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和越南的戰爭
中越戰爭是於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方面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在短暫侵入越南北部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戰勝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系惡化,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逃亡。
起因:中-蘇分裂
在與法國開戰的越南戰爭初期,共產主義的中國也和越南有著很緊密的關系。雙方都對越南的統治者法國不信任。在戰爭期間,中國和蘇聯都為越南提供了援助,共同反對殖民主義敵人。
冷戰後期,中國與蘇聯關系依然緊張,而中美關系則開始正常化。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實施「地區霸權主義」,建立「印度支那聯邦」。越南在蘇聯的默許下侵略了與中國的盟友之一柬埔寨,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同時在越南國內進行大規模的「排華」;對中國的領海、領土提出主權要求,宣布把屬於中國領海范圍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島嶼納入其版圖范圍,並出兵佔領南沙群島的部分島嶼;在中越邊境集結大量軍隊,製造邊境沖突,侵犯中國領土。中國當局稱「上述種種舉動威脅了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了東南亞的局勢穩定」,「為了捍衛主權,懲治侵略者」而發動了「自衛還擊戰」。但當時的國際上多數國家卻認為是中國入侵越南,當時的聯合國人權組織還對這場戰爭進行了指責。
戰爭過程
戰爭分別由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兩個作戰方向,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雲南省作戰由當時的昆明軍區司令員楊得志指揮;廣西壯族自治區作戰由當時的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指揮。總共動用了9個軍(分別為:11軍、13軍、14軍、41軍、42軍、43軍、50軍、54軍、55軍及20軍第58師)、2個炮兵師(炮1師、炮4師)、兩個高炮師(高炮65師、高炮70師),約20萬兵力的解放軍部隊,在約500公里的戰線上對越南發動了攻擊。戰爭中一度攻佔了越南約20多個城鎮和軍事據點。越軍以6個步兵師(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師),十六個地方團及四個炮兵團,總兵力約十五萬人應戰。由於當時的解放軍戰斗素質、武器裝備和戰術思想受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與越軍相差甚遠。雖然基層指戰員驍勇善戰,但參戰部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才完成各個階段的作戰任務。
第一階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擊退了入侵中國雲南、廣西兩省邊境的越南軍隊;殲滅了以越南境內的高平、老街兩地區為據點的越南侵略軍預備隊。
第二階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中國政府稱:中國軍隊攻克了越南境內的軍事要塞諒山市;殲滅了沙巴地區的越南軍隊。
第三階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月16日。中國政府稱:該階段中國軍隊以交替掩護,邊清剿邊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軍隊撤回中國境內。
據戰後中國軍方發表的統計:中國軍隊死6954人,傷14800多人;殲滅、擊潰越南人民軍的第3師、345師、356師,越軍死傷約52000人。越南官方沒有正式發表傷亡人數,只在官方的人民報上羅列了中國軍隊在撤退時對攻佔過的城鎮做出的大規模破壞項目。包括基建設施、廠礦等。而當時負責該項破壞任務的中國軍人透露,被中國軍方破壞的設施多數是中國在抗美援越期間為越南援助和修建的。
戰爭評述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由於邊境糾紛而引發的局部戰爭。但從其發動背景來看,應該是一場中國對內凝聚民族向心力以鞏固其政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和政治決心的戰爭。
對內:當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剛結束,新一屆領導集體開始執政。由於文化大革命對國內人民造成的對統治階層的信任危機,中國的領導人有必要發動一場「打擊侵略者」的戰爭,以重新凝聚其國民的民族向心力。
對外:由於當時還處在冷戰時期,中國在世界上代表第三世界弱小國家,在國際上的政治觀點與美國、蘇聯兩超級大國在多個領域多有不同。同時美、蘇對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支援形成了在戰略上合圍的態勢。為了顯示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統治能力和對軍隊的指揮能力;中國不對外國勢力低頭的一貫強硬態度。當時越南的「後台老闆」蘇聯發動了入侵阿富汗戰爭,暫時無暇對中國施加壓力。而美國由於剛剛與中國改善緩和了關系,也樂於袖手旁觀讓中國教訓一下蘇聯的「小嘍羅」越南,以報其侵越戰爭被打敗的「一箭之仇」。中國抓住了這個時機發動了戰爭。
按照戰後綜合各方發布的戰爭評述:「中國軍隊在戰爭發動後僅用了不到兩小時,就將越軍逐回國內」來看。越南確實是占據了中國的部分領土,只不過占據是象徵性和少量的。不然以當時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沒可能在120分鍾後就能將越軍逐出國境。而且中國在「教訓越南」的目的達到後,在越南國內沒有「占據一寸土地,留下一兵一卒」,雙方都退回到實際控制線內,不存在「侵略佔領越南領土」的情形。但是該次戰爭並沒有使中越邊境恢復到和平態勢。中國軍隊在撤軍後,越南軍隊重新回到邊界線上,中越邊境的沖突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期間兩國還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邊境戰斗(如1984年4月28日的老山戰役)。戰後中國軍方總結了戰爭帶來的經驗教訓,開始了大規模的軍隊現代化建設。
這場戰爭為中國西南地區創造了比較穩定的周邊環境。
後果
戰爭的後果仍在持續,特別是在越南。今天越南仍然維持著世界上最大的陸軍之一,其中的一些原因就是出於對中國的恐懼。1980年代,在雙方的邊界上仍有小的沖突,並造成一千多人死亡。中越的雙方關系直到1990年代早期才得到改善。
這場戰爭還造成在越的華裔受到歧視並被迫移民。他們從新在一些唐人街定居,或移居到澳大利亞、歐洲或北美的其他亞裔社區。
http://hi..com/qqtaoli521/blog/item/09a643382fe835f5b311c7ca.html
B. 越戰美國打了20年最後還敗了,為什麼不選擇用原子彈呢
說到越戰其實大家都知道的,前前後後真的是打了好多年,話說有個20年左右了,那麼大家也知道的,最後美軍還敗了的,那麼有的網友也問了,美國當時那麼強大,為什麼不用用原子彈試一試呢?這個就出現了問題了,美國寧願戰敗,也不使用原子彈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下面就這這些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其實越南南北之間的爭端在二戰結束後就已經初見端倪,當時胡志明在越南北方建立了北越的前身,而越南的傳統勢力則在法國人的支持下,在南方建立了南越的前身。
那個時候他們都以越南的正統自居,一直到了50年代法國人撤退前,他們互相之間才以北緯17度線劃分起了南北,就是那時起,南越和北越之間才初步確定好了邊疆線。
原本南越背後的靠山勢力是法國人,而在法國選擇退出越南這盤大局之後,法國的大哥美國開始介入了越南,成為了南越新的靠山。
越南戰爭的時間跨度
越南戰爭實際上是從1955年開始爆發的,然後一直到1975年隨著南北的一統,才徹底地告終。
這其中經歷了20來年的風風雨雨,越南也在這場戰爭之中飽受瘡痍。
不過有一點我們要注意的是,雖然越南戰爭爆發了20年的時間,但是美國軍隊在其中介入的時間卻不到20年,他們其實只在越南戰爭中參與了10來年的時間。
在50年代的時候,美國軍隊並沒有直接參與到越南北方的戰爭中,他們僅對南越進行了資金、武器支援。
美國人是從60年代開始,才真正介入到越南戰爭中的。
而且在65年之前,美國參與越南戰爭的力度也並不是特別大。
65年之前他們只派出了少量特種部隊以及空軍力量側面支援了越南人,在那段時期里,南越人仍舊是和北越作戰的主力。
後來一直到了1965年,美國人才積蓄力量全面出擊,派遣出了數量龐大的陸軍部隊攻入越南,然後出動了大量的轟炸機,對越南實行了大規模的轟炸。
一直到1973年,美國人才把所有軍隊撤出了越南,結束了對越南的作戰。
美軍撤退的兩個原因
1973年美國人之所以撤兵,主要跟兩個原因有關。
第一個原因就是美國本身反越戰情緒的高漲,從60年代後期開始,深受越戰影響的美國人就產生了濃烈的反戰情緒。
同時在反戰情緒的影響下,美國各個大城市也由此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戰遊行示威。
在反戰遊行越演越烈的情況下,美國政府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最終才選擇了妥協。
第二個原因則跟美國總統尼克松的連選有關。
在1972年的時候,美國總統的換屆選舉開始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為了能獲得民眾的支持、繼續連選總統之位,他就選擇了向民眾妥協,於是這才有了1973年美軍的撤退。
越南戰爭僅局限在越南南部地區
除此之外,我覺得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也是不容大家忽視的。
在越南戰爭中,戰爭其實一直局限在越南的南方地區,越南的北方除了人員傷亡之外,他們實際上沒受到多少戰爭的影響。
首先在越南戰爭前期的時候,是北越主動出擊對南越進行戰爭的。
在北越士兵不要命的狂暴進攻下,南越一直被迫地防守著。
在美國全面參與進戰爭後,因為有著我們美國敢跨過北緯17度線,我們就出兵的警告,美國人愣是在多年的越南戰爭中一直沒有讓陸軍部隊和空軍部隊出擊北越。
而是讓他們的軍隊在南越對那些從北越入侵到南越中或者南越投靠到北越中的可疑目標或者百姓進行了攻擊。
越南戰爭中一共有600多萬人死在美國人手下,而這600多萬人全都是葬身在南越的。
美國人之所以沒用原子彈的原因
講完越南戰爭的大概之後,我們再來講一下提問中提到的問題,美國人之所以一直遲遲不對越南使用原子彈,並不是他們自己不想用,而是他們根本無法使用。
因為當時的世界上不只美國一個國家擁有原子彈,當時在越南的背後除了蘇聯這個能和美國直接掰核手腕的國家之外,還有著我們這個1964年就成功製造出自己原子彈的國家。
如果美國選擇對越南使用原子彈的話,那他們的本土就勢必會遭受到來自蘇聯或者我們的原子彈威脅。
原子彈就相當於一扇潘多拉之門,一旦打開,就相當於打開了地獄通道,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是不會輕易打開的。
而且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傷亡也並不是特別大,在他們殺死600多萬越南人的同時,他們的士兵僅死了5萬多人,慘烈程度還不足以讓他們使用原子彈。
所以說這就是美國人一直到撤退都沒有使用原子彈的原因,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一旦對越南使用,他們也會被別人使用。
C. 中越自衛反擊戰中敵我雙方的傷亡數字是多少。
關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傷亡問題以及敵我傷亡對比
這是網友們爭論的焦點,也是許多別有用心者攻擊我人民解放軍之處。許多人片面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傷亡,以此來證明中國人民解放軍戰鬥力低下。甚至把這場戰爭看成中國軍事的一大失敗和恥辱!下面,我將就這個問題進行澄清。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我軍的傷亡人數,越南媒體報道說是消滅我軍3萬多人,這顯然是個誇大的數字。我軍參戰部隊總共二十萬,在消滅了我軍六分之一的情況下還會丟失越北,這顯然只能說明越南軍隊的怯懦了。3萬人的數字顯然是過分了。我軍《解放軍報》報道說是傷亡4000人,這個數字也顯然是縮了水的。對於具體的數字,開始我也迷惑不解。去年年底去北京廣播學院參加考研專業輔導課學習的時候,經朋友介紹,認識了原濟南軍區作家李存堡(小說《高山下的花環》的作者),這個謎團才得以解開。
李存堡老師79年時曾作為戰地記者,隨部隊開赴越南作戰,親眼見證了戰爭的真實情況,後來為創作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得以由軍委副主席葉劍英特許,查閱了許多關於那場戰爭的許多秘密檔案。因此,他得到的消息應當是客觀真實的。
據李存堡老師介紹,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傷亡的真實數字應當為27000人,其中陣亡將士為6000多人,負傷戰士為21000多人。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6000多陣亡將士里,有500多人並沒有死在敵人的炮火下,而是死在了當時我軍自己的劣質武器手中。文革時期,部隊也受到沖擊,兵工廠生產質量下降,武器低劣,結果在戰場上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據李老師說,對越自衛反擊戰時他就在尖刀連隊采訪,當時我們的手榴彈扔過去不爆炸,沖鋒槍開兩下就卡殼甚至炮彈在炮膛里就爆炸的事情是非常多的。許多戰士都因此犧牲了,在受傷戰士中,因自身武器質量問題而負傷的戰士也占據了相當的比例。後來李老師在小說《高山下的花環》里悲憤的記錄了這一景象,並因此招來了國內多家兵工廠領導的責罵和攻擊。但事實就是事實。
同時,在救護傷員方面,我軍也與以往有不小的改進,隨著戰斗的進程,大批直升飛機24小時連續工作,將傷員陸續運回國內救治,從而降低了死亡率。
而在戰斗進程里,初期的死亡率是相當高的,個別連隊傷亡甚至到達了百分之九十。一般作為尖刀連的部隊,最後一個連回國的一般只有10幾個人,一個班剩下不到一兩個人,這方面固然有越南防禦堅固的原因,但也確實是因為我軍戰士沒有參戰經驗所致。但即使如此,在初期戰斗中,越南的傷亡也是高於我軍的。這是由於我軍採取的打法的原因。在美越戰爭里,美國通常使用重炮和轟炸機來攻擊越南陣地,這使得越南的地堡在躲過美國轟炸後依然可以重創對手。越南東溪的315高地,當年美國動用了三十多架轟炸機,兩個團的兵力,圍困一星期,付出傷亡三百多人代價才勉強拿下,得到的只是20多個越南人的屍體(美國電影《漢堡包高地》正是根據此戰斗改編)。同樣是這個315高地,我東線反擊部隊只用兩個連戰斗3小時即拿下。因為我軍採取了輕重型炮火相結合的辦法,廣泛使用小型無座力炮來摧毀越南地堡,而且我軍炮兵也不怕死,敢於在幾百米的距離向越南地堡平射,即炮兵常說的」拼刺刀「,結局雖然是和越南地堡同歸於盡,但有效的減少了我軍的傷亡,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也是美國人學不來的。
看了這么多關於中越戰爭的帖子,心頭可以說是感慨萬千,但是也有一些帖子給人帶來些許的不快,許多人企圖淡化這場戰爭里我軍的戰果,僅僅抓住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大肆攻擊,企圖為攻擊我軍尋找口實。現在,作為一個長年與部隊老首長打交道的文藝工作者,我有必要以詳實的證據來反駁這些觀點,還各位一個真實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而在我軍拿下同登,老街,東溪三城之後,戰場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可以說,對於越南的全面進攻態勢已經形成,而這一段戰斗我軍的傷亡率已經大大下降。原因是越南西線的戰略要地已經丟光。有人說假如當時越南調回駐柬埔寨軍隊對我軍實行側翼突擊,我軍將全軍覆沒。這是嚴重缺乏軍事常識的說法,事實上我西集團軍在拿下沙巴後,就已經切斷了侵柬越軍回援的所有通道,若越南軍繞開沙巴走,那要麼成為我重炮的靶子,要麼就走進我軍的包圍圈。若要強攻沙巴,那好啊!我西線殺紅了眼的十幾萬將士正嚴陣以待,不說戰鬥力,即便是我軍優勢的炮火也能把他們打回姥姥家。我軍對越作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圍魏救趙,也就是通過設置包圍給越南侵柬部隊做口袋,爭取全殲,可惜越南沒有上當。所以,越南之所以不肯調回駐柬埔寨軍隊,除了表示其政治強硬外,更多的則是避免最大傷亡的考慮。
平心而論,單從戰果上比較,我東線集團軍的戰績要強於西線部隊,東線集團軍諒山戰役全殲敵王牌13師,更是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最大戰果。但說到傷亡,東線集團軍卻遠遠大於西線,甚至還出現了整個一支連隊被敵人俘虜的局面。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有越南人的防衛比較強有關,但指揮員卻也要負責任的。許世友因為急於建功,向各穿插部隊提出了不切實際的穿插要求,甚至連越南地區的地形也沒勘察清楚就盲目出擊,導致了各部隊在穿插過程里損失過大。許多連隊遭越南優勢兵力包圍,損失慘重。原本速戰速決的包圍戰變成了消耗戰。後來還是裝甲部隊鋌而走險,冒死翻越海拔一千五百米的復和山,從敵人背後捅了一刀,才徹底扭轉了不利的戰局。但裝甲部隊卻遭受了慘重損失,大量坦克摔下高山,成了越南人的戰利品。還有許多搭乘坦克的步兵為防顛簸把自己綁在坦克上,成了越南機槍的活靶子。後來打到諒山,卻因中央電令使進攻時間遲滯了兩天,使越南及時完成了對諒山的防禦部署,造成了不應有的傷亡。但即使這樣,東線軍還是給越軍更大的重創。諒山戰役把越南王牌13師成建制圍殲,殲滅敵人2萬4千人。為整個對越反擊戰的最大戰果。相比之下,西線的楊得志就顯得謹慎的多,幾次推遲總攻時間,盡量做到各方面准備萬無一失,進攻採取穩進的辦法,積小勝為大勝,有效的減少了部隊的傷亡。但同樣也是由於過分謹慎,失去了全殲敵316A師的機會,讓其從我軍兩個師之間溜走了。
關於越軍的傷亡,越南方面一直是含糊其詞。我軍初期所宣傳的殲敵70000也有誇大的嫌疑。但越南的含糊其詞也正表明了其傷亡之慘重。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咨詢了李存堡老師,據李老師說,他查閱的83年時候的對越自衛反擊戰檔案說殲滅敵人近6萬人,其中擊斃敵人42000多人,擊傷10000多人,俘虜2000多人。這個數字主要是我軍與越南正規軍的交戰結果,包括成建制消滅越南第6師和第13師以及第25師,成建制消滅包括其「英雄團」再內的十三個團。以及重創其316A師等多支部隊,其地方民兵與公安部隊與我軍的交戰記錄還沒算在內。敵被俘傷兵不治而死的數據也沒算在內。單從戰果統計看,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准確的。此外,據1979年越南勞動報公布的平民損失的數據,越南在此次戰爭中損失平民為50000人,因此可以推算,越南在79年戰爭中的傷亡,絕對在10萬以上。
我軍傷亡27000,越南傷亡10萬,你們說,這樣的戰斗我軍打的漂亮不漂亮,這樣的戰斗,我軍是勝了還是敗了?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D. 中越自衛反擊戰中敵我雙方的傷亡數字是多少
1. 關於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國軍隊的傷亡,官方數據顯示,共計傷亡約27000人,其中陣亡6000多人,負傷21000多人。在戰斗中,我軍共擊斃敵軍42000多人,擊傷10000多人,俘虜2000多人。
2. 對越自衛反擊戰,在中國官方的稱呼中,常以「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或「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來表述,而在民間,人們更習慣稱之為「對越自衛反擊戰」。越南方面則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在國際上,該戰爭也被視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這場戰爭發生於1979年2月至3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越南軍隊在中越邊境的挑釁和入侵行為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
3. 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了敵對行動。為了自衛,中國採取了軍事行動,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多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並在一個月後宣布撤軍。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後,雙方都宣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4. 這場戰爭導致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達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進入20世紀80年代,兩國之間的軍事對抗持續不斷,邊界沖突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持續了十年之久。20世紀90年代初,兩國關系開始逐步恢復,陸地邊界問題也得到了最終解決。
5. 經過十年的中越邊境戰爭,中國成功維護了西南邊疆的穩定。對於越南而言,戰爭的影響深遠,國家經濟和社會秩序長期受到破壞,最終迫使越南改變了對華政策。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過程中回收了之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摧毀了越北地區的軍事設施、公路、鐵路和礦山。
E. 越軍官方資料披露,越軍內部對1979年中越戰爭,存在不同看法
1979年2月至3月,中國和越南之間爆發了一場震驚世界的邊境局部戰爭。從越南的角度出發,他們把這場短暫而激烈的邊境戰爭,稱之為「北部邊界保衛戰」。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越南方面遭受了相當慘重的損失,武裝力量傷亡5萬人以上,有21個重要城鎮(包括3個省會)被攻佔,邊境地區針對中國的軍事設施和防禦體系完全被摧毀。
嚴重的失敗,極大地挫傷了自詡為世界第三的越軍的軍心和士氣,其內部對於戰爭的方方面面長期眾說紛紜,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為此,越軍《全民國防》雜志1988年第2期發表了署名為「軍事」的評論員文章,就一些主要的意見分歧進行了分析。
一、關於戰爭結束的原因。 越軍一些人認為,「79.2戰爭」之所以能在1個月之內結束,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戰略意圖有限,軍隊行動有限。該評論員文章認為,中國出動60萬大軍,意圖在於迫使越南從柬埔寨撤軍以保衛河內,而不僅僅是為了「警告」和「維護體面"。戰爭結束的原因是中國遇到了越南軍民的堅決抵抗。
作者點評: 我軍的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從1979年2月17日開始到3月16日結束,前後總共歷時28天,是一場典型的有限時間、有限空間、有限規模的有限戰爭。之所以只打了一個月就全部撤軍,主要是由當時的國際環境、國內環境和戰場環境所決定的。
就國際環境而言,蘇聯和越南於1978年11月3日在莫斯科簽訂了《蘇越友好合作條約》,這實際上是一個明顯針對中國的,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條約。我們出兵教訓越南,就有可能引發蘇軍的干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必須控制好南線作戰的時間,使蘇聯來不及作出大的反應。
就國內環境而言,在進行對越作戰准備的同時,召開了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著名全會,做出了轉移工作重心的戰略決策。既然已經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那麼顯然不可能同時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幾十萬人參戰的中等規模的局部戰爭。
就戰場環境而言,越南北部淺近縱深地區屬於典型的熱帶山嶽叢林地,地形復雜,道路條件惡劣,不便於重型裝備機動和大兵團作戰。況且進入4月份之後,越南北方就是大雨連綿,道路泥濘的雨季,更加不利於大兵團和重型裝備的機動與展開,不利於組織後勤保障。所以,戰爭必須在雨季來臨之前結束。
正是由於以上三個因素,從一開始,軍委打這一仗的指導思想就是較短時間、淺近縱深、有限規模、速戰速決的有限戰爭。因此,越軍評論員文章的觀點是錯誤的。
二、關於何種武裝力在戰爭中起主要作用。 越軍一些人認為,在這次戰爭中,一線地方部隊和民軍起了主要作用。該評論員文章認為,這種看法不全面。在這次戰爭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二線諸省直接支援下的主力部隊、地方部隊、民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除當地力量與機動主力兵團之外,軍區或總部主力部隊扼守最重要方向的防守區域,是這次戰爭在兵力部署方面出現的一種新情況。
作者點評: 和越軍前一種觀點一樣,我方也有不少人認為,越軍在戰爭中投入的主要是地方部隊和民軍,主力部隊少之又少,這種看法是極其錯誤的。越軍的作戰指導思想非常明確,那就是「決心從第一仗和第一線就取勝。邊打、邊鞏固、邊建設」,「誘敵深入的戰略是錯誤的」。為了貫徹「一線決戰」、「一線取勝」的戰略指導思想,越軍不斷加強中越邊境地區的兵力部署。
1979年2月我軍發起自衛還擊作戰時,越軍在北方邊境六省一共部署了6個步兵師(316A師位於萊州省、345師位於黃連山省、346師位於高平省、3師和338師位於諒山省、325B師位於廣寧省)占當時越軍北方主力部隊總兵力的66%。作為越南國家武裝力量的骨幹,作為越軍正規軍的主體,步兵師在戰爭中居於主導地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地方部隊和民軍是配合步兵師作戰的。
以高平方向為例,越軍在這一地區擔任防禦任務的核心力量是步兵第346師,下轄步兵第246團、第677團、第851團、炮兵第188團,全師兵力8000餘人,占整個高平地區越軍正規軍兵力的70%。
三、關於戰爭指揮的問題。 越軍中有不少意見認為,從組織指揮角度看,邊境六省的作戰屬於自發性質的零星戰斗。該評論員文章認為,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這次戰爭預先已形成了總體戰爭陣勢,三種武裝力量是根據統一意圖和統一計劃行動的。
作者點評: 自70年代中期開始,越南因為推行地區霸權主義政策,在中南半島各個戰略方向全面出擊,企圖建立印支聯邦,從而導致中越關系惡化之後,黎筍集團對於同中國可能發生的戰爭,是早有準備的。在戰爭爆發前一個多月,越軍最高統帥部就已經發出了加強戰備的指示,要求全軍,特別是位於我國廣西當面的第一軍區和雲南當面的第二軍區以及北部邊界各省,必須處於最高戰備等級狀態。
越軍總政治局在1978年頒發的《教育提綱》中也明確指出:「把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軍三種力量結合起來打,小打、中打和大打相結合,游擊戰和正規戰相結合,當地力量作戰同機動部隊作戰相結合」。
在戰爭進程中,按照指揮程序,越軍第一軍區和第二軍區在河內總參謀部的統一指揮下,又分別指揮所屬武裝力量與我軍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作戰。越軍先後投入的總兵力(含民軍)達20餘萬人,這絕不是什麼自發的零星的戰斗。
F. 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了多少女戰士
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軍犧牲了多少女戰士?回答:有文字描述的目前發現「僅有一女兵犧牲」案例!也有後人補充的說明有人醫院被敵方發現死了幾個女兵,個人認為不能作為正確資料信息來源來證明他的真實性,說白了不是官方信息,信息與判斷不準確性高,不科學,一般不釆納。
僅有一女兵犧牲
對越自衛反擊戰(又稱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越南稱之為1979年北部邊界戰爭或越中邊界戰爭,國際上將其視為第三次印度支那戰爭的一部分),是指於1979年2~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1]。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
中國採取自衛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20世紀80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20世紀90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通過十年中越邊境戰爭,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摧毀了越北地區的軍事設施、公路、鐵路、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