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越和北越的區別
南越和北越的區別如下:
1、國家政權不同:
北越是自1945年至1976年越南北方建立的一個共產主義政權國家,也是東南亞地區首個社會主義國家。南越是在越南南方建立的政府,是越南戰爭爆發前夕美國在越南南部幫助成立的一個國家。
2、國旗不同:
越南共和國(南越)國旗是黃底三個紅橫條組成。黃底三個紅橫條旗是越南民族的民族象徵旗。黃色代表黃皮膚,紅色代表鮮血,三個紅橫條代表北圻、中圻、南圻三個地區。
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國旗旗地為紅色,旗中心為一枚五角金星。紅色象徵革命和勝利,五角金星象徵越南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五星的五個角分別代表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和青年。
3、國家領導人不同:
南越是由吳庭艷在越南南方建立的政府。越南共和國管轄的地區在1949年至1955年稱為「越南國」。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是1945年胡志明發表《獨立宣言》時使用的國名。越戰結束後,1976年南北統一之際國名被改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南共和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南民主共和國
㈡ 越南北越路線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制權,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印度支那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吳庭艷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1955年7月17日,美國撕毀了《日內瓦協議》,取代法國在越南南方的地位,設定了所謂越南共和國,吳廷琰當總統。自此,越南南方淪為美國新殖民主義的殖民地。美國日益深入干涉越南南方,越南南方人民的斗爭日益高漲。1973年1月27日簽訂《巴黎協定》,美國必須承認越南在國際上的法律地位,從越南南方撤出全部軍 隊及其同盟者軍隊和軍事人員。
《巴黎協定》簽訂後至1975年4月30日,越南革命進入決定性階段,解放南方。統一全國。1975年3月10日,邦美蜀戰役作為關鍵性戰役為1975年春季總進攻打響第一炮。1975年4月30日的胡志明戰役解放了西貢。越南邁進自由,獨立和統一的新紀元。
1973年1月越美在巴黎簽訂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美軍開始從南方撤走。1975年5月南方全部解放,1976年4月選出統一的國會,7月宣布全國統一,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㈢ 南越和北越地理上相通嗎
南越和北越地理上是相通的。
1、南越是越南共和國;
由吳庭艷在越南南方建立的政府。越南共和國管轄的地區在1949年至1955年稱為「越南國」。
受美國支持的「越南共和國」政權於1975年4月30日,被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越南民主共和國推翻,翌年越南南北統一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2、北越是越南民主共和國;
北越是1945年至1976年越南北方建立的一個共產主義政權國家,也是東南亞地區首個社會主義國家,國土面積329556平方公里(1976年越南統一時)。
1976年越南統一後,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3)越南的北越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越南共和國的行政區劃:
以吳庭艷為首的越南共和國建立後,著手對北緯17°線以南的地區進行行政管理。越南共和國國會第一次會議將全國分為44個省(越南語:tỉnh),1個直轄市(越南語:Thành phố trực thuộc trung ương漢越詞:城鋪直屬中央)。省為西貢政權的最高行政區劃。
此外,為了適應戰爭形勢,西貢政權還設置了軍事色彩濃厚的軍事區域。如1965年12月頒令,越南共和國全境劃為4個戰術區域、首都軍區和仍薩特區(在西貢附近,為考慮軍事政治因素而設立)。
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首都:
河內(Ha Noi),1975年時,河內的人口估計為:200萬人。夏季平均氣溫28.9℃,冬季平均氣溫18.9℃。
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行政區劃:
1976年7月越南統一後,全國劃分為59個省和5個直轄市。
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政黨:
越南共產黨(Dang Cong San Viet Nam)是唯一政黨,1930年2月3日成立,同年10月改名為印度支那共產黨,1951年更名為越南勞動黨,1976年改用現名。現有黨員約248萬人,基層組織4萬多個,同世界上180多個政黨建有黨際關系。
㈣ 越南分南越和北越嗎
越南民主共和國俗稱北越,是自1945年至1976年越南北方建立的一個共產主義政權國家,也是東南亞地區首個社會主義國家。1976年越南統一後,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受美國支持的「越南共和國」政權於1975年4月30日,被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越南民主共和國推翻,翌年越南南北統一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越南內戰原因:
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南共產黨)的一場戰爭。其發生在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
越南分裂及越戰背景: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是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中則被日本佔領。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產黨)在越南北方城市河內市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法國則支持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在越南南方城市西貢市建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國的主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法國進行了長達10年的戰爭(1945年—1955年國際社會稱為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稱為抗法救國戰爭,中國稱為援越抗法戰爭,法語稱為:la guerre de Vietnam)。1954年在中國的軍事援助下,越南民主共和國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國國防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民主共和國。根據瑞士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越南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裂,越南民主共和國由越南共產黨執政,越南南方在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的統治之下。1955年吳廷琰在西貢市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南越)。瑞士日內瓦會議(1954年)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
美軍轟炸越南小村莊,1966年
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將東南亞國家聯盟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政府害怕資本主義民主選舉將使社會主義的影響進入越南共和國政府,因此越南共和國得到美國的支持,吳廷艷在越南共和國實行美式民主、法治的資產階級執政,這也使越南民主共和國走上推翻越南共和國之路。越南民主共和國實現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越南共和國人民的恐慌。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越南全國舉行選舉,社會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越南民主共和國不可能允許美式民主選舉在越南民主共和國舉行)。最後,美國和兩個越南都沒有簽署協定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半島一樣。
㈤ 越南廣南屬於北越還是南越
摘要 北越主要省份有河內,涼山,廣寧,下龍,海陽,河口,安江、北江、北件、薄遼、北寧、巴地頭頓、檳椥、平定、平陽、平福、平順、金甌、高平、得樂、得農、奠邊、同奈、同塔、嘉萊。北越共有24個省,其中以河內為主要的經濟,文化為中心。南越有河江、海陽、河南、河靜、和平、後江、興安、慶和、堅江、昆嵩、萊州、林同、諒山、老街、隆安、南定、乂安、寧平、寧順、富壽、富安、廣平、廣南、廣義、廣寧、廣治、朔庄、山羅、西寧、太平、太原、清化、承天順化、前江、茶榮、宣光、永隆、永富、安沛。南越共計33個省份,其中以西貢為主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其中北越的河內,下龍,廣寧,海陽,河口為主要的旅遊省份。南越的西貢,順化,會安,峴港,芽庄,大奈,美頓為主要的旅遊城市。
㈥ 越南有哪些城市
1、河內:越南直轄市,也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都,越南第二大城市,位於越南北部的紅河三角洲,面積3358平方公里。河內是一座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城,大約在前3000年河內一帶開始有人居住。從11世紀起就是越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跡遍布,享有「千年文物之地」的美稱。
2、胡志明市:隸屬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在湄公河三角洲東北、同耐河支流西貢河右岸,距出海口80公里,面積2094平方公里。1975年4月30日,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統一全國後,為紀念越南共產黨的主要創立者胡志明,將該城市改名為「胡志明市」。
3、海防:越南北部的濱海城市,越南第三大城市,面積1503平方公里。海防市離越南第二大城市河內的東北部102公里,是越南北方的直轄市,規模僅次於河內市和胡志明市,同時擁有越南北方最大的港口。
4、峴港:越南中部濱海城市,越南第四大城市,面積1285.4平方公里。峴港灣為深水港,海運業規模較大,在汗江口東岸,北臨峴港灣。海灣呈馬蹄形,港闊水深,形勢險要,為天然良港。現為海軍基地,可停靠萬噸級軍艦。
5、芽庄:越南中南部沿海城市,慶和省省會,以其質朴的海灘和卓越的潛水環境迅速成為受歡迎的國際旅遊目的地,吸引大量東南亞地區的背包遊客,芽庄灣是世界最美麗的海灣之一。
㈦ 越南還分南越和北越嗎離中國最近的是哪個越
越南分北部,中部和南部,北部以河內(首都),中部以順化為中心,南部以西貢(胡志明市,越南經濟中心)為中心,和中國接壤的都在北部,北部與雲南紅河州河口縣,屏邊縣,廣西馬關,憑祥等地都接壤,關口有雲南河口,廣西友誼關,憑祥
㈧ 南越和北越是怎麼回事
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語:Việt Nam Dân chủ Cộng hòa,漢字:越南民主共和國)俗稱北越,是自1945年至1976年越南北方建立的一個共產主義政權國家,也是東南亞地區首個社會主義國家,國土面積329556平方公里(1976年越南統一時)。
越南共和國(越南語:Việt Nam Cộng Hòa;中文:越南共和國,1955年-1975年),又稱「南越」,是由吳庭艷在越南南方建立的政府。越南共和國管轄的地區在1949年至1955年稱為「越南國」(Quốc gia Việt Nam;中文:越南)。
受美國支持的「越南共和國」政權於1975年4月30日,被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越南民主共和國推翻,翌年越南南北統一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8)越南的北越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越南
首都
河內(Ha Noi),1975年時,河內的人口估計為:200萬人。夏季平均氣溫28.9℃,冬季平均氣溫18.9℃。
行政區劃
1976年7月越南統一後,全國劃分為59個省和5個直轄市。
議會
越南祖國陣線(Mat Tran To Quoc Viet Nam)是越南的統一戰線組織,成立於1955年9月,南北方統一後於1977年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和越南民族、民主及和平力量聯盟合並。本屆祖國陣線中央主席團主席范世閱(Pham The Duyet)。
司法機構
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及地方法院、地方檢察院和軍事法院組成。
政黨
越南共產黨(Dang Cong San Viet Nam)是唯一政黨,1930年2月3日成立,同年10月改名為印度支那共產黨,1951年更名為越南勞動黨,1976年改用現名。現有黨員約248萬人,基層組織4萬多個,同世界上180多個政黨建有黨際關系。