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回輝村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回輝村
位於海南省三亞市鳳凰鎮的回輝村,是一個獨具民族特色的富裕聚居地,以回族為主。據2002年的數據,村裡人口超過3200人,村民們活躍於運輸、旅遊服務、商業和漁業等行業,年人均收入高達4300多元人民幣,顯示出其經濟繁榮的一面。
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海南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吸引了來自波斯、阿拉伯地區的穆斯林商人在此停留。宋元時期,越南的穆斯林也加入了這個群體,逐漸形成了回族村莊。回輝村的名字來源頗具歷史背景,回新村在抗日戰爭時期曾被迫讓出,日本人修建了飛機場,戰後回族居民一部分回歸,一部分繼續發展,形成了現在的回輝村。
考古發現顯示,海南三亞的回族穆斯林群體有著悠久的歷史,尤其在20世紀80年代在南部地區發現的穆斯林古墓葬群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這里的回民文化獨特,語言以沙烏地阿拉伯語音為主,被命名為回輝話,主要慶祝的宗教節日包括開齋節和古爾邦節。
在服飾方面,回族男子的日常穿著與漢族無異,但在宗教活動時會換上白衣白帽。女性服飾則深受海南漢族文化影響,保留了宋代婦女的服飾特色,如五色布帽、斑布裙和名為「思便」的襯衫。她們的頭飾通常為彩色毛由帽,上衣是唐裝風格,紐扣以銀制,既顯富貴又寓意吉祥。布料多用黑、藍、黃、白等多種顏色混搭,展現出獨特的藝術美感。
㈡ 為什麼越南年輕人喜歡玩龍母
「玩龍母」在越南我沒聽過,所以不知道什麼意思,但「龍母」作為一段傳說,在廣東、廣西至越南北部一帶都有流傳,傳說龍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廣西藤縣人氏,姓溫,名天瑞;母親系廣東德慶縣悅城人氏,姓梁。她一生下來,頭發就有一尺長,身體奇偉,臉慈祥。從小喜歡讀書,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特別值得珍貴的是,她有一顆晶瑩的善良的心,當她長成亭亭玉立少女的時候,就和自己的姐姐、妹妹以及鄰居的四位姑娘結成「金蘭七姐妹」,立下誓言:要利澤天下,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龍母有預知人間禍福的本領,精通各種醫述,經常救死扶傷,義務為鄉里百姓服務。當時,各種病疾、水災、旱災威脅著西江流域倉吾(蒼梧郡)、西甌各族人民,一逢這些天災人禍出現,蒼梧古郡、西江流域就會瘡痍滿目,餓殍遍野。聰明、勤勞的龍母,率領「百越」群眾戰天斗地,戰勝天災人害,讓當地的黎民百姓得以安居、生息、繁衍,因而深受人們的擁戴,被推為倉吾氏族的領袖。
使溫女成為龍母是拾卵豢龍一件的事。一天溫氏到江邊去洗衣服,洗著,洗著,突然見到旁邊水中熠熠發光,覺得生奇,便慢慢地走過去,只見水中沉著一顆象「斗」那麼大的巨蛋,使她感到生奇,於是把它抱起來帶回家裡,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經過了七個有又二十七天,那隻石蛋忽然裂開,從中竄出五條如蛇狀能活動的蜥蜴,個個非常喜歡玩水,溫氏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似的細心喂養。到長大它們卻是五條活靈活現的小龍。五小條感於溫女的養育之恩,銜魚孝敬溫女,不斷幫助溫女與水災、旱災、蟲災和官災斗,造福黎民百姓。於是,溫女被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尊稱為「龍母」,成為造福百姓,保平安的「神女」。後來西江流域的百姓們及為生計到東南沿海和東南亞某生的群眾,世代仍念念不忘龍母的恩澤,建龍母廟,年年都祭祀龍母,企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