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和中國的科舉制度
越南的科舉制度,制度安排是模仿中國的,也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科舉制度在越南實行了800多年,對越南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越南也是全世界科舉制度最晚廢除的國家,直到1919年越南末代王朝阮朝才廢除。
圖為越南科舉南定省鄉試中舉者
B. 科舉制是哪一年被廢除
1905年,在洋務大臣張之洞的主張下,慈禧太後同意廢除科舉制。之所以廢除科舉制,是因為清朝八股取士,束縛思想,選拔的人才只知道死讀書,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C. 不是中國!世界上最後一個廢除科舉的國家是哪一國
在越南的科舉考試當中,他們和我們中國的科舉考試一樣,要經過很多的程序,而且它有著一定的特點。要跟我們的科學考試區分開來。在越南這個國家,如果你考進了進士或者狀元,那麼今後還會立上進士碑。不過隨著王朝的興衰,科舉制也越來越衰弱。
D. 科舉制度是在哪次歷史事件中被廢除的 這一事件在文化領域還有哪些措施
1905年9月2日,經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恩准,清王朝下詔廢止綿延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作為晚清新政最重要的舉措之一,在100年前,當這一決策出台之時,保守派、國粹派與改革派、洋務派之間,滿清貴族和漢族讀書人之間,竟然沒有太大的分歧,沒有引起一場軒然大波。當時的報刊(包括上海租界里的《申報》、《新聞報》及天津租界里的《大公報》在內)也沒有進行過什麼激烈的辯論。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科舉制廢除百年之後的今天,倒是有不少人為科舉制評功擺好,為科舉制鳴冤叫屈,有的人言下之意甚至恨不得立馬恢復科舉制,恢復狀元、進士、舉人、秀才的頭銜。
確實,隋朝的開科取士是個了不起的創舉,不僅在當時具有毋庸質疑的積極意義,而且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來看也是如此。它至少有兩個不容忽視的好處:一是為選拔人才提供了一種相對公正的方法和程序;二是提供了一條可供普通人向上流動的途徑。從古到今,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避免不了考試,通過考試這個手段選拔人才,至今被全世界認同、效仿的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初就是受到中國科舉制的啟發,有西方學者認為這是中華文明的一大創造。
我們現行的高考制度在內容、方法、結果等方面可能都和科舉制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都屬於一種考試形式,仍然有一定的相似性,「高考狀元」之類的說法一直不絕於耳恐怕不是偶然的。和所有的考試一樣,科舉制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是最好的,但肯定不是最壞的。如同邱吉爾評價「民主」一樣,民主的實質就是要防止最壞的。人類迄今為止還離不開各種各樣的考試,因為我們還沒有找到更適當的新辦法,畢竟每個人在試卷面前還有相對的平等。
什麼是「最壞的」?首先就是按照血緣、特權、金錢選拔「人才」。在科舉制出現之前,以血緣、裙帶為基礎的門閥士族盛極一時,人生下來,其社會地位就已註定。平民只有到了王朝衰落的末世,才有可能像陳勝、吳廣那樣質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從而揭竿而起,重新洗牌,成者王侯敗者寇。此外,幾乎找不到任何向上流動的社會通道,在如此幽暗的專制長夜裡,科舉制的橫空出世,無疑給平民提供了一點點微弱的幻想和希望,哪怕這幻想和希望是多麼微弱,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可能性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一介平民從此可以通過科舉之路改變自己的社會身份,實現從下層社會向上層社會的正常流動,在鐵板一塊的王朝當中輸入平民的血液,王朝也因此獲得了新的活力。雖然帝王推行科舉制有自己的動機,而且選拔人才的標准最終掌握在帝王的手裡,有很大的隨意性,不僅標准比較隨意,而且可以「增科」恩賜,但在一個特別看重血緣的國度,一種重農輕商的文化背景下,仕族和商賈、平民的確因此而獲得了平等競爭、進取的機會。這在古代中國無疑是一大進步。
100年前的今天,在內憂外患的急攻之下,在滿朝開明大臣的推動之下,清政府終於下詔廢除被詬病已久的科舉制。
從此,對科舉制的謾罵成為二十世紀中國的迷信,不管懂不懂科舉制,也不管見沒見過八股文,罵科舉製成為幾乎整個20世紀中國的「思想時尚」。
100年過去了,中國似乎並沒有因為科舉制的廢除比以前進步多少——除了多學了點西方的技術。終於,中國思想界能夠重新清醒地審視科舉制曾經對中國產生過的影響——無論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也終於能夠比較心平氣和地討論科舉制——不再是情緒化的謾罵,當然也不會是狂熱的追捧。
E. 科舉制度根本目的
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更有效地由地方世族與地方長官手裡集中於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滿足了庶族地主參與政權的強烈慾望,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
F. 越南的本科畢業生居然是叫「舉人」,越南是在延續我們的歷史嗎
我覺得是在延續我國的儒學。因為長久以來越南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G. 科舉制度開始於哪一朝皇帝時哪一年被廢除的
科舉是一種通過考試制度選拔的官員。它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無論門第,「精英」等級考試直接催生了。鄰近的亞洲國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鮮已經推出了這樣的系統,有才華的人。
在605時,隋朝的科舉考試開始。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以改革的等級制,下令國家年「致敬三重奏」坐「秀才」。皇帝的偉大事業中的第一年(605年)進士被錄取,並在隨後的民事。在唐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和成型,一直延續到清朝結束。光緒9月2日,1905年,袁世凱奏請慈禧,光緒的名義發布上諭明師:「自丙午科為開頭的所有鄉鎮將嘗試和停止所有的省份歲的考試將不再」。此後,延續了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正式譴責。在越南阮朝遲在1919年之前廢除,歷時超過1300年。從科舉制度,公務員制度也間接發展的現代社會選擇。
H. 科舉制度是怎樣取消的
辛亥革命之後,孫中山廢黜科舉。
I. 為什麼說廢除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中國以至東亞、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舉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相對於世襲、舉薦、九品官人法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最初東亞日本、韓國、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16至17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游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18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國在19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制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來源請求]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2]。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拻人材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
科舉為中國歷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士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於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聖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朿�2�8;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進士出身;但到了明清兩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政府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明清以來中國社會的因循自封、人材的奴化,與科舉考試內容的朿�2�8有著相負相承的關系。
就算在科舉被廢除以後,它仍然在中國的社會中留下不少痕跡。例如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憲法中規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的考試院便是源出於中國的科舉考試傳統。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跡。
J. 科舉制度分別在那個時期產生與廢除
始於隋朝,費於清朝,延續了進1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