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帝打的越南戰爭最後贏了么
沒有,從戰略目的來看美軍算是失敗了,最終越南北方統一了南方,雖然從軍事上看,美軍並未失敗,越南的損失遠遠大於美國,至於美國失敗的原因,看下文吧
1975年4月30日,西貢的美國大使館上空最後一架直升機落荒,幾個小時後,越南人民軍的坦克踏破南越總統府的圍牆,南越政權(越南共和國)宣布投降。這標志著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美國在越南歷時十餘年,以花費1500億美元(相當於今天7000多億美元)、陣亡五萬多人的代價,打的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最終卻全盤輸光。
越戰是一場背景復雜、過程混亂的戰爭,雖然發生在電視普及的年代,是第一場被「現場直播」的現代戰爭,留下了汗牛充棟的影像和文字記錄。但令人奇怪的是,到目前為止,全世界范圍內還沒有一本具有權威性的關於越戰的歷史著作,很多疑團和誤讀延續至今。美國在越南自始至終犯下了太多錯誤,導致在擁有相對於對手無可匹敵的資源與實力的前提下,輸掉了這場戰爭。
本文將檢討美國犯下的一個個錯誤,以期對越戰有較新的認識。
越戰中士氣低落的美國士兵
▍對敵人缺乏認識
美國當初是在對印度支那的局勢、對越南的國情幾乎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捲入越南沖突的。
美國認為,北越在1959年決定向南方派遣幹部、骨幹人員,秘密輸送武器,發動游擊戰爭以推翻南越政府,是因為南越總統吳庭艷開展了數年「肅共」活動,即將把南方潛伏的地下黨組織消滅殆盡。事實上,根據最近的研究,北越決定對南方開戰,從根本來說,固然是渴望重新統一——對《日內瓦協議》造成越南分裂現實的不滿,但也包含著現實政治動機和考量。當年北越國內面臨著一系列棘手問題。
1954年越南南北分治,次年北越推行了激進的土改政策,數以千計的地主、富農被處死,甚至包括抗法斗爭期間因大力支持越盟而被胡志明樹為標桿的開明地主代表。1956年,北越又推行了鎮壓知識分子運動,著名的現象學派哲學家陳德草(薩特的同學)的個人遭遇就是這場運動的縮影。同期,北越還推行了邁向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造成經濟蕭條、民生困難。打一場革命戰爭,可以有效轉移國內外注意力。
美國人一開始以為領導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作戰的是林彪,過了很久才確認是彭德懷。美國人在越南問題上犯同樣錯誤的時間更長,他們認為胡志明在北越是類似於斯大林、金日成在各自國家的地位,同時認為武元甲是北越最高軍事領導人。著名的1968年春節攻勢,就被美國人誤以為是武元甲的傑作。
北越的體制和同期社會主義兄弟國家並不相同,北越基本貫徹了集體領導制度,胡志明只是名義上的領袖,政治局更喜歡讓他在群眾面前和外交活動中發揮作用,具體工作另有他人負責。
領導對美、對南越斗爭的核心人物,是北越黨中央第一書記黎筍。黎筍曾長期擔任南方局書記,在南北分治的兩年過渡期內,主持了南方黨組織和人員的潛伏工作,在南越政府、南方社會各個角落布置了大量潛伏人員,奠定了越戰勝利的基礎。1959年以後,黎筍隱藏於胡志明巨大光環的後面,一手主導了北越對外作戰行動,並在黨內制定重大決策時,巧妙地將胡志明、武元甲及其支持者排除在決策圈子外面。
胡志明和黎筍
美國人第三個嚴重誤解是,一直以為1959年後南越不斷惡化的局勢是一場內戰。因此美國國內存在一個強大的聲音,反對捲入一場內戰並去支持一個「腐敗的、不得人心的」政府。從表面上看,1960年南越成立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宣稱自己僅僅是一個反對南越政府並開展游擊戰的聯合組織。1969年,解放陣線還在根據地成立了「越南南方臨時革命政府」。按照字面上的含義,南越似乎發生了人民起義,北越只是給予支援。
在巴黎和談期間,就出現了這樣有趣的一幕,美國不顧盟友南越政府的強烈反對,接納南方臨時革命政府為四方談判的一員。因此,1973年簽訂《巴黎協定》時,南越認為,南方臨時革命政府是北越一手控制的政治實體,沒有獨立資格來談判;北越則認為南越是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南方臨時革命政府才是南部國土的合法代表。最終,南越外長阮文藍和南方臨時革命政府外長阮氏萍拒絕簽字,只有北越和美國簽署協定。
事實上,解放陣線正是北越決定對南方發動游擊戰後的產物。北越很清楚,朝鮮戰爭表明美國在其盟友遭到常規軍事入侵時會出兵制止,但盟友內部發生「內戰」,美國就有些不知所措了。當肯尼迪政府意識到南越的「內戰」究竟是什麼情況,並派出顧問、增加軍事援助後,果不其然,美國國內出現了不同的聲音,認為美國不該捲入南越「內戰」。
1973年美國根據《巴黎協定》撤軍後,雖然留下了價值6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但很快切斷了對南越的援助。到1974年下半年,南越總統阮文紹不得不號召打一場「窮人的戰爭」,進行嚴格的彈葯定量供給,南越士兵平均每人每天只有一枚手榴彈,八十五發子彈,每門炮每天四發炮彈。
當1975年決戰時刻到來時,白宮緊急要求美國國會批准給南越提供7.72億美元軍事援助,但國會否決了這一提案。而北越同期接受了軍事和經濟援助合計達30億美元。最終,在蘇聯提供的T-55式坦克、130毫米遠程加農炮、薩姆地空導彈的援助下,北越正規軍推過了軍事分界線。
北越人民軍和蘇制T-55坦克
▍不斷犯錯的白宮和五角大樓
美國在越戰中的基本政策是阻止北越南下,同時制止南方解放陣線的「叛亂」活動,維護日內瓦協定所劃定的南北分界線。因此,1965年美國正式大規模出兵越南,出現了「南打北炸」的局面,美軍在南方展開大規模地面作戰,同時只以空中力量轟炸北越。這些軍事行動的目的,意在迫使北越停止對南越的軍事行動。當時有批評意見認為,美國實質上是在打一場「不求勝利」的戰爭,只求北越坐到談判桌前,承諾在南方收手。
戰爭期間,美國為了表示求和的誠意,曾數次自動停止對北越的轟炸;同時利用各種公開與秘密的渠道,向河內表示盡快談判解決問題的意圖。在1969年尼克松上台主動向河內伸出橄欖枝、開啟巴黎和談之前,約翰遜總統就曾親自給胡志明寫信,提出和談的要求。總之,美國派兵到越南打仗,追求的不是勝利,而是含混不清的「和平」,美軍上上下下在這種追求目標不明確的戰爭中,喪失了方向感,不知打仗的目的究竟為何,士氣自然越來越低迷。
約翰遜總統
從軍事角度來說,美國在越南犯下了一系列錯誤。最為人詬病的是,美軍在越南採取了奇怪的人事制度。約翰遜總統派出五十萬大軍赴越參戰,卻拒絕徵召預備役部隊以彌補本土後勤和訓練單位出現的空缺。約翰遜的算盤是藉此博取好名聲,換取更多選票。但是,當美軍現役部隊因傷亡巨大需要增加兵員時,卻只能徵召更多的義務兵——這直接導致了擔心自己被徵兵入伍的青年學生發起的反戰運動,在1967年以後像燎原烈火一樣蔓延。約翰遜自私的小算盤不但砸了自己的腳,而且讓後任總統頭疼不已。
美軍在越南戰鬥了十年,卻「沒有積攢十年的作戰經驗,而是積攢了十個一年的作戰經驗」,這句話挖苦的就是美軍在人事上實行的輪換制度。因為現役兵員有限,美國採取了朝鮮戰爭期間行使過的人員輪換制度,任何官兵只需在越南服役一年即可輪換回國。然而越戰的情況和朝鮮戰爭全然不同,嚴重的傷亡使老兵不願再回越南打仗。這導致美軍完全無法保持必要的作戰經驗,剛剛熟悉戰場就輪換回國了。同時,美軍各部隊也喪失了起碼的凝聚力,官兵之間總覺得陌生,無法通力協作。
越戰後,美軍痛定思痛,認為越戰失敗,軍事上最大的教訓就是人員輪換制度。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長期化以後,美軍仍實行輪換制度,但不再採取單個人員定期輪換的做法,而是整支部隊集體輪換。
▍華盛頓數度錯失取勝良機
此外,白宮和五角大樓還數次錯失取勝良機。第一次,1955-1960年,美國派赴南越的軍事顧問團堅持認為南越面對的威脅是朝鮮戰爭式的常規入侵,於是將法國人組建的反游擊戰為目的的輕型作戰部隊統統解散,代之以美式常規重裝師。多年後,南越軍最善戰的將軍吳光長中將回憶,南越政府本來可以做好反游擊戰准備,堅守農村地區,但被美國顧問引到錯誤的方向。
南越最優秀的將軍,第一軍區指揮官吳光長中將
第二次,1961年以後,南越的游擊戰火越演越烈時,南越總統吳庭艷和美國的矛盾卻激化了。在肯尼迪默許下,1963年底CIA策動南越軍事政變,吳庭艷被殺,從此南越陷入嚴重混亂,直到1965年阮文紹出任總統。在這關鍵的三年時間里,先後發生九次政變,產生了五個政府,改組了十次內閣。由此,很多政府機構成了真空,解放陣線卻乘機坐大。南越有吳庭艷,尚能維持表面的團結,失去了吳庭艷,美國才發現自己作繭自縛。到1965年,南越到了崩潰邊緣,美國不出兵的話,解放陣線和北越就要自動接收政權了。
華盛頓第三次犯錯誤,是在1966年年中,美國空軍在近半年的時間里,實質上切斷了胡志明小道,南方失去了北越源源不斷輸送的作戰部隊和武器彈葯,以及至關重要的糧食、葯品;南方戰場上,傷員也無法及時後撤到北越,這時美軍只要加大打擊力度,南方戰場將難以堅持下去。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美軍在南方的作戰行動突然陷於停頓——南越內部又發生了大規模內訌!這樣,華盛頓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避免南越內部火並上。
最後一次機會,是在1969-1970年。1965-1968年,美國在越南的最高指揮官威斯特摩蘭將軍奉行「搜索與摧毀」戰略,企圖尋找敵軍主力,打一場決戰並殲滅之。但是北越軍和解放陣線非常靈活,美軍難以捕捉到敵人,處處撲空。在此過程中,美軍忽視了在越南南方打仗的目的是反游擊。眼看敵軍越打越多,華盛頓也意識到指揮官有問題而果斷換將。
艾布拉姆斯將軍上任後,轉變作戰重點,不再追求殲滅敵軍有生力量,轉為努力控制更多的地盤、人口,擠壓解放區的空間,「舀水捉魚」。到了1971年,大批南方解放區重新被美軍佔領,地方黨組織被連根拔起。以南方某地區為例,1968年解放陣線可以招募到1.5萬名新兵,次年只能招募到100人,美軍遭遇敵軍襲擊的數字也大為下降。
美國歷史學家長期忽視了越戰期間的這一局面。2007年,劉易斯.索利在《更好的戰爭》一書中對此作了詳細論述。但對美國來說,經過1968年春節攻勢以後,主流民意不願意看到美軍在越南繼續打下去。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決意盡快撤出越南,勝利的曙光已經顯現,但美國已沒有決心再打下去了。
一度扭轉了越戰戰局的艾布拉姆斯將軍
▍越戰的終點:始亂終棄
尼克松上台後,決心盡快、盡可能體面地撤離越南。經過一年的休養生息,1972年4月北越發動了被美國稱作「復活節攻勢」的軍事行動。此時駐越美軍已經很少,地面作戰主要依賴南越軍,美軍只提供火力和後勤支援。在美國威力巨大的空中火力打擊下,北越的進攻被粉碎,損失慘重。
這一年的後半葉,尼克松為了逼迫北越簽訂和平協議,恢復了對北越的大規模轟炸。B-52轟炸機首次直接轟炸北越重要目標。該年12月轟炸達到高潮階段,北越幾乎打光了防空導彈,再也無力反擊。美國卻只求北越盡快簽字,能使其體面抽身。次年1月,《巴黎協定》簽字後,美軍撤出了越南。
B-52轟炸機在越南投彈轟炸
南越一直疑心美國會拋棄自己,尼克松信誓旦旦連續寫了11封信向南越保證如果北越違反《巴黎協定》,美國將全力反擊。但水門事件改變了歷史,尼克松聲譽掃地,美國國會勢力極盛,繼任的福特總統施政空間有限,白宮前主人的承諾變得一文不值。
1975年1月,北越嘗試打下了南越福隆省後觀望形勢——1972年復活節攻勢中,北越的坦克也曾打下一個省,但被美國壓倒性的空中優勢炸了回去。眼看此次美國絲毫沒有出手干預的意圖,當年3月10日,北越再次發動進攻,當戰略要點邦美蜀被攻佔後,南越實質上已被切斷為南北兩段,美國仍然沒有出兵干預的跡象,3月25日,河內的政治局決議將原定的1976年解放全國的計劃提前實施。一個月後,西貢解放了。
美國對南越做的最絕情的也許不是違反承諾見死不救,而是更富有象徵意義的舉動:南越敗亡以後,當副總統阮高祺和第一軍區司令吳光長等大員搭乘美國軍機在夏威夷落地,驚魂未定時,他們滿以為會有美國軍政要員前來迎接,誰知只來了一個態度冷漠的下級軍官,以對待偷渡者的口氣命令他們脫下綴有將星的軍裝,換上便裝——失去了國家後,美國認為他們是身份待定的難民,翻臉不認人了。
據說基辛格為了不讓記者注意到這群怒氣沖沖的特殊人物,特意下令夏威夷方面去掉這批人的制服,將他們從公眾視線隔離開,遠離新聞界,以免發生讓白宮難堪的輿論事件。
就這樣,眼看著紅藍底金星旗插上南越總統府,華盛頓不得不為自己的愚蠢背上沉重的負擔。
㈡ 越南戰爭真正事實
我查了一下資料,當時並沒有打到河內,而是打到了諒山市,兩者距離不遠。
據我所知,當時越南士兵極其殘忍,曾經在一個有二三百人的解放軍野戰醫院,把傷員和衛生員全部槍殺,針對暴行,我軍以牙還牙,許世友命令見人就殺,確實實行了三光政策,我敢肯定這是無奈之舉,因為在越南那裡,你知道誰是越南遊擊隊,誰是老百姓?所以為了減少傷亡,必須這么做。(曾經發生過一個越南老嫗假裝熱情,然後趁解放軍不備端起沖鋒槍把一個解放軍建制班給滅掉的事)
至於「搶光」,我國在越南確實把一些我國援建的工廠和廠礦設備等運回國內,這是我國所承認的。
不得不說的是,那時我軍和越軍為了避免被對方俘虜,身上都有一個光榮彈,撇開矛盾不說,這確實是兩個民族之間不屈的標志!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中國政府稱:中國雲南、廣西邊防部隊發動了對越南軍隊的自衛還擊戰;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侵略軍預備隊。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
㈢ 1979年解放軍打到離越南首都河內多遠
距離河內還有130公里,當時最南也就是打到諒山,隨後就撤軍回國了
諒山市距首都河內130公里,距離中越邊境18公里。
㈣ 對越自衛反擊戰打到越南的首都了嗎
還沒有,對越自衛反擊戰打到了涼山,已經控制了河內。對越自衛還擊戰產生的原因:澳大利亞"時代報"在當時的一份調查報告中指出,大批華僑被迫逃離越南。該報在對為數眾多的難民進行采訪後得出結論,河內要對爭端負主要責任。越南北部的難民潮早在1977年就開始了,1978年達到高潮。在排華浪潮中,華裔政府官員被解職、獨立開業的商人被迫停業,華人學校被關閉。在所謂的戰略要地,華人要接受"忠誠測試",直至被驅逐。而在南部,大約3萬家華人商店被迫關閉。在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華人被迫繳納多達數百萬美元的出境稅,並被趕上破舊的漁船駛向怒海。此外,越軍在中越邊境不斷騷擾。因此,中國在闡述戰爭理由時將這場戰爭定義為"自衛反擊戰"。
1979年廣州軍區從廣西出發,昆明軍區從雲南出發,打入越南境內。諒山是河內的北大門,越自衛反擊戰打到了涼山,打開了河內的大門。
㈤ 當年中越戰爭中國用了多少天就打到了越南首都
當年中越戰爭中國沒有打到越南首都河內。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布勝利,撤出了越南。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進入八十年代後兩國繼續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全線推進越南北部境內縱深30-50公里,最遠達100公里。收復了被越軍侵佔的中國領土浦念嶺和庭毫山地區;攻佔越南北部高平、諒山、黃連山、萊州4個省的3個省會、1個市、16個縣城、3個鎮以及廣寧、河宣兩省部分地區。
殲滅性打擊了越軍第3、345、346師,重創316A師另7個團、25個營(隊),部分殲滅了越軍325B、327、337、338師另12個團(旅),拔除了35個公安屯,共殲敵57152人(擊斃47700餘人,擊傷7270餘人,俘虜2173人)。
繳獲各種火炮916門、各種槍支和火箭筒及40榴彈發射器16062支(挺、具)、汽車236輛、蘇制反坦克導彈817枚、導彈22枚,擊毀坦克和裝甲車54輛、火炮781門、汽車594輛,炸毀導彈基地3個、機場3個、導彈發射架2個,同時摧毀了越北的大量軍事、政治、經濟設施。
㈥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最遠打到那兒
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動用20萬人的兵力,在772英里長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進攻。在兩個星期的戰斗中,中國軍隊以傷亡慘重向越南一方推進約40公里。2月20日,西線大軍攻克老街,經朗多、封上,3月4日攻克沙巴。東線大軍同日攻克諒山,越北各重鎮為解放軍控制。
參考:搜狐--中越自衛反擊戰為什麼不進攻河內
http://mt.sohu.com/20150720/n417144374.shtml
對越自衛反擊戰介紹: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官方稱為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或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在民間被習慣稱作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國際上則又將其視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是指於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中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以下簡稱越南)之間的戰爭。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反制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布勝利,撤出了越南。越南在中方撤出之後,宣布越南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進入八十年代後兩國繼續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通過十年邊境戰爭,中國打擊了越南自越戰勝利後膨脹的信心,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同時促進了東南亞的和平局面,並為柬埔寨問題的最終解決打開了道路。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破壞了越北地區的軍政設施、公路、鐵路、礦山。
參考:對越自衛反擊戰網路
http://ke..com/view/51998.htm
㈦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打到越南什麼地方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國邊防部隊在廣西方向,突入越南縱深20-40千米,攻佔了高平和涼山2座省會城市,以及河廣和茶靈等11座縣城;雲南方向,突入越南縱深40千米,攻佔了老街和柑瑭2個市,以及孟康、沙巴、壩灑、封土和保勝5座縣城,前出郭參、鋪樓、外波河、黃連山口、封土地區。我軍先鋒部隊最遠打到距離越南首都河內不足40公里的地方,可以說是直指河內,後來就撤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