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有壯族嗎
有。岱依族(越南語:Tày;壯語:Bouxdaej),稱岱族,在繁體中文社區有時使用越南語「Tày」對應的漢字而譯為「齊族」,是越南的54個民族之 一。該族是越南最大的少數民族,人口僅次於越南主體民族越族。 岱依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北方的高平、諒山、太原、廣寧等省的河谷和山腳地帶。該族在中國大陸屬於壯族。
(1)越南高平有多少民族擴展閱讀
民族歷史
越南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由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中南半島處於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是亞洲大陸民族往南遷徙的走廊,歷史上連綿不斷的移民運動造成了該地區民族的復雜性。總的來看,越南民族的主體屬於來自華南的南方蒙古利亞人種,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的民族均源於此,南島語系的民族則與來自南亞的印度尼西亞人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越南岱依族、儂族與中國的壯族同源於古代百越,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遷徙到越南北部的; 越南泰族系從中國雲南遷來,時間約在10世紀以前;赫蒙族、瑤族、哈尼族、拉祜族、夫拉族、山由族(漢族)、貢族、倮倮族、巴天族等則是在300多年前從中國西南遷來的。
一般來說 ,遷入越南較早的民族多居住在河谷平壩地區,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越族的影響。遷入較晚 的民族則大多居住在高原山區,因為平原已被先來的民族占據了,他們與主體民族的隔閡要 更深一些。
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的民族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分布在越南南部和中部,其中占族在2世紀時曾在越南中部建立過強大的林邑國,後改稱占城國,創造了發達的 占城文明。10世紀後,越族勢力不斷向南擴張,終於在17世紀將占城國之地並入越南版圖。
華族則是一個較為特殊的人們共同體。越南政府將華裔越南居民統稱為華族,而在70年代以前,則分為華人和華僑兩部分。中華民族向越南遷徙的歷史可追溯至秦漢時期,自19世紀中葉以來出現了新一輪移民高潮,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南方,他們對越南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拉格萊族Ra-glai (南島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拉格萊族。主要居住在南部慶和省和寧順省以南地區。拉格萊語屬於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與占語、埃德語和嘉萊語十分接近。經濟生活主要為耕種山坡旱田、狩獵和採集土特產品。信奉天公神,每年收獲季節組織隆重儀式祭拜天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南民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南
⑵ 越南為什麼很多人用苗文不用越南文
苗族是一個跨國民族,除了中國,在東南亞的越南,寮國,泰國,緬甸也有分布。在越南的苗族雖然只有50多萬,但是分布恰恰集中在中越邊界的附近的高平,老街,高諒等越北山區。所以,他們確實也使用苗文,而不是使用被法國人拉丁化的越南的字喃。
⑶ 越南高平有多少個縣和多義少個民族
10個縣96個民族
⑷ 儂人越南少數民族
在越南的中南半島上,存在一個獨特的少數民族群體,他們自稱為「布儂」,即「種田人」。此外,儂人還有許多不同的自稱,如「窩那儂」、「窩杭儂」等,這些名字反映了他們祖居地的特色。據統計,儂人的數量約為53.5萬人,主要聚居在高平、諒山、北太、河宣、黃連山、廣寧等地,以及南部的林同和胡志明市等地。
儂人屬於蒙古人種南亞類型,使用儂語,這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一部分。他們的語言中融入了仿照漢字構成的儂字,主要用於記錄當地的山歌,而自1961年起,他們開始採用拉丁字母拼音文字進行交流。儂人的信仰保留了萬物有靈的傳統,並且非常尊重祖先。
儂人的歷史起源與中國壯族中的儂人支系密切相關,據史書記載,他們早在唐朝和宋朝時期就已在中越邊境居住,隨後逐漸向南遷移並在越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在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上,儂人與中國的壯族儂人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同時,儂人與岱人族也有近親關系,長期的共同生活導致在某些雜居區,儂人和岱人的特徵很難區分,主要通過他們的自稱來識別。
儂人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和甘薯,手工業方面,他們擅長鐵匠、木匠、陶匠的工作,能製作各種工具和器皿,同時也有紡織、染布和刺綉等家庭手工藝。為了防止財產外流,儂人曾實行兄終弟及的轉房婚習俗。而他們的音樂文化也十分豐富,設有特定的歌圩,進行對歌活動,有時能持續兩三天。
⑸ 越南地理的民族與宗教
越南有54個民族。主體種族越族(中國稱為京族)占總人口的87%,大量聚集在沖積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地區。京族作為一個最大的同系社會群體,控制國家的政治經濟,主導文化事業,對社會生活施加巨大影響。越南京族與居住在高地的少數種族少有共通之處,並在歷史上敵視他們,認為他們是野蠻的種族。
少數民族中漢族(華族)、岱依族、泰族、芒族、高棉族、儂族人口均超過50萬。少數民族(除漢族之外)多居住在占越南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的高地。 岱依族是越南最大的少數民族,人口1477514人(1999年統計),是越南最大的少數民族,人口僅次於越南主體民族越族。岱依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北方的高平、諒山、北𣴓、太原、廣寧等省的河谷和山腳地帶。
⑹ 壯族在越南有多少人
1、壯族為越南第三大少數民族,大約有90多萬人口。越南的岱依族和儂族與中國的壯族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嘩仿脊20世紀60年代以前越南政府稱其為壯族,而後中越交火,關系惡化,改為儂族,雖然現在已逐漸分化並有了不同的族稱,但他們在語言、風俗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仍保持著共同的特徵,總的來說共同性多於差異性,可以視為一個跨境民族。
2、岱依族大亮和儂族約有200萬人,主要居住在與中國交界亂滲的高平、諒山、廣寧、河江、宣光、老街等省的平壩丘陵地帶,主要種植稻穀 和玉米,家庭手工業和飼養業較發達。岱依族遷入越南的時間較早,受越族的影響較深;儂 族遷入越南的時間較晚,有的至今不過八九代人,約二三百年的歷史,與中國壯族的 共同性更多一些。
⑺ 越南民族中國相關
在越南,有9個民族與中國邊境的民族有密切的關聯,包括岱依族、儂族、泰族、苗(赫蒙)族、瑤族、倮倮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依族。這些跨境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遷徙和融合的過程。
首先,岱依族和儂族與中國壯族關系密切,盡管已分化,但仍保持相似特徵。岱依族和儂族約200萬人,主要在越南邊境省份如高平、諒山等地居住,以稻穀和玉米種植為主,手工業和飼養業發達。岱依族歷史悠久,受越南文化影響較大;儂族遷入較晚,與中國壯族的共同性更顯著。
泰族是越南第二大少數民族,約有110萬人,主要分布在萊州等地,有黑泰、白泰、紅泰等分支,源自中國雲南的傣族。白泰人遷入最早,而紅泰則是後來的融合產物,泰族以種植水稻為生。
越南苗族,又稱赫蒙族,約56萬人,來自中國雲南、廣西,有白苗、黑苗等分支,從事山地耕種,保留了與中國苗族相似的語言和習俗。
瑤族有48萬人,分布在邊境地區,源自中國兩廣,內部有紅瑤、白褲瑤等分支,以山地農業為主,保留了中國瑤族的傳統。
倮倮族有3100人,16世紀由中國雲南遷入,語言和習俗與中國彝族相近,已定居從事山地農業。
哈尼族和拉祜族分別有12500人和5300人,來自中國雲南省,哈尼族以梯田種植聞名,拉祜族則以山地農業為主,同時進行採集和狩獵。
布依族有1400人,19世紀從中國貴州遷入,越南布依族人數較少,已部分融入其他民族,形成新的民族如越南熱依族。
盡管這些民族分布在越南,但與中國的跨境民族在語言、宗教和習俗上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共享性大於差異性。
越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1979年,越南政府正式劃分並公布了《越南各民族成分名稱》確定全國共有54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