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類首次跨越南極是誰
一般來說是法國的杜蒙·杜維爾在1840年1月18日發現南極大陸,美國海軍上尉查爾斯·威爾克斯於晚一日發現南極大陸。但由於有「日界線」的關系,頗有爭議。
第一個到達南極極點的人是羅爾德‧亞孟森(Roald Amundsen)以及他的隨行人員,到達時間是1911年12月14日。亞孟森的主要對手羅伯特‧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在回程的時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於飢餓和極度的寒冷而死亡。往後,曾經有七隊探險隊利用陸上交通到達南極。以到達時間排列他們分別為:
阿蒙森和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里
維維安·福克斯
安特羅·哈沃拉
Crary,和Fiennes
為紀念亞孟森和斯科特,亞孟森-斯科特南極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於1958年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上建立,並永久性地為研究和職員提供幫助。
㈡ 請問最先到南極的人是誰
數百年來,各國數以千計的探險家和科學家,奔向南極洲,有的將畢生的精力,甚至生命,貢獻於南極大陸的發現。但誰是第一個發現南極大陸的人?迄今仍有很大爭議。這一方面是客觀的原因,年代久遠,證據不充分,另一方面則是主觀的原因,涉及到有些國家對南極的領土要求和民族尊嚴等。英國探險家庫克,經過兩次環球航行後斷言,不可能存在一個富饒的南方「未知大陸」,但後來卻有些人拚命證明他是第一個發現南極大陸的人。俄國的別林斯高晉和拉扎列夫看見了靠近南極大陸的亞歷山大一世地,但有些人卻說他們不知道看見的是什麼。但是這些早期南極探險的先驅那種不畏艱險的精神和毅力,是值得稱頌和學習的。他們的業績,不但名垂於史冊,而且還鼓舞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探險家和科學家,投身於南極科學考察事業。
最早去南極探險的是哪些國家的探險家?
最早尋找南方「未知大陸」的有英國、俄國、美國和法國。
英國的詹姆斯·庫克,在1768年率船開始尋找南方大陸,首次環繞南極航行,駛進南極圈,抵達南緯71度10分的海域,他是南極探險的先驅。英國的威廉·史密斯,在1819~1821年,5次率船到南極海域航行,發現了南設得蘭群島。俄國的別林斯高晉,在18l9年率船到南極,駛入南極圈,環繞南極航行,幾經航行,在1821年發現距南極大陸不遠的彼得一世島。美國的納撒內爾·帕爾默,在1820年率船駛向南設得蘭群島海域,繼續航行,發現南極半島。英國的詹姆斯·威德爾,在1822年率船向南極挺進,創造了南行的新紀錄,到達南緯75度15分的海域。法國的迪蒙·迪爾維爾,在1839年向南極進發,在南極圈附近,發現一條海岸線,並登上岸邊。
英國的詹姆斯·羅斯,在1840年開始,率船駛抵南緯78度11分的海域,又創向南航行的最高紀錄,發現了大陸冰障和兩座火山以及多個群島島的,並尋找到南磁極,進行了精確的測量。
㈢ 第一個登上南極端的人
(鍾心 楊凱軍)北京時間18日3時16分,人類首次「登」上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中國第21次南極科考隊隊員、武漢大學博士生張勝凱手中的GPS接收機顯示,這個最高點的位置是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
由13人組成的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於2004年12月12日從中山站正式啟程,在1200多公里的行程中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氣、高山反應、嚴寒等諸多困難。機械師蓋軍銜由於高山反應嚴重而離隊,全隊11名考察隊員和1名隨隊醫生終於成功抵達,中國成為國際上首個從地面進入該點展開科學考察活動的國家。
今年28歲的張勝凱是武漢大學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鄂棟臣教授的博士生,他已是二赴南極,是中國第19次南極科考隊格羅夫山野外綜合考察隊「 八勇士 」之一,參與了人類首次在南極格羅夫山地區進行的8000多平方公里范圍的1:10萬全面遙感測圖,這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在該地區布設測繪控制點最多、控制范圍最廣的國家。此次南極科考,張勝凱的任務之一是沿路導航,確定DOME-A區域的最高點,,並在考察沿線布設24個高精度GPS定位點。
DOME-A是南極內陸距海岸線最遙遠的一個冰穹,也是南極內陸海拔最高的地區,氣候條件極端惡劣,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目前,國際上還沒有從地面進入冰穹A展開過系統的科學考察活動,冰穹A堪稱南極科學考察和研究的空白地區和制高點。
據武大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鄂棟臣教授介紹,南極一共有四個必爭之點:極點、冰點、磁點和高點。其中三個點已經被美國、法國、前蘇聯搶占。美國已在「南極點」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國在「南極磁點」建立了迪蒙·迪維爾站;前蘇聯在「南極冰點」測到了-89℃的全球最低氣溫,建立了東方站;南極僅剩下海拔4千多米的DOME-A這個科考空白點。
鄂棟臣說,中國人成功踏上了DOME-A的最高點,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和我們當初登上南極大陸具有同樣的意義,彌補了其他國家在南極內陸考察的一個空白區域,能夠使得人們更全面地了解南極大陸的本來狀態,或者今後對人類生存的環境有可能產生的影響。並且為我們國家今後在南極內陸DOME-A地區建立新的科學考察站進行前期的工作奠定非常重要的基礎。 1985年,我國在西南極喬治王島建成了中國首個南極科考站——長城站。1989年又在東南極的拉斯曼丘陵建成了中山站。我國計劃在南極內陸建立第三個科考站,此次登頂冰穹A,完成了我國在「十一五計劃」期間建成第三個南極科考站的選址工作,並為在這一區域進一步開展科學考察拉開了帷幕。此次科考的圓滿成功,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南極事務上的發言權和影響力,締造了中國科技文明史上的又一次輝煌,同時也是全人類探索自然的又一壯舉。
中國人參加極地科學考察20年,已開展了1000多項研究,在南極的測繪、氣候及氣象、極地冰雪、低溫生物、海洋化學、海洋物理等方面,中國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在極地隕石研究方面,中國和美、日等極地科考強國同步,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㈣ 南極探險的人物有哪些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裡。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聖·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並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於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夥伴還沉迷於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義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彷彿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麼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後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義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於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於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由於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飢。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彷彿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裡戰勝你!」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後,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
㈤ 踏上南極第一人是誰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這里是天健網嘉賓聊天室。1894年,挪威人波希格里芬第一個踏上南極大陸。1957,美國自由撰稿人羅拉巴德·克里克成為第一個到南極采訪的記者。1980年1月12日,當年40歲的董兆乾乘飛機抵達南極,成為中國登上南極第一人。他拍攝的圖像成為我國第一部反映南極的紀錄片《初探南極》的主要素材。董兆乾也算客串了中國第一個極地記者。2005年,12月18日南極大陸第一次迎來來自大連的兩名記者。這一次采訪,讓大連電視台成為第一個從南極傳送圖像報道的地方電視台。今天我們邀請到的嘉賓就是剛剛從南極完成采訪任務歸來的大連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記者佟偉冬。(2006-3-30 14:06:47)
主持人:佟偉冬作為我國第22次南極科考隊隨隊采訪記者有幸遠征南極。期間,佟偉冬對此次科考全程進行了跟蹤報道。天健網獨家刊載了《佟偉冬日記》 。在日記里,他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南極的魅力、南極的科普知識,還有科考隊里的人和事。去年的11月10日,佟偉冬曾作客天健網嘉賓聊天室,網友們把真摯的祝福送給了即將遠行的佟偉冬。今天他再次來到這里,向網友講述在南極采訪的故事、講述在南極的酸甜苦辣……(2006-3-30 14:07:15)
嘉賓:回家的感覺非常好,滿足幾個月來非常強烈的思念。(2006-3-30 14:07:27)
主持人:回家睡覺是不是都覺的特別香? (2006-3-30 14:07:41)
嘉賓:我是一個心思很重的人,回來之後我們會有一系列的活動、節目,我就怕這些事情做不好,還是睡得不踏實,睡前在想接下來的節目怎麼做,我拍的很多的素材,這些素材處理起來比較麻煩,所以昨天晚上應該說睡的並不是很好。 (2006-3-30 14:08:14)
主持人:我記得昨天,你進到廣電中心的時候說,有點恍如隔世的感覺?我想知道28日凌晨你從那樣一個聖潔的南極陸地重新回到南極有著極大反差的繁華都市上海的時候是一種什麼的感覺?心理和生活上的反差一下子能適應嗎? (2006-3-30 14:08:51)
嘉賓:我和新華社的記者和這次科考隊回國以後,最先踏上祖國大陸的土地,踏上上海的土地的時候,那個時候心情比踏上南極洲的土地還要復雜,昨天回到大連我覺得到大連的時候心情比到上海的時候還要復雜,這畢竟是回到祖國和家鄉,這種心情很復雜,我不知道怎麼表述,這裡面有對南極的懷念,對自己這次經歷的一種緬懷,還有見到家裡人,見到朋友的欣喜,這種反差確是是非常大,在南極是與世隔絕的,整天在我們工作生活的就幾十個人,回到祖國,回到家鄉,身邊始終是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人流,確實感覺一下子是另一個世界,我對自己的這種適應能力還是比較自信的,所以我想這種反差我會很快的調整過來。 (2006-3-30 14:10:29)
主持人:我們在你的日記中了解到,南極的生活是枯燥、孤獨、艱難的。當你從南極往回返的時候是否有一種逃離苦海的解脫? (2006-3-30 14:10:53)
嘉賓:大家在南極開玩笑說:去南極是去見上帝了,我們講只是去上帝身邊工作,上帝並不喜歡我們,我們到達南極洲之後,那裡非常荒涼、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那裡聖潔和壯美不是我們在都市生活當中能感受到的。現在回來在南極的只是想念家鄉,回家看看家裡的親人和朋友,一旦回到國內,我們現在開始懷念自己由艱苦所積累下來的這種生活的閱歷,懷念自己那段不平凡的歷程,也懷念南極大陸的那種壯美和聖潔。 (2006-3-30 14:11:57)
主持人:在南極呆了那麼久,也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去了,當南極漸漸從視線遠離的時候心情復雜嗎?(2006-3-30 14:12:13)
嘉賓:他們確實很艱苦,我們跟他們分別的時候,大家是淚流滿面的,我覺得他們留下和我們分別的時候不僅僅是依依不捨,為什流淚,那個時候大家的心情怎麼說呢?懷念的就是大家共同經歷的經歷,雖然未來不可知,彼此之間希望自己的隊友面臨這種艱苦未來的鼓勵還有祝福等等很多種情緒交融在一起的一種很復雜的情緒,大家都生存在這個「情緒場」裡面,都沉浸在裡面的時候,有流淚,有彼此的祝福,包括我們分手的時候從兜里掏出半盒煙來分給隊友的時候,隊友們覺得沒有什麼比這種禮物更珍貴。(2006-3-30 14:13:41)
主持人:離開南極的這些日子裡,在夢里有沒有夢到過南極?想起南極的時候,你哭了嗎?(2006-3-30 14:13:56)
嘉賓:肯定是夢見了。我睡覺的時候經常夢到自己日以繼夜和隊友在山水之間的跋涉等,但是男人要堅強一點,不能總哭。包括剪匯報片的時候,看到在分手的時候,那種分手的場面確實心裡為自己面對艱苦生活的辛酸,但是沒流過眼淚。(2006-3-30 14:14:40)
主持人:這么說,南極已在你的心裡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第一眼觸及到南極大陸時是什麼感覺?(2006-3-30 14:15:05)
嘉賓:比較凄涼的那種壯美,確實對人的內心的沖擊力非常大。還有21次越冬隊的兄弟們,我們是坐飛機上去的,當時飛機揚起來的時候,飛沙走石,飛機旁邊的環境應該說非常差,但是沒有一個人躲風,全朝著飛機招手,在那樣的環境中,看到他們覺得這是我的隊友,剛剛在南極經歷風雪,我們非常感動,既為自然感動,也為自己的奮斗的精神感動。(2006-3-30 14:16:01)
嘉賓:傳送郵件上網不可能的,至於說前面你問的問題,在南極采訪和國內采訪有什麼不同,我覺得在南極采訪拋開這種比較惡劣的自然條件不說,最主要的是在南極做記者的采訪是沒有後援的,無論什麼樣的條件,你只能憑自己和隊友的幫助解決問題。比如我們的攝像機壞了,這次科考隊,中央電視台的兩位記者的攝像機采訪話筒線凍折了。當時沒有辦法,找周圍人的救助,假如說這個時候我們幾個人的攝像機都出現故障了,這次科考隊就失敗了,因為沒有後援,即便是在美國出現什麼問題,可以空運一台攝像機,或者買一台,那麼在南極怎麼辦,無論物資還是其他的采訪相關設備都沒有後援,一旦出現問只能是乾瞪眼或者是向別人伸手求助。(2006-3-30 14:19:41)
主持人:看這樣,你好像瘦了很多,是累瘦的,還是饞瘦的?(看來這是一位熟悉你的網友)(2006-3-30 14:20:07)
嘉賓:確是挺累,但不是天天那樣挺緊張,我感覺主要是休息不好,生活不規律,第二是心裡的壓力非常大,因為我們實際和科考隊員最大的不同就是,科考隊有一個項目可能兩三年之後需要有結果,但是我們每天都需要有自己的成果,如果我們今天沒采訪,沒報道,沒有什麼東西給自己媒體交待,我覺得這個壓力非常大,每天睜開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寫稿子,發稿子,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之下,再休息不好,我覺得瘦了是正常的。(2006-3-30 14:21:04)
主持人:在南極行動聽眾指揮,服從命令,我想問南極考察隊是軍事化的管理嗎,在考察隊也是軍令如山嗎?(2006-3-30 14:21:17)
嘉賓:令行禁止是肯定的,只要是領隊、副領隊、科考隊的臨時黨委做的決定,執行起來是無條件的,如果你不執行這件事情,科考隊相關的工作受影響。「軍令如山」應該是這樣的,每個人必須按照組織決定的事情做,而且是無條件的,你必須來做。(2006-3-30 14:22:59)
嘉賓:有些時候采訪條件不方便,我想出去拍冰面,這個時候我們要帶器材,肯定不具備長距離的徒步行走去采訪的能力,有時候交通條件比較差,比如說科考隊直升機肯定不會隨便飛,越野摩托車,雪地車有時候科考隊隊員需要用,我覺得交通條件是制約我們采訪的一個困難,其他的倒沒有覺得有什麼困難,是不是能和科學家協作在於個人,只有你能和科學家相處,我覺得相處起來不是特別的困難,我現在感受到的困難最大的還是在交通方面。(2006-3-30 14:24:17)
主持人:我們聽說你不僅實現了此行的目的,就是成功的在南極回傳圖象,你還實現的自己水平的最大奮斗目標,就是在南極上空進行航拍,海拍的內容被送到國務院進行匯報,再回來的過程當中,你為國家海洋製作了有關南極的資料片?(2006-3-30 14:24:23)
嘉賓:這次在南極冰面航拍兩次,內陸冰港作過海拍,我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覺得很驕傲,兩部匯報片有一部是春節期間國家海洋據給曾培炎副總理做匯報用的,其中一部航拍是我給他做的,我們拍的很多的素材是很好的,跟中央台的記者合作,他們也幫我很多忙,他把資料傳給北京,在北京合成的,我們的做的匯報片叫《中國第22次南極考察紀實》,而且我覺得是比較圓滿,在上海播這部片子的時候,國家海洋局領導對這部片子的評價比較高。這次我覺得給越冬隊做的資料,以前都是記者才南極采訪,因為工作比較緊張,大家沒有把這些資料剪輯留給越冬隊,他們是我的隊友,即將面臨接近420多天時間的艱苦生活,那地方是非常枯燥的,因為越冬期間與世隔絕,有50多天和國內任何信息都不會通,我想他們彼此之間只能看到周圍之間的十幾個隊友,我們把這部資料專輯給他們,他們可以回憶起來和其他一百多名隊友比較快樂的集體生活,當時我是連拍攝再剪輯,加在一起六天六夜的時間,都是現在的情景回放的東西,留給他們,但是我現在非常希望我的拍攝和剪輯的資料能夠成為他們越冬期間生活的調劑。(2006-3-30 14:26:55)
主持人:網友提出問題:聽大連新聞界的朋友說你是一個非常敬業的記者,我想問一下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獨立完成設置包括航拍,編輯和製作,這樣過程中自己的專業技術是不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呢?(2006-3-30 14:27:19)
嘉賓:我覺得在南極工作和國內工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南極的風很大,你要想在這樣的條件下把攝像機抗穩確實是挺較勁的一件事。這次南極走的一圈之後,基本功確實有點提高。另一方面我覺得這次航拍,我坐直升機坐惡心了,只要出去就有機會做航拍,我們經常跟著出去做航測這樣的項目,經常做航拍,這次我們的航拍經驗覺得更豐富,我感覺我可以適應很多條件下的直升機航拍。(2006-3-30 14:28:15)
主持人:網友「小耗子」這樣問,南極對人生是不是有大徹大悟的感覺,南極的美景最讓你心動的是什麼?(2006-3-30 14:28:30)
嘉賓:我現在不敢說,因為覺得南極大陸的含義很豐富,我只是一次短暫的旅行在南極大陸呆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它的含義很豐富,我想用這么短的經歷體會透,再總結出來,再回到國內這么短的時間總結出來,我覺得要想做到這一點恐怕這么短的時間做不到。但是對南極有了一些認識,以前我們說要征服自然,我覺得這一圈回來之後,和大自然交朋友的感覺更好,我有一過一次這樣的經歷不虛此生。南極洲是一個非常難於到達的地方,尤其是中山站的大陸,那個大樓畢竟只有2000多位中國人登上過南極大陸,所以能去一次不虛次生。至於南京美景,最讓我心動的南極內陸冰緝那種壯美的感覺,那種感感覺非常好。(2006-3-30 14:29:55)
主持人:網友提問:和工作比的起來,在南極的生活更忙了還是更清閑了?(2006-3-30 14:30:09)
主持人:我記得你在日記中把1月5日和6日的日記合並在一起寫的。當時解釋是發生了一些意外,能告訴我們發生的什麼意外嗎?(2006-3-30 14:31:51)
嘉賓:當時掉到海邊的冰峰里,我覺得家裡人理解這個意外也怕家裡人擔心,所以就沒有告訴家裡人我受傷了,跟單位要解釋一下,那天大連晚報的記者拿著我的稿子念回來。這個我必須跟單位解釋一下,當時海冰在夏天的時候表面看上去挺堅實,實際上已經解凍了。我進行海冰觀測,跳的時候冰塌了。可能當時是應付意外的時候不顧一切的要上來,上不來就「壯烈犧牲」了。往上爬的時候肌肉拉傷了。現在接近3個月的時間,差不多了好了。現在不敢快跑,平時已經不疼了。這種傷只能慢慢養。(2006-3-30 14:33:29)
主持人:當時有科考隊員遇難了。這種消息對你出征南極有沒有影響?(2006-3-30 14:33:53)
嘉賓:有影響,以前感覺南極是普通人到不了的地方,我到那去只是想到幸運,沒有想到危險,我們通過資料了解到這個消息,當時我覺得5個科考隊員在8、9月份的時候遇難,知道這件事情以後,知道那個地方還有危險,到了南極之後,知道按照科考隊的紀律去做,多聽聽「老南極」的指導,另外自己多加小心還是可以避免意外的發生的。(2006-3-30 14:34:41)
主持人:這次科考隊的領隊成為了神秘的人物,聽說他是大連人,在南極的采訪日記中,他對大連的記者有特別的關照嗎?(2006-3-30 14:34:58)
嘉賓:不是「挺」關照,是「相當」的關照,我覺得他不是幾次征戰南極,他去的中國僅有的兩次北極科考,在科考船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飄了大概接近半年的時間,他確實是極地圈裡挺傳奇的一位。他是我們大連瓦房店的人,半道參軍,到部隊進入海洋系統。魏書記是一位慈祥的長者,只要是大連記者提出的要求,只要不違反紀律,魏書記想盡一切辦法給予滿足,所以這次這么順利的進行采訪,我覺得跟魏書記對我們的照顧是分不開的,我想知道魏書記知道我現在的心情,我想感謝他。(2006-3-30 14:36:24)
主持人:在南極的每一個人的行動代表了國家,在那裡看到五星紅旗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情懷?(2006-3-30 14:36:40)
嘉賓:魏書記對大家講,你們是國家隊隊員。我是代表著大連電視台出去的,一旦踏上南極,你就代表國家的形象,到了南極,在南極洲看到五星紅旗的時候和在國內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覺得要說艱苦條件來說,南極洲的艱苦恐怕也並不比拉夫雪峰艱苦,但最重要的是那個地方是與世隔絕的,在那個地方守護著我們祖國的國旗那種感覺很神聖的,這種神聖感不僅是我一個,我想科考隊的每一名隊員都有自己的神聖感,在南極洲升旗和奏國歌的那種感覺是心潮澎湃。(2006-3-30 14:37:55)
主持人:在南極怎麼消化親人之情呢?(2006-3-30 14:38:02)
嘉賓:我是發電子郵件,我們看看照片,其他的只是憑想像了。想像自己家裡人會什麼樣子,是胖了還是瘦了。他們在我心裡的形象很清晰,工作不忙的時候,只要一安靜下來,腦海中共會浮現出妻子和孩子的身影,那種身影非常清晰。(2006-3-30 14:38:45)
主持人:由於客觀的因素,當時圖象還沒有回傳過來,她(佟偉冬妻子)說你心情低落,你一直責怪自己,處理干什麼,圖象沒有回傳成功,當你成功的傳回圖象之後,我約了她采訪。她話的說不是特別多,應該在雪龍號往回返的時候,她臉深上有了明顯的笑容,在南極的日子當中,她為你操了很多的心,這個瘦弱的女人是您堅強的精神支柱么?(2006-3-30 14:39:41)
嘉賓:她照顧孩子肯定操心,我能感覺十幾年夫妻的相濡以沫的感覺,我覺得她也確實是我工作的動力之一吧,我覺得應該算是精神支柱。(2006-3-30 14:40:13)
主持人:現在南極建站和進行考察的國家不少於30個,這其中,真正對南極事務具有決定性因素的是哪幾個國家?(2006-3-30 14:40:34)
嘉賓:在南極進站有26個國家,國有大小,在南極裡面,發言的聲音是平等,而且南極本身就是潔凈的。大家可能出發點不一樣,一坐在一起討論南極事情的時候,大家的心態應該是潔凈的,應該是對南極事務起決定性的作用的應是南極委,當然聲音有大有小,但是真正決定事情的時候,還是國際南極委決定這個事情。(2006-3-30 14:41:30)
嘉賓:它關乎著中華民族未來的權益。
(2006-3-30 14:41:45)
嘉賓:這次科考有三方面的任務,第一方面進行單獨的科學考察,隕石回收,地質圖的填塗測繪等等,第二方面是要探索一條捷徑。第三個就想探討在格羅夫山建立一個內陸科考站,因為我們現在兩個科考站都在沿海,想在內陸建站,就是中國人真正的進內陸,距離中山站,距離大約有1300多公里,這樣中繼站初步決定在格羅夫山,坍塌一下建中繼站的可能性,我覺得格羅夫山應該是建內陸占的堅強支撐或者為建內陸第三個科考站也是第一個基地的內陸站提供一種保障,它的意義重大。(2006-3-30 14:43:22)
主持人:智利現在在南極建的郵局,盡管只有一個人,他們在南極建立了考察學校,他們在鼓勵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夫婦到南極去生育子女,然後給這樣的子女發放南極的出生證,這樣孩子成為世界上罕有的南極原住民。現在中國在南極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呢?(2006-3-30 14:44:05)
嘉賓:中國在南極發揮至關重要的重要。中國在南極現在開展的科考項目很多在國際上是比較領先的,比如隕石,在南極的測繪,我們每年參加GPS聯測,我們在南極開展的很多項目在國際上都是佔有一定地位的。能不能在南極事務中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有沒有比較多的發言最重要的是在國際南極科考領域中作出多大的貢獻,因為我們中國人作出的貢獻比較大,所以我們在國際南極事務中的發言權比較大,所以中國在國際南極事務中佔有的地位比較重要。(2006-3-30 14:45:50)
主持人:網友提問,看過日記有很多的科考知識,采訪這樣的題材是不是很傷腦筋?(2006-3-30 14:45:53)
嘉賓:有很多東西我們坐著科學家講,他講半個小時也不懂,我們搞不明白,一旦你費的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你搞明白以後,更難的一點就面臨了:你怎麼把這件事情寫出來,說成這種我們電視台的觀眾或者說網路的網友,或者是平面媒體的讀者,怎麼寫成大家懂的事情,我寫完了之後,他看了不懂等於我沒寫,或我傳播了沒有到達觀眾那裡,還是沒有做,更傷腦筋的一點就是把它做得通俗易懂,到底什麼是固體槽,這解釋起來不是兩分鍾的電視新聞能解釋出來的,我們希望我們報的科普知識,希望真正對科技感興趣的那一部分受眾,那一部分人群,他們更關注,經過大家簡單的查一些資料理解我們的報道的內容,和我們有一些互動,把科普知識寫的通俗易懂是很傷腦筋的一件事。(2006-3-30 14:46:58)
主持人:網友說:去過南極還想去北極嗎?(2006-3-30 14:47:05)
嘉賓:地球有三極,還有四極。我當然想全去一遍,當然有一個條件允許不允許的問題,我希望有機會的話,我能再去北極,最好能為著地球走一圈才好,不知道能有這樣的機會嗎,我會為這件事情做持續不斷的努力。(2006-3-30 14:47:43)
主持人:網友提問,有了那麼豐富的經歷和感受,你會寫南極心得嗎?(2006-3-30 14:47:52)
嘉賓:在一路上傳過來的稿子已經寫了很多感受,現在如果有機會,條件允許的話,我希望把自己的心情記錄下來,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和我一起感受南極洲,因為上一次南極洲的越冬隊提出來享受南極,快樂越冬,越冬生活那麼枯燥他們都能享受南極,快樂越冬,我們作為一個旁觀者能把這些記錄下來,我覺得大家共同欣賞和感受可能是享福不受罪的事情。(2006-3-30 14:48:47)
主持人:網友提問,去了南極你成熟了嗎?性格有沒有變化?(2006-3-30 14:48:59)
主持人:本次考察隊有12名女隊員她們也作出的貢獻,她們組織的大量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為考察的提供的強大的精神動力,在你所寫的南極日記里,曾經提到過李大姐,她是不是特別能張羅的人。(2006-3-30 14:50:50)
嘉賓:一個女人能獨立在外面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是很難的事情,大家各忙各的,在那種環境,她能做到這樣是很不容易的。像她這樣能張羅的還不多,所以我覺得過很佩服她。(2006-3-30 14:51:07)
主持人:因為天氣的原因飛機無法起飛,當時魏領隊的情緒一直不好,當時隊員想家,說:「做點讓國家驕傲和自己滿足的事才是強人」,看到這里我們當時的心裡特別的發酸。(2006-3-30 14:51:44)
嘉賓:這是我們科考隊最特殊的部分,這裡面有很多人評價起來這個人出群拔萃的。比如老大徐霞清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個從陸地進格羅夫山的人,其中年齡第二大的李金言一個人搜集了3000多塊,他們都是鼎鼎大名的科學家,這樣的人在那樣的環境里58天不能洗澡,春節前就已經段了食鹽了。至於危險不在話下,這些人在這種環境里非常艱苦的工作,確實是很讓人佩服的。我想其中像方博士和彭老師,我們現在是很好的朋友,如果以後有機會,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他們是科考隊英雄集體的英雄和勇士。(2006-3-30 14:53:13)
主持人:你在日記里提到,都是那個身上搓下太多的泥惹的禍,是這樣嗎?(2006-3-30 14:53:33)
嘉賓:當時是這樣,這種環境下很臟,徐霞清也提到,車上搓下這么多的泥,下水道堵了,我想跟泥有關系。他們確實58天不洗澡,而且刷牙的水是配給的你自己拿一個杯子,有一個人拿的水如果太大隻能用濕巾擦擦,這種條件非常的艱苦,(2006-3-30 14:54:35)
主持人:他在日記的留言本做的這樣的留言,你好,我是維琴的老公,看了你的日記,感覺真好,是內心感覺的表露,你許大姐是很能乾的川妹子,不願意讓我操心,明天你就要提前進入西風帶了。我衷心祝願雪龍號進入中山站。當時問他,我說描述你愛人准確嗎,他說太准確了,他平時就是那樣的大嗓門,如果他不這樣說,我還懷疑他有病了,從那以後,他是在印尼上網的時候及搜索到你的日記,每天上網注意觀察你的日記,最起碼給科考隊的親人吃了一個定心丸。應該這么說吧?(2006-3-30 14:57:46)
嘉賓:我當時寫的時候,現在回頭看,記錄自己快樂別人,我覺得這一路的行程如果不寫的話,我想很多生活當中重要的事情我是永遠不會忘,通過這些日記我簡單的翻一番會想到當時的點滴一點都不會忘記,我記錄的自己生活的履歷,看到了日記之後我希望快樂別人,有他這樣看到很快樂,我也很高興,人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我也滿足。(2006-3-30 14:58:39)
主持人:處在那樣的環境,你在理想中的生活和目標是一樣的么?在危險的時候你最想的是什麼?(2006-3-30 14:58:51)
嘉賓:可能這位網友剛上網,我的感受是這樣:還是想說的那樣很復雜,那種滿心的幸福,不知道到達南極洲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工作,我能不能完成工作,能作為2900多個到達南極洲和四六十個進入南極內陸冰蓋的隊員,在那種心情當中到達的南極洲。在這種環境當中你提平常生活中的理想目標有沒有改變,我覺得說實話沒來得及想,當時剛顧著享受南極,還沒顧上改變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回來之後我要把這種情緒沉澱一段時間,我需要自己想一些事情,具體今後我怎麼樣選擇我未來的價值取向還有人生當中的一些動作,我覺得需要經過一些考慮。至於您提的在危險的時候你最想的是什麼,那都最危險了還想什麼,什麼都沒想,比如掉冰縫第一反映就是爬出去,騎摩托車,拍片子,我們從大坡上扔下來的時候,他是在地下滾,我是在地下爬,沒有想我這個活動是不是壯烈,沒有來得及想,光想著活下來了(2006-3-30 15:01:05)
主持人:網友「比目魚」問過年的時候你最想的是誰?(2006-3-30 15:01:15)
嘉賓:我在大連的妻子、孩子、在佳木斯我的岳父岳母都很想念,包括我周圍很多非常好的哥們在大連,在黑龍江的,非常非常想,而且這就想向家一樣,過年的時候情緒很復雜。(2006-3-30 15:01:45)
主持人:網友提問,這么多天沒有見到親人了,你見到親人的時候流淚了嗎??你帶什麼禮物回來了?(2006-3-30 15:02:00)
嘉賓:沒有流淚,我們生活了十幾年,平時比較內斂一點,在眾人面前比較平靜面對,確實我們兩個人見面的時候,擁抱了一下,但是沒有眼淚激烈的情緒出現,至於我帶的禮物,南極能帶什麼禮物,南極石頭不能動,我帶回來很多精美的照片,擺在我愛人的桌子上,讓她想起來我們在這段分別的時候,很珍貴的思念,我覺得我回來了本身能平安的回來就是禮物。(2006-3-30 15:02:51)
主持人:網友提問,在南極拍照片了嗎?能不能給我們看看南極的照片?(2006-3-30 15:03:04)
嘉賓:當然可以了,我都是用別人的照相機拍的。我自己在很多環境,又要用攝像機來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很多照片是從別的朋友的手裡拷來的。當時哥們之間互相傳,照片是很不錯的,如果大家感興趣,現在點開幾幅,我們看看。(2006-3-30 15:03:39)
嘉賓:第一附照片是格羅斯山的珠峰,拍的這一天天空萬里無雲,下面是藍冰,這種色彩,包括格羅夫山的造型都是很美的。當時我們到格羅夫山的時候,光顧著緊張工作,隨手拍的一張,沒想到回來之後成為大家共同享受。這張紙是大家記得我們中國古代有一位大文學家叫屈原,屈原寫一過一首詩《天問》,這張應該是內陸冰蓋對的科學家,這是南極內陸,內陸很少有石頭,在格羅夫山有很多的碎石帶,很多碎石帶的形狀像一個問號,他的問號最後的一點拍得不是很全,肯定力足點只能把廣角拉的這么多,但是整體像一個問號,所以大家命名為天問。(2006-3-30 15:05:31)
嘉賓:這副大家起名叫「石狗狗」,整體的形象像一隻小狗,(2006-3-30 15:05:52)
嘉賓:這幅圖片有人說應該叫起到我不知道為什麼叫祈禱,我問的時候他也說不明白,還有人說叫「冰老天慌」這個藍冰多少年不好說,說這個藍冰的年代用一個詞,積年累月下下來之後沒有熔化的雪,最後壓成了冰,這個冰是藍色的,不透明,大家叫攬名,非常的兼營和非常的滑,我們在上面走的時候,內陸送給我們一幅冰
㈥ 第一個登上南極的中國人是誰
中國已故領導人宋慶齡的父親宋耀如是到南極的第一個中國人。1875年,年僅9歲的宋耀如從海南島出海,到美國投奔他的舅父。當船航行到麥哲倫海峽時,突遇風暴,船不得不轉向南,來到南極洲的一個海島上。船修好了,宋才隨船到美國去。
㈦ 首先到達南極級點的人是誰
1911年的1月17日,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率領的探險隊到達南極極點,整個探險隊成員在歸途中全部犧牲。
早在兩三千年前,就有人猜想在南方有一塊未知的大陸。為了尋找這塊神秘的土地,無數的勇士紛紛南下。20世紀初,更多的探險家奔向了迷人的南極,其中,英國人斯科特的事跡最令人難忘。
1901年8月,斯科特率領一支探險隊第一次遠征南極。他們經過一番苦鬥,來到了離南極點只有350千米的地方,勝利在望卻遇到了極為惡劣的天氣,食物和燃料也將耗盡,隊員病倒,只好敗退回來。
執著的追求使斯科特又做了8年的准備。1910年6月,他又率領一支65人的探險隊離開英國直向南極。誰知,這時挪威極地探險家阿蒙森也奔向了南極,他們誰能首先到達南極點呢?一場歷史上著名的「探險競賽」就這樣開始了。
斯科特是駕西伯利亞矮種馬拉雪橇去的。這種馬適應不了南極的嚴寒,又都陷入雪中,一匹一匹地死去了,最後只好用人力拉雪橇。暴風雪、凍傷、體力下降,打擊一個接一個地向斯科特襲來。已經勝利在望了,1911年1月16日,隊員卻發現了挪威的旗子,顯然,對手走到了他們的前邊,這是極為沉重的精神打擊,有的隊員精神幾乎要垮下來了。
1月17日,斯科特探險隊到達了南極極點,他們在挪威人的帳篷里看到了阿蒙森留下的信。他們把英國國旗插在帳篷旁邊,他們成了到達南極極點的亞軍。第二天,精疲力盡的斯科特探險隊踏上歸途,他們按照科學探險的慣例,仍然沿途收集各類岩石標本,書寫探險日記。
8個月後,搜索隊找到了他們的帳篷和遺體,人們在斯科特身邊發現了18千克岩石和各種化石標本——他們在死亡降臨的時候仍然沒有丟下科學,仍然為人類保留著科學財富。
㈧ 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是誰
從19世紀30年代末開始,美國?法國和英國的三支探險隊先後到達南極大陸,發現了威爾克斯地?阿得里地和維多利亞地?羅斯率領的英國探險隊除了發現維多利亞地高達4000米的山地外,還發現了一個深深切進大陸的海——羅斯海,它被巨大的冰障——羅斯冰障所隔斷?
1898年,挪威探險家波樂赫格雷維克率領的探險隊,找到了攀登羅斯冰障的道路,他們第一個登上南極洲,並在維多利亞地東北角蓋了一所小屋,成為第一個敢於在南極洲度過冬天極夜的人?第二年夏天,他們對南極大陸作了考察,並向南極進軍?由於冰原裂谷阻擋,只到了南緯78°50′的地方,這是人類第一次到達地球最南的地方?
1901年,英國探險家斯科特率領探險隊在羅斯海西岸登上南極洲,在南極大陸上度過了長夜漫漫?風暴呼嘯的冬天?第二年夏天,他們乘狗拉雪橇在冰原上向南極前進?狗被凍死,人拉雪橇繼續行進?後來到了南緯88°19′的地方,再也支持不住了,只好回去?1909年,斯科特探險隊的沙克爾頓率探險隊,在冰原上艱苦跋涉73天,到達南緯88°23′的地方,離南極只有170多千米了,可是糧食快吃完了,雖經歷千辛萬苦,仍只好失敗而歸?
1911年10月20日,路德?阿蒙森帶著一個4人探險隊從羅斯海出發了?
阿蒙森曾成功地穿越過北冰洋的航路,為北極地區的探險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阿蒙森探險隊一行5人,18隻狗拉著3架雪橇,在支援隊的配合下,向南極行進?他們幸運地選擇到一條平坦的路,天氣也好,一路上很順利?後來遇上暴風雪,路途越來越險,冰谷?峭壁層出不窮?他們冒著極端的危險,越過毛德山脈,終於在1911年12月15日下午3點到達南極點?他們幸運地成為第一批到達南極點的人?
㈨ 世界上第一個到達南極圈的人是誰
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是羅爾德�6�4亞孟森(Roald Amundsen)以及他的隨行人員,到達時間是1911年12月14日。亞孟森的主要對手羅伯特�6�4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在一個月後到達南極。在回程的時候,斯科特以及他的同伴四人全部由於飢餓和極度的寒冷而死亡。
往後,曾經有七隊探險隊利用陸上交通到達南極。以到達時間排列他們分別為:
阿蒙森和斯科特
埃蒙德·希拉里
維維安·福克斯
安特羅·哈沃拉
Crary,和
Fiennes
為紀念亞孟森和斯科特,亞孟森-斯科特南極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於1958年在國際地球物理年上建立,並永久性地為研究和職員提供幫助。
㈩ 第一位步行完成南極探險的中國人是
秦大河
秦大河個人簡介
1947年1月4日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地理學博士,國際冰川學會(IRS)會員,美國前沿科學協會(AAAS)會員,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之氣候與凍圈計劃(CLIC)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國家有突出貢獻科學家,現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
科學考察經歷:參加過川西、滇北現代冰川,喬戈里峰冰川,珠穆朗瑪絨布冰川,南極洲等一系列重大科學項目的考察及研究。1987年11月--1989年1月,在南極進行長達一年多的科學考察。1989年7月,作為國際橫穿南極科學考察隊員之一,徒步橫穿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研究,成為徒步橫穿南極的第一位中國人。曾先後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澳大利南極局冰川研究室和澳大利亞南極凱西站、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冰川與環境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國堪薩斯大學空間技術中心、美國新罕布希爾大學地球海洋空間研究所、法國原子能研究中心氣候環境模擬實驗室、美國新罕布希爾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等國外著名科研機構進行考察及科學研究。
▉ 最艱難的歷程
童年時的我,富於幻想。記得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老師出了一篇作文題目叫做《我長大要做什麼樣的人》,我寫了《長大要做探險家》。如今還記得,我在作文中寫了這樣一句話:「我要讓我的腳印,踏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20多年以後,當我終於有機會得償所願時,恍然想起,童年時代的夢想,竟然變成了可以實踐的現實!
1989年5月,當我得知南極辦正在物色人員的消息時,按奈不住躍躍欲試的心情,遞上了申請報告。一切都很順利,經過周詳的准備工作之後,我踏上了征程——5968公里徒步橫穿南極的探險考察,世界上的第一次。
這是一支由美、蘇、法、日、聯邦德國、中六國組成的考察隊,看上去像一個小聯合國。當時的國際社會對於「姓資姓社」的問題還有很深的芥蒂,能夠攜手合作實屬不易,更何況是自南極半島~阿蒙森~斯科特站~東方站~麥克默多的大考察工作,這次機會彌足珍貴,每個人都很珍惜。
1989年7月16日,探險隊的6名隊員和42條狗登上了一架蘇制伊爾76型大型運輸機,機身上貼著六個國家的標志,分外醒目。隨機乘坐了20名各國記者,外加 40噸探險器材和物資。運輸機徐徐離開美國明立阿卜利斯國際機場,於24日飛抵南極半島的馬爾什基地。
張望機場,能見度很差,400米以外什麼都看不見。按常規,飛機在南極降落要試降幾次,我們焦急地等待安全降落。
突然,感到身上猛然一震,蘇聯機長報告,飛機著陸了。大家走出飛機回頭一看,才發現那架運輸機有點不對勁。機場跑道被飛機砸出一個1米深的大坑。心中暗想,不愧是蘇聯貨,堅固無比,要是換上另一種客機,我們可能要出演一場「火海餘生」了。
雖然「出師不利」,但並未打擊士氣,隊員們對那即將到來的「危險」全都翹首以待。7月28日清晨,我們——國際橫穿南極探險隊的全體隊員,肅立在三架雪橇邊,等待著那個重大時刻的到來。記者們不停地拍照,他們要把這一人類探險史上的重要行動傳播到全世界。9點整,隊長一聲號令:前進!急不可待的北極狗,一躍而起,拖動雪橇向前沖去,我們與被狗橇帶翻的兩名記者擦身而過,頭也不回地向前奔去。
南極是一個奇妙的地方。這里氣候違反常規。它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年平均氣溫為零下50℃,但在夏季,半島沿海地區最高溫度可達零上10℃。在海邊生長著一些地衣、苔蘚,沒有一棵樹木,僅在盛夏才能看到一兩種美麗的小花。那裡的企鵝、海豹、海鷗布滿海灘,但內陸幾乎沒有生命。那裡有世界上最清新的空氣,沒有環境污染,沒有塵世的喧囂,人們友好相處,似乎沒有國籍,像是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
但我們沒有陶淵明的好運,美麗的「世外桃源」准備了種種艱險,迎接我們這些「闖入者」的到來。
最先讓我頭痛的就是狗橇與滑雪板,這是我們這次穿越南極的主要交通工具。我與它們「搏鬥」了很久,而多日來的訓練還是頗有成效的,雖稱不上是游刃有餘,但一些基本的路況已經難不倒我了。只是遇到冰裂隙時,還會偶有翻車的情況出現。冰裂隙在南極冰蓋上隨處可見,更麻煩的是它常常躲在積雪下,讓人栽個措手不及。有時甚至連人帶狗一起往裡陷,跑在最前頭的狗,至少有5次掉了進去。
但比較起來這些困難都還只是小CASE。9月,在中國人心目中是收獲的季節,到處一片金黃,瓜果飄香。可是在我們的行程中,9月卻成了災難的季節。沒完沒了的暴風雪使我們的行進日程不得不一再拖延。這里的雪太軟,有時每天只能行進3公里。為了爭取時間,趕在寒季來臨之前到達終點,隊長下令輕裝前進。我們不得不把價值十幾萬美元的衣物、設備埋進一個大坑裡,每人只留2套衣服。以便帶上所剩無幾的食品前進。
我們的食品補給是用飛機預先運送到指定地點的,這種地點叫「食物儲存點」。每250-600公里一處。每一處存放足夠每個人20 天、每條狗l0-l5天的食品。在儲存點上用掛旗的鋁制標記做出標示,以便尋找。可是有時仍然找不到這些標志。有一次兩個儲存點都沒有找到,大雪掩埋了一切。我們只好用無線電呼救。
我們有一台20瓦的無線電通訊機。偏偏它有一個月幾乎失靈。好不容易來了救援飛機,但能見度太差。我們明明聽到飛機馬達的隆隆聲,但該死的飛機在頭頂盤旋一兩個小時又扔下我們不管返回去了。他們看不見我們,無法著陸。想著那條悠哉游哉航行在南大洋的探險船,它的現代化通訊設備有什麼用,大家直咒罵。法國隊長苦笑著搖頭,因為那條船是他監造的。
我們開始感到飢餓。從8月起兩個月來,體力一天不如一天,整天想著餓。有時滑雪的路上還在聚精會神地想著吃一頓家鄉蘭州的面條該是上天堂一樣的滋味了吧!
這時全隊的食物只能再維持兩天,人的口糧只能維持4-5天,狗則只能維持l-2天。我們不得不限制到每天吃定量的1/2,狗只吃1/4。那些狗餓得可憐巴巴。晚上拉開帳篷向外看去,幾十雙綠森森的眼睛閃著寒光。我們不得不採取防範措施,在睡覺前將它們牢牢地拴在雪橇上,誰知道這些愛斯基摩狗和森林野狼的後代會干出些什麼蠢事來!
老天有眼。有一天,天空突然露出幾個藍色的洞來,飛機終於在特大風暴前的間隙及時降落了。考察隊又一次得救。食品又有了,雖有16條狗嚴重凍傷,不得不空運回基地治療,用新的狗替換,但總算人員平安。
我們遇到的另一次巨大威脅來自暴風雪。當時已是1990年3月1日,早上10點左右起床時發現外邊狂風吹雪,我們稱之為「Whiteout」。這是南極洲的一種極壞的天氣,出現這種天氣時,室外一片混沌,景物全部消失,天地不分,極易造成人員丟失,甚至人身傷亡事故。而蘇聯和平站的雪上車卻一直不能前來與我們會合。
到了下午時分,風雪更大了,大家都停止了一切活動,留在帳篷里等待天氣的好轉。晚上宿營後不久突然發現事情不妙,日本人舟津圭三失蹤了,再仔細回想一下,發現沒見到他已經好幾個小時了。頓時,一陣寒意掠過,多次的探險經驗告訴我們,圭三有可能出了意外。但我們都極不願意相信這個猜測,內心默念他的平安,希望他此時正呆在某處,只想和我們開個玩笑。謹慎起見,大家傾巢出動,用繩子把彼此相連,在每一個可能的角落尋找圭三的下落,在茫茫雪原上呼喊著舟津圭三的名字。蘇聯的極地「護航」拖拉機也隆隆地駛著來回繞圈子。車燈在大風雪中閃閃發光。當時已經入夜,能見度又極低,焦急的心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加深。那一晚,我們都在外面來回奔跑,整整13個小時之後,才聽到舟津微弱的回答聲,當時已經是第二天早上六點多了。我們朝聲音方向找尋過去,發現雪地上有一個小小的洞。挖開雪堆,大家看到了與暴風雪搏鬥了一夜的圭三,人顯得很疲備,臉色蒼白。但幸運的是,圭三手腳均好,沒有凍傷,人也安然無恙,只是右腳兩趾發白,很快也恢復正常了,此時,大家才稍稍放心。
據圭三講,他大約在下午5點左右外出,准備回帳篷喂狗。不料,剛走出去,暴風雪就加速,能見度立時變成了零。沒走幾步,便迷失了方向,既看不到帳篷,又看不到拖拉機,他試圖自救,逆風走了很遠,並看到了拖拉機車印,知道自己在上風方向。但無法順著車印追蹤,因為車印很快就消失在暴風雪下。舟津看不到目標物,不能冒然行事,怎麼辦?這位機靈的日本人當機立斷,從口袋裡找出一把小鉗子,開始學我挖坑的樣子,在雪地里挖了一個洞,貓身鑽進去,只露出一個供呼吸的孔。外面的雪花在吹,想把那個不協調的小孔堵起來;舟津在裡面偏偏不信老天那一套,你堵我就挖,整整挖了一個夜晚,他才得以安然無恙。圭三講,當時自己心裡想的是自己的生命不僅僅屬於自己,他關繫到父母、未婚妻秋本恭江……即使再辛苦也不能放棄。
昨天晚上測風速22~24m/s,估計最大風速達30m/s或略高。吹雪十分嚴重。但幸運的是氣溫不是很低,今日凌晨為零下7℃。如果溫度一直保持在昨晚的-20℃,圭三則萬分危險。當時的他只穿了一套單薄的防寒服,腳上沒有穿鞋,只有兩層襪子。若氣溫繼續下降,那麼雪洞就成了圭三的墓棺了。這一路上的艱難險阻不計其數,頗有些唐僧取經,歷盡九九八十一難的意味,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終於修成了「正果」,完成了這次6000餘公里的徒步穿越,我也第一次讓中國人的足跡踏過了南極的土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