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越南資訊 > 養蠶技術什麼時候能轉入越南

養蠶技術什麼時候能轉入越南

發布時間:2022-04-21 22:33:04

① 養蠶技術是怎樣傳到西方的

歐洲養蠶技術是從中國傳入的嗎?什麼時候 6世紀由中國傳入養蠶技術,中世紀時發展為供應歐洲蠶絲的主要基地

② 中國的養蠶技術是怎麼傳入西方的

在歷史上外國商人來往於東西方之間販運中國生產的絲綢,逐漸形成了溝通歐亞大陸和"絲綢之路".後來中國的養蠶技術傳到了西方,大約在4世紀時傳到了中亞、西亞.6世紀傳到了東羅馬人建立的拜占庭帝國.關於養蠶技術西傳的經過歷來說法不一.
古代中國的養蠶技術對外嚴格保密,因而其西傳過程也染上一些神秘色彩.據拜占庭歷史學家普洛科庇阿斯在《查士丁尼戰史》中記載,有幾個印度和尚在6世紀時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當時波斯商人以高價在那裡出售絲綢,居間牟取暴利.這些印度和尚向查士丁尼皇帝獻策,說他們有辦法讓拜占庭不再向波斯和其他國家購買絲綢.他們曾在一個叫賽林達(大約是新疆一帶)的地方住了很久,發現產絲的是一種蟲,絲從蟲的口中吐出.
要從該國帶走蟲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可能把蟲產的卵帶來孵化.查士丁尼答應事後重賞他們.後來印度和尚果然取來蟲卵,依法孵化,得到許多蟲,以桑葉喂養,於是拜占庭境內能養蠶繅絲.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則波斯人為查士丁尼取來蠶種的史料.7世紀時另一位拜占庭歷史學家梯俄方內斯記載,皇帝召見曾在中國住過的波斯人,他們答應為查士丁尼尋找蠶種.他們繞道南高加索地區去中國,過了兩年,大約在553或554年左右,帶著蠶種返回拜占庭.蠶種是藏在空心手杖中帶來的.在他們的指導下,拜占庭成功地養出了蠶,並結出了蠶繭.至此,拜占庭帝國首次使用在西方生長的蠶所吐的絲作為紡織絲綢的原料.在英國歷史學家吉本所著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也記述了與此相同的故事.

③ 世界桑蠶業的發展源於哪個國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栽桑養蠶的國家,其他國家的蠶業技術均由中國傳去。早在秦漢之前,中國的蠶種和養蠶方法就傳到朝鮮。日本的蠶桑技術除間接從朝鮮傳去外,也直接從中國傳去,史書上就有日本派人到中國學習蠶桑繅織技術的記載。近代日本的蠶桑技術比中國進步,離不開中國的蠶桑資源和繅織技術的傳播。據日本史籍記載,公元3世紀時,有一個叫功滿王的人,自稱是秦始皇第11世孫,從朝鮮半島的百濟東渡日本,並帶去了蠶種,日本之有蠶業就從這時開始。在公元283年功滿王的兒子融通王帶大批部屬遷居日本,並定居下來繅絲織綢,使日本蠶桑業得以快速發展。中國的絲織品早在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時,沿絲綢之路經中亞西亞傳至希臘、羅馬等國,蠶種和蠶桑技術也隨之由絲綢之路向西傳到歐洲。據記載,7世紀時養蠶技術從波斯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又從阿拉伯傳到西班牙,12世紀傳到義大利,15世紀由義大利傳到法國。向南傳入越南、印度、緬甸、泰國、寮國。1936年,阮朝以中國蠶種分發越南北寧等地飼育,從而推進了越南蠶桑技術的發展。至今日本、印度、保加利亞仍保存有中國的桑樹種質資源。所以世界蠶桑業的發展都源於中國桑蠶和絲綢技術的發明和傳播。

④ 養蠶技術是如何傳到國外的

在歷史上外國商人來往於東西方之間販運中國生產的絲綢,逐漸形成了溝通歐亞大陸和"絲綢之路". 後來中國的養蠶技術傳到了西方,大約在4世紀時傳到了中亞、西亞.6世紀傳到了東羅馬人建立的拜占庭帝國.關於養蠶技術西傳的經過歷來說法不一. 古代中國的養蠶技術對外嚴格保密,因而其西傳過程也染上一些神秘色彩.據拜占庭歷史學家普洛科庇阿斯在《查士丁尼戰史》中記載,有幾個印度和尚在6世紀時來到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當時波斯商人以高價在那裡出售絲綢,居間牟取暴利.這些印度和尚向查士丁尼皇帝獻策,說他們有辦法讓拜占庭不再向波斯和其他國家購買絲綢.他們曾在一個叫賽林達(大約是新疆一帶)的地方住了很久,發現產絲的是一種蟲,絲從蟲的口中吐出. 要從該國帶走蟲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可能把蟲產的卵帶來孵化.查士丁尼答應事後重賞他們.後來印度和尚果然取來蟲卵,依法孵化,得到許多蟲,以桑葉喂養,於是拜占庭境內能養蠶繅絲.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一則波斯人為查士丁尼取來蠶種的史料.7世紀時另一位拜占庭歷史學家梯俄方內斯記載,皇帝召見曾在中國住過的波斯人,他們答應為查士丁尼尋找蠶種.他們繞道南高加索地區去中國,過了兩年,大約在553或554年左右,帶著蠶種返回拜占庭.蠶種是藏在空心手杖中帶來的.在他們的指導下,拜占庭成功地養出了蠶,並結出了蠶繭.至此,拜占庭帝國首次使用在西方生長的蠶所吐的絲作為紡織絲綢的原料.在英國歷史學家吉本所著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中也記述了與此相同的故事. 對這兩則蠶種西傳的史料,歷來都有學者表示懷疑.蠶卵放在空心手杖中藏一年多,這在養蠶技術上是說不通的.中國學者雷海宗從另一方面對這些史料持否定態度.他在《世界史上一些論斷和概念的商榷》一文中認為,"中國向來對養蠶法沒有保守過秘密,日本和所有遠東國家的養蠶技術,都傳自中國.至於拜占庭在6世紀中期如何由中國學得此術,在當時中國並未注意及此,也無人主動地向外傳播養蠶法.少數人編造這樣一個故事,一方面是故意地神秘其說,以便抬高蠶桑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賊喊捉賊,這是他們自己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的無意反射,因為他們學得養蠶術後,立即定為國家的秘密,禁止外傳,以便拜占庭政府可以壟斷.歐洲的歷史學家不加思索地傳播了一千四百年." 與養蠶技術西傳有關的還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在今天新疆的和田(舊稱於闐)古代有一個叫瞿薩旦那的國家.該國向東國(中國)求取蠶種,但是東國國王秘而不賜,還嚴令邊關禁止蠶桑種子出口. 於是,瞿薩旦那王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以卑言厚禮向東國公主求婚,獲得了允准.迎娶公主時,瞿薩旦那王告訴迎娶公主的專使說,你告訴東國公主,我國沒有絲棉,她可以把蠶桑種子帶來,將來為自己做衣服.公主聽了專使的話,就秘密地弄了一些蠶桑種子,放在自己的帽子里.到了邊關,官員雖然仔細搜查,但始終不敢檢查公主的帽子.蠶桑種子就這樣到了瞿薩旦那,當地人開始養蠶.剛開始時,桑葉不夠,蠶還要吃些雜樹葉子,但不幾年就桑樹成林,蠶寶遍地.公主還刻石為制,嚴令保護蠶桑,不許損傷.

⑤ 日本人是東漢末年從中國大陸移民去的嗎

不全是,一般來說,有波利西尼亞人種和通古斯種,漢人和朝鮮人這么幾支。在日本甚至認為,所謂日本民族是個形成中的民族!

除了居住在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外,其他日本鬼子都是移民的後代,不管他們承認不承認。哈。在日本擁躉眾多的一種理論認為,日本人是由在公元前 20 , 000 年前的遠古時代占據日本島的冰川期人類逐漸演化而來。另一種在日本國內廣為流傳的理論則認為日本人乃是一支於四世紀穿越朝鮮半島征服日本的騎馬游牧民族的後代——但是,那些騎手又是誰?毋庸置疑,他們絕不是朝鮮人。有一種頗受西方考古學家和朝鮮半島人青睞,但卻在日本的某些圈子裡很不討好的理論,就是認為日本人是在公元前 400 年間攜稻作技術抵達日本的朝鮮移民的子孫。最後的第四種理論則指出可能正是在前三種理論中提到過的民族融合形成了當代日本民族。

「中國的鄉村社會與日本的大陸移民組織」進一步從戰亂與人口流動的關系切入,指出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每次較大的動亂,都引起遼東地區人口由北往南的流動,有些為三韓所吸收,有些則進一步逃到日本。「吳國、吳人與吳文化」,吸收中國考古學家研究日本出土的三角緣神獸鏡的成果,逐一對比中日兩國史籍的記載,判定日本史籍中的「吳國」中國江南。公元前473年,在江蘇地區南部的吳越之戰中,吳王夫差身亡國滅,導致吳國遺民「南下百粵」的大遷徙,其中部分吳國臣民和王室後裔流亡海外,徙居今日本、越南等國,成為《晉書》、《梁書》、《北史》、《冊府元龜》等中國古代史籍中對江蘇先民流寓海外的最早記載。日本《新撰姓氏錄》也載有吳王後裔及吳國遺民東渡日本的歷史:「松野,吳王夫差之後也,此吳人來我之始也。」又據日本最古老的史籍《日本書記》記載:公元前三世紀,吳地有兄弟三人東渡日本,向當地人民傳授養蠶技術。另據《吳氏考》載:「戰國初越滅吳時,有大批吳民子孫南遷入越南。」同時,「吳王闔閭之弟夫概,因政變失敗逃亡至楚,其子孫在吳國者改姓夫余氏,為吳姓的一分支姓氏。夫余氏的部分成員輾轉遷徙,到了朝鮮半島開拓基業,人丁極為興旺。以後發展成為朝鮮著名的豪族--百濟王室。」
公元3~6世紀,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等王朝相繼建都於南京(時稱建業、建康),使江蘇地區成為中國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對外交往中心。東吳巨舶遠航海外,與朝鮮、日本、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地區)等國常有貿易往來及使節交往。吳地絲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遠銷日本、羅馬等國。其時,南京地區已有若干具有紡織、制鏡等技藝的工匠從石頭津遠渡海外,流寓日本、朝鮮、扶南等國傳藝營生。同時還出現通過中外官方交往渠道遷徙海外的移民。《梁書》(列傳四十八)記載:東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有大秦(古羅馬帝國)賈人秦論來到交趾。交趾太守吳邈遣送孫權。問風土謠俗,論具以對。時諸葛恪討丹陽,獲黝歙短人。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權以男女各十人,差吏會稽劉咸送論。咸於道物故。論乃徑還本國。」又據日本史籍《日本書記》記載:日本應神天皇三十七年(東吳嘉禾六年,公元237年)「遣阿知使主、都加使主等經高麗至吳。令求縫工女。後吳王與工女兄媛、弟媛、吳織、穴織四女以歸」; 天皇 年(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使於吳,求縫織女」;雄略天皇八年(南朝宋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4年)「遣使身狹檜隈博德於吳……十四年該使再奉命使吳,因得織汗織並縫工四人。」六朝以來,由於從吳地去日本從事紡織、縫工、制陶等技藝的工匠及其他僑居者為數眾多,因此日本民間常稱中國人為「吳人」,稱中國話為「吳音」,稱中國人聚居地為「吳原」。

具體航行時間,以唐為例

遣唐使的船隊離開難波港後,先沿著日本海岸航行,最後在九洲北部開始橫渡大海。早期的路線是向北到朝鮮半島附近,經渤海在中國山東北部上岸。後來就直接西渡東海,在中國大陸的揚州和明州(今寧波)登陸。時間較長,一般得用一、二個月時間.唐貞觀四年(630年)日平城天皇之子真如親王等乘唐人張支信舶來中國。會昌二年(842年)李處人的唐舶搭載日本學問僧,從值嘉島(今五島列島)出航,越東海以六天時間到達溫州樂城縣。大中二年(847年)張支信、元凈的唐舶,自明州(今寧波)望海鎮啟航,橫渡東泫,直取日本嘉島,只用了三天時間,是當時航程和時間最短的記錄。

⑥ 我國的養蠶繅絲技術西傳,為啥帶動了文化和融合與傳播

雖然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最為年輕的一位,但若論文化的多元與豐富性,卻也是毫不遜色甚至有所超越於其餘三位。不論是神話傳說中的黃帝娶西陵之女為妻,還是史料中記載的「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於此。」,都 有力證明了養蠶取絲在中國的始興,也因此,絲綢成了中國的獨有特產,甚至一度成為古中國的代名詞。那麼,絲綢作為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又在世界歷史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四、總結

在中國歷史中,對外交流佔了其中極大的分量與篇章。日本使者將在唐朝期間學習的大量文化知識傳入國內,形成了一股「仿唐熱」,對日本社會造成了猛烈的沖擊,直至今日,唐朝文化在日本依舊隨處可見。而在這種對外的文化傳播中,絲綢則起到了舉重若輕的作用,各國以絲綢為禮,為寶、為文化符號,進行著友好的文化交流,世界文化的融合也在此基礎上邁上新的階梯。

中國的絲綢文化,囊括眾多,歷史悠久,對中國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對外的傳播,卻有著同等的歷史價值,因為它不僅關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有關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

閱讀全文

與養蠶技術什麼時候能轉入越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西西里報團和個人哪個好 瀏覽:153
雲南哪個縣有越南街 瀏覽:407
印度的紙幣是怎麼製作的 瀏覽:751
中國的哪些國企最好 瀏覽:681
伊朗核伊拉克什麼關系 瀏覽:171
印度卷煎餅怎麼做 瀏覽:527
蕎麥在中國種植有多久的歷史 瀏覽:251
蔻馳包在中國哪裡產多 瀏覽:901
中國房車壽命多久 瀏覽:491
伊朗為什麼買不到疫苗 瀏覽:102
印尼黑酸枝卷書123件套多少錢 瀏覽:735
看羅援如何解答中國軍事問題 瀏覽:748
沙烏地阿拉伯在伊朗哪個洲 瀏覽:668
印度各種姓人怎麼分別的 瀏覽:970
中興向伊朗出口了什麼 瀏覽:37
如何申請英國公費訪問學者 瀏覽:166
英國藍貓疫苗哪裡買 瀏覽:183
印度女人生孩子為什麼要回娘家 瀏覽:291
2020中國國奧在哪裡踢 瀏覽:301
打卡中國活動怎麼助力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