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關於越南菜的典故有什麼

關於越南菜的典故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4-08-20 04:39:52

① 越南芽庄跟團游攻略

越南芽庄是一個世界知名度較高的海濱度假城市,擁有各種極具魅力的自然景觀,海灘沙質細膩柔和飽滿,海水清澈干凈,氣溫舒適,非常適合玩水,這里的美食以及各種娛樂場所非常多,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攻略。

芽庄跟團游怎麼樣

1、經濟實惠便宜,往返機票以及餐飲住宿都全包,性價比超高。

2、省時省力,不用找攻略,無腦跟著導遊玩即可,這樣非常適合第一次出國的朋友或者中老年人。

3、強制消費,現在這個話題抄的很多,但是只要有基本的判斷力的人都會知道,不要報超低價的團,這種只適合忽悠老年人,一般的旅行團是不會強制消費的,只是一路上勸說大家消費而已,你可以拒絕消費。

行程安排

第一天:芽庄海灘看日出遊玩——琥珀餐廳(芽庄春卷排行榜第一)——芽庄大教堂——海鮮大餐——VINCOMPLAZA超市買水果

第二天:占婆塔——PHOHONG(芽庄河粉排行榜第一)——龍山寺——泥漿浴——海鮮大餐

第三天:珍珠島游樂園(世界上最長的跨海纜車)——瓦片烤肉——黃沙芽庄夜市

第四天:芽庄菜市場——HongGiangPho——芽庄海灘——越南菜第一——閑逛看芽庄——Rainforest全城滴漏咖啡最佳

行前准備

1.出發前五天決定去的芽庄,首先買個電話卡,在某寶可以買。(可以選擇電話卡,也可以在機場租WIFI,個人覺得電話卡方便點)

2.
衣服(涉及去寺廟,建議帶上長裙或者長褲、有袖子的衣服。出去旅遊當然要拍好看的照片,建議去幾天帶幾套衣服,每天都可以產出美美的照片),帽子,墨鏡,防曬,拖鞋(去東南亞
必備)相機,大疆靈眸,充電寶

3.出發前一天去換了點美金,在越南美金還是比較盛行大答。

但是實際證明人民幣也很管用,國內銀行換不了越南盾,可以去到越南機場再換,這樣子比較方便,換匯的利率還可以。現在匯率在1:
3300左右。(建議不要換太多,5天換個500元人民幣當零花錢就可以了,大手大腳完全富足)

酒店住宿

歐洲之星酒店,酒店位置非常好,在市區內比我預想中好多了

進入房間,感覺還算得上整潔,床有兩張一米二的床,硬體設施都具備,連冰箱都有,還有兩瓶免費的礦泉水,面積也不小,衛生間超級大。

唯一不好的是,每天一大早都會聽到馬路上的摩托車飛馳,我們還住的是9層,可想而知住在樓下的會有多吵,不過怪不得酒店,越南摩托車盛行,噪音污染大。

交通出行

在芽庄乘坐的士就好,不要想著坐摩托車,他們雖然會載客,安全性不高,不推薦選擇。

選擇的士建議選擇藍白色或者黃綠色的,上車前記得要問一下打不打表,以防被坑。

注意事項

1.東南亞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比較落後,以至於交通秩序,社會治安管理沒有那麼的完善。

聽導游說經常會有飛車黨的出現,提醒我們盡量不要單獨行動,晚上不要太晚回酒店,行走在街上拿好自己的包(雙肩包盡量背前面,單肩包盡量還是抱著為好)萬一和一萬不知道誰先來。

2.越南是個小費制的國家,你會驚奇發現連過海關都要給小費,明目張膽找你要小費,還不能不給。進入芽庄和離開芽庄都要給10元人民幣的小費。

酒店早上離開要留下兩謹困萬越南盾小費給房務,最後一天離開平時坐的大巴車要給10萬越南盾小費給司機,隨時准備好零錢吧,打車,到達目的地,司機還會自動收你小費。

3.乘車去一個目的地祥仿念前要找好目的地的越南文字,有些司機是聽不懂英文的,上車記得打開地圖,看著司機行走的路線,以防他會帶你到不是你要去的目的地。

推薦景點

【芽庄大教堂】(游覽時間60分鍾)

這個教堂是越南的三大教堂之一,這是其中之一,如遇教堂政策性不接待參觀,改為外觀,整座教堂外型由石頭雕刻而成所以又稱石頭大教堂。

它是用石頭漆漆成的外牆,這是這個教堂的一大特色。

來到芽庄
大教堂這才對芽庄增加好感,風景真好,來的時候天氣非常不錯有陽光有風,我們進入教堂後再出來天氣驟變,烏雲密布,感覺要黑雲壓城,距離烏雲感覺就伸手就能碰到,雷電就在身邊。

進入芽庄大教堂要走一段路,這一段路講訴了耶穌的故事,也就是聖經的片段。

每個雕像都說著每一段故事,沒讀過聖經真的不太懂,略知道一二,小夥伴博學多才,學到了一點。

接著會到教堂

教堂是可以進入的,不過要保持安靜,不可大聲喧嘩,芽庄這個地方我來了兩次——芽庄大教堂

教堂拍照攻略

1.教堂長廊,下午兩點是進入時間,抓緊時間進入,這時候人超少,想怎麼拍都可以,獨自霸佔整個長廊,大片拍起來(走路轉圈靠著牆
)都是出片神pose!

2.進入教堂,坐在椅子上,相機放在桌子上,形成平行角度,虛化桌面對焦人物,完美。

第一次:跟著旅行團來的,導游和我們說這個教堂不然遊客進入,我們不太清楚是什麼原因,只給我們十五分鍾的時間在門口拍拍照,感覺啥都沒拍成。下午來教堂是背光的,拍不出好看的感覺。

第二次:去主要原因也是為了拍照

教堂永遠都是最適合拍照的地方,復古各種風格的建築,最能出好看的片子,來到芽庄大教堂就深刻感覺到教堂怎麼拍都好看,還好今天是我們自由活動時間,所以特地前來拍照,不跟著旅行團是可以進入的。

二探教堂,需要給一些奉獻才可以進入,不是門票。一萬五越南盾一個人,他們就會給個手寫的紙條。入口在教堂的左邊,收錢的地方也是左邊,兩張小椅子搭的小攤的樣子。

【占婆塔】(游覽時間60分鍾)

來到越南,必來這兒打個卡,芽庄最著名的打卡地。

這兒是供奉天依女神婆那加的地方,建於公元7-12世紀間,是印度教的建築,保護著靠海吃飯的漁民們。

進入占婆塔,22000越南盾。門票並不貴。

開門時間:上午6點——下午6點

順著樓梯往上走,登頂可以眺望整個芽庄的景色,房子的密集度清晰可見,看不見什麼高樓,都是矮矮的房子,整個芽庄幾乎沒有高於17層的房子,聽說是有典故的。

暗紅色的建築在這座城市中顯得格外耀眼,走進一看,婆家那占婆塔經過歲月的洗禮,歷史感清晰可見,磚石表面的浮雕顯得斑駁而滄桑角縫中偶有一些青苔,斑駁痕跡的牆面成了拍照最好的背景。

用手撫摸過潮濕古老的石壁,感受這兒的歷史風韻。這里有點像吳哥窟,不過沒有吳哥窟大,只有四座塔,不像吳哥窟那樣可以在路徑上穿梭選到最好的地方拍照。

由於是下午來的陽光沒有之前來看圖片的那麼好,太陽頂在頭頂上,拍出來的建築都有點背光,修整得沒有了藍天白雲。

來了在這里每一個角度都是景觀,遊客很多,只要找好角度,每一處都能拍出大片。

所以每個來芽庄旅遊的人們都會到婆那加占婆塔,感受芽庄的文化底蘊

注意事項:在這兒進入參拜的話,記得要脫鞋子,穿著不可以太暴露,裙子褲子一定要過膝,不可穿背心。

【芽庄海灘】(游覽時間120分鍾)

地址:芽庄陳富大街(距離芽庄城區南北走向的主路步行2分鍾)

剛好酒店就在芽庄海灘對面,正好面向海邊的地方。

這個沙灘長達六公里,海水沒有想像中的清澈,不過人超級多的,挺多歐美人在這邊游泳和曬太陽~

酒店對面就是海,四點多爬起來就為了去看日出,這時候海邊已經有很多人了,晨練游泳遛狗還有我和?我和?來看太陽升起~

你們有多久沒有好好看過日出和日落了,下圖來自越南芽庄的海上日出。

你們知道日出和日落的區別嗎?

日出帶著灰濛蒙的霧氣,未知新的事物

日落帶著大片大片的雲彩,更平靜更安穩

感覺日出和日落可以代表著兩種對生活嚮往,喜歡探索未知,勇往直前OR喜歡安穩平靜,有自己的小世界

你喜歡日落還是日出?

老王「日落!日出代表著勞累的一天開始了;日落,有著雲彩很美,夜晚開始來臨,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我都喜歡,只要好看,我都喜歡,就這么膚淺,哈哈哈哈(?ω?)hiahiahia

大多數在內陸來的朋友都會想要去海灘,沐浴陽光看看大海享受閑適的生活。

清新的空氣,優美的海岸風光,美味的海鮮美食,吸引了不少遊人到此郊遊遠足,為這沙灘增添了迷人的繽紛色彩。

路邊種植很多椰樹,很有在歐美的感覺,椰樹成林。簡直就是每走一段路,就是一個新的景色,植被都修建各種形狀,還怪可愛的,面朝大海,海風輕拂。

走在沙灘上,感受異國海灘風情,他們沙子似乎沒有我國的那麼干凈,但這兒沙會比較細,偏白。

沙灘是免費進入的,可以赤腳感受,走在沙灘上感受異國海灘風情,沙灘沖擊上來的漂浮物挺多他們沙子似乎沒有我國的那麼干凈,但這兒沙會比較細,偏白。缺點就是不太干凈。

【龍山寺】(游覽時間40分鍾)

好像每個來越南旅遊的旅行團都會來這個地方,其實對我來說是沒啥感覺的

來這人的人不多,這里最具特點的是最高處的白色大佛,在芽庄市裡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見白色大佛,大佛坐於蓮花之上。

同時在這里還可以俯瞰芽庄的景色。上這里首先要走一大段台階,很多阿姨覺得太高都不上去了。

推薦這里可以買那家在洗手間邊上賣椰子凍的,她家椰子凍不錯。

千萬不要在上台階邊上的店買,她們家椰子超難吃,餿的,吃得肚子疼。

走上大佛,最喜歡的是這兒的景色,超美的,俯瞰芽庄。注意進入寺廟是不可以穿褲短裙背心的。

你們可能不認識的芽庄

走上隆山寺,登頂可以眺望整個芽庄的景色,房子的密集度清晰可見,看不見什麼高樓,都是矮矮的房子,五顏六色的,他們高度不高,幾乎都是差不多的高度,全都是瘦瘦小小的。大概這里房子都是這樣子的,居住面積都不大

站在高處,吹著芽庄的風,連太陽都變得涼爽起來了,看著遠處的景色,按挨不住想要拿相機把這一切美景記錄下來。

清新的小顏色和這個城市匹配度超高的,有點像小愛琴海的樣子,可美可美的了。相信走在這個城市裡必定能拍到很好看的照片。

愛上芽庄可能是因為它的美景吧。

美食推薦

【琥珀越式料理】

這是個中國老闆開的越南餐廳,餐牌都是中文的,特別適合我們這些遊客,所以這家餐廳網上河粉排名是第一的,春卷排名第二的。

點這兒這特色:牛肉河粉,越式拼盤(春卷、各種卷),香辣蟹

【香辣蟹】

蟹黃為橘黃色、味鮮美。可以選擇蟹肉和蟹膏兩種,主要是公蟹和母蟹的區別。蟹膏雪白黏膩,甜絲絲地呼滿嘴唇,那粘稠的厚重感,讓人不自覺上癮!醬料超好吃!入口細膩柔滑,用舌尖輕輕抹開,鮮香濃郁直沖腦門

天氣太熱了,老闆超貼心還給送了西瓜和燕窩

【牛肉河粉】

河粉色澤亮澤,牛肉是干牛肉,還挺好吃的。湯汁是牛骨頭熬成的,湯味道濃郁,顏色是清淺的褐色,不油膩,湯味道濃郁

【NHAHANGTHUY66】

在越南吃飯怎麼那麼貴,不像在芽庄遊玩說出來的話

到芽庄必須吃海鮮一結算每個人125元,超乎了我對越南的想像,怎麼會那麼貴,超越了越南的一頓飯消費水平了吧。

大龍蝦、海膽、大海蝦、石斑魚、鯧魚、辣炒魷魚

看到這些菜是不是感覺不到這頓飯貴了吧,才僅僅125元,我們六個人,都是大菜,說實話還真不貴,吃那麼多山珍海味!

這些菜全都是現抓現宰現煮的,完全是新鮮,完全不打假。這些海鮮都是生的,新鮮有保障,海鮮都是論斤來稱,論斤賣的。

味道新鮮好吃,推薦清蒸的,這才吃到最純正的海鮮味道。

【85瓦片烤肉】

吃每個地方最地道的食物,越南芽庄不得不說滿大街除了好像就是瓦片烤肉。

不過不太推薦大家來這家,這家店是導游推薦的,所以說不會是最正宗的,畢竟導游也需要賺錢的,親身嘗過味道不怎麼樣。最正宗的是另一家,擦亮眼睛了,推薦大家去【瓦片烤肉13號店】,這家店好評度高

第一次吃這個瓦片烤肉,有點兒好奇,有點兒新奇,用爐子加碳在瓦片上烤東西,一定要在瓦片上刷油要不很容易烤焦

感覺這家烤的菜品不是很多,所以點得比較少,我們7個人人均下來人均才不到四十元,所以說在越南吃東西真的挺便宜的,同行的小夥伴都說雞爪和豬蹄是特色,但是實在吃不慣太辣了,原來越南人這么能吃辣,烤肉還可以.

② 閩南的地方習俗

許多研究華人文化的海外學者,在經過探索和思考之後,往往把自己關注的目光最終移向閩文化,其中閩南文化的注目度相當高。在日本學術界,但凡研究中華文化、漢文化、海外華人華僑等諸問題的學者,在從事台灣、香港研究之後,當學術氛圍允許他們進入這里時,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關注點轉向閩南文化研究。
普渡
普渡,據史料載,歷史上泉州於元代開始將所管轄范圍劃分為東、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設城北隅,並在四隅下設三十六「鋪」,每鋪下又分若干「境」。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聽到的「鋪境」、「三十六鋪」一語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內,人們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媽、在大門口祭普渡公兩項內容。舊歷十五祭祖先,舊歷七月里以「鋪境」為單位逐日輪流做普渡。據老人們的記憶,36個鋪輪流做普渡是清末才開始的。據一些後世的文字資料以及老人們的口頭講述,輪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為祭祀行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場供求緊張。人們常為買東西打架。清乾隆年間,由地方鄉紳出面呈請由抽簽決定城廂三十六鋪的輪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節依舊家家祭祀祖先。從那時起,鯉城區以及相關聯的部分鄉村都以鋪境為單位輪流做普渡。而泉州,在整個舊七月里,幾乎每一天都會有幾個角落輪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戶在七月十五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無論哪個鋪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結構主要有三部曲——豎旗.豎燈、普渡、重普,此外還有「結尾緣」。第一儀式從舊歷六月開始。最終儀式則在舊歷八月至十月之間。近水的鋪境和住在水邊的人們還要做「水普」。
泉州郊區鱘(蟲字旁)蜅是個漁村,舊歷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媽」,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時在門口擺酒菜、點香、燒金、放鞭炮。菜餚類里注意不能有帶鋒利邊緣貝殼的海鮮,有則要剝去貝殼再煮菜。擺好祭品後要「boyi」,卜問普渡公之後才可以燒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則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廟燒香、供奉酒菜、「燒金」。下午在家門口供酒菜、燒金祭普渡公。
城區舊式住房的普渡和鄉村類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門的裡面或大門外面擺桌子、放酒菜祭品、燒金。隨著高層多戶雜居式樓房的增加,產生了一個普渡祭祀地點的問題。從個案看到的樓房住戶的普渡方式現有三種:
1、在自家大門內面向樓道擺祭,到樓外面燒金;
2、在樓道內自家大門外擺祭,到樓外面燒金;
3、下到一樓露天處擺祭並燒金。
這是居民們在新的居住方式與傳統祭祀行為之間調節的結果。三種類型做法里,燒金行為都要在樓房外面做,這不單單是出於安全或通風的考慮,而是人們對傳統意識的承襲。
祭祀儀式一般在下午四五點開始。無論城區還是鄉村,左鄰右舍總要前後呼應式地開始做普渡儀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戶的酒、菜「供不應求」引得普渡公生氣對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後邀親喚友來「吃普渡」也是泉州城鄉共同的特點,祭祀儀式結束後的晚飯,除親戚外還廣邀朋友來喝酒,人們常常吃了這家又趕到那家去吃,這里剛吃著,那裡的催促電話就打來了。不拘城鄉,熱鬧的「吃普渡」成為泉州地區普渡全過程的一個高峰。有人說,各家各戶請很多客人是為了顯示自己,也有人說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來很多人壯膽,可以嚇走普渡公。我想,後者的理由也許是比較原始的,前者則是派生出來的一種客觀效果。事實上「吃普渡」表現出今日的普渡活動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於輪流做普渡,使人們有更多互訪機會以及參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時節的社交圈大於春節,這是普渡的一大特點。
嫁妝
閩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妝品種繁多,豐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與神明的供品,這些嫁妝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稱奇。而且還分為一擔一擔的好幾擔!第一擔是裝吃的禮品。在吃的嫁妝禮品中,禮數最重當數「轎前豬腳」,要前後兩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顯示禮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條、冰糖、茶葉等組成,當地稱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還有農村自製的甜粿、發粿之類,稱為「壓房粿」,有建家立業、成立房頭之意。以上這些東西要用兩只竹籃裝上,繫上紅布條或紅紙條送到廳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貴子。另外,還得准備肉、面、糯米甜飯、香煙、酒等食品。
第二擔是裝衣服的皮箱。穿的東西會比較簡單,除了新娘隨身的衣服外,已不帶很多的服裝。但如果在憑票供應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當時有俗稱:「尼龍襪要四雙,四件襯衫的確良……」的唱詞呢!可見當時棉布緊張時新娘對服裝數量的要求。雖然對衣服的數量不大講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備了古色古香的紅襖、紅裙、藍布長衫、白黃身(白、黃布做成,男女各兩套),以備以後父母做壽拜堂及百歲年老時用,以此來體現男女雙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第三擔在嫁妝的禮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備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紅燭數對,香數把,鞭炮數串,紅包數包(稱為「房頭禮」),還有年糕點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數量都要二、四、十二等雙數,以圖吉利。然後放進兩只做工考究的紅籃里,當地稱為「紅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鄉鎮,有送保家燈(煤油燈)到男方家的習俗,為添丁發財之意。用的東西最多,大到彩電冰箱、摩托車,小到針線盒,真是無所不有。較傳統有「三盒」之稱。即一要首飾盒,裡面放著父母陪嫁的金銀首飾細軟等貴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妝盒,裡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鏡子、紅絲帶等八件東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針線盒,裡面有剪刀、紅尺子、針線等縫補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藝好,勤快之意。
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稱「紅腳桶」),枕頭枕巾,毛巾牙刷,口杯茶具,臉盆等日常用品樣樣齊全,這就是閩南嫁妝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過,時至今日,有不少的習俗已為現代的婚娶習慣所取代了。
尾牙
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古時有一詩句「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煙謝土神」,這是舊時詩人述的尾牙情景。上聯「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說東家要辭退夥計;下聯是尾牙時節家家戶戶都在祭祀土地公。民間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祭拜之後,東家即宴請夥計,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這天,商家們為了感謝土地公一年的照顧,都會准備豐富的祭品來酬謝土地公,而祭拜完的東西就會犒賞給員工們,。早期,一般商家或工廠要解僱夥計或工人都利用「食尾牙」這一餐來暗示。不過,舊時的人較為厚道,如果不是夥計實在不行,或是東家的事業經營不佳。是不會隨便辭退夥計,辭退的方式也不是發下一張解僱通知或者資遣,都在尾牙宴中暗示,告知員工被解僱。 相關語言
北宋時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了掌管外貿的市舶司,使泉州發展成當時國際上的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通十分方便。在這以後,閩南等地區便有不少人民,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移民外地(包括廣東的粵東閩語【潮汕話】【海陸豐話】、粵西閩語【雷州話】)、台灣大部分),也因此帶去了他們的母語 --- 閩南語。明末時,閩南發生大旱,鄭芝 龍曾招數千人到台灣墾殖,他們大多數便在台灣定居,而且還跟台灣原住民(大多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進了漢人與台灣各原住民族在血緣以及語言上的融合。
從16世紀起,西歐各國開始進行各種殖民海外的計劃。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後佔領南、北台灣,尤其荷蘭人統治台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閩南人前開墾台灣。來台漢人多出身漳州莆田和泉州,在長期與平埔族雜處和荷蘭人的統治下,隨移民所帶來的閩南語也滲入了一些新的語言因素。明末鄭成 功抗清失敗後,便率大軍攻佔台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福建南安。鄭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陳永華,福建人,而其所帶來的軍民也大多數是福建人。因此,此時台灣的語言,是以福建音佔大多數的。
1683年,施琅征台,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台灣。隔年,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台禁令,設下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台,官渡只能從三個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從泉州府石獅 蚶江港渡台,漳州廈門人從廈門渡台,福州人從福州府 南台港和馬尾渡台。其中以粵籍禁渡,造成廣東 客家人比較晚來台灣,台灣的開發幾乎都由福建人領先,而台灣的語言亦以閩語為優勢。雍乾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變,欽差大臣沈葆禎來台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在清廷統治台灣的200餘年間 ,閩人來台人數激增,移民的語言隨其足跡而傳播到台灣各地。日後由於交通開始便利,人口逐漸增多,先後來台的泉州,漳州,廈門等地口音逐漸融合成一種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間將其稱之為「漳泉濫」(漳泉混合的意思),形成了一種兼容並進的閩南語口音並且沉澱固定下來,即為台灣的台語口音。另外,閩南語支中的莆田話和台語超過一半可以互通。台灣的閩南語特色是多種不同閩南地方口音融合,總而言之,台灣北部(比如台北、桃園)偏泉州腔,南部(比如高雄、台 南)偏漳州腔。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在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教育方面推行「國語」(日本語)政策,日本語在政治上占盡優勢,在民間使用的台語難免受其影響,一直到今天,由於日本語是在中國南北朝時到清朝前期從中國帶到日本的,所以我們都還可以從河洛話中找到日語影響的痕跡,日本語和閩南語有某些相似之處。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中國國民政府收復台 灣地區;戰後國民黨再次發動內戰,在經過共產黨人和正義人士的艱苦努力,國民黨政府戰敗,帶著幾十萬軍隊和人民從大陸「轉進」台灣,這是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再加上日後推行的「國語」(這次是北京語)運動,在其影響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語料。由於古代越 南、福建、廣東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漢族遷徙南下後使用的古漢語受到了很多越語的影響,古代越南從中國的西漢到唐朝是中國的領土,即使從中國分離出去後,還是和中國南方保持密切關系,越南還是中國的五代到清朝藩屬國,古代越南使用古漢語和古越語的融合的古越語時間有1000多年。近代現代之研究已也顯示侗台語系(TAI-KADAI)亦與原始漢藏語系以及上古漢語有極密切之關系。侗台語系和閩南話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語,侗台語系包括了中國境內的侗族、壯族、傣族,與及東南亞的泰國語、緬甸禪邦語,所以東南亞人有學習閩南語的優勢。更由於閩南人的遷徙傳統,閩南人與海外,特別是與東南亞的交流極為密切。相應的,閩南語中自然有相當多的東南亞借詞。從元 朝開始,泉州成為為東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從此閩南一帶和中東、西亞、東南亞的來往更加頻繁,大量的阿 拉 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華僑把外鄉的語言帶到閩南,時間久了,有的外來語的語詞進入閩南語,成為閩南語的一部分。例如 : ma-ti(死掉)、ta-pi (不過、可是)、ko-pi(咖啡)、gan-dang (馬鈴薯 / 土豆)、pa-sak(巴剎)、sa-bun(肥皂)、chok-ku-le(巧克力)、tong-kat(拐杖)、go-ka-ki(走廊)。
不同說法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有兩個版本的說法:
一:河洛話原本是夏商周先秦時期中原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宋、魯、齊國等地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到江南 等地,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二:閩南語的發源地是在古代中原國都洛陽周圍的黃河、洛水流域,俗稱「河洛話」,「生生不息河洛郎「,這是因為西晉時中原一帶的林、黃、陳、鄭、詹、丘、何、胡八大姓為避戰亂南下,晉室南渡,在江邊定居,並把這條江定名為「晉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晉朝人,這樣也把河洛話帶到福建,也有晉安郡的人南遷,並逐漸演變為閩北、閩中和閩南三種方言語系。西晉在福建設置晉安郡、晉安郡晉安縣。在閩南人移民台灣後,把閩南話帶到台灣。令人預想不到的是,原先說河洛話的地方早已不說河洛話了。
語言分區
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它分為幾個次方言:
廈門話區:廈門、同安。
泉州話區:泉州、安溪、石獅、晉江、惠 安、南安、永春、德化、金 門等九個縣市。
漳州話區:漳州、龍海、漳浦、雲霄、東山、詔安、華安、長泰、平和、南靖等十個縣市。
龍岩話區:龍岩市新羅區、漳平市。
大田話區:大田縣部分、尤溪縣的小部分。
閩南話的流播不只在閩南地區,早已超過省界和國界,在外省傳播閩南話最廣的是台灣,台灣島上,除了高山族地區外,差不多都通行著類似於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閩南話。據初步調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閩南人移居台灣據說開始於元代,大規模遷移是在17世紀中葉,大量閩南人隨鄭成功渡海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回台灣。300多年來,閩南人和其它地區東渡的漢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開發祖國的這個寶島,在共同的生活和斗爭中,閩南方言始終作為主要交際工具,保留在台灣人民的口中。特別是今天,大陸與台灣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灣的父老兄弟不斷到大陸尋根、探親、訪友,閩南話顯得更加重要。
在國民黨執政早期的台灣,由於國民黨政府強制推廣普通話,使得閩南語在台灣曾經幾十年時間比較沒落,講閩南語的人會被稱為「台客」等,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及愛鄉、台灣人講台灣話等活動,講閩南語由「土」變成一種潮流時尚、Local Man,諸多外省人、客家人(如胡瓜)也在努力學習閩南語並會使用部分或流利使用閩南語,現台灣的諸多電視台也以閩南語為主要語言,如民視、三立、台視等,各大電視台也有製作各種類型的閩南語電視劇及綜藝節目,閩南語也被列入台灣學生學習的課程之一,很多台灣會說閩南話的人口大約佔全省的80%。
除了台 灣省以外,及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胞也使用閩南方言,據初步統計,海內外操這種方言的人超過4000萬,不少被閩南人同化的人也會使用閩南語,在東南亞的閩南人與馬來人聯姻的後代共計人數達1000餘萬人,不少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 綜述
閩南菜的發展與傳承也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它從泉州發源,流傳到漳州、台灣、廈門等閩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後,由於交往的頻繁,對外交流擴大,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磨合融會也更加密切,這樣,閩南菜的風味不但影響漳、廈、潮汕、台海等地區還輸出到廣大東南亞地區。許多到東南亞旅遊的人會驚訝地發現,吃的飯菜正是家鄉的味道,街頭的小吃攤也能吃到海蠣煎、花捲、肉粽。不少外來飲食不斷進駐泉州,一些僑胞也回到故鄉開起了飲食店,泉州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緬甸菜、新加坡菜。
廈門特產
炸棗
炸棗:廈門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為同安五寶(馬蹄酥、封肉、炸棗、炸五香、碗仔粿)之一。
作法:原料分為皮、餡。皮一般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餡一般為花生、豌豆、芝麻餡,也可用蔬菜。把餡包在皮里,放在沸騰的油鍋炸,口感甚佳。
炸五香
五香條:「五香」是廈門同安傳統小吃。長期以來,每逢過年過節、婚壽喜慶,家家戶戶辦喜事必備的五香配酒是最美味的佳餚之一,所以拿來招待親朋好友是最好不過,這已成了廈門同安的傳統風俗之一。「色澤赤褐色,鮮香酥脆,餡潤滑甜美,熱食味道尤佳,佐酒甚宜。
五香條作法:豆腐皮【豆膜】、豬瘦肉、澱粉、洋蔥、精鹽、味精、砂糖、五香粉、干扁魚、馬蹄、花生油。
馬蹄酥
馬蹄酥:廈門同安傳統特產,盛行於同安。用麵粉制皮加香油作為進香的供品,所以俗稱香餅。
作法:用精麵粉、白糖、精生油、麥芽糖、花生仁和白芝麻,分皮、酥、餡三道製作工序。
封肉
封肉: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將豬肉(前腿肉)切成方塊,約二斤左右,用方形紗布包紮,放在干凈的鐵鍋,倒上熟豬油,加熱,把整塊豬肉放到鍋內熱炒,加上醬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蝦仁、壕乾等佐料,放在鍋里燜上兩個半小時即可。
碗仔粿
碗仔粿: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主要原料是硬米,把經水泡過的大米放在石磨磨成漿,配上肉泥、油蔥等佐料,經過蒸炊便可。
番薯粉粿
番薯粉粿:廈門同安傳統小吃,盛行於翔安新店鎮一帶。
作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爛,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後加水,稠稀中,再放到鐵鍋里煎成一張一張的薄餅皮,切成兩厘米寬的粉條,涼在「敢壺」里。煮的時候,下足豬油,加上海蠣、海蟶、小蝦等海味,面上撒些蔥花或芹菜。
泉州飲食
泉州人的居家食俗,與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均實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為正餐的補充。還有點心,但各時期、各階層有所不同。以永春縣為例,在清末至民國時期,為官「三餐三點」(早點、午點和晚點),十層「三餐二點」(早點和晚點),庶民農忙時才多加「一點」(午點),窮人三餐難顧,不敢有點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和生產方式的制約,泉州人的飲食結構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為大米、番薯(也稱地瓜)、大麥等。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內地縣,是以大米為主,而在惠 安、晉 江、南安等沿海縣,則以番薯、大麥為主。主食的製作方法有干飯、稀飯兩種,以三餐皆稀為常,或一干兩稀(中午或晚上為干飯),或兩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為干飯)。泉州人還有個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鮮、肉類等副食品直接與大米煮成咸飯(如高麗菜飯、紅膏母蟳飯、肉飯等)和鹹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鴨仔粥等),吃起來頗有地方風味。關於泉州人的主食原料,這里還應就番薯多說幾句。番薯除了作為三餐的主食,以及製作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風味小吃外,還成為維系家鄉和境外、海外遊子的精神紐帶。家鄉的親友出境、出國探親,所帶的禮品中就有番薯粉等。華僑回鄉來,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湯。泉州僑鄉的人民甚至認為,能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頑強地生長著的番薯,哺育了他們旅居在境外、海外的鄉親們艱苦奮斗、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與性格,並克服種種困難,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迅速成長。而一旦事業有成後,當他們回想起以前家鄉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湯的艱苦日子,又會激發起愛國愛鄉之情,踴躍支援桑梓建設。想不到番薯這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豐的內化內涵。泉州城鄉一般民眾,舊時儉朴,粗食淡飯,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價的新鮮蔬菜、豆製品等,魚、肉、禽、蛋,往往要逢年過節才難得一嘗,清道光《晉江縣志》曾記載明代萬曆進士楊廷相講他「為諸生時,歲惟大麥及蘿卜菜熟時一飽耳,余具枵然也」。因此泉州俗諺有「死死六工尺,豆乾、菜脯、(蟲字旁一個宅)(即海蜇)」和「日日醬瓜豆豉,終年不知肉味」之說。
新中國成立後,城鄉人民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今天的主食結構已以細糧為主,麵食品也進入正餐。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不少家庭以牛奶、豆漿、麥乳精、營養麥片等飲料,配以麵包、油條或糕點為早餐。隨著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家庭飲食日漸講究營養化和口味化。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有時合家到飯店酒家進餐,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漳州飲食
1、蚝仔煎
介紹:蚝仔煎也叫海蠣煎,是泉州人非常喜歡的海味。地道的海蠣煎要用未在水 中浸泡的「珠蚝」做原料,洗凈後加入雞蛋、肉絲、澱粉、蒜白,調以味精、細鹽、白酒等,攪勻放入熱鍋,兩面煎透,起鍋後放入醬料和香菜,鮮香無比。
2、鹹肉粽
介紹:它選用上等糯米,配上蝦仁、香菇、雞蛋和豬五花肉,調入五香粉等到作料,用洗凈的竹葉紮好,放入鍋中煮爛。吃時解開竹葉,調以沙茶醬或辣醬,味道鮮美,香氣撲鼻。
3、手抓面
介紹:手抓面是漳州特有的地方小吃,是用手直接抓食的。它是將黃油麵條煮熟後 攤成巴掌大的圓形裝盤,澆上甜面醬、蒜茸醬、雜醋醬(用生薑、蔥頭剁碎加醋和番茄醬調拌而成)、花生醬、沙茶醬、辣椒醬、芥末醬,最後再加上油炸豆腐乾絲,捲起來用手抓著吃。甜中帶酸,令人脾胃大開,這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閩南風味的冷盤,頗負名氣。

閱讀全文

與關於越南菜的典故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立法的原則包括哪些 瀏覽:207
英國的天氣是什麼樣 瀏覽:60
中國哪裡可以休息 瀏覽:356
英國寬頻使用到期後怎麼收費 瀏覽:509
藏紅花在伊朗什麼地位 瀏覽:66
中國哪個城市鐵路樞紐最重要 瀏覽:792
伊朗軍人什麼時候退役 瀏覽:900
中國有哪些市是代表省的 瀏覽:397
越南生產總值多少億 瀏覽:206
義大利圖薩迪哪裡有專櫃 瀏覽:364
移民中國需要什麼 瀏覽:295
手機怎麼中國移動 瀏覽:691
英國一年掉多少頭發 瀏覽:383
印尼不紅怎麼辦 瀏覽:349
印尼酸枝芯料什麼顏色 瀏覽:11
有哪些球星在中國踢過 瀏覽:373
請問美國和伊朗哪個國家好 瀏覽:931
越南人是屬於哪個種族 瀏覽:98
中國商場的義大利男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868
去越南看美景怎麼樣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