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這是什麼動物(如下圖↓)
第1幅圖是一隻狐狸,我們可以看到狐狸的尖尖的鼻子,還有大大的尾巴,而且他的毛發的橙色,明顯就是一隻狐狸。
第2幅圖是一個穿山甲。穿山甲的特徵是非常明顯的,我們可以看到他身上披著一層甲片就像鎧甲一樣。
第3張照片是一隻螞蚱,螞蚱全身都是綠的,而且有兩個非常有勁的後腿,能夠蹦得非常的遠。
❷ 黑白相間打一字是什麼字
鬣狗簡介
斑鬣狗(學名:Crocuta crocuta),別稱斑點鬣狗,體長約為95-160厘米,尾長25-36厘米,體重40-86千克。雌性個體明顯大於雄性。它們的毛色呈土黃或棕黃色,並帶有褐色斑塊,鬃毛短或無。上額犬齒不發達,但下頜強大,能將90千克重的獵物拖走100米。斑鬣狗成群活動,每群約80隻左右,雌性個體在群體中占優勢。它們性兇猛,可以捕食斑馬、角馬和斑羚等大中型草食動物,可和獅群抗衡。進食和消化能力極強,一次能連皮帶骨吞食15千克的獵物。善奔跑,時速可達40-50公里,最高時速為60公里。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為產仔高峰期,妊娠期110天,每胎產2仔,雄性2歲、雌性3歲性成熟。斑鬣狗主要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廣大地區,生活在熱帶、亞熱帶草原和半荒漠地區,數量眾多。
斑葉蘭特徵斑葉蘭簡介
斑葉蘭(學名: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chb.f.),屬於地生類蘭花品種,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越南、泰國、朝鮮半島南部、日本、印度尼西亞,生於海拔500-2800米的山坡或溝谷闊葉林下。斑葉蘭的株高可達35厘米,莖直立,綠色。葉片具4-6枚,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8厘米,上面具白或黃白色不規則點狀斑紋,下面淡綠色,基部近圓或寬楔形;葉柄長0.4-1厘米。花莖直立,長10-28厘米,被長柔毛,具3-5枚鞘狀苞片;總狀花序具幾朵至20餘朵疏生近偏向一側的花;花苞片披針形,長約12毫米,寬4毫米。
病理性咖啡斑的特徵
病理性咖啡斑為淡褐色、棕褐色、或者暗褐色,大小不一,圓形、卵圓形、或者是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表面光滑。不同疾病中出現的咖啡斑可有不同特點,並伴隨其他異常表現。神經纖維瘤病患者的咖啡斑有超過六片直徑大於1.5厘米的咖啡斑。Watson綜合征的咖啡斑數目較多,且伴有腋部雀斑,智力低下以及肺動脈狹窄,是屬於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
斑葉蘭屬特徵斑葉蘭屬簡介
斑葉蘭屬(學名:Goodyera R.Br.),地生蘭花,全屬100多種。主要分布於北溫帶,向南可達東南亞、澳大利亞、墨西哥和非洲。中國產29種,全國均產之,以西南部和南部為多。斑葉蘭屬西方稱為:寶石蘭。蘭科,品種100餘種。形態特徵:株,根狀莖常伸長,莖狀,匍匐,具節,節上生根。莖,直立,具根狀莖。葉,葉常綠,稍肉質,具彩色斑紋,常具有天鵝絨和寶石般的光澤。花序頂生,具少數至多數花,總狀,罕有因花小、多而密似穗狀;花常較小或小,罕稍大,偏向一側或不偏向一側,倒置(唇瓣位於下方);萼片離生,近相似,背面常被毛,中尊片直立,凹陷,與較狹窄的花瓣粘合呈兜狀;側萼片直立或張開;花瓣較萼片薄,膜質;唇瓣圍繞蕊柱基部,不裂,無爪,基部凹陷呈囊狀,前部漸狹,先端多少向外彎曲,囊內常有毛。
川滇斑葉蘭特徵
川滇斑葉蘭(學名:Goodyera yunnanensis Schltr.),斑葉蘭屬,地生類蘭花品種。產於四川、雲南,產生長於海拔2600-3900米的林下或灌叢下。株高10-23厘米,根狀莖伸長,莖狀,匍匐,具節。莖粗壯,直立,直徑3-4毫米。基部具6-7枚較密生的葉,有時近呈蓮座狀。葉片橢圓形或披針狀橢圓形,長1.5-3.5厘米,寬0.7-1.5厘米,綠色,無白色斑紋,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具柄;葉柄長8-10毫米,下部擴大成抱莖的鞘。花莖粗壯,直立,長8-19厘米,被較密的腺狀長柔毛;總狀花序具多數、密集偏向一側的花,長3.5-10厘米,下部具3-9枚鞘狀苞片。
❸ 1000萬年前,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史前動物
曾經稱霸地球的史前巨獸,除了恐龍還有它們,誰復活都令人類頭疼!
1、巨猿:這是一屬已滅絕的猿,生活於約100萬至30萬年前的中國、印度及越南,與幾種人科在時間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紀錄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時高3米及重600公斤。這是巨大的、類似猩猩生活於地面的猿,很蔽型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他的重量估計超過200千克,這種靈長目長有巨大的臼齒,並有厚厚的琺琅層,高高的齒冠和矮牙尖。有時巨猿被翻譯為巨型猿人,但是巨猿不算作人類,所以說巨型猿人不合適(過去確實有書上將其列為猿人)。此屬在中國至少自下而上於50萬年前。最初(1935年)發現的化石為牙齒,其體積超過現代人牙齒約五倍左右。1955年以來,在中國廣西發現很多,到目前為止,計發現下頜骨三個和牙齒近千枚。巨猿是猿類進化系統上一個已絕滅的旁枝。巨猿可能就是金剛的原型,它們在外形上與現代猿較為類似,所不同的是,它們的體型更為碩大。巨猿是歷史上出現的肌肉最發達的猿,身高達到近10英尺(約合3.04米),體重超過1000磅(約合453公斤)。它們是現代猩猩的遠親,絕大多數相關繪畫作品均橘並首將這一因素考慮在內。
2、恐狼:與灰狼在北美洲一同生存了約十萬年。恐狼體型比現代的狼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和狼並存在世界上,直到一萬年前才滅絕。它的身體構造和現代的狼完全不同,身體更健壯結實,四肢比較細而且短,比較像鬣狗。它的下顎組織很大,使它有能力咬碎骨頭。它在食物鏈上的位置也和鬣狗類似,更大程度上是食腐者而不是獵手。恐狼約生活於一萬年前,與大部份其他的北美洲大型動物一同滅絕。在加利福尼亞的LaBrea瀝青坑中,發現的恐狼的骨骸遠比其他動物多的多,整整3800具,恐狼和現生狼的親緣關系圓數本來就很近,從復原圖上看不出太大差別的主要區別是恐狼的面顱比較粗短,顎骨更強勁,腦容量要低一些等等。
3、袋獅: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性動物,且是最大的肉食性有袋類。它可能在:森林、林地、灌叢帶及河谷等地進行獵食。袋獅的最親是草食性的袋熊及樹熊。它是所有已滅絕的哺乳動物中咬勁最強的,重100公斤的袋獅一咬可以媲美一頭重250公斤的獅子。它會獵食像雙門齒獸及巨型短面袋鼠等大型動物。它是有袋類中專門的獵食者,它的前肢極度強壯,有可收縮的爪,這都是有袋類中未曾有過的。它有鋒利的裂齒及強壯的顎肌,可以從獵物撕開一大片的肉。這些特徵綜合起來估計它有可能會攀樹,並保存獵物的腐肉。袋獅肩高75厘米,長1.5米。它們平均重101-130公斤,個別的可重達124-160公斤。它們的體型差不多像雌獅及小型老虎。
4、洞獅:也做歐洲洞獅,是獅子的祖先,是一種已滅絕的獅子種類。身體較現代的獅壯大,四肢粗壯,平均體長可達2.7米,尾長1.2米,體重350公斤。研究表明,洞獅就是獅子,擬獅也是獅子。在距今30萬到10萬年期間,洞獅的足跡遍布亞歐大陸北部和中部的草原和荒漠、半荒漠地區。現已滅絕。
5、魔鬼蛙:史前魔鬼蛙又叫魔鬼蟾蜍。生存時代是至今約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後期,21世紀初歐洲科學家挖掘一副40.6厘米長的該蛙化石,而科學家估算活著時候肛吻要有43—45公分!拉伸開全長超過1米。大概有9~10斤甚至更重。一些科學家指出,這不能說明這具化石是魔鬼蟾蜍中體型最大的,肯定有更大的存在!而現存的最大蛙類只有約3公斤重。該蛙有牙齒,其骨頭上的起伏則顯示它可能有某種骨質「甲胄(zhou)」。分布於白堊紀中後期的東非大陸和歐亞大陸地。
6、狗鱷:是一種古老的脊柱性爬行動物,在75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大部分滅絕。考古學家認為,鱷魚祖先的這種奔跑能力主要是用來逃避捕食者的追擊,同時也讓它們的某些物種得以存活下來而不至於滅絕。後因造山運動滅絕。
7、恐象:是象形長鼻目中已經絕種的一類,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雄性恐象一般肩高接近5m,估計體重超過15.6噸。上顎沒有獠牙,下顎有一對很大向下彎的獠牙。白齒的特徵是有2-3道簡單的橫向脊骨(齒脊),這是用來切割桿物的,而與這相對應的咬碎動作則是其它大多數更原始的長鼻目所共有的。恐象分布於亞洲、非洲及歐洲等地區。艾德麗安·梅約(AdrienneMayor)指在希臘發現的恐象化石解開了古代巨大生物的秘密。磨損的形式說明了下彎的獠牙用來掘根或剝去樹皮之用。在長鼻類進化歷史的早期,還分化出一類形態很特殊的旁支,這就是恐象(deinotherium)。和其他長鼻類一樣,恐象也有一段史料空白期。中新世它一開始出現便已相當特化,而且自此以後直至更新世期間它完全消失,形態上除體軀增高增大外,幾乎沒有變化。
8、巨豬:古生物中的巨豬並不是泛指「巨大的豬」,它特指一類生活在古近紀的動物。生活在古近紀,大約距今6500萬年,長相並不是巨大的豬,而是在較短的時間內體型發展到野牛這么大,故有「巨豬」之稱。它們出現於始新世中期,在漸新世時繁榮一時,便在中新世絕滅了。雖然體型龐大,但比起其他蹄類,巨豬的劣勢是腦量顯然小很多,腦子的體積居然和一隻橘子差不多。巨豬是主動獵食的動物,因為有足以壓碎骨頭的巨大牙齒。捕獵方法基本就是沖上去,然後咬一口。它們像推土機一樣掃盪自己能找到的任何食物,為自己碩大的身體尋找足夠多的能量。不會放棄任何補充動物蛋白的機會,無論是腐屍還是能捉到的弱小獵物。但研究者認為,它們是以吃植物為主的雜食動物!
9、板齒犀:(Elasmotherium)是一類已滅絕的巨大犀牛,肩高最高3.5米左右,體長最長可超過8米,體重最重超過8噸。平均體重5噸多。前額上有長達2米的角。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有角犀牛,也是最大的犀科動物,和披毛犀同為更新世古犀代表。板齒犀是犀類高度特化的一支。身體巨大,額骨上有單一的角;齒冠很高,齒面琺琅質裙皺很復雜。適應於草原生活。生存於更新世的東歐(西歐有零星證據發現)及東亞,中亞,北亞等地。最大個體可能是烏克蘭基輔博物館的70厘米破碎頭骨(頭骨總長約101厘米。)頭部呈圓鈍狀,而非披毛犀及今天的白犀牛黑犀牛的扁形頭部,獨角生於額頭(相當於今天雙角犀牛的第二隻小角處)曾與披毛犀共同生活過,但體型要比披毛犀大1.2倍左右。
10、【龍王鯨】(學名: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又名械齒鯨(Zeuglodon),已經絕種的古代海洋哺乳動物,現代鯨的近親,是鯨類中的一種,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龍王鯨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的化石,所以被命名為帝王蜥蜴。它最早是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被發現的,隨後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龍王鯨平均身長為18米,最大可達21米,不過那個只是疑似龍王鯨。而且擁有比現代鯨更為修長的身體。古生物學家對於它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後肢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可以證明現代鯨魚原先是由陸生哺乳類動物演化而來。龍王鯨也是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