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越南李家王朝的創始者是唐太宗的後人嗎
越南李朝的開國君主李太祖,本名李公蘊,有人認為他是唐太宗之子曹王李明之後裔。先祖為中國福建移民的李公蘊是古法村人氏。
李公蘊在位時年號為順天,廟號太祖,謚號神武皇帝,葬於壽陵,共有六子和十三女。他早年受業於高僧萬行法師,在黎庄宗時任左親衛殿前指揮使。公元1010年,李公蘊乘前黎朝嗣主年幼之機,篡奪皇位,改元順天,建立李朝。
公元1014年,在芳林州(治今越南永富省越池)打敗大理軍隊後的李公蘊向北及西北擴張,最終佔領今永富省、河宣省及北太省等地僚人區,並把他的女兒嫁給了甲峒首領甲承貴,封他為諒州知州,大有盡取宋邕、欽二州之勢。
Ⅱ 越南的佛教是小乘還是大乘
越南的佛教是小乘還是大乘?
越南佛教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不同,是受大陸特別是我們國家的佛教影響較多,屬於大乘佛教為主體,特別是禪凈合一的較多來自宋代流傳過去的法脈。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接壤的地方才有部分小乘佛教傳播。
據越南《禪苑集英》記載,195年,東漢蒼梧(今梧州)學者牟子奉母流寓交趾(指今越南北部)。他
「銳志於佛道」,著有《牟子理惑論》。這是佛教傳入越南北部的開始。約在255~256年間,月氏僧侶支疆梁接(畺良婁至)到達交州。3世紀末,印度僧人摩羅耆域經扶南至交州,同時到達的還有僧人丘陀羅;在交州北寧建有法雲、法雨、法雷、法電四所寺宇。
2~3世紀,佛教已經多種途徑傳入越南。首先,由於中國中原戰亂,大批士民流寓交州,將佛教帶入;其次,南亞、西亞的移民及僧侶人海路進入交州;第三,也可能經由緬甸、雲南進入紅河谷地。史載三國東吳所屬交州太守士燮,「出入鳴鍾磬,備具威儀,笳簫喜歡吹,車騎滿道,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這些夾轂夢香的胡人即來自南亞、西亞或西域的僧人。
發展過程
6世紀後,越南僧團逐漸形成。574年印度僧人毗尼多流支到達長安,7~9世紀,越南佛教傳播更廣,寺廟遍及各地。9世紀初,無言通在交州,創立新的禪派,對越南佛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據義凈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載,唐代中國僧人到達交州弘傳佛教,或與越南僧人同往印度或南海求法取經者的人數頗多。義凈記述了運期、解脫天、窺沖、慧琰、智行、大乘燈六位越南僧侶求支取經的事跡。
10~14世紀越南佛教興盛。佛教成為維護封建制度的重要精神支柱。從939年吳權稱王,經過丁朝(968~979)和前黎朝(980~1009),封建國家政權主要掌握在僧侶和武將手中。國王重用僧人,賦予特權;僧人參與朝政,制定律令文書。前黎末年,國王黎龍鋌在位,因僧侶權柄過重,試圖壓抑。以僧統萬行和尚為首的僧侶集團便支持殿前指揮李公蘊,乘國王去世之機,篡奪了政權。李公蘊為萬行之侄,建立李朝(1010~1224)後,尊萬行為國師,以佛教為國教。李朝各代國王大力推崇佛教,傳播禪宗佛學,各地廣造寺宇,度民為僧,出現了百姓大半為僧,國內到處皆寺的局面。陳朝(1225~1399)建立後,繼續推崇佛教,弘揚禪宗。
李朝和陳朝前後400年間,有8位國王出家為僧。尤其是陳朝前期陳太示、陳仁宗先後禪位出家,創立竹林禪派,並派遣使臣到中國求大藏經,在國內印刷佛教經典和佛像。這一時期寺院形成一股社會勢力,擁有寺田、食邑和田奴;僧侶享有多除賦稅、徭役的特權,高級僧人出入宮廷、官府,位比王侯卿相。僧團制度正式形成,組織嚴密。上有國師、僧統和僧錄,各府有教門公事。寺院林立,建築富麗堂皇。
宗派分類
越南佛教深受中國南宗禪學的影響,屬於大乘佛教。先後創立了下述幾派:
滅喜禪派
毗尼多流支(又譯「滅喜」)所創。又稱「南方派」。毗尼多流支,南天竺人,574年至長安,後隨中國禪宗三祖僧璨,承襲中國禪宗衣缽。580年到達交州,住法雲寺,傳授禪學。他所創立的「滅喜禪宗派」傳播三祖僧璨的「心印」思想。在圓寂前將法統傳弟子法賢。這一派系存在於580~1216年,共傳十九代。各代名僧如法順、萬行、惠生、慶喜和圓通等均受到當朝國王的重視,封為法師、國師,被任命為僧統。
無言通禪派
唐代僧人無言通所創。又稱觀壁派。無言通從學百丈懷海禪師,820年至交州北寧建初寺,傳授禪學,創立該派,實行面壁禪觀。他承受中國南宗禪學惠能、懷讓、道一和懷海的法統,宣傳佛性無所不在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觀點。這一派歷經十五代,活動於820~1221年間。其中第四代祖吳真流為丁朝、前黎朝僧統,封為「匡越大師」。第七代的圓照禪師曾訪問中國,被稱為「高座法師」。無言通派是越南佛教的主要宗派,越南陳朝興起的竹林禪派直接承襲其法統。
草堂禪派
北宋雲門宗僧人草堂所創。亦稱雪竇明覺派。草堂為雪竇重顯的弟子,曾至占婆弘傳佛教,後到達越南北方,受李聖宗重視,封為國師,賜居首都升龍(今河內)開國寺。草堂創立該派,主要傳「雪竇百則」,提倡禪凈一致,即實行禪宗的修禪與凈土宗的念佛相結合。該派活動於1009~1205年間,傳五代。其中有三個國王、兩名太傅。
竹林禪派
相傳為陳仁宗所創。實際始於陳朝開國皇帝陳太宗。陳太宗曾受教於由中國赴越的天封禪師,又從宋朝禪師德誠參學。越南史學家陶維英則認為這一派是由禪月禪師傳給陳太宗,後經定香長老、圓照大師,至道惠禪師(皆無言通禪宗派名僧)時分類一個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出逍遙禪師傳給慧忠上士,再傳給調御覺皇,即陳仁宗。陳太宗所著《課虛錄》提出「四山」之說,認為生、老、病、死,乃四座大山,人能求佛學禪,勤行修懺,便可「超若海,渡迷津」,越過四山,解脫輪回。該書為竹林禪派的基本著作。慧忠將禪宗要旨傳給陳仁宗。竹林禪派以陳仁宗為初祖,他篤志禪學,即位後日理朝政,夜至宮內資福寺研習禪學。後禪位出家,在海陽東潮縣安子山花煙寺出家修行,講授禪法,正式創立竹林禪派,跡稱竹林安子禪派。自號香雲大頭陀,竹林上士,人稱調御覺皇。著作甚多。該派承襲無言通禪派法統,以唐代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為主,認為佛法亦即老子的「道」與孔子的「中庸」。宣揚佛法不離世間法。主張坐禪和採用臨濟宗的「四賓主」師徒問答方式傳道。認為心即是佛,佛在眾人心中。陳仁宗之後,有二祖法螺,三祖玄光,合稱「竹林三祖」。法螺創立瓊林院,編撰佛經,著有《參禪旨要》等。玄光,狀元出身,後出家從學法螺,1317年繼承竹林派衣缽,著有《玉鞭集》等。該派因得皇室大力扶持,成為陳朝時期越南佛教的主要派別,對越南佛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佛教禪宗不講究煩瑣的禮儀,不重戒律,主張坐禪修行,甚至可居家修禪,著書立說,其教理把中國和印度的佛學與儒學思想結合起來,適應越南封建階級的需要,對於知識階層也具有吸引力,因而在越南中古時期各王朝獲得廣泛發展,並對越南的哲學、文學藝術、建築、音樂等等產生深刻的影響。
與儒學關系
14世紀以後,由於儒學的發展,儒士階層勢力上升,僧侶集團開始推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陳朝末年,朝廷多次沙汰僧徒,並限制寺院僧侶勢力的發展。後黎朝(1428~1526)建立後,獨尊儒學,執行抑佛重儒政策,道教日益興起,佛教由此日趨衰落。朝廷禁止新建寺宇,將寺田、寺廟領地收歸國有,勒令不知誦經不持戒律的僧尼還俗,並以改革民俗之名,在民眾中宣傳佛教為迷信異端。至15世紀後半葉,僧侶人數大減,通達佛教教義者寥寥無幾。從1500年起,黎氏朝廷下令只許庶民信奉佛教。從此,越南佛教便由皇室庇護的貴族化宗教轉化為以平民信仰為主的民間宗教。
16~17世紀,天主教開始傳入越南。越南佛教雖不似以前興盛,但仍綿延不絕。當時,封建中央政權衰落,形成南北朝分裂割據局面,佛教有所振興。北方鄭氏王府和南方阮氏王府都曾延請中國高僧講解佛經,修建寺院。1665年,鄭王選拔國內有名佛師,為御用寺宇塑造幾百尊佛像,禪宗再度復興。隱居安子山的竹林禪派名僧白梅麟角將竹林三祖的教義和凈土宗融合為一體,在河內的婆寺開創新教派——蓮宗。主張禪教雙運,以教為眼,禪是佛心,以阿彌陀佛為禪的公案,但實修上專念彌陀名號,由此而得悟平生。此外,在越南北方有中力尚拙公創立的拙公派,這一派以臨濟宗為主,並受凈土宗影響,亦稱竹林新派。同時,還有曹洞宗的水月派。南方阮王府於1604年在順化修建了大乘佛教的寺院——天姥寺。中國僧人道明、原紹等在越南傳授禪宗佛學。原紹創建臨濟正宗的原紹禪派,造平定十塔寺,宣揚禪凈並修的教義。迄今,蓮宗在越南北方仍有一定影響,而臨濟正宗教派在南方勢力則較大。
19世紀初,阮朝建立。阮朝初年執行保護臨濟正宗、歧視蓮宗的政策。僧綱的職位皆授給臨濟正宗派僧侶,對蓮宗僧侶限制頗多。但蓮宗派仍在北方民間活動。
1858年後,法國殖民者入侵越南,越南佛教徒參加了愛國抗法運動。進入近代時期,越南興起佛道儒三教合一運動。19世紀末,隨著天主教之傳播,又出現「四教一源說」。這一時期建立的高台教則是把佛、道、儒和天主教及民間信仰糅合起來的新宗教。
編輯本段生活中的佛教
與世界上數百萬名佛教信徒一樣,越南佛教信徒古往今來一心虔誠於佛。正因如此,來到越南,你將目睹這美麗國度的人民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佛教的印跡和色彩。越南各地鄉村建有威嚴而又簡朴、親切的寺廟。鄉村寺廟隨時敞開大門迎來拜佛信徒。拜佛的供品一般都是人們親手種植或加工的產品,如香蕉、檳榔、糯米飯、沙糕、甜餅和檳榔花甜羹等。
在越南的無數宗教儀式中,常被人們提起的佛教信徒的美俗之一是放生習俗(一般放生鳥和魚)。放生原為佛教的習俗,對越南人而言,在春節、佛誕等重大節日進行放生儀式意味著愛惜生命、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也是越南人自古至今固有的美德。
除了放生儀式,越南佛教信徒還於每年陰歷盂蘭報孝節(七月十五)進行「舍罪亡人」又稱「祭祀眾生」儀式。這天,人們為報孝父母、先祖而祈禱超渡,同時不忘另擺供桌為尚未超脫、無人祭祀、無依無靠的亡魂祈禱,體現博愛之心。
與世界上佛教發達的國家一樣,越南一直以來都是多數人民信佛的國家。人們信佛就如自身本能的需要,緣於崇尚佛教愛惜生命、寬宏大量、慈悲喜舍的教義。在拜佛日,一位老信徒以虔誠的目光望向遠處,手持冒煙的炷香的景象多少說明了今天越南信徒對佛教的崇敬之心。
在越南,佛教信徒的典型宗教活動之一是逢初一、十五上寺念經祈求國泰民安,家庭和睦,眾生安樂。每於其日全國各地寺廟都迎來眾多男女老少信徒以虔誠之心誦經禮佛。館使寺是首都河內規模最大的寺廟,也是越南中央佛教會的辦事處,每逢初一、十五各地信徒聚集在佛台前庄嚴地敬奉。
在世心中有佛,去世後希望陪在佛身邊。按照越南人歷史悠久的祭祀先祖的慣例,子孫後代要照料先祖、祖父母和父母的墳墓,並在忌日進香供飯。然而,有些人因為考慮死後無人祭祀或者出於喜好而吩咐家屬將其遺照和骨灰寄託在寺廟里,以便靈魂靠近佛,又有人看管進香,免得孤寂難熬。由此可見,越南人的佛教生活多麼的豐富多彩。
農村人拜佛的獻禮是簡單而渾厚的鄉村產品,城市人則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佛的虔誠之心。例如在這張照片里,信徒為了趕在正殿落成典禮之前獻上禮品,要親自來到傳統工藝村定做一尊朱漆鍍金的佛像。
越南佛教發祥地桑寺
桑寺坐落在北寧省順成縣清姜鄉,距河內約30公里。這里是公元二世紀累樓古城中心,桑寺是越南最古寺,也是越南佛教發祥地。經過近兩千年的歷史變遷,今日的桑寺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以前,遊客經過寬宏的三觀門和寬闊的場地,即可看到兩排長形水池中倒影的九節屋橋(像會安至今仍可見到的屋橋式),香客由此進寺燒香拜佛。桑寺建於公元二世紀,是越南最早的佛寺。
與越南許多寺廟一樣,桑寺內部採取亞東傳統建築風格。四排屋連通,呈長方形並包圍著三座正屋:前堂、善香和上殿。如今後堂不在了,但香客仍能看到左右兩邊的40間廂房。在大院中間建有和豐塔。此塔以當時的大號磚建成,顏色像瓦缸的深棕色。隨著時間流逝,上6層已倒塌,只剩下三層,但依舊威嚴堅固。該寺現存的最古老印跡被考古學家確定為十三世紀陳朝,1313年,陳英宗王朝對其進行了大修。
根據民間典故,蠻娘從12歲開始在靈光寺(今屬仙游縣)修行。一天蠻娘正在睡覺,西竺(印度)和尚丘陀羅不經意跨過她的身體後,蠻娘懷了孕,14個月後生下一個女兒。返回西竺之前丘陀羅交給蠻娘一根錫杖並吩咐,乾旱時把它插在地里,可以救活人民,他念咒後把女兒放在天德河畔的桑樹根洞里。
和尚回去後,乾旱延續三年。蠻娘用和尚留下的錫杖插在地里造雨。桑樹倒入河中漂至累樓城,聽到蠻娘的聲音便靠岸。蠻娘叫人把桑樹雕成四尊佛像,稱為「四法」,佛名為法雲、法雨、法雷和法電,象徵著雲雨雷電。雕至中段,工匠看到一塊石頭便扔下河裡。夜間河裡卻明亮起來。原來那就是丘陀羅和尚女兒的化石。這塊石頭跳進蠻娘的船,蠻娘把它供於神台,稱為石光(發光石)聖。後來蠻娘被尊為佛母,修行於祖寺(滿舍),而四法則分別供奉在同一地區的四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