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軍官方資料披露,越軍內部對1979年中越戰爭,存在不同看法
1979年2月至3月,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邊境局部戰爭。從越南的角度出發,他們把這場短暫而激烈的邊境戰爭,稱之為「北部邊界保衛戰」。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越南方面遭受了相當慘重的損失,武裝力量傷亡5萬人以上,有21個重要城鎮(包括3個省會)被攻佔,邊境地區針對中國的軍事設施和防禦體系完全被摧毀。
嚴重的失敗,極大地挫傷了自詡為世界第三的越軍的軍心和士氣,其內部對於戰爭的方方面面長期眾說紛紜,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為此,越軍《全民國防》雜志1988年第2期發表了署名為「軍事」的評論員文章,就一些主要的意見分歧進行了分析。
一、關於戰爭結束的原因。 越軍一些人認為,「79.2戰爭」之所以能在1個月之內結束,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戰略意圖有限,軍隊行動有限。該評論員文章認為,中國出動60萬大軍,意圖在於迫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以保衛河內,而不僅僅是為了「警告」和「維護體面"。戰爭結束的原因是中國遇到了越南軍民的堅決抵抗。
作者點評: 我軍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從1979年2月17日開始到3月16日結束,前後總共歷時28天,是一場典型的有限時間、有限空間、有限規模的有限戰爭。之所以只打了一個月就全部撤軍,主要是由當時的國際環境、國內環境和戰場環境所決定的。
就國際環境而言,蘇聯和越南於1978年11月3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這實際上是一個明顯針對中國的,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我們出兵教訓越南,就有可能引發蘇軍的干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必須控制好南線作戰的時間,使蘇聯來不及作出大的反應。
就國內環境而言,在進行對越作戰准備的同時,召開了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著名全會,做出了轉移工作重心的戰略決策。既然已經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那麼顯然不可能同時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幾十萬人參戰的中等規模的局部戰爭。
就戰場環境而言,越南北部淺近縱深地區屬於典型的熱帶山嶽叢林地,地形復雜,道路條件惡劣,不便於重型裝備機動和大兵團作戰。況且進入4月份之後,越南北方就是大雨連綿,道路泥濘的雨季,更加不利於大兵團和重型裝備的機動與展開,不利於組織後勤保障。所以,戰爭必須在雨季來臨之前結束。
正是由於以上三個因素,從一開始,軍委打這一仗的指導思想就是較短時間、淺近縱深、有限規模、速戰速決的有限戰爭。因此,越軍評論員文章的觀點是錯誤的。
二、關於何種武裝力在戰爭中起主要作用。 越軍一些人認為,在這次戰爭中,一線地方部隊和民軍起了主要作用。該評論員文章認為,這種看法不全面。在這次戰爭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二線諸省直接支援下的主力部隊、地方部隊、民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除當地力量與機動主力兵團之外,軍區或總部主力部隊扼守最重要方向的防守區域,是這次戰爭在兵力部署方面出現的一種新情況。
作者點評: 和越軍前一種觀點一樣,我方也有不少人認為,越軍在戰爭中投入的主要是地方部隊和民軍,主力部隊少之又少,這種看法是極其錯誤的。越軍的作戰指導思想非常明確,那就是「決心從第一仗和第一線就取勝。邊打、邊鞏固、邊建設」,「誘敵深入的戰略是錯誤的」。為了貫徹「一線決戰」、「一線取勝」的戰略指導思想,越軍不斷加強中越邊境地區的兵力部署。
1979年2月我軍發起自衛還擊作戰時,越軍在北方邊境六省一共部署了6個步兵師(316A師位於萊州省、345師位於黃連山省、346師位於高平省、3師和338師位於諒山省、325B師位於廣寧省)占當時越軍北方主力部隊總兵力的66%。作為越南國家武裝力量的骨幹,作為越軍正規軍的主體,步兵師在戰爭中居於主導地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地方部隊和民軍是配合步兵師作戰的。
以高平方向為例,越軍在這一地區擔任防禦任務的核心力量是步兵第346師,下轄步兵第246團、第677團、第851團、炮兵第188團,全師兵力8000餘人,占整個高平地區越軍正規軍兵力的70%。
三、關於戰爭指揮的問題。 越軍中有不少意見認為,從組織指揮角度看,邊境六省的作戰屬於自發性質的零星戰斗。該評論員文章認為,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這次戰爭預先已形成了總體戰爭陣勢,三種武裝力量是根據統一意圖和統一計劃行動的。
作者點評: 自70年代中期開始,越南因為推行地區霸權主義政策,在中南半島各個戰略方向全面出擊,企圖建立印支聯邦,從而導致中越關系惡化之後,黎筍集團對於同中國可能發生的戰爭,是早有準備的。在戰爭爆發前一個多月,越軍最高統帥部就已經發出了加強戰備的指示,要求全軍,特別是位於我國廣西當面的第一軍區和雲南當面的第二軍區以及北部邊界各省,必須處於最高戰備等級狀態。
越軍總政治局在1978年頒發的《教育提綱》中也明確指出:「把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軍三種力量結合起來打,小打、中打和大打相結合,游擊戰和正規戰相結合,當地力量作戰同機動部隊作戰相結合」。
在戰爭進程中,按照指揮程序,越軍第一軍區和第二軍區在河內總參謀部的統一指揮下,又分別指揮所屬武裝力量與我軍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作戰。越軍先後投入的總兵力(含民軍)達20餘萬人,這絕不是什麼自發的零星的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