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越戰爭之時越南軍事實力與當時的中國相比如何
1,越南國小,但是兵多,這么點小地方有50萬兵力;x0dx0ax0dx0a2越南國小,但是兵強馬壯,剛把老美打得頭破血流,之前還在中國軍事顧問團的指導下,把本站不少人崇拜的可笑的法國外籍軍團差點滅了。x0dx0ax0dx0a3越南國小,但是背後有蘇聯這個超級大國撐腰,武器先進;x0dx0ax0dx0a4鄧爺爺打越南屁股是為了在國際上立威。要立威,就要以雷霆萬鈞之勢,才有震撼力。殺雞用牛刀,別的小雞才會嚇破膽。
『貳』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和越南的死傷人數多少
中越戰爭的自衛反擊戰 ,1979年開始的對越戰爭中,雙方兵力與損失到底多少,眾說不一。剛剛看到一篇文章, 不知是否准確,摘出來和網友討論。這篇文章對中越戰爭雙方兵力與損失做了統計如下: :
投入兵力:中17個師(22.5萬人);越11個師(13萬人);
死 亡:中26,000人;越30,000人;
負 傷:中37,000人;越32,000人;
被 俘:中260人;越1,600人;
坦克被毀:中282輛;越185輛;
軍車被毀:中490輛;越120輛;
火炮被毀:中670門;越200門。
另外:約有60名前蘇聯駐越南對軍事顧問傷亡, 越南部屬在諒山的防空導彈發射台6座 全部被摧毀,8座被破壞。
『叄』 越軍官方資料披露,越軍內部對1979年中越戰爭,存在不同看法
1979年2月至3月,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邊境局部戰爭。從越南的角度出發,他們把這場短暫而激烈的邊境戰爭,稱之為「北部邊界保衛戰」。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越南方面遭受了相當慘重的損失,武裝力量傷亡5萬人以上,有21個重要城鎮(包括3個省會)被攻佔,邊境地區針對中國的軍事設施和防禦體系完全被摧毀。
嚴重的失敗,極大地挫傷了自詡為世界第三的越軍的軍心和士氣,其內部對於戰爭的方方面面長期眾說紛紜,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為此,越軍《全民國防》雜志1988年第2期發表了署名為「軍事」的評論員文章,就一些主要的意見分歧進行了分析。
一、關於戰爭結束的原因。 越軍一些人認為,「79.2戰爭」之所以能在1個月之內結束,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戰略意圖有限,軍隊行動有限。該評論員文章認為,中國出動60萬大軍,意圖在於迫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以保衛河內,而不僅僅是為了「警告」和「維護體面"。戰爭結束的原因是中國遇到了越南軍民的堅決抵抗。
作者點評: 我軍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從1979年2月17日開始到3月16日結束,前後總共歷時28天,是一場典型的有限時間、有限空間、有限規模的有限戰爭。之所以只打了一個月就全部撤軍,主要是由當時的國際環境、國內環境和戰場環境所決定的。
就國際環境而言,蘇聯和越南於1978年11月3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這實際上是一個明顯針對中國的,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我們出兵教訓越南,就有可能引發蘇軍的干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必須控制好南線作戰的時間,使蘇聯來不及作出大的反應。
就國內環境而言,在進行對越作戰准備的同時,召開了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著名全會,做出了轉移工作重心的戰略決策。既然已經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那麼顯然不可能同時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幾十萬人參戰的中等規模的局部戰爭。
就戰場環境而言,越南北部淺近縱深地區屬於典型的熱帶山嶽叢林地,地形復雜,道路條件惡劣,不便於重型裝備機動和大兵團作戰。況且進入4月份之後,越南北方就是大雨連綿,道路泥濘的雨季,更加不利於大兵團和重型裝備的機動與展開,不利於組織後勤保障。所以,戰爭必須在雨季來臨之前結束。
正是由於以上三個因素,從一開始,軍委打這一仗的指導思想就是較短時間、淺近縱深、有限規模、速戰速決的有限戰爭。因此,越軍評論員文章的觀點是錯誤的。
二、關於何種武裝力在戰爭中起主要作用。 越軍一些人認為,在這次戰爭中,一線地方部隊和民軍起了主要作用。該評論員文章認為,這種看法不全面。在這次戰爭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二線諸省直接支援下的主力部隊、地方部隊、民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除當地力量與機動主力兵團之外,軍區或總部主力部隊扼守最重要方向的防守區域,是這次戰爭在兵力部署方面出現的一種新情況。
作者點評: 和越軍前一種觀點一樣,我方也有不少人認為,越軍在戰爭中投入的主要是地方部隊和民軍,主力部隊少之又少,這種看法是極其錯誤的。越軍的作戰指導思想非常明確,那就是「決心從第一仗和第一線就取勝。邊打、邊鞏固、邊建設」,「誘敵深入的戰略是錯誤的」。為了貫徹「一線決戰」、「一線取勝」的戰略指導思想,越軍不斷加強中越邊境地區的兵力部署。
1979年2月我軍發起自衛還擊作戰時,越軍在北方邊境六省一共部署了6個步兵師(316A師位於萊州省、345師位於黃連山省、346師位於高平省、3師和338師位於諒山省、325B師位於廣寧省)占當時越軍北方主力部隊總兵力的66%。作為越南國家武裝力量的骨幹,作為越軍正規軍的主體,步兵師在戰爭中居於主導地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地方部隊和民軍是配合步兵師作戰的。
以高平方向為例,越軍在這一地區擔任防禦任務的核心力量是步兵第346師,下轄步兵第246團、第677團、第851團、炮兵第188團,全師兵力8000餘人,占整個高平地區越軍正規軍兵力的70%。
三、關於戰爭指揮的問題。 越軍中有不少意見認為,從組織指揮角度看,邊境六省的作戰屬於自發性質的零星戰斗。該評論員文章認為,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這次戰爭預先已形成了總體戰爭陣勢,三種武裝力量是根據統一意圖和統一計劃行動的。
作者點評: 自70年代中期開始,越南因為推行地區霸權主義政策,在中南半島各個戰略方向全面出擊,企圖建立印支聯邦,從而導致中越關系惡化之後,黎筍集團對於同中國可能發生的戰爭,是早有準備的。在戰爭爆發前一個多月,越軍最高統帥部就已經發出了加強戰備的指示,要求全軍,特別是位於我國廣西當面的第一軍區和雲南當面的第二軍區以及北部邊界各省,必須處於最高戰備等級狀態。
越軍總政治局在1978年頒發的《教育提綱》中也明確指出:「把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軍三種力量結合起來打,小打、中打和大打相結合,游擊戰和正規戰相結合,當地力量作戰同機動部隊作戰相結合」。
在戰爭進程中,按照指揮程序,越軍第一軍區和第二軍區在河內總參謀部的統一指揮下,又分別指揮所屬武裝力量與我軍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作戰。越軍先後投入的總兵力(含民軍)達20餘萬人,這絕不是什麼自發的零星的戰斗。
『肆』 對越作戰真正目的不是越南30年後回看,才懂得鄧小平的一箭雙雕
1979年,鄧公赴美,就美方詢問越南在中國邊境頻頻生事的現象,作出了回應。
當時,聽完鄧公發言的美方代表,宛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要知道鄧公的發言向來以幽默和智慧著稱 ,面對一些嚴謹的政治問題或者立場問題,鄧公充滿「文化底蘊」的回答,總是會讓外國人陷入「沉思」。
因為那並不是越南第一次挑釁中國,早在1977年越南境內就爆發大規模的「反華」行動, 直接導致我國20多萬華僑在越南喪生。
但事出必有因,敢挑釁昔日宗主國的國家,必定是蓄積了一定「能量」。
那麼話說回來,越南為何會對老鄰居伸開黑手?我國對越作戰的目的當真只是自衛反擊?時隔多年再回頭審視中越戰爭,是否會有新的感悟?
中國在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分別幫助越南擊退了法國和美國兩大侵略者,使越南實現了全境統一。
可在此之後不久, 越南就開始數典忘祖,翻臉不認人,在國內煽動民眾「反華」,在邊境屢屢侵犯我國邊防士兵和無辜居民。
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才能支撐越南對昔日老宗主握起拳頭?
這一切還需要從當時嚴峻的國際環境說起。
當時中蘇已經交惡多年,美蘇之間一直處在互相試探和互相防守外加互相針對的局面。
蘇聯對美國在越南戰場失利, 自己在東南亞地區又少了一個勁敵,十分愉悅,同時又對中越兩國之間「互幫互助」的 歷史 關系,感到不安。
這一點也是美國不想看到的。可國際形勢的發展,總是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這不越南突如其來的變化,就讓蘇聯抓到機會暗度陳倉嗎?
至越南實現南北統一以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畢竟擊退美、法兩國,是越南近代戰爭史上,最光輝的一筆不是嗎?
除了心態上的變化,在軍事實力上,越南也「撿」了不少法國和美國殖民時期留下的武器裝備和軍事基地,再加上蘇聯的暗中支持,越南在東南亞地區的軍事實力直接躋身到無人能擋的程度。
就越南自己而言,他們是當時世界軍事實力處在美蘇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強國。
話到此處是否感到不解,就憑越南也敢稱「世界第三」?
就算他們在武器裝備方面佔了點便宜,但從地理環境和軍隊規模上來說,與中國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可現實是中國軍隊數量雖然龐大,但武器裝備相對落後, 再加上中蘇關系惡化,與越南的小摩擦,實有可能帶來巨大的戰爭隱患。
帶著這種「自信」,越南開始在東南亞地區不斷擴張, 首先遭殃的便是寮國和柬埔寨,當時越南僅僅派出20萬軍隊就佔領了這兩個國家。
初嘗戰果的越南越發膨脹,直接將下一個目標鎖定在緬甸,遺憾的是泰軍的頑強抵抗力度,使得越南頻頻挑釁無果,直接退回到柬埔寨。
可即便如此,也未曾撼動越南作為「東南亞霸主」的地位。
那麼話說回來,面對越南日益囂張的擴張勢頭又作何表示?
當然是極力反對,也正是明面上的反對和軍事上對柬埔寨提供幫助,才使得中越關系進一步惡化,以至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試想一下,一個國家正春風得意地享受自己的霸權帶來的快感,忽然被鄰居劈頭蓋臉澆了一盆冷水,那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再加上越南在 歷史 上被中國統治十個世紀, 那種無法擺脫的強烈的 歷史 自卑感,夾雜著老宗主國對其擴張事態的否定,最終混合成對中國的不滿和挑釁。
於是越南便堂而皇之地將戰火推到了中國家門口,起初不管越南在國內和邊境如何搞事情,中國始終念及舊情不願與之形成對抗勢力,畢竟與鄰國和諧相處,才是中國所追求的。
可當時的越南已經「殺紅了眼」,任何阻擋越南統一東南亞的勢力,都會成為越南的眼中的敵人,於是舊怨加新仇, 最終導致越南失去理智,同時也因為自己的魯莽和愚蠢,失去一個最強大的,最可靠的鄰邦。
1979年初,我國正有序地開展和恢復經濟文化和生產等方面的工作。
面對越南日益不斷地侵犯,國際 社會 都在目不轉睛地盯著中國,等待北京的反應。
那麼北京為何遲遲沒有做出應對呢?要知道中國老一輩的革命家,在擊退敵寇贏得內戰成立新中國之時, 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侵犯和騷擾都是極力予以反擊的,那時候不管中國多窮,裝備多麼落後,可敢死敢拼的精神,盡人皆知 。
如今越南已經接連在我國邊境走火,北京依舊鎮定如松,未曾做出反擊,究竟在思考些什麼?或是在等待什麼契機嗎?
時至1979年1月28日,正值越南在我國興風作浪的關鍵之際,美國突然對鄧公發起了赴美邀請函,此番消息一出,迅速在國際范圍內引起劇烈反響, 這是繼中美之間確立外交關系28天以來,雙方所做出的最正式的友好表示。
在不上升到國際層面上來說,美國可以在任何時候對鄧公發起邀請,而鄧公也可以在任何時候予以回應, 畢竟中美之間想要加深合作和影響,是兩個大國之間,向世界展示和平共處的好機會不是嗎?
再者,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時,也為中美關系破冰邁出了 歷史 性的一步。如今輪到中方赴美,則是體現中國對美方的尊重,對與美國保持友好關系的體現。
只是蘇聯會作何感想?越南又會作何感想?
中美之間在這一次會晤當中會向世界釋放出何種信號?這是否意味著美方在中蘇越三國之間選邊站?
基於國家安全的層面上看,越南和蘇聯暗度陳倉,渴望對中國形成包圍之勢。
如果不及時遏制這種局面,將會使中國腹背受敵,且直接影響整個亞洲時局。
早前鄧公雖然出國游說過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 為反對越南和蘇聯猖狂的誇張姿態,尋求亞洲各國的支持,但引起的反響總是精神層面的,畢竟火沒有燒到自己家門口,也不會有過深的感覺。
如今中美雙方在一個月之內完成了建交和會晤這兩件事,不得不佩服鄧公的智慧和謀略。
就目前的亞洲形勢來看,整體是對中國不利的 ,從長遠利益上考量,中國必須在國際 社會 上,找到一個強有力的支撐,才能壓制蘇聯和越南的囂張氣焰。
這不鄧公就等到了美方的邀請函嗎?正所謂來得好不如來得巧,就拿赴美訪問來說,放在21世紀的今天,怎麼也得事先一個月准備, 可當鄧公收到邀請函時,卻直接在24小時內就作出了回應。
歷時9天的訪問, 鄧公先是體驗了美國人文風情,而後又觀看了多場藝術表演,緊接著又參觀了美國 汽車 製造廠和宇宙飛船阿波羅17號。
這一次的訪問鄧公不僅向世界展現出中國人的友好和善,還肯定了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成就。
屆時蘇越兩國還在不停地向邊境地區部署兵力,因為他們不知道鄧公回到北京之後,又會做出哪些意想不到的決定。
據美國前總統卡特回憶: 「當時鄧公告訴我個小秘密,他們將會簡單地教訓下越南」。
雖然當時的美國總統不支持中國反擊,也對中國是否只是簡單地教訓越南保持懷疑, 但經此一行,便更加堅定了鄧公渴望震懾越南的決心。
果不其然,在鄧公返回北京之後沒幾天,解放軍就對越南實施了自衛反擊。
從1979年2月17日到3月16日,解放軍不僅打亂了蘇越兩國的戰略部署,還摧毀了越南北部的重要工礦區。
有人說越南不是有蘇聯的支援嗎?為何沒有幫助越南打中國?這就需要提一提中美會晤的夢幻聯動操作。
首先中國在國際形勢低迷的關鍵時機,拉攏到了美國,也贏得了國際輿論上的支持,再加上中國對越南開展的是自衛反擊,並不是非法侵略,因此中國有自信也有底氣對越南發起反擊。
至於蘇聯為何不敢出兵幫助越南,一方面是擔心自己插手後,美國也會加入中國的陣營,將戰事擴大,另一方面蘇聯也不想公然站在中國的對立面,以免遭到中美和北約的集體制裁。
在對越南實施近一個月的反擊敲打之後,解放軍全面撤出越南境內, 在面對越南不依不饒地騷擾,解放軍隨之便採用各個軍區輪番上陣的作戰策略,與越軍展開了長達十年的較量。
在這十年中,中國軍隊不僅查缺補漏提高了整體作戰水平,還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反觀越南,在失去蘇聯的幫助下屢屢受挫。
不僅使得國內工業悉數被毀,經濟嚴重倒退,民不聊生,在國際上還落下侵犯他國主權,肆意擴張的罵名。
最後,中越之間的較量還是在越方意識到錯誤之後,以和解告終。
鄧公曾說:「 我們對自己有清醒的估計,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需要同西方世界合作,在政治上對付超級大國,我們更需要合作」。
對於新中國的內部構建以及對外關繫上的處理和運用,鄧公總是有著嚴格的方向和清晰的自我認知,30多年前,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勝利,同樣飽含著許多鄧公的智慧與謀略。
從國家安全層面上考慮, 我們反擊越南是為了保衛疆土不受侵犯,但從國際層面上考慮,我國堅持不懈地反擊越南,當真是想要在越南實現「國威」嗎?
其實反攻越南我國最大的目標是當時的蘇聯。
首先從綜合實力上來說,越南即使擁有再多先進武器,在作戰能力上和軍隊規模上,都無法與我國相比較。
其次,中國曾兩次幫助越南擊退殖民軍實現國內統一,基於這兩點,越南也沒有理由可以同中國宣戰。
當與中國交惡的蘇聯開始攪渾水,企圖借用越南的地理優勢,來遏制中國,並擴大自己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時,對越自衛反擊戰,已經從最初的自保變成了向越南背後的「黑爪」宣戰。
所以第一次對蘇聯發起的反擊戰雖短暫,但完全可以理解為,對蘇聯態度的一次試探。
究竟蘇聯是繼續扶持越南對峙中國?還是及時收手以免事態擴大?
也考驗著中蘇雙方的耐心與智慧。 反正不管打還是不打,受影響最深刻的始終是越南。
但從中方採取的「輪番上陣」的措施來看,中方也堅定了這一戰將會與蘇聯對峙到底。
至於中方為何如此有自信與越南對峙,則深刻體現著鄧公在外交上的智慧。
「在對美關繫上,最重要的是不要錯過機會」,這是鄧公在和美國調整對華政策時,所說的一句話。
表面上看這句話自然且誠懇,實際上卻牢牢地牽制住了蘇聯,想要將戰略觸角伸向東南亞的企圖。
如果沒有抓住機會與美國建交,沒有在關鍵時期達成雙方會晤,那麼中越戰爭最終會演變成何種局面,將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同樣美國若沒有抓住機會與中國建交,單憑一己之力也難與蘇聯抗衡,如此,當互相合作,各取所需。
誠然,中國並不是一個戀戰的國家,我國近代的每一場戰爭,都是自衛反擊。
可「自衛」不代表中國好欺負,「反擊」也不代表中國會順勢掠奪他國領土,相反我國總是以寬容的大國心態,來對待那些不安分的鄰邦小國。
有道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任人宰割的羔羊了,如此奉勸那些不安分的國家,當看清現實,認准國際形勢,努力尋求與中國和平往來才是正確的選擇。
參考資料:《中國共產黨新聞》2014年12月19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