荷蘭的福克公司組裝成整機,第1架飛機於1961年11月11日首飛;義大利集團製造了169架,最後由費亞特公司組裝成整機,第1架飛機於1962年6月9日首飛;後來,前西德的MBB公司於1971年~1973年又生產了50架,歐洲總計生產了848架。
加拿大製造了140架,第1架飛機於1963年7月30日首飛。G型飛機是F-104中生產最多的型別,總數達到了1,127架。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飛機在義大利、希臘、土耳其等和我國台灣省服役。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它可以攜帶不同數量的武器和副油箱,採用各種作戰剖面時的作戰半徑為370~1200公里。
TF-104G
TF-104G是G型的教練機,裝備有NASARRF-15A火力控制雷達,有實戰力。洛克希德公司總共生產了220架,其中48架是在歐洲製造的部件由洛克希德公司組裝的。
F-104S(ASA)
在多國參加的F-104G製造計劃中,義大利要求專門發展一種具有對空能力的先進F-104,稱為F-104S(S為麻雀導彈之意)。F-104S基本上與F-104G後期型相同,針對空戰作了增強,主要武器是安裝在翼梢的「響尾蛇」和翼下的「麻雀」導彈,並拆除了「火神」機炮。F-104S於1968年12月30日首飛成功。
1980年代初,義大利空軍雖已加入了歐洲戰斗機計劃,但是新機服役遙遙無期。義大利空軍決定對F-104S進行中期壽命改進,這項計劃稱為F-104SASA(武器系統更新)。ASA計劃僅對機載設備進行升級,不涉及機體結構,旨在提升F-104S的截擊/打擊能力。F-104SASA採用了具有下視下射能力的R21G/M1火控雷達,並可以掛載義大利自製的「阿斯派德」IA中程空空導彈,比「麻雀」更先進,「響尾蛇」導彈也升級為AIM-9L,另外還可以選裝F-104S上拆除的「火神」炮。F-104SASA還裝有新型電子對抗裝置、敵我識別天線、飛控計算機、武器系統,作戰能力大大增強。這次意方贈送的即為F-104SASA型。
CF-104G
加拿大生產的F-104G。
F-104J
F-104J是日本在第2次防衛計劃中為其航空自衛隊選定的防空截擊機,是在G型基礎上研製的F-104的防空截擊型,由日本三菱公司仿製生產。最初同美國提供3架整機,前29架美國提供零部件,由三菱公司組裝,總共生產了210架,於1967年全部交付完畢。其武器系統按截擊要求配置,去掉了轟炸設備,雷達改裝成NASARR的截擊型F-15J。整個火控系統總重大約只有160千克。原型機於1961年6月30日在洛克希德公司首飛後分解運到日本,重新組裝後於1962年3月8日在小牧基地開始試飛。3月22日駐在千歲基地的第2航空團臨時成立了F-104J培訓隊,從1963年起,先後組建了7個飛行中隊。1963年3月5日正式組建成最初的訓練部隊第201中隊,該部隊在第5航空團的第204中隊組建前一直擔負訓練任務。1964年6月25日組建的第1支作戰部隊是第203中隊。同年還組建成第5航空團(駐新田原基地)的第202和204中隊,1965年組建成第6航空團(駐小松基地)的第205中隊和第7航空團(駐百里基地)的第206中隊,1966年3月31日組建成第7航空團的第207中隊。1974年、1978年和1981年第201中隊、第206中隊和205中隊的F-104J戰斗機退出現役,部隊解散。
1982年以後第202中隊、第203和第204中隊先後換裝成F-15J戰斗機,1985年以後第207中隊散,到此日本的F-104J戰斗機全部退役。
F-104DJ
F-104DJ是J型戰斗機的雙座教練型,總共生產了20架,全部由洛克希德公司製造,沒有裝備火力控制設備。於1961年8月26日首飛,1962年1月運到日本。隨同F-104J一起退役。
F-104J是防空截擊機,主要裝備的是空對空武器。保留了機頭固定安裝的20毫米M61「火神」6管炮(備彈量最多為750發),每個翼尖掛架可掛1枚「響尾蛇」或日本研製的AAM-1空對空導彈,每個翼下掛架可掛1~2枚上述空對空導彈或1個火箭彈發射器。炮艙內不裝機炮時可裝1個462升的油箱。
B. 解放軍從我國邊境攻入越南最遠多少公里
大約100公里。
至1979年3月4日,東線中國軍隊突入越南境內縱深50-100公里,相繼攻佔高平、諒山2個省會城市,以及河廣、茶靈、廣和、河安、通農、石安、重慶、長定、脫浪、高祿、祿平等11座縣城和同登鎮。共計殲敵40671人,擊毀越軍火炮340餘門、坦克和裝甲車45輛、汽車480餘台,繳獲火炮840餘門、各種槍械11000餘支(挺、具)及大批軍用物資,同時對東線越北地區的軍用、民用設施進行了毀滅性打擊和破壞;
西線中國軍隊突入越南境內縱深30-80公里,攻佔了黃連山省省會老街市和重鎮柑塘市,以及孟康、沙巴、壩灑、封土和保勝5座縣城,前出到郭參、鋪樓、外波河、黃連山埡口、封土地區。共計殲敵16481人,繳獲了大批武器裝備和軍用物資,摧毀了西線越南淺近縱深境內的大量軍用、民用設施。
C. 越南海軍實力
越南海軍創建於1955年,是一支以輕型裝備為主體的近海防禦型海上力量。目前其總兵力有4.2萬人(其中海軍陸戰隊3萬人),劃分為4個沿海區。海軍現役主戰裝備包括袖珍潛艇2艘,護衛艦5艘,輕型護衛艦艇6艘,巡邏艇、導彈艇和魚雷快艇等合計45艘,兩棲戰艦艇36艘,獵/掃雷艦艇13艘,軍輔船18艘,共計125艘,總噸位約5.1萬噸。主戰飛機包括2架M-28海上巡邏機、3架Be-12遠程反潛順察機等。
裝備清點
越南海軍的現役主戰裝備雖然種類齊全,但絕大多數是由蘇聯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援助而來的,或是美國20世紀40年代生產的裝備。例如5艘「別佳」級護衛艦,是陸續在1978~1984年間引進的,3艘美製1-150級和511-11528級坦克登陸艦均為20世紀40年代前期產品,已很少在海上活動。此外,越南艦艇的噸位普遍較小,除了「別佳」級護衛艦的噸位達到千噸以外,其它艦艇(登陸艦除外)的噸位最大不超過600噸,小的只有幾十噸。雖然越南對一些艦艇進行了改造升級,但由於這些裝備服役年限長,普遍老化,零備件嚴重不足,因此明顯影響了越南海軍的整體作戰能力。
在現役的100餘艘水面艦艇中,攜載的武器以各種口徑的艦炮為主,只有5級19艘艦艇裝備有反艦和防空導彈,如2艘BPS-500級輕型護衛艦裝備有最大射程達130千米的2座4聯裝SS-N-25反艦導彈以及SA-N-10防空導彈24枚。SS-N-25是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研製的一型遠程、多用途亞音速反艦導彈,射程5-130千米,飛行速度0.9馬赫,飛行高度5N10米(末段掠海)。由於該型導彈飛行高度低,本身的雷達反射面積小,使敵艦難以發現和攔截,故而易於達成攻擊的隱蔽性和突然性。可見,越南海軍水面艦艇具有一定的反艦,潛和防空作戰能力,其反艦作戰半徑最大可達130千米。SA-N-10是蘇聯20世紀80年代由陸用SA-16低空、超低空防空導彈系統移植而來的產品,屬第二代防空武器,飛行性能優良,具有較大的作戰空域,最大射程5000米,射高3500米,最大速度1.7馬赫,採用紅外製導,單發殺傷概率0.6。
裝備防空導彈的共4級11艘艦艇,除BPS-500級外,還有「毒蜘蛛」級輕型護衛艦、「光明」級巡邏艇、「大胡蜂」級導彈艇等,分別裝備了SA-N-5和SA-N-10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SA-N-5主要用於對付低空和超低空慢速飛行的空中目標,保護艦船自身免受空中襲擊,最大射程6000米,射高30-2300米,最大速度1.5馬赫,採用紅外被動尋的制導,單發殺傷概率0.5。
5艘「別佳」級護衛艦是其主戰裝備,不過未配備反艦和防空導彈,攜帶的武器主要是406毫米或533毫米魚雷、反潛火箭彈和76毫米艦炮。魚雷和艦炮的最大射程為15千米,反潛火箭深彈的最大作戰半徑為6000米,具有中近程反艦/潛作戰能力。
水面戰艦在防空作戰中,以各種口徑的艦炮為主,艦空導彈為輔,具有有限的近程點防禦作戰能力。如「別佳」級護衛艦裝有2座雙聯裝76毫米炮,BPS-500級輕型護衛艦有1座76毫米炮和1座30毫米AK-630炮。這些艦炮基本上都由蘇聯生產,主要承擔近程防禦作戰任務。其中以6管30毫米AK-630炮最為先進,達到了20世紀80年代水平,射程2000米,射速3000發/分,能形成密集彈幕,不僅能反低空飛機,也具有較好的反反艦導彈能力。其餘艦炮多為20世紀60年代水平。
目前,越南海軍尚無潛艇部隊,2艘微型港艇水下排水量僅為110噸,即使可能各裝2具輕型魚雷發射管的說法屬實,其作戰能力也極為有限。
海軍的空中裝備為2架M-28海上巡邏機和3架Be-12遠程反港,偵察機。M-28的速度335千米/小時,升限4200米,航程1365千米。其ARS-400雷達系統可進行360°搜索和偵察,探測160千米外的目標。Be-12的速度為608千米/小時,升限達11280米,航程7500千米。該機可攜載包括深彈、水雷或魚雷等共計5噸的攻擊武器。但由於數量有限,越南海軍的空中作戰能力明顯不足。
然而,由於近年來越南非常重視對海洋權益的爭奪,因此其海軍的後勤裝備現代化步伐明顯較快,其軍輔船的數量在南海周邊國家裡屬於較多的,主要有3級20艘在役,其中包括2座浮船塢。此外還有2艘YOG-5級駁船、1艘海洋拖船和10艘港口拖船等。這些軍輔船很大一部分是越南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根據「自立自強」、「自主造船」的思路自行建造的,國產化水平較高,減少了對外國裝備的依賴,同時也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總體來說,越南的海軍支援保障裝備建設水平較高,能夠形成有效的海上支援保障能力。
主要海軍基地
越南海岸線總長約3260千米,共有大小港口約60個。海軍主要分駐4個基地和5個軍商合用港口。
峴港基地峴港基地是越南海軍三區司令部駐地,位於越南中部峴港灣內,其水域面積約106平方千米,水深lO米以上。峴港灣三面環山,地形隱蔽,便於組織對海對空防禦。海軍基地位於峴港灣東南觀象島東南部港灣內,有4座碼頭。港區東部有越南海軍X50修船廠,可修理350噸以下的小型船艇。峴港也是商用港,有4個萬噸級深水泊位。峴港基地扼守北部灣口,可對我海南島南部海區和西沙群島構成威脅。
金蘭灣海軍基地越南海軍四區司令部駐地,水深港闊,是越南最優良的深水港,且地形隱蔽,避風條件好,便於組織對海對空防禦。金蘭灣水域總面積約98平方千米,其中內港約45平方千米,水深8~15米,軍港位於內港東北之金蘭。內外港共可容40艘4萬噸以下的大型艦船和100艘運輸船。金蘭灣基地扼馬六甲海峽至巴士海峽航道要沖,距我南沙群島較近,素有「東南亞心臟」之稱,也是越南海軍對侵佔並駐守南沙島礁部隊實施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的主要後勤保障基地。
海防港海防港海軍基地為越南海軍最高指揮機關及海軍一區司令部駐地,也是越南海軍艦船在北部沿海停泊、補給的主要基地。海防港位於越南北方格禁河口下游,為河口港,是越南首都河內市的海上門戶,由軍港和商港兩部分組成,也是僅次於胡志明港的第二大商港。主航道水深5~15米,萬噸艦船可全年通航。2006年初,越南政府計劃在海防市耗資5億美元在河內以東120千米打造越南第二深水軍港,2007年初開工。新港口佔地約3萬公頃,一旦建成,將能停靠4萬噸級的戰艦和40~60艘水面艦艇及潛艇的能力,成為繼金蘭灣之後的越南第二大海軍基地,不僅緩解了越南戰艦只能停靠在南部金蘭灣基地的 困境,而且還極大地加強越南海軍的基礎設施建設,將越南軍隊戰斗保障能力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同時也達到加強對南中國海海域監控力度的目的。
胡志明海軍基地位於越南南部西貢河下游胡志明港,與胡志明市相連,是越南海軍護衛艦等主戰艦只的主要基地,駐有越南海軍司令部前線指揮部。胡志明港為河口港,水域面積1.23平方千米,水深8-16米,分軍港和商港兩部分。軍港碼頭集中在西貢河西岸銅象以北,有各型碼頭19座,最大可停泊萬噸級的艦船。軍港區西岸有巴山海軍造船廠,是越南最大船廠之一,能修理7000噸級艦船。
即將獲得的新裝備
越南政府在《越南2010年前軍事戰略》中明確提出,未來越軍武器裝備建設工作重點之一是增強海軍戰斗船艇、岸艦導彈和巡邏機的機動能力和火力系統,購進導彈艇和岸艦導彈等,並聲稱裝備的更新換代有望在2015年前完成,屆時海軍遠洋護航能力和海上作戰能力將接近現代化海軍的要求。
根據越俄兩國2007年初簽署的協定,俄將在2010年前向越南海軍交付2艘造價高達3.5億美元的「獵豹」3.9級護衛艦。此外,俄國防部原則上同意越南造船廠不久將自行建造2艘該級艦,屆時俄方將向越南提供必需的組裝零部件和必要的技術支持。
「獵豹」3.9級護衛艦是俄研製的11661型軍艦之一,能夠搜索、跟蹤和打擊所有水面、水下和空中目標,具有艦體堅固、造型獨特、雜訊和輻射小、航速快、續航和隱身能力強、火力強等諸多優點。該艦長102米,寬13.6米,吃水4.4米,滿載排水量達1930噸,動力裝置採用7375馬力的61D型柴油機,航速達到26節,自航能力達到20晝夜,以10節速度行駛航程可達5000海里,人員編制110名。艦上裝備有射程達130千米的2座4聯裝KH-35E反潛導彈系統,1座雙聯裝射程為15千米的SA-N-4防空導彈;1座AK-176型76毫米艦炮:2套533毫米雙管魚雷發射裝置:1套RBU-6000型12管火箭深彈發射器,備有水雷48枚等。艦艉甲板上可起降卡-28或卡-31直升機。
與此同時,越南還十分重視發展國內造船工業,不斷提高裝備自製能力。如經俄羅斯同意,越南從2007年起開始在本國造船廠自行建造10艘俄制「閃電」級導彈快艇。該艇滿載排水量超過550噸,最大航速38節,裝備有「天王星」反艦導彈、12枚攜帶型「針」式防空導彈、1座76毫米AK-176艦炮等。該艇對氣候的適應性很強,具有三防能力,並將裝備專門的設備對付感應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