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唐四傑是
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
1、王勃,自幼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且文筆流暢,被時人贊為神童,及第後歷任朝散郎、沛王府修撰、虢州參軍。總章二年669年,戲作《檄英王雞文》被罷黜並逐出沛王府,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因藏匿並殺害官奴而獲罪,遇赦被除名,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去往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途經洪州寫下傳世名篇《滕王閣序》,上元三年公元676年不幸渡海溺水而亡,一說返程途中溺水而亡王勃的墓地和祠堂在緊靠南海的越南義安省宜祿縣宜春鄉。
2、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舊唐書》本傳盛贊其《盂蘭盆賦》詞甚雅麗,《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並謂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
3、盧照鄰,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李元裕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鄧王曾對人說,此吾之相如司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葯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卧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後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書》本傳。
4、駱賓王,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詩人,與富嘉謨並稱富駱,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唐高宗永徽650到655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
② 王勃過海探父,為何被改變國籍
王勃被稱為初唐四傑,他是山西人,出生在山西龍門王氏望族。王勃從小天資過人,6歲就顯露出了過人的才華。
當時的唐高宗李治剛剛修建完乾元殿不久,正在同眾人一起觀賞,這時有侍衛送來朝中官員推薦的一篇文章《乾元殿頌》。高中開卷閱讀,連連拍案稱贊,乾元殿頌文采斐然,辭采華麗,堪稱一絕。看的高中直誇:真是我大唐奇才。
這件事王勃被官府緝拿,他的父親也被發配到了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一帶。還好趕上高宗更改年號,大赦天下,在牢中呆了一年多的王勃被釋放了。
之後王勃就准備到交趾去找自己的父親,這就相當於出國了。他經過滕王閣,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但沒成想,因中途遇風暴,王勃一代天才從此隕落。
③ 王勃是什麼人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中國山西河津)人。初唐時代的詩人。
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麟德元年,王勃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後任虢州參軍。王勃私匿罪奴曹達,被告發。王勃懼事泄,殺曹達,以「擅殺官奴」論死。父親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今越南北部)縣令。不久,幸遇大赦,僅去官職,遂前去交趾省親,渡海溺水而死[4](一說溺水後受驚嚇而死),只活了二十幾歲。
現時在越南乂安省義鹿縣義春鄉仍然有王勃的墳墓。
名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杜少府之任蜀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滕王閣序》
④ 初唐的王勃為什麼不走陸路去越南
那個年代走陸路極其艱辛,廣西過越南都是山,野獸土匪山賊多,走水路是當時最快捷到達的.
⑤ 2020-01-01
文/Henry
一
大唐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光昌的一個朝代,國力強盛,文化繁榮,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那個時代的文學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最耀眼的明珠無疑是唐詩。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傑出的詩人,而在初唐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大詩人毫無疑問應該是初唐四傑「王楊盧駱」,其中又以王勃最為傑出。
王勃出生在山西的一個書香門第大家族,他的祖父是隋末的大儒王通。王通提出了著名的「儒道釋」三教合一的觀點。宋朝人編著的啟蒙讀物《三字經》有句話講到了歷史上的五位聖賢:「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庄。」這句話裡面的「文中子」指的就是王通。現在的王勃故里叫做通化村,因為他的祖父死後安葬在這里,村子名稱取的就是「王通羽化」之意。
王通一生作品頗多,可惜後來大多數都失傳了。
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七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成為了當時最小的朝廷命官。
王勃的兄弟們也都很有才華,父親王福畤的朋友杜易簡經常將王勃和他的兩位兄長王勔、王劇一起稱為「王氏三珠樹」。王福畤有這么幾個優秀的兒子,他十分欣慰,他確實太喜歡自己的兒子們了,甚至不惜在朋友面前都要誇誇自己的兒子們。
王福畤被朋友韓思彥稱為有「譽兒癖」,王福畤就讓自己的一個小兒子,也就是王勃的弟弟王助拿出文章給韓思彥看,思彥看了,不由得贊嘆道:「生了這樣有才氣的兒子,自然應該誇一誇。」
二
少年中舉後的王勃在京城長安的名氣很大,加之曾經給皇帝上過幾次書緣故,王勃進入了沛王李賢的視線,被徵召為王府修撰,其工作就是輔佐沛王編書。
沛王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章懷太子,他曾召集文官注釋《後漢書》,史稱「章懷注」,具有非常高的史學價值。
當時斗雞游戲很流行,《全唐詩》提到「斗雞」一詞有50餘處,王孫貴族們也是這個游戲的擁躉。沛王李賢和他的弟弟英王李弘經常會在一起玩斗雞,比賽誰的雄雞更厲害。
王勃此時還是一位不滿二十歲的翩翩少年,童心依舊,出於為這次斗雞比賽助興的初衷,他替沛王寫了一篇名為《檄英王雞》的檄文,言之鑿鑿地表示要討伐英王的雄雞。
王勃寫檄文這個事情,沛王和英王都只當作是游戲的助興活動,並沒有太在意。但是很不巧的是,這件小事傳到了沛王和英王的父親高宗皇帝耳里,皇帝讀完王勃寫的這篇檄文後很不高興,怒斥王勃是歪才,有意虛構和誇大事態,挑撥自己兒子們的兄弟感情。很快王勃就被逐出了沛王府,原來的官職也丟了,這讓他本來無限光明是仕途前程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三
因為寫斗雞文遭到貶逐,王勃的心情也失落到極點,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悲憤地寫道「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意思就是說自己性格天生傲慢易怒,過於直率,容易得罪人,在這個聖明的時代找不到立足的地方。可見,王勃是了解自己性格的,他也有過反省。
在心灰意冷之際,王勃開始了他南下巴蜀的遠游之旅。在客居劍南的時候,他曾經登葛憒山遠眺,想起諸葛亮的功業,他感慨萬千。王勃在巴蜀游歷了很多地方,在綿州的時候,他和老朋友薛華短暫相逢,在送別朋友的時候,王勃寫下了痛徹肺腑的《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此時的王勃和薛華處境相似,都是失意之後漂泊他鄉,前方的道路就像窮途,兩個人內心棲棲遑遑,命運如夢如幻,但卻不在自己掌控之中,彷徨和哀怨的心情不言而喻。
可是就在不久以前,王勃還在京城長安做官的時候,他寫過另外一首著名的送別友人的詩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那時候的心境就完全不同,那時的王勃少年得志,意氣風發,雖有送別的不舍,但更多的卻是心底深處的自信和雄心勃勃的人生壯志。「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句後來成為了中華大地上千古傳誦的名句,當我們和好友分別的時候很容易就能脫口而出。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體會到王勃在《別薛華》詩中「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散發出的那一種近乎絕望的孤獨與落寞。
四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凌煙閣在皇宮內的三清殿旁拔地而起,太宗皇帝將跟隨自己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掛在裡面,以示表彰。於是,二十四位功臣就成為了天下仁人志士心中的偶像,渴望建功立業實現自我價值的觀念在終唐一代都深入人心。中唐時代的沒落貴族,被後世稱為詩鬼的李賀曾經在他的《南園十五首·其五》中寫道: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而王勃生活的那個年代,也就是高宗主政的時代正是唐王朝疆域最為遼闊的時期,強大的突厥被攻滅,不服氣高句麗也被大唐征服。此時此刻的王勃卻還在流落異鄉,他又豈能甘心?
在巴蜀游歷三年之後,王勃回到了京城參加科選,因為他參加過科舉,並且中過舉,此時他仍然有做官的資格。王勃十二三歲的時候曾跟隨名家曹元學習醫術,所以他對草葯相關的知識是有所了解的。他聽說虢州當地盛產葯材,就通過請托關系,給自己謀到了一個虢州參軍的職位。
來到虢州後,王勃和當地的同事們關系並不好,他恃才傲物,經常欺凌身邊的下屬,同事們都不怎麼喜歡他。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他將曹達藏匿起來,後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了這個官奴以了其事,結果自己因此犯了死罪。這件事情一直很有爭議,王勃為什麼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
後來遇到大赦,王勃被免除了死罪,但是被吏部除名,從此失去了做官的資格。王勃殺官奴這件事情還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自己的父親王福畤被連累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而交趾這個地方位於今天的越南境內,在當時絕對是最為偏遠的蠻荒之地。
五
王勃出獄後,先是在家裡呆了一段時間,在此期間,他的心情十分沉悶。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有這樣的語句:「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復何面目以談天下之事哉?」對於連累父親這件事情,他深感後悔與自責,父親還遠在千里之外的蠻荒之地,時日愈久思念也愈深,這也促成了王勃決心去交趾探望一下父親。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當時洪州都督閻公重修的滕王閣落成,閻公計劃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大宴賓客,並打算讓他的女婿寫一篇文章做記錄,來誇耀這件盛事。
王勃知道了這次盛會後,主動去拜見了閻公,閻公也聽說過王勃有很好的文采,於是就請王勃寫一篇文章。王勃欣然應允,在宴會上用很短的時間就揮筆寫出了一篇美文。文章裡面用了很多典故,「人傑地靈」和「萍水相逢」兩個成語被創造了出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樣的名句也是出自此文。沒錯,王勃在這里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滕王閣的這次宴會讓王勃名垂青史,王勃的詩文也讓滕王閣名揚天下。一篇小小的《滕王閣序》竟然讓盛會、美景、人物際遇與人生感慨都匯聚其中,這足夠讓王勃在千年以後仍然可以被人們懷念與追思。
六
離開洪州,繼續趕路,在這一年的十一月,王勃來到了當時嶺南最大的城市——廣州。王勃在廣州游覽了寶庄嚴寺(今六榕寺),當時,寶庄嚴寺舍利塔修葺一新。寺僧早已聽聞過他的大名,請他幫忙撰寫碑記,王勃一揮而就,寫下了《廣州寶庄嚴寺舍利塔碑》碑文。而留存在六榕寺內的這篇《廣州寶庄嚴寺舍利塔碑》是中國文學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長、內容包羅最廣的寶塔銘文,足足有3000餘字,具有較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
大約在第二年的春夏,王勃到達了交趾王福畤處,見到了他日漸憔悴的父親。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北部灣防城海域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被船夫救起後嗆水昏厥,受驚而死,時年27歲。
王勃在交趾期間的詩文沒能流傳下來,這與他的意外遇難有很大關系。王勃的兄弟們後來官做得很大,父憑子貴,王勃死後沒幾年,他的父親王福畤得到了升遷,離開了交趾,最後死在澤州長史任上。
王勃像一顆流星劃過初唐的天空,但是,他仍然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文。據統計,王勃的詩現存80多首,賦、序、表、碑和頌等文現存90多篇,現存《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周易發揮》5卷,《次論語》10卷,《舟中纂序》5卷,《千歲歷》1卷,《平台鈔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論》10篇。他甚至還完成了祖父王通《續書》所闕十六篇的補闕,刊成二十五卷。
王勃還在世的時候,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器重王勃、楊炯、盧照齡和駱賓王這四個人,認為他們將來一定能夠顯貴。掌管官吏選拔的吏部侍郎裴行儉卻說:「讀書人的堪當重任,應當首先在於度量見識而後才是才藝。王勃等雖有文才,而心性浮躁淺露, 哪有能享爵祿的氣度!楊炯性格沉靜, 當能做到縣令, 其餘的人能得到善終就是幸事。」後來的事實證明,裴行儉的推論基本是正確的。
王勃一生失意,輸就輸在性格上,他對此也有過反思,但終究還是沒有多大的轉變。王勃在現實世界中可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倒霉鬼,但他經歷困頓後所發出的悲鳴與吶喊卻讓他在唐詩的世界中成為了偉大的先驅。(完)
註:《唐詩三百首》選入王勃詩作1首: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