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全國有幾個州
東漢時期,全國設有十三州,每個州的轄境和下屬郡、國數量各不相同。"州"最初是監察區的名稱,後來逐漸轉變為行政區,並設有州牧作為軍政長官。以下是對當時各州的簡要介紹:
1. 司隸:司隸校尉部,轄七郡、一百零六縣,治所在洛陽縣。其轄境涵蓋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和陝西渭河平原。主要郡城包括河南、河內、河東、弘農。
2. 豫州:轄六郡、九十七縣,治所譙縣(今安徽亳州)。其轄境相當於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主要郡城有潁川、汝南、梁國、沛國、陳國。
3. 冀州:轄九郡、一百縣,治所鄴縣(今河北源配臨漳西南)。其主要轄境包括河北中部和南部、山東西部、河南北部。主要郡城有魏郡、鉅鹿、常山、中山、安平、河間、清河、趙國、勃海。
4. 兗州:轄八郡、八十縣,治所昌邑縣(今山東金鄉西北)。其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西南及河南東部。主要郡城有陳留、東郡、東平、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
5. 徐州:轄五郡、六十二縣,治所郯縣(今山東郯城縣)。後遷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再遷治彭城(今江蘇徐州)。其轄境相當於今江蘇長江以北及山東南部地區。主要郡城有東海、琅邪、彭城、廣陵、下邳。
6. 青州:轄十一郡、六十五縣,治所臨淄縣(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其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淄以東的北部地區。主要郡城有濟南、平原、樂安、北海、東萊、齊國。
7. 荊州:轄七郡、一百一十七縣,治所漢壽縣(今湖南漢壽縣北)。後遷治襄陽縣(今湖北襄樊市)。其轄境相當於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一小部分。主要郡城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
8. 揚州:轄六郡、九十二縣,治所歷陽(今安徽和縣)。後遷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其轄境相當於今安徽淮河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東部、河南東南部。主要郡城有九江、丹陽、廬江、會稽、吳郡、豫章。
9. 益州:轄十二郡、一百一十八縣,治所雒縣(今四川廣漢)。後遷治成都(今四川成都)。其轄境相當於今四川、雲南、貴州大部,及陝西、甘肅、湖北的一小部分。主要郡城有漢中、巴郡、廣漢、蜀郡、犍為、牂牁、越巂、益州永昌、廣漢屬國、蜀郡屬國、犍為屬國。
10. 涼州:轄十二郡、九十八縣,治所隴縣(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後遷治姑臧縣(今甘肅武威縣)。其轄境相當於今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陝西西部。主要郡城有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張掖屬國、居延屬國。
11. 並州:轄九郡、九十八縣,治所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其轄境相當於今山西、內蒙古自治區、河北、陝西的部分地區。主要郡城有上黨、太原、上郡、西河、五原、雲中、定襄、雁門、朔方。
12. 幽州:轄十一郡、九十縣,治所薊縣(今北京大興縣西南)。其轄境相當於今北京市、河北北部、遼寧南部及朝鮮西北部。主要郡城有涿郡、廣陽、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遼東屬國。
13. 交州:轄七郡、蒼太十六縣,治所龍編(今越南河內以北)。後遷治番禺(今廣東廣州)。其轄境相當於今廣東、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區。主要郡城有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