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越南有幾個省
全國劃分為58個省(安江、北江、北件、薄遼、北寧、巴地頭頓、檳椥、平定、平陽、平福、平順、金甌、高平、得樂、得農、奠邊、同奈、同塔、嘉萊、河江、海陽、河南、河靜、和平、後江、興安、慶和、堅江、昆嵩、萊州、林同、諒山、老街、隆安、南定、乂安、寧平、寧順、富壽、富安、廣平、廣南、廣義、廣寧、廣治、朔庄、山羅、西寧、太平、太原、清化、承天順化、前江、茶榮、宣光、永隆、永富、安沛)。
安江省是屬於越南西南部的一個省份。北接同塔省,西接柬埔塞,東接後江省,南接堅江省。安江有兩市、九縣。大多數的居民為京族,其餘少數的是越南華人、高棉人以及占婆族。安江省有兩條大河,前江與後江,每年為這省帶來了大量的土壤,幫助農業的發展,也因此而這省被視為越南最大的米庫之一。
北江是越南北部城市,明朝時期是中國領土一部分。東鄰諒江縣,西鄰越安縣,南和西南鄰安勇縣,北鄰新安縣,面積66.45平方千米。
後江省位於越南西南部,區屬湄公河三角洲,北與芹苴市相鄰,南接朔庄省、薄寮省,西鄰永隆省,東鄰堅江省。
廣寧省位於越南東北部、中越邊境,東臨北部灣,與中國廣西防城港市接壤,海岸線長200公里,面積5938平方公里,人口約117.72萬,轄下龍市、芒街市、汪秘市、錦普市等4個市和東湖、安興、先安等8個市縣,居民有京族、岱依族、漢族、瑤族等民族。
(1)越南廣寧普遍什麼語言擴展閱讀:
河內為越南首都、歷史名城,中央直轄市,面積921平方千米,人口267萬,位於紅河三角洲西北部,越南政治、文化中心,水、陸、空交通便利。城市地處亞熱帶,臨近海洋,氣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豐富,花木繁茂,百花盛開,素有「百花春城」之稱。河內的名勝古跡較多,如位於市中心的還劍湖,胡志明主席曾在此宣讀《獨立宣言》的巴亭廣場,見證中越兩國文化交流的文廟等。
胡志明市舊稱柴棍、西貢,5個中央直轄市之一、越南的經濟中心、全國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樞紐,面積2095平方千米,人口620萬。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東北側、南臨南中國海。東南距海口80公里。西貢港,年吞吐量可達450-550萬噸。鐵路可通往河內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國各地,經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寮國。
海防為越南北部最大港口城市,直轄市,河內的輸出港。位於紅河三角洲東北端,京泰河下游,東臨北部灣。市區面積1519平方千米。人口約200萬。原為小漁村。1874年建為海港,海防由此得名。法佔期間是商港和從中國昆明至河內的鐵路運輸終點站,後成為工業中心。城市沿京泰河右岸向兩頭伸展。形勢險要,為越南軍事要地和海上門戶。
峴港於1997年單列為中央直轄市,面積1256平方千米,人口84萬,位於越南中部,瀕臨南海,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海港。港闊水深,形勢險要。
『貳』 地方鄉言
粵語 [轉自維基網路]
粵語,有時又被稱為廣府話、白話或廣東話,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在中國南方的廣東中西部、廣西西部等地區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地區,還有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與西方有分歧注1。
粵語(Cantonese)
流行於: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越南、泰國、其他廣東人移民國家和地區。
中國地區: (廣東省珠三角中西部、粵北粵西部分地區、香港、澳門);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和南部。
使用人口: 7千萬以上
排名: 16 [1]
語系:
語族:
語種:
漢藏語系
漢語族
粵語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的地區: 香港、澳門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RFC3066 zh-yue
ISO 639-2(B) chi
ISO 639-2(T) zho
SIL YUH
目前全世界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7千萬。這個數目在中國國內語言使用人口排名中處於第三位(第一位是官話漢語,約8億;其次為吳語,約8千萬),在全球則排在第十六位。雖然使用人口比以普通話為代表的官話漢語少,但粵語的使用地區非常廣,在海外華人社區中應用廣泛,並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廣東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可以說粵語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
廣州話口音是粵語的公認標准口音。但是隨著近年來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廣東境內一些城市出現外來人口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與之相伴的是普通話使用人群大增(主要是由於外來人口),加上廣東省政府對粵語和本土的廣東文化不重視甚至打壓,廣東文化的中心城市事實上已經由廣州遷移到了香港。在廣州,因官方大力推廣普通話,甚至連地鐵報站都已取消粵語廣播。總體上香港粵語跟廣州話差別還是很小的,有時甚至難以察覺其中分別。大量來自粵語區的移民,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的最流行語言。
在香港及澳門,從市民日常交流,到學校教育、工商行業,到政府辦公、立法會選舉;到科學研究、新聞傳媒、大眾娛樂,粵語都占絕對優勢地位(除粵語之外,英語亦較為流行)。在漢語語族裏,除普通話外,粵語是唯一比較成功發展為全功能語言的語種。同時香港大眾媒體及娛樂事業的繁榮使粵語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
粵語的主要特點
保留大量古漢語的成分
這表現在語音、辭匯、語法等方面。
語音方面,粵語保留許多古老發音,例如粵語中「我」和「餓」兩字有舌根鼻音聲母 ng-(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發音)。在聲調方面,粵語完整保留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調類格局,而且還從陰入中衍生出一個中入調,是保留古漢語入聲最為完整的語言,對於朗誦及研究中國古詩詞等文學作品,起著重要的作用。粵語包含-p、-t、-k、-n、-m、-ng六種韻尾,沒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捲舌音、兒化、輕聲等現象(這些北方方言特徵都是在中古以後發展形成的,粵語並沒有跟隨北方方言發生這些變化)。
辭匯方面,粵語保留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在北方方言中,這些古詞已被廢棄不用或很少用。如粵語中「粘」說「黐」,用「差人」來表示「警員」等等。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中找到來源。例如廣州話常於句末的語氣助詞「忌」(現常常被寫作「嘅」),見《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又如「打碥爐」(吃火鍋),「碥爐」為一種古炊具;「牙煙」(即「崖煙」,意危險,古文中原意為「懸崖邊的炊煙」,就是說「懸崖邊的小屋」——自然就很危險了);「濿淅」(現粵語中意為「遇到麻煩」、「麻煩」;來源於古書中形容衣衫盡濕在水中行走的聲音——想像一下在水中行走的滋味,就不難發現粵語詞生動)等詞;再如,現代漢語中「行」和「走」的意思基本沒有差異,但是廣州話當中,「行」就是走路,但「走」保留了古漢語中這個字「跑」的意思。但是隨著普通話在廣東地區的推行和外來人口的影響,很多廣州話保留下來的古語詞彙已經很少被使用。
語法方面,修飾成分後置、在人名前加「阿」表示親昵、「公雞」倒置成「雞公」等。粵語語法中有許多修飾成分倒置現象,此外還有許多很特殊的句式。例如普通話中「怪不得」;在粵語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普通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走先」;普通話中"最近好嗎",粵語中為"呢排點啊"等等。這些都是古漢語特徵的遺留。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分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漢人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既有古漢語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語成分,正是兩個民族相互融合的結果。現代粵語中也仍然含有許多古代「南越語」的成分,主要表現在辭匯方面。如在粵語中「呢」表示「這」,「唔」表示「不」,「蝦」表示「欺負」,「邊」表示「哪」等等。這都是「古越語」底層詞的遺留。古越語底層在粵語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則粵語會嚴重「殘廢」,無法正常實現表達和溝通的語言功能。
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近數十年來,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區。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普通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store),普通話中說「商店」;有的是普通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普通話中的「沙拉」在粵語中譯為「沙律」;不少外國人名在粵語中的譯法,亦與普通話存在很大差別,如現任美國總統Bush在普通話中翻譯成「布希」,香港人則把它翻譯成「布希」。
發音系統較復雜
粵語有相當復雜的聲調系統,這與普通話(官話方言)差別非常大。在粵語中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而且還由陰入、陽入分化出中入。標准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
粵語的書寫系統
現代粵語在正式場合里普遍採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跟普通話書面語大致相同。這種白話文的語法、詞彙和用語與粵語有較大的差別,不過人們似乎已經基本上習慣了這種差異,不覺有大的不便。但當人們用粵語讀這種白話文的時候,一般是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的。朗讀者會習慣上根據粵語語法、詞彙及用語對字面文句進行調整,用粵語復述出來。
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不時會加入大量廣東用語。部分雜志會採用另外一套粵語自己的白話文書寫系統,大量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是難以理解這種粵語白話文的。報紙則會採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普通話白話文書寫,但在對話和引言中,會使用粵語白話文書寫廣東話對白,令文章更為生動,並避免在翻譯成漢語白話文時出現失真。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字,在Big5系統(由台灣公司建立的繁文系統)的電腦中沒有收錄這些字,書寫粵語尤為不便。香港政府早年曾推出一個香港增補字元集 HKSCS,收錄了擴增粵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揸」、「嘢」、「冚」等等。在最新一版的增補字元集中,進一步收錄了一些所謂的「粗口字」。此做法備受質疑,因為粗口乃社會的一般禁忌。但談到學術層面,始終「粗口」不被普遍認同。香港政府方面則表示收錄「粗口字」乃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姑勿論誰對誰錯,藉著這套增補字元集,大部份粵語口語都可以被書寫出來。
由於並非所有電腦都裝有廣東字增補字集,粵語使用者在網上討論區等非正式場合,在沒辦法打出粵字的時候,會折中地以英文的「o」代替口字旁,寫成「o的」、「o既」、「o野」來代替「啲」、「嘅」、「嘢」這類粵字。
粵語包含若干種方言。現在普遍將粵語分成下列幾個方言片:
粵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廣州方言
南番順方言
東莞方言
(近代)香港方言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高陽方言片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吳川話
蜑家話
廣州方言
廣州方言又稱「廣州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在官方強制推廣普通話邉擁撓絆懴攏�?0年來廣州人普通話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時,許多廣州話詞語在日常使用中消失,例如今天的廣州人已經很少像20年前那樣,用「金魚黃」來形容「橙色」;甚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廣州話廣播詞甚至也用粵語來讀出普通話的詞語——例如會使用「站」而非粵語的「企」。廣州地鐵的甚至連粵語廣播詞都取消了。
南番順方言
因為今天的廣州、番禺及南海無論從地理還是歷史上看來都聯結得非常緊密——廣州、番禺、南海三個地名在歷史上甚至代表的都是同一個地方,所以今天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他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p]而讀[n?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中山方言
石岐話主要流行於廣東中山市的石岐區,與廣州話相近,但又不盡相同。對一些事物的名稱或一般用語的叫法與廣州話相比有其獨特的一面。中山石岐人能聽得懂並把廣州話說標准,但廣州人或香港人並不一定說得准並完全聽懂石岐話。如廣州話「瞓覺」(睡覺之意),「瞓覺」一說石岐話也用,不過一般稱作「咪覺」。廣州話「頭先」(剛剛之意),石岐話也用,不過多稱作「啱先」。另外石岐話在口音方面與廣州話也有些不同。
香港方言
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粵、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話和香港廣府話在音調和辭匯相互影響)。當中以逄鐫挒櫬�恚��@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 n/l 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舍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移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19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錶演中,懶音更被視作「潮流」、「入時」的口音。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地盤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地道的用語可能會使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雲。
莞寶方言片
莞寶片包括東莞粵方言和寶安粵方言(深圳本地粵語,市區通廣州話),前者以莞城話為標准,後者以圍頭話為標准。 有人把莞寶片合並到粵海片里。但事實上,莞寶片和粵寶片之間通話有較大的困難,將莞寶片獨立出來比較科學一些。
東莞話
東莞粵方言包括東莞話和疍話。後者不屬於莞寶片。東莞話以莞城話為標准。莞城話與廣府話差別很大。未受過訓練的廣州人很難聽不懂莞城話,很少接觸廣州音的莞城老人也很難與廣州人通話。
寶安粵方言
寶安粵方言又稱圍頭話,因為這種語言普遍用於這個區內的圍村裡。深圳寶安區福永、松崗、沙井,龍崗區平湖,香港新界都使用這種方言。
龍門本地話
龍門本地話是惠州本地話的一種,一般被歸為粵方言。也有歸類為客家方言東江片的。
羅廣方言片
分布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鬱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雖然所有語音、辭匯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的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i]母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ng],珂[ngo1],矮[ngai2],亞[ngaa3],愛[ngoi3],惡[ngok3];[n],[l]音分明。
四邑方言片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他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四邑方言和廣州話發音相差較大。
高陽方言片
高陽方言主要分布於陽江、雷州半島一帶。
桂南方言片
主要分布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廣東話區的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分類如下:
邕潯粵語(南寧話)
與梧州粵語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
梧州粵語(梧州話)
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桂平縣城及金田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勾漏粵語(玉林話)
主要分布在玉林及梧州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音系復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他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辭匯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困難。
欽廉粵語(欽廉話)
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布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吳川話
分布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疍家話
疍家是「水上廣東人」的自稱。疍家話又名水上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雖然屬於粵方言,但和其他粵方言差別很大,彼此無法通話。
----------------------------
注釋
注1:語言學家一般認為,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可定義為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可定義為同一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根據這一分類標准,粵語跟普通話是完全無法通話的,應分別歸類為兩種不同的語言。不過,一般認為,這並非語言分類的唯一標准,如挪威語、瑞典語、丹麥語雖然可以通話,卻列為三個不同的語言。語言歸類問題上難免出現政治、文化上的考量,因此中國語言學家大多將粵語歸類為漢語的一種方言;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如果嚴格以通話為標准,中國就要多出許多種語言,就連粵語本身可能也要分成多個不同的語言出來。總的來說,隨著粵語的標准化,其真正獨立成一門語言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
『叄』 廣寧人算是客家人嗎
廣寧人仲是講白話的人居多的,除了東部較為偏僻的山區是客家人住多外中,其它地方都很講白話的多。因為客家人的特點就是廣府人不要的地方他們就跑去定居的。
『肆』 越南廣寧省海寧縣芒街鎮文明街22號翻譯成越南語
Số 22 Đường phố Văn Minh Thị xã Móng Cái Móng Huyện Hải Ninh Tỉnh Quảng Ninh Việt Nam
Số 22:22號
Đường phố Văn Minh:文明街
Thị xã Móng Cái Móng:芒街鎮
Huyện Hải Ninh:海寧縣
Tỉnh Quảng Ninh:廣寧省
Việt Nam:越南
越南語和漢語的順序不一樣,是倒裝結構的!
『伍』 越南是什麼意思
【國名】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英文: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1])
(越南文:C�6�1ng Hòa Xã h�6�1i Ch�6�5 ngh�0�6a Vi�6�3t Nam),代碼VN。
【地理】位於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東面和南面臨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越南全國大約331,688平方千米。地形包括有丘陵和茂密的森林,平地面積不超過20%,山地面積佔40%,丘陵佔40%,森林佔75%。北部地區由高原和紅河三角洲組成。東部分割成沿海低地、長山山脈及高地,以及湄公河三角洲。
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4℃左右。年平均降 越南貨幣—越南盾雨量為 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兩季分明,大部分地區5-10月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
【時區】比格林尼治時間早7小時;比北京時間晚1小時
【貨幣】越南盾 越南盾與人民幣兌換率:1人民幣=2608.3138越南盾(2009年8月28日)
【古稱】交趾、安南、瞿越
【人口與民族】
人口8700萬(2007年底),其中男性4133萬,佔49.1%,女性4278萬,佔50.9%。
有54個民族,京族占總人口近90%,大量聚集在沖積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地區。京族作為一個最大的同系社會群體,控制國家的政治經濟,主導文化事業,對社會生活施加巨大影響。越南京族與居住在高地的少數種族少有共通之處,並在歷史上敵視他們,認為他們是野蠻的種族。
少數民族中漢族(華族)、岱依族、泰族、芒族、高棉族、儂族人口均超過50萬。少數種族(除漢族之外)多居住在占越南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的高地。漢族是越南最大的少數民族,總數約100萬(佔全國的1.5%),其中半數集中在胡志明市(佔全市的12%)。
主要語言為越南語(官方語言、通用語言、主要民族語言均為越南語)。主要宗教:佛教、天主教、和好教與高台教。 越南國旗
【國旗】越南憲法規定:「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為長方形,其寬度為長度的三分之二,紅底中間有五角金星。」即通常說的金星紅旗。國旗旗地為紅色,旗中心為一枚五角金星。紅色象徵革命和勝利,五角金星象徵越南勞動黨對國家的領導,五星的五個角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和青年。
【國歌 國歌歌譜】
越南的國歌是《進軍歌》。《進軍歌》寫於1945年8月革命前,1946年被國會正式選定為國歌。
《進軍歌》的歌詞有兩段。第一段歌詞是:
越南軍團,為國忠誠,崎嶇路上奮勇前進。槍聲伴看行軍歌,鮮血染紅勝利旗。敵屍鋪平光榮路,披荊建立根據地。永遠戰斗為人民,飛速上前方。向前!齊向前!保衛祖國固若金湯。越南軍團,旗標金星,指引民族脫離火坑。奮起建設新生活,打破枷鎖一條心。多年仇恨積在胸,為了幸福不怕犧牲。永遠戰斗為人民,飛速上前方。向前!齊向前!保衛祖國固若金湯。
【國花】 越南民間把蓮花作為國花,以它作為力量、吉祥、平安、光明的象徵,還把蓮花比喻英雄和神佛。總之,一切美好的理想皆以蓮花表示。
越南國徽【國徽】越南國徽的中間是一個大五角星,代表越南共產黨,國徽四周是稻穗和金色齒輪,代表工人階層及農民階層。金色齒輪下方為寫著越南語「C�6�1ng Hòa Xã h�6�1i Ch�6�5 ngh�0�6a Vi�6�3t Nam」,意謂「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紅底金字綬帶。它的設計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比較相似。
【首都】 河內(越南文:Hà N�6�1i ;英文:Hanoi)。
【重要城市】河內。越南首都、歷史名城,中央直轄市,面積921平方千米,人口400萬,位於國境 越南首都河內紅河三角洲西北部,坐落在紅河右岸和紅河與墩河的匯流處,從南方到北方,從內地到沿海,均是必經之地,擁有北方最大的河港,有好幾條鐵路在這里相聯結,是北方公路的總樞紐,郊區有白梅機場和嘉林機場,水、陸、空交通便利。城市地處亞熱帶,臨近海洋,氣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豐富,花木繁茂,百花盛開,素有「百花春城」之稱。
胡志明市舊稱西貢,5個中央直轄市之一、越南的經濟中心、全國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樞紐,面積2095平方千米,人口620萬。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東北側、由同奈河、西貢河和威古河形成的一個三角洲上,居西貢河右岸,南臨南中國海,西、北兩面分別同隆安省、西寧省接界,東面是小河、同奈兩省。東南距海口80公里。西貢港,年吞吐量可達450-550萬噸。鐵路可通往河內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國各地,經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寮國。有良好的國際航空港,可通往曼谷、吉隆坡、馬尼拉。
海防市 越南北部最大港口城市,直轄市,河內的輸出港。位於紅河三角洲東北端,京泰河下游,臨北部灣。市區面積1519平方千米。人口約200萬。原為小漁村。1874年建為海港,海防由此得名。法佔期間是商港和從中國昆明至河內的鐵路運輸終點站,後成為工業中心。城市沿京泰河右岸向兩頭伸展。形勢險要,為越南軍事要地和海上門戶。
峴港市 5個直轄市之一。面積1256平方千米,人口84萬,位於越南中部,瀕臨南海,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海港。港闊水深,形勢險要。
芹苴市 5個直轄市之一,在後江省南面,是湄公河三角洲上最大的城市,下轄4郡4縣,面積1390平方千米,人口195萬。離胡志明市約160公里。是南部湄公河三角洲農產品集散地和輕工業基地。
下龍市 廣寧省省會,瀕臨北部灣,人口25萬,是全國最大的煤礦基地,原煤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三,著名的風景區下龍灣就在附近,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順化 承天-順化省省會,人口36萬,越南古都,市郊有王陵等名勝古跡,以象牙手工業著名於世。
【國家元首】 國家主席阮明哲(越南文: Nguy�6�1n Minh Tri�6�5t;英文:Nguyen Minh Triet),2006年6月27日就職。
【重要節日】 農歷新年:同中國農歷新年一致。(昨天收到他們的LUNAR NEW YEAR HOLIDAY NOTICE--Feb. 12, 2010 to Feb. 18. 2010)
越南共產黨成立日:2月3日(1930年)。
越南南方解放日:4月30日(1975年)。
越南國慶日:9月2日(1945年)。
胡志明誕辰日:5月19日(1890年)。
『陸』 在越南胡志明市講什麼語言
在越南胡志明市講越南語。
胡志明市曾經是法國的殖民地,能夠識別法語,但是官方語言與通用語是越南語。
原名西貢,胡志明市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為南圻首府,1955年後為越南共和國(又稱南越南)「首都」。社會經濟發展受西方影 響,商業發達,曾有「東方巴黎」之稱。十九世紀末發展成東南亞著名港口和米市。1932年西貢與堤岸合並成「西堤聯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與嘉定市聯合組成「西貢-嘉定市」,或稱「大西貢」。1946年11月越南國會通過命名為西貢市, 1975年4月30日,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統一全國後,為紀念越南共產黨的主要創立者胡志明,便將西貢改名為「胡志明市」。
『柒』 關於廣寧的風俗習慣!!
飲食習俗
廣寧縣以大米飯為主。上世紀80年代前因水稻產量不高,大多數雜以木薯、蕃薯、芋頭。1981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量提高,正餐不用主雜混食。早餐有吃飯、粥、粉、面、蕃薯、芋頭。到90年代以後,全縣外出務工人多,糧食有餘。一年四季有蔬菜、瓜類、豆類、竹筍等。農村還有吃自家腌制的鹹菜、酸菜、蘿卜條。農村腌制鹹菜、酸菜用陶器專用「榨塔」,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也有用腐乳樽、糖果塑料罐等廣口並罐腌制。80年代前,城鄉居民餐桌多有咸魚、魚干、南乳、腐乳等副食品佐膳,80年代以後,多以鮮肉、鮮魚、雞、鴨肉、蔬菜為主;農村除此外還是每餐有自己腌制的鹹菜、蘿卜條。城鄉居民還不時買些咸魚、魚干、腐乳、醬類等佐膳。
90年代以後,城鄉居民特別是城鎮居民時興飲夜茶、吃宵夜,約三五知已邊嘆茶邊聊天或談生意,也有一家幾口不時飲夜茶。因此,縣城幾家酒店加開夜市外,不少夜開日歇的大排檔,而且生意火紅。
衣著習慣
1979年,雖然棉布、針織品還在實行定量、憑票供應,但是,其時「的確涼」、「化纖」、「混紡」等布料已大量面市,打折收票或免票。冬季有寒衣補助布票發給需要的人,布料、針織品供求關系寬松。由於受生活水平制約,廣寧城鄉居民衣著單調,多是一衣穿多季。布料是「四藍三烏」(藍斜、藍士林、北京藍、大成藍、烏鈄布、烏士林、北口烏)和花布等。農村上了年紀的男女穿唐裝,布料是北口烏、大成藍;男青年穿軍干裝(四個挖袋)、青年裝、文裝、布料是藍斜、灰斜、烏斜布;年青婦女多是唐裝衫褲或唐裝衫襯西裝褲、布料多是藍士林布、烏士林布、烏斜布、格仔布、花布。幹部、職工穿中山裝、軍干裝、青年裝、文裝、工作服、熱天長短袖恤衫,布料是藍斜布、灰斜布、白布、堅固尼,小部分是燈芯絨、北京藍布。
1984年,布票退出交換市場,各種布料、針織品敝開供應。由服裝廠流水作業縫制的各款成衣大量面市,男女服裝逐漸轉向多款式、多花色,有機恤、西裝、文裝、牛仔衫褲、休閑裝、運動裝。進入90年代以後,女士服裝和兒童服裝更是品種、規格豐富多彩,一年一款式。至2000年廣寧年青女士穿著有牛仔衫褲、長西裝、短西裝、A字裙、百摺裙、八幅裙、連衣裙、蝙蝠衫、長褸、中褸、皮襖、皮革、羽絨等;兒童服裝林林總總、花色多樣;上了年紀的婦女多穿混紡花布衣服,布質柔軟、手感好。昔日的大成藍、北口烏、烏大布等粗布「老土」衣服基本絕跡。個人衣服擁有量今非昔比,一季多衣的人很普遍。
飾物 80年代前佩戴飾物的不多,只有一些人戴耳環、手鐲,婦女的發夾沒有飾物點綴。進入90年代以後,佩戴飾物的人逐步多起來,在青年、中年一族中,插頭花、戴耳環、項鏈、手鐲、手鏈、戒指等極為普遍。
陋 習
吸毒 80年代中期以後,該縣出現販毒、吸毒等犯罪行為,雖經公安機關屢次掃毒、嚴厲打擊,但進入更加隱蔽的交易和吸食。每年進行幾次掃毒行動,進行嚴厲打擊;對吸毒、注射毒品的成隱人員強制進行葯物治療、心理治療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促使能戒除毒隱,有的送勞動教養,有的經過教育自願戒毒。1995年~2000年,強制戒毒、送勞動教養、自願戒毒三種人年均244人,約占總人口的4.7/萬人。
賭博 80年代初期,賭博之風再起,賭博方式有麻雀、牌九、天九、撲克(分鋤大地、牛牛、三公、推五張)等。90年代末吹進六合彩(賭馬)之風,各地有一些庄頭,收受人們賭馬。有人「賭輸」(輸光了錢)了,向「大耳窿」借「高利貸」(借100元只有90元到手、先扣下10元作利息,明天還錢時還100元,連連「賭輸」,債台高築,最後「起機」(逃跑潛匿)。
嫖娼 進入80年代以後,嫖娼、賣淫活動死灰復燃。從事賣淫的多是外省(外縣)人,小部分是本縣人。她們的嫖娼形式,多在路邊飯店(人們稱路邊店),混進在服務員中間,老闆只提供食宿,不用發工資,老闆靠她們招攬生意。
進入90年代中期,路邊飯店不那麼吃香了,便逐漸自行關閉。發廊大行其道,內設按摩、洗面、沐足、部分有嫖娼。一些在三流旅店租住一個房間或租用民居從事賣淫活動,沒有客人時,在旅店門口街邊兜攬生意。雖經公安機關多次掃黃、打擊嫖娼,也只是暫時有所收斂。
迷信習俗
送鬼 農村中仍有些人較為迷信,幼兒病了,除請醫生診治外,晚上用飯菜、香燭、色紙剪成的紙錢到路邊撒水飯燒紙錢送鬼,讓鬼吃飽之後遠遠下方,不要在此,保佑幼兒早日康復。
打齋做法事 進入80年以後,農村多有喪家請道士(本縣稱「南巫佬」)打齋做法事,為死者「超度亡靈」早登「極樂世界」。規格有半夜光、假日夜等;有一師企壇、三師企壇。有喪家約請,道士則帶神像、銅羅、鈸、卜卜等道具和道服道帽,按時到喪家開壇做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