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越國有哪些國君
越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編輯本段]越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越國(前1888——前110) 序列 稱號 名字 再位時間 (備注) 都城 (一)夏朝時期: 01 越侯 無余 前1888—前 (建國) 前1888年定都:秦余望南(紹興花街) 02 越侯 丕誠 03 越侯 宗元 04 越侯 紹聖 05 越侯 毅正 06 越侯 子誠 07 越侯 婁 (二)商朝時期: 08 越侯 俶 (衰落) 前1598年遷都:埤中(諸暨店口) 09 越侯 枋 10 越侯 菪 11 越侯 潛 12 越侯 扃 13 越侯 厲 14 越侯 皓 15 越侯 僮 16 越侯 渾淳 17 越侯 仲庚 18 越侯 太辛 19 越侯 咸享 20 越侯 寀 21 越侯 浤 22 越侯 天表 (三)西周時期: 23 越子 訶 前1046年遷都:大部(諸暨楓橋) 24 越子 加佑 25 越子 子升 26 越子 綱 27 越子 汝稷 28 越子 洽 29 越子 杞 30 越子 少連 (四)春秋時期: 31 越子 騮 前770年遷都:山南(東陽六石) 32 越子 逸 33 越子 鯉 34 越子 必高 35 越侯 無壬 前621—前591(中興) 前621年遷都:嶕峴(義烏稠城) 36 越侯 無譯 前591—前565 37 越侯 夫譚 前565—前538 38 越王 允常 前538—前497(稱王) 前538年遷都:勾嵊(諸暨牌頭) 39 越王 勾踐 前497—前494.2(戰敗) 前491.3—前465.11(復國)前490年遷都:平陽(紹興平水) 前489年遷都:會稽(紹興越城) (五)戰國時期: (稱霸) 前468年遷都:琅邪(山東諸城) 40 越王 鹿郢 前465.11—前459 41 越王 不壽 前459—前449 42 越王 朱勾 前449—前412 43 越王 翳 前412—前376.7(被殺)前379年遷都:姑蘇(江蘇蘇州) 44 越王 諸咎 前376.7—10 ((被殺) 45 越王 錯枝 前376.10—前375(被殺) 46 越王 之侯 前375—前363(平定) 47 越王 無顓 前363—前355 48 越王 無疆 前355—前333(戰敗) 49 閩越王 玉 前333—前 (南退閩江) 50 甌越王 歐陽宰勛(前333—前)稱王 (南退甌江) 51 閩越王 尊 52 甌越王 歐陽偉 (—稱帝) 53 閩越王 親 54 甌越王 歐陽鴻業 (—稱帝) 55 閩越王 恆 56 甌越王 歐陽海宇 (—稱帝) 57 閩越王 朝 58 甌越王 歐侯伯歷 稱王 59 閩越王 睦 60 甌越王 歐安朱 (—稱帝) 61 閩越王 無諸 前232—前214(被廢) 前232年遷都:東冶(福建福州) 62 甌越王 搖 前232—前214(----) 前232年遷都:大溪(浙江溫嶺) (六)西漢時期: 61 閩越王 無諸 前202.2—前192.2(復國)前202年定都:東冶(福建福州) 63 南海王 織 前195.3—前178.5(分封)前195年定都:南武(福建武平) 62 甌越王 搖 前192.5—前185.9(復國)前192年定都:東甌(浙江溫嶺大溪) 64 閩越王 獏 前192.2—前176 前192年遷都:崇安(今福建武夷山) 65 甌越王 歐陽昭襄 前185.9—前176 (—稱帝) 66 閩越王 前176—前163(被殺) 67 甌越王 歐陽建 前176—前163 (—稱帝) 68 閩越王 甲 前163—前155(被殺) 69 甌越王 歐貞復 前163—前138.7(陣亡) 70 閩越王 郢 前155—前135.9(被殺) 前155年遷都:東冶(福建福州) 71 甌越王 望 前138.7—9(----) 72 越繇王 丑 前135.9—前120(分封) 前135年定都:繇(今福建將樂) 73 東越武帝 余善前135.9—前110.初(稱帝/被殺) 前135年定兩都:崇安(武夷山)/東冶(福州) 74 越繇王 居股 前120—前110.初(---)
『貳』 有哪些歷史君主 有謚號
除了亂世草頭王,正式的皇帝死後都有謚號。
謚號,
分為官謚,和私謚。
為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後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用謚號。
『叄』 南越國是否有女皇帝
沒有,歷史上的南越國從建立到滅亡共93年,先後5個國君,且都是趙氏男子。
五個國君有:
趙佗 約前204年—前137年
趙眜(趙胡) 前137年—約前122年
趙嬰齊 約前122年—約前113年
趙興 約前113年—前112年
趙建德 前112年—前112年與前111年之交
『肆』 越南皇帝世系表
文郎國
君主 姓名 領導年代
鴻龐氏
帝明
祿續
帝宜
涇陽王
赤鬼
洞庭君
龍女
崇纜
貉龍君
帝來
嫗姬
貉侯
貉將
官郎
媚娘
蒲政
雄王
蜀朝(甌雒國)
君主 姓名 領導年代
蜀制(開明制) 前?年-前257年
安陽王 蜀泮 前257年--前207年
趙朝(南越)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趙武王(趙武帝) 趙佗 前207年-前137年
趙文王(趙文帝) 趙眜(趙胡) 前137年-前120年
趙明王 趙嬰齊 前120年-前113年
趙哀王 趙興 前113年
趙建德 前112年-前111年
征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征王 征側 41年-43年
征貳(征側同期君主) 41年-43年
後趙朝
姓名 領導年代
趙國達 248年-?年
前李朝(萬春國)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前李南帝 李賁 541年-550年
桃郎王 李天寶 550年-555年
後李南帝 李佛子 555年-602年
趙越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趙越王 趙光復 548年-571年
梅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梅黑帝 梅叔鸞 722年-?年
馮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布蓋大王 馮興 791年-?年
馮安
曲朝
姓名 領導年代
曲承裕 905年-907年
曲灝 907年-917年
曲承美 917年-923年
楊朝
姓名 領導年代
楊廷藝 931年-938年
吳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吳王 吳權
平王 楊三哥
天策王 吳昌岌
南晉王 吳昌文
吳昌熾
十二使君時期(945年-967年)
矯公旱
矯順
阮寬
吳日慶
杜景碩
李圭
阮守捷
呂唐
阮超
范白虎
陳覽
陳明公
丁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大勝明皇帝 丁部領
丁嗣君(丁廢帝) 丁璿
丁璇
黎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黎大行帝 黎桓
黎中宗 黎龍越
黎龍鋌(本為南越王)
後李朝
廟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後李太祖 李公蘊 順天 1010年-1028年
後李太宗 李佛瑪 天成、通瑞、干符有道、明道、崇興大寶 1028年-1054年
後李聖宗 李日尊 龍瑞天平、彰聖嘉慶、龍章天嗣、天貺寶象、神武 1054年-1072年
後李仁宗 李干德 太寧、英武昭勝、廣佑、會豐、龍符、會祥大慶、天符睿武、天符慶壽 1072年-1127年
後李神宗 李陽煥 天順、天彰寶嗣 1127年-1138年
後李英宗 李天祚 紹明、大定、政隆寶應、天感至寶 1138年-1176年
後李高宗 李龍倝 貞符、天資嘉瑞、天嘉寶佑、治平應龍 1176年-1211年
後李惠宗 李旵 建嘉 1211年-1224年
後李昭皇 李天馨 (李佛金) 1224年-1225年
陳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陳太祖(陳太宗追崇) 陳承
陳徽宗(陳太宗追崇) 陳守度
陳太宗 陳日煚(陳煚)(陳光昺)(陳日照)(陳昺) 建中、天應政平、元豐 1225年-1258年
陳聖宗 陳日烜(陳晃)(陳威晃) 寶符 1258年-1279年
陳仁宗 陳日燇(陳昑) 紹寶 1279年-1293年
陳英宗 陳烇 興隆 1293年-1314年
陳明宗 陳日爌(陳奣) 開泰 1324年-1329年
陳憲宗 陳旺 開佑 1329年-1341年
陳裕宗 陳日煃(陳皞) 紹豐、大治、大定 1341年-1369年
陳日熞(楊日禮) 1370年
陳藝宗 陳叔明(陳暊) 紹慶 1370年-1373年
陳睿宗 陳日煓(陳曔) 隆慶 1373年—1377年
陳廢帝 陳日煒(陳晛) 昌符 1377年—1388年
陳順宗 陳日焜(陳顒) 光泰 1388年—1398年
陳少帝 陳 建新 1398年—1400年
胡朝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胡季犛(胡一元)(黎季犛) 順天 1400年
胡漢蒼 紹聖、開大 1401年-1407年
後陳朝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後陳簡定帝 陳頠(本為簡定王) 興慶 1407年—1409年
後陳重光帝 陳季擴 重光 1409年—1413年
新陳朝
姓名 領導年代
陳嵩 1427年-1428年
後黎朝前期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後黎太祖 高皇帝 黎利 順天 1428年-1434年
2008-12-3 20:00 回復
巴太祖廩君
2位粉絲
2樓
後黎太宗 文皇帝 黎元龍(黎鱗) 紹平、大寶 1434年-1443年
後黎仁宗 宣皇帝 黎邦基(黎浚) 大和、延寧 1443年-1459年
後黎前廢帝 黎宜民(黎琮)(本為諒山王) 天興 1459年-1460年
後黎聖宗 淳皇帝 黎思誠(黎灝) 光順、洪德 1460年-1498年
後黎憲宗 睿皇帝 黎暉(黎鏳) 景統 1498年-1504年
後黎肅宗 欽皇帝 黎敬甫 泰貞 1504年-1505年
威穆皇帝 黎喧(黎璿) 端慶 1505年-1509年
襄翼皇帝 黎晭(黎瀠) 洪順 1509年-1516年
後黎中廢帝 黎光治 光紹 1516年
後黎昭宗 神皇帝 黎椅(黎譓) 光紹 1516年-1522年
恭皇帝 黎椿(黎懬) 統元 1522年-1527年
莫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莫太祖 莫登庸 明德 1527年-1529年
莫太宗 莫登瀛 大正 1530年-1540年
莫憲宗 莫福海 廣和、永定 1541年-1548年
莫宣宗 莫福源 景歷 1549年-1562年
淳福皇帝 莫茂洽 淳福、崇康、延成、端泰、興治、洪寧 1562年-1592年
武安皇帝 莫銓 武安 1592年
莫敬止(莫敬之)
莫敬恭
莫敬寬
莫敬完 順德 16??年-1667年
後黎朝後期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後黎庄宗 裕皇帝 黎維寧(黎寧) 元和 1532年-1549年
後黎中宗 武皇帝 黎維喧(黎喧) 順平 1549年-1557年
後黎英宗 峻皇帝 黎維邦 天佑、正治 1557年-1572年
後黎世宗 毅皇帝 黎維潭 洪福、嘉泰、光興 1572年-1599年
後黎敬宗 惠皇帝 黎維新 慎德、弘定 1600年-1618年
後黎神宗 淵皇帝 黎維祺 永祚、德隆、陽和、慶德、盛德、永壽 1618年-1643年,1649年-1662年
後黎真宗 順皇帝 黎維佑 福泰 1643年-1649年
後黎玄宗 穆皇帝 黎維禑 景治 1663年-1672年
後黎嘉宗 美皇帝 黎維禬 陽德 1672年-1676年
後黎煕宗 章皇帝 黎維祫 永治、正和 1676年-1705年
後黎裕宗 和皇帝 黎維禟 永盛、保泰 1705年-1729年
後黎後廢帝 黎維祊(廢為昏德公) 永慶 1729年-1731年
後黎純宗 簡皇帝 黎維祥 龍德 1732年-1735年
後黎懿宗 徽皇帝 黎維祳 永佑 1735年-1740年
後黎顯宗 永皇帝 黎維祧 景興 1740年-1787年
後黎愍宗 出皇帝或愍皇帝 黎維祁 昭統 1787年-1789年
鄭朝
廟號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鄭世祖 明康王 鄭檢 1545年-1570年
鄭俊德侯 鄭檜 1570年
鄭哲王 鄭松 1570年-1623年
鄭誼王 鄭梉 1623年-1657年
鄭陽王 鄭柞 1657年-1682年
鄭昭祖 康王 鄭根 1682年-1709年
鄭禧祖 仁王 鄭棡 1709年-1729年
鄭裕祖 順王 鄭杠 1729年-1740年
鄭毅祖 恩王 鄭楹 1740年-1767年
鄭聖祖 盛王 鄭森 1767年-1782年
鄭奠都王 鄭桿 1782年
鄭思王 鄭楷 1782年-1786年
鄭晏都王 鄭槰 1786年
阮朝前期
廟號 諡號(皇帝) 諡號(王) 姓名 領導年代
阮肇祖 嘉裕皇帝 阮淦 1533年-1545年
阮太祖 靚皇帝 仙王 阮潢 1558年-1613年
阮熙宗 孝文皇帝 佛王 阮福源 1613年-1635年
阮神宗 孝昭皇帝 上王 阮福瀾 1635年-1648年
阮太宗 孝哲皇帝 賢王 阮福瀕 1648年-1687年
阮英宗 孝義皇帝 義王 阮福溙 1687年-1691年
阮顯宗 孝明皇帝 明王 阮福淍 1691年-1725年
阮肅宗 孝寧皇帝 寧王 阮福澍 1725年-1738年
阮世宗 孝武皇帝 武王 阮福濶 1738年-1765年
阮睿宗 孝定皇帝 定王 阮福淳 1765年-1777年
西山阮朝
泰德帝 阮岳
光中帝 阮惠
景盛帝 阮光纘
小阮朝
諡號 姓名 領導年代
阮孝公 阮寶
阮朝後期
廟號 諡號 姓名 年號 領導年代
阮世祖 高皇帝 阮福映 嘉隆 1802年-1820年
阮聖祖 仁皇帝 阮福晈 明命 1820年-1841年
阮憲祖 章皇帝 阮福暶 紹治 1841年-1847年
阮翼宗 英皇帝 阮福蒔(阮福洪任) 嗣德 1847年-1883年
阮恭宗 惠皇帝 阮福膺禛 1883年
協和皇帝 阮福升(阮福洪佚) 協和 1883年
阮簡宗 毅皇帝 阮福昊 建福 1883年-1884年
越南世系表
丁朝[大瞿越](公元968-980年)
丁部領結束了十二使君之亂,建立第一個獨立王朝丁朝。國號大瞿越,被北宋封為交趾郡王。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事跡
丁先皇(大勝明皇帝)丁部領 968-979年 父子同時為杜釋殺,尊為先皇。
南越王 丁璉 968-979年 為丁部領長子,同時被殺,並未登基。
丁廢帝 丁璇 979-980年
前黎朝(公元980-1009年)
黎桓為丁朝十道將軍,趁丁廢帝年幼試圖篡位。宋太宗派軍來救,黎桓趁機「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並敗宋軍。黎朝分全國為十道,並立佛教為國教。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天福帝 黎桓 980-1005年 天福、應天 黎桓死後諸子爭立。
中帝帝 黎龍越 1005-1008年 應天、景瑞
帝龍鋌 黎至忠 1008-1009年
李朝(公元1010-1225年)
李朝定都升龍(今河內),並分全國為二十四路,第一次引入科舉制度。李朝亦為佛教國家,國王多出家為僧。李朝建國後,仿效中國唐朝和宋朝而採取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在位的117年裡,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朝前期多次與宋朝、真臘、占城發生戰爭,佔領了大片領土。公元1127年仁宗去世後,越南國勢開始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末年,發生了范猷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篡奪政權而建立了陳朝。
世系: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李太祖(神武帝) 李公蘊 1010-1028年 順天 李公蘊原本是前黎朝權臣、親衛殿前指揮使。公元1010年,李公蘊趁前黎朝發生內亂而自立為帝,改元順天,定都升龍(河內)。
李太宗 李佛瑪(李德政) 1028-1054年 天成、通瑞、乾符有道、明道、天感聖武、崇興 敗諸弟叛亂而釋之,試圖支持儂志高反宋,最終不成功。
李聖宗 李日尊 1054-1072年 龍瑞太平、彰聖嘉慶、;龍彰天嗣、天祝寶象、神武 改國號大越
李仁宗 李乾德 1072-1127年 太(泰)寧、英武昭聖、廣佑、會豐(符)、龍符、會祥大慶、天符睿武、天符慶壽 派李常傑十萬大軍陷宋三州,終為郭逵所敗。
李神宗 李陽煥 1127-1138年 天(大)順、天(大)彰寶嗣 仁宗侄,國勢始衰。
李英宗 李天祚 1138-1176年 紹明、大定、政(正)隆寶應、天感至寶 宋始封為安南國王。
李高宗 李龍翰 1176-1211年 寶符、天資嘉瑞、天嘉寶佑、治平龍應 陳守度開始專權。
李惠宗 李旵 1211-1224年 建嘉
李昭皇 李天馨 1224-1225年 天彰有道 惠宗女,唯一女王。
陳朝(公元1225-1400年)
1225年,掌握李朝大權的輔國大尉陳承與殿前指揮使陳守度,強迫年幼的女皇李昭聖讓位於陳承之子陳炬,並強迫李姓一概改為阮姓。陳朝分全國為十二路,抵抗了蒙古人的三次進攻。
世系: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陳太祖(初謚徽宗,太宗追崇) 陳守度 1225-1264年 終身為太師,未登基。
陳太宗 元孝皇帝 陳日煚 1225-1273年 建中、天應政平、元豐 守度侄,以李昭皇為後,蒙古第一次入侵。
陳聖宗 宣孝皇帝 陳日烜 1273-1279年 紹隆 以李昭皇為後,為亂倫之舉。
陳仁宗 睿孝皇帝 陳日燇 1279-1293年 元朝第二三次入侵,仁宗臣服於元朝,為安南國王。
陳英宗 仁孝皇帝 陳烇 1293-1314年 擒占城國王制至。
陳明宗 文哲皇帝 陳日爌 1314-1329年 開泰 被迫禪位。
陳憲宗 陳旺 1329-1341年 開佑 國勢始衰。
陳裕宗 陳日煃 1341-1369年 紹豐、大治
昏德公 陳日熞(楊日禮)1369-1370年 大定 被廢被殺。
陳藝宗 英哲皇帝 陳頃 1370-1373年 紹慶 胡氏開始專權。
陳睿宗 欽皇 陳日煓 1373-1377年 隆慶 徵佔城陣亡。
陳廢帝 陳晛 1377-1388年 昌符
陳順宗 元皇 陳日焜 1388-1398年 光泰
陳少帝 陳(上安下炎)1398-1400年 建新
胡朝(1400-1407年)
陳朝八朝老臣,官至輔國太師,廢陳少帝自立,自稱虞舜之後,姑國號大虞。襲殺明朝送來繼位的陳天平,為明朝所敗,以安南為郡縣。第一次統一度量衡。
世系: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帝胡季嫠 1400-1401年 聖元
帝胡漢蒼 1401-1407年 紹聖 開大
後陳朝(1407-1413年)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簡定帝 陳頠 1407年—1409年
重光帝 陳季擴 1409年—1413年
新陳朝(1427-1428年)
世系:
姓名 在位時間
陳皓 1427年-1428年
北屬明朝時期(1407-1428年)
1406年成祖派八十萬大軍南下,滅安南,分其國為十五府。後宣宗退出安南。
後黎朝(1428-1789年)
黎利於1418年起兵反明,終至1428年迫使明朝退出安南,建國號大越。黎朝時期分佔城為三小國,徹底擊垮了古占城國。分全國於五道,後改十二道。然而1527年後莫氏占據北方建國,黎朝偏安南方,權力盡歸鄭氏。為越南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後鄭氏於1592年雖脅持黎皇短暫統一,但也陷入了和南方阮氏的爭斗。1789年黎朝為西山阮朝所滅。
世系:
後黎朝前期(1428-1527)
廟號 溢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黎太祖 高帝 黎利 1428-1434年 順天 倡儒學,貶佛教。
黎太宗 文帝 黎元龍 1434-1443年 紹平、大寶 閱兵途中而卒。
黎仁宗 宣帝 黎邦基 1443-1459年 大和、延寧 為兄所弒。
前廢帝(諒山王)黎宜民 1459-1460年 天興 弒仁宗,為臣下所殺。
黎聖宗 淳帝 黎思誠 1460-1498年 光順、洪德 俘占城王,分其國為占成,華英,南蟠三小國。
黎憲宗 睿帝 黎暉 1498-1504年 景統
黎肅宗 欽帝 黎敬甫1504-1505年 泰貞 在位六月。
黎威穆帝 黎誼 1505-1509年 端慶 莫氏開始專權,為襄翼帝所弒。
黎襄翼帝 黎瀠 1509-1516年 洪順 被明使稱為「豬王」。
中廢帝 黎光治 1516年
黎德宗 建帝(昭宗追崇) 黎鑌
黎明宗 哲帝(昭宗追崇) 黎漴
黎昭宗 神帝 黎懿 1516-1527年 光紹
黎恭帝 黎椿 1527年 統元 為莫登庸所殺,多有重臣罵莫氏而死。
黎朝復辟時期(1533-1789年)
廟號 溢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黎庄宗 裕帝 黎寧 1533-1549年 元和 鄭氏始祖鄭檢立其於哀牢,後回國。
黎中宗 武帝 黎喧 1549-1557年 順平
黎英宗 峻帝 黎維邦 1557-1578年 天佑、正治、洪福 為鄭檢所殺。
黎世宗 毅帝 黎維潭 1578-1600年 嘉泰、光興 鄭氏滅莫朝。
黎敬宗 惠帝 黎維新 1600-1609年 慎德、弘定
黎神宗 淵帝 黎維祺 1619-1643年 永祚、德隆、陽和
黎真宗 順帝 黎維佑 1643-1649年 福泰
黎神宗復辟 1649-1663年 慶德、盛德、永壽、萬慶 永壽
黎玄宗 穆帝 黎維禑 1663-1672年 景治
黎嘉宗 美帝 黎維禬 1672-1676年 陽德
黎熙宗 章帝 黎維祫 1676-1705年 永治、正和
黎裕宗 和帝 黎維禟 1705-1732年 永盛、保泰
後廢帝(昏德公) 黎維祊 1732-1732年 永慶
黎純宗 簡帝 黎維祥 1732-1735年 龍德
黎懿宗 徽帝 黎維祳 1735-1740年 永佑
黎顯宗 永帝 黎維祧 1740-1787年 景興
黎佑宗(愍宗追崇) 黎維禕
黎愍宗 愍帝 黎維祁 1787-1789年 昭統 鄭氏被西山阮朝所滅,愍帝逃往北京。
莫朝(1527-1677年)
莫登庸為後黎朝太尉,殺黎恭帝建立莫朝。但是鄭氏扶黎朝後裔復國於南方,莫朝即為南北朝之北朝。1592年莫朝為鄭氏所滅,但是莫氏仍盤踞高平一地,直到1677年。莫氏甚為畏懼明朝,莫登庸曾經帶數人北上請降,同時安南國被降為安南都統使司。一直為越南所謂史學家所忌,稱為國賊。
世系:
廟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莫太祖 莫登庸 1527-1530年 明德
莫太宗 莫登瀛 1530-1541年 大正
莫憲宗 莫福海 1541-1547年 廣和
莫宣宗 莫福源 1547-1562年 永定、光寶、景歷
王 莫茂洽1562-1592年 淳福、崇康、延成、端泰、興治、洪寧、朝安 為鄭氏所殺,莫氏一蹶不振。
莫景宗 莫銓 1592年 武安
莫閔宗 莫敬止 1592-1593年 康佑
莫代宗 莫敬恭 1593-1623年 乾統
莫光祖 莫敬寬 1623-1638年 隆泰 降鄭氏。
王 莫敬完 1638-1677年 順德 高平為鄭氏所奪,康熙命其歸還而不從,敬完逃中國。
鄭主(1539-1787年)
鄭氏在黎帝時就專權,為莫登庸所迫。莫氏篡位後,扶立黎朝於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始終未曾稱帝。1592年消滅莫朝,但是又與新興的南方阮氏政權沖突,七次大戰。歷時半個世紀沒有結果。後西山三兄弟起義,鄭氏於1787年滅亡。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事跡
鄭世祖(諒國公,明康王) 鄭檢 1539-1569年
俊德侯 鄭檜 1569-1570年
鄭成祖(哲王,平安王) 鄭松 1570-1623年 滅莫朝。
鄭文祖(誼王,清王) 鄭梉 1623-1657年 取高平,後康熙命其歸還。
鄭弘祖(陽王,西王) 鄭柞 1657-1682年 滅莫氏。
鄭昭祖(康王,定王) 鄭根 1682-1709年
鄭禧祖(仁王,安都王) 鄭 1709-1729年
鄭裕祖(順王,威南王) 鄭杠 1729-1740年
鄭毅祖(恩王,明都王) 鄭楹 1740-1767年
鄭聖祖(盛王,靖都王) 鄭森 1767-1782年
奠都王 鄭桿 1782年
端南王(思王) 鄭楷 1782-1786年
晏都王 鄭槰 1786-1787年 亡於西山阮朝。
前阮朝(1533-1777年)
世系:
廟號 溢號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阮肇祖 嘉裕皇帝 阮淦 1533年-1545年
阮太祖 靚帝 仙王 阮潢 1558年-1613年
阮熙宗 孝文皇帝 佛王 阮福源 1613年-1635年
阮神宗 孝昭皇帝 上王 阮福瀾 1635年-1648年
阮太宗 孝哲皇帝 賢王 阮福瀕 1648年-1687年
阮英宗 孝義皇帝 義王 阮福溙 1687年-1691年
阮顯宗 孝明皇帝 明王 阮福淍 1691年-1725年
阮肅宗 孝寧皇帝 寧王 阮福澍 1725年-1738年
阮世宗 孝武皇帝 武王 阮福闊 1738年-1765年
阮睿宗 孝定皇帝 定王 阮福淳 1765年-1775年
廢王 阮晹 1775年-1777年
西山阮朝[歸仁阮朝](1778-1802年)
1771年,爆發了由阮岳、阮惠、阮侶三兄弟領導的越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西山農民起義。經過20年的斗爭,起義軍於1776年推翻了南方阮氏政權,1787年滅鄭氏,1789年擊退了清朝軍隊的干涉,統一了越南。l787年,阮岳在歸仁稱帝,統治從廣南至順化的中部大片土地。次年,阮惠在順化稱帝,年號光中,建立西山王朝,統治越南北部。後來兄弟反目,互相攻擊,終至滅亡。
世系:
稱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事跡
中央皇帝 阮岳 1778-1788年 泰德、明德
孝公 阮文寶 1793年-1802年
光中帝 阮惠 1788-1793年 光中
帝 阮光纘 1793-1802年 景盛、寶興 光中帝子。
後阮朝 (1802-1907年)
阮福映為原廣南王阮福淳的侄兒,十七歲起兵,1802年,阮福映在法國人的幫助下,建立了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國號南越。後嘉慶帝以為不合常理,令其改國號越南。阮氏分全國為二十三鎮四營。
世系:
廟號 溢號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事跡
阮世祖 高帝 阮福映 嘉隆1802-1820年 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為越南國,清政府命廣西按察使齊布森出使越南、冊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這是「越南」作為國名的開始,同化水真臘。
阮聖祖 仁帝 阮福晈 明命1820-1841年 即位後,漸漸地有排斥法國勢力的舉動,越法雙方關系越來越惡化。於是在咸豐、同治年間,法軍盡佔南圻(按:越南是一個狹長形的國家,分為北、中、南三部份,北圻即北越,中圻法人稱之為越南本部,南析即南越,一稱下交趾),禁止傳教。
阮憲祖 章帝 阮福暶 紹治1841-1848年
阮翼宗 英帝 阮福蒔 嗣德1848-1883年 西貢條約,割讓東三省給法國。
阮恭宗 惠帝 阮福膺 1883年
郎國公 阮福升 協和1883年
阮簡宗 毅帝 阮福昊 建福1883-1884年 由於與法國殖民者簽定第二次越法《順化條約》賣國,朝野氣憤,即位不到一年就被大臣所廢。清朝放棄了宗主國地位,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
阮宣宗 出帝 阮福明 咸宜1884-1886年 由於不甘心聽命於法國殖民主義者,於1885年7月5日發動順化起義,但有於准備不充分而失敗。咸宜帝阮福明被法國流配至北非阿爾及利亞,越南被分為三個國家。
阮景宗 純帝 阮福昪 同慶1886-1889年
成泰帝 阮福昭 成泰1889-1907年
阮繼帝 阮福晃 維新1907一1916年 由於不願做傀儡,參與越南光復會起義的策劃,被法國殖民者逮捕流放法屬留尼汪群島。
阮弘宗 宣帝 阮福昶 啟定1916—1925年
保大帝 阮福晪 保大1925一1945年 1945年8月30日,保大帝向越南獨立同盟的代表交出權利,宣布退位,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的結束。
阮宣宗 阮福明(阮福膺) 咸宜 1884年-1885年
阮景宗 純皇帝 阮福昪(阮福膺禟) 同慶 1885年-1889年
成泰皇帝 阮福昭 成泰 1889年-1907年
維新皇帝 阮福晃 維新 1907年-1916年
阮弘宗 宣皇帝 阮福昶 啟定 1916年-1925年
保大皇帝 阮福晪(阮福永瑞) 保大 1926年-1945年
『伍』 為什麼同是附屬國,越南可以稱帝而朝鮮只能稱王
感謝大家於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財的小手關注小編吧
越南君主稱帝有兩次,一次是嘉慶七年(1802年)阮福映開創阮朝並稱帝,另一次是1945年法越《巴德諾條約》廢除後阮福??建立越南帝國並進位越南皇帝陛下。後一次的越南帝國只是日本控制下的傀儡國,而阮福??「在位」兩個多月後便在發表「願為獨立國之民,不作奴隸帝王」宣言後退位,所以真正意義上的越南君主稱帝單指阮福映稱帝事件。
後黎朝於1789年滅亡,而阮福映於次年便稱王,人稱「阮王」;在經歷一系列軍事勝利之後阮福映建立阮朝,定都順化,正式登基稱帝。這一年是嘉慶七年(1802年),但下一年便發生了一件關於皇帝名分上的大事。
嘉慶八年(1803年),阮福映遣使至清朝請封「南越」國號。這一舉動與朝鮮李朝立國時請求朱元璋賜國號一樣,相當於承認了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也便意味著在宗藩體制內阮福映甘願當「藩王」並承認嘉慶皇帝的統治。在嘉慶皇帝眼中,阮福映不過統治了交趾故地,遠遠稱不上「南越」國王,所以便封其為「越南」國王,這也是越南國名的起源。
所以,阮福映雖然已經稱帝,但當他接受嘉慶皇帝越南國王的印綬之後,在宏觀的東亞宗藩體系中便只是藩王而非皇帝。而至於其「嘉隆帝」之稱呼,只通行於越南內部——最多影響到了東南亞一些小國;而在對清朝的外交中,這個「嘉隆帝」也只自稱為「越南」國王,哪裡敢露出一點帝王姿態。
相對而言,朝鮮受明朝國恩之重,一直以明朝的後繼者自居,也沒有稱帝,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朝鮮國王李熙稱帝建立「大韓帝國」,當然這個「大韓帝國」很快為日本吞並。
越南稱帝源已與其自認為自己是華夏南方正統,越南有一句名言:天下大勢,南北各帝一方。越南的人文始祖是雄王,雄王是炎帝的子孫,所以越南歷代是視自己為華夏,是中國,和北朝(越南稱中原為北朝)是平等的,就是朝貢也只是一種邦交策略而已。
而這樣內帝外王(對中國)越南稱帝最早的要追溯到南越武帝,南越國時期也是個漢朝平起平坐的對等國家。越南丁朝自立以後就延續這樣的制度。
越南朝代更新的標志除了稱帝還會建國號改元,越南最早使用大瞿越國號,後李朝改為大越、後有大虞(胡朝)、大南(阮朝)等國號。歷代越南君主稱帝也改元建立年號表示自己是正統,如第一個皇帝建年號太平,末代年號為保大。越南地處南邊,距離中原王朝遠,中原王朝就是知道越南這些僭越也無可奈何。
越南稱帝是自立以後實行,只是在對北方中原王朝朝貢稱王。這開始於越南第一代皇帝丁朝丁先皇自稱安南都護,接受宋朝冊封為郡王。但在國內和對其他鄰國都是以華夏天子自居,越南陳朝和後黎朝君主就自稱華夏天子,視鄰國是夷人。甚至越南自身也以皇帝的身份建立朝貢圈,要求鄰國寮國、高棉、占城等國對其朝貢,越南皇帝並以天子身份冊封這些國家君主。
而朝鮮並不具備這樣的理論基礎,也沒這樣的地理條件。地處中日之間,不能如越南那樣有開拓的空間,只能老老實實稱王事大。而越南憑著自己的理論自信(同為華夏子孫後裔),以及地理位置(距離中原王朝統治中心較遠),周邊國家很小,有開拓空間,可以自行稱帝以天子自居甚至建立自己的朝貢圈並推行漢化。
這其實只是越南人在玩文字游戲而已,對內稱帝,對外稱王,陽奉陰違之故罷了。
在古代東亞朝貢體系之中,只有一位皇帝。那就是中國的皇帝,而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稱為國王。古代越南也是如此,在阮朝以前,越南最高封建統治者在中原王朝獲得的正式封號是安南國王。
到19世紀初阮朝統一越南後,阮朝創立者阮福映一度主張將國號改為「南越」,但當時中國清朝政府認為歷史上的南越國涵括了華南地區,字面含義與阮氏政權統治范圍不符,經交涉最後決定將國號改為「越南」並沿用至今,而阮福映亦被清嘉慶帝正式冊封為「越南國王」。
但是,對內越南最高封建統治者則自稱大越皇帝。這也是歷史造成的。越南和中國的關系自古便不和諧。越南獨立之前,曾經有千年的北屬時期。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可能是無所謂的。但對於越南人來說,卻無法忘記。並時時刻刻的警惕著北方的鄰居。而後來的王朝,對於越南下手的也不少,元朝,明朝,清朝都曾經攻打過越南。也難怪越南對中國的不信任。
而同樣作為朝貢體系一員的朝鮮,則大大不同。和中越關系相比中朝關系要親密的多。宋元之前暫且不提,也沒什麼好說的,分分合合而已。而中原王朝過渡到明朝的時候,當時仍然忠於蒙元的高麗王氏政權螳臂當車想要出兵攻打明朝。可是下面的大臣可不傻,早已存心政變的的李成桂從鴨綠江邊威化島回兵佔領首都開城並發動政變,史稱威化島回軍。後來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又向向明朝稱臣進貢,並請皇帝給他的國家起名字。於是朱元璋正式為其定國名為朝鮮,任免李成桂為「權知朝鮮國事」。後來任命他的兒子為朝鮮王。
相當於明朝的郡王。從法律上說,朝鮮國是明朝的一部分,明朝政府委派朝鮮王統治朝鮮。所以每個朝鮮王即位的時候都要經過明朝批准。在清興起以前,朝鮮與明朝保持著傳統的親密關系。可是隨著滿清強大,l636年,皇太極率兵新征朝鮮,攻佔朝鮮京都漢城,朝鮮李氏國王在國家存亡之際,迫於無奈,接受了清軍的條件投降,停用明朝年號,斷絕與明朝的一切交往,並奉清朝為宗主。
朝鮮王朝的幾百年間一直奉行事大主義,因而朝鮮亦是中國明朝和清朝最典型、最親密的屬國。事實上,朝鮮王朝本身就是在事大主義的基礎上建立的,朝鮮太祖李成桂也將事大主義奉為基本國策,幾乎與朝鮮王朝相始相終。《明史·外國傳》和《清史稿·屬國傳》中名列第一。《明史》稱「朝鮮在明雖稱屬國,而無異域內,故朝貢絡繹,錫賚便蕃,殆不勝書」。這和陽奉陰違的越南是完全不同的。
最後總結一下,越南和朝鮮一樣,都是國王。不過越南對華貌合神離陽奉陰違,對內偷偷稱帝。而朝鮮則事大甚恭,恪守藩國之道,所以對內是稱王的。
公元1802年五月,阮福映在越南富春築南郊壇祭天自稱皇帝,改元嘉隆史稱嘉隆帝。而他的兒子阮福膽即位後則稱明命帝,以後則有紹治帝、嗣德帝等等......一直到越南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為止。
越南人自元代以來就認為中國已經滅亡於異族真正的中國已經轉移到他們越南了(這一點和日本很相似)明朝佔領越南期間他們稱明朝為「賊」而自己為「中國」到了清朝時期更是如此。
1842年春天一個越南使團來到北京被清政府安排到一個叫「越夷館」的地方去住,氣的越南使團的人打碎了那個「夷」字才氣鼓鼓的進去住。由此可見一斑。
反觀朝鮮,自1392年太祖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後直到1897年為止朝鮮王朝在這500年期間其國君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則一直稱王。有一次朝鮮太宗李芳遠坐在一個黃綾褥上面和大臣對話,這時太宗的政丞李舒告訴他:「這是違制只有皇帝才能享有這一待遇」時嚇得太宗李芳遠一頭大汗。趕緊把黃綾褥撤了下去。
第一看距離,朝鮮太近,不老實就收拾他,很方便,這個附屬國很牢靠。
第二看歷史,朝鮮的歷史和文化經濟基本上都是抄襲我們國家,所以他在民族認同感認為自己是王,不是國。第三看實力,越南土地廣闊,平原富庶,實際上軍事實力很強大,人口也多,導致他開始膨脹,朝鮮則不是。
『陸』 越南後黎朝的開國君主黎利簡介是怎樣的
中國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所以攻打周圍這些小國認為於禮不符,你說的這三個國家中的越南,在秦朝的時候,越南中北部屬於南越國趙佗,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之後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國各朝代(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的直屬領土,越南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北屬時期」或「郡縣時代」。據說,遠古越南人的兩個腳趾相交,因此被中國人稱為「交趾」。越南在歷史上的稱呼幾經變更,最早被稱為「交趾」。東漢末年(公元192年),占族人區連殺死漢朝的日南郡象林縣令,占據了原日南郡的部分地區,以婆羅門教為國教,建立林邑國(後稱占婆國),與東漢以順化為界。隋朝時被隋煬帝派兵滅國,置三郡,唐朝時復國,與中國以橫山為界。1190年至1220年,占婆被真臘佔領,後復國。15世紀明成祖永樂年間,越南陳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犛篡位,中國明朝應陳朝遺臣的請求推翻了胡氏政權。明軍順勢佔領了越南,設郡縣、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再次進行了直接統治,即「安南屬明時期」。不過在明成祖死後數年,黎利發動藍山起義將明軍驅逐出越南,但承諾維持與明朝的宗藩關系之後,恢復了獨立,建立了後黎朝
『柒』 歷史上在位超過半個世紀的國君有哪些全列舉
自公元221年秦始皇滅六國首稱皇帝以來,中國歷史上共歷408帝(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胡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南明、北元加上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父子、袁世凱共408位,若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和春秋、戰國時代121位君主,商朝、夏朝60位帝王也算進去,中國皇帝應該有589位。 按照比較公認的正史明確記載的排行榜如下:
第一名.愛新覺羅.玄燁 清聖祖愛新覺羅.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第二名.愛新覺羅.弘歷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在位60年(1735-1796),年號乾隆。
第三名.遼道宗耶律洪基——在位56年。
第四名.劉徹 漢世宗武帝劉徹,漢朝第7位皇帝,在位54年(公元前141-公元前87)。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
第五名.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戰國時秦國國君,一稱秦昭王。在位54年。
第六名.李乾順及李仁孝 西夏崇宗李乾順,在位54年(1086-1139),西夏第四位皇帝。
後面都沒超過50歲,按你的意思就不列舉了。望採納~
『捌』 歷史問題,古代朝鮮國王和越南國王哪個地位高
如果非要從地位上來講的話,越南國王地位要高上一等。
1、古時越南王大多以國君自居,而朝鮮只能稱王;
2、古越南即安南地區,在古時一直不停騷擾我國邊境,經常打仗,而朝鮮學習中原文化、禮儀等,受中原影響較深,戰亂較少,對於中原帝王而言,安南地區的地位及重要程度更勝朝鮮一頭;
3、朝鮮王的衣飾儀仗等只有親王級,而安南王則與中原帝王同級。
因此古越南國王地位要高於古朝鮮國王!
『玖』 越南末代王朝的歷代君主和在位年份,誰知道 啊
越南君主列表
目錄
1 文郎國
2 蜀朝(甌雒國)
3 趙朝(南越)
4 占婆(林邑、占城、環王國)
4.1 第一王朝
4.2 第二王朝
4.3 第三王朝
4.4 第四王朝
4.5 第五王朝
4.6 第六王朝
4.7 第七王朝
4.8 第八王朝
4.9 第九王朝
4.10 混亂時期
4.11 第十王朝
4.12 第十一王朝
4.13 第十二王朝
4.13.1 賓童龍國
4.13.2 佛逝國
4.14 後第十二王朝
4.15 第十三王朝
4.16 第十四王朝
4.17 第十五王朝
5 征朝
6 後趙朝
7 前李朝(萬春國)
8 趙越朝
9 梅朝
10 馮朝
11 曲朝
12 楊朝
13 吳朝
13.1 十二使君時期(945年-967年)
14 丁朝
15 黎朝
16 後李朝
17 陳朝
18 胡朝
19 後陳朝
20 新陳朝
21 後黎朝前期
22 南北朝
22.1 莫朝
22.2 後黎朝後期
22.3 鄭朝
22.4 阮朝前期
22.5 西山阮朝
22.5.1 小阮朝
23 阮朝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