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越南古橋現狀如何

越南古橋現狀如何

發布時間:2022-04-15 17:46:39

㈠ 通貴橋的橋梁現狀

橋側有碑,字跡漫漶,橋欄刻有重建時間。跨徑7.2米,寬2.3米,長19米。
現仍保持重建後的古橋風貌。山塘街通貴橋段明清時期曾是蘇州繁華的商業區,橋旁有明代南京吏部尚書吳一鵬顯赫的府第。通貴橋旁安置有「通貴狸」,是山塘七狸之一。

㈡ 誰幫我收集有關戰爭、橋的圖片、資料和調查報告啊~100分的懸賞~!!!!

20世紀,人類社會發生了重大變革。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民族獨立運動和反霸斗爭風起雲涌……然而,這一切,都伴隨著戰爭的陣痛。可以這樣說,戰爭,是20世紀歷史的一個重要特徵。回顧20世紀,我們不能忽略這段歷史中所發生的重大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繼續在國際范圍激烈爭奪勢力范圍。英、法、俄等國結成了同盟,史稱「協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結成了另一個同盟,史稱「同盟國」。

1914年7月,這兩個國家集團之間爆發了戰爭,即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一直打到1918年11月結束,歷時4年多時間。這場戰爭的規模大,戰爭雙方動員的總兵力超過7000萬人,直接或間接被捲入戰爭的國家和地區有33個,人數達15億,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3/4。這場戰爭的戰場大,戰火從歐洲蔓延到亞洲和非洲。雙方海軍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地中海還開辟了諸多海戰場。這場戰爭中軍人傷亡約3750萬人。雙方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多達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具有機械化戰爭的特點:戰爭力量生成與動員依賴國家強大的工業基礎,許多大型軍艦和潛艇用於海戰,坦克在這次戰爭中首次亮相,飛機被用於作戰保障。大工業的生產力已經在戰爭能量上充分反映出來。雙方的戰略和戰役指揮都沒有給後人留下深刻印象。雙方軍隊在長時間的戰略相持中大量消耗,有人曾用「絞肉機」形容當時攻防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戰敗而告結束。但這次戰爭最大的獲利者,不是英國和法國,而是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年)歷時6年。這場戰爭是德、日、意軸心國與中、蘇、美、英等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進行的人類歷史上空前規模的戰爭。戰爭以反法西斯同盟國和世界人民的最終勝利而告終。

1937年7月,日本侵略中國,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端。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戰爭全面爆發。接著,軸心國軍隊橫掃歐洲,兵臨莫斯科城下。與此同時,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將美國拖入戰爭。1942年11月前後,盟軍在3個戰場上先後進行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萊曼戰役、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均取得勝利。戰局從此轉折。1944年後,同盟國轉入戰略進攻。盟軍從東西兩線快速推進,迫使德國於1945年5月8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在太平洋戰場上,為迫使日本投降,美國於1945年8月6日、9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也於9日出兵中國東北,殲滅了日本的關東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這場戰爭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全世界有5000多萬人死於戰爭,直接軍費開支11170億美元,經濟損失達4萬億美元。但在同時,社會主義力量得到進一步發展。民族解放運動壯大,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打破……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現代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從軍事上看,這場戰爭是一場非常典型的機械化戰爭,體現了非常明顯的大工業特徵:總體戰理論得到充分運用,藉助空中火力支援和依賴坦克集群高速大縱深突擊的閃擊戰法充分展示,出現了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潛艇戰與反潛戰、航母編隊作戰、戰略轟炸與防空作戰、空降與反空降作戰等新的作戰形式,首次使用雷達、導彈、原子彈等新式武器和技術,提出並完善了有關同盟戰略、戰略突襲、戰爭初期、諸軍兵種協同、游擊戰等戰略戰役理論。這次戰爭創下許多世界之最。捲入戰爭的國家和地區80多個(其中參戰國61個),人口約20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80%以上。在這次戰爭中,還進行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和海戰史上規模最大的萊特灣海戰。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立人民民主政權而進行的一次偉大的革命戰爭。這場戰爭歷時近4年,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807萬餘人,解放了除西藏及台、澎、金、馬、西沙、南沙等少數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

這場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國民黨軍隊有美國支持,裝備精良,是 「飛機加大炮」,而我軍則是「小米加步槍」。我軍堅持毛澤東軍事思想,採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最終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在戰略決戰階段,我軍及時抓住決戰時機,組織三大戰役,並且著眼戰爭全局,統攬各戰區的力量和作戰進程,殲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在戰略追擊階段,我百萬雄師渡過長江,採取大迂迴大包圍的作戰方針,迅速掃除了國民黨軍殘余勢力。在這場戰爭中,人民群眾的力量得到了充分體現,人民戰爭理論得到了全面運用。

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使佔世界1/4的人民獲得了新生,使一個強大的中國開始崛起,極大地改變當時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在世界歷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抗美援朝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了全面內戰。美國出於維護其世界霸權的目的,進行全面干涉。同時,美國悍然將戰火燒到了中國境內,並派遣第7艦隊入侵台灣海峽。為了保家衛國,並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邀請,我志願軍部隊於10月19 日入朝參戰,連續組織5次戰役,將美韓軍隊擊退,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在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的兩年多時間里,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7月2 7日,美國政府終於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在這場戰爭中,中朝軍隊共殲敵約109萬人,擊退了敵人的侵略,穩定了東亞地區的戰略格局。這是一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朝軍隊以劣勢裝備迎擊世界頭號強敵,並迫使這個強敵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協定書上簽字。這是二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這場戰爭,使中國軍隊取得了現代戰爭的經驗,加快了現代化的進程。

越南戰爭

50年代後期,美國為了推行其全球戰略,粗暴干涉東南亞國家的內部事務。 1964年8月5日,美國借口其軍艦在公海遭到攻擊,出動飛機轟炸了越南北方港口,製造了北部灣事件。次年3月,美國直接派兵,全面介入越南戰爭。但是,美國並沒有在戰爭中撈到好處,反而遭到越南軍民更猛烈的反抗,損失了10多萬人和 3300多架飛機。美國在越南戰爭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其國內反戰情緒越發高漲。在這種情況下,1969年1月上台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推出戰爭「越南化」政策,宣布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1975年,印度支那三國四方(越南南方、越南北方、柬埔寨、寮國)聯合抗美統一戰線統一了越南,解放了金邊,建立了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取得了戰爭最後勝利。

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反侵略戰爭,也是一場典型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印度支那人民靈活運用以游擊戰為主的戰法,使擁有優勢裝備的美軍付出了傷亡36萬人、損失8612架飛機和耗費2000多億美元的代價。

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是指以色列同周邊阿拉伯國家在1948年至1973年期間所發生的4次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48年5月15日。結果巴勒斯坦領土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56年10月29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67年6月5日。以色列以埃及封鎖亞喀巴灣為由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阿拉伯國家喪失了6.5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於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集中優勢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的掩護下,分別向西奈半島(西線)、戈蘭高地(北線)同時突然發起進攻。後來,以色列在美國緊急援助下,調集兵力,轉入反攻,逐步奪取了戰場主動權。最後,雙方在國際社會的調停下簽署了停戰協定。

中東戰爭是現代化戰爭。戰爭雙方使用了美國或蘇聯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其中包括武裝直升機、電視制導炸彈、「薩姆」型防空導彈等。戰爭雙方展開了大規模電子對抗。雙方飛機損失約60%、艦艇損失80%以上,大部分坦克為各種導彈所擊毀。

中東戰爭爆發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從表面上看,中東戰爭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拼殺,實際上卻是兩個超級大國的間接較量。

英阿馬島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位於南美洲阿根廷東南。圍繞該島歸屬,英阿之間存在爭議。兩國於1982年4月2日爆發戰爭,歷時74天。

馬島戰爭是二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島嶼爭奪戰,英國派出特混艦隊,遠征萬里,在馬島周圍海空戰場上與阿軍展開激烈的封鎖與反封鎖作戰。雙方參戰兵力10 余萬人,參戰各型艦船140餘艘、各型飛機數百架。戰爭最後以英軍兩棲登陸、奪占馬島而告終。

這場戰爭展現了現代島嶼戰爭許多新特點,諸如:遠洋奔襲,海、空、陸戰協同,海上封鎖與反封鎖,島嶼登陸與抗登陸以及在海戰、空戰和陸戰中廣泛進行電子對抗等。這次戰爭,一改過去那種「大炮巨艦」近距對陣的傳統戰法,顯露出新的海戰模式。阿軍使用「超級軍旗」式戰斗機在距英艦48公里處施放一枚 「飛魚」導彈,擊沉了英軍最新式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

兩伊戰爭

1980年至1988年,在兩個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這就是伊拉克與伊朗之間進行的「兩伊戰爭」。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出動上千輛坦克和大批飛機,兵分3路,向伊朗發起進攻。伊朗於1982年7月集中兵力發起「齋月」戰役,將戰爭推向伊拉克境內,數年間攻佔了伊拉克許多重鎮和盛產石油地區。雙方還使用導彈展開了「襲船戰」 。這種作戰方式,損害了一些大國的利益,引起國際社會干預。美、蘇、法等國曾出動80多艘軍艦在海灣為油輪護航。1988年上半年開始,戰場形勢又向有利於伊拉克的方向轉化。伊拉克轉守為攻,並又佔領了伊朗的許多領土。8月20日,雙方在聯合國軍事觀察團監督下實現停火。

這場戰爭的結果,使雙方付出了慘重代價。這場戰爭雖然在現代化程度上並不突出,但卻反映出現代局部戰爭一些明顯的「國際化」、「經濟性」、「民族性」、「宗教性」等特徵。

海灣戰爭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兵佔領科威特全境,引發震動世界的海灣戰爭。

1991年1月17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向伊軍發動猛烈進攻。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實施空中戰役,代號為「沙漠風暴」。在歷時38天時間里,多國部隊出動飛機近10萬架次,投彈9萬多噸,發射各類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數百枚,使伊軍喪失了70%的作戰能力。第二階段是實施地面進攻,代號為「沙漠軍刀」。多國部隊成功組織了戰役欺騙和戰役機動,出其不意,僅用100個小時便收復科威特。薩達姆宣布接受停火條件。戰爭於2月28日結束。

這次戰爭初步展示了信息化戰爭的特點,出現了獨立的空中戰役、導彈精確打擊、大規模信息壓制等新的作戰樣式。盡管伊拉克擁有大量的飛機和坦克,但在綜合實力和技術先進性方面,與多國部隊存在巨大差距。戰爭雙方並沒有構成實質性的對抗,多國部隊僅有400多人陣亡。

科索沃戰爭

1999年3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繞過聯合國對南斯拉夫這個主權國家發動了空中突襲,挑起了科索沃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北約共派遣1000多架飛機和40多艘艦艇,對南斯拉夫的軍事目標乃至民用經濟目標狂轟濫炸。北約共出動飛機3.6 萬架次,投擲和發射了2.3萬余枚炸彈和導彈,造成南斯拉夫1800多名平民喪生,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億美元,超過了這個國家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遭受損失的總和。

科索沃戰爭,絕不是一場偶然和簡單的地區沖突,而是由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精心策劃的。美國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推行北約東擴戰略,保持其在巴爾乾地區的「軍事存在」。這場戰爭,是美國推行其「塑造、反應、准備」全球戰略的前奏。

在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主要使用空中力量對南聯盟實施打擊。這表明,現代化的空中力量,能夠成為一支有效的戰略力量,直接地達成戰略目的。空中打擊,有利於發揮美國的軍事優勢,減少人員傷亡,並且給予美國在戰略上很大的靈活性和主動性。按美國人的看法,空中打擊,能夠全面摧毀敵對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目標,迫使對方因無法承受巨大損失而屈服。今後,空中打擊,很可能是美國發動戰爭的一個主要方式。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橋的類型,若以建橋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磚、竹、藤、鐵、鹽、冰橋等之別。
木橋是最早的橋梁形式,我國秦漢以前的橋幾乎都是木橋。如最早出現的獨木橋、木柱樑橋。約商周時便出現浮橋,戰國前後又出現排柱式木樑橋和伸臂式木樑橋。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質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強度和長度支配等,不僅不易在河面較寬的河流上架設橋梁,而且也難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橋梁來,因此,南北朝始遂為木石混合或石構橋梁所取代。
石橋和磚橋。一般是指橋面結構也是用石或磚料來做的橋,但純磚構造的橋極少見,一般是磚木或磚石混合構建,而石橋則較多見。到春秋戰國之際便出現了石墩木樑跨空式橋,西漢進一步發展為石柱式石樑橋,東漢則又出現了單跨石拱橋,隋代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單孔弧形石拱橋,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樑橋。宋代是大型石橋蓬勃發展的時期,創造出像泉州洛陽橋和平安橋那樣的長達數里橫跨江海交匯處的石樑橋,以及像北京蘆溝橋和蘇州寶帶橋那樣的大型石拱橋。
竹橋和藤橋。主要見於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區。一般只用於河面較狹的河流上,或作為臨時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種索橋,南北朝時稱竹質的溜索橋為「笮橋」。後來出現了竹索橋、竹浮橋和竹板橋等。鐵橋,在古代包括鐵索橋和鐵柱橋兩種。前者屬於索橋類,較多見,約在唐代便出現;後者屬於梁橋類,實為木鐵混合橋,極少見,在江西見一例。
鹽橋和冰橋。主要見於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前者主要見於青海鹽湖地區,後者主要見於北方寒冷地區。
若以橋梁的結構及外觀形式分,則主要有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種基本類型。
梁橋。又稱平橋、跨空梁橋,是以橋墩做水平距離承托,然後架梁並平鋪橋面的橋。這是應用最為普遍的一種橋,在歷史上也較其它橋形出現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時梁橋都是用木柱做橋墩,但這種木柱木樑結構,很早就顯出其弱點,不能適應形勢的發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樑橋,如秦漢時建成的多跨長橋:渭橋、灞橋等。約在漢代時樁基技術發明,於是出現了石橋墩,標志著木石組合的橋梁能夠越跨較寬大的河道能經受住洶涌洪浪的沖擊。但由於石墩上的木樑不耐風雨侵蝕,於是便在橋上建起了橋屋,保護橋身,此橋型(廊橋)後多見於南方,但最早都見於黃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樑或石板橋,構造方便,材料耐久,維修省力,是民間最為喜用的一種橋形,尤其是南宋後,在福建泉州地區十分盛行,創造了許多長大的石樑橋。梁橋若中間無橋墩者,稱單跨梁橋;若水中有一橋墩,使橋身形成兩孔者,便稱雙跨梁橋;若兩墩以上者,便稱多跨梁橋。
浮橋。又稱舟橋、浮航、浮桁,因其架設便易,常用於軍事目的,故也稱「戰橋」--一種用於數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連橫於水上的)連鎖起來並列於水面,船上鋪木板供人馬往來通行的橋。若按嚴格意義上的橋:是以跨空和有柱墩為標志的話,那它還不是十足意義上的橋。浮橋主要建於河面過寬及河水過深或漲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樑橋所能濟事的地方。浮橋兩岸多設柱樁或鐵牛、鐵山、石囷、石獅等以系纜。隋大業元年在洛陽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橋,是第一次用鐵鏈連接船隻的浮橋。浮橋目前在我國南方如江西、浙江、廣西等地方仍常見用。
索橋。也稱吊橋、繩橋、懸索橋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鐵索等為骨幹相拼懸吊起的大橋。多建於水流急不易做橋墩的陡岸險谷,主要見於西南地區。其做法是在兩岸建屋,屋內各設系繩的立柱和絞繩的轉柱,然後以粗繩索若干根平鋪系緊,再在繩索上橫鋪木板,有的在兩側還加一至兩根繩索作為扶欄。始見於秦漢,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橋,又名"夷里橋",便是座竹索橋。現存著名的有建於明清時的瀘定鐵索橋、灌縣竹索橋等。過索橋感覺非常驚險,正如古人形容過索橋的那樣:「人懸半空,度彼決壑,頃刻不戒,隕無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稱:「窺不見底,影戰影栗。」其實真正渡之還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紀》對貴州盤江橋評價的那樣:「望之飄然,踐之則屹然不動。」
拱橋。在我國橋梁史上出現較晚,但拱橋結構一經採用,便迅猛發展,成為古橋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種橋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繼續發展的廣闊前景。拱橋有石拱、磚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磚拱橋極少見,只在廟宇或園林里偶見使用。一般常見的是石拱橋,它又有單拱、雙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視河的寬度來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別高大,兩邊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狀,又有五邊、半圓、尖拱、坦拱等之分。橋面一般鋪石板,橋邊做石欄桿。拱橋的形象最早見於東漢畫像磚上,是由伸臂木石樑橋在發展過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文獻記載見於南北朝時的《水經注》中,現存最早的實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石拱橋的發券,明以後,尤其在清代,則盛行用整券,即「桶狀發券」。
此外,其它特種造型尚有飛閣和棧道、渠道橋和纖道橋,以及曲橋、魚沼飛梁和風水橋。
「飛閣」,又稱閣道、復道,即天橋。古代宮殿樓閣間的跨通道。《三輔黃圖》:「乃於宮(指漢末央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構輦道以上下。」秦漢皇宮樓殿間聯以閣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稱復道。秦始皇築閣道由阿房宮通驪山,人行橋上,車行橋下,堪稱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棧道」,又稱棧閣、橋閣,單臂式木樑橋。在山區陡峭的地方,架木鋪成的道路。
「渠道橋」,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橋梁。也即在橋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於金代的山西洪洞縣惠遠橋。故今山西民間尚有「水上橋、橋上水」的俚語。「纖道橋」,一種為便於拉纖而建造的、與河流平行的帶狀長橋。多見於浙江境內的運河地區。有的長達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紹興阮社有一座「百孔官塘」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橋長380餘米,115個跨,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橋」,園林中特有的橋式,故也稱園林橋。橋與徑、廊均為園林中遊人賞景的通道。「景莫妙於曲」,故園林中橋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橋,以形成一條來回擺動,左顧右盼的折線,達到延長風景線,擴大景觀畫面的效果。曲橋一般由石板、欄板構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欄桿低矮,造成與水面似分非分、空間似隔非隔,尤有含蓄無盡之意。
圖片,戰爭: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D5%BD%D5%F9&z=0
橋: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7%C5&z=0

只能幫你這么多了~

㈢ 談談你對保護古橋的意見和建議

這個東西很不好保護,城市的發展他們現在就是阻撓.再者地質的變化,時間的推移,自然的侵蝕,使政府或組織需要投入太多.需要民眾的最大化的幫助.
個人認為古橋首先要審查其文化價值.

㈣ 湘子橋是如何建成的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熙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 盧溝橋
紹熙五年 (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造牲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門(1842年)洪水,東墩鐵牛墜入江中。 故有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樓台二十四樣,二隻牲牛一隻溜」。
公元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知州曾汪,造舟為梁,舟八十有六隻,以接江之東西岸,且峙石於中,以繩其勢,根其址,名曰「康濟橋」。 公元1174年 南宋淳熙元年,甲午夏,韓江水漲,康濟橋橋舟漂沒者半,知州常禕修之,增橋舟為一百零六隻,以其餘資,創傑閣於岸右,名之曰「仰韓閣」,以為臨之觀所。 公元1179年 南宋淳熙六年,知州朱江建「登瀛門」,左掖曰「三己亥堂」,右掖曰「南州奇觀」。增石洲二,與舊為三,築亭其上,東曰「冰壺」,西曰「玉鑒」,中曰「小蓬萊」。 公元1180年 南宋淳熙七年,通判王正公,復增一洲,距西岸數步,上跨巨木,下通船筏,至是始無沖突浮梁之虞。 公元1189年 南宋紹熙十六年,知州丁允元修浮梁,自西岸增四洲為八,亘以堅木,覆以華屋,曰「丁侯橋」。 公元1196年 南宋慶元二年,知州事漳州陳宏規,益東岸洲二,結架如丁侯橋,而增廣之,曰「濟川橋」。更挹秀曰「濟川亭」,以止過客。亭之後曰「見思庵」。 公元1198年 南宋慶元四年,知州林漂,衍濟川橋而袤之,增以四洲,雄麗過於西橋。又漳潮界上,道路磽確。捐金砌石,以便往來。 公元1203年 南宋嘉泰三年冬,濟川橋火,為亭若庵,一夕俱盡。知州趙師會,亟與通判馬承規,增崇石洲故址,屋覆其上,磚瓮其下,面橋為亭,名悉仍舊。大書題扁,侍郎陳讜筆也。 公元1206年 南宋開禧二年,知州福州林會,接濟川橋之西,增築石洲五,修其舊者一,亦屋覆而磚瓮之。扁曰「小蓬萊」,因朱侯命名之舊。 公元1228年 南宋紹定元年,知州龍溪孫叔謹,復接丁侯橋之東,增築二石洲。 公元1234年 南宋端平初,知州葉觀,以橋屢經溪洪風颶之餘,亭屋俱弊,命判官趙汝禹督工,悉整而新之,中扁「玉鑒」,與「小蓬萊」對。仍辟二亭,面北曰「飛躍」,為祝聖放生之所;面南曰「盍簪」,為禮賢實踐之所。 公元1233年 浮橋舊以鐵纜,紹定六年,梅寇沖突,倉卒銷纜為兵置,而易之籐,隨成輒壞。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知州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鐵纜七十丈,從旁翼而貫之,遂可永久。 公元1262年 南宋景定三年颶風之厄,舟與亭屋,俄頃而盡。知州游義肅重建,址之欹者改築,材之蠹者更新,橋成極其壯觀。邦人即濟川橋建游侯生祠。 公元1298年 元大德二年,總管大中怡里(蒙古人),修造橋亭,尋復為洪流所壞。 公元1306年 元大德十年,總管常元德,復碑石,洲高三丈余,重修梁亭。 公元1326年 元泰定三年,判官買住(蒙古人),易以石版,僅成四間,創新補舊,亭屋俱備,忽一夜第一間石版自折。 公元1332年 元至順三年,又折一石版,溺死者三人。本路(元制稱潮州為潮州路)同知喑都剌哈蠻(蒙古人),惻然捐俸,鳩合眾力,重跨木樑,添創亭屋,往來者遂無戰兢之恐。 公元1344年 元至正四年,府判喬賢修橋,築亭橋上者,為楹二十有四,為閣於橋之西,名之曰「仰韓閣」。 公元1435年 明宣德十年,龍岩王源為潮州知府,主持了廣濟橋規模空前的重修。「凡墩之頹毀者,用堅
潮州廣濟橋(10張)磐以補之,石樑中斷者,用梗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中流狂瀾觸嚙,不能為梁者,仍設以浮舫,縶以鐵纜,無陷溺之憂。橋之上乃立亭屋百二十六間,屋之下,梁之上,鏝以厚板,板上側卧二層甓,用灰彌縫之,以蔽風雨寒暑,以防回祿之虞。」(明姚友直《廣濟橋記》)橋上亭屋間還建起12座高摟,以壯游觀。江心一段,仍用24艘船聯成浮橋。橋成之後,極為富麗堂皇,其規模之宏偉,形制之代表性,都達到了廣濟橋歷史上的高峰。橋成,更名「廣濟橋」。 公元1470年 明成化六年,知府謝光,重修廣濟橋亭屋,賣蒙山、寶定二廢庵田產,入寧波寺為修橋費。 公元1497年 明弘治十年,同知車份,重修石洲三而梁之,建亭屋二十間。 公元1510年 明正德五年,知府鄭良佐,去亭屋,易梁以石,工未就,以憂去,知府談倫,續修如制。 公元1530年 明嘉靖九年,知府邱其仁,立橋東西二亭,以息過客,而橋南北,皆瓮以灰石欄。殺浮梁四之一,歲僉橋夫四十四名,渡夫十名司守,每名納銀五錢,儲於帑,為補置費。「十八梭船廿四洲」之格局從此形成。自創設以來,共歷時359年。 公元1546年 明嘉靖二十五年,浮梁壞,知府郭春震重修。又明萬曆間,廣東巡按蔡夢悅,造廣濟橋石樑,民德之,立蔡公祠之左。 公元1650年 清順治七年,鄭成功圍潮州城,久攻不下,廣濟橋毀於兵火。總兵蔡元修復。 公元年 清順治十年,潮鎮郝尚久,反清歸明,清將耿繼茂率滿漢兵十萬圍潮州城,廣濟橋復遭兵毀,蔡元又修復之。 公元1671年 清康熙十年,提學道遲煊,知府宋徵璧修橋。康熙十二年,八月,颶雨毀屋,廣濟橋圮。康熙十六年,八月廿四夜,西岸橋下吼聲如牛,石墩忽倒其一,知府林杭學修橋。 公元1685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總督吳興祚,捐萬金,重修廣濟橋。 公元1724年 清雍正二年,知府張自謙,倡縉紳士庶,修石墩一。鑄鉎牛二,列東西岸,以鎮水患。 公元1728年 清雍正六年,知府胡恂,修橋墩一。 公元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水,東岸石墩圮者六,損者二,壞者一。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橋梁,損失殆盡。鉎牛失其一。 公元1843年 清道光二十三年,知府覺羅諭官紳捐款修橋,成西岸三墩,復造浮梁船四十二,合原設浮梁十八,直接東岸。 公元1847年 清道光二十七年,嘉應鹽商邱慎猷捐千金,募閩人,成東岸墩一。於是知府吳均捐廉,續修石墩三。其餘五墩:布商朱莆瑞等捐修一墩。米商林資福等捐修一墩。嘉應、平遠、鎮平諸鹽商捐修一墩。潮橋海運鹽戶共修一墩。郡紳設局勸捐共修一墩。並與饒平楊鍾等,次第捐辦木樑,統歸邱慎猷經理。吳均去任,知府劉潯捐金足之。以二十九年五月橋成。 公元1871年 清同治十年,大水,東岸橋墩復圮其一,總兵方耀率紳耆捐修。墩成,欲易木以石,以墩高水深而止。 公元1929年 民國十八年,曾取消浮橋,改用懸索吊橋,但通車一次即廢。 隨著歷史變遷,至解放初,廣濟橋的橋墩已減少為二十座,十九孔,全橋長:517.95米,計東岸橋墩十二座加橋台一座,十二孔,長283.4米,西岸橋墩八座七孔,長173.3米,橋寬5米,中間97.3米,仍以十八木船連接。 1958年 人民政府大修廣濟橋,原有梭船撤去,建成雙柱式(高椿承台)橋墩二座,架以鋼梁,鋪設路面,接通東西二橋。原有舊石墩,全部整治後留用,在舊石樑上,加鋪鋼筋路面。路面原為寬五公尺,擴闊而為七公尺,兩旁加設行人道,道外有花格欄桿及燈柱。至是全東西橋為一,汽車由橋上通過,直達閩浙各地,行旅稱便。 1977年 又一次進行擴建,原7米的橋面作為行車道,橋兩側各加寬2米作人行道。 1988年3月 鑒於廣濟橋具有極大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因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11月 潮州市政府在廣濟橋下游一公里處建成現代化的韓江大橋,從而結束了廣濟橋作為交通紐帶的歷史使命,並為其全面修復提供了先決條件 1990年 國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開了「潮州廣濟橋修復論證會」,揭開了修復古橋之序幕。 2001年7月 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廳和國家文物局上報《潮州廣濟橋維修方案》。同年12月,獲文物局正式批復。 饒宗頤
[2]2002年4月 潮州市政府決定成立「潮州市維修廣濟橋委員會」,以統籌修橋事宜,並聘請全國文物古建專家和海內外德高望重的潮籍鄉親為顧問。羅哲文、楊玉柱、吳慶洲以及李嘉誠、饒宗頤、陳偉南諸先生欣然接受聘請。 2003年10月 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2007年9月20日 全面維修後的廣濟橋正式對遊客開放。

㈤ 安河橋的安河橋現狀

現海淀地域歷史上河湖棋布、名泉眾多,水量充沛,清澈甘甜,為北京城重要供水源地。近半個世紀以來,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的北京,人口急劇增加,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用水量日增,地下水過量開采,歷史上的長河逐漸斷流乾枯,難以滿足城市供水之需。1965年,修建京密引水渠,其河道大體是沿襲了元代京杭大運河白浮泉至甕山泊的故道。在青龍橋以北約0.5公里處架設一座新安河橋。橋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上的護欄板和望柱都是白色大理石,橋寬約25米,長約60米,河面上碧波盪漾,兩岸綠柳成行,將石橋襯托得格外美麗。新橋與古橋相距約200米,遙遙相望,風景極佳。
2009年9月28日北京地鐵4號線開通後,北端終點站設安河橋北站,次車站因地處於「安河橋」以北而得名。安河橋北作為北京地鐵4號線首發站,每天吸引著成千上萬旅客的光顧,也給海淀人的出行帶來了方便。同時,許多人開始對安河橋這座古橋產生興趣。住在市中心的市民,花上幾元錢,搭乘地鐵通往安河橋的旅程,是十分新穎的。走出站台就可以觀賞郊外風光,春天,近看京密引水渠春水和盛開的百花;秋天,仰視金山上的滿山紅葉,令人心曠神怡;冬日的郊外寧靜,也是格外誘人的。

㈥ 怎樣保護好古代橋梁呢

這需要專業人干對具體橋梁進行堪察後,由橋梁所處環境情況決定保護方案。

㈦ 健美的中國健美協會

國際健美聯合會現有168個會員國,亞健聯有36個會員國,是最大的國際和亞洲單項體育組織之一,健美運動也是最為普及的運動項目之一。隨著人類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健美這一延緩人體肌肉衰老速度最為有效的運動項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中國的健美運動也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在各地蓬勃開展。
1986年中國舉重協會成立分支機構健美運動委員會,中國於1985年11月加入國際健美聯合會(英文縮寫IFBB)國內現有三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十二個計劃單列市,四個行業體協和國家體委的六所直屬體院開展健美運動。健美項目已列入中國大學體育統編教材。自1994年以來,中國健美協會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重要健美賽事和會議。目前國內現有國際級健美裁判2人,國家級健美裁判22人。
為推動和發展中國大眾健身健美運動水平,中國健美協會每年舉辦一屆全國健美錦標賽、中國健身小姐大賽、全國健美俱樂部排位賽、沙灘健美暨健身風采大賽。根據健身市場發展的需要,協會還定期舉辦等級健身指導員培訓班,健美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對具有一定規模的健美組織實行等級評定。
(1)中國健美歷史上的第一
第一位將健美運動引入中國的推廣人:趙竹光(上海人,1907~1991),被譽為「中國健美運動之父」。
第一家健美組織:1930年創辦的上海「滬江大學健美會」。
第一部翻譯的健身專著:1934年由趙竹光先生翻譯出版了美國列戴民編著的《肌肉發達法》一書。
第一家健美研究會:1939年8月,由趙竹光、曾維祺和陳憲蹊三人成立的「肌肉發達法研究會」。
第一家健美學府:1940年創辦的「上海健身學院」。這是中國第一所運用教學方法來指導健美鍛煉的學府。
第一本健美專刊:1940年7月,由趙竹光任主編的《健力美》雜志正式創刊。
第一次中國市級健美比賽:1944年6月7日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禮堂,由現代體育館、上海健身學院和上海基督教青年會體育部聯合發起舉辦了由20餘人參加的上海健美男子比賽。
第一位市級健美比賽全場冠軍:1944年6月7日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禮堂舉辦的上海健美男子比賽上,現代體育館學員柳顒庵榮獲全場冠軍——「上海先生」稱號。
第一位華人健美冠軍:原國家舉重隊總教練黃強輝,1951年4月13日在他21歲時獲得印度尼西亞全國健美冠軍。
第一本全國性健美雜志:1980年底由《體育報》社編輯部主辦的《健與美》雜志正式創刊。
第一屆全國健美邀請賽:1983年6月2日~4日在上海舉辦的「力士杯」男子健美邀請賽。有9個單位的39名運動員參加。
第一個贊助健美比賽的企業:1983年上海體育用品廠,以「力士牌」杠鈴等產品著名,出資舉辦第一屆全國力士杯健美邀請賽。
第一位全國健美比賽男子全場冠軍:1983年6月2日至4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一屆全國力士杯健美邀請賽上,江蘇運動員朱來喜獲得男子健美全場冠軍。
第一次以觀摩員身份列席國際健聯的中國代表:1984年10月,應國際健美聯合會主席本?韋德先生的邀請,國家體委派了許放和婁琢玉二人,以「觀察員」的身份出席了第38屆國際健美聯合會年會。
第一位獲得國際健聯獎勵的人員:1984年10月在第38屆國際健美聯合會年會上,國際健美聯合會對婁琢玉先生在中國開展健美運動和對國際健美運動所產生的影響,向他頒發了國際健美聯合會的「功勞榮譽獎」。
第一位穿比基尼參賽的運動員:1985年5月20日,在哈爾濱市第2屆健美比賽中,女運動員孫恆身著自己設計的黑色比基尼參加了比賽,成為中國穿比基尼登台比賽的第1人。
第一位到中國傳播健美運動的國際健美聯合會高級官員:1985年6月23日,在北京工人體育場,國際健聯主席本?韋德先生為中國健美運動員、教練員和健美愛好者講授有關健美運動方面的知識。他重點講述了健美訓練的方法與技術;力量和營養之間的關系;女子健美運動的發展趨勢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國際健美聯合會的現狀等問題。
第一批獲得國際健聯獎勵的人員:1985年6月在北京,國際健美聯合會主席本?韋德先生為在發展中國健美運動中有突出貢獻的陳鏡開、趙竹光、曾維祺、婁琢玉、劉英、胡維予、張鐵民、徐吉華和宋金亮九位同志頒發了獎章、獎狀和榮譽證書。
第一個管理健美運動的組織機構:1986年10月,中國舉重協會健美運動委員會成立,成為領導健美運動的專門機構。曾維祺被選為中國健美運動委員會主任;戚玉芳、裔程洪、孫玉昆被選為副主任;趙竹光被選為顧問。該委員會的任務是主管全國性健美比賽,指導和推動群眾性的健美運動。健美運動委員會下設裁判組、教練組、科研組和女子組。
第一任中國舉協健美運動委員會主任:1986年10月曾維祺被選舉為首任中國舉重協會健美運動委員會主任。
第一次增設女子健美比賽項目:1986年11月,在深圳舉辦的第四屆力士杯健美邀請賽上,增設女子個人比賽項目。
第一位全國健美比賽女子全場冠軍:1986年在深圳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力士杯健美邀請賽上,四川運動員陳靜獲得女子健美全場冠軍。
(2)中國健美歷史上的第一
第一對全國健美混雙冠軍:1986年11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舉行的第四屆全國力士杯健美邀請賽上,深圳運動員冷高倫和錢躍蓮獲得男女混雙第一名。
第一部管理中國健美運動的法規文件:1987年4月23日原國家體委頒布了《舉辦健美競賽、表演和訓練班的暫行規定》。
第一期全國健美裁判員培訓班:1987年10月4日由原國家體委舉重處和中國舉重協會健美委員會在安徽屯溪市舉辦了全國健美裁判員訓練班。
第一屆全國健美錦標賽:1987年10月14日~17日在安徽省屯溪市舉行了全國第五屆力士杯健美錦標賽。前四屆力士杯比賽均屬於邀請賽,從本屆開始國家體委將一年一度的「力士杯全國健美邀請賽」正式改為「全國健美錦標賽」。
第一屆全國健美冠軍賽:1987年10月24日~26日在山東省淄博舉行了全國第一屆全國健美冠軍賽。
第一家大型健美訓練館:1987年香港區啟棠先生在廣州開設「悅威健身中心」,該中心引進了百台先進的健美和健身器械,包括多功能和單功能的健身器以及跑步機、劃船機、按摩機和蒸汽浴等,這一舉措促進了中國健美界訓練工作的革新,結束了只靠杠鈴、啞鈴等傳統器械的時代。
第一本由國家體委批准正式出版的健美競賽規則:1988年2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了《健美競賽規則(試行)》(1987)。
第一位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業余健美錦標賽的領隊:以國家體委舉重協會中國健美運動委員會古橋秘書長為領隊,運動員孫偉毅(上海)、何玉珊(北京)組成的中國健美代表隊,參加了1988年10月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黃金海岸城舉行的第42屆世界業余健美錦標賽。
第一次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業余健美錦標賽的男運動員:1988年10月第42屆世界業余健美錦標賽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黃金海岸城舉行,來自44個國家的108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中國運動員孫偉毅(上海)、何玉珊(北京)參加了雛量級和輕量級比賽。
第一位個人出資贊助運動員參加國際健美比賽的人士:楊敬民(遼寧)。
第一位國際健美裁判員:1989年古橋先生被國際健美聯合會批准為國際B級健美裁判員,這是中國第一位國際級健美裁判員。
第一批健美國家級裁判員:田振華、牛愛君、張盛海、張巍、谷忠德、馬長生等。
第一次全國健美比賽設立「特別單項獎」:1989年全國健美冠軍賽根據國家體委審定的最新《健美競賽規則》中「全國健美冠軍賽可設特別獎」的規定,在研究分析中國健美運動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首次增設了「最佳表演獎」、「最佳動作配樂獎」、「男子最佳小腿三頭肌獎」和「女子最佳腹肌獎」四項特別獎。其目的旨在促進中國健美運動向著表演性、藝術性、全面性發展,以求盡快接近世界水平。
(3)中國健美歷史上的第一
第一任中國健美協會裁判委員會主任:田振華(北京)
第一任中國健美協會科研委員會主任:田裡(浙江)
第一任中國健美協會教練委員會主任:楊敬民(遼寧)
第一任中國健美集訓隊總教練:楊敬民(遼寧)
第一屆中國先生小姐大賽:྘「利斯杯」首屆中國先生、小姐大賽於1992年11月28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本次比賽依照國際奧林匹亞先生、小姐的比賽方式進行。與以往健美比賽最大的區別就是運動員不分級別同台角逐。次屆參賽者均為1992年全國健美錦標賽各級別前三名獲得者。
第一位中國健美先生:1992年11月28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的྘「利斯杯」首屆中國先生、小姐大賽上楊新民榮獲「中國健美先生」稱號。
第一位中國健美小姐:1992年11月28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的྘「利斯杯」首屆中國先生、小姐大賽上張萍榮獲「中國健美小姐」稱號。
第一批健美先生、小姐稱號獲得者:1993年6月12日國家體委根據《健美運動員技術等級標准(試行)》規定,授予張惠明(江蘇)、楊新民(山東)、李根勤(陝西)、王力勁(煤礦體協)、顧曄(江蘇)、易康明(安徽)、曲智進(火車頭體協)和甘清春(冶金體協)等8名健美運動員「健美先生」稱號。授予崔武生(江蘇)、紀明麗(山東)、魏媛(煤礦體協)、張海洪(天津)和翟美玲(西安)等5名健美運動員「健美小姐」稱號。
第一位「亞洲傑出貢獻獎」獲得者:1993年8月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十屆亞洲女子健美錦標賽上,中國健美界望高資深的老前輩婁琢玉先生被亞洲健美聯合會授予「亞洲傑出貢獻獎」,成為亞洲地區接受此稱號的第一人。
第一次代表中國參加世界業余健美錦標賽的女運動員:1993年11月28日中國首次派出張萍和許勤華兩名運動員參加了在新加坡舉行的世界業余女子健美錦標賽,引起了國際健美界的矚目和好評。
第一位在世界業余女子健美錦標賽上取得最好成績的運動員:1993年11月28日在新加坡舉行的世界業余女子健美錦標賽上,中國運動員張萍獲得第十名,成為亞洲地區唯一入選的隊員。
第一支中國健美明星(國家)隊:為盡快提高中國健美運動水平,推動健美運動,加強高水平運動員的管理,經國家體委批准,中國健美明星(國家)隊於1994年7月在北京成立。由中國健美協會直接管理的這支明星隊,共有隊員15名,分別來自全國十個省市和行業體協。他們都是活躍在中國健壇並在國內外比賽中屢獲佳績的優秀健美運動員。該隊平時分散,賽前集中,除擔負全國巡迴表演任務外,還將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健美比賽。
第一任中國健美明星(國家)隊隊長:隊長是巍媛(煤礦體協,女);副隊長是楊新民(山東,男)。
第一支中國健美明星(國家)隊運動員:張海洪(天津,女)、張萍(上海,女)、許勤華(上海,女)、顧曄(江蘇,男)、易康明(安徽,男)、邵忠文(安徽,男)、紀明麗(山東,女)、李根勤(陝西,男)、陳佳民(沈陽,男)、趙英軍(廣洲,男)、曲智進(火車頭體協,男)、王力勁(煤礦體協,男)、秦成勇(煤礦體協,男)、甘清春(冶金體協,男)。
第一次舉辦洲際性健美大賽:1994年8月26日至29日亞洲健美錦標賽在廣東東莞市舉行。這次大賽包括第十一屆亞洲女子健美錦標賽、第八屆亞洲混合雙人健美錦標賽和第五屆亞洲男子職業——業余健美錦標賽三項賽事。
第一對在世界混雙健美比賽中取得最好成績的運動員:1994年11月7日在瑞典博朗市舉行的』94世界女子和混雙健美錦標賽上,中國健美選手紀明麗、顧曄獲得第十名。
第一次舉辦國際性健美大賽:1994年11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體育館舉行了國際健聯男子業余健美選手最高級別的大賽——第48屆世界健美錦標賽。來自五大洲64個國家和地區的165名健美運動員參加了比賽。中國選手王力勁獲得70公斤級第九名的好成績。
第一個中國健美協會訓練基地:1995年在遼寧省沈陽市建立了「中國健美協會訓練基地」。
(4)中國健美歷史上的第一
第一位亞洲男子健美冠軍:山東健美運動員秦承勇,1995年8月23至28日在中國重慶舉辦的第31屆亞洲男子健美錦標賽上代表中國隊奪得75公斤級冠軍,這是中國男運動員在亞洲健美大賽中摘得的首枚金牌。
第一位獲得「健美大師」稱號的運動員:1995年12月3日在日本關島舉行的第49屆世界男子健美錦標賽上,中國健美運動員陳佳民獲得65公斤級第八名。他是中國第一個獲得「健美大師」稱號的選手。
第一位國際健聯執委會資深委員:1996年1月國際健美聯合會公布了該會執委會最新名單,共計28人。其中有中國健美前輩婁琢玉先生。
第一屆中國健身小姐大賽:1996年12月22日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體育館舉行了首屆中國健身小姐大賽。大賽從10月份開始分別在深圳、天津、杭州、大連、西安、成都六個分區進行了預賽,篩選出38名優勝者來廣州參加決賽。經過再次淘汰,選出10人參加總決賽。比賽項目有「健美形體」、「徒手健身操」、「輕器械健身操」、「健騎機操」和「健身知識問答」。
第一屆中國健身小姐大賽冠軍:1996年12月22日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體育館舉辦的首屆中國健身小姐大賽上,北京選手劉令姝榮獲本屆大賽桂冠。
第一次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健身小姐大賽的運動員:1997年11月中國首次派出王麗君(陝西)和陳敏(廣西)兩名運動員參加了在斯洛伐克舉行的第二屆世界健身小姐錦標賽,引起了國際健美界的矚目和好評。
第一個管理健美運動從業人員的基本的制度:1998年4月1日,中國健美協會頒發《健身指導員技術等級制度》。它的頒布,填補了中國健身指導員技術管理上的空白,標志著中國群眾性健美運動的管理工作在制度化的軌道上又前進一步。它的施行,不僅能規范健美從業人員的技術管理,保障健身健美愛好者的活動效益,而且激勵健美從業人員對大眾健美事業的熱情,加快健身健美運動的普及化、規范化、科學化和產業化的步伐。
第一任中國健美隊專職領隊:1998年7月中國健美協會公布新組建的中國健美隊領隊為古橋先生。
第一任中國健美隊專職總教練員:1998年7月中國健美協會公布新組建的中國健美隊總教練為楊敬民先生。
第一支中國健身小姐代表隊的運動員:1998年7月中國健美協會公布了新組建的中國健美(健身小姐)隊名單,運動員有程丹彤、黃艷艷、王麗君、陳敏、易海燕。
第一位亞洲健美大師稱號獲得者:1998年8月29日至30日在越南胡志明市舉行的第二屆亞洲健美大師比賽(年齡在45周歲以上的選手參加)中,中國健美選手楊新民(山東)獲得冠軍。
第一次按市場規律運作的全國健美錦標賽:1998年9月2日至5日在在遼寧省沈陽市舉辦的』98「中國褲子城杯」全國健美錦標賽,是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首次直接與商家簽約並成功舉辦的全國性健美錦標賽。
第一家個人品牌健身房:中國最早推行大眾健身操的著名教練馬華,用自己的名字做品牌,即「馬華健身俱樂部」 於1998年11月22日在北京開業。
第一位獲亞洲健美冠軍稱號最多的運動員:張萍,從1990~1995年共獲得6次亞洲女子健美冠軍。
第一套健身指導員考級教材:1999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成立了健身指導員考級教材編審委員會,由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副主任、中國健美協會主席宋兆榮同志任名譽主編,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業務一部主任、中國健美協會秘書長古橋同志任主編,並委派河北工業大學鄭慶繼教授、浙江師范大學田裡教授、山西大學相建華教授、上海體育學院張盛海副教授執筆撰寫,考級教材包括《健美理論與實踐》、《健身指導員基礎理論教程》、《現代健身房服務指南》《健身法教程》。
第一期國家級健身指導員、全國健美裁判員培訓班:中國健美協會於2000年7月15日~25日,在北京首次成功舉辦第一期國家級健身指導員、全國健美裁判員培訓班,共有來自全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1名健身教練員、健美運動員參加了培訓。教學組成員有古橋、田裡、相建華、楊敬民、王宏、薛永閣和、程丹彤。
(5)中國健美歷史上的第一
第一批國家級健身指導員:2000年7月15日~25日中國健美協會在北京舉辦的第一期國家級健身指導員培訓班上,審批了田裡、相建華、馬長生、楊敬民等71人為國家級健身指導員。
第一次由市級健美協會承辦的全國健美錦標賽:2001年5月15日至19日在山東省臨沂市舉辦的2001「魯南制葯杯」全國健美錦標賽,是由臨沂市健美協會等單位承辦,賽會取得圓滿成功。
第一次在全國健美比賽中對運動員進行違禁葯物檢查:2001年5月15日至19日在山東省臨沂市舉辦的2001「魯南制葯杯」全國健美錦標賽上,首次對參賽的運動員進行違禁葯物檢查。賽會根據國際健聯亞洲區副主席、亞健聯秘書長蔡保羅先生的提名和比賽仲裁委員的抽簽,分別對5個級別的5名運動員進行了葯檢。
第一批亞洲B級健美裁判員:北京的田振華、劉福來、恩玉平、薛永閣,吉林的張巍,山東的谷忠德,浙江的田裡、盧曉文,陝西的劉紹東,重慶的陳靜,廣西的周鶴軒,大連的范麗萍,新疆的盧躍萍,化工體協的牛愛君,火車頭體協的馬長生和上海體育學院的張盛海等16人。
第一次參加世界運動會健美比賽:2001年8月15日至20日在日本秋田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運動會健美比賽上,中國健美運動員馬志濤參加了男子65公斤級的比賽。這是中國第一次參加世界運動會健美比賽,也是國際健美聯合會第一次點名邀請中國參加除世界錦標賽之外的國際健美大賽。
第一位亞洲健身小姐冠軍:2001年9月6日至9日第三屆亞洲健身小姐錦標賽在韓國斧山舉行,中國選手程丹彤獲得健身小姐1.60米以上級冠軍。
第一屆中國健身先生大賽:2001年9月在江蘇省無錫市中國健美協會成功組織舉辦了全國首屆中國健身先生大賽,填補了世界健身健美競賽的一項空白,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共計27名。
第一屆中國健身先生大賽冠軍:2001年9月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辦的全國首屆中國健身先生大賽上,內蒙古自治區選手冀鋒榮獲A組桂冠,四川選手謝黎明榮獲B組桂冠。
第一期全國專業健美教練員培訓班:2002年8月4日~10日國際健美聯合會授權中國健美協會,在北京首次舉辦全國專業健美教練員(韋德訓練法)培訓班,共有學員297名。教學組成員:古橋、鄭慶繼、田振華、田裡、張盛海、相建華、李慶華。
第一次參加亞洲運動會健美比賽:以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主任王筱麟為領隊,由教練員李慶華和運動員楊新民、張惠明、劉興剛、林沛渠、曹雄傑組成的中國健美代表隊,參加了2002年10月4日至5日在韓國斧山舉辦的第14屆亞洲運動會健美五個級別的比賽。
第一位執法亞運會健美比賽的裁判員:2002年10月4日至5日在韓國斧山舉辦的第14屆亞洲運動會上,中國首位國際健美裁判員古橋先生參加了健美比賽項目的執法工作。
第一次聯合舉辦的全國健美錦標賽和中國健身先生、小姐大賽:2003年10月14日~20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舉。來自31個省市的267名選手,參加了男子8個級別、女子6個級別、男女混雙比賽項目和健身先生2個級別、健身小姐3個級別項目的比賽,這是中國健美協會首次將健美運動的兩種競賽項目安排在一起的比賽。
第一次允許自然人、法人和社會團體有資格直接報名參加的全國健美健身賽事:2003年10月14日~20日,2003年「豪晟杯」全國健美錦標賽和中國健身先生、健身小姐大賽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舉行。與往年不同的是,該次比賽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體育局、行業體協、體院(校)有參賽資格外,各個健身俱樂部、社會團體、個人也可直接報名參賽。此舉是中國健美健身競賽體制的一次革新,意在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真正「普及」健美健身運動,為廣大健身愛好者和健身俱樂部提供展示健美英姿的舞台。
第一位健美世界冠軍錢吉成:2005年11月底,在上海舉辦的第59屆世界男子健美錦標賽中,錢吉成勇奪60公斤級冠軍。
競賽類別
(1)健美錦標賽
(2)健美邀請賽
(3)健美俱樂部賽
(4)健美先生、小姐賽

㈧ 溫瑞塘河的橋梁介紹

溫瑞塘河水網密布,支流縱橫交錯,橋梁不可勝數。然分布在溫瑞塘河上的眾多古橋,由於歷史和人為等方面的原因,現狀卻不容樂觀。有的湮沒無聞,有的名存實亡,有的面目全非,有的斷壁頹垣,僅有少數保存完整,古樸依舊。
中國古橋歷史是由木而石、由梁而拱發展起來的。溫瑞塘河流域現存的古橋大多為石樑橋,木橋已無跡可尋,石拱橋也不多見。始建於宋代保存較好的石樑橋,有坐落於仙岩鎮沈嶴村架龍溪上的祠堂橋、坐落於瑞安東門輪船碼頭的白岩橋、坐落於潘橋鎮潘橋村潘橋河上的仁壽橋、坐落於郭溪鎮任橋村曹埭河的任橋等。原先坐落於瞿溪河上的紅橋和竹橋(最早為竹結構)為木結構,因屢遭水毀及急增的人、車流量對橋的承載需要,紅橋移位重建,竹橋改建,現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溫瑞塘河的古石樑橋,橋墩一般由3至5根方形條石並列構成的排柱式為多,也有用塊石砌成菱形橋墩的,如棚湖橋;橋洞有單孔和多孔的,多孔一般為3孔、5孔、7孔等奇數;橋面一般縱向鋪條石,並開鑿橫條紋或斜條紋或幾何圖案,增加摩擦以利行走;有欄桿的一般由青石板及青石覆蓮望柱結合做成,造型精美的還有飛禽走獸雕像,如甌海的潘橋。
大小不一、風格各異的古橋是甌越祖先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的,是一筆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水鄉文化的縮影和代表物之一,更是塘河上不會再生的一道獨特人文景觀。塘河古橋除少數得到重視保護、立有橋碑刻有文字簡介外,大多古橋的處境可以說是風雨飄搖,處於自生自滅的脆弱狀態。前幾年在塘河源頭上河鄉一帶,還可以看見好幾座古橋的神韻,如溪頭街的塘糕橋、埭頭村的下殿橋、石柱門的將安橋、林橋村的蜈蚣橋等,然經幾次山洪暴發加上河道的拓寬工程,這些古橋均已不存。隨著城鄉建設迅速發展,本來就稀少的古橋以更快的速度在我們眼前消失。
清代女詩人范荑香有詩曰:「緩步同行過小橋,春風吹暖賣餳簫。忽驚背後來遊客,退入垂陰折柳條。」真希望如此迷離旖旎的風光,能夠永遠保留下來,不要漸成遙遠記憶夢中陳跡。
下斜橋 ,因坐落於婁橋街道下斜村而得名。條石結構,9孔,長55米,寬2.2米。據記載,橋旁原有青石欄桿相扶,現青石欄桿早已不知蹤影,替代的是鋼管欄桿,石板橋面已被混凝土覆蓋。該橋為會昌湖水系現存石橋中跨度最長的一座古橋梁。
潘橋, 原名仁壽橋,始建於宋代。坐落於潘橋鎮潘橋村,跨潘橋河。東西向,石結構,3孔。橋兩旁用青石板及青石柱結合做成欄桿,橋中段欄桿柱上有4隻雕刻精美、造型生動的獅子。橋上有一橋板由三塊石頭相接,為一大橋梁趣事。是甌海保存較為完整的宋代古橋梁。橋西端有兩棵古榕,枝葉繁茂,十分壯觀。
棚湖橋, 坐落於郭溪鎮白塔殿。橋旁原有白色磚塔,俗稱白塔,故又名白塔橋或白塔殿橋。跨郭溪,3孔,石結構,橋墩較為特別,用塊石堆砌成菱形狀。中孔西側邊上的橋板刻有「大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等文字。此橋為郭溪現存唯一尚保持原有風貌的古橋,可能要歸功於厚實堅固的橋墩。
祠堂橋, 坐落在仙岩鎮沈嶴村架龍溪上。始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為3孔梁式石橋,南北跨架,長11.25米,寬1.35米。橋墩各縫並列3根方柱,上端用帽梁石牽固。中孔橋板外側刻有建橋紀年與舍銀者姓名,橋柱上刻有「石匠孫安」字樣。橋旁並排另造平坦水泥橋供通行需要,也為祠堂橋的保護創造了良好條件。
清寧橋, 坐落在南白象街道白象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條石結構,3孔,長17.5米,寬2.1米。橋兩端各有六七級石階,橋上兩旁皆設青石欄桿,方形覆蓮望柱。盡管歲月的洗禮在古橋身上留下斑駁痕跡,但基本完好無損。
任橋, 坐落於郭溪鎮任橋村,跨曹埭河。按橋柱鐫刻「十二真娘」文字考證,橋始建於宋代。南北向,石結構,4孔。神奇的是橋當中一側長有一棵樹,樹根緊緊扎在橋板和橋墩的夾縫里。樹高不過1米,樹上有幾片葉子也屈指可數。但別小看這棵樹,它的樹齡可大著呢。坐在橋邊曬太陽的一位84歲老太太說,她還是孩子的時候這棵樹就是這樣子了。聽說有了這座橋後樹就長出來了,它長不高,也死不掉。當地還有個習俗,每年端午劃龍舟的時候,龍舟下水的第一天都要劃到橋下摘幾片樹葉,傳說小樹既能保龍舟劃得快,又能保龍舟平平安安。被摘光葉子的小樹不久又會長出新的葉子。人們都把橋上的這棵小老樹視為神奇,在它身上寄託了諸多美好、吉祥和希望。
集福橋, 坐落於雄溪嶴底石馬殿前,跨雄溪,又名石馬殿橋。石結構,3孔。橋墩較有特色,用條石和塊石砌成鯧魚形狀,結實堅固。長14米,寬1.7米。石板側面上刻有題識文字「集福橋」、「大清乾隆癸丑(1793)正月吉日重建」。可以想見,其始建年代更為久遠。
馬橋,坐落於潘橋鎮馬橋村,又名登雲橋,跨潘橋河。據記載,始建於同治年間,東西向,石結構,5孔,長24米,寬1.6米。現橋已經拆除,移位另建公路橋,僅剩東端的橋墩,傍著一棵大榕樹,彷彿向人們訴說著歲月滄桑與曾經輝煌。

㈨ 防洪期的古橋保護有哪些方法

中國人民建橋的歷史悠久。 我們的祖先可能是從單個木橋開始的,也許從懸索橋,懸索橋開始。在大自然的考驗下,造橋技術不斷創新和改進,創造出大量的、各式各樣的讓世界為之贊嘆的橋梁。千百年來,這些散落在祖國各地、田野間的古老石橋,由於年久失修,缺乏保養,許多古橋受到了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有的 甚至在時光的流逝中黯然消失,造成了諸多的遺憾。汛期來臨,對古橋的保護帶來了挑戰。而這些古橋的保護受到人們的關注,下面介紹幾種古橋保護的方法。

㈩ 橋梁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1.中國古代的橋(潘洪萱)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樑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陝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樑木柱橋的一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一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一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一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樑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樑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台上加木樑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樑橋的真實寫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餘座石樑橋,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里,故又名五里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樑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樑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樑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一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採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

四川灌縣的珠浦橋是竹索橋的代表,它位於著名的都江堰口,橫跨岷江的內外兩橋,長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徑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細竹篾編織而成,橋的兩端和中間石室中,安放絞竹索和木絞車等設備,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歷代時毀時修。瀘定縣的大渡河鐵索橋建成於1706年4月,凈跨100米,凈寬2.8米,橋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鐵鏈9根底索承重,兩邊各放二根作為扶手纜。每根鐵鏈平均由890個扁環扣聯而成,重約一噸半。1935年紅軍長征中,飛奪瀘定橋,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跡。它在國際橋梁展覽活動中多次展出。據調查,跨徑不小於瀘定橋的鐵鏈橋或鐵眼桿橋,在四川、雲南山區不止一座。由於它結構簡單、用料節約,當地人民又有世代相傳的建造經驗,因此解放後這種橋型不僅沒有淘汰,還有所發展。

趙州橋、寶帶橋、盧溝橋、楓橋以及北京頤和園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等都是拱橋的傑出的代表。河北趙縣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橋,歐洲在趙州橋建成七百餘年後才採用弓形拱。

解放後,橋梁建築事業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勝利建成,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事業達到了先進的水平。

(選自《旅遊天地》1980年第3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橋梁審美觀(樊凡)

橋梁主要用於交通負荷、跨越障礙,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橋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橋,搖搖欲墜,也就沒有什麼美可談了。因此,橋梁結構的造型應表現出有力量、穩定、連續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顯示功能的保證性。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們的美感。對於不同用途的橋梁,如園林、城市、公路、鐵路橋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環境條件不同時,其結構及各項附屬設施的造型都應准確鮮明地表現出符合使用要求,並能恰如其分。這也就是一種美的因素。就所有橋梁而論,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鑒賞要求在其重要性上,並不是等量齊觀的,它隨著建橋目的和建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差異,並通過造型表現出來為人們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橋和繁華城市中的園林橋應當各自「量體裁衣」地選擇適合的型式。

正確的橋梁審美觀是功能、技術、經濟與美觀融合一體,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橋梁美十則(樊凡)

關於橋梁美,很多人早就關心了,並提出過很多設想和措施,關於橋梁美的形態規律、審美標准等等,從一些文獻資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類多不一致,可以說是眾說紛紜。現參考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國橋梁工程中慣用的一些原則,以簡單明了的形式擬以下橋梁美十則,並列舉橋例分別論述。這十則是:1.環境的協調;2.主從與對稱;3.韻律;4.均衡與穩定;5.統一;6.比例與尺度;7.連續與明暗搭配;8.力線明快;9.色彩;10.風格。這些法則也可以說是達到「協調」的法則。

(以上兩則資料均選自《橋梁美學》,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橋名談往(茅以升)

萬物皆有名,有的還要有專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樣。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國近代橋梁,受了西方影響,題名時,總是從地理觀點出發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鐵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標記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橋」,那才真是確切不移的。然而我國古時橋名,不是這樣。它總要有些文學氣息,使人見了,不由地發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紀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詩情畫意,為之心曠神怡。這樣,通過慎重題名,一座橋的歷史、作用或影響,就立刻表現出來,因而容易流傳。橋的「身價」,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橋出了名,它的名字還會跟著多起來,除了正名,還有俗名、別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學名,還有別號、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間自然而然地逐漸形成的,有的卻是文人學士,要藉此而為自己題名的。總之,橋成就要題名,成為風氣,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特色。

橋的題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樣,一般都是兩個字,有時只有一個字。就只這一兩個字,而能顯示出橋的特徵,正是我國文字的妙用。這是由於我國歷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學里的成語豐富的緣故。文史里的財富,大為橋名增光。然而橋多了,關於它的典故和成語也反過來為文史服務。比如,《史記》里「信如尾生」一辭來自橋的典故,《阿房宮賦》里,「長橋卧波」一辭來自橋的成語。橋的名字題得好,它對文史就可有貢獻了。橋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現在來介紹一些橋名,藉以窺知我國橋梁文學的豐富,它也許是世界無雙的。先談單名。較著名的有:「藍橋」,在陝西藍田縣藍溪上,「傳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雲英處」;「楓橋」在蘇州,唐張繼有《楓橋夜泊》詩;「斷橋」在杭州西湖,唐張祜詩:「斷橋荒蘚合」,明朝莫仲有《斷橋殘雪》詞等。但單名之橋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專名,其中有的以材料為名,如「石橋」,梁簡文帝即有《石橋》詩:「寫虹便欲飲,圖星逼似真」;「鐵橋」,明朝吳兆元有《渡鐵橋》詩:「寶筏群生渡,金繩八道開」;「竹橋」,杜甫有《觀造竹橋》詩等。有的指明橋的所在,如「山橋」,梁簡文帝詩:「卧石藤為纜,山橋樹作梁」;「江橋」,唐杜甫詩:「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野橋」,唐劉長卿詩:「野橋經雨斷,澗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橋的形狀,如「方橋」,唐韓愈詩:「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斜橋」,宋朝歐陽修詩:「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畫橋」,宋朝范與求詩:「畫橋依約垂楊外,映帶殘陽一抹紅」;「朱橋」,唐朝鄭谷詩:「朱橋直抵金門路,粉堞高連玉壘雲」;「天橋」,山西太原保德州及雲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斷上連,石樑跨之,兩岩激水濺珠,宛如梅綻,人呼為不謝梅」等。有的與橋畔景物有關,如「花橋」,福建寧德縣、湖北長陽縣及廣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橋煙雨」之稱;「柳橋」,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彥詞:「水漲魚天拍柳橋」等。有的比較特殊,如「草橋」,在北京右安門外;「席橋」,在山東東平縣,「相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經行,以席鋪藉」;「瓜橋」,浙江富陽縣,「世傳孫鍾設瓜於此橋」;「鴨橋」在陝西陝城。「金橋」在山西上黨,唐潘炎有《金橋賦》。更有事涉怪誕的,如「暗橋」,在安徽建平縣,「舊傳伍員奔吳,避於山中,追者至此,雲氣護之,員及橋而天暗」;「鬼橋」,《初學記》「上方有鬼橋」;「赤橋」,在山西太原晉水北渠上,「宋太宗鑿卧龍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橋名用兩個字是最普遍而又標准化的,單名的橋已經不少,雙名的更是多得多。試思每橋皆有名,在我們古老的大國,該有多少橋名啊!然而在這成千上萬的單名和雙名中,重復的究竟不多,如果把這所有的橋名都搜集起來,編成一部《中國橋名錄》,該是夠洋洋大觀的了。

現在再來舉一些雙名的例,說明橋名的豐富多彩。根據反映內容,一部「橋名錄」可分為五章。

第一章是「表揚」。首先是表揚橋的功用的,如「安濟橋」,即「趙州橋」,在河北趙縣南河上,一名「大石橋」,製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跡也」;「萬安橋」,即「洛陽橋」,在福建泉州,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滅渡橋」,在江蘇吳縣,橋成「南北往來者踴躍稱慶,名滅渡,志平橫暴也。」「安平橋」,在福建晉江,建成於宋紹興二十二年,全長2070米,俗名「五里橋」,舊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傳說。其次是表揚造橋人物的,如「績麻橋」,在湖北孝感縣,「世傳居民女績麻所建」;「夫婦橋」,即四川灌縣竹索橋,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續成之;「葛鏡橋」,在貴州平越,明萬曆間葛鏡建,「屢為水決,三建乃成,靡金巨萬,悉罄家資」。

第二章是「紀事」,記載有關橋的流傳下來的故事。如「萬里橋」,在四川成都南門外,「昔孔明於此餞費聘吳,曰萬里之行,始於此矣」。唐陸肱有《萬里橋賦》,宋呂大防有《萬里橋》詩,杜甫詩:「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張籍詩:「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宋蘇軾詩:「我欲歸尋萬里橋,水花風葉暮蕭蕭」,宋陸游詩:「雕鞍送客雙流驛,銀燭看花萬里橋」。「馬橋」,即「升仙橋」,在四川成都北,西漢司馬相如不甘貧賤,立志做官,「嘗題柱雲,大丈夫不乘馬車,不復過此橋」,唐岑參有《升仙橋》詩:「及乘馬車,卻從橋上歸」,宋京鏜有《馬橋記》雲:「茲建橋以馬名,自是長卿之遺蹤亦不泯矣。」「蘭亭橋」,在浙江紹興,「晉王右軍修禊處,橋下細石淺瀨(lài賴),水聲晝夜不絕」。「洗耳橋」,在河南汝州,相傳堯要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橋所在「即許由洗耳處」。「虎渡橋」,在福建漳州,亦名江東橋,「江南橋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橋,有虎負子渡江,息於中流……乃因壘址為橋」。「宵市橋」,在江蘇揚州,即「小市橋」,「相傳隋煬帝時於此開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過橋名,來表達思想感情。如「銷魂橋」,即「灞橋」,在陝西西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唐王之渙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明葛一龍詞:「橋上飛花橋下水,斷腸人是過橋人。」「思鄉橋」,在河北豐潤,「宋徽宗北轅過橋,駐馬四顧,泫然曰,吾過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還鄉矣……人乃謂思鄉橋也」。「至喜橋」,在四川廣安,「昔歐陽修自吳入蜀,喜路險至此始平」。「情盡橋」,在四川簡陽,唐雍陶《題情盡橋》詩有序雲:「陽安送客至情盡橋,問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橋」,在陝西西安,「中官初入選,進東華門,門內有橋曰皇恩橋……俗呼曰忘恩橋,以中官既富貴,必仇所生,蓋恥之也」。

第四章是「寫景」,美化橋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橋」,在江蘇吳江,橋身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橋》詩雲:「頗誇九州物,壯麗無此敵。」「春波橋」,在浙江紹興,賀知章詩雲:「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鑒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故取此名橋。「海棠橋」,在湖北黃州,「宋時橋側海棠叢開,秦觀嘗醉卧於此,明日題其柱」。「胭脂橋」,在江西饒州,鄱陽王蕭儼生活奢華,宅中宮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橋下水都染紅了,故名。「月樣橋」,在山東青州,「採石凝結如天成」。「綠楊橋」,在湖北蘄水,「因東坡醉卧橋上,有『解鞍欹枕綠楊橋』之句,遂名」。按蘇軾《西江月》詞自序雲:「春夜行蘄水中……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書此語橋柱上」,即是橋也。

第五章是「神異」,把神仙和橋梁聯系起來,大多與道教有關。如「聖女橋」,在陝西白水,傳說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鶴橋」,在江蘇句容,「漢永元間茅氏兄弟三人,乘鶴至此,有白鶴橋,大茅君駕白鶴會群仙處」。「集仙橋」,在江西安福,「相傳居人夜聞橋上仙樂繚繞,旦往視之,惟見書呂洞賓字於橋柱」。「乘魚橋」,在江蘇蘇州,「昔琴高乘鯉升仙之地」。「照影橋」,在湖北石首,「相傳有仙人於此照影」。

以上是單字和雙字的橋名錄。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橋名,當然也有,但為數極少。三字橋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橋,在江蘇揚州。唐杜牧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的「二十四橋」,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雲是二十四座橋,並列舉其名,但據南宋姜白石的《揚州慢》詞:「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則又似一座橋。後來清朝梁章巨在《浪跡叢談》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橋上,有「二十四橋」的題名榜,可見「二十四」已成為一座橋的專名。不過這種用數目字當專名的橋,並無他例,有的只是以數為序而已,如杜甫詩「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四字或以上的如「舊浣花橋」、「楊柳河橋」、「德陽王橋」(以上均在成都)、「新學前橋」、「建富木橋」(以上均在南昌)、「新飯店石橋」(四川溫江縣)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關系,其餘都是把單名或雙名的橋加以解釋,並非完整的專名。因此,中國橋名,基本上只有單名和雙名兩種,在《橋名錄》中把這兩種搜集齊全,所余就無幾了。

但是,我國古橋並非個個都有專名。有的本來並無名稱,後來有人隨便叫它一下,逐漸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橋」「小橋」「新橋」「舊橋」「長橋」「短橋」「南橋」「北橋」等等。這些「俗名」,時間一久,就成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橋」,因在「萬壽橋」的大橋附近而得名,就此成為專名。有的「橋」,名氣非常之大,但實際上並無此橋,如「陳橋」,在河南開封.

閱讀全文

與越南古橋現狀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警察如何避免持刀 瀏覽:254
現在印尼新冠肺炎是什麼情況 瀏覽:867
怎麼報名中國新歌聲 瀏覽:685
越南能帶多少煙過境 瀏覽:500
英國人怎麼表示一樓 瀏覽:578
印尼榴槤是什麼品種好吃嗎 瀏覽:848
杭州義大利人居住的小區在哪裡 瀏覽:852
奧運會籃球中國隊有多少名 瀏覽:220
去印度旅遊需要多少擔保資金 瀏覽:970
伊朗總人口多少面積 瀏覽:474
7000印尼幣是多少錢 瀏覽:352
印度是向陽國足怎麼處理的 瀏覽:213
英國怎麼轉賬給國內 瀏覽:613
中國燃燈古佛的道場在哪裡 瀏覽:266
中國做飛機到越南多久 瀏覽:763
中國智庫有哪些國家 瀏覽:460
真人版的花木蘭在中國多久上映 瀏覽:70
中國大豆如何進口 瀏覽:139
從廈門去越南旅遊怎麼去 瀏覽:129
英國軍服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