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都有什麼官級都相當於現在什麼部門
清朝的核心級別,以乾隆時期為准,是九品十八級制度。即總共分為九品,每品又分為正品和從品,共十八個等級。
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個特殊品級,即超超品。而親王、郡王、貝子、貝勒,還有被賜封公侯伯爵位的功臣,以及公主額附(駙馬)的級別都是超品,高於正一品,屬於榮譽頭銜,俸祿較高。還有一類,即不入流,是從九品以下的官府雇傭人員。所以,全部算起來的話,共有二十一級。
我國現在最新的《公務員法》規定,我國公務人員,共分為12個職級,19個待遇級別。職務級別根據所擔任職務來確定,如部、省、縣長等來界定。
比如,現代的縣處級正職(正縣長、正處長)就是7級職務,跟清代的正七品縣令級別正好對應。
最高職位的對應關系我們就不類比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數較少,比較清晰。
而清朝的不入流人員,類似於現在的公務輔助人員。雖屬於公務人員,可以穿公務制服,但屬於編外。
但是,清朝有一個核心機構,就是軍機處。清朝軍機處大臣的品級是不定的。如果是親王擔任,那就是超品,如果是尚書擔任,那就是從一品。職責,類似於現代的中央常委,掌管全國一切事務的最終決策。
撿出清代的主要官職說明一下,以職責劃分。
正一品,包括「三太」,即太師、太傅、太保,還包括各殿閣大學士、大將軍。類似於現在的人大、國務院、政協、軍委的最高長官,都是1職級正國級。這在古代全是殿閣大學士、大將軍,加太師、太傅、太保銜。
從一品,「三少」,即少師、少傅、少保,外加「太子三太」,以及尚書(古代六部部長,現代被分為了兩級,即2職級副國級,和3職級正省部級)、都御史(類似現代最高檢檢察長,屬於2職級副國級,刑部尚書是最高法大法官)。
正二品,「太子三少」,總督(封疆大吏,負責一省或多省的地方軍、政、法實權主官,現代沒有對應的,軍事上有點大軍區總司令的意味,如果對應一省,就是3職級正省部級)、內務府總管(統管大內,很牛的)。
從二品,侍郎(六部副部長,職權相當於現在的4職級副省部級),巡撫(負責一個省的行政、司法和軍事,類似於集中了省長、省法、省檢、省軍區的職權,職權大於3職級正省部級,又小於2職級副國級),布政使(各省主官,歸總督、巡撫管,類似4職級副省部級,主管民政、稅務的副省長)。
正三品,按察使(類似各省法院院長,4職級副省部級),大理寺卿(地位略低於刑部,主管案件復核,職責類似於現在的最高法庭長,有可能是4職級副省部級,或者5職級正廳局級),學政(相當於現代主管教育副省長或者省教育廳廳長,4職級副省部級或者5職級正廳局級)。
從三品,鹽運史(現在也是專營,但是沒有鹽運史的職權大)。
正四品,大理寺少卿(類似於現在最高法的副庭長,5職級正廳局級或者6職級副廳局級),鴻臚寺卿(相當於外交部禮賓司司長,5職級正廳局級),道員(如布政使道員,類似於省屬廳局的廳局長,相當於5職級正廳局級)。
從四品,知府(相當於現代的市級正職,5職級正廳局級,但是有副省級市,那就相應的提高職級為4職級副省部級)。
正從五六品,對應副市級,及市屬各局,大多對應6職級副廳局級,或者7職級正縣處。當然副省級市的副市級屬5職級正廳局級。
正七品,知縣,相當於縣長,7職級正縣處級。
從七品到從九品,縣丞、知事、縣主簿及其他人員,基本上對應8職級副縣處、9職級正鄉科級、10職級副鄉科,及11、12職級的科員、辦事員等。
從上面的對應關系來看,清代的四品官員,基本上就是現在的正廳局級幹部,特殊情況可能是副省部級,或者副廳局級幹部。
清朝退休制度:
據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的規定,各部院屬官凡年五十五歲以上者,堂官(指的是尚書、侍郎級別的)需詳細甄別,最多不過七十歲。七十歲以後,便要勒令退休。七十致仕,特別對一些職位較高的官員,只是個大體界限,很多場合與本人的精力和皇帝或是上級官員的態度有重要關系。
清代官員致仕,一般由本人自行陳請,三品以上官可向皇帝直接上奏摺,四品以下京官由所在部院堂官上奏。外官則通過督撫,經吏部求批。
官員致仕以後,便算開缺,需要立即請旨補官。但也有例外,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以「大學士職司贊襄」,有的又以「宣力有年」對於致仕的官員為其保留一個月的官職,表示「國家眷念舊臣,加恩輔弼」之意。
從待遇上看,致仕可分為「著令休致」即同意退休;以原官休致,也就是退休後保留原來品級的榮譽頭銜。至於原官俸祿,也有具體規定。
通常情況下,凡大學士、尚書這一級官員,若以原官致仕,回鄉後可給予全俸的優待;若因京察自陳原品退休的,給予半俸;部議致仕人員不給俸祿。但不管全俸、半俸或是不給俸,都不是絕對的,只要皇帝開恩,半俸也可改成全俸。
有的官員致仕以後,皇帝為了酬勞他任上的功勞酌予加銜、晉秩的恩寵。雍正十一年(1733年)七月,大學士陳元龍「以年老具疏乞休」。
雍正因陳元龍勞苦功高,又念他是康熙老臣,命「加太子太傅銜,以原官致仕」。這是加銜的例子。雍正元年初,雍正給老病乞休的吏部左侍郎李旭升加以尚書銜,則是屬於晉秩的例子。
官員在請求致仕時,也有遇到另外情況的,就是皇帝認為有意怠慢,而給予處分的。乾隆五年(1740年),工部尚書魏廷珍以「老病乞休」,乾隆認為他到任以來,沒有顯著政績,也無任何建樹為由,下令將他革職回籍。
被皇帝勒令退休的情況時有發生,勒令具有處罰的意思,年齡和身體條件不是主要因素,它和自陳休致在性質上有本質區別。
比如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新皇帝雍正發現翰林院和詹事府等秘書機構中,存在「結黨營私」和「互為援引」的事。於是便令大學士張鵬翮、尚書田從典、徐元夢等有關官員,會同甄別,並將查處人員「解退回籍」。這些被解退的官員,就是屬於勒休,當然也就不能享受掛職、俸祿等待遇了。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官員因犯過失受到彈劾,皇帝為了保全他的面子,令其休致以代處罰。這樣的例子也不少,乾隆時期,朝廷考試翰林院和詹事府編修、檢討以上,侍講、侍讀學士以下官,其中一部分成績不好,皇帝便著令休致,也含有以休致代罰的意思。
致仕的官員得到皇帝批准後,也不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在離職前必須將任內各項事務交代清楚。地方正印官還得清查錢糧倉庫等項。完成交接工作,是休致前必須做好的工作。
當然了,官員致仕以後,也有因為皇帝需要而重新啟用的,此類例子在康熙、乾隆朝都有實例。總之就是皇帝不需要,官員就可以退休,皇帝需要,退休的官員也得重新回朝再次效力。
⑵ 孫權資料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漢族。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同年,漢丞相曹操南下,豫州牧劉備大敗,曹操佔領了荊州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黃蓋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東吳統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以三萬人大敗八十萬兵力。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尚香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蜀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隨即單刀赴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魏國大將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關羽被帶到建業後,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220年,曹丕取代漢室。孫權自立為吳王。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火攻大破劉備。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命大將徐盛火攻大破曹丕。226年,曹丕重傷而病逝。不久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229年,孫權於武昌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今湖北鄂城),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
稱帝後孫權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後的的孫權日益驕奢,寵信呂壹,丞相顧雍無故被殺,丞相陸遜憂憤而卒。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子孫登夭折後,孫權先是廢了孫和,又賜死孫霸,最後立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
[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孫權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稱帝於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卒於神風元年(公元252年)。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市)長,代行奉義校尉。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孫策遇刺身亡,時年二十六歲。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又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繼位為討逆將軍,正式統治江東地區。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服甘寧,圍剿滅了黃祖。 同年七月,漢丞相曹操南下,豫州牧劉備大敗,曹操佔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軍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投降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大破曹操。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夫人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臨沮生擒了關羽,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被封為南昌侯。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漢稱帝,改元黃初。黃初二年(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40歲的將領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用「火燒連營」之計大破劉備。黃初三年(222年),孫權自封為吳王,定都於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建元黃武(即黃初、章武合稱)。黃武二年(223年),劉備駕崩於白帝城,享年63歲。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聯盟,共伐曹魏。黃武三年(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將曹丕燒成重傷。黃武五年(226年)五月,曹丕駕崩,享年40歲。孫權趁機率大軍攻打江夏,太守文聘敗退而逃。黃武八年(229年),孫權自稱吳國皇帝,改國號大吳,改元黃龍。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嘉禾三年(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大敗揚州都督滿寵。稱帝後孫權曾派將軍衛溫等率大規模人航海,加強對夷洲(今台灣島)、印度、東南亞等國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後的的孫權日益驕奢獨斷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子孫登於赤烏四年(241年)病逝,年僅33歲。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了第二任太子、第三子孫和,又賜死第四子魯王孫霸,最後立第七子(幼子)孫亮為太子,孫亮之母潘氏為皇後。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神風元年(252年)四月,孫權駕崩,終年71歲。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24年。統治中國南方地區53年,長達半個世紀。
[編輯本段]傳說故事
【碧眼紫髯,黃龍下凡】電影《赤壁》中張震飾演的孫權
傳說孫堅在討伐董卓時,於洛陽的一間茅廁,出現一道紫色氣,便發現了孫權與傳國玉璽,據稱之所以孫權會被丟棄在廁所里,是因為大家都認為孫權的藍眼珠、紫頭發,是個不祥之兆,但孫堅與孫策不相信,便將孫權帶回家撫養長大,結果後來孫堅和孫策雙雙戰死,大臣們因此非常地恐慌,紛紛計劃離開吳國,也因此東吳變成了東無,也就是「無人才之國」,但周瑜獨不離,反倒繼續協助孫權,後來大臣們回返,而孫權也從此不再帶來災禍。另一傳說是孫權之母吳氏夜夢紅日東升,黃龍入體,不久生下孫權。孫權長得奇特,藍眼睛,紫頭發,人們說有富貴之象。《江表傳》記載,孫權生來方頤大口,目光炯炯有神。孫權出生時,孫堅見他的容貌非常高興,認為此子將來必有富貴前程。
《搜神記》:吳夫人懷孫策時,夢見月亮飛入懷中,懷孫權時又夢見太陽入懷。孫堅聽過夫人的說法後,喜不自勝的斷言「日月乃陰陽的精華,是極為富貴的象徵」。
【好酒為樂,廣納忠言】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孫權(吳曉東飾)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後,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於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並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麼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後,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於死罪。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我酒後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並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當時,任輔吳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麼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於是立即撤了宴席。
【膽略超群,乘馬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孫權親自騎著馬去庱亭這個地方射虎,他所騎乘的馬被老虎抓傷,孫權把雙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卻停了下來,孫權用戈(古代兵器)攻擊老虎,才把老虎抓獲了。
孫權每次打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變色而前曰:「你用什麼抵擋它?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於原野,驍勇於猛獸?如一旦有所危險,恐天下恥笑?」孫權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於是做射虎車,間不置蓋,一人駕駛,自己在裡面射之。時有脫群之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為樂。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編輯本段]生平大事記
[公元196年] (建安元年) 孫權(青年)
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行奉義校尉。
[公元199年] (建安四年)
孫權跟隨孫策征討劉勛、黃祖等人。
[公元200年] (建安五年)
孫策逝世,孫權繼位討逆將軍。
張昭、周瑜等重臣全心輔佐孫權。
曹操上表孫權為會稽太守,屯居吳,使丞之郡行文書事,孫權招賢納士,開始統治江東。
[公元202年] (建安七年)
孫權母親吳氏逝世。
[公元203年] (建安八年)
孫權西伐黃祖,水戰大捷,但未攻佔城池。
[公元204年] (建安九年)
孫權之弟丹楊太守孫翊被手下殺害,孫權從兄孫瑜代任。
[公元205年] (建安十年)
孫權派賀齊討上饒,分為建平縣。
[公元207年] (建安十二年)
孫權西征黃祖,大勝而回。
[公元208年] (建安十三年)
春,孫權再次征討黃祖,大將呂蒙打破黃祖前鋒,淩統、董襲等人破城後屠城。
黃祖敗逃,被馮則追殺梟首。
孫權派賀齊討黟、歙,分歙為始新、新定、犁陽、休陽縣,以六縣為新都郡。
荊州牧劉表病亡,曹操舉大軍南下,劉琮舉眾以降,劉備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聯合孫權。
當時百官大多勸孫權投降曹操,惟有周瑜、魯肅和孫權同心,欲迎擊曹軍。
孫權於是令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領軍兩萬,聯合劉備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軍,追擊曹軍至到南郡。
甘寧在夷陵被曹仁圍困,孫權用呂蒙計救出甘寧。
孫權親自率軍圍合肥,派張昭等人攻打九江之當塗,兩條戰線作戰不順,孫權於是退軍。
[公元209年] (建安十四年)
孫權(中年)周瑜打敗曹仁,孫權任周瑜為南郡太守。
劉備上表孫權為車騎將軍,領徐州牧。
[公元211年] (建安十六年)
孫權移治於秣陵。
[公元212年] (建安十七年)
孫權改秣陵為建業(今南京市),作濡須塢。
[公元213年] (建安十八年)
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孫權與之相拒月余。曹操遠望孫權軍,贊嘆孫權軍容齊肅,於是退軍。
[公元214年] (建安十九年)
五月,孫權征討皖城。閏月,攻克皖城。
劉備收蜀。孫權派諸葛瑾討還荊州諸郡,劉備不允,關羽驅逐孫權派出的南三郡長吏,兩家矛盾激化。
孫權派呂蒙等人領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派魯肅領萬人屯巴丘以防關羽,孫權親自駐扎陸口,為諸軍節度。
呂蒙收復長沙、桂陽,惟零陵難以攻克,呂蒙利誘零陵守將赫普,於是孫權盡得三郡。
呂蒙與孫皎、潘璋、魯肅幾路軍並進,和關羽相拒於益陽。
曹操入漢中,劉備孫權議和,再度結盟,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
孫權與淩統、甘寧等在津北和曹操軍大戰,被魏將張遼打敗,孫權乘駿馬跳過津橋逃走。
[公元216年] (建安二十一年)
曹操再次攻打濡須。
[公元217年] (建安二十二年)
春,孫權派都尉徐詳詣曹操請降,兩家暫時和解。
[公元218年] (建安二十三年)
十月,孫權親自騎馬射虎,老虎咬傷馬匹,危急之際孫權用雙戟擊傷老虎,最終將之捕獲。
[公元219年] (建安二十四年)
孫權向曹操表示願意攻打關羽,曹操為使關羽孫權相爭,命曹仁把孫權寫給曹操的密信射到關羽軍中,關羽陷入兩難境地。
閏月里,孫權征討關羽,呂蒙打破公安,俘虜將軍士仁,後軍到南郡,南郡太守糜芳投降。
呂蒙軍據江陵,安撫百姓,釋放於禁。
陸遜軍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於是屯居夷陵,守峽口防備蜀漢援軍。
關羽兵還當陽,西保麥城。
孫權派人誘降關羽,關羽軍偽降,立幡旗為象人於城上,逃出麥城,眾人失散,只剩下十餘騎,孫權派朱然、潘璋軍埋伏於關羽等人前行道路。
十二月,潘璋部將馬忠抓獲關羽及關平、趙累等於臨沮,孫權斬殺關羽,平定了荊州。
當年瘟疫盛行,孫權盡免荊州民租稅。
曹操上表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
孫權派校尉梁寓奉貢漢室。
[公元220年] (建安二十五年、魏黃初元年)
秋,魏將梅敷使張儉投降孫權。
[公元221年] (魏黃初二年)
四月,孫權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
五月,建業言甘露降。
八月,孫權與曹丕聯盟,釋放於禁等人。
劉備大軍來攻打東吳,孫權以陸遜為都督,帶領朱然、潘璋等人迎拒劉備。
[公元222年] (東吳黃武元年)
正月,孫權自稱吳王。陸遜部攻下蜀五屯。
三月,鄱陽傳言黃龍現世。
蜀軍分據險地,前後連營五十餘個。陸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蜀軍,斬殺、俘虜蜀軍數萬,劉備逃回。
九月,魏將曹休、張遼、臧霸兵出洞口,曹仁兵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軍圍南郡,攻打東吳。
孫權派呂范等督五軍,以水軍迎戰曹休等人,派諸葛瑾、潘璋、楊粲等率軍救南郡,派朱桓在濡須迎戰曹仁。
十一月,因大風,呂范軍兵溺死數千,退回江南。曹休派臧霸用輕船五百、敢死軍萬人襲攻徐陵,燒攻城車,殺死數千人。
東吳將軍全琮、徐盛追斬魏將尹盧,回擊了魏軍,曹丕大敗不久身亡。
孫權改夷陵為西陵。
孫權(老年)[公元223年] (東吳黃武二年)
正月,曹真分軍據江陵中州。
三月,曹仁派將軍常雕等帶兵五千晨渡濡須中州,並分軍急攻朱桓部,朱桓嚴守,東吳將軍嚴圭等擊破常雕,魏軍皆退。
四月,群臣勸進,孫權不允。
五月,曲阿傳說甘露降。
戲口守將晉宗反叛東吳,數犯邊境。
六月,孫權派賀齊、麋芳、劉邵等襲蘄春,生擒晉宗。
十一月,蜀派中郎將鄧芝聯結東吳。
[公元224年] (東吳黃武三年)
夏,孫權派中郎將張溫出使蜀中。
八月,東吳大赦死罪。
九月,曹丕出廣陵,望長江,感嘆東吳有孫權,無法侵佔,返回北方。
[公元225年] ( 東吳黃武四年)
該年江東連續地震。
[公元226年] (東吳黃武五年)
七月,孫權聽聞曹丕去世,征討魏國,圍困石陽,奪得江夏。
蒼梧傳言鳳凰現世。
孫權派全琮平討山越。
[公元228年] (東吳黃武七年)
五月,鄱陽太守周魴偽叛,誘魏將曹休。
八月,孫權至皖口,派將軍陸遜督諸將大破曹休於石亭。
[公元229年] (東吳黃龍元年)
春,百官勸進。
四月,夏口、武昌傳言黃龍、鳳凰現世。
丙申日,孫權即皇帝位。改年號黃龍,國號大吳。
追尊父親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為武烈皇後,兄長孫策為長沙桓王。
孫登為皇太子,顧雍為丞相,陸遜為上將軍,諸葛謹為大將軍。
三分天下,豫、青、徐、幽屬吳,兗,冀,並,涼屬蜀。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東吳蜀漢再度聯盟滅魏。
九月,孫權遷都建業。
[公元230年] (東吳黃龍二年)
正月,魏建造合肥新城。
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領兵卒萬人,過海訪夷洲及亶洲,得夷洲數千人而回。
[公元231年] (東吳黃龍三年)
二月,孫權派潘浚率軍五萬,討伐武陵蠻夷。
東吳將軍孫布詐降以誘魏將王淩,十月,孫權以大兵潛伏於阜陵,王淩察覺東吳計策後撤退。
[公元232年] (嘉禾元年)
吳魏爭奪遼東。
十月,魏遼東太守公孫淵向孫權稱臣。
[公元233年] (嘉禾二年)
公孫淵反復無常和東吳翻臉,孫權欲北征,被部下勸阻,於是討伐曹魏合肥等地,均無功而返。
[公元234年] (嘉禾三年)
五月,孫權派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孫權率大軍圍攻合肥新城,最終再次無功而返。
八月,孫權派諸葛恪討伐山越。
十一月,潘浚掃平武陵蠻夷,孫權復曲阿為雲陽,丹徒為武進。
[公元235年] (嘉禾四年)
夏,孫權派呂岱討伐廬陵賊李桓、羅厲等。
[公元236年] (嘉禾五年)
二月,武昌傳言甘露降於禮賓殿。
李桓,羅厲等被擒。
冬十月,東方出現彗星。
鄱陽賊彭旦等反亂。
[公元237年] (嘉禾六年)
二月,陸遜討伐彭旦成功。
十月,孫權派全琮攻打六安,戰事不順。
諸葛恪平掃山越,北屯廬江。
[公元238年] (赤烏元年)
夏,呂岱討伐盧陵賊。
八月,武昌傳言麒麟現世。
孫權改年號為赤烏。
[公元239年] (赤烏二年)
孫權幾動干戈,成功討伐廖式等叛將。
[公元240年] (赤烏三年)
該年災荒不斷,冬十一月,孫權開庫濟民。
[公元241年] (赤烏四年)
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
夏四月,孫權派全琮攻打淮南、諸葛恪攻打六安、朱然圍樊城,諸葛瑾取柤中。
五月,太子孫登夭亡。
司馬懿親解樊城之圍。
[公元242年] (赤烏五年)
正月,立孫和為太子,改禾興為嘉興。
八月,立子孫霸為魯王。
[公元243年] (赤烏六年)
正月,新都傳言白虎現世。
諸葛恪征六安,打破魏將謝順營。
十二月,扶南王范旃派使獻樂人、特產。
[公元245年] (赤烏八年)
七月,馬茂造反,被夷三族。
孫權再次下令屯田。
[公元246年] (赤烏九年)
二月,孫權派朱然征討魏國柤中,斬敵千餘人。
[公元250年] (赤烏十三年)
孫權廢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
十月,魏將文欽偽叛以誘朱異,孫權派呂據等人迎文欽。朱異待重以待,文欽於是不敢進。
十一月,孫權立孫亮為太子。派軍十萬,作堂邑塗塘以淹北道。
十二月,魏大將軍王昶圍南郡,荊州刺史王基攻西陵,孫權派戴烈、陸凱防禦。
神人授孫權書。
[公元251年] (太元元年)
五月,孫權立皇後潘氏,改年太元。
十一月,孫權祭南郊返回後,開始生病。
孫權下詔省徭役,減征賦,除民間疾苦。
[公元252年] (太元二年、神風元年)
正月,孫權立孫和為南陽王,居長沙。孫奮為齊王,居武昌。孫休為琅瑚邪王,居虎林。
二月,孫權大赦,改元為神鳳。潘皇後被宮女縊死。
四月,孫權逝世,時年七十一歲,謚大皇帝,廟號太祖。在位共24年。
七月,孫權被葬於蔣陵。
[編輯本段]【少年大志 十五而立】
孫權是吳郡富春(現在浙江富陽)人,字仲謀,父親孫堅曾被封為烏程侯、破虜將軍,他的哥哥孫策也被曹操上奏封為討逆將軍和吳侯。孫權在小時候便跟著父親和哥哥轉戰各地,見過世面,而且他又很愛讀書,歷史、文學各方面都廣泛涉獵,這使得孫權初步具備了文韜武略。孫權有著開朗的性格,也很能容人。在父兄的軍隊中名望很高,在父親戰死後,有時還給哥哥出謀劃策,讓哥哥孫策大為驚訝,沒想到弟弟竟有如此過人的謀略。孫策很高興,在設宴招待賓客的時候,總是對弟弟孫權說:「你看,現在眼前的文臣武將,以後都會成為你的屬下,輔佐你成就大業的。」為了讓弟弟早日成材,孫策讓他去做了一個縣的縣長,這時的孫權只有十五歲。
[編輯本段]【臨危受命 穩固江東】
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孫策被刺殺致死,臨終時,孫策將孫權託付給了張昭,然後又將印信交給了孫權,對他說:「如果論率領江東將士征殺疆場,和天下豪傑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論知人善任,合力穩定江東,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現在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孫策死的時候也很年輕,年僅二十六歲,孫權也沒有辜負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歲時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業。
[編輯本段]【龍圖霸業 縱橫捭闔】
輔佐孫權的大臣們中,除了張昭和周瑜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就是魯肅。他對於孫權就好像諸葛亮對與劉備一樣,他也曾經像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那樣為孫權分析過天下大勢:「現在的漢朝已經無法恢復元氣了,但是曹操也很難短期內將他清除。現在將軍您最重要的是安定自己的後方,以便對抗曹操。穩固自己的領地之後,再等待有利時機,四處征討,最終將長江兩岸廣闊的領地據為己有。到那時便可以稱帝號令天下了。這其實就是當年漢高祖曾經創立的功業。」
【 剿、撫山越人】
孫權聽從了魯肅的謀略,開始穩固江東,適時地出擊,擴充領地。首先他解決了山越人騷擾的問題。山越人是秦漢時期百越的後代(百越就是古時候生活在現在江南和華南,以及西南的廣西和雲南的少數民族,現在的「越南」一名就是在百越之南的意思),為了逃避原來苛重的賦稅,逃進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組織和社會,拒絕向孫權政權交納租稅。開始,孫權派兵鎮壓,但收效不大。為了集中兵力對外用兵,解除後顧之憂,孫權調集重兵開始對付山越人。大將呂范、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等領兵合圍,逐漸將山越人的領袖抓獲,其他山越人區別對待:強壯的青年人充實軍隊,老人、婦女統一管理,從事農業生產。孫權集中兵力終於解決了山越人的問題,後方得以徹底穩固,這為他下一步對外用兵奠定了基礎。
【滅黃祖占夏口】
解決山越人之後,孫權開始進攻割據在長江上游的江夏太守黃祖。黃祖匆忙備戰,他先將兩艘大船橫著排在江面上,船上有上千將士,准備用弓箭擊退孫權的戰船。同時,又用大繩拴上巨石沉到江里,以此來固定大船。這樣,兩艘大船如同水上的城牆一樣橫斷了長江。
孫權的江東水軍並沒有畏懼,將軍董襲率領敢死隊,每人身上穿雙層甲胄,猛沖到了黃祖的大船邊,董襲用刀砍斷了兩根拴巨石的大繩。面對江東水軍的強大攻勢,黃祖趕忙派將迎戰,結果被殺。黃祖只好敗退,最後還是被追殺喪命。戰勝了黃祖後,孫權將夏口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編輯本段]【赤壁大戰 三分天下】
赤壁之戰示意圖在孫權躊躇滿志地想繼續進兵荊州時,曹操卻領兵南下,在他之前進入荊州地界。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當時的荊州牧(即荊州的行政長官)劉表剛病死,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不合,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去勸說他們與江東合作,同時盡力聯合暫時寄居荊州的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然後再尋機奪取荊州,奠定帝王大業。以後孫權的行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的計策施行的。
魯肅在歷盡艱辛見到劉備之後,提出了聯合抗曹的主張,這和劉備、諸葛亮的設想不謀而合。後來曹操從江陵東進,形勢危急,諸葛亮急忙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分析了曹操兵力與江東和劉備兵力的對比,以及曹操長途征戰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戰江東占據上風。孫權聽了很興奮,便召集大臣們共同商議,恰好這時曹操送來了書信,說自己領兵八十萬,要與江東決一雌雄。曹操的恐嚇使張昭等文臣提出暫時投降曹操。孫權很不高興,後來借口去廁所暫時躲出來,魯肅追上他又進行勸說,說別人投降都可以,惟獨他孫權不能,否則性命難保。魯肅又提議孫權將周瑜請來商議。周瑜回來之後力主抗曹,這堅定了孫權的信心。劉備和江東終於聯合起來做抗曹的准備。
⑶ 有關於孫權、呂蒙、魯肅的資料
孫權(公元182年--252年)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他繼承父兄的基業,成為三國時期的一代英雄。
孫權的父親孫堅是東漢末年吳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縣小吏,黃巾起義爆發後,他募得兵勇千餘人擁兵自守,升為別部司馬,繼為長沙太寧,曾依附袁術鞏固勢力,192年在與劉表作戰中中箭身亡,孫堅的長子,年僅17歲的孫策以孫堅舊部為基礎占據江東,不到十年時間便削平江東各方割據勢力,成為江東霸主。公元200年,孫策被刺暗殺,他的弟弟,18歲的孫權便成為江東的新主人。
孫權年輕有為,他注意團結各方面的力量,很快贏得了部下的支持,使江東名士張昭、周瑜、魯肅、程普、太史慈等對他"委心而服事焉"穩定了東吳局勢,208年,孫權與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軍,與魏、蜀成鼎足之勢,219年,孫權索取荊州,襲殺蜀國大將關羽,次年又在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229年他在南京稱吳王。
孫權具傑出的領導才能和獨到的政治眼光,還在稱帝之前就在交州和廣州設立郡縣;242年又派兵攻佔海南島,此間還發兵一萬柄橫渡海峽到達台灣島,基本上統一江南地區。他推行大規模的屯田措施,使江南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航海業有了長足的進步,促進了我國經濟重心由北向南的轉移。東吳在孫權統治時期,始終保持著較強的實力,成為三國中延續時間最長,最後一個滅亡的政權,連同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也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歷史上的周瑜風姿英發,心胸廣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周瑜並不與程普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繆,不覺自醉。」到宋代時,世人還是很喜歡周瑜,這一點從蘇軾的《念奴嬌》一詞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後,人們就逐漸對周瑜進行醜化,至到《三國演義》成書時,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個人了。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劉備的關系,周瑜一方面主動割長江南岸地給劉備,但這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外交行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劉備的梟雄本色,不願劉備一天天壯大,因此上書孫權,要求孫權將劉備軟禁在京口(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美人計的由來,但其實周瑜本人並未施美人計,孫尚香也是由孫權主動嫁給劉備的),但孫權不願。在對劉備一方的態度上,周瑜和魯肅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進派,而魯肅則眼光看得更遠。遺憾的是,千百年之後,這兩個人都成為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諸葛亮的墊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狹窄的代名詞,而魯肅則變成了一個老實得笨得出奇的人
魯肅(172~214) 字子敬。三國時臨淮東城(今定遠)人。出身士族。初率部屬百餘人跟隨周瑜到江南,為孫權所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大軍南下,嚴重威脅孫吳政權,他與周瑜堅決主戰,並建議聯合劉備協力抗曹,孫權採納其建議,任贊軍校尉,協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今湖北嘉魚縣境)。周瑜死後,任奮武校尉,代領其兵。他為人嚴格,生活節儉,治軍有方,禁令必行,雖忙於軍備,手不釋卷,又善談論,擅長文辭。魯肅(172-217),字子敬,臨淮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人。幼喪父,有壯節,好為奇計,喜擊劍騎射。他與周瑜交好,孫策經營江東,他與周瑜同歸之。孫策死,他繼續輔佐孫權,為孫權所敬重。赤壁之戰前夕,他力主與劉備聯合抗曹。赤壁之戰後,又從大局出發勸孫權把南郡暫時讓給劉備。周瑜死後,孫權任魯肅為奮武校尉,代周瑜統兵,繼續維持與劉備的聯盟。魯肅死時,孫權親臨其葬,諸葛亮亦在蜀國為他發哀。他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
⑷ 上思縣的縣長是誰
縣長李疆 上思縣以十萬大山名聲在外。十萬大山是珠江的源頭之一,是中越兩國共有的山脈。自然、生態、天然氧吧是它最大的優勢。在十萬大山這個天然的旅遊景區里,園內分布著完整的原始狀態的亞熱帶雨林,可謂無山不綠、無峰不秀、無石不奇、無水不飛泉。這里不僅山清水秀石頭美,而且植物種類有1890多種。空氣異常清新,負氧離子高達每立方厘米16.2萬個,而城市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一般達不到每立方厘米0.02萬個,實為少有的人間凈土。在十萬大山區域內,每個人的精神狀態都非常好。到十萬大山旅遊最大的一個功能就是洗肺、養胃、休閑、度假、回歸大自然。在十萬大山旅遊區內還有許多自然的景觀:青石谷河溝、獅山觀海,「一山看兩國,十里不同天」的景觀就在這里。若晴天朗日,登高望遠,可觀北部灣蒼茫大海、異國越南之景。登山還可以探索珠江源,同時還可以進行康體、健身活動。
十萬大山是一個瑤寨,它具有很濃郁的民族風情,可以開展農家樂、篝火晚會。十萬大山有青石溝和魔石谷兩個景區組成,這兩個景區各有特色,青石溝景區是一個清涼肺腑的天然氧吧,適合休閑、娛樂、會議考察、科普考察;魔石谷景區以神奇的石頭、七彩河谷以及五色杜鵑著稱。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在1996年獲得國家林業部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