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大量的經典美國拍攝的越南戰爭影片的片名
經典美國拍攝的越南戰爭影片有:《獵鹿人》,《現代啟示錄》,《野戰排》,《全金屬外殼》,《我們曾是戰士》,《早安,越南》,《生於七月四日》。
《獵鹿人》是一部群星雲集的越戰題材影片,本片除了表現戰場的殘酷外,《獵鹿人》還用大量的篇幅,表現了經歷過戰爭的普通軍人,在戰後的心理創傷和生活痛楚,是一部極為深刻的反戰電影。
《我們曾是戰士》講述美軍一支450人的隊伍,由於指揮失誤,陷入2000多名越軍包圍,雙方隨即在戰場上展開慘烈廝殺的故事。影片雖然對越軍的英勇也有所表現,但整體來說,還是一部頗為自大的美國主旋律作品。
《越南戰爭》歷經十年製作,跨遍全球搜集資料,其中有許多少見和重新數字化的影像檔案,還有20世紀最為出名的攝影照片和家庭影視,以及歷史新聞片段和政府內部的秘密錄音。
《越南戰爭》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HpQLRWCRg464JTNcfu4s6A
⑵ 咨詢一個越戰電影的名稱
《我們曾是戰士》We Were Soldiers 2002
導 演: 蘭道爾·華萊士 Randall Wallace
主 演: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山姆·艾略特 Sam Elliott 瑪德琳·斯托 Madeleine Stowe 格雷戈·金尼爾 Greg Kinnear 巴里·佩珀 Barry Pepper Erik MacArthur 德斯蒙德·哈林頓 Desmond Harrington 克里斯·克萊因 Chris Klein
上 映: 2002年02月25日 ( 美國 )更多地區
地 區: 美國 德國 ( 拍攝地 )
對 白: 英語 法語 越南語
評 分: 7.2/10( 12097票 ) 詳細
顏 色: 彩色
聲 音: DTS SDDS Dolby EX 6.1
時 長: 138 分鍾
類 型: 劇情 動作 戰爭
分 級: 瑞典:15 英國:15 西班牙:18 阿根廷:16 加拿大:14A 挪威:15 瑞士:14 澳大利亞:MA 法國:-12 美國:R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965年的越戰初期,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⑶ 有部關於美越戰爭的電影!誰能告訴我名字!!!急!!!
我們曾是戰士 | 越戰忠魂 | 勇士們 | 軍天壯志(2002)
片 名: We Were Soldiers
譯 名: 我們曾是戰士 | 越戰忠魂 | 勇士們 | 軍天壯志
導 演: ( 蘭道爾·華萊士 Randall Wallace )
主 演: (梅爾·吉布森/梅爾·吉勃遜 Mel Gibson) (瑪德琳·斯托 Madeleine Stowe) (格雷戈·金尼爾 Greg Kinnear) (山姆·艾略特 Sam Elliott) (克里斯·克萊因 Chris Klein) (克里·拉塞爾 Keri Russell)
上 映: 2002年02月25日
我們曾是戰士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1965年的越戰初期,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⑷ 求美越戰爭的經典片子
1.《越南大戰》 Green Berets(1968年)
2.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1979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3. 《獵鹿人》 The Deer Hunter(197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4. 《第一滴血》 First Blood(1982年)
5.《野戰排》 Platoon(1986年跡姿,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6.《漢堡高地》 Hamburger Hill (1987年)
7.《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 (1987年)
8.《野狼呼叫21》Bat*21,(1988年姿指絕)
9.《西貢小姐》逗清 Miss Saigon (1989年)
10.《七月四日誕生》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年)
11.《天與地》 Heaven & Earth(1993年)
18.《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199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19.《勇士們》 We were soldiers(2002年)
20.《穿越宇宙》Acrosss the universe(2007年)
⑸ 以前看過一部越戰電影,想下來再看,但是記不得名字了
更多中文片名:
我們曾是戰士
勇士們(台灣)
軍天壯志(港澳)
梅爾吉勃遜—勇士們
征戰歲月
士兵宣言
更多外文片名:
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USA) (working title)
Wir waren Helden .....(Germany)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戰爭 / 歷史
片長:
138分鍾/ 阿根廷:140 分鍾 / 德國:126 分鍾 (剪輯版) /西班牙:143 分鍾
國家/地區:
美國 德國
對白語言:
英語 法語 越南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SDDS Dolby Digital EX DTS-ES
評級:
Rated R for sustained sequences of graphic war violence, and for language.
級別:
Singapore:PG Australia:M Norway:15 Sweden:15 UK:15 Peru:14 USA:R Canada:PA Canada:13+ Australia:MA France:-12 Hong Kong:IIB Spain:18 Germany:18 Canada:14 Canada:18 Netherlands:16 Argentina:16 Canada:AA Canada:18A New Zealand:R16 South Korea:15 Canada:14A Finland:K-15 Philippines:PG-13 Switzerland:14
製作成本:
$75,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
2001年3月5日 - 2001年7月13日
攝影機:
Panavision Cameras, C and E-Series Anamorphic Lenses
攝制格式:
35 mm (Kodak Vision 800T 5289)
洗印格式:
35 mm (Eastman Kodak)
膠片長度:
3466 m (Germany)
[編輯本段]
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蘭道爾·華萊士(Randall Wallace)
編劇 Writer:
夏爾·摩爾
約瑟芬·蓋爾威
Harold G. Moore .....(book 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as Lt. Gen. Harold G. Moore) and
Joseph L. Galloway .....(book 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蘭道爾·華萊士Randall Wallace .....(screenplay)
演員 Actor:
梅爾·吉布森 Mel Gibson .....Lt. Col. Hal Moore
格雷戈·金尼爾 Greg Kinnear .....Maj. Bruce 'Snake' Crandall
山姆·艾里奧特 Sam Elliott .....Sgt. Maj. Basil Plumley
克里斯·克萊因 Chris Klein .....2nd Lt. Jack Geoghegan
凱麗·拉塞爾 Keri Russell .....Barbara Geoghegan
巴里·佩珀 Barry Pepper .....Joe Galloway
馬克·布魯卡斯 Marc Blucas .....2nd Lt. Henry Herrick
克拉克·格雷格 Clark Gregg .....Capt. Tom Metsker
迪倫·沃爾什 Dylan Walsh .....Capt. Robert Edwards
布萊恩·泰 Brian Tee .....Pfc. Jimmy Nakayama
盧克·本沃德 Luke Benward .....David Moore
阮明智 Johnny Nguyen .....Young NVA Lieutenant (uncredited)
Don Duong .....Lt. Col. Nguyen Huu An
Ryan Hurst .....Sgt. Ernie Savage
Robert Bagnell .....1st Lt. Charlie Hastings
Josh Daugherty .....Sp4 Robert Ouellette
Jsu Garcia .....Capt. Tony Nadal
喬·哈姆 Jon Hamm .....Capt. Matt Dillon
Desmond Harrington .....Sp4 Bill Beck
Blake Heron .....Sp4 Galen Bungum
Erik MacArthur .....Sp4 Russell Adams
Mark McCracken .....Capt. Ed 'Too Tall' Freeman
Edwin Morrow .....Pfc. Willie Godboldt
Sloane Momsen .....Cecile Moore
Bellamy Young .....Catherine Metsker
Simbi Khali .....Alma Givens (as Simbi Kali Williams)
Jim Grimshaw .....Maj. Gen. Henry Kinnard
Forry Smith .....Sfc. Carl Palmer
Steven Nelson .....Sp5 Charlie 'Doc' Lose
Vincent Angell .....Capt. Robert 'Doc' Carrera
Michael Tomlinson .....Col. Tim Brown
Keith Szarabajka .....Diplomatic Spook
Tim Abell .....Army Intelligence Officer
Patrick St. Esprit .....General in Hallway
Mike White .....Sfc. Bob White, Mortar Sergeant (as Michael John White)
Daniel Roebuck .....Medevac CO
Maia Lien .....Army Wife
Dan Beene .....Cab Driver (as Danny Beene)
泰勒·瑪姆森 Taylor Momsen .....Julie Moore
Joshua McLaurin .....Greg Moore (as Josh McLaurin)
戴文·沃克海瑟 Devon Werkheiser .....Steve Moore
Billinjer C. Tran .....Viet Minh Sergeant
Vien Hong .....Mr. Nik
Joseph Tran .....NVA Prisoner
Joseph Hieu .....NVA Officer
Lam Nguyen .....NVA Soldier with Bayonet
Diep Bui .....NVA Wife (as Zoë Bui)
Andrew Wallace .....French Bugler
Nicholas Hosking .....French Captain
Michael Giordani .....French Lieutenant
Shepard Koster .....Reporter (as Shep Koster)
Kate Lombardi .....Reporter
Ingrid Semler .....Reporter
Jason Powell .....Sgt. Robert Stokes
Doug C. Cook .....Capt. Ray Lefebvre
Sean Thomas Bunch .....Trooper on Fire
F. Lee Reynolds .....Chopper Crewman
Stephen Zapotoczny .....Edwards' Radio Operator
Frank Kostenko Jr. .....Foxhole Trooper
Ben Allison .....Lt. Cochran (uncredited)
Brian Carpenter .....Sec. of Defense Robert McNamara (uncredited)
Chris Cate .....Soldier (uncredited)
Cliff Fleming .....Capt. Jon Mills (uncredited)
Brendan Ford .....Jump Coordinator (uncredited)
Kelli Franklin .....Mrs. Charlie Hastings (uncredited)
Christian Gibson .....Soldier (uncredited)
Edward Gibson .....Soldier (uncredited)
William Gibson .....Soldier (uncredited)
Justin Gordon .....French Officer (uncredited)
Shannon M. Hart .....Army Wife (uncredited)
Lyndon Johnson .....Himself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Derrell Keith Lester .....Black Private (uncredited)
Will Klipstine .....Private Davey (uncredited)
Matthew Lang .....1st Lt. John Arrington (uncredited)
Danny Le Boyer .....Sergeant (uncredited)
Matt Mangum .....Pvt. Soprano (uncredited)
Randy Oglesby .....Lt. Col. List (uncredited)
Jonathan Parks Jordan .....White Private (uncredited)
John Paul Rice .....Pvt. John Henry (uncredited)
Keni Thomas .....Sergeant (uncredited)
瑪德琳·斯通 Madeleine Stowe .....Julie Moore
製作人 Proced by:
Eveleen Bandy .....associate procer
Bruce Davey .....procer
William Hoy .....associate procer
Jim Lemley .....executive procer
Danielle Lemmon .....co-procer
Stephen McEveety .....procer
Arne Schmidt .....executive procer (as Arne L. Schmidt)
Randall Wallace .....procer
Stephen Zapotoczny .....co-pro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Nick Glennie-Smith
攝影 Cinematography:
Dean Semler
剪輯 Film Editing:
William Hoy .....associate procer
選角導演 Casting:
Amanda Mackey Johnson
Cathy Sandrich .....(as Cathy Sandrich Gelfond)
藝術指導 Proction Designer:
Thomas E. Sanders .....(as Tom Sanders)
美術設計 Art Direction by:
Kevin Kavanaugh
布景師 Set Decoration by:
Gary Fettis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 by:
Michael T. Boyd
視覺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David Goldberg
Kevin Lingenfelser .....Cinesite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Allan Graf .....second unit director
Frank Kostenko Jr. .....Foxhole Trooper
Allen Kupetsk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ichelene Mundo .....additional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Nilo Otero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William Purpl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Shannon D. Speaker .....dga trainee (as Shannon Speaker)
Jey Wada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Kim H. Winther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as Kim Winther)
Lars P. Winther .....additional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Lars Winther)/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s Lars Winther)
[編輯本段]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Icon Entertainment International
Motion Picture Proction GmbH & Co. Erste KG [德國]
Wheelhouse Entertainment [美國]
發行公司:
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 [瑞士] ..... (2002) (Switzerland) (theatrical)
Bac Films [法國] ..... (2002) (Switzerland) (theatrical)
Concorde Filmverleih GmbH [德國] ..... (2002) (Germany) (theatrical)
Concorde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 (2003) (Germany) (DVD)
Europa Filmes [巴西] ..... (Brazil) (DVD)
Mesa Distribuzione [義大利] ..... (Brazil) (VHS)
Nu Visión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Argentina)
派拉蒙家庭視頻公司 Paramount Home Video [美國] ..... (USA) (DVD)
派拉蒙影業公司 Paramount Pictures [美國] ..... (USA) (DVD)
RCV Film Distribution [荷蘭] ..... (Belgium)
Soyuz Video [俄羅斯] ..... (Russia)
Warner Sogefilms S.A. [西班牙] ..... (Spain)
特技製作公司:
CIS Hollywood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Cinesite (Hollywood)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Digital Domain [美國] ..... (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and animation)
Full Scale Effects Inc. [美國] ..... (uncredited)
其它公司:
All Seasons Transport [美國] ..... craft service
Asylum VFX [美國] ..... main titles
Columbia Records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Combustion Music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Legacy Records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Mary Nelson-Duerrstein & Associates [美國] ..... negative cutting
Paskal Lighting [美國]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Sony Music Soundtrax [美國] .....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The Hopeful Dog Cafe [美國] ..... craft service: Georgia
Tomkats Catering [美國] ..... catering
[編輯本段]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細節)
美國
USA
2002年2月25日 ..... (premiere)
美國
USA
2002年3月1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2年3月6日 ..... (Manila)
希臘
Greece
2002年3月8日
英國
UK
2002年3月8日
台灣
Taiwan
2002年3月22日
香港
Hong Kong
2002年3月28日
冰島
Iceland
2002年3月29日
菲律賓
Philippines
2002年4月10日 ..... (Davao)
丹麥
Denmark
2002年4月12日
比利時
Belgium
2002年4月17日
法國
France
2002年4月17日
荷蘭
Netherlands
2002年4月18日
芬蘭
Finland
2002年4月19日
埃及
Egypt
2002年4月24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02年4月25日
紐西蘭
New Zealand
2002年4月25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5月3日
韓國
South Korea
2002年5月3日
土耳其
Turkey
2002年5月10日
以色列
Israel
2002年5月30日
瑞典
Sweden
2002年5月31日
南非
South Africa
2002年6月14日
日本
Japan
2002年6月22日
科威特
Kuwait
2002年6月25日
愛沙尼亞
Estonia
2002年6月28日
西班牙
Spain
2002年6月28日
德國
Germany
2002年7月4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7月4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奧地利
Austria
2002年7月5日
波蘭
Poland
2002年7月12日
立陶宛
Lithuania
2002年7月19日
墨西哥
Mexico
2002年7月19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2年8月15日
俄羅斯
Russia
2002年8月22日
義大利
Italy
2002年8月23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2年9月19日
秘魯
Peru
2002年11月28日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2005年2月16日 ..... (TV premiere)
[編輯本段]
一句話評論
Fathers, Brothers, Husbands & Sons.
We were... young, brave, husbands, wives, sons, mothers, daughters, soldiers.
400 U.S paratroopers. 4000 Vietnamese soldiers. 12 000 miles away from home. 1 man led them into battle.
本片是好萊塢關於越戰的一次大膽嘗試。
——《洛杉磯每日新聞》
[編輯本段]
簡介
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當時的第一營營長、指揮官哈若德·摩爾和記者約瑟芬·蓋爾威親身經歷並記錄了這場戰役。這也是美軍在越南戰場第一次重大傷亡,對美軍日後對越戰態度的改變起了極重大的影響。不過本片並沒有著力突出對越戰大環境背景的描寫,而是從一名名官兵的眼睛裡,透視出美國軍人經歷戰爭時表現出來的勇氣與精神。這是導演兼編劇蘭道爾·華萊士和主角梅爾·吉布森所擅長表現的英雄主義風格。直面死神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軍營友情,將成為這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越戰影片的主題。
[編輯本段]
影評
高成本製作,又是一部好萊塢越戰大片,但與以前好萊塢越戰片不同的是,本片冒著很大的風險,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越南戰爭,越共們不再是凶神惡煞、殘忍無比的劊子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美國士兵們也不是所向披靡、無人能敵的神話,在片尾時,他們道出了戰爭的真諦:參加戰爭,只是服從國家命令。在戰場上,他們不是為國而戰,不是為國旗而戰,而是為了彼此奮戰。以前看到越戰片,把越共們描寫的像恐怖分子,心中就很是不平,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所以越共們也很無奈,保衛自己國家都成了恐怖分子,這世界就這樣,我想假如中國共產黨沒有取得勝利的話,下場也會和越共們差不多吧。
戰爭總是殘酷的,戰場上永遠沒有勝利者。這部電影真實的還原了歷史的戰爭場面,因為真實,所以好看。
[編輯本段]
幕後製作
本片改編自前美軍中將哈羅德·G·摩爾和戰地記者約瑟夫·L·加羅威所著的暢銷書《我們曾經是戰士,而且年輕》(We Were Soldiers Once……And Young),兩人都曾親歷書中那場慘烈異常的戰斗。摩爾和加羅威在序言中寫道:「我們的一些同胞憎恨那場戰爭,但憎惡越戰的人們無法區分戰爭和戰士。我們知道越南是什麼樣子,我們見到的、做過的、談論的和嗅到的一切在美國國內無法感知。好萊塢一直在錯誤的塑造,用政治的利刃向在那場戰爭中犧牲的兄弟們身上捅刀子。當戰爭結束,死去的人無法再站起來,而奇跡般倖存的人將終生無法撫平傷痛,早已同初上戰場時的年輕人判若兩人。我們用這個故事向在那場戰斗中死在我們槍口之下的北越士兵表達敬意,他們很英勇,他們是可敬的敵人。我們為他們能魂歸故土、光榮下葬而祈禱。」
蘭德爾·華萊士於1993年在機場的書店中發現了這本書,是書名吸引了他。華萊士在航班上讀完了這本書,激動的心情無法平息,決定嘗試拍成電影。他立即同經濟人取得了聯系,要求尋找享有拍攝權的人,他希望改編成劇本。情況很快明了,雖然還沒有人取得這本暢銷書的拍攝權,但作者對電影不感興趣。
不過,華萊士並沒打算放棄,他直接找到了兩位作者,並給兩人都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寫道:「瞧,我說的一切都會讓我聽起來更像是一個好萊塢的說客,所以我不打算多費口舌,你們不認識我,從未聽說過我和我的作品。不過,我願意將我寫過的兩個劇本寄給你們,請你們看一下,如果你們喜歡,那麼給我電話,我們談一下這部電影。」在華萊士交給摩爾和加羅威的兩個劇本中,就包括經典之作《勇敢的心》。兩位作者不久便致電給華萊士,同意商談。
憑借著誠實的人品,華萊士終於贏得了兩位作者的信任。加羅威回憶說:「我們都曾想過,也許直到我們離開人世,這本書才會被改編成電影。於是當華萊士找到我,我用一個問題來決定是否有繼續交談的必要,我問他是否相信英雄,他的回答很肯定,並告訴我剛剛完成《勇敢的心》。我看了劇本,認為他是唯一的人選。」
其實客觀的說,加羅威、摩爾和華萊士三人都有著相似之處,那就是另類。加羅威最終決定告別自己戰地記者的生涯;摩爾在戰斗中多次拒絕被空運至安全地帶;而華萊士畢業於神學院,卻是空手道黑帶。
華萊士用自己的錢買下了拍攝權,而他身後沒有製片公司,也沒有簽約演員。後來,這部影片成為了華萊士自己組建的製片公司的第一部電影。
本片用特別的手法記錄了殘酷的戰爭,值得後人思考的是,戰爭究竟是無止境的殺戮還是帶有浪漫色彩的血腥?
[編輯本段]
幕後花絮
·兼任本片軍事技術顧問和臨時演員的科尼·托馬斯(Keni Thomas)曾參加1993年在摩加迪沙的軍事行動。
·影片最初完成的膠片長達150個小時,剪輯部門整整看了6天6夜。
·片頭的法國號手是由編導蘭德爾·華萊士的兒子扮演的。
·片尾曲《Mansions of The Lord》成為非官方的軍方哀樂,里根的葬禮上就曾響起這段樂曲。
·片中A-6「入侵者」攻擊機的畫面最初是為1991年的《捍衛入侵者》拍攝的,在本片開拍的幾年前,A-6「入侵者」已經退役,於是無法拍攝這種戰機。
·片中第一騎兵師的倖存者曾有幸在本片公映之前觀看本片,其中大部分人都在影片開始後30分鍾內退場,因為影片相當真實,他們不想重溫噩夢。
[編輯本段]
穿幫鏡頭
·摩爾向孩子們道晚安時,上鋪的孩子戴著現在款式的棒球頭盔。
·當摩爾差點被刺中時,敵方士兵被子彈擊中前額,但後來的畫面中他的頭部沒有傷口。
·當時M60機槍不需要副射手,由一人操作。影片所示年代美軍還未使用M16突擊步槍。
·影片中越共使用的AK-47大部分是道具,但做工粗糙。尤其在影片結尾美軍反攻,越共們領取武器時,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放在地上的AK-47太假了,由彈匣就可辨認,如果觀察再細致一點——沒有拉機柄,槍管還是方的(估計是木頭或泡沫做的~~~~ 可以理解,因為影片著力刻畫美國軍人。而在影片中越共拿著AK-47當肉搏武器用,根本不怎麼開槍,通常都是被美國人當靶子打了。每個越共士兵從出現到死平均時間不超過5秒,所以沒有必要在越共的武器上花費太多代價)。
⑹ 誰能給我提供幾部關於打越南戰爭的電影~~~~~~~~~謝謝了 老的新的都可以
阿甘正傳
第一滴血1 2 3 4
越戰突擊隊」(Go Tell The Spartans, 1964)
就在美國全面參戰前夕,好萊塢在1964年推出由畢蘭卡斯脫主演的「越戰突擊隊」。這部電影描述美軍顧問在越南協助南越ZF軍清鄉、剿共實錄,反共、批共意識強烈,充分顯示美國當年全面圍堵共產勢力的心態,堪稱越戰電影鼻祖,是美國電影界第一部以越戰為題材的作品。
由1965年至1967年底,駐越美軍司令魏摩蘭將軍徹底執行Search And Destroy 戰術,在南越鄉村取得決定性勝利,越共據點逐一被清剿。1967年底,美國樂觀預期,越戰即將結束。詎料,北越翻新打法,開創都市游擊戰新猷,在1968年2月春節期間,於南越幾百個城市發動游擊戰,戰局立刻翻轉。
越南和中國一樣過春節,英文稱之為Tet。1968年的春節大攻勢,美軍稱之為Tet Offensive。此役,美國駐西貢大使館都被攻陷,重創美軍士氣,在此同時,南越古城順化淪陷,南越西北部靠近高棉邊境的溪生,則有整個美軍陸戰隊炮兵團被圍。
美軍苦攻順化,浴血奮戰始告奪回,而溪生之役則差點成為美國的奠邊府。1968年為越戰的轉折點,美軍此時總共在越南投入54萬大軍,東南亞諸國如泰國、菲律賓、台灣、關島、日本的美軍也相機助戰。在此同時,美國國內反戰呼聲大起,反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學生運動風起雲涌、鋪天蓋地而來,整個亞美利加國頓時陷入亂局。
對美國新聞界而言,越戰是史上難得一見的戰地新聞全面自由化?凇C攔鶽F對各傳播媒體自戰場所發新聞,完全不加干涉。因此,1968年新春大攻勢?冢�刻煸縞廈攔�彝ゴ蚩�縭櫻�塗吹矯攔�蘢釉諞煌蛄ㄔ兜腦僥銑鞘欣錚�捅痹秸�婢�胗朐焦燦位鞫郵饉老鎿劍�恃�崍鰲?
「越南大戰」(The Green Berets, 1968)
就在這一年,華納公司推出大堆頭越戰電影「越南大戰」。這部片子由約翰韋恩導演,約翰韋恩、大衛強森主演,是過去三十年來所有越戰電影中,主戰鷹派的扛鼎代表作。約翰韋恩根本就是好萊塢大美國沙文主義的典範,他在西部片里殺印第安人,在「最長的一日」里殺德國人,現在又在「越南大戰」里殺越南人。
由「越南大戰」的英文片名,即可看出本片在於歌頌美國扁綠帽特種部隊。事實上,這部電影獲得五角大廈鼎立協助,外景隊還拉到扁綠帽總部(United States Army 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Special Warfare, North Carolina)去拍攝。
美國軍方在這部片子里下足了本錢,而華納公司也全面配合,為五角大廈拍軍教片,甚至,連片中主題音樂都是軍歌進行曲。不過,本片的戰爭、動作部分,以1968年的標准來看,絕對是世界級的。現在講起越戰電影,絕對不能少掉「越南大戰」。
在「越南大戰」之後,美國電影界反戰意識抬頭,再也不見鷹派主戰作品,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越戰電影都一面倒反戰。
Woodstock - 3 Days of Peace, Music & Love, 1970
1969年初秋,50萬美國青年聚集於紐約州胡斯脫鎮,整整三天三夜,聆聽搖滾天籟,是為搖滾史上著名的「胡斯脫演唱會」。這場演唱會,以反越戰為主題,演唱會上有著這樣的表演∶One two three, what we fight for? Don t as me, I don t give a damn, next stop is Vietnam. 華納公司把這場曠世反越戰搖滾盛宴的實況,剪輯為兩個多小時的電影Woodstock - 3 Days of Peace, Music & Love,獲得1970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記錄片獎。
「草莓宣言」(The Straberry Statements, 1970)
1970年,米高梅公司推出著名的反戰電影。這部電影,拍攝、推出於70年代伊始,為過去五年翻江搗海的學生反戰運動作出結論,片中,融合了學運、反戰,並具體而微以警察暴力(一年多以前,芝加哥警察寫下暴力新歷史)、軍事鎮壓(兩年前,肯他基國民兵射殺肯州州立大學學生)為經緯,反映時代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草莓宣言」大量採用Neil Young以及CSNY所演唱的民謠搖滾,為越戰電影開風氣之先。本片當中,John Lennon也現身說法,演唱著名反戰歌曲(Give Peace A Chance)。自此以後,除了少數例外,幾乎所有的越戰電影都少不了搖滾樂。
「草莓宣言」拍攝?冢��得攔�緇岫�抑�剩�贅咼飯�駒��⑹栽諶舾擅攔�鞘信納惚酒����餼芫��詈螅�鯰芯山鶘絞型�餘浜稀T謖�齠�業?0年代中,舊金山堪稱最大「亂源」,嬉痞運動發源與此,Jefferson Airplain, Grateful Dead 等迷幻搖滾樂隊也出身於斯。
1969年元月,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致力於使美國拔出越戰泥沼。他派遣國務卿季辛吉與北越外長黎德壽,在巴黎展開一連串和平談判。1972年底,談判陷入絕境,北越停止談判,尼克森下令美軍空中兵力,在聖誕節期間全面轟炸河內。聖誕節後,北越回到談判桌上,並立刻達成全面停戰協議。從1973年元旦開始,美軍陸續撤出越南,並以越戰越南化(Vietnamization)為主旨,將越戰轉手給南越ZF。
「歸鄉」(Home coming, 1973)
美軍陸續撤退回國之後,返鄉美軍立刻面臨社會適應不良症。就在這一年,好萊塢推出「歸鄉」由強沃特、珍芳達分任男女主角。這部電影描述重度傷殘的美軍自越返鄉後,所遭遇的悲慘命運,算是第一部以嚴謹態度,探討越戰對美國青年影響的電影。
1975年4月底,越南阮文紹政權、高棉龍諾政權同時完蛋,棉越戰爭就此結束,美國也進入「後越戰時代」。自此爾後,越戰題材電影接踵推出,以迄今日。
「獵鹿人」(Deer Hunter, 1978)
越戰結束之後,最令人震撼的越戰電影,當推1978年由麥克希米諾導演的「獵鹿人」。根據美國國防部調查,在美國國內愈是大的城市,所受到的越戰後遺症沖擊愈小;反之,小鄉鎮因為人際關系緊密,子弟一旦戰死,鎮上人盡皆知,所受沖擊極大。「獵鹿人」即以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小鎮為空間,描述美國青年在越戰中所受到的終身創痛。
這部電影捧紅了梅莉史翠普、克利斯多夫華肯,並在197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中,大放異彩。一直到現在,「獵鹿人」中那段憂怨的空心木吉他獨奏主題音樂,還經常可以在電台中聽到。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緊接著「獵鹿人」之後,好萊塢在1979年又推出重量級越戰電影「現代啟示錄」。這部電影堪稱所有越戰電影中的經典之作,但生不逢時,沒能在美國拿大獎。事實上,「現代啟示錄」開拍時間遠早於「獵鹿人」,該片導演卡波拉一心求好,外景隊在菲律賓叢林里待了好幾年,男主角馬丁辛甚至在菲律賓爆發心臟病。
「獵鹿人」在泰國出外景,可謂後發而先至,搶先推出,拔了奧斯卡頭籌。等「現代啟示錄」推出以後,因為越戰題材電影前一年已被「獵鹿人」搶盡風光,所以,盡管「現代啟示錄」的整體成績優於「獵鹿人」,卻只在1979年奧斯卡獎中,得到最佳音效獎。
那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被「克拉瑪對克拉瑪」奪走。不過,真金畢竟不怕火煉,「現代啟示錄」最後還是奪得1979年法國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獎。
「越南血戰史」(Vietnam--Ten Thousand Days War, 1979)
就在「獵鹿人」、「現代啟示錄」掀起越戰電影高潮之際,美國Embassy Entertainment公司,剪輯推出了一系列十三集越戰記錄片「越南血戰史」。純粹就戰爭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是目前已知的越戰電影當中,最完整的一部。
「藍波」(Rambo, 1980)
進入1980年代,越戰電影繼續風起雲涌。1980年代初期,史特龍以後越戰?諤獠模�瞥鏨桃檔纈啊咐恫ā梗�斐墒瀾緙逗潿��撕舐叫�峙牧說詼��氳諶��?然而,除了第一集稍有誠意以外,第二集、第三集根本是極盡剝削之能事,扭曲越戰真貌。有趣的是,在整個世界裡的一般大眾心目中,要論越戰題材電影,恐怕「藍波」的知名度要數最高。
「紫霧」(Purple Haze, 1982)
1982年美國一家小公司推出了「紫霧」(Purple Haze)。這部電影敘述1968年一名普林斯頓大學學生因為參與反戰運動,遭到退學,最後反抗體制,為社會環境所不容,最後終於成為逃兵。基本上,這部電影的調子和十二年前的「草莓宣言」十分類似,立意誠佳,但似乎晚了一些。
「殺戮戰場」(Killing Fields, 1984)
1984年,越戰題材電影再度在奧斯卡囊括大獎,這一年,以高棉戰場為主軸的「殺戮戰場」成為奧斯卡焦點,為當年度最成功電影。諷刺的是,「殺戮戰場」的男主角吳漢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所獲得的不是最佳男主角獎,而是最佳男配角獎。
好萊塢一方面悲天憫人,重新詮釋越戰,多少有些懺悔的意思在裡面;但是,懺悔越戰歸懺悔越戰,骨子裡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還是作祟不已。電影裡面,吳漢被他的白種僱主拋棄;電影外面,吳漢被奧斯卡的白種評審擺了一道。
這部電影當中,吳漢明明是男主角,可是,後來電影在奧斯卡獎大放異彩之際,吳漢卻只得了最佳男配角,而非最佳男主角。這吳漢,也挺衰的,他自稱,當年在高棉習醫,是個醫生。不過,逃難跑路到了美國,卻什麼也不是,演出「前進高棉」,紅了一陣子之後,似乎也沒有在好萊塢,繼續闖出個名堂來。
大約三年前,吳漢在東洛杉磯被人刺殺,延醫後不治死亡。戲里、戲外,吳漢都是個悲劇人物,悲劇演到最後,連命都陪上。
「野戰排」(Platoon, 1986)
1986年,美國奧萊恩公司推出「野戰排」,這部電影由奧立佛史東同時兼任製片、編劇、導演三大工作,第三度在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掀起越戰熱潮。
這部作品,捧紅了查理辛、湯姆貝林傑、威廉迪佛,其中,查理辛為「現代啟示錄」男主角馬丁辛的兒子。「野戰排」為奧立佛史東投入越戰電影的濫觴,號稱是史東的「越戰三部曲」第一部。
「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 1986)
也是1986年,美國Touch Stone公司推出「早安越南」。這部作品,嚴格說來對於越戰本質涉入並不多,全片精華在於男主角羅賓威廉斯個人精湛的演技。
仔細觀察,其實不論是越戰題材的「早安越南」,或是男扮女裝的「窈窕奶爸」(Mr. Doubtfire),羅賓威廉斯在兩部片子里所作表演,都極為類似。
「早安越南」這部電影,以越南美軍電台(American Forces Vietnam Network, A.F.V.N)為空間,也算是電影史上,唯一一部關於美軍電台的電影。
「越戰家書」(Dear America, 1987)
1987年,繼「越南血戰史」之後,好萊塢又推出第二部越戰記錄片「越戰家書」(Dear America)這部電影以越戰記錄像片為經,以駐越美軍寫回美國的書信為緯。
片中旁白,全為書信內容,電影公司請來大量好萊塢著名男女明星,為家書念旁白。這些明星包括湯姆貝林傑、馬丁辛、威廉迪佛、勞勃迪尼諾、麥特迪倫、麥克福克斯、西恩潘、羅賓威廉斯、凱薩琳透納、伊麗莎白麥高文。
「漢堡高地」(Hamburger Hill)「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 1987
同樣在1987年,描述美國第101空降師浴血奮戰的「漢堡高地」,以及大導演史丹利庫布列克力作,以海軍陸戰隊為對象的「金甲部隊」,也相繼推出。
基本上,「野戰排」、「漢堡高地」、「金甲部隊」這三部越戰片極為同質,都是直接切入美軍在越南的第一線熱戰。其中,「野戰排」影射了當年美軍屠殺越南平民的「美萊村事件」;而「金甲部隊」則以一九六八年春節大攻勢,為闡述主軸。
曾經有人作過實驗,找從來沒有看過這三部片子的觀眾,連續把這三部電影看一次。看完之後,觀賞著根本分不出哪部是哪部,因為,這三部電影太類似了。
「越戰傷痕」(Casualties of War)「七月四日誕生」, 1989
到了1989年、1990年左右,驚悚片大導演布萊恩狄帕瑪推出了「越戰傷痕」,而奧立佛史東則完成越戰三部曲的第二部「七月四日誕生」。
這兩位大導演,拍起越戰片來還挺迎合年輕觀眾口味,前者以麥寇福克斯,後者以湯母克魯斯,分別擔任主角,兩位青少年偶像金童一對,分別在越戰片里擔綱。
「越戰傷痕」根本是以當年著名的「美萊村事件」為藍本,而「七月四日誕生」則著重於後越戰?諍笠胖ⅰT謖飭講科�又�螅�恢鋇?994年,奧立佛史東才完結越戰三部曲,在今年初推出「天地」。
「天地」(Heaven & Earth, 1994)
「天地」這部電影,充斥太多的荒謬內容,是西方人不了解東方文化的典型產物。片中,越南鄉村下里巴板的莊稼人,以英語為唯一語言,明明是越南農村,卻聽不到一句越南話。
如果始終如此倒也罷了,偏偏,這些從小以英文為唯一語言的越南孩子,到了西貢之後,和美國大兵對話時,卻又結結巴巴,講些Me don t love you之類的爛英語。更絕的是,兩個越南人在美國大兵面前,突然又改口講起越南話。
光是語言一項,就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此外,這部電影里太多說教,田裡的泥腿子一張嘴就吐出大量深奧的東方哲學,莊稼人沒了莊稼人應該有的的草根特色,全成了經綸滿腹的聖賢,彼此講話根本不像日常對話,而是彼此向對方傾倒散文佳句。
奧立佛史東本身就是越戰老兵,因此,他處理「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游刃有餘,因為那是他所熟悉的題材。可是,他顯然對越南人的本質(或是東方文化)欠缺基本了解,「天地」一片拍起來非驢非馬,十分四不像。
分享到搜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