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能幫我查一下中國和越南的糧食生產情況,以及兩國的吃飯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中國20年糧食生產情況回顧
作者:未知 出處:集誠 分類:期貨專題
--------------------------------------------------------------------------------
1978年前,我國的農業生產能力徘徊不前。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普遍實行,調動了我國數億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年間,這一基本制度完善穩定,我國農民的生產熱情也一直不減。這是農業20年來穩定發展的根本原因。
20年間我國糧食生產穩步發展。到今年上半年,累計生產糧食82.127億噸。糧食產量年均增長速度達百分之二點七,遠遠超過人口增長速度。人均糧食產量現為400公斤,比1978年的318.7公斤增長了百分之二十八,比1949年的208.9公斤增長了近1 倍。在糧食生產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國肉類、水產品、禽蛋、水果、蔬菜的人均產量也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總產量相繼登上了3.5億噸、4億噸、4.5億噸三個台階,1996年更突破了 5億噸大關,成為世界最大的糧食生產國。199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49418萬噸,比1978年的30475萬噸增長了百分之六十二點二,年平均遞增百分之二點五八。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糧食總產量的增長是在耕地總面積減少的情況下取得的。1978年,我國耕地總面積為 9938.9萬公頃,而1996年則為9546.7萬公頃。
20年來,在土地承包等基本政策穩定的基礎上,從農業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促進了糧食生產不斷發展。
1978年至1984年間,農村改革以由點到面逐漸推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農村經濟出現超常規增長。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年均增長速度為百分之七點三,糧食總產量年均增速為百分之四點九。
1985年至1988年間,農村改革以變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及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為主,農村經濟呈常規增長。
1989年至1992年間,國民經濟全面調整時期,農村改革仍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並改革糧食購銷體制,培育農產品市場。經過治理整頓,我國扭轉了農業生產下滑的趨勢,糧食生產走出了徘徊不前的困境,農業生產取得了年均百分之五點二的增長速度。1990年至1992年,糧食生產連續三年奪得高產。
1993年至1998年間,農村經濟迅速恢復並穩定增長。農村改革以加快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為主要內容。
農民、國家和集體多方增加投入是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由於生產積極性得到保護,廣大農民成為農業生產投資主體。1986年,農村居民個人固定資產投資為574.8億元,1995年上升為2007.9億元,增長了近三倍半。
國家也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中央基本建設和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國家銀行用於農業方面的貸款不斷增加,1996年達到3572.4億元。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業投入也大大增加,特別是來自鄉鎮企業的以工補農資金得到穩定增長。
農業科技推廣的迅速發展,使我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如虎添翼。據專家測算,「七五」時期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百分之二十七,「八五」時期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四,1997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更達到百分之四十二。
1987年以來的十多年,各地以「豐收計劃」為龍頭,普遍加大了科技推廣力度,重點推廣了雜交水稻、雜交玉米、高產優質小麥以及水稻旱育秧與拋秧、種子包衣、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地膜覆蓋、秸稈覆蓋和節水灌溉等增產增收技術。
從1995年開始,國家組織實施以提高供種質量、推廣優良品種為目的的「種子工程」,加大育種科研力度,健全種子推廣網路,整頓種子市場秩序,推進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准化、經營集團化,使種子科研推廣工作邁上了新台階。
我國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使得農業抗災奪豐收的能力越來越強。
水利建設不斷發展。全國共建成水庫8.4萬座,總庫容量達到4800億立方米。1997年,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123.9萬公頃,佔全部耕地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四。全國節水灌溉面積已達1300萬公頃,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達到了百分之四十。
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1997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41840萬千瓦,比1978年增加了2.56 倍,耕地、播種、收獲三個主要農業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了百分之六十點六、百分之二十三點四和百分之十四。
種田走向化學化和電氣化。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884萬噸增加到1997年的3980萬噸,增長了 3.5倍。化肥品種結構趨向合理,磷肥、鉀肥比例提高,復合肥增長較快。農村用電量達到1980億千瓦時, 20年增加了6.8倍。
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在世紀之交,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經過20年改革開放洗禮的九億農民,一定能描繪出更新更美的篇章,為增加有效供給、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
越南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大,1988年越南農業人口人均土地1.98畝,人均種植面積1.7畝,屬於人均耕種面積較低的國家。
(一)糧食作物
越南的糧食作物以水稻和雜糧為主。糧食生產在很大程度上仍「靠天吃飯」,加上受其它因素制約,糧食增長率低於人口增長率,即使在風調雨順的年景也只能處於不飽或半飽狀態。1980年是「二五」計劃中產量最高的一年,產糧1438萬噸,低於歷史最高年2100萬噸31.5%,每年缺糧200—300萬噸。1981年,越南農村推行承包制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有所發展,1981年產糧1510萬噸,1983年達到1700萬噸,人均佔有量接近300公斤,1987年,由於旱災減產,糧食總產僅達1750萬噸,人均不到300公斤。1988年達1900萬噸。1989年早晚稻播種面積508.5萬公頃,糧食總產超2100噸,其中大米1800萬噸,比上年增長7.8%。1991年大米產量達1910萬噸。糧食豐收,使越南各地米價由前兩年的700盾/公斤下跌至500盾/公斤,位於越南最南端的金甌角米價甚至降到400盾/公斤(按自由市場比價約摺合人民幣0.5元/公斤)。同年,越南共出口大米140萬噸左右。據世界經濟專家預測,在未來的幾年裡,越南可望成為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國之一。越南出口大米價格低廉,比國際市場米價低15—20%,有一定競爭力。
雜糧作物主要有玉米、木薯。越南西北、越北、西原、南部東區和湄公河三角洲都是玉米產區。1976年以來,年玉米種植面積約450—585萬畝,人均產量只有8公斤。木薯在越南山區和半山區普遍種植,但由於缺乏計劃和認真管理,平均畝產只有460—530公斤。玉米和木薯都是山區居民的主食,這兩種作物的面積和產量近年來都呈下降趨勢。1979年雜糧總產300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22%,1983年下降到214萬噸,僅占糧食總產量的12.6%。
(二)經濟作物
越南的氣候、雨量和土壤適宜於多種經濟作物生長。越南的經濟作物種類繁多,短期作物有花生、大豆、甘蔗、煙葉、薴麻、棉花、蒲草等;多年生作物有茶葉、橡膠、咖啡等。
#FH茶葉##[R]越南茶葉產區分布在黃連山、河宣、北太、山羅和永福省,中部的廣南—峴港和富慶省,西原和嘉萊—昆嵩和同林省。1983年,全國茶葉面積近5萬公頃,按規劃將擴大到15—20萬公頃。1991年茶葉產量達3.09萬噸。
#FH橡膠##[R]分布於越南南部東區各省,尤以同奈、小河兩省橡膠面積最大,其次是西寧、多樂、嘉萊—昆嵩、賓士天省。1975年,越南政府接管了崐法國人在同奈省留下的12個橡膠園,並成立了同奈橡膠公司。現越南橡膠總局下屬17個橡膠公司,126個農場,職工15.2萬人,橡膠總面積17.2萬公頃。1991年產膠5.2萬噸。
#FH咖啡##[R]咖啡是越南重點經濟作物之一,是主要的出口商品,主產於越南中部西原地區。位於西原中心的多樂省咖啡種植面積佔全國的一半,咖啡出口金額佔全國咖啡出口金額的60%;其次為北方的義靜省。近年來越南與經互會成員國合作開發的咖啡園面積不斷擴大,1991年產量為4.52萬噸。
#FH煙葉##[R]全國有名的煙葉產區是北方的諒山、高平兩地,其面積佔山區各省煙葉總面積的89.2%。南方順海省的福山,同奈省的方泰,胡志明市的守德、古芝,西寧省的鵝油和安江、同塔等地建有煙葉專產區,面積1萬多公頃。1990年計劃擴大到8萬公頃。
此外,義靜、清化、河北、西寧等省盛產花生,近年來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有提高,全國各省市都有花生提供出口。紅河、藍江、珠江、小河、同奈等江河流域一帶及中部南面沿海一帶盛產甘蔗,1991年全國甘蔗產量540萬噸。
⑵ 中國人的信心源自哪裡
中國人的信心來自於哪裡呢?
中國的唐裝——不是關鍵,強盛的唐朝才是關鍵......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唐朝連同隋朝被歷史學家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節選自網路,唐朝
漢字——和唐裝相比,就漢字本身更能令中國人自豪;漢字就美學、文化等方面,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之一,漢語也是世上最動聽、最有魅力的語言之一;而且,漢朝也是中國偉大的歷史——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
——節選自網路,漢朝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不過,就像魯迅先生說的——「外國用火葯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
......所以——吃老本的中國人只有面子上的自信,而且是只有阿Q式的「自我感覺過分良好」;里子上的自信,以及外國人給我們的自信,只有我們中國人靠現在的科技發明來爭取。
中華文化——全世界大部分人都公認......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
傳統文化包括——
「農歷 - 武術 - 二十八宿 - 對聯 - 龍 - 五行學說 - 八卦 - 中國傳統節日 - 中國古代哲學 - 儒家 - 氣- 道 - 茶藝」
傳統學科有——
「數學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三國時劉徽著); 祖沖之; 算盤 。
天文學:天象觀察記錄, 發明觀測儀器:圭表;渾儀;簡儀;高表;仰儀,制定歷法(農歷)。
醫學 :中醫,藏醫,蒙葯 。
農學 :《齊民要術》,賈思勰著 《水經注》,酈道元著
四大發明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葯 ,指南針 。
建築:參見中國建築 ,園林 ,廟宇 ,宮殿 ,故宮 ,阿房宮 ,塔 ,萬里長城 ,墓葬建築 。
繪畫:中國畫 ,清明上河圖 。
書法 :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 。
音樂:中國民族音樂 ,中國戲曲 ,傳統民歌 。
手工藝:剪紙,中國刺綉.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樂 ,大舞 ,小舞 ,漢朝樂府 ,唐朝樂舞 ,現代舞蹈,綵帶舞,武功 ,扇子舞 。
戲曲:京劇 ,評劇 ,越劇 ,粵劇 ,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 。
曲藝 :相聲 ,歌仔戲 ,皮影戲 ,布袋戲 ,南曲 ,高甲戲 。
戲曲影視:中國電影 ,中國電影史 ,中國電視 ,中國電視史 。
服飾:參見中國服飾 。
飲食:請參照中國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粵菜 (廣東菜)
蘇菜 (江蘇菜)
魯菜 (山東菜)
浙菜 (浙江菜)
閩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國子監 ,太學 ,科舉制 ,私塾 ,書院 ,翰林院 。
文學:參見中國古典文學 。
中國神話 。
中國寓言 。
中國典故 。
中國小說 。
中國詩詞 。
體育:象棋 -- 圍棋 -- 武術(功夫) -- 氣功-- 蹴鞠--麻將。」
「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就一定要增強中華文明的生命力,不僅要擴大范圍,更要通過繼承發揚和創新提高其吸引力。 」
——節選自網路,中華文化
幅員遼闊——不是關鍵,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擁有著豐富的資源才是關鍵......
「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化石能源資源。其中,煤炭佔主導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資源量10345億噸,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約佔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相對不足,油頁岩、煤層氣等非常規化石能源儲量潛力較大。中國擁有較為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摺合年發電量為6.19萬億千瓦時,經濟可開發年發電量約1.76萬億千瓦時,相當於世界水力資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節選自網路,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
人口世界第一——不是關鍵,擁有大量的優秀人才才是關鍵......
「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較低。中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在世界上處於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資源人均擁有量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氣人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資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約了生物質能源的開發。」
「能源資源賦存分布不均衡。中國能源資源分布廣泛但不均衡。煤炭資源主要賦存在華北、西北地區,水力資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賦存在東、中、西部地區和海域。中國主要的能源消費地區集中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資源賦存與能源消費地域存在明顯差別。大規模、長距離的北煤南運、北油南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是中國能源流向的顯著特徵和能源運輸的基本格局。
能源資源開發難度較大。與世界相比,中國煤炭資源地質開采條件較差,大部分儲量需要井工開采,極少量可供露天開采。石油天然氣資源地質條件復雜,埋藏深,勘探開發技術要求較高。未開發的水力資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遠離負荷中心,開發難度和成本較大。非常規能源資源勘探程度低,經濟性較差,缺乏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工業迅速發展,為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
供給能力明顯提高。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基本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能源供應體系。建成了一批千萬噸級的特大型煤礦。2006年一次能源生產總量22.1億噸標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產量23.7億噸,列世界第一位。先後建成了大慶、勝利、遼河、塔里木等若干個大型石油生產基地,2006年原油產量1.85億噸,實現穩步增長,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氣產量迅速提高,從1980年的143億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億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逐步提高。電力發展迅速,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達到6.22億千瓦和2.87萬億千瓦時,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綜合運輸體系發展較快,運輸能力顯著增強,建設了西煤東運鐵路專線及港口碼頭,形成了北油南運管網,建成了西氣東輸大幹線,實現了西電東送和區域電網互聯。
能源節約效果顯著。1980—2006年,中國能源消費以年均5.6%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9.8%的增長。按2005年不變價格,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噸標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噸標准煤,年均節能率3.9%,扭轉了近年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勢頭。能源加工、轉換、貯運和終端利用綜合效率為33%,比1980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單位產品能耗明顯下降,其中鋼、水泥、大型合成氨等產品的綜合能耗及供電煤耗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
消費結構有所優化。中國能源消費已經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24.6億噸標准煤。中國高度重視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氣有所增長。終端能源消費結構優化趨勢明顯,煤炭能源轉化為電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潔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顯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國能源科技取得顯著成就,以「陸相成油理論與應用」為標志的基礎研究成果,極大地促進了石油地質科技理論的發展。石油天然氣工業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勘探開發技術體系,特別是復雜區塊勘探開發、提高油田採收率等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煤炭工業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礦井,重點煤礦採煤綜合機械化程度顯著提高。在電力工業方面,先進發電技術和大容量高參數機組得到普遍應用,水電站設計、工程技術和設備製造等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核電初步具備百萬千瓦級壓水堆自主設計和工程建設能力,高溫氣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術研發取得重大突破。煙氣脫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迅速提高。正負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輸電示範工程相繼建成投運,正負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電試驗示範工程開始啟動。
環境保護取得進展。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加強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基本國策,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普遍提高。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中國組織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並綜合運用法律、經濟等手段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的能源政策也把減少和有效治理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引起的環境破壞、環境污染作為其主要內容。2006年,燃煤機組除塵設施安裝率和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近100%,煙塵排放總量與1980年基本相當,單位電量煙塵排放減少了90%。2006年,全國建成並投入運行的脫硫火電機組裝機容量達1.04億千瓦,超過前10年的總和,裝備脫硫設施的火電機組占火電總裝機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場環境逐步完善。中國能源市場環境逐步完善,能源工業改革穩步推進。能源企業重組取得突破,現代企業制度基本建立。投資主體實現多元化,能源投資快速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煤炭工業生產和流通基本實現了市場化。電力工業實現了政企分開、廠網分開,建立了監管機構。石油天然氣工業基本實現了上下游、內外貿一體化。能源價格改革不斷深化,價格機制不斷完善。」
——節選自網路,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
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不是關鍵,擁有世界排名第3、第4的GDP才是關鍵......
GDP增長率世界……——是關鍵之一,不過要更重要的是包括GDP的綜合國力世界領先......
「1936年中國GDP世界第二,民國24年(1936,世界二戰之前)的經濟確實還不弱。可以肯定地是,在那時,全中國GDP總量排世界第二,只比美國低,是日本的兩倍。由於人口多,人均GDP大約是美國1/9之一左右,是日本1/4。」
——節選自1936年中國GDP世界第二
「在31年至37年之間.....
首先1928年日本工業產值才超過了農業,這個信息可以真實反映日本的經濟結構與綜合國力的一面.信息來自<東亞經濟發展史>;
第二自經濟大蕭條爆發蔓延全球,日本1929-1931期間出口下降了76.5%,進口下降了71.7%,主要工業開工率只有50%,生產大幅度下降,工業總產值下降了32.9%,煤炭下降了36.7%,生鐵下降了30.5%,鋼下降了47.2%,船舶下降了88.2%.到1931年,日本失業與半失業工人達到了400萬,而1931年日本罷工達到了破歷史記錄的2415次.同樣農業產值也下降了40%,雖然1930年日本糧食大豐收但是米價卻下降了一半.到1931年底,由於國際金融市場出於對日本金融危機的考慮大量拋售日圓,導致日本國家黃金儲備只剩下4.7億美圓,日本被迫脫離金本位.(以上資料來自<;世界危機400年>;)
第三日本的危機對策從1931年開始,日本政府開始了以<;重要產業統治法>;為首的一系列經濟統治法令,強行在各個部門中組織托拉斯和卡特爾,並有日本政府向財閥企業發出巨額定單,並對接受定單的企業提供巨額補助補貼與優惠價格,同時政府還扶植了一批以軍事工業為母體的新財閥,日產就是其中之一.盡管這樣,到1937年日本重工產業上才升到了工業產值的57.8%,而同期日本纖維工業只增長了25%,食品工業只增長了4%.
第四日本1937年前軍需膨脹政策
通過<;重要產業統治法>;為首的一系列經濟統治法令與各種經濟措施的整合,到1937年日本八大財閥與5個新財閥控制了日本公司總資本的27.2%,並且完全控制了各個經濟部門.在1931-1937年之間的六年裡,日本主要以刺激軍工生產為主的財政擴張政策使6年中日本政府總財政指出增加了50%,從1931年的14.76億日圓增加到了1936年的22.82億元.而同期日本軍費從1931年的4.54億美圓到1936年已經膨脹為10.78億.到1936年,日本GDP為146億日圓,日本為應付戰爭需求的國債已經超過了100億日圓.而6年中日本向日本軍事經濟投入達到70億之巨,其中25%用於開建造國營軍事工業工廠,75%用於向私人資本進行軍事投資.同時1936年軍費開支已經直接占日本政府開支的近50%,日本經濟至此徹底走向了戰爭化.
日本是在世界經濟危機中第一個走出經濟危機的,時間是在1932年到1933年之間.當時日本主動貶值貨幣35%,嚴重沖擊了當時已經陷入危機的世界市場,在當時日本的出口被一時稱為"黃禍"出口.而1931-1937同時期,日本在當時東北佔領區,掠奪性的經濟政策與傾銷政策,不僅僅為日本經濟提供了可靠的與必要的物質保證與銷售市場,更重要的是日本在軍事冒險中看見了機遇.
也許有人從工業化的程度來判斷中國和日本在當時不在一個層面上來看問題,但是無論持什麼觀點,都應該承認以日本在1931年的經濟實力國際支付能力不要說支持一次全面戰爭的消耗,連支持一次局部戰爭的消耗都是極其有限的,這個已經可以從1.28凇滬抗戰來證明.還有人說,為了抵抗日本,國民政府要做長足的准備才可以.很遺憾的是,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日本的戰爭准備工作遠遠超過了我們當時國民政府的戰爭准備.簡單的說,從1931到1937中日之間的實力差距是在加大而不是縮小,這期間其中東北為日本實力的成長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日本人習慣說:東北是日本的生命線. 」
——節選自http://..com/question/36329146.html?si=1
北京奧運——這個問題,用事實來說話
截止到2008年8月14日23:59為止,北京奧運金牌榜前五名如下:
名次 國家及地區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計
1 中國 22 8 5 35
2 美國 10 9 15 34
3 韓國 6 7 3 16
4 義大利 6 4 3 13
5 德國 6 2 3 11
而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前五名如下:
1 美國 35 39 29
2 中國 32 17 14
3 俄羅斯 27 27 38
4 澳大利亞 17 16 16
5 日本 16 9 12
——2008年8月15日00:35修改,Zero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