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聯在世界地圖的什麼地方
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位於歐洲東部和中亞、北亞。東西最遠距離達1萬多公里,南北約五千公里,總國土面積達到2240.22萬平方千米,與北美洲面積相當。瀕臨黑海、波羅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
隔海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島(南千島群島為蘇聯實際控制的日蘇爭議領土)相望。陸上分別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以及朝鮮相鄰,其中同中國大陸的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區有7300多公里的邊界線。
俄羅斯的經緯度位置:經度:東經26至西經170度,緯度:北緯41度至82度。
蘇聯的海岸線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沿海邊界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海岸線在北極圈上。摩爾曼斯克,因為有溫暖的洋流灣流,而其他所有在北極圈以北的海岸都被冰封,凍結時間為每一年中的十個月。
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疆域橫跨東歐、中亞、北亞的大部分;陸上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蒙古及朝鮮接壤;與瑞典、日本、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蘇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並奉行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之後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在1946年3月正式拉開序幕。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Ⅱ 《長沙保衛戰》中,蘇聯援華武器為什麼會存放在越南
當時的交通線都被日軍佔領和封鎖,只有從新開辟的滇緬公路運輸蘇聯援華武器,因此暫時存放在越南。
Ⅲ 蘇聯醞釀一箭三雕的計劃,為何偏偏援助了越南20多年
美蘇冷戰相信大家都清楚,這是雙方角力的舞台。從60年代中期開始,蘇聯開始大規模的援助越南。蘇聯對越南的援助在80年代末期才結束,也就是說,蘇聯援助越南長達20多年。蘇聯有很多盟友,為何偏偏援助了越南20多年。其實蘇聯有自己的計劃,而且是一箭三雕的龐大計劃。認真的說,蘇聯的計劃曾經實現了。
蘇聯對越南的援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這是階段是為了削弱美國的國力。從1962年開始,美國直接介入了越南戰爭。而且規模越來越大。蘇聯當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蘇聯開始大力援助越南,利用越南進一步削弱美國的國力。不得不說,越南戰爭對美國的消耗確實很大。尼克松成為美國總統以後,開始商議從越南撤軍的問題。
1972年,尼克松訪問蘇聯,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1973年,美國從越南全面撤軍。美軍撤離以後,南越政權當然無法長期支撐。1975年,越南完成了南北統一。隨著越南的統一,蘇聯對越南的援助進入了第二階段。此時,由於國際油價上漲,蘇聯的國力進入了鼎盛時期。蘇聯開始在全世界與美國爭霸,而且處於攻勢地位,蘇聯的計劃開始了。
蘇聯一心想在印度洋獲得出海口,但西亞各國都是美國的盟友,蘇聯根本無從下手。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決定退而求其次,在越南獲得基地,從而窺視馬六甲海峽。1978年,越南將金蘭灣租借給了蘇聯。作為回報,蘇聯加大了對越南的援助力度。蘇聯艦隊進入金蘭灣以後,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個合約有效期為25年。
當時東南亞地區的局勢並不穩定,如果能夠以越南為跳板,在東南亞地區引發連鎖反應,那對蘇聯十分有利。蘇聯雖然國內資源豐富,但是橡膠等幾種資源卻十分匱乏。而且如果蘇聯控制了東南亞地區,就等於將兩大洋從中間切斷。從局勢的局勢來說,蘇聯確實很高明。至少在這一回合的較量中,蘇聯是大獲全勝。
但是美國的反應也很快,1979年12月,蘇聯佔領了鄰國阿富汗。美國認為這是削弱蘇聯國力的好機會,美歐各國開始全力援助阿富汗游擊隊。蘇聯在阿富汗駐軍11年時間,軍隊傷亡41萬,其中陣亡3萬多人。武器彈葯更是消耗嚴重,蘇聯的國力受到了消耗。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全面撤軍。與此同時,降低了對越南的援助力度。
Ⅳ 哪位能介紹介紹蘇聯
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簡稱 蘇聯 ,是一個已不再存在的國家( 1922年 12月30日 - 1991年 12月26日 )。
根據蘇聯 憲法 ,蘇聯是聯邦制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聯加盟共和國 )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首都為 莫斯科 。國家元首為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 主席和蘇聯總統。政府首腦為部長會議主席和 總理 。 武裝力量 名稱為 紅軍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國旗)
格言 :世界工人聯合起來!
官方 語言 俄語
首都 莫斯科
最後 總統 戈爾巴喬夫
面積
-總面積
-水面積比份 解體前列第一位
22 402 200 km 2
xx%
人口
-總人口
- 人口密度 解體前列第三位
293 047 571 (1991年7月)
13 08/km 2 (1991年7月)
獨立日
-公開
-被承認 十月革命
1917年
1922年
正式解體 1991年 12月26日
貨幣 盧布
時區 UTC +3至+11
國歌 (1917-1944)國際歌
(1944-1991) 偉大的聯盟
國際域名縮寫 .SU (還在被使用)
歷史
請參見:蘇聯歷史
1917年 11月7日 十月革命 後, 布爾什維克 黨人在 俄羅斯 取得了政權,隨即與 德國 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隨後的幾年裡,由 托洛茨基 指揮的 紅軍 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 烏克蘭 、 白俄羅斯 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蘇聯的締造者 列寧 於 1924年 逝世。約瑟夫· 斯大林 獲得政權。他通過殘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對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同時以肅反的方式對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展開了大清洗。
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屠殺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蘇聯改成了一個 工業 和 軍事 強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蘇聯軍事也比以前強出好幾倍。 1939年 蘇聯與 納粹德國 簽訂了 莫洛托夫 -里賓特洛甫條約,雙方結成貌合神離的同盟,同時秘密劃分了雙方在 波蘭 、 波羅的海國家 、 芬蘭 和 羅馬尼亞 的勢力范圍。蘇聯採取親德政策,敵視 英國 、 法國 和其他盟國,並努力破壞他們抵抗德國的戰爭。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在同盟國的大力援助下,蘇聯紅軍和盟軍在 1945年 攻佔了 納粹德國 全境,贏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後,斯大林與其他社會主義盟國建立了華沙公約,同 美國 和 北約 相抗衡, 冷戰 時期開始。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蘇聯共產黨 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斗爭。隨後 赫魯曉夫 掌握了政權。他在1956年蘇共二十一大上的秘密報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 個人崇拜 的嚴重後果,蘇聯的政治斗爭從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轉變。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從1959年開始,蘇共與 中國共產黨 進行了一系列的辯論和爭吵。1964年, 赫魯曉夫 下台, 勃列日涅夫 獲得政權。 文化大革命 期間,中蘇關系處於低谷,只存在名義上的外交關系,並發生過諸如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提事件的邊境沖突。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蘇聯入侵 阿富汗 。這兩次行動都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除了東歐集團和蒙古之外,又把 越南 、南葉門、 古巴 、 安哥拉 、 衣索比亞 等國納入蘇聯陣營,或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權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他提出這個理論實際上是為了剝奪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將別國變成蘇聯的附庸國。1980年莫斯科 奧運會 被視為蘇聯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的櫥窗,但是由於入侵阿富汗,卻變成了有史以來抵制國家最多的一次奧運會。
1985年,共產黨改革派人物 戈爾巴喬夫 接掌政權。他改變了許多陳腐的舊觀念。戈爾巴喬夫試圖改進 政治 和 經濟 方面的治國方法,在國內實行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他試圖在蘇聯建設「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導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 1989年 , 共產主義 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積累的錯誤發生了總爆發,共產黨及其政治目標在東歐國家日益不得人心,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倒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
1991年 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 俄羅斯 總統 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蘇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 白俄羅斯 及 烏克蘭 的 總統 在 白俄羅斯 的 首府 明斯克簽約,成立 獨立國家聯合體 ,從建立一個類似 英聯邦 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停止存在。
有關蘇聯解體的詳細歷史,請參看: 蘇聯解體 條目
在原蘇聯境內,現在分布有十五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是: 俄羅斯 、 烏克蘭 、 白俄羅斯 、 哈薩克 、 烏茲別克 、 吉爾吉斯斯坦 、 土庫曼 、 塔吉克 、 亞塞拜然 、 喬治亞 、 亞美尼亞 、 立陶宛 、 愛沙尼亞 、 拉脫維亞 和 摩爾多瓦 。其中一些國家組成了「獨立國家聯合體」,即 獨聯體 。
蘇聯領導人(按時序排列)
蘇聯共產黨 領導人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 列寧 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 斯大林 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 赫魯曉夫 1953年 9月7日 - 1964年 10月14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為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 安德羅波夫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康斯坦丁·烏斯蒂諾維奇·契爾年科 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 戈爾巴喬夫 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國家元首
列夫·鮑里索維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雅科夫·米哈伊洛維奇·斯維爾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弗拉基米爾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為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什維爾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克萊門特·葉夫羅莫維奇· 伏羅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阿納斯塔斯·伊萬諾維奇·米高揚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尼古拉·維克托羅維奇·波德戈爾內 1965年12月9日 - 1977年6月16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庫茲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 安德羅波夫 1983年6月16日 - 1984年2月9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庫茲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康斯坦丁·烏斯蒂諾維奇·契爾年科 1984年4月11日 - 1985年3月5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庫茲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安德列·安德列耶維奇·葛羅米柯 1985年7月27日 - 1988年8月1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 戈爾巴喬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 (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為最高蘇維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為蘇聯總統)
政府首腦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 列寧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日科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 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 - 1941年5月6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 斯大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為部長會議主席)
格里高利·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 赫魯曉夫 1958年3月27日 - 1964年10月15日 (部長會議主席)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吉洪諾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 - 1991年1月14日 (部長會議主席)
瓦連京·謝爾蓋耶維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 - 1991年8月24日 (蘇聯總理)
經濟
請參看:蘇聯經濟
蘇聯經濟按 社會主義 模式發展。實行計劃經濟,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劃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 1928年 至 1932年 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後,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蘇聯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 化學工業 和航空航天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則非常落後,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 莫斯科 、 列寧格勒 、頓巴斯、 烏拉爾山脈 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 波羅的海 沿岸、西 西伯利亞 和 伏爾加河 中下游。蘇聯的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和國家調控,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規格和價格都由隸屬於中央和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的國民經濟委員會規定。
在 沙俄 時代,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但是由於20世紀30年代推行農業集體化和消滅「富農」的政策對農業生產的毀滅性破壞,蘇聯的糧食一直不能自給自足。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完成了農業集體化,農業生產以集體農庄為基本單位,通過隸屬於集體農庄機械站的拖拉機、 汽車 和聯合收割機實行機械化播種與耕作。
蘇聯的主要糧食作物為 小麥 ,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棉花、馬鈴薯、玉米、煙草。高加索地區有咖啡和甘蔗等經濟作物。
通過 經濟互助委員會 ,蘇聯對其東歐附屬國實行殖民地式的掠奪性貿易,低價進口原材料,高價出售製成品。這也是導致東歐國家的人民對蘇聯產生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
蘇聯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國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並基本消除了文盲。蘇聯著名的大學有莫斯科大學、列寧格勒大學、哈爾科夫大學、基輔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等。蘇聯的文學、藝術、電影、出版工作由蘇聯共產黨控制,在不觸及政治、作品經過審查的情況下允許自由創作。但是所謂「消極」、「頹廢」的作品(相當於西方的先鋒派藝術)被禁止。
蘇聯科學研究中心是蘇聯科學院。作家機構為蘇聯作家協會。官方通訊社為 塔斯社 。蘇聯共產黨機關報為真理報,其他主要報刊還有消息報、共青團真理報、文學報、勞動報、紅星報等。
政治
請參看:蘇聯政治
根據蘇聯憲法的第六條, 蘇聯共產黨 及其2000萬黨員是國家的統治核心。每個工廠和集體農庄都要建立黨的支部。整個系統的核心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在斯大林時代以後,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蘇共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誰能夠掌握中央委員會的多數票,誰就能掌握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黨的政治局成員屬於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享受專門的醫療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購買免稅低價的西方進口奢侈品,住上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用的車隊和位於馬路中央的專用快車道,還有專用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子女可以輕易地入黨,進入國際關系學院這樣的名牌大學深造,並在外交部、外貿部和駐外使館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 克格勃 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次一等的階級為工廠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和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人物。他們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權。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時代最低。這也是和當時蘇聯的國內外處境有關的。赫魯曉夫時代,蘇聯與美國展開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民眾的生活開始有所好轉。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黨」、「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斗爭不再牽涉到普通民眾,並且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幾盧布,其中還包括了供熱費、電話費和水費。很多人都能去 黑海 度假,或者領著政府補貼在療養院里休養。這是蘇聯模式的福利國家概念。雖然沒有多少消費品可賣,但是物價也比較低。但是與北歐的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並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其財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後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困難。蘇聯憲法為就業提供了保障,因此人們覺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貪污、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斯大林之後的黨內斗爭採取了比較文明的方式。失敗者不再被槍決,而是流放到邊遠地區擔任無足輕重的職務。對於持不同政見者也不再採取肉體消滅的措施,而是視其影響力的高低,採取流放出國或者關入特殊精神病醫院的懲罰。普通民眾中的政治犯則象刑事罪犯一樣關入監獄和勞改營。 克格勃 是蘇聯恐怖統治的代名詞,它有70多萬雇員,和差不多同等數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勢力在國內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和各個部門。事實上,「克格勃」這個詞如今已經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代名詞。
軍事
請參看:蘇聯軍事、 蘇聯元帥列表
參見:
俄羅斯
俄羅斯領袖表
Ⅳ 前蘇聯分別在哪些國家駐過軍。
二戰後在東歐國家的駐軍就沒撤走,為了對抗北約,駐在這些國家的蘇聯軍隊和該國軍隊就成了華約部隊的一部分。尤其是民主德國,蘇軍九十年代才撤出
在蒙古人民共和國一直有駐軍。三十年代日本從中國東北打蒙古國,斯大林派朱可夫去打的哈勒欣河戰役。七八十年代大批蘇軍在中蒙邊界與中國軍隊對峙
1945年開始租用中國旅順港駐扎蘇聯海軍,1956年赫魯曉夫為加強中蘇關系歸還。
其它的不清楚了
Ⅵ 越南戰爭,蘇聯援助是如何到達北越
北越和中國領土接壤 加上中國的原因 美國不得攻擊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北的的地區 所以中國蘇聯的援助通過中國境內的鐵路公路飛機直接運達越南本土 再由越南佬通過胡志明小道之類的秘密補給線分散給前線和後方 哥是不是很屌
Ⅶ 關於越南戰爭,蘇聯援助是如何到達越南
越南海岸線廠,中部有非常出名的軍港,金蘭灣,援助物資基本都是走海運
Ⅷ 蘇聯援助了越南20多年,如何展開一箭四雕的宏大
至於第四個原因,還是留給大家自己來猜吧。70年代中期,蘇聯的國力進入了鼎盛階段。蘇聯開始在南美洲、非洲等地,與美國進行全面的競爭。由於戰爭的影響,美國處於戰略守勢。1979年,蘇聯軍隊佔領了鄰國阿富汗。美國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美國開始大規模援助阿富汗游擊隊。就這樣,歷史就是這么相似。阿富汗游擊隊本來只有2萬多人馬,在美國的援助下,各路游擊隊的總兵力超過了30萬人。
Ⅸ 為什麼蘇聯對越南實施援助堪稱是一箭三雕
1、對越南實施援助得到了越南金蘭灣,這是一個不凍港,是沙俄和蘇聯一直夢寐以求的,而且還是在南海地區,戰略位置突出。
2、援助越南,強化了對越南的掌控,遏制和削弱了中國對越南的影響力。
3、由於金蘭灣位置突出,,當時美蘇冷戰,南海地區國家中,越南、菲律賓分屬不同的陣營,保持南海地區蘇聯力量的存在,在南海地區可以有效地抗衡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