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為什麼不能舉行科舉

越南為什麼不能舉行科舉

發布時間:2024-10-13 15:37:44

❶ 越南的本科畢業生居然是叫「舉人」,越南是在延續我們的歷史嗎

我覺得是在延續我國的儒學。因為長久以來越南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❷ 胡志明本是精通漢語的中國通,為何卻在越南廢除漢字

數千年來,中國一直是東亞地區毋庸置疑的文化巔峰,因此,中國對周邊的國家也有著深遠影響。比如鄰國越南,不僅在1000多年的時間裡面是中國多個王朝的直屬領土,哪怕是在五代十國時期趁中原戰亂建國後,依然屬於中原王朝藩屬國的越南文化,也深受中國影響。

甚至在20世紀以前,這個國家的官方文字就是漢字。不過, 今天的越南,基本上很難見到漢字的蹤影,因為在國家徹底獨立以後,越南政府就下達了徹底廢除漢字的命令,這到底是為何呢?

第五,越南漢字的廢除,也與漢字在越南的基礎有關。漢字固然在數千年的時間內,一直主導了越南的語言文字,但是,與朝鮮半島一樣,漢字只流行於越南的統治階層——士大夫中,而這些能夠識文斷字斷字的知識分子,在越南國內的比例是十分低的。因此,漢字被廢除,在越南國內,尤其是對於絕大多數的並不識字的普通越南人而言,其實並沒有多麼大的影響。

第六:拉丁文傳入越南以後,傳播速度和學習速度更快。當拼音傳入越南以後,人們明顯發覺,拉丁文在打字、通訊方面相比較於漢字要更加便利。尤其是在文字拼音化以後,只要掌握字母,人們就能很快的閱讀文章,然而漢字卻達不到這種效果。

❸ 不是中國!世界上最後一個廢除科舉的國家是哪一國

在越南的科舉考試當中,他們和我們中國的科舉考試一樣,要經過很多的程序,而且它有著一定的特點。要跟我們的科學考試區分開來。在越南這個國家,如果你考進了進士或者狀元,那麼今後還會立上進士碑。不過隨著王朝的興衰,科舉制也越來越衰弱。

❹ 越南和中國的科舉制度

越南的科舉制度,制度安排是模仿中國的,也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科舉制度在越南實行了800多年,對越南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越南也是全世界科舉制度最晚廢除的國家,直到1919年越南末代王朝阮朝才廢除。

圖為越南科舉南定省鄉試中舉者

❺ 中國的科舉制對哪些國家有影響

科舉制———具有世界影響的考試制度
中國考試在世界上佔有特別的地位,主要是因為中國擁有悠久的考試歷史。中國是考試制度的發源地,考試是中國的一大發明。在中國考試史上,最重要的是科舉考試。作為中國古代人文活動的首要內容,科舉的影響既廣且遠,它不僅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且還遠播海外,對東亞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對東亞國家的影響是指歷史上日本曾在公元8至10世紀一度仿行過科舉,韓國(朝鮮)、越南曾長期實行過科舉制度;對西方的影響是指英、法、德、美等國曾借鑒科舉建立了文官考試制度。

東亞科舉文化圈

在日、韓、越三國中,日本是最早仿行科舉,同時也是實行科舉制時間最短的國家。公元7至8世紀之際,日本引進中國的律令制度,實行與唐制基本相同的貢舉制度。日本的貢舉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等四科和醫、針等二科。然而,日本科舉理論上雖人人皆可參加,實際上只限於官僚子弟占絕大多數的大學寮學生報考。因此唐朝科舉較具平民色彩,日本科舉則帶有濃厚的貴族化氣息。由於貴族干政、學官世襲,到10世紀以後,日本的大學寮基本上為貴族所把持,博士推薦大學寮中的學生參加科舉,不是依據才學高下,而是以資歷名望,致使科舉日漸流於形式化。11世紀以後,雖然在形式上還繼續實行式部省試,但考生皆由權貴推薦,應考者幾乎是無條件及第。科舉制至此已完全異化,此後再也沒有實行科舉制度,以至現代許多中國人甚至日本人都誤以為日本歷史上從未引進過科舉制。
然而,在8、9世紀,日本確實曾經實行過科舉制度,至今也還可以考證出不少當時的進士及第者。當時日本人所寫的有關科舉及第和落第詩,與唐代的同類詩歌如出一轍。如《日本詩紀》卷17菅原道真《絕句十首,賀諸進士及第》中《賀和平》詩雲:「無厭泥沙久曝鰓,場中出入十三回。不遺白首空歸恨,請見愁眉一旦開。」《賀橘風》詩雲:「四十二年初及第,應知大器晚成人。」《賀田繞》詩雲:「龍門此日平三尺,努力前途萬仞強。」《賀野達》詩雲:「登科二字千金值,孝養何愁無斗儲?」紀齊名編輯的《扶桑集》中,收有菅原淳茂的《對策及第後伊州藏刺史以新詩見賀,不勝恩賞,兼述鄙懷》詩,描寫久困科場後金榜題名的喜悅心情:「窮途泣血紀兼秋,今日歡娛說盡不?仙桂一枝攀月里,儒風四葉壓人頭。」與唐代孟郊進士及第詩異曲同工。而三善善宗《落第後簡吏部藤郎中》的「被病無才頻落第,明時獨自滯殷憂」則反映出應試落第者的痛苦。[1]這些詩都具體生動地證實了日本實行科舉制度的情形。另外,中國清代陸心源編《唐文續拾》所收菅原道真《請秀才課試新立法例狀策問征事可立限例事》、《對策文理可詳令條事》、《請被補文章博士一員闕共濟雜務狀》等文,也是有關日本實行科舉制的史料。[2]
韓國歷史上的科舉是中國域外實行科舉制最長、也最為完備的科舉。從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止,科舉制在韓國歷史上存在了936年。高麗朝科舉從唐宋科舉制借鑒而來,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屬中國科舉的。高麗朝恭愍王十九年(1371年)明太祖遣使來頒科舉詔後,高麗科舉鄉會試程式一依明制,第一場試《五經》義,限500字以上,《四書》疑,限300字以上;第二場試禮樂論,限300字以上;第三場試時務策,限1000字以上,要求惟務直述,不尚文藻。中式後再考書、算、律,書則觀其筆畫端楷,算則觀其乘除明白,律則聽其講解詳審。
李朝於公元1392年取代高麗朝統治朝鮮半島後,立即繼續實行科舉制。李朝太祖元年(1392年)定科舉法,初場罷《四書》疑和《五經》義,改試講論,目的是為了「抑詞章蹈襲之弊而務得窮經實學之士」,但實行數科之後,實踐證明並不能選拔到「經學傑出之才」,於是在太宗七年(1407年)吉昌君權近上書請改定科制、罷講論而復試疑義,並乞中場罷古賦而試以論、表各一道及判一道。權近還認為「漢吏之文,事大要務,不可不重」,建議設立考試詩賦、吏文、經典、漢語的「漢吏科」,與正科同榜唱名。[3]李朝還擴大生員進士試的規模,並仿《禮記·王制》的古語,稱生員進士為「司馬」。高麗朝中葉以後一般是三年一試,每科取三十三人,李朝將三年一試稱為「式年試」,屬於「大比之科」,通常錄取人數也是三十三名,後期式年試錄取人數常達四十至五十名。李朝還根據需要臨時加科,稱為「別試」,相當於中國明清時期的恩科,凡遇皇帝登基、行幸、萬壽、太妃附太廟稱慶,冊封世子、世子行冠禮、世子入學稱慶等慶典都開別試,而且每十年開一「重試」,允許堂下官等現任官員赴考。此外還有增廣試、謁聖試、春塘台試等科目,這些式年試以外的科目少則錄取三名,多則錄取四十餘名,通常錄取人數為十餘名。李朝的科舉甚至比同時期的中國還更為頻繁,幾乎每年都開科,達到了十分興盛的程度,在社會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中心地位。
中國在明代,科舉已被人們視為天下最公平的一種制度,因而有「科舉,天下之公;……科舉而私,何事為公」之說。[4]萬曆十七年(1589年),禮部郎中高桂說:「我朝二百年公道,賴有科場一事。」[5]而李朝在光海君統治期間,與中國非常類似,也有「我國公道,唯在科舉」之說。[6]當然李朝也出現不少與中國科舉類似的弊病,也不時有關於科舉存廢利弊的爭論,直至高宗三十一年(1894年)停罷科舉制為止。
越南科舉從公元1075年始,至1919年止,是東亞三國中最遲實行科舉也是世界上最晚廢止科舉的國家。與高麗一樣,越南實行科舉和中國五代十國時期許多地方割據政權實行科舉有類似之處,都是看出科舉對選拔人才穩定社會有積極作用才模仿採行。越南科舉始於李朝仁宗太寧元年(1075年),但李朝科舉只舉行過四次,且錄取人數不多,影響不大。陳朝建立後,陳太宗建中八年(1232年)設立太學生科,從太學生中考取進士,並以三甲定高下。在舉行過十次太學生科考之後,為了擴大科舉取士的范圍和影響,陳睿宗於隆慶二年(1314年)創設進士科,考取了五十名進士,越南進士科至此方才確立。
黎朝以後,則模仿中國明朝科舉。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遣使頒科舉詔,准許安南、高麗、占城士人在本國鄉試畢,貢赴中國京師參加會試。明成祖永樂四年(1401年),安南重入中國版圖,設交趾布政使司。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廷撤官吏軍民北返,安南再次獨立,黎利於次年(1428年)正式稱帝,國號大越,至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受明朝冊封為安南國王。越南黎朝的科舉出現興盛局面。與韓國科舉相比較而言,到後來越南科舉似乎與中國科舉更類似,阮朝甚至還於明命十年(1832年)在科場中引進八股文這一標准化的考試文體。[7]
總的來說,越南科舉在正規性、權威性和滿足行政職位的要求、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等方面皆遜於中國科舉。但與日、韓科舉比較起來,越南模仿中國科舉在有些方面卻更到家,例如韓國科舉史上長期未設立貢院這種大規模的科舉專用考場,而越南不僅在科場中採用八股文,還建立了規制嚴整的專用試場,與中國明清時的貢院十分相似。中國科舉也是越南科舉創制時的主要依據。科舉制被東亞三國所模仿,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傳播和東亞科舉文化圈的形成,對各國文化水平的提升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科舉西傳: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除了被東亞國家所效法以外,科舉制對世界的重大影響更主要體現在被西方文官考試制度所借鑒。孫中山在《五權憲法》中曾說:「現在歐美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近代以來,中國不斷學習西文、西藝、西政,現代許多制度都是學習西方的產物。在反向文化交流中,科舉制是中國古代制度文明被西方借鑒的最突出的事例。
以往鄧嗣禹等人的研究雖舉出了大量資料說明英、法、美等國建立文官考試制度曾受中國科舉的影響,[8]但因為沒有舉出直接指明「這是借鑒中國科舉而來」的資料,因而被一些人認為此說尚不能確立。筆者認為,由於東西方文化和國情之間的差異,18、19世紀的歐美國家不可能像10、11世紀的高麗、越南等東亞國家那樣照搬中國的科舉制,朝鮮科舉有進士和狀元,越南科舉連貢院和八股文也學過去,這種情況只能出現在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而且,相對於有形的器物文化而言,無形的制度文化之借鑒總會產生「橘化為枳」的變異,也不像器物文化那麼直觀。考察西方國家是否借鑒了中國的科舉制,關鍵是看其是否吸取了考試選才的本質精神———公開競爭、平等擇優,至於考試的內容和具體方法不可能會一樣,因此,在已證明西方考試制度是將科舉考試的平等原則借鑒過去的情況下,如果我們能夠找出英美等國實行文官考試之後的明確的定性說法,則可以使科舉西傳說得到確立。
過去,科舉制曾影響歐美國家的觀點雖然存在著爭議,但許多對此問題較了解的人士還是肯定此一論點。1972年,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與日本創價大學創始人池田大作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紀》的對話中就曾談到:「實際上現代英國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國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羅馬制相比較,中國的這種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約在兩千年的時間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統一中國和鞏固秩序的支柱。但它同樣是有限度的。鴉片戰爭時,在侵略中國的英國人心目中,當時的制度是極為優越的。英國人曾考慮以後英國是否也要採用。各種議論的結果,同樣在英國也確立了通過考試選拔任用行政官的制度,今天已經廣泛普及。」[9]
1870年以前記載科舉制的西方文獻至少有120種以上相關文獻,有明確的史料說明英美等國建立的文官考試制度曾受到科舉制的啟示和影響。在1896年出版的英文著作《中國環行記》一書中,美國傳教士丁韙良在談到科舉時便說:科舉是「中國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徵令人欽佩,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緩慢演進;但它需要(就如它將要的那樣)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適應變化了的現代生存環境。當今在英國、法國和美國正在取得進展的文官考試制度,是從中國的經驗中借鑒而來的。」 [10]丁韙良十分清楚西方文官考試制度系模仿中國科舉制度而來。而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包括丁韙良在內的一些人士不斷明確指出歐美文官考試制度系從中國借鑒而來的情況下,在當時歐美國家中沒有任何人否認過這一點或聲稱文官考試制度是其自身發明創立的,說明一般西方皆認可這一事實。如果這一說法站不住腳,當時就必然會聽到不同的聲音。因此,筆者認為,在找到上述當時明確指出英美等國文官考試制度曾借鑒中國科舉制的寶貴資料後,科舉西傳說可以確立。
歐美各國在18世紀以前,文職官員的選用,或實行個人贍徇制,或實行政黨分肥制。這些文官任用辦法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任用私人,帶來結構性的貪污腐敗,使各種無能之輩充斥政府之中,因政黨更迭而大批撤換行政官員還會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盪和工作連續性的中斷。而科舉制實行競爭考試、擇優錄取,政權向平民開放,標榜公開取士,惟才是舉。當西方人知道遙遠的東方帝國竟然有這么一種奇妙的文官制度時,不禁產生出特殊的興趣並大加贊譽,進而仿效。比起貴族等級制或君主賜官制等選官制度來,科舉取士無疑具有其優越性。科舉考試制度雖然產生於等級森嚴的中國封建社會,但其「公開競爭、平等擇優」的精神卻具有超越封建時代的特性,是中國封建社會難得的較為公平的制度。科舉從形式上看相當公平,「朝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這種將相本無種、茅屋出公卿的官員選任辦法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可以保證行政管理人員維持較高的文化素質進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試選才的公平客觀性又可以排除人情關系對官員任用的困擾,因此引起西方人的興趣並受到贊譽,進而借鑒科舉制,建立了現代文官考試制度。
有的西方學者認為科舉制西傳歐美並影響世界,是中國對世界文明進程的一大貢獻之一。如美國學者柯睿格1947年在《哈佛亞洲研究學報》發表的論文中便指出:「以科舉考試為核心的中國文官行政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對世界的最重要貢獻之一。」[11]中華文化在物質文明領域中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是造紙、火葯、印刷術、指南針等四大發明,在精神文明或制度文明方面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則是科舉制。從對世界文明進程的影響而言,在一定意義上,我認為科舉制可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過去已有一些人將中國的某種東西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如說漢字是「第五大發明」、中醫的經絡理論是「第五大發明」等等。不過,這些「第五大發明」都只是中國人自己說說而已,總不免有點「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之嫌,因為這些東西並未被世界普遍採用,西方人也不這么說。但是,將科舉制與四大發明相比的首先是西方人。
早在一百多年前,已有西方人將科舉制對世界文明的影響與四大發明相比。例如,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國的英國人在英文雜志《中國文庫》上撰文討論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說英國東印度公司已採用了考試競爭原則,並預言:「這種中國人的發明創造在印度的充分發展,預示著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葯和印刷術一樣,在國家制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現在尚須顯示中國已經如何阻止這一制度的美中不足,就像在幾乎所有她的其他科學和技術中的不足一樣。」[12]英格爾斯當時的預言並沒有錯,東印度公司實行的文官考選制度為英國文官制度的建立積累了經驗、開辟了道路,科舉制最終通過英國對世界各國的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科舉制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古代考試制度,其重要性超出中國之外,具有相當的世界意義,更何況科舉文化對現代中國還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因此,「科舉」很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❻ 問,國外是否有科舉制度

這種以書面考試為工具的選官制度,把古代中國塑造成了一個文質彬彬的社會,一個教育社會。科舉制度誘導所有稍具條件的人都去讀書識字,在古代中國,村村有私塾,處處有書院。彼時中國的識字率絕對高於西方同期。這是科舉制度的一個非意圖後果,在前現代時代,它就實現了文化的廣泛普及,而教育在人們的觀念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本不需要發展經濟學家來論證教育對於發展的重要意義,中國人天生就對教育投資充滿熱情,甚至可以說是熱情過度。


時至今日,科舉制度已消失百年,我們自可摒棄當年廢科舉之時支持者與反對者的激情,公允地評價科舉制度,並探討創造性轉化的可能。然而,悖謬的是,科舉制度中比較可取的元素似被人棄置,而其荒唐的一面卻似乎時時糾纏著今人。

○英國

「它會像火葯和印刷術一樣」

英國文官考試制度吸取科舉考試平等競爭原則和擇優錄用方法,舍棄了科舉考試空疏無用的古代經典內容,後來被其他歐美國家和日本等國仿效。

1835年,居留中國人士格爾斯指出:「科舉是古往今來的其他偉大的君主制度所無法相比的。也許這就是他們所創造出來惟一值得保留的制度,而此制度還未被其他國家所採用。或許將來有一天,它會像火葯和印刷術一樣,在國家制度,甚至是歐洲的國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偉大變革。」

1847年,曾到過中國的杜麥斯出版了《中國札記》,以近乎狂熱的態度呼籲建立起向全體英國臣民開放的競爭性的考試制度,從而提高英國行政官員的水平,並促進大英帝國的團結。

1994年,韓國紀念科舉廢止100年,舉辦了模擬科舉考試,取錄了兩名狀元

1854年,由馬考萊等人向英國議會提交《印度文官制度報告書》,建議:建立完整的考試制度,考試事宜應由一位權威人士主管的考試中心全權負責;考試必須採取競爭性的筆試辦法,對考生的年齡、健康、品行也應作具體的要求;對於高級職位,應有相當於國內最高教育水平的競爭性考試。

1855年5月,經過議會辯論之後,英國實行文官考試制度。

1870年6月,新上台的帕麥斯頓政府頒布了《關於錄用王國政府官員的樞密院敕令》,規定凡要進入政府各部門工作,都必須經過競爭性考試。至此,英國文官考試走向制度化和正規化。

1857年4月英國權威刊物《威斯敏斯特評論》評論說:「這些中國的『外夷』(英國人)的確只是從中國科舉考試的書籍中學到一頁而已。」

○美國

「我們在洪荒時代,中國人已在讀書」

19世紀60年代後,美國也在考慮採用擇優錄用的文官考試制度。美國的文官考試制度基本上是仿效英國的產物,但是史料表明中國科舉制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過美國的文官考試制度。

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國》一書中說:「從科考的結果看,中國政府的高官階層中的不少官員都懷有讓人極為敬佩的才能和知識,及愛國、正直和有條不紊的工作態度。它維持了這個國家龐大的機器的運轉,也保持著一種不衰的崇文風氣。」

1870年,史皮爾(Spear,漢名施惠廉)在《最古老與最年輕的國家:中國與美國》一書中說:「中國人民的競爭使得整個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則公開化。聽吧!西方國家,它沒有世襲等級,或許沒有個人榮耀,它沒有財富的權力,它不主張任人唯親,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見和利益。」

1873年美國文官委員會在報告中宣稱:「當我們的大陸尚處於洪荒時代,孔子已經在講授德政,中國人已在讀書,使用指南針、火葯和乘法表。然而東方世界這一最文明的國家對於科舉制度的運用,將比上述任何東西都更能奪走我們美國人的優勢(如果我們算得上有什麼優勢的話),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倘若不充分肯定中國的宗教或帝制的作用,必將無從作出解釋。」

1883年,以平等競爭為原則的文官考試法案獲得美國國會通過,該法案規定政府事務官的錄用,必須經過公開考試,擇優錄用。從此以後,考試錄用事務官,成為美國文官制度的一條基本原則。

1893年,美國文官考試制度完全確立。

○日本

被權貴把持的科舉

公元7至8世紀之際,日本引進中國的律令制度,模仿唐制實行貢舉制度。

唐朝科舉制度的結果是秀才科逐漸停廢而進士科日漸興盛,但日本到公元730年以後則是秀才科逐漸獨盛而進士科式微。

日本的貢舉制度,由於貴族干政、學官世襲,到10世紀以後,大學寮基本上為貴族把持,博士推薦學生參加科舉,不是依據才學高下,而是以資歷名望,致使科舉制度日漸流於形式化。

11世紀後,形式上還繼續實行式部省試,但考生皆由權貴推薦,應考者幾乎無條件及第。科舉制至此已完全異化。

明治時代初期,為了選拔人才,推動維新運動,1869年進入新政府的學者神田孝平向公議所提出了「進士及第之法」的建議書,提倡以「漢士及第法」,即中國的科舉制度為參考,樹立近代日本的官僚考試制度。考試科目注重實用。這項提案雖然獲得公議所通過,卻沒能得到實權人物的支持而沒得到具體實施,而人才選拔的考試制度也最終為近代的學校制度所取代。

○韓國

「我國公道,惟在科舉」

從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韓國的科舉制在歷史上存在了936年,成為中國域外實行科舉制時間最長、也最完備的科舉。

近500年的高麗王朝,科舉制度實兼唐、五代、宋、元等諸朝制度而成。具體而言,高麗制度直接淵源於隋和唐者,有禮部三場試、三條燭試(夜試)、試期在春三月(春試)、科目中的「賓貢科」、咒噤科等。

高麗王朝恭愍王十九年(1372年)明太祖遣使往頒科舉詔後,高麗科舉鄉會試程式一依明制,第一場試《五經》義,五百字以上,《四書》疑,三百字以上;第二場試禮樂論,三百字以上;第三場試時務策,一千字以上。唯務直述,不善文藻。

公元1392年,李朝重新整頓衰落的科舉制度,定科舉法,初場罷《四書》疑和《五經》義,改試講論。但實行數科之後,實踐證明並不能選拔到「經學傑出之才」。

李朝科舉比同期的中國科舉更頻繁,幾乎每年都開科,「國家用人之道,只在於科舉」。科舉在李朝的地位不亞於科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韓國有「我國公道,惟在科舉」,「私門塞而公道開,浮華斥而真儒出」之說。盡管不時出現改革甚至廢除科舉的呼聲,但科舉制直至公元1894年才遭停罷。如果不是因為日本的壓迫,科舉還將延續一段時間。

○越南

最後廢止科舉的國家

1075年始,1919年止,越南是最遲實行和最後廢止科舉的國家。

李朝建立科舉制度,模仿中國實行三場考試。據《越史通鑒綱目》載,仁宗太寧四年(1075年),「選明經博學者以三場試之,擢黎文盛首選入侍學。本國科目自此開始。」

公元1807年,阮朝阮世祖開鄉試,其制度模仿中國清代科舉。其形式內容仍然和中國科舉考試大同小異。

公元1832年,越南引進八股文作文考試文體。

公元1884年,法國和越南簽訂了《順化條約》後,法國殖民者實際上取代了越南帝王的統治,西方新學動搖了儒學的地位。中國戊戌維新也影響到越南,中國廢除科舉制度後,越南科舉更是唇亡齒寒。

1906年,越南成立教育改進委員會,新型學校紛紛創辦,逐步取代了傳授儒學的科舉教育。

1919年,越南舉行了最後一科會試,取中23名。此後,科舉制度在越南和世界歷史上終於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

❼ 越南廢除了漢字,才導致民族文化出現嚴重斷層嗎

越南歷史上和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在上古時代,越南北部的駱越屬於百越民族的一支,秦始皇南征百越後,在駱越地區設置了象郡。從此,這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分。漢代又將原來的象郡拆分為了交趾、九真、日南三個郡,而交趾逐漸成為了越南北部的名稱。從秦漢到唐朝,中間交趾出現過一些短暫的地方割據政權,但是大部分時間都屬於中原的王朝管轄。

不倫不類的越南春聯

如今,越南人已經基本讀不懂自己國家古代的文獻資料,整個國家出現了文化斷層的現象。他們閱讀的民族文學作品都是經過翻譯的,已經不是原汁原味的東西了。越南作為一個東方國家,並且是長期使用漢字、字喃的國家,十分果斷地拋棄了自己的傳統文化,投入到了西方文化懷抱。這樣的做法不僅不利於自己和東亞的中國、韓國、日本的交流,更不利於文化的傳承,因此在其本國也遭到了大量的爭議。

閱讀全文

與越南為什麼不能舉行科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人為什麼會娶伊朗人 瀏覽:944
肺炎印度尼西亞簽證到期怎麼辦 瀏覽:875
伊朗今天疫情為什麼沒更新 瀏覽:545
東京相當於中國哪個城市的面積 瀏覽:891
印度報到中印事件印度傷亡多少 瀏覽:90
印度物流調度員有哪些 瀏覽:381
越南語多少錢一句 瀏覽:240
義大利語能力考核什麼 瀏覽:337
越南骨灰盒多少錢一個 瀏覽:771
越南為什麼不能舉行科舉 瀏覽:379
伊朗為什麼不能單方封鎖霍爾木茲 瀏覽:160
什麼時候解除伊朗制裁 瀏覽:213
英國森林覆蓋最多的是哪裡 瀏覽:64
義大利疫情怎麼造成的 瀏覽:259
從英國離境帶多少現金 瀏覽:971
土耳其地毯與伊朗地毯哪個好 瀏覽:651
移民到印尼要什麼手續 瀏覽:305
哪個樂器代表中國 瀏覽:575
伊朗和義大利的冠狀病毒哪裡來的 瀏覽:393
英國做兼職有什麼規定 瀏覽: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