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越自衛反擊戰我方傷亡多少
越南媒體報道說是消滅解放軍三萬多人,中國的《解放軍報》報道則說是傷亡四千人。關於越軍的傷亡,越南方面一直沒有說清楚,解放軍初期則宣傳殲敵七萬。原濟南軍區作家李存葆(小說《高山下的花環》的作者)解開了這個謎團,他查閱的資料顯示,在中越戰爭之中,解放軍傷亡2.7萬,越南傷亡十萬。
李存葆1979年時曾作為戰地記者,隨部隊開赴越南作戰,親眼見證了戰爭的真實情況,後來為創作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得以由軍委副主席葉劍英特許,查閱了許多關於那場戰爭的許多秘密檔案。
李存葆介紹,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傷亡的真實數字應當為2.7萬人,其中陣亡將士為六千多人,負傷戰士為2.1萬多人。而且在六千多陣亡將士里,有五百多人並沒有死在敵人的炮火下,而是死在了當時解放軍自己的劣質武器手中。
『貳』 各地方人的特色
天津的,北京的,天天挑起競爭的; 江蘇的,上海的,說話都像吃奶的; 重慶的,四川的,讓你天天吃酸的; 甘肅的,寧夏的,天天跟你打架的; 陝西的,山西的,都是讓你腎虛的; 雲南的,貴州的,鎖到櫃里都丟的; 吉林的,遼寧的,都是抽煙不停的; 黑龍江,內蒙的,回了娘家難請的; 青海的,西藏的,都是比你還壯的; 海南的,廣東的,滿地都是打工的; 江西的,安徽的,都是獅子發威的; 浙江的,新疆的,最後都會搞僵的; 湖南的,湖北的,把你變成跑腿的; 廣西的,福建的,讓你把腿跑斷的; 泰山下,山東的,都是愛吃生蔥的; 河北的,河南的,全是愛吃生蒜的
『叄』 2019年人口凈流入城市排名是怎樣的
(1)按轄區戶籍人口數量綜合排序
1、重慶市 2、上海市 3、北京市 4、保定市 5、周口市
(2)省級城市、副省級城市、特別行政區人口排行榜
1、重慶市2、上海市3、北京市4、成都市5、哈爾濱市
2019年中國十大城市排名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天津,重慶,蘇州,杭州,廣州,武漢,成都。
1、上海。
深圳是中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長期位列中國大陸城市第四位,是中國大陸經濟效屬益最好的城市之一。英國《經濟學人》2012年「全球最具經濟競爭力城市」榜單上,深圳位居第二。
『肆』 小雲南的觀點綜述
除「雲貴仔芹說」外,「小雲南」出處另有山東之說,山西北部「雲中之南」之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之說,山西運城「小運南」之說,雲南省「祥雲」之說,安徽「鳳陽」之說,「交趾國(今越南)」之說共八種。各地的眾多家譜編撰者及史學愛好者積極參與了由報道引發的大討論,各抒己見。綜論各方觀點,「小雲南」所在地可能涉及六省八地。
一、小雲南在山東省說
愚公移山之王屋山有源泉,源出為沇,東流為濟,匯於黃河入海。濟水之南謂濟南,沇水之南謂兗州;兗州以南,古代方國甚多……皆處山東南部,不輸雲南地貌,南來移民譽此地為小雲南;受其影響,祖籍山東的移民,亦譽故土為小雲南。還有小雲南指今山東省青島市和即墨市的東部沿海地區的觀點。
二、小雲南在山西省說
「小雲南」在山西的觀點,主要來源於民國《平縣志》記載的「雲中、雲州之南」之說。
三、小雲南即祥雲縣說
《徐霞客游記》曾提及「小雲南驛」之名,經《中國國家地理》考證,徐霞客筆下的「小雲南驛」就是雲南省祥雲縣南18里的雲南驛。祥雲縣原名雲南縣,「漢武帝無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雲現於白崖,遣使跡之至此,及置雲南縣。」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確定下來。因縣名與省同,故雲南縣也被成為小雲南或古雲南,以便區分。直至1918年,雲南縣才改稱祥雲縣。
四、小雲南在雲貴之說
1988年8月,胡忠奎再赴山東到煙台市史志辦,查閱到了1988年版《蓬萊縣志》中記載的珍貴史料:「元末明初,山東為元明爭奪要地,明將常遇春血洗山東,山東半島人口被殺戮殆盡,殘存土著極微。明朝建立後,開始向半島大批移民,當地人口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樂二年(1404年)兩次由小雲南的『烏撒衛』遷入」。此即推動「雲貴說」誕生的首例佐證。胡忠奎又查閱《元史地理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東北地方史稿》等資料證實,「烏撒衛」為明代地名,在雲南、貴州交界一帶,即現在的雲南鎮雄及貴州威寧縣境內。胡忠奎認為,正如東北人對「邊外」、「關里」的稱謂,以及有的地區自稱「小上海」、「小深圳」一樣,「小雲南」是雲貴邊界一帶的俚稱。小雲南在雲貴之說的疑團:雲南、貴州歷史上是我國少數民族居住地,而自稱祖先是「小雲南」的山東人卻又大都是漢人。胡忠奎出示他和吉林譚雨明、山東張方綱等人共同研究得出的最新史學成果:揭示「小雲南」先民,跨越元、明、清三個朝代,由國內各地匯聚雲貴,再行遷至山東,最終輾轉至東北紮根的「千年萬里移民路線圖」。「路線圖」的繪製取材《蓬萊王氏家譜系》、《蓬萊王氏家譜》、《烏撒考》等民間資料、《威寧縣志》、《明史》、《清史稿》等官方史料。山東的張老先生等人甚至多次親赴雲貴實地考察。千年萬里移民路線圖:1、明朝30萬大兵討元——先民由全國各地至雲南:胡忠奎等人認為,「小雲南」先祖緣於全國各地軍丁加盟的明朝征元三十萬大軍。據考證,明初中原已經統一,雲貴高原仍被元朝占據,不但屢招不降,而且屠殺使者,朱元璋決計討伐,於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為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率步兵30萬討伐雲南,分遣都督胡海統兵3萬,趨烏撒,自將大軍趨貴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搗烏撒,元軍暫時退卻。傅友德下令在烏撒築城,建築材料和工具剛一備好,元軍引兵復至,由此展開一場慘烈的「烏撒之戰」。歷經浴血奮戰的傅友德30萬大軍,進駐雲貴高原後在烏撒衛即展開軍屯。據吉林譚雨明考證,從洪武十四年入滇,至永樂初年,來自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四川等地的明軍駐守雲南長達20餘年,第二代也已長成。2、明朝戰略轉移——由雲貴遷山東:烏撒衛建成後不久,「小雲南」先祖即根據明朝戰略轉移源源不斷向山東遷移。明代初年,倭寇不斷侵擾山東沿海地區,為防倭寇侵襲,明洪武中期先後在山東設置衛所,這些衛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從烏撒衛等地念衡畢調兵。張方綱在「路線圖」中僅舉烏撒衛調攔乎兵至山東鰲山衛一例說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輝祖奉命建鰲山衛,率兵調防山東。至此,「小雲南」先祖的匆匆步履在山東暫停。他們的再次大規模渡海遷移,還在三百年之後。3、清代墾荒——由山東至東北:清順治年間,清政府採取多種方式,鼓勵漢人到遼東墾荒。此時,在烏撒衛參加過軍屯,而後又調防山東各衛所的部分明軍後裔,不斷隨移民潮湧入東北,投旗者為漢軍,未投旗者為民籍。胡忠奎表示:「六百年多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沒有忘記祖宗,世代口傳,仍稱自己來自『小雲南』。因為很少有文字記載,隨時間久遠,小雲南的出處就湮滅成謎。
五、小雲南為交趾之說
「交趾」古時泛指五嶺以南,從漢代起,越南北部和東部濱海一帶也被納入。越南獨立建國後,交趾成為「越南」、「安南」的別稱。明初,越南權臣黎季犛奪取了陳氏王朝的江山,應陳朝遺臣請求,明成祖朱棣命將軍張鋪、沐英統兵討伐黎季犛。擒獲黎季犛後,朱棣下詔,改越南為交趾布政使。此舉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對。20年後,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長孫、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銷交趾布政使,承認越南獨立。在這風雲變幻的20餘年間,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從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陳復宗的越南籍小吏給朱瞻基的奏摺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撤銷後,一批越南籍的官員被安置在河南、山東。翻檢那些魂系雲南老的家譜、族譜,發現他們的世系傳承了20—22代,若按一代間距25年計,他們涉足山東的時間與宣家安置越籍官吏的時間大致吻合。
六、小雲南為川地之說
根據明初遺留下來的四川西昌地區的墓碑和家譜等史料記載,歷史上說的小雲南就是今四川西昌地區。明朝初年平定雲南和四川西昌地區時,明太祖實行調北征南和調南填北的人口大遷徙政策,派南安侯俞通源把雲南和四川西昌當地的部分土著民族強制遷往元末戰亂後地曠人稀的山東、遼寧等省居住,其目的是分而治之,防止他們在邊疆作亂,這些被調南填北者主要是白族人。也有部分不肯配合明軍作戰的雲南土著漢族被強遷北方,比如洪武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給傅友德、沐英、俞通源的口傳聖旨說:「將雲南布政司管下的百姓五萬九千有零戶、八萬六百有零丁,除當馬站急遞鋪口使了的,餘外的見一戶要一丁,自備槍刀,根大軍下營征白夷。若不肯去的,等大軍征了白夷回來,著總兵官領軍拿了遷了。」黔國公沐英第二次入滇時,攜來江南漢族人民二百多萬,和俞通源等人在雲南設置衛所,屯墾戍邊,此稱為調北征南。四川西昌地區在唐代以後長期屬於雲南地方政權統治,明洪武十五年以後才劃歸四川管轄。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命越嶲侯俞通淵帥陝甘和京衛明軍並家屬進駐
『伍』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國死了多少軍人
在廣西和雲南的26座烈士陵園的墓碑上可以查詢的:
1978年—1990年約10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全國各籍貫省市犧牲人數(不完全統計)廣東省烈士約1773人廣州市82人 東莞市50人 佛山市142人 潮州市50人 河源市91人惠州市54人 江門市138人 揭陽市93人 茂名市194人 梅州市85人普寧市66人 清遠市62人 汕頭市80人 汕尾市29人 韶關市46人深圳市1人 江陽市55人 雲浮市62人 湛江市222人 肇慶市118人中山市32人 珠海市16人 廣東籍無具體5人雲南省烈士約1449人昆明市232人 大理白族自治州87人 昭通市112人 保山市64人楚雄彝族自治州97人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25人 迪慶藏族自治州9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人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9人麗江市37人 臨滄市53人 普洱市72人 曲靖市109人 玉溪市46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264人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19人雲南籍無具體14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烈士約1420人南寧市242人 北海市22人 崇左市80人 防城港市27人 桂林市106人河池市149人 賀州市28人 來賓市66人 柳州市70人 百色市351人欽州市95人 梧州市13人 玉林市72人 貴港市92人 廣西籍無具體7人湖南省烈士約1285人長沙市146人 常德市196人 株洲市47人 湘潭市51人 郴州市63人衡陽市133人 懷化市38人 婁底市119人 邵陽市168人 永州市93人益陽市70人 岳陽市120人 張家界市12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人湖南籍無具體15人貴州省烈士約1053人貴陽市108人 六盤水市63人 遵義市122人 安順市65人 銅仁地區126人 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71人畢節地區208人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47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134人 貴州籍無具體9人四川省烈士約699人成都市68人 內江市52人 巴中市48人 達州市79人 德陽市7人廣安市10人 廣元市23人 樂山市34人 瀘州市31人 眉山市31人綿陽市36人 南充市59人 遂寧市6人 自貢市16人 資陽市26人雅安市25人 宜賓市37人 攀枝花市4人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21人甘孜藏族自治州27人 涼山彝族自治州43人 四川籍無具體16人河南省烈士約約571人鄭州市39人 安陽市30人 鶴壁市4人 開封市19人 洛陽市19人南陽市83人 平頂山市25人 濮陽市23人 焦作市10人三門峽市20人 商丘市35人 新鄉市27人 信陽市97人許昌市25人 周口市58人 駐馬店市17人 漯河市14人河南籍無具體4人湖北省烈士約544人武漢市57人 仙桃市9人 咸寧市55人 襄樊市29人 孝感市49人宜昌市20人 天門市1人 潛江市1人 鄂州市24人 黃岡市44人黃石市12人 荊門市6人 荊州市34人 十堰市14人 隨州市44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4人 湖北籍無具體1人山東省烈士約431人濟南市15人 德州市21人 東營市8人 菏澤市52人 濟寧市38人萊蕪市11人 聊城市20人 濱州市15人 臨沂市59人 青島市36人日照市8人 泰安市14人 威海市17人 濰坊市22人 煙台市36人棗庄市32人 淄博市18人 山東籍無具體10人 江蘇省烈士約387人南京市42人 常州市15人 淮安市2人 連雲港市9人 南通市57人蘇州市21人 宿遷市11人 泰州市26人 無錫市9人 徐州市19人鹽城市45人 揚州市67人 鎮江市24人重慶市烈士約320人(直轄市)江西省烈士約293人南昌市23人 九江市29人 撫州市5人 贛州市76人 吉安市16人萍鄉市8人 景德鎮市12人 上饒市36人 新余市6人 宜春市68人鷹潭市2人 豐城市2人 江西籍無具體4人安徽省烈士約246人合肥市29人 安慶市45人 蚌埠市9人 巢湖市5人 池州市3人毫州市8人 滁州市9人 阜陽市14人 六安市47人 宣城市10人宿州市21人 蕪湖市7人 馬鞍山市1人 淮南市18人 淮北市11人 銅陵市5人 黃山市4人福建省烈士約238人福州市32人 龍岩市24人 寧德市18人 莆田市15人 泉州市64人三明市15人 廈門市3人 漳州市12人 南平市15人河北省烈士約202人石家莊市30人 保定市29人 滄州市19人 承德市2人 邯鄲市53人衡水市2人 廊坊市35人 秦皇島市1人 邢台市7人 張家口市5人唐山市16人 河北籍無具體3人 浙江省烈士約190人杭州市33人 湖州市11人 嘉興市8人 金華市22人 麗水市10人寧波市26人 衢州市11人 紹興市37人 台州市11人 溫州市17人舟山市4人 陝西省烈士約79人西安市5人 咸陽市13人 延安市15人 渭南市23人 安康市1人寶雞市4人 漢中市13人 商洛市5人 海南省烈士約71人海口市2人 三亞市68人 海南籍無具體1人山西省烈士約56人太原市1人 大同市2人 晉城市5人 晉中市4人 臨汾市8人呂梁市6人 原平市1人 長治市26人 上海市烈士約55人(直轄市)北京市烈士約17人(直轄市)甘肅省烈士約16人蘭州市2人 隴南市2人 平涼市3人 慶陽市1人 天水市1人天水市7人遼寧省烈士約13人大連市2人 丹東市3人 錦州市2人 安東市1人 營口市1人鞍山市1人 瓦房店市1人 鐵嶺市1人 阜新市1人 黑龍江省烈士約12人哈爾濱市6人 虎林市1人 七台河市1人 綏化市2人 大慶市1人黑龍江籍無具體1人 吉林省烈士約9人吉林市1人 長春市2人 延吉市2人 白城子市1人松原市3人天津市烈士約4人(直轄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烈士約4人寧武市2人 吳忠市1人 寧夏籍無具體1人內蒙古自治區烈士約3人赤峰市1人 興安盟1人 通遼市1人青海省烈士約3人西寧市3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烈士約2人烏魯木齊市2人全國無籍貫烈士約37人烈士共計約11482人
可查的就是這么多人
此外還有擔任穿插任務的部隊中還有相當數量的烈士骸骨未曾帶回,保守估計這部分失蹤人員也是千餘人
『陸』 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死了多少中國人
真實的情況是,一九七九年戰爭的中越傷亡總數近乎相 等,中方約六萬多人,越方不到八萬人。但中方傷亡中,傷者 佔大多數,死亡僅六千餘人,且多在戰爭最初幾天,越方則死 亡率很高,死亡人數約近五萬人。造成如此差別的原因是中方 保持著占壓倒優勢的進攻主動權。
作戰區域一直向前推進。幾 乎所有局部戰斗結束後,戰場均為中方佔領,中方傷員可以得 到及時的救護和直升機迅速後送,因此傷員死亡率大為降低。 這是中越戰爭中中方後勤的主要經驗之一。而越方一直被迫撤 退,大量傷員被遺棄在戰場上,許多傷員未避免被俘,爬到潮 濕且蚊蠅蟲蟻孳生的叢林或洞穴中躲避,因得不到及時治療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