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宋朝南征兩次,雖然未深入越南腹地,為何說為宋朝續命152年
宋朝南征兩次,雖然未深入越南腹地,卻為宋朝續命152年,是因為宋朝找准了戰略方向,雖然沒有深入腹地,但是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穩定了南方,所以才會說為宋朝續命152年。
儂智高叛亂平定後,交趾的企圖破滅,因此交趾找機會向宋境內擴張,而且派武裝人員侵擾,掠走很多財產。而之後侵擾和掠奪不斷發生,讓宋朝邊境不得安寧。在1076年的2月,宋朝派郭逵討伐交趾國,交趾國戰敗,當時宋軍進攻到距離河內只有90里時,由於沒船渡河,但郭逵在岸上設伏再次大敗交趾兵,然後迫使李乾德投降。但這之後由於宋軍不適應當地氣候染病死去過半,宋軍撤回,交趾也恢復了每年向宋朝入朝貢物。
宋朝平亂、征越之戰,雖然打得時間很長,但也讓交趾徹底的知道了宋朝厲害,也對其他不服的部落起到了很好的示威作用。自此之後交趾再不敢輕易犯宋朝邊境,一直到北宋滅亡,這也為趙構輕松建立南宋奠定的穩定基礎。如果南部不穩,趙構即使建立南宋,也處於南北夾擊的困境,就很難穩固政權。所以說北宋這一戰,實際上為南宋立國創造了非常有力的條件,也為宋朝續命152年。
Ⅱ 安南在宋初從「郡縣」變為藩屬國的原因及背景
從905年曲承裕自稱靜海軍節度使,到1174年南宋冊封李英宗為安南國王的近二百年間,是越南逐步實現從中國的地方郡縣到自主封建國家轉變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中央王朝與越南地方勢力圍繞著冊封的封號問題展開了一系列博弈,中國對越南的封號由最初冊封給藩鎮的封號轉變為冊封給外國藩屬的封號,從而最終承認了越南的獨立地位。
905年,曲承裕基本控制了安南,自稱靜海軍節度使。第二年,唐中央政府就予以了承認,並加封他為「同平章事」。從曲氏到丁氏,歷代越南地方統治者凡向中國中央或南漢政權朝貢請封者,所求的都是靜海軍節度使的封號,中國所給予的也都是這一封號。
到了975年,宋太祖冊封丁部領為交趾郡王,以示崇寵,這是中國中央王朝首次對越南冊封王爵。對越冊封王爵,表明越南的地位有所提高,但這種做法仍是中央對藩鎮的一種冊封形式。從唐後期到五代,中央政府對待一地之藩鎮,往往是先冊封其為節度使,後來進封其為王。宋朝鑒於越南實力的增長而加封丁氏為王爵,但仍是唐末以來中央對藩鎮的冊封形式,越南仍為中國的藩鎮。
丁朝末年,華閭發生內亂,丁部領被殺死,部領次子丁睿繼位,十道將軍黎桓趁丁主年幼,篡位自立,建立前黎朝。起初,宋太宗以大行篡立,不對其進行冊封,宋越之間一度還爆發戰爭,以宋朝的失敗告終。鑒於軍事上的失敗,宋朝統治者又回到利用冊封的手段來牽制前黎。985年,宋太宗冊封黎桓為「充靜海軍節度」,沒有正式授予他節度使的稱號。兩年後,才加封其為交趾郡王,牽制之意甚為明顯。宋真宗繼位以後,又加封黎桓為「南平王兼侍中」,黎桓死後,又追贈他為「中書令、南越王」。
太宗和真宗兩朝這種冊封黎桓的形式為後世所沿用,逐漸形成了一種逐級冊封的形式:越南統治者在即位之初,僅授封靜海軍節度使;之後逐步晉升為交趾郡王和南平王,死後追封南越王。這使得越南統治者從其即位之初到死後,都需要得到中國的冊封。但是,宋朝這種對越南逐級冊封的做法,使得原本很受重視的靜海軍節度使這一封號的政治價值日益弱化,王爵封號從開始對丁部領的「殊榮」成為中越之間有關冊封的主要議題,越南統治者即位必向北宋求取王爵。即節度使與王爵封號的價值發生了倒掛,實際上為南宋正式冊封越南統治者為安南國王,承認其為藩屬外國奠定了基礎。
宋太宗和真宗以來形成的逐級冊封越南王爵的形式為北宋歷代統治者所沿用。南宋初年,宋高宗仍然延續對越南逐級冊封的制度。1132年,越南李仁宗去世,宋高宗贈其侍中,追封南越王,封其侄李神宗「靜海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尉,交趾郡王,賜推誠順化功臣」。紹興八年,李神宗卒,「追封南平王。子天祚嗣,授官如其父初封之制」,紹興二十五年,進封李英宗為南平王。宋孝宗即位以後,開始改變這種逐級冊封的做法,開始授予越南安南國王的稱號。1174年,孝宗進封李英宗安南國王,並賜安南國印。李英宗死後,孝宗直接封越南新王李高宗為安南國王,不再逐級冊封,使得直接冊封安南國王的方法最終確立下來。據《宋史》記載,宋孝宗的制書上說:「即樂國以肇封,既從世襲;極真王而錫命,何待次升?」封李高宗為「靜海軍節度使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尉兼御史大夫、上柱國,特封安南國王」。
在中國古代,冊封國王就等同於承認其為外國藩屬。五代後唐庄宗時,吳越國主請封其為吳越國王,後唐群臣對此是一片反對之聲,他們認為:「本朝以來,除四夷遠藩,羈縻冊拜,或有國王之號,而九州之內亦無此事」。宋孝宗冊封越南為國王,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越南已經獨立這一既成事實的一種承認,其是中國開始正式視越南為外國藩屬的開端。
Ⅲ 秦朝之後一千多年裡都被中原王朝控制的越南,最後是怎樣脫離出去的
其實越南被拖離出中國的版圖主要在兩個時間段,一個是在五代十國的後期,另外一個就是在宋代,當然還有後期清朝的被佔領!
清朝時被徹底佔領
眾所周知,在清政府的時期曾經有八國聯軍侵華事件,而八國聯軍侵華事件之中就有一個地方被八國聯軍所佔領,那就是越南,越南最主要的是被法國所佔領,而當時的越南清政府想要收回卻根本無力收回,就是因為法國佔領的越南,法國不允許清政府收回來越南!
Ⅳ 越南歷史全部朝代,後世為何都用皇室姓氏稱呼它們沒有國號嗎
越南 歷史 全部朝代,雖然都是同時期的中國 歷史 全部朝代的藩屬國,但是越南君主採用了一種叫「外王內帝」的制度:對宗主國中國君主時稱國王,對除此之外的所有情況包括本國都稱皇帝。外王內帝制度,宗主國中國是知情的,但是沒有干涉藩屬國越南,所以越南君主既是皇帝也是國王,跟朝鮮君主任何時候都稱國王有本質區別。
要知道我們中國 歷史 上的朝代,包括秦王朝、漢王朝、晉王朝、隋王朝、唐王朝、宋王朝、元王朝、明王朝、清王朝等等,這些都是正式國號稱呼這個朝代,而不會稱呼秦王朝為嬴王朝、漢王朝為劉王朝、晉王朝為司馬王朝、隋王朝為楊王朝等等這樣。如果國號相同的情況下,就加前綴來區別,比如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北宋王朝和南宋王朝等等。
越南是一個深受中國影響的國家,按理說越南朝代不應該以皇室姓氏稱呼。事實上,越南這樣稱呼朝代,原因就出在越南朝代的正式國號這個問題上。
丁王朝是越南 歷史 上第一個朝代,開國君主叫丁部領。公元968年之前,越南北部仍是中國領土,最後一個統治越南北部的中國朝代是南漢王朝,此時中國處於嚴重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於是越南地方豪族丁部領就有了獨立的想法,並付諸行動,在公元968年滅掉了所有割據勢力,宣布越南北部脫離中國獨立,此時北宋王朝已經建立,因為忙於統一中原,因此承認了越南獨立,從此越南就形成獨立國家,並在隨後的 歷史 不斷朝代更替。
越南朝代也是有正式國號的,丁部領登基稱皇帝之後,確立國號「大瞿越」(「瞿」讀「jù」),由於他姓丁,所以後世就史稱這個朝代為「丁王朝」。
大瞿越這個國號不是丁王朝獨家使用,公元980年黎桓篡奪丁王朝帝位,史稱黎王朝,繼續沿用大瞿越這個國號,由於越南 歷史 有兩個由黎姓建立的朝代,為了加以區別,就效仿中國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這種加上前綴的辦法,因此黎桓建立的朝代史稱「前黎王朝」。
公元1009年,李公蘊篡奪前黎王朝帝位,仍然沿用國號大瞿越,因皇室姓李而史稱李王朝,直到公元1054年李王朝第三代皇帝李聖宗李日尊繼承帝位之後,立刻把國號大瞿越改成「大越」,並且成為後面幾乎所有越南朝代的國號,包括陳王朝、後黎王朝、莫王朝、阮王朝等等,只有胡王朝短暫使用改了國號「大虞」。
綜上所述就能得出答案,越南朝代之所以不用國號稱呼,是因為越南多個朝代共用一個國號,比如丁王朝、前黎王朝、李王朝共用大瞿越,李王朝、陳王朝、後黎王朝、莫王朝、阮王朝共用大越,要是都用國號稱呼的話根本分不清哪個朝代跟哪個朝代,所以後世就用了以皇室姓氏稱呼的辦法,從而完美解決了越南朝代稱呼的問題。
如果越南朝代遇到皇室姓氏相同的情況,跟中國朝代同樣處理辦法,就是加上前綴,整個越南 歷史 也就前黎王朝和後黎王朝兩個加了前綴。
其實中國朝代也有加上皇室姓氏的稱呼,比如說劉漢王朝、李唐王朝、趙宋王朝、朱明王朝等等,而且這種稱呼還比較常見,如果越南朝代也用這種稱呼,就會變成丁大瞿越王朝、黎大瞿越王朝(兩個黎王朝國號不同,不用加前綴也能區別)、李大瞿越王朝(改國號之後是李大越王朝)、陳大越王朝、胡大虞王朝、黎大越王朝、莫大越王朝、阮大越王朝等等,這樣稱呼明顯是自己給自己研究越南 歷史 添麻煩。
所以後世就簡化了越南朝代的稱呼,直接稱呼皇室姓氏即可,簡單明了:丁王朝、前黎王朝、李王朝、陳王朝、胡王朝、後黎王朝、莫王朝、阮王朝等等。
以上就是越南 歷史 全部朝代,後世都用皇室姓氏稱呼,而不用國號稱呼的真正原因。
Ⅳ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越南國王為什麼會熱衷二帝共治
皇權在我國是至關無上的,當皇帝幾乎沒有一個人願意將權力分享給他人,就算那個人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行。不過,在越南,國王們似乎對權力並沒有像中國皇帝這樣放不下,他們不僅不排斥二帝共治,而且還喜歡這種執政模式。出現這樣的差異,主要還是由越南特殊的國情決定的。
陳氏家族在李朝時期已經是十分顯赫的家族,他們將權力握在手中,李朝統治者勢弱。當時陳氏權力最大的人陳李就想趁機謀朝篡位,可是在採取行動之前,陳李突然被人刺殺身亡,陳氏家族取而代之的計劃不得不推後。因而,當陳承兩兄弟滅掉李朝之後,他們認為一個人當國王風險比較大,如果國王遇害國家就沒有人管理。於是,他們想出了兩兄弟一起執政的主意。
維持和中國的外交關系
越南一直是中國王朝的藩屬國,每年都有向王朝進貢的義務。然而,中國局勢復雜,元朝和南宋並存。越南人認為向其中一個進貢勢必會得罪另一個,萬一將來另一個一統天下,那麼可能會遷怒於越南。這時,有兩個國王就可以解決問題了,一個國王負責向一個朝廷進攻,做到兩邊都不得罪。
總之,越南可以二帝共治是由他們受到的文化以及國情決定的,當儒家文化傳到越南,二帝共治的局面也慢慢消失了。
Ⅵ 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為何越南皇帝卻熱衷「二帝共治」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太上皇。他們或高居幕後,或被迫退隱,有的能夠暗中操縱朝局比如乾隆和宋高宗趙構,有的則是有名無實,被迫下台比如李淵和唐睿宗李旦。但是這些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們都有一個特色——絕對不會輕易分享自己的權力,太上皇和皇帝在這場游戲之中必然有一方要提前出局。
然而太上皇並非我國的專利,越南日本都有太上皇的存在,而且在越南不僅有太上皇,而且這些“太上皇”們非常熱衷於所謂的“二帝共治”。所謂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為何這些越南太上皇這么想和別人分享權力呢?
上圖_ 康熙皇帝寫給孝庄皇太後的福字碑
3. 越南的統治者們一直以來就有親子共治的傳統,李朝時期的母子共治(大概類似孝庄和康熙),丁朝的傳位和陳朝的內禪,都是一脈相承。為了避免武人和外戚篡位,所以皇帝迫不及待就先立後主,這樣就能穩定帝系。也算是無奈之舉。既能避免皇子爭位,又能防止幼主被欺,比如陳藝宗崇信外戚胡季犛結果胡季犛在陳藝宗死後果斷廢了他的幼子,陳朝也因此滅亡。
歷史原因只是一部分,更關鍵在於越南的佛教文化在陳朝時期盛行。
佛教文化崇尚出家,遠離塵世,所以越南皇帝都有遠離凡塵俗務的想法。就如大理國一樣,皇帝出家是日常“至於有陳,遂以天子為大士,以皇後為比丘,以王公為僧眾,此其極也”。但是到了陳朝後期,儒家文化開始盛行,倫理綱常,君臣父子傳入越南,上皇文化就開始逐漸衰落,可見,文化是上皇出現背後的核心因素了。
文:三清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