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國土面積比雲南還小,為何要分成58個省
如今越南有58個省,還有5個直轄市。可以說是、劃分的特別的緊湊。而至於原因,我們通過分析歷史上越南行政劃分的,將順序捋一捋,答案就出來了。
一、
元朝是我國蒙古民族建立的一個面積超大的封建主義王朝,因為一些統治政策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所以元朝在中原地區實際的統治時間並不是很長。在蒙古軍滅掉南宋之後,並沒有停止對於領土的貪欲,連續三次發動了侵略越南的戰爭,歷史上稱之為“蒙越戰爭”。
因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後,元朝的擴張在到達中越南地區已經達到了極限狀態,所以盡管越南國體很小,三次蒙越戰爭蒙古軍隊都沒有撈到什麼便宜,因此在三次戰爭之後元朝也就放棄攻擊越南。
元朝雖沒有將越南給統一,不過在三次戰爭之後也確定了越南為中國的藩屬國。當時由於元朝的國體龐大,為了防止地方勢力過大導致國家分崩瓦解,元朝也就實行了行省制度。
等到越南戰爭結束之後,越南為了更好的協調發展,同樣為了避免南方地方性的力量過大,也就在之前法國行政劃分的基礎上進行再一次的分割和合並,並且對於一些關鍵地區直接劃歸為中央所管轄的直轄市。
因此也就造成現在的越南國家地區雖然不大,卻有63個省份和直轄市的。
這也是越南的最後一次分割。
總結
總的來說,越南在對國土進行劃分後,由於這些省和直轄市的體量過小,所以國家管理層次也就相對簡單一點。中央直接管轄這些省直轄市,省直轄市則是直接管到了縣區級別。
在缺少了一些中間管理層後,自然也就讓管理機構顯得更為的精煉,命令傳達的效率更高,政策落實也就更快一點。
而如此這些管理模式,也是這些小體量國家普遍存在的一個管理模式。
B. 越南省級行政區劃分
越南的行政區劃分為三個層級:省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和鄉級行政區。省級行政區包括省、中央直轄市,縣級行政區包括省轄市、縣、市社、郡,鄉級行政區包括市鎮、社、坊。全國共設有58個省、5個中央直轄市,縣級行政單位超過700個,鄉級行政單位約1.1萬個。
越南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地理位置位於中南半島東部的東南亞地區,國土形狀狹長,總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3260多公里。
越南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雨量充沛、濕度較高。北部地區受中國陸地氣候的影響,因此帶有一定的大陸性氣候特徵。
越南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包括會安古城、紅教堂、婆那加占婆塔、芽庄海灘、白沙丘、山茶半島、美溪海灘、美奈漁村和下龍灣等多個風景旅遊區。
C. 越南有幾個省
越南有58個省,分別是:
安江、北江、北件、薄遼、北寧、巴地頭頓、檳椥、平定、平陽、平福、平順、金甌、高平、得樂、得農、奠邊、同奈、同塔、嘉萊、河江、海陽、河南、河靜、和平、後江、興安、慶和、堅江、昆嵩、萊州、林同、諒山凱凱、老街、隆安
南定、乂安、寧平、寧順、富壽、富安、廣平、廣南、廣義、廣寧、廣治、朔庄、山羅、西寧、太平、太原、清化、承天順化、前江、茶榮、宣光、永隆、永富、安沛)和5個直盯碰喚轄市(芹苴、峴港、海防、河內、胡志明市
越南的城市:
河內為越南首都、歷史名城,中央直轄市,面積921平方千米,人口267萬 ,位於紅河三角洲西北部,越南政治、文化中心,水、陸、空交通便利。城市地處亞熱帶,臨近海洋,氣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豐富,花木繁茂,百花盛開,素有「百花春城」之稱。河內的名勝古跡較多,如位於市中心的還劍湖,胡志明主席曾在此宣讀《獨立宣言》的巴亭廣場,見證中越兩國文化交流的文廟等。
胡志明市舊稱柴棍、西貢,5個中央直轄市之一、越南的經濟中心、全國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樞紐,面積2095平方千米,人口620萬。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東北側、南臨南中國海。東南距海口80公里。西貢港,年吞吐量可達450-550萬噸。鐵路可通往河內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國各地,經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寮國。
海防為越南北部最大港口城市,直轄市,河內的輸出港。位於紅河三角洲東北端,京泰河下游,東臨北部灣。市區面積1519平方千米。人口約200萬。原為小漁村。1874年建為海港,海防由此得名。法佔期間是商港和從中國昆明至河內的鐵路運輸終點站,後成為工業中心。城市沿京泰河右岸向兩頭伸展。形勢險要,為越南軍事要地和海上門戶。
峴港於1997年單列為中央直轄市,面積1256平方千米,人口84萬,位於越南中部,瀕臨南海,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海港。港闊水深,形勢險要。
芹苴於2003年單列為中央直轄市,在後江省南面,是湄公河三角洲上最大的城市,下轄4郡4縣,面積1390平方千米,人口195萬。離胡志明市約160公里。是南部湄公河三角洲農產品集散地和輕工業基地。
下龍是廣寧省省會,瀕臨吵棗北部灣,人口25萬,是全國最大的煤礦基地,原煤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三,著名的風景區下龍灣就在附近,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順化為承天-順化省(賓士天省)省會,人口36萬,越南古都,市郊有王陵等名勝古跡,以象牙手工業著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