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普通人為什麼怕巨人蜈蚣
人之所以看見蜈蚣毛骨悚然,是因為,蜈蚣帶有劇毒,不小心被叮上一口,很可能會危機到生命的安全。,所以如果家裡來了蜈蚣,如果自己沒有把握,工具。一定不能貿然去打,去捉,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平常也要注意家裡衛生,必要的話可以放一這驅蟲的葯粉。
Ⅱ 最近想養一條越南巨人蜈蚣幼體3厘米的,求飼養方法不要復制的,越詳細越好。賞30分,30分是我的家當了。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習慣,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處,很少發生斗毆而自相殘殺的現象,如果棲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時,老的蜈蚣會自動走開,另尋棲息地。
2、蜈蚣膽小怕驚,稍微受到驚嚇,就會停止攝食,舍窩亡命逃走,或蜷縮不動,正在產卵的雌蜈蚣則會立即停止產卵,而孵卵的蜈蚣受驚後則一反常態會把卵吃掉。
3、喜歡陰暗潮濕。野生的蜈蚣大多棲息在山坡、田野、路旁、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棲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間,也常在廚房牆角邊等陰暗的角落裡棲息,在豬舍、雞舍周圍的磚瓦下面也常見到蜈蚣的足跡。
4、白天在窩內棲息,夜間出來活動。晚上8~12時是蜈蚣活動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時前陸續回窩休息,天亮以後就難以見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視力很差,稍微遠一點的東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難於覓食及防禦敵害,它只*一對細長的伸向前方的觸角探路行動,晚上也要*觸角來搜捕獵物進行覓食。
5、具有舔舐的習性
蜈蚣用第1小顎末節及基節突起上的稠密絨毛、第2小顎末節背面上刷狀的剛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經常舔舐觸角、步足外,也會把自己窩穴舔舐得乾乾凈凈
6、溫度蜈蚣是變溫動物,它的一切活動常與溫度相關。蜈蚣生長發育最適溫度為25℃~32℃,當溫度為11℃~15℃時,蜈蚣的覓食減少,停止交配、產卵。溫度下降至10℃以下時,蜈蚣則停止一切活動,鑽入鬆土中(或窩土中),蜷縮一團,進入冬眠,可是當溫度升到33℃~35℃時,由於體內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動都暫停下來。如果溫度升到36℃以上時,體內失水太多,則使身體乾枯而死亡。
7.濕度;飼養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窩土濕度為10%~20%時,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動最為活躍,也就是說這是蜈蚣生長發育最適合的濕度。
飼養土的製作:
人工飼養時,飼養土是蜈蚣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為飼養土可為蜈蚣提供舒適的住所,冬天可以保溫,夏天可以避暑。同時蜈蚣還可以從飼養土中吸取水分和養料。蜈蚣對飼養土的適應性較強,沙土、壤土都可以,但飼養土必須疏鬆、肥沃和潮濕,所以用菜園土作飼養土最好,不宜用粘土作飼養土,因為粘土易於板結,蜈蚣難於入內,板結前又由於粘性大,還會粘住蜈蚣的足和口器,影響蜈蚣爬行和取食活動。先在無農葯、化肥污染過的地方挖取菜園土,接著把它搗碎,並除去土中的雜質、石塊、瓦片等,然後放在太陽光下曝曬消毒,殺死土中的螞蟻、蟎等昆蟲及蟲卵,以及病菌和黴菌,以減少蜈蚣的病蟲害,曬干後備用
1、蜈蚣養殖池
蜈蚣攀緣能力很強,但不會游泳,根據它的這個特點,我們制定了蜈蚣養殖管理新技術,可以設計為
環水式蜈蚣養殖池,玻璃內檐式蜈蚣養殖池等。
2、食性和飲料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動物,喜歡各種活體昆蟲,如蟋蟀、蝗蟲、黃粉蟲、蜻蜓、蟑螂和蠅類、蜂類以及這些昆蟲的蛹和卵,也吃蜘蛛、蚯蚓、蝸牛及壁虎、蛇、蛙、小鳥、小鼠等,飢餓時也吃少量的植物嫩葉、嫩芽。
3、管理:
從野外捕回做種的蜈蚣,可選擇健壯、無傷病的。放養的蜈蚣密度過大、驚擾過多、或飼料和水源不足,都能引起互相殘殺。堆疊而成的瓦、石堆,按底部表面積計算,每平方米放養300條。
隔離懷孕的母蜈蚣:
蜈蚣是雌雄異體,將要產卵的母體體態臃腫,腹部幾乎貼在地面,行動遲緩,較易辨認。蜈蚣在產卵、孵化期間最好隔離飼養。方法是:在養殖盆內放一小盆或用罐頭瓶單獨飼養以免受其它蜈蚣的干擾,也便於管理。
飼養室的加溫方法
飼養室必須建好且具備可以加溫、控溫和有良好保溫性能的條件。一般建立這種飼養室的大小視蜈蚣越冬數量、加溫條件和熱能供應充足與否而定。加溫方法很多。可用煤爐、木屑爐、稻殼爐、電熱管等。
蜈蚣產品的採收與加工
一般在4-6月間捕捉,捕得後,用兩端削尖的竹片,插人頭尾兩部,然後,綳直曬或用沸水燙,一直到曬干或烘乾。有些地區冬季在陰濕處埋下雞毛、雞骨等物,引誘蜈蚣在此產卵繁殖,到立春捕捉。
蜈蚣飼養密度: 蜈蚣喜群居,飼養蜈蚣的密度,應根據節氣、蟲型、沙土的厚度及氣溫的高低不同有所區別。氣溫低、沙土較厚時,飼養密度可以高些。反之,氣溫高,沙土薄時,密度要稀些。離開產房的幼蜈蚣每平方米以養殖6500條左右為宜,5厘米的養殖3500條左右為宜,7-10厘米的可養殖2000條,12厘米至13厘米的以養殖1100條為宜,15厘米以上養殖600條為宜。
蜈蚣對池土的要求
夏季偏濕,春秋和冬季偏干,飼養盆周圍環境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70%左右。如盆土過濕,應考慮換上或盆內灑一些乾燥土吸去潮氣。有人錯誤的在盆內土層里添加牛糞等肥料和一些雞骨頭,以生蟲作為蜈蚣的食物,這樣有礙於池內環境衛生,容易造成污染。
蜈蚣的飼養管理:
1.保持安靜的環境:蜈蚣產卵、孵化要求安靜的環境,若有驚擾,常發生吃掉卵粒和幼體的現象。一般在同一個飼養池內,雌體產卵時間不一致。未產卵的雌體常干擾破壞產卵和孵化的正常進行,有的還搶食卵粒。因此,雌體產卵前,應分開飼養,或在大飼養池內用玻璃片、無底玻璃杯或罐頭盒等進行隔離。
2.產前加強餵食:蜈蚣在孵化期間不進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營養維持活動。產卵前,雌體有大量進食積蓄營養的習性,此時應增加餵食量,並注意調節食物種類,以促使雌體多進食,增加孵化前的營養。
3.孵化期管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間,對驚擾、震動、強光、強聲等均有一定的反應。所以飼育室一定要選擇安靜、陰暗的場所。室內最好安裝紅光燈,並用布或竹簾遮擋窗戶,以防強光照射。房內孵化缸應事先安置好,一旦產卵,輕易不要移動。不要隨便移動遮護的玻璃片(壓片),也不要用手電筒照射。若孵化巢內濕度過小,會影響胚胎的正常發育,所以孵化缸內應適時加水。加水時,應順著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圍內壁略有潮濕即可。當孵化結束後,因蜈蚣有爭食物和大吃小的現象,應及時將雌體移出或將幼體分窩飼養。
4.要注意飼養密度:必須觀察蜈蚣的體長、體大的變化而分群、分池飼養。同時要防止蜈蚣逃跑。
此外,還要保持飼料清潔衛生,特別是沾污了農葯的食餌絕對不能投喂。經常觀察,防止蜈蚣天敵進入養殖池內,及時剔除有病的蜈蚣。
蜈蚣交配產卵:
蜈蚣的壽命僅有6年,性成熟以後,一般在3月~5月和7月~8月的雨後晴天的清晨進行交配,40天開始產卵。產卵前,蜈蚣腹部幾乎緊貼地面,挖好洞穴。產卵時,蜈蚣軀體曲成「S」形,後面幾節步足撐起,尾足上翹,觸角向前伸張,接著成串的卵粒就從生殖孔排出。產卵過程需3小時左右,每次產卵80粒~150粒,卵表面有黏液,卵粒互相黏連在一起成卵塊,孵化期間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產卵完畢,蜈蚣隨即巧妙地側轉身體,用步足把卵粒聚攏成團,抱在懷中孵化,孵化時間為43天~50天。
蜈蚣卵呈橢圓形、大小不一,米黃色、半透明狀。卵團孵化較慢,前5天無顯著變化,10天後卵粒變得長而扁;半月後卵粒變成腰子形,中間痕線裂開;20天後,變成月牙狀;1個月後,初具幼蟲形態,並且在母蜈蚣懷抱內蠕動;35天~40天後,蜈蚣幼體已經上下爬動;43天~45天以後,幼蟲脫離母體而單獨活動,自行覓食。
蜈蚣養殖池的建造:
人工養殖蜈蚣可採用缸或池養。採用缸養,用破舊瓦缸或陶瓷缸,最窄處直徑在0.5m以上,口朝下埋入土20cm左右,缸內中間用破爛磚或用土坯壘起來,比缸面低10cm左右,缸中間的坯壘和缸壁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無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壘土坯即可。一個直徑80cm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條左右。
採用池養時,養殖池要建在向陽通風、排水條件好而又比較潮濕、僻靜的地方,可建在室內,也可建在室外。用磚或石塊等砌成,水泥抹面,地高80cm,養殖池面積大小隨意,一般在5㎡~10㎡。地上鋪細石或碎瓦片,池內也可栽上雜草、樹木,盡量營造適合蜈蚣棲息的自然生態環境。池內壁四周用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粘貼或在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鑲成一圈寬15cm左右並與池壁成直角的內檐,防止蜈蚣外逃,也可防止有害動物掉入池內。一般每平方米養殖池可放養成年蜈蚣500條~900條左右
蜈蚣怕日光,晝伏夜出。白天一般棲息在山坡、田野、路邊或雜草叢生的地方,特別喜歡躲伏在廢棄的溝壕、荒蕪的墳包、路旁的縫隙中、石塊、瓦礫之間。從芒種到夏至,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蜈蚣喜歡在陰暗、潮濕、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到了晚秋季節,則多棲居於背風向陽的鬆土溝坡下或樹洞內。在溫度低於10℃時便停食,零下7℃時進入冬眠期。冬眠期的蜈蚣不再活動,也不進食,軀體成「S」形,觸角由外向內捲曲,尾足並攏。越冬潛伏的深度與氣溫、土溫的高低有直接關系。
蜈蚣從卵孵化、幼體發育直到成體,需經過數次蛻皮。每蛻一次皮就明顯長大一次。成體蜈蚣每年蛻一次皮,別的蛻兩次。蛻皮時要避免驚動,否則會延長蛻皮時間(一般需2小時左右)。此時,還要防止成群的螞蟻攻擊,因蛻皮中的蜈蚣無反抗能力。蜈蚣生長速度較慢,從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蟲到當年冬眠前才長到3cm~4cm,第二年可長到3.5cm~6cm,第三年才達10cm以上。因此,蜈蚣從卵開始發育長大為成蟲到再產卵,需要3年~4年的時間
蜈蚣的養殖秘方:
武漢龍豐源養殖科技有限公司,養殖蠍子蜈蚣的基地,是一家以現代生物工程為基礎,以特種養殖及養殖技術推廣為核心的多元化企業,形成養、產、銷一條龍的產業鏈模式。公司設有大型養殖基地,實行半封閉式科學管理,以培育優質基因改良種蟲,開發新型品種為目的,分設孵化室、種源室等;技術培訓區主要負責為全國養殖戶提供免費的現場教學培訓工作。只要能防止蜈蚣逃跑,白天蜈蚣能藏身,晚上蜈蚣能活動,能加熱、散熱,又便於管理的場所都可以飼養蜈蚣。常見的蜈蚣方式有如下幾種:
(1)罐養
可作種蜈蚣繁殖場所和養殖小蜈蚣、中蜈蚣。窩土要不帶磚渣、雜草、草葉、瓜殼、果皮、草根等雜物,其潮濕度以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為宜(含水量15%~17%),盛夏和初秋可稍濕一些,養仔蜈蚣和中蜈蚣也可濕一些。窩土的顆粒不可過大,每塊板能放15個窩瓶,窩板既可防天敵侵害,又可將窩瓶層層上垛,充分利用空間。將瓶子用濃鹼水洗刷干凈,再用清水沖洗至透明、無異味,晾乾後裝進2~3厘米厚的潮濕土作為窩土。用罐頭瓶做蜈蚣窩是比較理想的。每個窩瓶養種蜈蚣1條,或養仔蜈蚣20-80條,或中蜈蚣2~6條。這樣不僅密度合理,而且可解決相互殘殺的問題。
(2)溫室養
在飼養室周邊離牆10厘米的地方砌一層2道牆,夾牆空隙中用鋸木屑或干細土填緊,室頂天花板應做成夾層填實,構成絕熱層。加溫室的門不宜過大,只要夠1個人通過即可。門的四周與門框之間要貼上絨布,門外面釘上麻袋片、棉絮等,以利保溫。煤球爐、電爐、木屑爐、柴灶等都可用來加溫。一般空間為3米×3米×2.25米的飼養室,放1個煤球爐即可。
蜈蚣活動的因素: 蜈蚣一般都在夜間出來活動,20~23時是它們活動的高峰期。其特點是夜間活動多,白天活動少;氣溫高於25℃時活動多,10~15℃活動少;雨後的夜晚活動多,雨天的晚上活動少;無風或微風的夜晚活動較多,大風(風力在六級以上)的夜晚活動少。由此可見,蜈蚣活動的頻率與氣溫、氣壓、相對濕度、降雨量和光照強弱等氣象因子都有密切的關系
蜈蚣公母的分辨:
雌性頭背部扁、圓、大些,呈餅狀;第21節背板後緣較平、圓;體型較大、寬、腹部肥厚 雄性頭部稍隆起。橢圓而小呈孢子狀;第21節背板後緣也稍隆起、尖、體形較小、窄、腹部較瘦
雄的可以發出聲音、比較短小,而且腹部比較厚,在顯微鏡下有甲
形體大的就是公的 小的就是母的
從身體腹面觀察,易於區別雌雄,雄體前生殖節的腹板大,有陰莖,並殘存一對生殖肢。
看看這個網站就知道了
蜈蚣飼料來源
要做好養殖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飼料的問題。蜈蚣的飼料以肉食為主。要求新鮮干凈。以豬肺。豬心。雞腸。小魚。青蛙。蛇。蚯蚓,各種蟲類。肉類均可。大家根據當地情況。合理安排。哪種比較便宜。比較容易得到。相對供應較穩定的便選來做為主食使用。其他相對成本略高的作為輔助食物使用。這樣一來即成本低。又飼料營養豐富的效果。
被蜈蚣咬傷處理
普通人被蜈蚣咬傷後。會出現腫。疼。紅,癢的現象。其疼痛為陣疼性。一秒內數次針刺感疼痛。較為劇烈。但亦在能忍受范圍。
在剛被咬傷時,馬上擠出毒血。鹼水沖洗。不用治療即可在六到八小時後疼痛完全消失。其間可擦些花露水。風油精來緩解症狀。如果覺得疼痛不能忍受。可到醫院打局部麻醉止疼針。
另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蜈蚣毒性與蜜蜂毒性性質相同。有過蜜蜂毒過敏史的朋友請不要養殖蜈蚣。雖然只有萬分之一的比例。但過敏體質的人蜈蚣咬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蜈蚣毒量很大。相當於N只蜜蜂同時叮咬的後果。被咬後如果出現。頭昏,暈厥。全身紅疹。發冷。等症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脫敏治療。
近期不斷有朋友咨詢我養殖紅龍蜈蚣。什麼各種外國蜈蚣效益如何。在此,我為各位朋友提供一下養殖蜈蚣的情況。目前葯用蜈蚣均為葯用少棘蜈蚣。分為兩種。一種為紅頭紅腳。
一種為紅頭黃腳。
這兩種為正品葯用蜈蚣。又名金頭蜈蚣。紅頭蜈蚣。天龍。等等,現在所有養殖的葯用蜈蚣均為以上兩種。各位朋友可以仔細看清圖片。對應目前市場上龍蛇混雜的蜈蚣別稱。便可做到心中有數。
現在以紅頭黃腳產量較多。為市場主流產品。其它品種。均非葯用蜈蚣。也不會有經銷商收購。不適宜大規模養殖。 當然。做為寵物玩玩也是不錯的選擇。
下面請看各種寵物蜈蚣美圖
蜈蚣疾病防治
(一)綠僵菌病
綠僵霉病又叫黑斑病,綠霉病。本病由一種綠黴菌寄生在蜈蚣體表引起發病,多發生於6月中旬到8月底的高溫潮濕的季節,此時也是各種黴菌生長最旺盛的季節。當飼養舍通風透光能力差,舍內溫度過大時,由於飼養管理人員的餵食、觀察等活動或投喂飼料直接將綠黴菌帶入飼養舍或接觸蜈蚣身體上,在蜈蚣體表大量繁殖,而致蜈蚣發病,此病特別多發於當年出生的幼年蜈蚣。
1.發病症狀
初期在發病蜈蚣的胸板(也叫腹板)或兩個體節折疊的皮膜上,或附肢的關節皮膜上出現黑色或綠色的小斑點,這便是黴菌在此寄生後,菌絲放射出的孢子。此時,菌絲已在蜈蚣體壁大量繁殖,病蜈蚣體表失去光澤,隨著病菌,進一步擴散、繁殖,病蜈蚣出現附肢僵硬、難於爬行、行動呆滯遲緩、離群且常常天亮也不歸窩。同時,不食不飲、逐漸枯瘦、腹面完全變黑,而後死亡。死亡的蜈蚣多在飼養土表面、活動場或瓦片上。由於發病過程中,黴菌孢子可彈射於空氣中或遺落於飼養土上或運動場上,當被健康蜈蚣粘上後又可在它們身上生長繁殖,引起病變,因而本病傳播速度快,常常引起當年出生的幼年蜈蚣成批死亡大蜈蚣出現部分死亡。
2.防治
(1)平時加強管理。飼喂蜈蚣的食盤、水盤、各種用具應經常性刷洗,在高溫梅雨季節,這些用具最好還經常用對蜈蚣無害的消毒**進行消毒。
(2)調節好飼養舍空氣的相對溫度及飼養土的含水量。在長時間陰雨天里,應加強房舍通風,必要時開啟排風設施,使飼養舍內外空氣對流,減少黴菌繁殖的機會,應經常性貯備乾燥的飼養土,如養殖池中飼養土過濕,可考慮進行部分更換,以讓干土吸取濕土中的水分,達到調節飼養上含水量的目的。
(3)細心觀察,尤其在高溫、梅雨季節,要加強蜈蚣群的觀察,發現活動異常、體表色澤異常等一些個體,應及時捉出仔細檢查,一旦確定為綠僵菌病,應及時丟棄,並將該養殖池全面清理,將所有的蜈蚣逐個清出並仔細檢查,發現患病個體立即殺滅,再作無菌處理後丟棄,對剩餘的個體放於盆中移出飼養舍進行隔離觀察。對該池的飼養土潑撒消毒液後,全部清除,飼養池也徹底消毒。該池中的其他用具等物也一並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消毒**可選用3%的福爾馬林,克霉靈或1%——2%漂白粉等。
(4)飼養池周圍,飼養舍的牆壁、門窗及空氣中都應用噴霧器噴灑1%——2%漂白粉,以殺滅舍內可能殘留的綠霉孢子,防止再傳播。
(5)飼養人員在操作時也應注意自身的消毒,每間飼養舍門口最好設有消毒池,
每間飼養舍最好配有相應的工作服、工作帽等,從一間飼養舍進入另一間飼養舍時應消毒、更衣。
(6)注意飼料質量,晝投喂活餌料,並且投喂的餌料不得帶菌。能攜帶該種病菌的餌料動物,主要是與蜈蚣一樣具有外殼的昆蟲等,另外,以前有資料介紹,在飼養土中,添加肉、骨頭、腐熟畜糞以逗引蟲子供蜈蚣食用,這種做法不可取,這些有機肥在飼養土中往往會成為黴菌的培養基地,因此,盡量避免飼養土中混入有機質,保持飼養土的「純潔」。
(7)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葡萄糖、維生素等,以提高蜈蚣的抗病力。下列兩個葯物西方可供參考。1.金黴素0.25克加葡萄糖5克,維生素B片0.5克,用500克飼料拌勻投喂;2.氯黴素0.25克,全脂奶粉5克溶於150毫升溫水中,用海綿吸收,然後讓蜈蚣吸吮,每日1次。
(8)由於該病多發生於當年出生的體表尚未長好的細蜈蚣,因此,當年孵出的細蜈蚣最好放入盆及小容器中與大蜈蚣分開養殖,這樣一旦發現某一盆中的蜈蚣染病,可快速處理,控制病情蔓延。
(二)消化道炎症
1.發病原因
引起蜈蚣發生消化道炎症的原因可有如下幾條:
(1)飼料腐爛變質,這是引起蜈蚣消化道炎症最常見的原因,尤其在高溫季節,由於蜈蚣飼料都是一些高蛋白的小動物,而且富含水份,多汁液,投喂前一般要處死,如處死後存放時間過長,極易腐爛變質,蜈蚣攝食後,便會引起急性消化道炎症。
(2)餌料動物身體帶毒,一般情況下,蜈蚣的常規餌料動物自身不會產生對蜈蚣有毒的毒性物質,餌料動物帶毒主要是生長環境中存在有毒物質,侵入餌料動物體表,而餌料動物對該毒物不敏感或尚未侵入體內,因而尚未引起餌料動物的反應而使飼養者很難察覺,投喂後引起蜈蚣急、慢性消化道炎症。
3)餌料投喂量掌握不好,偶爾投料過少,造成有些蜈蚣過度飢餓後,次日投喂量又猛增,致使這些飢餓的蜈蚣攝食過多,此時,若溫度驟降,則這些攝食過量的蜈蚣必然會消化不良,食物在消化道中停留時間過長,發酵而引起炎症。
2.發病症狀及特點
受致病因數影響的蜈蚣同時性病是這種病的特點,患病蜈蚣先是消化不良,腹部脹大、疲軟,繼而出現腹瀉,食慾廢絕,然後隨著炎症產生有毒物質侵入全身組織內,蜈蚣發生內中毒,頭部充血呈紫紅色,全身癱軟無力,行動遲緩,毒鉤全張,最後無力爬行,死於瓦片之下或其他隱蔽處,很少死於飼養土中,解剖檢查死蜈蚣,可見其腸膜溫暖潮紅、潰爛,腹腔內有淡黃色液體,腸內糞便稀而且惡臭。
3.防治
(1)嚴格控制飼料質量。飼養蜈蚣最好投喂新鮮活餌料動物,應做到現采現處死現喂,喂不完的活餌料可存放,而處死後的餌料動物最好丟棄,發現餌料腐爛變質,決不能投喂。
(2)對於配套自繁自養的餌料動物,在養殖過程中應注意飼養環境、飼料、飲水等中不要使用一些可能致蜈蚣生病的**,如重金屬性葯物、某些消毒葯水等,同時要保證飼養土、餌料、飲水甚至空氣不被病源體污染,一旦發現染病餌料動物應分析檢查致病原因或病原菌的種類、可能的感染范圍,以決定該批餌料動物是否能使用。
(3)對於野外捕捉餌料動物來說,應盡量在那些沒有農葯、化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質污染的地域捕捉餌料動物,捕捉時,還應檢查該區域是否有同類動物死亡,以確定捕捉的餌料動物是否已患疾病等。
(4)清池。將患病池中的蜈蚣全部清理,放於若干小容器內,根據具體症狀表現,將它們分為健康群、可疑群與患病群進行隔離養殖,而池中的飼養土則全部清除出去更換新土,池中所有用品,如飲料盤、水盤或水槽、瓦片等全面,消毒、暴曬後再用。
(5)在氣溫暴升陡降的季節,氣溫陡降的時候,應關閉門窗,必要時適當開啟升溫設施以保證氣溫相對穩定,但升溫時注意不要造成飼養舍內煙塵污染或煤氣污染。
(6)葯物治療。對於患病蜈蚣或可疑蜈蚣,下列葯方可供參考:
①磺胺咪0.5克,多酶片0.6克,餌料200——300克攪碎,三者拌勻,每日投喂1次,連喂3日。
②黃連粉2克,多酶片1片,全脂奶粉5克,溶於100毫升溫開水中,拌勻後,用海綿吸收,讓蜈蚣吸吮,每天1次,連喂3天,注意海綿應每天更換,這種治療方法主要針對小蜈蚣。
③氯黴素0.25,復合維生素0.5克,餌料300克絞碎,葯物壓成粉與飼料拌勻,投喂,每日一次,連喂3天。
④腹可安0.5克,壓成粉,500克餌料絞碎,兩者混拌均勻,每天投喂一次,連喂2天。
(三)蜈蚣咽喉部潰瘍病
該病是近年來才被發現的一種蜈蚣急性暴發性傳染病,由廣西農業大學的梁家權等專家首次報道。
1. 發病原因
本病由一種名叫「銅綠色假單胞菌病菌」感染蜈蚣所致,本病多發於高溫季節。
2.發病症狀
主要表現為口腔不能啟閉,口內流出分泌物粘液,病蜈蚣不能採食、吞咽,精神萎迷不振,最後衰竭死亡。
3.防治
關於本病的防治技術目前還處於研究中,但加強蜈蚣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不喂帶菌餌料動物,仍是預防本病的得力措施。
(四)粉蟎病
1.發病原因
粉蟎是一種體長不到1毫米的蟎類動物,當它寄生在蜈蚣體表時,則引起蜈蚣粉蟎病。在夏季高溫天氣里,如果飼養室或飼養池濕度過大,很容易造成粉蟎在此安家落戶,大量繁殖後代,此時,若有蜈蚣正在蛻皮或有仔蜈蚣存在,由於它們皮膚裸露,無保持,很容易造成粉蟎寄生。粉蟎寄生後,一方面由於它們吸食蜈蚣體液,消耗蜈蚣大量的營養物質使蜈蚣消瘦、衰竭而死亡,另一方面,粉蟎還產生毒素刺激蜈蚣,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攝食飲水等生命活動同時,由於粉蟎咬破了蜈蚣的皮層,使蜈蚣容易被病原菌感染而繼發傳染病。因此,在粉蟎病發生時,如處理不及時,常常誘發其他疾病。
2.發病症狀
被粉蟎寄生的蜈蚣極度不安,常常在活動場或飼料土上獨自漫無目的地快速爬行,有時回頭試圖舔背部,即使不向前爬行時,有些附肢也有「刨、扒」的動作這種現象最先發生於剛蛻皮的後的蜈蚣或當年出生的幼蜈蚣,隨病程發展,其他蜈蚣也開始發病,患病蜈蚣消瘦,衰竭而死,有時繼發其他病原菌感染而死亡。悉心觀察飼養土上能發現其中有蟎形動物活動。檢查被感染蜈蚣的體表,也可以發現蟎形動物活動,這即是粉蟎。
3.防治
本病尚無很好的葯物可以防治,因為能殺死粉蟎的葯物,往往對蜈蚣也有害,只能從管理上加以控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搞好飼養舍的通風透光、防暑降溫工作保持室內良好的飼養環境。
(2)搞好飼養室內堆放家什雜物,工作服應經常性的漿洗耳恭聽暴曬,必要時進行高溫處理以殺死其上可能附生的粉蟎或蟎卵。
(3)發現有粉蟎發生,應將全池蜈蚣悉數清理出來,清除原有飼養土,全池、全
舍噴灑除蟎葯物,如敵百蟲、氯殺蟎醇。並將飼養舍封閉一段時間再啟用。
(4)發病蜈蚣群清出後,應將處於脫皮期的蜈蚣、幼嫩蜈蚣及可疑蜈蚣與健康蜈蚣分開,分別放入小面盆中,間斷性的放於太陽下暴曬,以驅趕粉蟎。每次暴曬時間在30分鍾左右,每隔30分鍾一次,暴曬後,快速將蜈蚣逐條撿入另一面盆中,原有盆消毒後使用放於紫外燈下照射,似乎也有一定的效果。其做法與太陽下暴曬一樣。
(5)把一塊帶肉曬致半乾的豬骨頭,白天放入飼養土上或活動場中,每2——3小時清除一次,有很好的誘殺效果,但此法不能用於未發病蜈蚣的預防,否則,有弄巧成拙的危險。
(五)寄生線蟲病(零二七-八二六六五五久久)
常常寄生於蜈蚣體內的線蟲又叫鐵絲蟲,這種病主要來源於帶蟲的餌料動物。該蟲寄生於蜈蚣的消化道內,甚至穿過腸壁,在腸外盤曲如鐵絲狀,因此而得名。該蟲在蜈蚣體內吸食蜈蚣體液,造成蜈蚣大量營養物質損失,因而阻礙了蜈蚣的正常生長,造成蜈蚣體重瘦小。
盡管該病不會呈暴發性發生,不會對蜈蚣養殖造成大面積危害,但隨著人們對動物**質量要求的提高,該病可能會成為影響蜈蚣商品質量的因素。
防治該病主要是減少或不喂蝗蟲、蚱蜢等昆蟲之類飼料,而改蚯蚓、蝌蚪等多汁餌料,保持飲水不被蟲污染。
頻繁發現蜈蚣群中有鐵絲蟲寄生病時,可用0.1克驅蟲凈粉碎後拌入5克全脂奶粉中,共同溶解於100毫升熱水,用海綿吸取後供蜈蚣吸吮即可將該寄生蟲驅除.
Ⅲ 越南巨人蜈蚣基本信息
越南巨人蜈蚣,學名Scolopendra subspinipes,是蜈蚣目中的龐然大物,其體長可達驚人的25厘米以上,堪稱亞洲蜈蚣之最。在蜈蚣界中,它的毒性被列為較強級別,擁有大約20對步足。這種蜈蚣以其兇猛的天性和高度的敏感性著稱,會毫不猶豫地對任何靠近其領地的其他節肢動物發起攻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每隻越南巨人蜈蚣的個性可能各有不同,具體表現會因個體差異而異。
越南巨人蜈蚣主要棲息於亞洲的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地,其特徵為黑色的身體與黃色(或紅色)的腳。由於其兇猛的性格,盡管給人帶來一定的威脅,但也因其觀賞價值而備受玩家喜愛。在某些文化中,它們成為了獨特且具有挑戰性的觀賞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