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越自衛反擊戰為什麼不動用空軍
對越自衛反擊戰是指於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之間的戰爭。在這場被外界普遍理解為「懲罰性」作戰的邊境局部作戰中,中國空軍並未與越南空軍發生任何空中交鋒,中國空軍也未參加對地火力突擊和支援行動。
總體來說,當時的中國空軍進攻能力相當的弱,打出去帶來的麻煩恐怕要大於其發揮的作用。盡管因為國際政治的原因在1979年的時候中國空軍沒有參戰,但確實發揮了很大的震懾作用,最終帶來了勝利。
2. 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用的殺傷效果最佳、作用最大武器有哪些
對越自衛反擊戰前,中國正處在前有狼後有虎的艱難時刻,正面,一窩目露凶光的白眼狼不斷發起攻擊,身後,飢餓的猛虎正盯著中國的後頸,隨時會發起進攻,右側,還有一窩豺狗伺機而動。這是一場曠古危機,如何化解,年過古稀的鄧小平所面臨的精神壓力,是一般人永遠無法想像的。
經過深思熟慮,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班子決定,必須打疼眼前的白眼狼,才能讓身後猛虎知難而退,才能讓伺機而動的豺狗閉嘴,否則,他們就會得寸進尺,後患無窮。
那個年代,我們已經別無選擇,必須搬出所有家當,打一場有限度的戰爭。
戰前,中國軍隊已經有17年沒打過團營級的大仗, 大軍如何抵禦北方鋼鐵洪流的入侵,捍衛北方平原工業基地的安全,如何深入亞熱帶山嶽叢林懲罰一群熟悉地形、作戰經驗豐富的頑敵。這些,都是時代性難題。
好在我們當時積累了一些家當,擁有很多鎮國利器,所以,全國人民得以萬眾一心,可以挺著胸膛藐視敵人,可以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拿起武器,痛擊敵人。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殺傷效果最佳、作用最大的,莫過於以下武器:
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堪稱是近戰利器,既可以用於主動進攻,也可以用於被動防禦戰。這是美國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的仿製品,在構造、殺傷原理、殺傷力等方面,與美國貨大同小異。
這種地雷的外觀就像拱橋的模型, 長度為21.6cm、厚度約為35cm、高度約為86cm、重量約為1600克。 呈軍綠色外觀,與綠色植被融為一體,很難在遠距離上用肉眼分辨出來。
這種地雷爆炸時, 弧形面可產生超過700枚破片,在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正面殺傷范圍可達100米、背面10米內仍具有一定的殺傷力、殺傷角度為60度到120度。可通過拉發、伴發、壓發或者電控引爆,還可以設置延時引爆。
在防禦戰過程中,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能夠彌補人力不足的問題。在進攻過程中,同樣可利用我國獨有的延時引信,將其設置成一枚威力巨大的延時炸彈,引爆時間為5到8秒。不過,在1979年2月到3月期間,中國定向地雷的威力基本上都被其他武器搶了風頭。
真正讓世人認識到中國定向地雷威力的,是邊疆保衛戰期間的 「老山412高地防禦戰」 。1984年7月12日,越軍動用六個步兵團的兵力,對駐守老山地區的一個中國步兵團進行反撲。其中,駐守老山那拉142高地的中國軍隊,只有1個加強班,兵力為15人。
越軍為了拿下142高地,再以此為跳板,攻上松毛嶺,於12日凌晨4點多鍾,動用一個加強連的兵力,在炮火的掩護下,兵分三路,開始向142高地發起沖鋒。
142高地位於老山防線的突出部,後路被越軍曲射炮火攔截,中國軍隊難以派步兵前來支援,只能通過遠程火力壓制敵軍的方式進行間接支援。敵我懸殊太大,而且越軍是不要命的沖鋒,面對這種情況,帶班作戰的排長李海欣充分發揮出了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的威力。
李海欣和14名戰士在陣地前方布設了一些定向地雷,形成了兩道地雷防線,當第一梯隊的越軍進入第一道地雷防線時,戰士們同時引爆地雷,地雷爆炸時,如同一個排的戰士站在環形防禦工事里同時使用霰彈槍開火一般,瞬間就重創越軍第一攻擊梯隊。越軍第二梯隊發起進攻時,同樣被地雷陣給重創。
越軍用人海戰術撕開412高地的地雷防線後,緊接著就是受到中國炮火和近射程槍械的雙重打擊。在戰斗危急時刻,排長李海欣再次使用定向地雷消滅突入陣地的越軍。
此戰,排長李海欣和5名戰士壯烈犧牲,剩下9名戰士受到不同程度的傷。但取得了擊退越軍9次沖鋒,斃敵104人,保住了陣地的重大戰果。戰後,中央軍委將412高地命名為「李海欣高地」。
高射機槍原本是防空武器,但在缺乏中射程反步兵武器的情況下,這種防空武器經常被當作反步兵機槍使用。在越南內戰期間,越北軍隊就經常使用高射機槍平射的方式進行作戰。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期間,中越兩國軍隊都裝備了大量的各型號的高射機槍。但中國軍隊善於總結經驗,善於創新,所以,在交戰過程中,中國軍隊的高射機槍更有優勢。
58式雙管14.5毫米高射機槍可謂是中國軍隊中射程火力中的利器。這種武器於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由2根口徑為14.5毫米的槍管構成,採用彈鏈供彈,射速為每分鍾300發子彈,平射時,有效射程為1000米。使用的子彈通常為普通燃燒彈、穿甲燃燒彈、瞬間爆炸燃燒彈等。
戰時,越軍為了彌補越北防線兵力不足的問題,也常在許多高地陣地上布設高射機槍陣地,企圖憑借堅固的工事,以少勝多,控制一些主要通道。如,發生於1979年2月19日的同登攻堅戰中,中越兩國軍隊就動用了大量的高射機槍。
同登是越南諒山正北方向的咽喉要地,越軍在這里下了血本,其中,第一道防線是位於同登鎮區西南側平頂山地區的鬼屯炮台陣地。這是法國殖民越南時期修建的永久工事,使用重型加榴炮也難以摧毀。
越軍在這個可以容納上千人的炮台里,投入了3門82式迫擊炮,12挺機槍,其中有3挺高射機槍。負責攻堅的中國第55軍163師489團3營7連在沖鋒過程中,連續3次被越軍猛烈的火力壓制在炮台前沿陣地數百米外的地方動彈不得,而且傷亡慘重。
情急之下,163師489團動用4挺58式雙管14.5毫米高射機槍,使用穿甲燃燒彈攻擊越軍派台外圍表面陣地,在正北方向吸引越軍火力,攻堅部隊才得以穿插到越軍火力薄弱的地方,佔領炮台外圍表面陣地。最後,採用火攻的方式,才端掉這個炮台,為主力部隊掃清了障礙。
58式雙管14.5毫米高射機槍若是使用穿甲燃燒彈,可以直接摧毀越軍一些水泥碉堡,為輕步兵提供了強大的火力支援。此外,這種機槍射程比普通步槍射程遠,在陣地攻防戰中,是最佳的攻防兩用利器。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投入了第65和第70高炮師,兵力約為2萬人,攜帶各類口徑高射炮近400門,以營為單位,協助出境執行作戰任務的各軍作戰。其中,65式37毫米雙管高射炮在作戰中表現最突出。
這種型號的高射炮於1965年定型並大量裝備部隊。這是手動武器,作戰時,需要6名戰士同時操作,可使用殺傷榴彈或穿甲彈。射速為每分鍾320發到360發,平射狀態有效射程950米,5發彈夾供彈,一次可裝彈10發;可實現360度轉向射擊。
使用這種型號的高射炮發射殺傷榴彈,既可以有效截殺敵軍步兵群、車輛,也可以快速清掃雷區,尤其是對付躲在密林、亂石堆的敵軍時,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殺傷效果。
1979年2月17日,第65高炮師623團2營跟隨第13軍37師參加了越南柳谷地區230高地攻堅戰,該營戰士使用65式37毫米雙管高射炮,先後摧毀了5個越軍暗堡,摧毀越軍3輛 汽車 ,為攻堅步兵掃除了主要的障礙。
尤其是在封鎖谷柳大橋過程中,一挺65式37毫米雙管高射炮有著一個60迫擊炮連的威力,使龜縮在柳谷市區的越軍潰兵無法從柳谷大橋逃向老街方向。
1981年5月,在扣林山收復戰中,第65高炮師616團2營充分發揮出了高射炮曲射和直射的威力,為14軍42師戰勝敵人奠定了基礎,也使越軍對中國軍隊的高射炮產生了巨大的恐懼。
中國74式火焰噴射器是我國通過仿製蘇聯LPO-50型火焰噴射器的基礎上,不斷改良,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攻堅利器。這種武器於1974年定型並批量裝備部隊;主要由3個燃料瓶、輸油管和自動點火噴射槍頭構成;有效射程約50米,重新裝填約4分鍾。
越南北部是典型的亞熱帶丘陵地區,山多地少,地勢北高南低,大部分山脈的比高在300米至500米之間。山峰地質可分為岩石山和土質山,大部分山峰都是上陡下緩,坡度在30度以上。
在遍地皆是的山峰中,分布著許多天然洞穴,這些洞穴無需人為改造,就可以當成防空防炮掩體使用,洞穴可容納數人到數十人不等。除此之外,越軍還會刻意在一些土質山體上挖出許多地下坑道。
越北地區的地表,植被繁茂,即便是一些湖泊水潭,也是水草遮蔽,山林終年常青、荊棘叢生,極不利於大部隊的行軍作戰。越軍則利用當地的地理條件,在中國軍隊必經之路上的一些山峰上構築防禦工事。
通常情況下,越軍會在高地上修築出兩層以上攻防兩用地道,地表上還會圍繞著山峰設置兩道以上環形防禦戰壕。若地表工事被摧毀,越軍躲在地下坑道裡面,仍可負隅頑抗。同時,越軍的高地陣地,通常不單獨設立,而是呈高地群存在。
在高地防禦圈內的山谷地帶,不論是開闊地還是溪流湖泊,越軍都會布設下密密麻麻的地雷陣、水雷陣、竹簽陣、竹簽陷阱、反坦克壕溝、鐵絲網等障礙。在陣地上,常設有輕重機槍、高射機槍、迫擊炮等重武器陣地,一些正規軍的陣地上還配有反坦克導彈。
中國軍隊在對付越軍的高地防禦圈過程中,大口徑加榴炮、火箭炮這些重型炮火,往往只能摧毀其地表工事,對其下地工事起不到有效殺傷或摧毀作用。迫擊炮、高射炮也很難對越軍的反斜面陣地構成威脅。即便是使用穿甲燃燒彈、穿甲高爆彈的高射機槍,也難以殺傷躲在地下工事里的越軍。
在此背景下,火焰噴射器就派上用場了。攻堅作戰時,中國軍隊會先使用炮火延伸射擊的方式,摧毀越軍地雷陣、竹簽陣、鐵絲網等障礙物,從荊棘叢生,雜草密不透風的地表開辟出一條道路,為攻堅步兵爭取時間。
然後,高射機槍、高射炮都使用穿甲彈,全力壓制越軍火力。攻堅步兵再背上火焰噴射器、火箭筒、無後坐力炮這些攻堅利器,迅速攻上越軍地表陣地,最後封堵洞口,若越軍負隅頑抗,就用火焰噴射器燒死洞穴裡面的越軍。
在對越反擊戰中,中國軍隊裝備了大量的74式火焰噴射器。戰前,每一個中國步兵師都會有一個師直屬防化連,防化連下轄著一個噴火排;戰時,中國軍隊非常重視火焰噴射器的作用,所以,在大部分攻堅戰中,都會動用這種攻堅利器。
如,1979年3月2日,第50軍148師442團在攻打越南亭立縣那然412高地過程中,攻堅排就裝備了2具火焰噴射器,並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上述這些攻防兩用的武器,讓中國軍民有效將無法無天的越軍阻擋在國門之外,使得我們的改革開放工作得以順利實施。幾十年後的今天,再去回顧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不得不說,這是偉人鄧小平在艱難時刻中做出的英明決策。
參考資料:
[1]子睿:"闊劍"如雨——美國M18A1反步兵定向地雷[J]兵工 科技 2008(11):37-39
[2]秦延景:紅色天空"布彈網"——56式四聯、58式雙聯14.5mm高射機槍(下)[J]輕兵器2007(12):12-16
[3]程剛:出奇制勝的火焰噴射器[J]軍事文摘2018(12):20-23
3. 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空軍怎麼沒參加
主要原因是當時我們的空軍裝備太差而且還要防備當時的蘇聯.當時我們才有幾架殲-7啊?而且電子對抗設備能和蘇聯的想比嗎?(越南的防空主力是薩姆-2型防空導彈)越南的主力戰機是米格-21防空部隊又和美國人打了那麼多年我們當時空軍的殲-5/6難道比美國的F-4,B-52還厲害嗎?再者當時的中國是大陸軍主義占上風空軍只是一種昂貴的輔助兵種我們損失不起(1架飛機怎麼也的上百萬吧.夠買當時1個步兵營的裝備了)
4. 在我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為什麼沒有動用戰略導彈
都說了是自衛反擊戰,用得上戰略武器嗎?
當時因為北面的蘇聯大軍壓境,中國當時的主要壓力是在北方,對於南方的越南,只是調了部分主力搭配廣西,雲南軍區的兵力打的一場有限的自衛反擊戰,連空軍都沒用啊。
5. 對越自衛反擊戰為何未出動導彈
沒出動導彈都能碾壓越南
又何必出動導彈?
而且講道理,當時的中國,戰術導彈種類比較貧瘠
對越作戰耗時持有
天天打導彈,就算是美帝也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