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到底有多少藍領
01
這幾天進行一個前所未有的大討論:
為什麼年輕人寧可送外賣也不願意進廠?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小康集團董事長張興海提出了一條建議:「建議鼓勵年輕人少送外賣、多進工廠。」
他提供了一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製造業人才缺口2200萬,近5年平均每年150萬人離開製造業,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快遞從業人數突破1000萬。
局長認為上述觀點為產業工人空心化現象發聲,能夠提出是值得贊揚的。
但這也只看到表面,背後還有兩個殘酷的真相:
真相一:現在年輕人真心不喜歡工廠。
70年代的工廠,工人階級有專門的職工樓、醫院、托兒所、子弟小學、退休金,人人敬仰,人人羨慕。
他們加班,工作,講努力奉獻,但是他們確確實實有回報。
現在時代變了,工人不再是被羨慕的群體,主要因為兩方面:
一方面,錢給的不到位。
局長還記得19年為了應對美國打壓,華為拚命加班。華為員工發帖說加了6天的班,拿到14,000多的加班費,還是抱怨太累了。
結果帖子一出,網友紛紛說凡爾賽,我都能把你們工廠加到破產。
你付出,同時也有回報,所有人都願意干。
然而現實中像華為這種出手大方的大廠,全國寥寥無幾。
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製造業平均工資月薪5800元左右,遠遠不及快遞外賣群體。
另一方面,社會資產價格快速上漲
最明顯暴漲的資產就是房價。按知乎年薪160萬來算,如果要買湯臣一品,打工100年剛剛好可以全款買一套。
資產價值上升太快,炒股炒房炒幣,誘惑太多,甚至出現了一種鄙視勞動的情緒在裡面。
即使徐州重機這種國企,開出1萬1工資招焊工,包吃包住,有年終獎生日節日禮金,但依然找不到人。
月薪1月1,一年就13萬,這點工資是很穩,但能追的上房價上漲速度嗎?
太慢了。
對於有實力的人來說,這樣工作可以填飽肚子,但不能改變階層變化,回報率太低,沒有太大意義。
局長曾跑遍了江浙製造業,車間現場幾乎看不到多少年輕人。就算是中專學技術出來的,幹了幾天提桶就跑。
02
第二個真相:中國製造業已經開始向「無人化「轉型。
大家如果看過曹德旺在美國建廠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就還記得結尾有個彩蛋,把那些鬧事的美國工人統統換成機器人。
當時曹德旺臉上還浮現出悵然若失的表情,因為他知道機器人時代已經來臨了。
圖片
面對年輕人不愛進廠,越來越昂貴的人工成本的情況下,工廠被逼走上無人化、智能化之路。
權威報告說,新安裝一個機器人將會削減1.6個崗位,郭台銘布局的8萬台機器人,直接熄燈工廠減員84%。
這數據相當驚人的。
最近4年,中國製造業就業人數有所下滑,但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卻由2013年20.8%上升至2017年的28.6%。
一升一降背後真相:中國製造業從大規模人工生產向機械臂、真空吸力、機器視覺系統等自動化場景的轉變。
比如,杭州一工廠為應對不斷增加的人工成本,提升品控能力,把數百台機器人設備聯網,雙11備貨連續開機7天不停工。中國製造業,前有美國歐洲之類在圍堵,後有越南、東盟、印度追趕,中間還面臨原材料與能源持續上漲的絕境。
中國沒有後退路,只能往自動化,智能化和無人化方向爬。
我們迎接無人化時代同時,必然有成千上萬的人被捲入這個時代洪流之中。
這時候快遞、外賣平台做好全力兜底。
一方面是作為就業承接,另一方面也因為其靈活性,成為不少工人的兼職增收的副業選擇。
最近這幾年一直有人罵外賣平台,說它是資本主義,說它剝削,說它沒有社會價值。
但是他們不知道,快遞、外賣平台承載太多責任,涉及到千千萬萬勞動人民就業問題。
這其中包括中國製造業轉型中被機器人淘汰下來的工人、聾啞殘疾人還有商家、騎手等等。
比如在煤城鶴崗,約有10%的餓了么騎手曾做過礦工。
比如在安徽臨泉縣,外賣人員是縣城的購房主力。
如果外賣、快遞這些中介平台沒了,那對千萬人正常生活會造成極大沖擊。
我們不應簡單地把快遞、外賣和進工廠對立起來,鬧的水火不容,三者之間是互相補充,互相增進。
總之一句話,沒有比解決就業更能體現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