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洲(南、北)、大洋洲、南極洲的資料~``拜託嘎~
大 洋 洲
國旗 國家名稱 ,首都, 人口(萬) ,面積(平方公里)
澳大利亞,堪培拉 1 830,7 682 300
諾魯,亞倫 1.1, 21.1
帛琉,克羅爾 2 ,458
巴布亞紐幾內亞 ,默爾茲比港 450 ,462 840
薩摩亞,阿皮亞 17 ,2 934
斐濟,蘇瓦 80.9 ,18 272
索羅門群島,霍尼亞拉 40.4 ,28 369
吉里巴斯,塔拉瓦 8.2 ,811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帕力基爾 11 ,705
吐瓦魯,富納富提 1 ,26
紐西蘭,惠靈頓 378 ,270 534
湯加,努庫阿絡法 9.8 ,699
馬紹爾群島,馬朱羅 6 ,180
萬那杜,維拉港 20 ,12 190
【概況】
名稱 大洋洲。
位置:位於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廣大海域中。其狹義的范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廣義的范圍是指除上述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等。 面積: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約897萬平方千米,約佔地球陸地總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
地理區域:大洋洲有14個獨立國家,其餘十幾個地區尚在美、英、法等國的管轄之下。在地理上劃分為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六區。
【居民】
人口 2 900萬。約佔世界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人口最少的一洲。全洲65%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各島國人口密度差異顯著。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塔斯馬尼亞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等當地居民約占總人口的20%,歐洲人後裔約佔70%以上,此外還有混血種人、印度人、華人和日本人等。
語言:絕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三大島群上的當地居民分別使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波利尼西亞語。
宗教:絕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印度人多信印度教。
【自然環境】
海岸線 大陸海岸線長約19 000千米。全洲除少數山地海拔超過2 000米外,一般海拔在600米以下,地勢低緩。一般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大利亞大陸西部高原。海拔200?00米,大部分為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脈;中部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北艾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6米,為大洋洲的最低點;東部山地海拔800? 000米,山地東坡較陡,西坡緩斜。新幾內亞島、紐西蘭的北島和南島是大陸島,島上平原狹小,多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新幾內亞島上的查亞峰,海拔5 029米,是大洋洲的最高點。美拉尼西亞的島嶼多屬大陸型,系大陸邊緣弧狀山脈的延續部分,各列島弧之間有深海盆和深海溝。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絕大部分島嶼屬珊瑚礁型,面積小,地勢低平,不少島嶼有由珊瑚礁環繞形成的礁湖,成為天然的船隻停泊地和水上飛機場。此外還有少量由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火山型島嶼,如夏威夷群島、帛琉群島、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等,地形特點是山嶺高峻,形勢險要,多天然掩護的良港。 水系 外流區域約占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外流區域中最長和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占總面積的52%,均分布在澳大利亞中部及西部地區,主要內流河均注入北艾爾湖。大洋洲的河流與其它洲比較顯得十分稀少,河流短小,水量較少,雨季暴漲,旱季有時斷流,大多不利航行,但所有河流幾乎終年不凍。大洋洲的湖泊較少,最大湖泊是澳大利亞境內的北艾爾湖,面積約8 200平方千米,隨降水而變化;最深的湖泊是紐西蘭南島西南端的蒂阿瑙湖,深達276米。澳大利亞大陸多構造湖。紐西蘭除構造湖外,還有由熔岩阻塞河流而形成的堰塞湖。夏威夷島上則有火山湖。此外許多島嶼上有由珊瑚礁環繞而形成的礁湖。新喬治亞島上的礁湖是世界上的大礁湖之一,帛琉群島中的科梅科爾礁湖也很有名。
火山: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沿海島嶼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組成部分,大洋州陸上有活火山60餘座,僅美拉尼西亞就有30餘座。夏威夷島的冒納羅亞火山海拔4170米,是大洋州最高的活火山。
氣候:大洋洲大部分地區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的內陸地區屬大陸性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海洋性氣候。絕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25?8℃之間。最涼月平均氣溫為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向赤道由16℃遞增到25℃;南半球從南緯50°附近起向赤道由6℃遞增到25℃;紐西蘭的南島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山區可達0℃以下。最熱月平均氣溫,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最北面起向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由24℃遞增到28℃以上;南半球從南緯50度附近起向澳大利亞西北部,由12℃遞增到32℃。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克朗克里極端最高氣溫達53℃,為大洋洲最熱的地方。澳大利亞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夏威夷的考愛島東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 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較多的地區之一。新幾內亞島北部及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波利尼西亞三大島群屬全年多雨的熱帶降水區,迎風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島北部及馬紹爾群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 000? 000毫米,背風坡則僅1 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島東南沿海屬暖季降雨區,年平均降水量750? 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50?0%。澳大利亞東南部及紐西蘭屬各月降水較均勻、但以冬季稍多的溫帶降水區,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 000毫米以上,個別地區高達5 000多毫米。澳大利亞西南部和西南沿海屬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佔全年降水量的40-60%。 【自然資源】
礦物 礦物以鎳、鋁土礦、金、鉻、磷酸鹽、鐵、銀、鉛、鋅、煤、石油、天然氣、鈾、鈦和鳥糞石等較豐富。鎳儲量約4 600萬噸,居各洲前列;鋁土礦儲量46.2億噸,居各洲第二位。
森林與草原:森林面積約占總面積的9%,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產松樹、山毛櫸、棕櫚樹、桉樹、杉樹、白檀木和紅木等多種珍貴木材。草原佔大洋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6%。
水利:水力蘊藏量約為13 500萬千瓦,佔世界水力總蘊藏量的4.9%;已開發水力280萬千瓦,佔世界總開發量的1.8%。估計年可發電2 000億度,約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
漁業:美拉尼西亞附近海域、澳大利亞東南沿海及紐西蘭附近海域為主要漁場,盛產沙丁魚、鱈、鰻、鯖和鯨等。
【經濟簡況】
大洋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兩國經濟發達,其它島國多為農業國,經濟比較落後。 農業 農作物有小麥、椰子、甘蔗、菠蘿、天然橡膠等。小麥產量約佔世界小麥總產量的3%,當地居民主要糧食是薯類、玉米、大米等。畜牧業以養羊為主,綿羊頭數佔世界綿羊總頭數的20%左右。羊毛產量佔世界羊毛總產量的40%左右。
工業:大洋洲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其次是紐西蘭。主要有采礦、鋼鐵、有色金屬冶煉、機械製造、化學、建築材料、紡織等部門。大洋州島國工業多分布在各自的首都或首府,一般比較落後,僅以采礦及農、林、畜產品加工為主,多為外資控制,產品多供出口。
旅遊業:近年來大洋州國家重視發展旅遊業。湯加、萬那杜等國家旅遊業收入可觀,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交通 大洋洲介於亞洲和南、北美洲之間,南遙對南極洲,是連系各大洲航線的必經之路。許多國際海底電纜均通過這里,海洋航運成為國與國、島與島相互交往的重要手段。陸上交通主要有鐵路和公路。公路總長100萬千米以上。鐵路總長46 000多千米。內河航運里程約1000千米。有航線通達洲內各國和重要地區的首都和首府,同洲外各重要港口城市也均有聯系。
澳大利亞聯邦
Australia
首都: 堪培拉
面積: 7,682,300.00 平方公里
國際電話碼: 61
人口: 1855萬人(1997年)
語言: 英語,土著語言
貨幣: 澳元
民族: 英國及其它歐洲國家移民後裔佔95.2%,亞洲人佔1.3%,土著民族佔1.5%,其它民族佔2%。
宗教: 無國教,聖公會教徒佔26.1%,羅馬天主教教徒佔26%,其它基督教教派佔24.3%,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徒佔23.6%。
簡史
早在4萬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於澳洲這塊古老的土地上。至今澳洲土著 居民總數不過5萬人。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15、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一些 航海家即涉足過澳洲。1770年,英國航海家庫克船長發現澳洲東海岸,將其命名為 「新南威爾士」,並宣布其歸英國所有。
1788年1月26日,由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運送囚犯的船隊首抵澳洲,正式 在澳大利亞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 為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英 國人將登陸之處起名為「悉尼」。現在,每年的1月26日即為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第一批囚犯約800人,大部分因旅途艱辛和押解者的虐待而喪生。1790年,第一 批自由民移居澳洲, 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 日的塔斯馬尼亞。初期的殖民地僅賴以農業生存,其後便利用澳大利亞的天然條件發 展畜牧業。至1819年, 澳大利亞的畜牧業已有了較大發展。當時的麥卡瑟船長與妻子 共同培育了澳洲最早的螺角羊。 他們牧場的羊群總數已達6000頭。殖民地生產的羊毛 不僅自給,而且向英國出口,為澳洲換回日用生活必需品。 至1850年,澳大利亞的牧 羊業已發展到相當規模, 羊只存欄總數已達1800萬頭,當時英國進口羊毛總量的一半 以上來自澳洲。悉尼和墨爾本已取代德國漢堡,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羊毛集散中心。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發現金礦。大批來自歐洲、美 洲和中國的淘金者蜂湧而至。澳洲人口從1850年的40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110萬人。其 後許多重要的金礦被一一發現。同期還發現大量礦藏。
繼新南威爾士、塔斯馬尼亞建立殖民區之後。西澳、南澳、維多利亞和昆士蘭四 處相繼於1829年、1836年、1851年和1859年建立殖民區,各殖民區之間的聯系不斷加 強,建立統一的聯邦勢在必行。1901年1月1日,英國國會通過由澳六個殖民區聯合議 定的憲法,正式成立了澳大利亞聯邦。原來的六個殖民區分別成為聯邦下屬的六個 州。
1927年,首都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 利亞獲得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諾魯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Nauru
面積: 21.1平方公里(陸地面積)
人口: 1.07萬人(1998年)
民族: 諾魯人佔57%,其他為南太平洋島國人、華人、菲律賓人和歐洲人。
語言: 諾魯語為國語,通用英語。
宗教: 居民多數信奉基督教新教,少數信天主教。
簡史
諾魯人世居島上。1798年英國船「獵手」號首抵諾魯。1888年被並入德國馬紹爾群島保護地。20世紀初英國人獲准在此開采磷酸鹽。1920年國際聯盟將諾魯劃歸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共管,由澳代表三國行使職權。1942~1945年被日本佔領。1947年成為聯合國託管地,仍由澳、新、英共管。1968年1月31日獨立。
萬那杜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Vanuatu
首都: 維拉港(Port Vila)
面積: 陸地面積1.219萬平方公里,水域面積84.8萬平方公里
人口: 19.32萬人(1999年)。
民族: 其中98%為萬那杜人,屬美拉尼西亞人種;其餘為法、英、華後裔和越南、波利尼西亞移民以及其他一些附近島國人。
語言: 官方語言為英語、法語和比斯拉馬語,通用比斯拉馬語。
宗教: 84%的人信奉基督教。
簡史
數千年前萬那杜人即在此生息。1606年被西班牙探險家發現。1768年法國人到此。1774年英國庫克船長到此並將該地命名為「新赫布里底」。1906年10月,英、法簽署了共管公約,該地淪為英法共管殖民地。1963年土著人成立了第一個政黨——鄉村黨,要求收回土地和實現獨立。1978年1月實行內部自治。1980年7月30日獨立。獨立後,新赫布里底黨(後改名為瓦努阿庫黨)領袖沃爾特·利尼出任首任總理,索科馬努任總統。1989年 1月30日,弗雷德里克·蒂馬卡塔出任總統。1994年3月,讓-瑪利·雷耶出任總統。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
首都: 馬朱羅(Majuro)
面積: 陸地面積181.3平方公里
人口: 50,865人(1999年)。
民族: 多屬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語言: 馬紹爾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
宗教: 人口中54.8%為新教徒,25.8%為神召會教徒,8.7%為天主教徒,1.5%的人不信教。
簡史
十六世紀初被西方航海者首次發現。1788年英船長約翰·馬紹爾到此勘察,該群島由此得名。1886年成為德國的保護領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被日本佔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日本在太平洋作戰的基地。1944-1947年美國對其實行軍管。聯合國於1947年7月將其交給美國託管,後與帛琉共和國、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構成太平洋島嶼託管地的4個政治實體。1983年6月25日與美國正式簽署《自由聯系條約》,並於1986年10月21日生效。根據《自由聯系條約》,馬獲得內政、外交自主權,安全防務15年內由美國負責,可參加地區組織,但不能參加聯合國。1990年1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正式會議,通過了終止部分太平洋託管領土託管協定的決議,正式結束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的託管地位。1991年9月17日,馬紹爾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
湯加王國
The Kingdom of Tonga
首都: 努庫阿洛法(Nuku』alofa)
面積: 陸地面積747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5.9萬平方公里。
人口: 98989人(1998年)
民族: 湯加人(屬波利尼西亞人種)佔98%
英語: 通用湯加語和英語。
宗教: 居民多數信奉基督教。
簡史
1000多年前成立的湯加王國,至今經歷了四個王朝。17世紀初,荷蘭人入侵。18世紀下半葉,英國、西班牙等殖民者抵達。1900年淪為英國保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紐西蘭在此建立軍事補給基地。1970年6月4日宣布獨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紐西蘭
New Zealand
首都: 惠靈頓
面積: 2,687,000.00 平方公里
國際電話碼: 64
人口: 369萬人(1998年)
語言: 英語、毛利語
貨幣: 新元
民族: 歐洲移民後裔佔88%,毛利族佔8.9%,太平洋島嶼人佔2.9%,其它民族佔0.2%。
宗教: 無國教,66.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不信教者或無固定信仰者9%,其它宗教24.3%
簡史
早在1350年,毛利人就在新定居。1642年荷蘭航海者在新登陸。1769~1777年,英國庫克船長先後5次到新。此後英向新大批移民並宣布佔領。1840年,英迫使毛利人族長簽訂《威坦哲條約》,規定新為英殖民地。1907年英同意新獨立,新成為英帝國的自治領,政治、經濟、外交仍受英控制。1947年,新獲得完全自主,成為主權國家。是英聯邦成員。
吐瓦魯
Tuvalu
首都: 富納富提(Funafuti)
面積: 陸地面積26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
人口: 1.02萬人(1997年
民族: 屬波利尼西亞人種
語言: 英語是官方語言,吐瓦魯語為通用語言
宗教: 居民信奉基督教
簡史
吐瓦魯人世居島上。1892年英宣布吐瓦魯和附近的吉爾伯特為英「保護地」。1916年被劃入「英屬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殖民地」。1975年10月法律上同吉爾伯特分離,改用舊名吐瓦魯(意為八島之群)。1978年6月實行自治,10月1日獨立,由托阿利皮·勞蒂任總理。1981年9月托馬西·普阿普阿繼任總理。1985年9月普阿普阿連任總理。
吉里巴斯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Kiribati
首都: 塔拉瓦(Tarawa)
面積: 陸地總面積81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50萬平方公里
人口: 8萬(1997年)。
民族: 90%以上屬密克羅尼西亞人種,余為波利尼西亞人和歐洲移民。
語言: 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語言為吉里巴斯語和英語。
宗教: 居民多數信奉羅馬天主教和吉里巴斯新教。
簡史
3000年前已有馬來-波利尼西亞人定居。約於公元14世紀斐濟人和湯加人入侵後與當地人通婚,形成了吉里巴斯民族。1892年吉爾伯特群島與埃利斯群島部分島嶼淪為英國「保護地」。1916年被劃入「英屬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殖民地」(1975年埃利斯群島分出,改稱吐瓦魯)。二次大戰中被日本侵佔。1977年1月1日實行內部自治。1979年7月12日獨立,改稱吉里巴斯,為英聯邦成員。
索羅門群島
The Solomon Islands
首都: 霍尼亞拉(Honiara)
面積: 28369平方公里
人口: 42.6萬人(1999年),
民族: 94.2%屬美拉尼西亞人種,波利尼西亞人佔4%,密克羅尼西亞人1.4%,白人0.4%。華人約1000多人。
語言: 全國有87種方言,通用皮金語,官方語言為英語。
宗教: 居民95%以上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聖公會擁有全國2/3的信教者。
簡史
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在此居住。1568年被西班牙人發現並命名。後荷蘭、德國、英國等殖民者相繼到此。1885年北所羅門成為德國保護地。1893年南所羅門成為英國保護地。1900年,德國將大部分所羅門島嶼轉讓給英國以換取自由獲得薩摩亞的權力。英國隨後成立「英屬索羅門群島保護地」。二次大戰期間一度被日本佔領。1976年1月2日實行內部自治。1978年7月7日獨立。現為英聯邦、聯合國和南太平洋論壇成員國。
斐濟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Fiji
首都: 蘇瓦
面積: 18,333.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時差: +4.00
國際電話碼: 679
人口: 82萬人(1998年)
語言: 英語為官方語言,也講斐濟語和印地語。
貨幣: 斐濟元
民族: 印度族佔48.6%,斐濟族佔46.2%,歐洲血統、羅圖馬族、華人及其它佔5.2%。
宗教: 無官教,53%信奉基督教,38%信奉印度教,8%為穆斯林。
簡史
數千年前,美拉尼西亞人遷徙到斐濟。公元世紀波利尼西亞人來到斐濟定居。1643年荷蘭航海者阿貝爾塔斯曼航行至此,是最先發現斐濟的歐洲人(亦有西班牙航海者在塔斯曼前來到斐濟之說)。1774年英國探險者庫克發現了斐濟的一些島嶼。1840年美國遠征探險隊司令威爾克斯航行到斐濟。19世紀,商人、衛理公會教徒、傳教士,潛逃的澳大利亞囚犯來到斐濟定居。1871年酋長卡考鮑控制了斐濟大部分地區,結束各種各樣的部族沖突。他在鄰國湯加的國王圖普一世的幫助下,一度贏得了斐濟的和平,1874年10月10日,斐濟淪為英國的領地,此後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70年10月10日它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種族間的緊張關系困擾著斐濟。盡管在19世紀末期按合約來到斐濟的印度族工人的後裔在數量上已經超過當地居民,但他們未能享有同樣的政治代表權和土地擁有權。1987年4月的大選中,斐濟工黨和民族聯合黨在大選中獲勝,這兩個主要由印度族人組成的政黨占據了議會中的多數席位,組成以蒂莫西.巴萬德拉為總理的新政府。這是斐濟歷史上第一次由印度族人占據大多數部長職位的政府。同年5月14日,西蒂維尼.蘭布卡中校(後晉升為少將)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巴萬德拉政府。爾後出現了全國范圍的動亂。經過一番努力,雙方達成協議組成兩黨聯合臨時政府。1987年9月25日蘭布卡發動第二次政變,協議未能付諸實施。1987年10月1日,蘭布卡廢除憲法,宣布出任國家元首。10月7日,他又宣布斐濟為共和國。同年在加拿大舉行的英聯邦首腦會議正式宣布斐濟已喪失英聯邦成員國的資格。12月6日,蘭布卡辭去國家元首職務。1988年10月15日,放棄為女王代表的前總督佩納亞.加尼勞成為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並成立了以前總理卡米塞塞.馬拉為總理的新內閣。
薩摩亞獨立國
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Samoa
首都: 阿皮亞(Apia)
面積: 2934平方公里(1995年)
人口: 17萬人(1997年)
民族: 絕大多數為薩摩亞人,屬波利尼西亞人種;還有少數南太平洋其他島國人、歐洲人和華裔以及混血人種。
語言: 官方語言為薩摩亞語,通用英語。
宗教: 多數居民信奉基督教。
簡史
3000年前已有薩摩亞人在此定居。約1000年前被湯加王國征服。1250年馬列托亞家族趕走湯加入侵者,成立獨立王國。1722年荷蘭人發現薩摩亞。19世紀中葉,英、美、德國相繼侵入。1899年,根據英、美、德3國簽訂的條約,薩摩亞淪為德國殖民地,東薩摩亞由美國統治。一次大戰爆發後,紐西蘭對德宣戰,佔領薩摩亞。1920年,國際聯盟把薩交紐西蘭管理。二次大戰後,聯合國將薩交紐西蘭託管。1954年開始實行內部自治。1962年1月1日宣布獨立。獨立後,馬列托亞與另一位傳統首領共同履行國家元首職責。1963年4月該傳統首領去世,馬列托亞成為唯一的終身元首。
1997年7月,經議會批准,元首簽署,將國名由西薩摩亞獨立國改為薩摩亞獨立國。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Papua New Guinea
首都: 莫爾斯比港
面積: 462,840.00 平方公里
同北京時差: +2.00
國際電話碼: 675
人口: 460.2萬人(1998年)
語言: 英語和莫土語是議會中使用的官方語言。
貨幣: 基納
民族: 美拉尼西亞人占總人口的98%,白人佔1%,波利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華人佔1%。
宗教: 基督教新教63%,羅馬天主教31%,其它宗教6%。
簡史
公元前八午年以前,來自亞洲的狩獵者和農民,先後取道印度尼西亞來到島上定居。十六世紀初葉以後,歐洲水手數度來到島上預言該島是金島。1545年被西班牙佔領,並因該島居民面貌與非洲西海岸的居民相似,命名該島為新幾內亞。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經商者接踵而至,德國商人尋求在新幾內亞北部經營椰子油生意。十九世紀初葉英國和荷蘭訂立瓜分該島的協議,1828年荷蘭開始在該島西部殖民。1949年至1962年作為荷屬幾內亞由荷蘭繼續統治。
新幾內亞島東部,在1884年澳大利亞並吞該島的企圖失敗之後,英國擔心德國人佔領這一地區,遂於1884年在新幾內亞島的南部沿海及附近島嶼建立了自己的保護地。德國人隨而效之,佔取了新幾內亞北部的3個地區。1885年英國和德國簽訂了英德協定,劃定各自在該島的勢力范圍。翌年,德國佔領了新幾內亞島的北部以及新不列頓、新愛爾蘭及布干維爾等島嶼,英國佔領了新幾內亞島南部及附近島嶼。1901年,英屬新幾內亞轉交澳大利亞統治,並於1906年重新命名為巴布亞領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屬新幾內亞於1914年被澳大利亞佔領。1920年12月17日國際聯盟決定委託澳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於1942年至1945年間被日本佔領。戰後聯合國委託澳繼續管轄德屬部份。1949年澳將原英屬和德屬兩部分合並為一個行政單位,稱「巴布亞和新幾內亞領地」,並於1972年改名為巴布亞紐幾內亞。1973年12月1日,獲得自治。1975年9月16日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帛琉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Palau
首都: 科羅爾(Koror)
面積: 458平方公里(陸地面積)
人口: 18,467人(1999年)。
民族: 多屬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語言: 官方語言為帛琉語,通用英語。
宗教: 全國73%居民信奉基督教,其中40.7%信羅馬天主教,24.7%信基督教新教。
簡史
4000年前就有人居住。1710年被西班牙探險家發現。1885年被西班牙佔領,1898年被西班牙賣給德國。一次大戰中被日本佔領,二次大戰期間被美國攻佔。1947年,聯合國將其交美國託管,與馬紹爾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構成太平洋島嶼託管地的4個政治實體。1969年,帛琉開始就未來政治地位同美國談判。並於1982年8月與美簽訂了《自由聯系條約》。但該條約在多次公民投票中,均因未達75%的法定多數而未能獲得通過。1993年11月舉行第八次公決,終於順利通過了該條約。根據該條約,帛琉於1994年10月1日結束其託管地位,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但與美國仍保持特殊關系。同年12月,帛琉加入聯合國。
帛琉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Palau
首都: 科羅爾(Koror)
面積: 458平方公里(陸地面積)
人口: 18,467人(1999年)。
民族: 多屬密克羅尼西亞人種
語言: 官方語言為帛琉語,通用英語。
宗教: 全國73%居民信奉基督教,其中40.7%信羅馬天主教,24.7%信基督教新教。
簡史
4000年前就有人居住。1710年被西班牙探險家發現。1885年被西班牙佔領,1898年被西班牙賣給德國。一次大戰中被日本佔領,二次大戰期間被美國攻佔。1947年,聯合國將其交美國託管,與馬紹爾群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構成太平洋島嶼託管地的4個政治實體。1969年,帛琉開始就未來政治地位同美國談判。並於1982年8月與美簽訂了《自由聯系條約》。但該條約在多次公民投票中,均因未達75%的法定多數而未能獲得通過。1993年11月舉行第八次公決,終於順利通過了該條約。根據該條約,帛琉於1994年10月1日結束其託管地位,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但與美國仍保持特殊關系。同年12月,帛琉加入聯合國。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這個詞是亞美利加洲的簡稱。 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義大利的一位名叫亞美利哥·維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1499年。亞美利哥隨同葡萄牙人奧赫達率領的船隊從海上駛往印度,他們沿著哥倫布所走過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美洲大陸。亞美利哥對南美洲東北部沿岸作了詳細考察,並編制了最新地圖。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書問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這本書中,引人入勝地敘述了「發現」新大陸的經過,並對大陸進行了繪聲繪色的
❷ 中國普通護照有免簽的國家嗎
中國普通護照有免簽的國家
一、4個與中國簽有普通護照互免簽證協議的國家:
聖馬利諾:歐洲袖珍國,也是這個名單中唯一的歐洲國家。旅遊業是聖馬利諾國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是,聖馬利諾雖然免咱的簽證,可如果咱沒有「申根簽證」還是去不了那裡,因為聖馬利諾是義大利的「國中國」,想去那兒旅遊,得先到義大利、再進入該國。
塞席爾:西印度洋上的非洲島國,度假天堂,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人生必去的50個地方」之一。
模里西斯:非洲島國,度假天堂。去年十月底剛跟中國簽下「互免簽證協議」,便立即成為國人海島度假的新寵,今年春節俺北京一鄰居、一同事就分別去了「毛球兒」。
巴哈馬:加勒比島國,度假天堂。不過中國沒直飛巴哈馬的航班,必須借道美國。而美國規定從他們那兒轉往其他國家的旅客都得提前辦理過境簽證。所以,這又是一個給咱免簽、咱也不能說走就走的國家。
二、6個單方面給與中國護照免簽待遇的國家和地區:
薩摩亞:太平洋南部的島國,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旅遊業在該國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海地: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讓人們記住了這個加勒比島國,經濟極不發達,駐有聯合國維和部隊。
韓國濟州道地區:濟州道是行政區劃概念,濟州島是地理概念。韓國首屈一指的度假地,曾被評為「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觀」之一。為了吸引外國人,濟洲道(島)在韓國享有很多特殊的政策,不僅能免簽,而且還設有「投資移民」項目——投資政府指定范圍的旅遊地產項目,可獲發居住簽證。
美屬北馬里亞納群島聯邦(塞班島):太平洋上的度假小島,島上有二戰時期的戰場遺跡。近年有不少中國孕婦去塞班生孩子,據說好處是:一、小孩能拿美國國籍;二、躲開國內的獨生子女政策。因為此事愈演愈烈,有人擔心塞班會因此而取消對中國人的免簽政策。
英屬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加勒比島國,人口稀少,資源貧乏。重視旅遊業和金融業(鼓勵外國人在此開設離岸公司,無外匯管制、無稅收)。
英屬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位於大西洋南部,寒帶海洋性氣候,基本上沒有常住人口。其中南喬治亞島設有英國南極考察站。
三、35個給予中國普通護照落地簽政策的國家和地區:
泰國:最為中國人熟悉的境外旅遊目的地國。有消息說中泰兩國正在談互免簽證協議,雖說眼下互免簽證還沒落聽,但至少現在落地簽是沒問題了。
馬爾地夫:這個不用多說了,印度洋上的海島度假天堂。
印度尼西亞:國人去印尼旅遊,多數是去巴厘島。
越南:多年前俺去過越南北部,包括下龍灣、海防、河內,甭說簽證,連護照都不用,在廣西辦「邊境游」就行。越南南部的旅遊資源更豐富,從峴港到順化一線,曾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人生必去的50個地方」之一。
寮國:琅勃拉邦是俺嚮往的一個旅遊目的地,那裡是登上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
汶萊: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之一,產石油和天然氣,與馬來西亞沙撈越州接壤。汶萊的旅遊業很發達,其外國遊客的來源國,排第一的是他們的鄰居馬來西亞,排第二的就是中國。
緬甸:N年前俺從雲南打洛去緬甸境內的小勐拉玩過「過境一日游」,但很難說那就算是到過緬甸了。緬甸有很多旅遊價值很高的地方,比如原首都仰光的著名景點「大金塔」。
東帝汶:東南亞小國,極度貧窮的國家。
巴林:中東國家,海灣地區的金融中心之一,建有F1國際賽道。
約旦:旅遊資源豐富的阿拉伯國家,佩特拉古城同時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和英國BBC評為「人生必去的50個地方」之一。
阿聯酋:迪拜、阿布扎比,都是用錢堆起來的沙漠名珠,值得一去的地方。
伊朗:古老的波斯帝國,有十多項世界文化遺產,裏海沿岸的風光也很有名。
黎巴嫩:旅遊業和金融業占據黎巴嫩經濟的半壁江山,境內有很多文化古跡。
尼泊爾:深受背包客喜愛的旅遊目的地國,喜馬拉雅雪山風景、文化古跡杜巴廣場、徒步天堂博卡拉……
斯里蘭卡:印度洋上的「一滴眼淚」(形容其國土形狀),有美麗的熱帶海濱和多處世界文化遺產,曾被英國BBC評為「人生必去的50個地方之一」。
土庫曼:中亞國家,信奉伊斯蘭教,史書中記載的「汗血寶馬」即出自該國,
喬治亞:葡萄酒的故鄉,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1991年獨立,因南奧塞梯問題與俄羅斯交惡。雖地處亞洲,但更像是個東歐國家,每年有數百萬外國遊客到訪。
埃及: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國家之一,除了大家都知道的金字塔,像阿布辛貝、盧克索、紅海度假區都很棒。
多哥:西非國家,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維德角:非洲北大西洋上的島國,非洲最安逸的國家之一,旅遊業是支柱產業。
幾內亞比索:西非國家,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迦納:西非國家,重視旅遊業,據稱是非洲的十大旅遊國家之一。
象牙海岸:西非國家,國內動亂曾使國家經濟嚴重受損,近年有所恢復。
馬達加斯加:非洲島國,旅遊資源豐富。好萊塢有一部動畫片叫這個名字。
馬拉維:非洲農業國,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獅子山:非洲國家,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一,迪卡普里奧主演的《滴血鑽石》,講的就是內戰時期的獅子山。
坦尚尼亞:旅遊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叫得出來的景點兒有維多利亞湖、乞里馬扎羅山、恩戈羅戈羅火山口、東非大裂谷等。
烏干達:非洲中部國家,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英美合拍的電影《末代獨裁》講的就是烏干達前總統阿明的事。
葛摩:印度洋上的非洲島國,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英屬聖赫勒拿:南大西洋上的火山島,島上只有數千人口。
蓋亞那:南美洲國家,旅遊資源豐富,但基礎設施落後,旅遊業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吐瓦魯:南太平洋上的美麗島國,但有消息說這個國家將因環境變暖、海面上漲而被淹沒,即將舉國「移民」紐西蘭。
斐濟:太平洋島國,度假天堂,曾被評為世界十大蜜月度假聖地之一。
帛琉:太平洋島國,度假天堂,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出的「人生必去的50個地方」之一。
萬那杜:太平洋島國,離澳大利亞不遠,旅遊資源很豐富的國家。
另外,牙買加剛剛於2月末宣布,將給去該國旅遊的中國遊客以最長不超過30天的免簽待遇。不出意外的話,以陽光沙灘、藍山咖啡、雷鬼音樂、飛人博爾特聞名於世的加勒比島國牙買加,將成為第46個給中國普通護照以免簽、落地簽待遇的國家。
❸ 全世界的國家及首都
全世界的國家及首都見下表:
1、亞洲
一些國家有超過一個的首都,例如南非共和國,其行政首都在比勒陀利亞,立法首都在開普敦,司法首都在布隆方丹,這是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時妥協的結果(但地圖上標注首都為比勒陀利亞)。
其他方面,有時實際的首都和官方的首都由於某些原因並不在同一個城市。阿姆斯特丹是荷蘭官方的首都,但荷蘭政府和最高法院都位於海牙。蘇克雷是玻利維亞憲法上的首都,但事實上大部份的政府部門都在拉巴斯。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一般認為行政首都是該國的「國家首都」。
多首都:
聖地亞哥被視為智利的首都,但智利國會則位於瓦爾帕萊索。
蘇克雷是玻利維亞的法定首都,但大多數政府機關都設於拉巴斯。
1983年,亞穆蘇克羅被選定為象牙海岸首都,但大多數政府機關及大使館仍然設於阿比讓。
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法定首都,但荷蘭政府、議會、最高法院及國王的皇宮均位於海牙。
南非的行政首都是比勒陀利亞,立法首都是開普敦,司法首都是布隆方丹。這是1910年南非聯邦成立時妥協的結果。
德國行政和立法首都是柏林,但部分過去的行政機關位於前西德首都波恩。政府的司法部門分置於卡爾斯魯厄及萊比錫。
比利時布魯塞爾被廣泛認定是歐洲聯盟的「首都」,也是歐盟的其中兩個行政機構──歐洲委員會及部長會議的所在地。然而,《阿姆斯特丹條約》的一份協定,要求歐洲議會每月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行會議。
韓國行政首都為世宗特別自治市,首爾是中央政府所在地。
無首都:
城國,如新加坡、梵蒂岡等,沒有首都。
諾魯是全世界最小的島國,面積只有21平方公里(Km²),沒有首都,行政機關在亞倫區。
目前沒有法律規定日本首都,東京是皇室與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擁有政治中心的身份。
外首都:
貝專納蘭(Bechuanaland),今波札那,前英國保護領地,曾受領土以外的首都馬菲京(Mafeking,舊稱Mafikeng)管治,情況實屬罕見。
❹ 求世界各州世界平面地圖
Asia(亞洲)
China(中國)
Port of Lianyungang(連雲港港)
Port of NingBo(寧波港)
Port of ShangHai(上海港)
Port of QingDao(青島港)
Port of Dalian(大連港)
Port of Hong Kong(香港)
Hong Kong Shipping Directory(香港航運目錄)
Port of kaohsiung(高雄港)
Port of Hualien(花蓮港)
Port of Keelung(基隆港)
Port of Taichung(台中港)
Ports of Mainland (大陸港口--香港製)
South Korea(韓國)
Port of Busan(釜山港)
Port of Inchon(仁川港)
Port of Mokpo (木浦港)
United Arab Emirates(阿聯酋)
Port of Du(迪拜港)
Philippines(菲律賓)
Manila(馬尼拉港)
India(印度)
Port of Calcutta(加爾各答港)
Port of Jawaharlal(賈瓦哈拉港)
Port of Mum(孟買港)
Indonesia(印度尼西亞)
Port of Tanjung Priok(丹絨布綠港)
Israel(以色列)
Israel Ports and Railways Authority(以色列港口及鐵路管理當局)
Japan(日本)
Port of Kobe(神戶港)
Port of Nagoya(名古屋港)
The Port of Yokohama(橫濱港)
Port of Kawasaki(川崎港)
Port of Hiroshima(廣島港)
Port of Kisarazu(梗津港)
Port of Kitakyushu(北九州港)
Port of Sakata(酒田港)
Port of Chiba(千葉港)
Kuwait(科威特)
Kuwait Ports Public Authority(科威特港口管理局)
Malaysia(馬來西亞)
Bintulu Port Authority(民都魯港口管理局)
Johore Port Authority(柔佛港口管理局)
Kuantan Port Authority(昆坦港口管理局)
Kuching Port Authority(古晉港口管理局)
Malacca Port Authority(馬六甲港口管理局)
Pakistan(巴基斯坦)
Port of Karachi(卡拉奇港)
Singapoore(新加坡)
Port of Singapore Authority(新加坡港口管理局)
Europe(歐洲)
Belgium(比利時)
Port of Antwerp(安特衛普港)
Port of Ghent(根特港)
Port of Zeebrugge(澤不臘赫港)
Croatia(克羅埃西亞)
Ports of Croatia(克羅埃西亞港口)
Denmark(丹麥)
Port of Aalborg(奧爾堡港)
Port of Aarhus(奧爾胡斯港)
Port of Aabenraa(奧本羅港)
Finland(芬蘭)
Finnish Ports(芬蘭港口)
Port of Helsinki(赫爾辛基港)
Port of Kemi(蓋密港)
Port of Kokkola(科科拉港)
Port of Kotka(科特卡港)
Port of Oulu(奧魯港)
Port of Pori(波里港)
Port of Pietsarsaari(彼太薩立港)
Port of Raahe(臘黑港)
Port of Tornio(托爾尼奧港)
Port of Hamina(哈米納港)
France(法國)
Port of Bordeaux(波爾多港)
Port of Brest(布勒斯特港)
Port of Le Havre(勒阿弗爾港)
Germany(德國)
Port of Hamburg(漢堡港)
Gibraltar(直布羅陀)
Port of Gibraltar(直布羅陀港)
Greece(希臘)
Port of Thessaloniki(塞色勒狄克港)
Iceland(冰島)
Port of Reykjavik(雷克亞未克港)
Italy(義大利)
Port of Geneva(熱那亞港)
Port of La Spezia(斯培西亞港)
Port of Napoli(那不勒斯港)
Port of Ravenna(拉文納港)
Port of Salerno(薩累諾港)
Port of Savona(薩沃納港)
Venice Port Authority(威尼斯港口管理局)
Port of Augusta(奧古斯塔港)
Latvia(拉脫維亞)
Ports of Latvia(拉脫維亞港口)
Lituania
Port of Klaipeda(克來彼達港)
Netherlands(荷蘭)
Port of Rotterdam(鹿特丹港)
Norway(挪威)
Port of Oslo(奧斯陸港)
Port of Sola(蘇拉港)
Poland(波蘭)
Port of Gdansk(格但斯克港)
Port of Swinoujscie(斯文諾斯切港)
Portugal(葡萄牙)
Port of Setúbal(錫土巴爾港)
Port of Sines(錫尼什港)
Romania(羅馬尼亞)
Port of Constantza(康斯坦薩港)
Rusia(俄羅斯)
Port of Novorossiysk(諾沃羅西斯克港)
Saint Petersburg Port Authority(聖彼得堡港)
Port of Ust-Luga(烏斯特-魯戈港)
Port of Vladivostok(符拉迪敖斯托克港,即海參威港)
Spain(西班牙)
Port of Barcelona(巴塞羅那港)
Port of Cartagena(卡塔赫納港)
Port of Santander(桑坦德港)
Port of Bilbao (Uniportbilbao)(畢爾巴鄂港)
Port of La Coruña(拉.科魯納港)
Port of Tarragona(塔臘戈納港)
Port of Vilagarcia de Arosa(維利亞加西亞.德.阿羅薩港)
Port of Cadiz(卡的斯港)
Port of Las Palmas(拉斯柏爾馬斯港)
Port of Valencia(巴倫西亞港)
Port of Malaga(馬拉加港)
Ports of Almeria and Motril(阿爾梅里亞港)
Port of Ceuta(休達港)
Sweden(瑞典)
Swedish Ports(瑞典港口)
Port of Falkenberg(法爾肯貝里港)
Port of Goteborg(哥德堡港)
Port of Halmstad(哈爾姆斯塔德港)
Port of Harnsosand(赫納散德港)
Port of Helsingborg(赫爾辛堡港)
Port of Malmoe(馬爾默港)
Port of Norrkopings(諾爾徹平港)
Port of Sodertalje(塞德特里耶港)
Port de Wallhamn(瓦爾漢姆港)
United Kingdom(英國)
Associated British Ports(英吉利港口)
Ayr and Troon(埃爾和特隆港)
Barrow(巴羅港)
Barry(巴里港)
Cardiff(加的夫港)
Colchester(科爾切斯特港)
Fleetwood(弗利特伍德港)
Garston(加斯頓港)
Goole(古耳港)
Grimsby(格里姆斯比港)
Hull(赫爾港)
Immingham(伊明翰港)
King´s Lynn(金斯林港)
Lowestoft(洛斯托夫特港)
Newport(紐波特港)
Port of London Authority(倫敦港口管理局)
Plymouth(普列茅斯港)
Silloth(錫洛斯港)
Southampton(南安普頓港)
Swansea(斯溫西港)
Talbot(泰爾柏特港)
Teignmouth(廷默思港)
Whitby(惠特比港)
Port of Belfast(貝爾法斯特港)
North America(北美洲)
Canada(加拿大)
Halifax Port Corporation(哈利法克斯港埠公司)
Port of Hamilton(哈密爾頓港)
Port of Montreal(蒙特利爾港)
Saint John Port Corporation(聖約翰港埠公司)
Port of Toronto(多倫多港)
Port of Sydney-Canada(錫得尼港)
Port Alberni(埃爾波尼港)
Port of Bayside(貝塞德港)
Port of Bellene(貝拉頓港)
Port of Churchill(徹奇爾港)
Port of Dalhousie(達爾豪西港)
Prince Rupet Port Corporation(魯珀特港埠公司)
Port of Québec(魁北克港)
Mexico(墨西哥)
Puerto de Veracruz(維拉克魯斯港)
Port of Mazatlan(馬薩特蘭港)
United States(美國)
Port of Anacortes(安那柯的斯港)
Port of Baltimore(巴爾的摩港)
Port of Bellingham, Wa.(貝靈哈姆港)
Port of Charleston(查爾斯頓港)
Port of Corpus Christi(克珀斯-克里斯堤港)
Delaware River Port Authority(德拉華河港口管理局)
Port of Grays Harbor(格雷斯港)
Autoridad Portuaria de Houston(休斯頓港)
Indiana Port Commission(印第安那港口管理委員會)
Port of Kalama(卡拉瑪港)
Port of Los Angeles(洛杉磯港)
Port of Mobile(莫比爾港)
New Hampshire Port Autority(新罕布希爾港)
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紐約-新澤西港)
North Carolina State Ports Authority(北卡羅來納港)
Port of Oakland(奧克蘭港)
Port of Philadelphia and Camden(費城-卡姆登港)
Port of Pittsburg Commission(匹茲堡港管理委員會)
Port of Port Arthur(亞瑟港)
Port of Portland(波特蘭港)
The Saint Paul Port Authority(聖保羅港)
Port of San Diego(聖地亞哥港)
Port of Seattle(西雅圖港)
St. Louis Port Authority(聖路易斯港)
Port of Stockton(斯托克頓港)
Port of Tacoma(塔科馬港)
Port of Whitman(維特曼港)
Port of Jacksonville(傑克森維爾港)
Port of Willmington(威爾明頓港)
South America(南美洲)
Argentina(阿根廷)
Ports of Argentina(阿根廷港口)
Port of Bahia Blanca(布蘭卡港)
Comodoro Rivadavia(里伐達維亞港)
Mar del Plata Port(馬德普拉塔港)
Panama(巴拿馬)
National Port Authority of Panama(巴拿馬港口國家管理局)
Brazil(巴西)
Port of Itajai(伊塔日阿伊港)
Port of Ponta da Madeira(達.馬德拉港)
Port of Rio Grande(里奧格蘭特港)
Port of Salvador(薩爾瓦多港)
Port of Santos(聖多斯港)
Port of Vitoria(維多利亞港)
Barbados(巴貝多)
Port of Barbados(巴貝多港)
Colombia(哥倫比亞)
Port of Buenaventura(布韋那文圖拉港)
Port of Barranquilla(巴蘭基利亞港)
El Bosque Sea Terminal(埃爾鮑斯克海港)
El Salvador(薩爾瓦多)
Port of Acajutla(阿卡胡特拉港)
Port of Cutuco(庫圖科港)
Peru(秘魯)
National Port Enterprise of Peru(秘魯港口國有公司)
Chile(智利)
Port of Valparaiso(瓦爾帕萊索港)
Port of Arica(阿里卡港)
Ports of Chile(智利港口)
Africa(非洲)
Angola(安哥拉)
Port of Luanda(羅安達港)
South Africa(南非)
Port of Durban(德班港)
Port of Richards Bay(理查德灣港)
Port of Saldanha(塞丹哈港)
Port of Capetown(開普敦港)
Port of Port Elizabeth(伊麗莎白港)
Port of Mossel Bay(莫斯灣港)
Port of East London(東倫敦港)
Oceania(大洋州)
Australia(澳大利亞)
Port of Adelaide(阿德雷德港)
Port of Brisbane(布里斯班港)
Darwin Port Authority(達爾文港口管理局)
Port of Fremantle(弗里曼特爾港)
Port of Darwin(達爾文港)
Geraldton Port Authority(傑臘爾頓港口管理局)
Port Authority of Port Hedland(赫德蘭港口管理局)
Port of Hobart(霍巴特港)
South Australia´s Regional Ports(南澳洲港口)
Port of Bunbury(邦伯里港)
Sydney Ports(悉尼港口)
New Zealand(紐西蘭)
Ports of Auckland(奧克蘭港)
Port of Lyttelton(利特爾頓港)
Puerto de Tauranga(陶朗加港)
❺ 北京飛萬那杜幾個小時
18小時。根據查詢網路地圖,北京飛萬那杜最快的飛行通常需要18小時55分鍾,萬那杜共和國,簡稱萬那杜,位於南太平洋西部,屬美拉尼西亞群島,地處澳大利亞布里斯班以東1900公里,斐濟以西800公里,新喀里多尼亞以北230公里,所羅門以南170公里,首都維拉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