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江西人到越南怎麼去

江西人到越南怎麼去

發布時間:2025-01-18 04:28:44

Ⅰ 客家人為什麼叫客家人

關於客家人的來源,一般認為是由北方人南遷而來。 歷史 上「五胡亂中華」、「安史之亂」等戰亂讓許多平民百姓流離失所,一部分難民逃離到南方,所以客家人一般分布在江西、福建、廣東、台灣等地。當然,現在客家人在海外也多有分布。

客家人說白了就是「外人」的意思,因為只有土著才是自己人,所以他們到達南方以後,過得非常謹慎。比如著名的福建土樓就是客家人的傑作,土樓可以住人,也可以當防禦的城堡,這正體現了他們在作為外來人的艱難處境。

客家人處於不斷的遷移之中,有時候難免妻離子散,所以他們的祖宗觀念特別強,注重家族制度,家譜記載的特別詳細並且保存較好。比如江西姓張的客家人和福建姓張的客家人,通過族譜可以聯系起來,有可能祖上是一家,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南方某地家族宴擺幾百桌的情況。

客家人由於生活處境艱難,他們很勤勞,也敢於創新,因而他們思維敏捷,在商業、政治、文化領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功。比如革命先驅孫中山、泰國總理英拉、新加坡領導人李光耀及李顯龍等等,這些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的方言很難聽懂,但據研究,客家方言正是中國古代的官話,客家人將中原官話帶到南方,並且一直傳承至今,所以有些古詩詞用客家話讀起來韻律更加和諧。因此,客家方言也為古代漢語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幫助。

總之,客家人是由於 歷史 原因而產生的一群人,不管走到那裡,他們都是華夏子孫。

客家人,稱「客家」的 歷史 並不長,大約始於清代。

客家人,是強悍而傳統的,具有相當強的遷徙李,但相對於客家人聚居地-閩粵贛邊區周邊各民系,客家人實在太「年輕」,這種性格很容易顯得格格不入。
一,客家人的聚居地:「四面楚歌」
客家人的北邊,是號稱「江南好地方」的江右人士(江西人),最早溯源至漢代;其東邊是衣冠南渡的八閩子弟,始於晉,成於唐;其南邊則是「海濱鄒魯」的潮州人,始建於秦漢,開化於唐,盛於宋;而其西邊是廣袤的山地,西偏南則是秦漢一脈相承的嶺南。

這強大的四鄰,在千百年的演變過程,一直堅守著漢文化南漸的任務,也自我渲染「中原文化分支」的色彩。

本來四個分支在自我發展過程中,因有閩粵贛山區作為緩沖,也算自得其樂,一直是相處融洽,但不知從何時起,閩粵贛出現了這么一批新新人類,誰也不知道他們來自哪裡,是什麼屬性。
二,攪局者:閩粵贛邊區開始出現混亂
江右人在古代科舉文化最昌盛,文人名士輩出,他們有著廣袤的私有土地和數不盡的錢財,在封建剝削之下,無數佃戶只好鋌而走險走入大山進入贛南自行謀生,加上因戰爭及躲避賦稅輾轉而來的流民,這些人成了當時贛南的「客戶」,他們沒有戶籍,沒有科考的名額,只好躲在深山老林里自求多福、自生自滅。

因此贛州成了客家人的搖籃和最初始的庇護之所,這段時期大約在南宋以前。

隨著南宋的節節敗退,贛南的客戶開始跨過武夷山脈,進入福建最西南的汀州,這里有汀江沖刷之下產生的山區平原,足夠更多的人口定居,久而久之,汀州開始聚集人口,並開始有了昌盛之像。

汀州的人口增長,最先受到沖擊的是與之相鄰的漳州閩南人,這過程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汀州客戶對漳州百姓的騷擾和侵蝕。

在漳州人的印象中,他們的祖先正是因為閩粵贛蠻獠囂亂而從中原南下的河洛人,在口耳相傳之下,他們對閩粵贛邊區的印象仍停留在「蠻獠」、「畲人」、「畲客」的初始狀態,於是他們將這些名諱也記錄在平時的往來之中。

特別是,在南宋以前,住在山區的畲客是一群擅長刀耕火種、不需繳納稅賦的外族,想當然的,漳州人會把這些客戶流民也當做同一類對待。

足以佐證的是,在南宋末年,這些畲客還協助南宋官軍一起對抗元兵,兵敗後又返回山區避居。

或許閩南人太過於強悍,一直東向的汀州客戶開始轉移方向,向南進發,最先到達的是潮州下屬的山區縣,也就是梅縣,又過了許久,潮州北邊的縣幾乎都被客戶攻陷,於是朝廷順勢在其地設立嘉應州,從而使客家的先人有了幸福美好未來的根據地。
三,客家人的擴張之術
不得不說,客家先人真的是添丁有術,人口的爆發一方面來自源源不斷的中原流民和客戶,另一方面因閩南和潮汕傳入的高產作物如番薯,使得山區人口繁衍需要的口糧問題得以解決。

於是,擅長遷徙的客家先人,以嘉應州為基地,不斷向西、向南繼續擴張,很快的,潮汕與閩南交界的饒平,潮汕與廣府交界的海陸豐地區,以及廣府傳統地盤珠江兩岸都聚集了許多以「打工」為職業的客戶,他們的人口增長快的驚人,終於,與廣府人起了沖突,爆發了大規模的「土客械鬥」。

而此時的「客」仍然還不算是客家,應該還是沿襲宋代的「客戶」概念,及客居之角色,但最終由廣府人賦予了客家人「客家」的名號,這種名稱最終為所有客家人所接受。

這次沖突,最終以客家人失敗告終,其結果,使得客居珠江兩岸的大量客家人退守粵北或繼續西進進入廣西和四川,甚至直接改向下南洋,從而掀起了客家千里遷徙的又一大幕。

在此過程中,客家的有識之士,如羅香林,為客家人的正名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以至於時至今日,但凡談起漢族,大家都會想到「客家人」;與之同類的場景,如果發生在明清以前,那麼客家人必然多以「蠻獠」視之。
四,客家人的本質
客家人,之所以稱作「客家」,確實與其幾百年來反復的遷徙有關,居無定所,與「客」最為接近。

而之所以為客,在於周邊的鄰居都是成熟的民系,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當格格不入的新人遷來而自辟途徑意欲形成方言島或文化島時,必然會引起當地人的反感,以至於發生沖突。

至於客家人,到底是什麼成份?是否是少數民族,這應該沒有太大的爭議。

強大者如客家人,其向外擴張的能力實在是了得,周邊的民系,潮汕大約有近半被客家化,而閩南漳州山區也有部分鄉鎮轉化為客家人,至於廣府,其珠江東岸和粵北更是清一色的客家。

從中我們也可以推測盡管閩粵贛有著大量的畲族人口,但在客家人的逼迫下,畲族人要麼被同化,要麼遷徙,於是,我們看到閩粵贛邊區的畲族後裔變成了客家人,講著客家話,有的有幸在解放後恢復畲族身份,有的只好繼續同化而不自知。

幾乎於客家擴張的同時,閩粵贛的一支畲族東遷至閩東和浙南,他們便是畲族中的倖存吧。

因此看,客家人仍是以南宋後中原人為主體,以失地百姓和躲避戰亂的流民為主要構成,堅守著漢人的傳統,又不願意拋棄祖宗之言和風俗習慣,但又融入了畲族人部分特色的一個群體,故而與早來的中原人後裔顯得格格不入,故而被稱為「客家」。

...........................................

文/圭海四記

其次,說一下客家人的來歷。客家人是漢族族群在各個 歷史 階段遷移而形成的眾多族群分支之一。隨著秦代攻略嶺南,晉末的五胡亂華,北宋靖康之難,先後有大量的漢人或遷移或逃難從中原的河南,山西,山東等地來到兩廣,閩粵,兩湖等定居。到了南宋,官府分戶籍為主籍、客籍,移民入籍的為客籍人。中原遷移來人也就自稱客家人,取人在他鄉為異客之意,這也是「客家人」這個稱呼的來源吧。其後客家人由於戰亂又經歷的幾次遷移,形成現在的分布格局。

客家人據統計全球有8000萬人,我國就有5000多萬,廣東就分布了2500萬人(數據來源網路),客家人勤勞,靈活,適應性強,旅居僑居海外80多個國家,在世界各地都生活的很好。 歷經千年的遷移,客家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既保留的大量中原文化的傳統,又吸收了地域和百越民族的文化特徵。圍樓,圍龍樓,客家土樓都是著名的民俗建築。客家文化既是漢族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國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說一點,客家人來自當時經濟 科技 發達的北方中原地區,有些貴族為避禍或逃難,舉家搬遷,帶來了各行各業的工匠,藝人,客觀上傳播先進的製造,農耕技術和思想,促進了南方百越地區文明發展,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鮮活史證之一。

個人對客家人的認識就這些,寫出來供大家指正參考。

客家人就是一方獨特文化體系的人群。客家人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特別是飲食習慣、語言文化、經濟狀況,國內以粵、客獨占風騷!客家人熱情大方、文化修養普遍較高;客家人地廣人傑,遍布廣東、廣西、江西多省地;客家菜與粵菜同盤同味,眾所周知:吃在廣東。我,就是客家人……

客家人為什麼叫客家人?首先說說客家人由來。

在秦時始皇帝派趙陀等眾多秦人征服百越之地,就算秦亡也不可歸,趙陀後來成立南越到漢朝才歸降,而眾多秦兵之中就已經帶去一些客家人進入嶺南地區,加上始皇帝大興土木,很多客家先祖被派去砍木材,真正客家人第一次大規模遷移是在五胡亂華時期,衣冠南渡者就是客家人,這些漢人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化,根據當地地勢建立了客家民居,聚族而居抵禦外族,第二次遷移是安史之亂到唐滅宋起時期,第三次遷移是涯山之戰再無華夏,客家人至此完成了中原的全部遷移,此時已經有客家人文天祥等英雄奮起抵抗外族了,第四次遷移是明末清初此時南遷客家人穩定發展族群壯大開始遷往沿海和四川等地也有回遷現象總之就是在嶺南地區打轉轉。歷代科舉考試客家人因為不是本地戶籍,有一個特殊的考試名額稱客籍,而客家人是客籍人對自己的自稱,即在外鄉為客,「 篳路桃弧展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 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 」黃遵憲曾這樣描述客家人。第五次大遷移是晚清由80%的客家人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覆滅,很多客家人怕受滅族之災,大批遷移海外,奠定了客家人分布全球的基礎。遷至海外客家人以HAKKA自稱在英語表達中這一詞代表客家人,客家文化。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我們是漢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民系,我們從來沒有忘記自己來自哪裡,河洛音至今猶存,客家人不是一個地區的代表,他是全球一億八千多萬客家人的自稱,客家文化不僅僅屬於客家人,他是研究漢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客家建築不僅僅是客家人抵禦外族之用,他還是中國四大結構古建築之一

客家傳統服飾,是客家人把漢服做的改良,沒有長袍,長衫那麼束縛,與明朝遺民穿青人的服飾很接近。有人說客家人是與瑤族苗族畲族漢化的後代,這點新中國成立後來講不可否認,客家人以前與苗瑤並不融合,只有少部分畲族與客家人有融合,而且是畲族被我們客家人漢化,畲族歷經唐宋元明四朝滅族之災幾百萬畲族人滅得所剩無幾,剩下的畲族人想要活只能與客家人融合舍棄畲族文化,現在客家地區的畲族人會講畲語的少之又少基本漢化了。客家話作為古音與廣府話一樣用來讀詩很押韻

大家用普通話試著念一下,這首詩是不是不押韻?但是用客家話念「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字,讀「峽」,正好與二.四句末的「家」和「花」押韻,在古音中「斜」也是讀「峽」,跟客家話正好相同。

這是我先祖張氏子壽公所寫的詩,客家話來讀更有韻味。

西江夜行

唐代:張九齡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

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這就是我對客家的部分表達。

客家人不是民族概念,也不是地域概念,而是漢民族內部的族群分支之一:目前全球約有八千萬客家人。其中約五千萬人分布在中國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等19個省的 180多個市縣,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佔到廣東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廣東的三大方言就是粵語、潮汕語和客家話。約600萬人分布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約1500萬人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越南、美國、秘魯、模里西斯等80餘個國家和地區,客家語也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惠州、梅州、深圳、贛州、龍岩、河源、韶關、賀州、沙巴州、新竹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城市,梅州、惠州、贛州、汀州被譽為「客家四州」。

客家人說白了就是「外人」的意思,是相對於原住居民而言。嚴格意義上而言:廣東的的幾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嶺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諸族而最終形成的客家民系並不比廣東其他民系形成的時間晚。因為客家語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後吸收了一些土著語言,但其主體仍是中古雅韻。最早遷徙來到廣東的客家人是秦始皇南征百越時的秦軍後裔,這些人和當地百越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了廣東的客家民系。此後陸陸續續有中原百姓不斷遷徙到南方,融合到客家人族群中。

西晉因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而亡:中原大地成為五胡部族角逐的戰場,大量農田荒廢,漢人被擄掠為奴。長年的戰亂使中原百姓生活困頓,人吃人的現象開始涌現,為了生存一些不堪壓迫的中原百姓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陽,沿漢水入長江向東遷往湖北、安徽、江蘇一帶;向南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梅州的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這時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唐朝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加之中原地區連年災荒,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終於激起黃巢起義。黃巢起義轉戰大半個中國,惟有贛南、閩西南和粵東北受戰亂影響較小,於是又有大量中原百姓由九江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粵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次南遷延續到唐以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公元1126年北宋東京汴梁被金軍攻破,宋高宗趙構南渡,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金兵進入中原後又有大量中原百姓渡江南下。再後來蒙古滅金,後又與宋開戰,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在抗元過程中不少客家子弟投身行伍隨軍轉戰,也有一部分客家人為躲避戰亂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明末清初有的客家義士追隨鄭成功反清遷居台灣,有的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與此同時由於從美洲傳入的甘肅、土豆等高產作物最先在南方沿海登陸,這使當地的人口開始膨脹: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人口大增,而當地山多田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銳。而當時的四川地區在經歷明末清初的戰亂後幾乎出現人口大規模滅絕的現象,朝廷希望向四川移民以解決人地矛盾,於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由於 歷史 上這次湖廣填四川的巨大影響,時至今日四川的客家子弟中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每一個四川客家子弟的手腕上都有當年祖先入川時被繩索捆綁過的痕跡。

但明末清初的這次人口遷徙並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嶺南地區的人地矛盾問題,到清中期客家子弟和當地原住居民之間時不時會為爭奪田地、水源發生械鬥,時人稱之為來土之爭——來者遠來之人也既是指的客家人,土者土著原生之民也。天平天國運動興起後利用當時人地矛盾尖銳的現實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轉戰南方十餘年。天平天國失敗後這些客家人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去謀生。

除了在國內的遷徙之外,自宋代起就不斷有客家先民為躲避戰亂移居海外。《水滸後傳》記載道:阮小七、李俊等人後來下南洋自立為王,雖是小說家之言,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先民移居海外的經歷。南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宋將張世傑兵敗崖山,左丞相陸秀夫(江蘇鹽城人)負幼帝蹈海而亡;其幼子陸自立(號復宋)和其他南宋遺民乘番舶外逃至南洋爪哇島。陸自立被推舉為首領,自立爪哇順塔國。此後華人陸續在東南亞地區建立渤泥國、「飛龍」國、納土納島國、馬來吳氏王國、暹羅吞武里王朝、蘭芳共和國、戴燕王國等,在東南亞經商定居者也大有人在。這其中有大量的客家子弟陸續通過海路和陸路向海外遷徙:海路由廈門、汕頭、廣州、海口、虎門、香港和台山赤溪的凼家沖等港口出發,乘船冒險到達南洋各地。陸路通過廣西、雲南邊境進入緬甸、越南等地。其中包括宋末抗元、清初「反清復明」、清末太平天國運動和孫中山早期領導的各次武裝起義失敗後逃亡海外的志士,以及相當數量的破產農民和城市貧民,他們或自駕帆船,或被擄掠、誘騙、招雇為「契約華工」到南洋等地從事苦役。20世紀中葉以來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國向歐美等國乃至世界各地再行遷移。現在客家後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所謂「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是最純正的漢人,不是少數民族,客家話是活的文言文,很多古漢語依然在日常語句中出現。在我們客家的古墳上都有能證明我們是漢人的一排字(碑上),幾百年前的也一樣,尤其開頭兩字"中華",男性的一般是"中華大德望xxx。。。。之墓";女的是"中華大懿德xxx之墓"都說明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是漢人。

客家人,或稱客家人、客家族群、客家民系,在四川稱為土廣東人,是嶺南漢族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的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清初梅州人外遷珠三角,被廣府人稱客家,遷廣西,稱來人,遷江西,被稱棚民,後改客籍人,至今江西等地稱客家人為客籍人,客家人是太平天國運動與紅色蘇維埃革命的主力。為建立各個民族平等的新中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說和客家混血說。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共同體,是南遷漢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後產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後,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之都」為嘉應州。

迄今為止,對哪裡是「純客家住地」,哪裡是「非純客家住地」,事實上並無公認的確切的界定標准,只能相對而言。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一書中,在廣泛研究的基礎上,對國內客家人的分布區域作了大致劃分。國內客家人主要聚居在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台灣等地,其中純客家縣有33個,非純客家縣有144個。在國外,客家人的分布就更為廣泛,所謂「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僑,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簡單的說,客家人就是北民因戰亂南遷至贛閩粵三省交界的地方(由贛入閩再入粵),在和本地人日益交融中形成的有自己獨特文化的一個漢族民系。所以,客家人是漢族,而不是少數民族。客家人這個詞出現的比較晚,在客家這個民系形成的時候,並不叫客家。因此,有些人對客家這個稱呼不是很認同。客家人的大本營就在贛閩粵三省交界的地區,以及廣東的西部、廣西、四川、海外。

所謂「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漢族,歷經五次的大規模南遷,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它是中華漢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個支糸

簡單的說,客家人就是北方漢族人民因戰亂南遷至贛閩粵三省交界的地方(由贛入閩再入粵),在和本地人日益交融中形成的有自己獨特文化的一個漢族民系

所以,客家人是漢族,不是少數民族

「客家人」這個詞彙出現得比較晚,在客家人這個民系形成的時候,並不叫客家人,因此有些人對「客家」這個稱呼不是很認同

客家人的大本營就是在贛閩粵三省交界的地區,以及廣東的西部、廣西、四川、海外

在客家文化的孕育、成長及向外播遷中,客家文化內部也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整合,並在其整合的過程中,不斷地吸取周邊文化的營養,來不斷地發展與壯大自己

所以,客家文化與中國其它文化一樣,也是不斷發展的文化

隨著 社會 的進步,客家文化中過去為適應自身生存發展需要,而形成的一些意識或習慣,如小農經濟意識、小團體主義及與之有關的生活習慣等,在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今天,也許會顯得有些陳舊,有些不符合時宜

所以今天的他們應該跳出客家圈,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正確地認識與估量客家文化,以發揚客家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勇敢拋棄其中不合時宜的因素

羅香林先生是客家學的奠基人。依據羅先生的理論, 客家人是漢族的一個支系(也即書中的「民系」概念),就像宗族會分成若干房支一樣,漢族有很多支系,如南系和北系,而南系在唐末又分有越海系、湘贛系、南漢系(兩廣本地人,也稱廣府系)、閩海系(亦稱福老系)、閩贛系(即客家系)等幾支。所以,依據羅先生的理論,客家並非少數民族,而是漢族人的一部分 。這一結論在此後雖有爭論(如房學嘉認為客家人主體族源是越人,見其著作《客家源流探奧》),但基本成為學術界的共識。而上海復旦大學李輝等從遺傳學的角度, 對福建長汀的 148 個客家男子做了遺傳分析,其結果顯示,客家人父系遺傳的 Y染色體與中原漢族最近 ,混合分析發現, 客家人數據結構中漢族結構占 80.2% ,類畲族結構 13%,類侗族結構 6.8%。結果也進一步佐證了客家人的主體來源是漢族。

參考文獻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

周運中:《客家人由來新考》

李輝、潘悟雲等《客家人起源的遺傳學分析》

Ⅱ 去越南怎麼辦護照

居民首次申領護照需本人持有效身份證、戶口薄、3張2寸白底照片到戶籍所在地的出入境管理局辦理!10個工作日辦結!工本費是200元!另外護照必須在戶籍所在地的出入境管理局辦理,不可以異地辦理! 辦理到護照以後你就可以到越南駐華的公使館申請越南簽證!

Ⅲ 越南老表是什麼意思老表是什麼意思

關於越南老表是什麼意思,老表是什麼意思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今天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老表,老表一詞主要指江西人對同省老鄉的稱呼,表示親昵。
2、亦作「老表」。
3、江西老表也成為外省人對江西人的一種較親切的稱呼。
4、此外,有些明清以來至近代江西向外省的移民,也保持了「老表」的稱謂,如湖南、閩北等地。
5、「江西老表」一詞的起源,沒有公認的看法,有多種說法:       元末明初之際,湖南湘東許多地區因戰亂而一片荒蕪,大批江西人遷入湖南。
6、而這些遷入湖南的江西人後代回到江西祭掃祖陵時,喜以老表稱呼當地的江西族人,意為表兄堂親。
7、此即江西填湖廣的相關傳說,也是關於老表一詞起源最為流行的說法。
8、       朱元璋未當皇帝時遇難獲救,為了報答當年江西人的恩情,許諾若得天下,江西人遇事可以老表名義直接找他。
9、        源於贛南客家地區,從粵東遷來的廣東人稱當地人為「老表」(因為兩地人同是客家人),後來流傳到江西全境,成為「老鄉」的別稱。
10、        江西自古盛行道教和風水之術,附近省份的人看風水喜歡請江西的風水先生,作為風水術士,表盤是必帶之物,外省人便以老表稱呼這些江西風水師。
11、久而久之,也就用來稱呼所有江西人。
12、        據考,「表」在舊時多指木,如《宣公十二年》:「明日,以表屍之,皆重獲在木下。
13、」杜註:「表,所指木。
14、」而清江吳城遺址發掘清理出商代紅土祭壇「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柱洞上百個,多成行排列或間有錯疊。
15、」這顯然是江淮流域及江南展延區東夷族群原始崇拜物教圖騰表柱信仰。
16、在商中期到戰國末「老表」就有文字記載。
17、於是便有說法說「老表」本是圖騰表柱的土俗語,是圖騰印象在江西族群中的記憶殘留。
18、         歷史考證的東西,能夠理解並接受的人並不多。
19、老百姓們更傾向於按今天的思維方式,把「老表」理解為姑表親。
20、但究竟是江西省的表親呢,還是江西與相鄰省份的表親關系呢,這在傳說中。
21、        「老表」的稱謂是江西客家人為著適應陌生的生存環境而自發倡起的。
22、秦漢以來,中原漢人或被貶,或駐扎,或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舉族南遷,大都定居於關山重重阻隔的閩、粵、贛山區。
23、土著人自詡為「坐地虎」,稱客家人(即中原漢人)為「過山虎」。
24、土客相爭,奪田奪山,兩虎相頭甚為激烈。
25、而彼此不同籍、不同姓、不同宗的客家人,便睿智地用「老表」這種似親非親、似故非故的稱呼來加強與其他客家人的感情,以達到攜手團結、同舟共濟、患難相依的目的。
26、久而久之,「老表」便約定俗成,成了江西客家人之間聯誼,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親切稱謂。
27、          另一種說法也關乎遷徙,卻不是遷入江西,而是遷出江西,「老表」則是周邊省份賦予江西始祖的昵稱。
28、歷史原因恐怕在於江西納入全國政治版圖不算很早,但仍以農業為主,因人口過早飽和,江西人大都為稼穡耕墾奔走四方,多在窮鄉僻壤之間。
29、福建人覺得只有他們才能叫江西人「老表」;廣東人也認為自己和江西人有著姑表親緣;湖北則有傳說,是當年湖北人曾被殺戮一空,後來是靠著江西的三兄弟遷徙過來,才得以傳承,至今仍有地方存有紀念這三兄弟的祠堂;更多的還得數湖南人,在鄒華亨先生的《湖南家譜簡》中這樣陳述道:「遷湘始祖多來自江西。
30、現所見湖南家譜中,在縷述世系源流時,有60 %以上的家譜都稱始遷祖在宋元明之際來自江西,特別是元末明初從江西吉安府泰和、廬陵、吉水,南昌府的豐城、南昌諸縣。
31、          元末明初的連年的戰禍和兵燹,使湖南大部分地區田園荒蕪,廬舍成為廢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
32、隨後,蘇、浙、皖、閩、贛人,特別是江西人大批涌進湖南……民謠便傳出『江西填湖廣』的說法。
33、現在,湖南人一講江西人,多稱江西老表,筆者茫然不知何意,鑒於湖南人的祖先多來自江西的歷史淵源,姑妄釋之:表,有表親之意,指父親姊妹和母親兄弟姊妹所生的孩子都稱表親;老,祖宗之謂也。
34、『老表』即祖宗的表親,『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兩省人的祖宗存在表親關系,是湖南人對江西人的一種昵稱。
35、」         另外         還有雲南老表包括臨滄地區、楚雄、昆明等地,一般對比較熟識的男性朋友即稱「老表」、「阿表」、「阿表哥」;對比較熟識的女性朋友則稱「阿表妹」;特別是臨滄地區、楚雄州的彝族同胞,在火把節時,若你參與他們的打歌、丟包等活動時即便彼此不熟識,你也會被親切稱呼「阿表哥」或「阿表妹」。
36、該稱呼在本地只為口頭語,書面上一般不用。
37、        昆明老表昆明市區本地人對衣冠不整邋遢以口音為異地口音的男性稱呼。
38、         表親         一、父親的姐妹的子女與自己之間、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與自己之間互稱「老表」,意即:表 兄弟姐妹關系。
39、多用於中國北部地區,淮河一帶對表親的稱謂,多稱呼為老表。
40、(同父親的兄弟的子女同自己間互稱 『堂 兄(弟/姐/妹)』。
41、)         二、指祖輩的「姑舅表兄弟姊妹,和姨表兄弟姊妹」,孫輩們都稱呼他們為「老表」。
42、堂兄弟姐妹,一般都指伯父和叔父的孩子們。
43、多見於我國北方地區。
44、        回族話也有叫老表的回民待人均十分和藹親切,平時回族見面閑聊常互稱老表。
45、回族所說老表源於回族族內通婚甚至旁系表親間締結的傳統。
46、常言江西人喜好互稱老表,回族也有這個風俗習慣。
47、老表這一傳統稱謂反映出了回族之間的親情關系。
48、仔細研究了這個問題。
49、對於漢族人來說,所謂「表親」,就是指「由聯姻而結成的異姓兄弟姊妹」,一般來說來自於姑、姨、舅方面的親戚,第二代會互稱表親,例如:男方和女方結婚後,男方的女兒和她舅舅的兒子,就是表兄妹關系,這是舅表親,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姑、姨方。
50、 老表,是江西人對同省老鄉的稱呼,帶有一定的親昵性。
51、江西老表也成為外省人對江西人的一種較親切的稱呼。
52、此外,有些近代江西向外省的移民,也保持了「老表」的稱謂,如閩北等地是表兄弟的意思原指表兄弟,泛指老百姓湖南話,老表就是老鄉就是表弟或者表哥的意思。

閱讀全文

與江西人到越南怎麼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超能力有哪些 瀏覽:868
義大利新葯有哪些 瀏覽:821
印尼哪裡買單方精油 瀏覽:979
如何在中國知網查詢自己的課題 瀏覽:58
中國航天員怎麼樣了 瀏覽:782
現在英國是什麼時期 瀏覽:950
印度軍銜怎麼來的 瀏覽:849
越南孕婦吃燕窩飲品有什麼功效 瀏覽:651
英國本科留學累到什麼程度 瀏覽:998
什麼是印尼標准大蒜 瀏覽:274
印度為什麼要發明咖喱 瀏覽:978
印尼號碼怎麼打回中國 瀏覽:959
中國移動營業廳怎麼綁定汽車違章 瀏覽:416
義大利有哪些出名的建築 瀏覽:504
義大利華莎馳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390
英國政府為什麼不戴口罩 瀏覽:244
中國有多少個趙華梅 瀏覽:525
伊朗的mc是多少 瀏覽:289
出國越南工作必備什麼 瀏覽:540
越南邊境有什麼好玩的度假山莊 瀏覽: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